![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8134/3/1_173929726916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2024)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聊征稿,明要求,向课文学习列习作提纲,腊月二十三,向课文学习写重点片段,练写,赏评,课后完成习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第一单元课文的思维导图,画出所要介绍一种风俗或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的习作思维导图。
2.能借助课文,学习用“什么时间,人们活动”“用反复,互切换”“借资料,多形式”的方法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3.能借助班级作文周报,通过投稿、发表,激发习作兴趣,获得习作成就感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明确习作的要求
一、聊征稿
这是一则征稿启事(课件出示),征稿的主题是——(家乡的习俗)。征稿的对象——六(6)班同学。课前,通过聊天,大家都知道了,我一直在做一周一期的作文周报。这回,我想为咱们六(6)班出一期作文专刊。瞧,周报的刊头和框架我已经做好,就等着大家来投稿呢。你们想试试吗?
二、明要求
(一)了解风俗的内涵
结合第一单元的课文,分类、连线。
(二)了解习作的内容
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一次我们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两个内容,可以任选一个来写。
(三)了解习作的写法
1.自学
怎么写?默读语文书16页这一部分的内容,一边读,一边思考。
2.全班交流
(1)关键要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这也是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和目标。
(2)要深入了解。
(3)如果是介绍风俗的话,重点就是介绍风俗为主,把风俗的特点写出来,体验稍微写一点。如果是写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重点写活动现场和感受,可以穿插介绍一下这种风俗。
第二板块:学习习作的方法
三、向课文学习列习作提纲
(一)反馈课前练习
1.核对
结合课前填写的《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3课的思维导图,一边核对一边思考:这3篇课文是怎么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的。
2.交流
(1)《北京的春节》
预设:《北京的春节》这一课,老舍先生是按时间顺序来介绍春节的什么时间,人们都有哪些活动。其中,作者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5天人们的活动,其他的简单介绍,做到了有详有略,抓住了重点。这五天也不是24小时全写上,抓住有特点的活动来写。这样写,既有条理性,又有特色。
(2)《腊八粥》
(3)《藏戏》
(二)尝试着列提纲
1.先选择自己想写的一个内容,结合课前自己对你所要写的风俗的了解,在习作单第二题的空白处画一画。
2.上台交流习作提纲。
四、向课文学习写重点片段
作文的提纲列好了,接着就是用文字来描写了。怎么描写,我们继续向课文学习。
(一)用反复,互切换
1.默读《腊八粥》盼粥片段。
2.这段话分成这样两种颜色,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会儿写八儿,一会儿写粥,镜头在人和粥之间互相切换。这样写的好处:既写出了粥的情况,从逐渐黏稠到咕嘟咕嘟冒泡的样子,同时写出了八儿好奇心总得不到满足的失望。既写得具体,还很有趣。
(二)借资料,多形式
每一种风俗背后往往藏着特殊的来历,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本次习作,不管是介绍家乡的习俗,还是写参加的一次活动经历,都需要介绍家乡的风俗,这就需要用到一些课前搜集的资料。这些资料,怎么用,我们向《藏戏》一课学习。
1.读片段
浏览《藏戏》起源片段和百度查找的介绍藏戏起源的句子。
2.明形式
(1)故事的形式
预设:课文中用故事的形式,比百度的介绍更有趣,更有特色。
(2)穿插的形式
预设:可以用“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穿插着介绍。
第三板块:尝试写重点片段
五、练写
六、赏评
1.同桌间评一评。
2.学生上台点评。
第四板块:完成习作并投稿
七、课后完成习作
1.取个题目
2.进行修改
八、积极展开投稿
板书:
家乡的风俗
什么时间,人们活动
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用反复,互切换
借资料,多形式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PPT出示图片,板贴封面、尼尔斯图像,出示影视片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即兴发言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