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识字 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95357/0-17390839142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识字 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95357/0-173908391436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2024)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题导入,布置学习任务,识字写字,品读课文,梳理总结,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开始今天的语文学习之旅。请大家准备好学习任务单和文具。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识字课第2课,跟老师一起读课题——2传统节日。传统:是指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旧有的。中国人世世代代都在过的节日,就叫“传统节日”。
二、布置学习任务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我们有以下任务要完成:
1.多种方法识记“统、贴”等14个生字,积累由生字“贴、巧”等拓展的词语,正确、规范书写“街”字。
2.多种形式朗读韵文,体会节日传递的情感,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试着背诵课文。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古字古诗等方式,合理想象,理解重点语句,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以及习俗。
4.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赞美之情,了解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
三、识字写字
(一)多种形式正字音
1.带拼音词语认读
(1)自读词语:同学们,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这些词语。大家按下暂停键,开始读吧。
(2)学习变调:借助拼音读词语相信一定难不倒大家,大家看,乞巧这个词,“乞”和“巧”都是三声,两个三声在一起读的时候,“乞”要变调,变成二声,跟老师读“乞巧”。像这样三声连读变调的词语,还有一个呢,谁找到了?对了,“转眼”,跟老师再一遍——转眼。
2.去拼音词语认读
那拼音宝宝藏起来了,你还会读吗?按下暂停键,试着读读吧。
(二)识字方法记字形
1.词语会读了,那生字宝宝从词语中跑出来了,你还认识吗?
2.这些生字,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呢?继续按下暂停键,动动小脑筋想一想,说一说。
3.同学们,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识记本课的生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传、宵、饼、菊;通过熟字换偏旁来识记:贴、赏、宵、郎;通过组词的方法来识记,比如:“统、堂、乞、巧”。
4.除了以上我们熟悉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地名识记——巷,比如我们济南大明湖畔的县西巷,其实,巷指的就是弯曲的小胡同,大者为街,小者为巷,所以就有了我们本课中的词语——大街小巷,“巷”是需要识记的生字,而“街”是我们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书写“街”。
(三)细致指导写生字
1.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笔顺。伸出小手一起书空:撇撇竖,横竖横,横竖提,横横竖勾。除了笔顺,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街”这个字左中右结构,等宽。左中高,右边低。右部第一横和中部第一横起笔一样高。书写时尽量向中间靠拢,写紧凑。
2.同学们你会写了吗?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拿出学习任务单,在田字格中认真的书写两个“街”字吧。写完之后别忘了根据要求给自己评价一下哦。
四、品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感知,梳理文中的传统节日。
1.字词学会了,下面,我们走进文本吧。这是一首小韵文,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找一找:韵文中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呢?请按下暂停键,开始吧。
2.同学们读完了吗?文中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呢?对了,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7个节日。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吧。
(二)借助插图想象,体会佳节的喜庆热闹。
1.同学们,每年的正月初一,春节,是一年里第一个传统节日。文中介绍了春节的哪些习俗呢,对,“贴窗花,放鞭炮”,快看,课文插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想象一下她们此时的心情怎么样?是啊,人们借助贴窗花来表达美好的祝福。
2.那你每年都是怎么过春节的呢?按下暂停键,和爸爸妈妈说说吧。同学们一定想到了不少吧:包水饺、吃年夜饭、拜年、看舞狮,当然还有收红包呢,多么开心的节日,快来自己读读这一小节吧。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比喻的巧妙运用。
1.借助插图,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的喜庆热闹,春节过后,正月十五日,我们迎来了元宵节。
2.元宵节的这天晚上,我们都出来看花灯、猜灯谜等等,相信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参与过吧。什么感受?
3.是啊,人特别多,特别热闹,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谁找到了?把什么比作什么?同学们真聪明,把人多的景象比作潮水一般,快看,这就是潮水涌动的情景,这看花灯的人们就像这潮水一般,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正如文中所说:“大街小巷人如潮”,多么形象生动的比喻啊。让我们结合着生活中的体验,体会文中比喻的巧妙,读出元宵节“人如潮”的热闹吧。
(四)联系古字古诗,感知“祭”字的丰富内涵。
1.送走了热闹的元宵节,迎来了春天里最后一个节日: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请大家默读这一句,是的,这一天我们会去祭扫。你们看“祭”字,下面的“示”像祭桌。左上的这个部件表示肉,也就是贡品。右上的这个部件,就像一个人的双手。“祭”表示用双手恭恭敬敬的将贡品放在祭桌上,这就是祭扫。瞧,这就是"祭″的古体字。我们用这些隆重的仪式来祭奠去世的亲人。
2.此时杜牧的这句诗涌上心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表达了怀念逝去亲人的情感,要想读好文中这一句,试着把声音放低,听老师读(范读: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同学们你也试着读出缅怀之情吧。
(五)借助视频故事,了解习俗的由来演变。
1.在我们的课本中啊,出现了两幅插图,我们借助第一幅插图感受了春节的喜庆热闹,那这幅图代表了哪个节日呢?对了,五月初五,端午节: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每年端午节,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的习俗。”来吧,用上第一句的学习方法,借助插图,想象着画面,感受当时端午节的气氛吧。
2.端午节过后,七月初七,来乞巧,乞巧就是祈求巧艺,祈求智慧。这个习俗的由来可有意思了,咱们通过一个小视频来了解一下吧。看完了视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了乞巧节习俗的由来。
3.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乞巧节,多有意思,同学们按下暂停键,一起拍手读读这两句吧。
(六)体现学以致用,感受亲情的抒发表达。
1.送走夏天的两个传统节日,又迎来了秋天的中秋节和重阳节。按下暂停键,自己先来读读这两句。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你喜欢哪个节日呢?结合我们刚刚用过的学习方法说一说吧。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中秋节?是啊,喜欢那圆圆的月饼,喜欢那像白玉盘一样圆的月亮,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感受浓浓的亲情。
3.说到重阳节,你又联想到哪些诗句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两个节日,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感受到了团圆和对家人的思念。请同学们和爸爸妈妈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两句。
五、梳理总结
1.春去秋来,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同学们,通过学习,每个节日的时间和习俗你都了解了吗。拿出学习任务单,试着连一连吧,同学们,对照大屏幕看看你选对了吗?
3.记住了节日的时间,相信这首韵文的背诵就难不倒大家了,快来试着背一背。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七个传统节日,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搜集资料,看看各个民族的传统的节日都有哪些特色吧!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运用多种方法集中识字,指导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指导书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