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94720/0-173907985363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94720/0-173907985368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94720/0-173907985371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本试题卷分第一部分,共4页, 全卷三个大题,满分100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 本试题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页。
2. 全卷三个大题,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54分)
一、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 夏天,宾馆的厨师常常把许多做好的菜肴用保鲜膜盖好,放在冰箱中冷藏,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
A. 节省做菜的时间B. 抑制细菌繁殖
C. 防止水分蒸发D. 保持菜肴的味道不变
【答案】B
【分析】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都是杀死或抑制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详解】A.虽然冷藏的菜肴可以在需要时快速加热上桌,但厨师把菜肴放在冰箱中冷藏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节省做菜的时间,A不符合题意。
B.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营养物质。冰箱中的低温环境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因此,厨师把菜肴用保鲜膜盖好并放在冰箱中冷藏,主要是为了抑制细菌繁殖,防止食品腐败,B符合题意。
C.虽然保鲜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菜肴中水分的蒸发,但厨师把菜肴放在冰箱中冷藏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此外,即使放在冰箱中,长时间冷藏也可能导致菜肴中部分水分的流失,C不符合题意。
D.保鲜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菜肴的味道和口感,但厨师把菜肴放在冰箱中冷藏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菜肴的味道不变。冷藏主要是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和防止食品腐败,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下列有关细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菌细胞有细胞壁,但没有叶绿体
B. 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 细菌的生殖方式一般是孢子生殖
D. 大多数细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C
【分析】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未成形的细胞核,鞭毛、荚膜是细菌的特殊结构不是所有细菌都具备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详解】ABD.细菌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但细菌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也没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靠异养,所以大多数细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BD正确。
C.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生殖方式是分裂繁殖,C错误。
故选C。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蘑菇和腐生细菌一样,能分解枯枝败叶,有利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B. 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集到蘑菇
C. 霉菌都是对人体不利的,如黄曲霉还可能致癌
D. 春天可以到野外采拾真菌,野外的真菌鲜美,但不能随意食用
【答案】C
【分析】蘑菇和腐生细菌都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能够分解枯枝败叶等有机物质,从而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湿度,通常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潮湿的树干、草地上容易找到。
霉菌中有些种类对人体有害,如黄曲霉素具有致癌性,但并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对人体不利的。有些霉菌也用于生产食品或药品。
【详解】A.蘑菇和腐生细菌在自然界中都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它们能够分解枯枝败叶等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从而有利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A正确。
B.蘑菇通常生长在潮湿、阴暗、富含有机物的环境中,如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这些环境为蘑菇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B正确。
C.虽然有些霉菌确实对人体有害,如黄曲霉可能产生致癌物质,但并非所有霉菌都对人体不利。例如,青霉可以提炼出青霉素,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对人体是有益的,C错误。
D.野外的真菌种类繁多,有些确实鲜美可口,是人们喜爱的食材。然而,由于真菌的形态和毒性往往难以仅凭外观判断,因此不能随意食用。在采拾和食用真菌时,需要谨慎辨别,确保安全,D正确。
故选C。
4. 下列关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说法错误的是( )
A. 利用酵母菌可制作馒头
B. 生病时应尽早服用抗生素,以便早日康复
C. 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应用的是转基因技术
D. 腌肉长时间不易腐烂,是由于盐分多会抑制细菌的生长
【答案】B
【分析】抗生素主要是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疾病的药物,属于处方药。
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溶菌酶等。
【详解】A.酵母菌在面团中发酵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得面团膨胀松软,从而制作出馒头等面食,A正确。
B.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它们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然而,抗生素对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感冒、流感等)是无效的。此外,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使得抗生素在未来无法有效对抗某些细菌。因此,生病时并不应盲目尽早服用抗生素,而是应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建议来合理使用,B错误。
C.大肠杆菌是一种原核生物,本身不能生产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由真核生物胰腺细胞产生的蛋白质)。然而,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能够生产胰岛素的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中,使得大肠杆菌能够生产出胰岛素。这种技术被称为基因工程或转基因技术,C正确。
D.高浓度的盐分可以创造一个不利于细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腌肉等食品由于含有高浓度的盐分,可以长时间不易腐烂,D正确。
故选B。
5. 夏天,受潮的衣物、皮鞋常常发霉长毛,主要是由于( )
A. 细菌大量分裂生殖的结果
B. 衣物、皮鞋长时间没有清洗
C. 细菌产生的孢子萌发并生长的结果
D. 霉菌在衣物和皮鞋上产生孢子并生长
【答案】D
【分析】大部分真菌主要依靠产生大量的孢子,靠孢子来繁殖新个体,真菌的营养方式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获取物质和能量。
【详解】A.虽然细菌确实能进行分裂生殖,但在本题中,描述的是衣物和皮鞋“发霉长毛”,这里的“霉”和“毛”更是指霉菌(真菌)的生长,而不是细菌,A错误。
B.衣物、皮鞋长时间没有清洗可能是导致微生物生长的一个因素,但它并不直接解释为什么会长出霉来。更重要的是,即使衣物和皮鞋长时间没有清洗,也不一定就会发霉,除非环境条件适宜霉菌生长,B错误。
C.细菌并不产生孢子进行繁殖,而是进行分裂生殖。孢子繁殖是霉菌等真菌一种繁殖方式,C错误。
D.夏天,由于温度高、湿度大,这样环境条件非常有利于霉菌的生长和繁殖。霉菌会在适宜的基质(如衣物、皮鞋等)上产生孢子,并进而生长出菌丝,形成我们看到的“霉”和“毛”,D正确。
故选D。
6. 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就会使人患病
B. 没有细胞结构
C. 不能独立生活
D. 个体很小,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观察到
【答案】A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就会变成结晶体。
【详解】A.绿脓杆菌噬菌体可以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就会使人患病,A错误。
B.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B正确。
C.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了活细胞,就会变成结晶体,C正确。
D.病毒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形体比细胞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D正确。
故选A。
7. 蚯蚓一般营穴居生活,但夏季雨后蚯蚓喜欢在地面上活动,原因可能是( )
A. 土壤中太潮湿
B. 雨后土壤中缺少氧气
C. 喜欢出来晒太阳
D. 土壤中同类太多,引起食物缺乏
【答案】B
【分析】蚯蚓用湿润的体壁呼吸。
【详解】蚯蚓的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体壁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因此夏季雨后蚯蚓在地面上活动,原因可能是雨后土壤中缺少氧气,影响了蚯蚓的呼吸,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如图表示了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复杂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鸟捕食昆虫,鸟和虫之间形成捕食关系
B. 喷洒杀虫剂会降低虫的数量,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
C. 细菌、真菌→植物→虫→鸟构成1条食物链
D. 图中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阳光等非生物部分
【答案】C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
【详解】A.图示鸟捕食虫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因此鸟与虫之间形成了捕食关系,A正确。
B.喷洒杀虫剂会降低虫的数量,也会污染环境,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B正确。
C.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C错误。
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图中还缺少阳光等非生物部分,D正确。
故选C。
9. 在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当环境光线较亮时,应选用( )
A. 大光圈、凹面镜B. 大光圈、平面镜
C. 小光圈、凹面镜D. 小光圈、平面镜
【答案】D
【分析】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因此,当环境光线较暗,显微镜对光时我们应选用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
【详解】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所以在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当环境光线较亮时,应选用小光圈、平面镜。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0. 细胞的不同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质是遗传信息库
B. 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够穿过细胞膜
C.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有机物中
D.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答案】A
【分析】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此外植物细胞还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结构。这些结构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它们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详解】A.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DNA,这些DNA携带着细胞的遗传信息,对细胞的遗传和代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细胞核才是遗传信息库,而不是细胞质,A错误。
B.细胞膜是细胞外层结构,它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只有那些对细胞有用或者细胞需要的物质,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B正确。
C.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它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光合作用中,叶绿体能够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C正确。
D.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而线粒体则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使用。这两种细胞器在细胞的能量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11. 荀子《劝学》中的名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描述了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的生活方式。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枯枝败叶为食,能将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蚯蚓所属的成分是( )
A. 消费者B. 生产者C. 寄生者D. 分解者
【答案】D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A.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生物,主要指动物,也包括某些寄生的菌类等,A不符合题意。
B.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B不符合题意。
C.寄生者是指一种生物体(称为寄生者)依赖另一种生物体(称为宿主)来获取所需的营养和资源,而不给予宿主任何有利回报,C不符合题意。
D.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蚯蚓、屎壳郎和白蚁)。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D符合题意。
故选D。
12. 如果你直接把手掌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观察,可能视野一片漆黑。分析原因主要是( )
A. 手掌没有清洗干净
B. 没有对好光
C. 手掌太大了,不便于观察
D. 手掌不透光,观察的材料不是“薄而透明”
【答案】D
【分析】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使可见光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因此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时候,被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如果被观察的材料太厚,光线不能透过材料,视野会一片漆黑,看不清物像。
【详解】显微镜是一种用于观察微小物体或结构的光学仪器,它通过透镜系统放大物体的图像。为了能够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物体,观察的材料需要“薄而透明”,而手掌不透光,意味着光线无法透过手掌到达物镜,因此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视野会呈现一片漆黑,“手掌没有清洗干净”、“没有对好光”和“手掌太大了,不便于观察”并不是导致视野一片漆黑的主要原因,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3. 下面是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与图乙所示的结构相似
B. 细胞分裂使细胞的体积增大
C.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③细胞核中
D. 经过霜冻后的萝卜吃起来有甜味,这些甜味物质主要储存于④液泡内的细胞液中。
【答案】B
【分析】图中的①为细胞壁,②为细胞膜,③为细胞核,④为液泡,⑤为细胞质。
【详解】A.图中的甲细胞有①细胞壁、④液泡等结构,而乙细胞则没有,甲为植物细胞,乙为动物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动物细胞,应该为图乙,故A正确。
B.细胞分裂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所以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故B错误。
C.③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故C正确。
D.④液泡内具有细胞液,其中溶解着色素、糖类和无机盐等物质,因此经过霜冻后的萝卜吃起来有甜味,这些甜味物质主要储存于④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故D正确。
故选B。
14. 种子萌发环境条件不包括( )
A. 适宜的温度B. 适量的二氧化碳
C. 充足的空气D. 一定的水分
【答案】B
【分析】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详解】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时,首先是吸水。种子浸水后使种皮膨胀、软化,可以使更多的氧透过种皮进入种子内部,同时二氧化碳透过种皮排出,里面的物理状态发生变化;其次是空气,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得到能量,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最后是温度,温度过低,呼吸作用受到抑制,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其它一系列生理活动,都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的。而种子的萌发不需要适量的二氧化碳。
故选B。
15. “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小鱼长成大鱼”,这都与下列哪些因素是分不开的?( )
A. 细胞的生长B. 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C. 细胞的分化D.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答案】B
【分析】生物体由小长大,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细胞生长使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细胞群(组织)。
【详解】生物体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细胞的多个生物学过程。细胞生长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这是生物体成长的基础之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繁殖的基础。通过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可以分裂成两个细胞,从而增加细胞的数量;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和分裂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的过程。通过细胞分化,生物体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组织,从而实现更复杂的生命活动。 因此,“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小鱼长成大鱼”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到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还包括细胞的分化,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 沐川桃源山居景区种有白花桃、红叶桃等多个品种。下列关于桃子开花和结果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白花桃从开花到结果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两个过程
B. 红叶桃的可食用部分(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
C. 给红叶桃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可以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
D. 在白花桃、红叶桃开花季节,即使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也不会造成桃子减产
【答案】D
【分析】一朵花发育成果实必须经历传粉、受精两个过程。花的主要部分是雌蕊和雄蕊。
【详解】A.一朵花发育成果实必须经历传粉、受精两个过程,A正确。
B.桃的可食用部分属于果皮,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来的,B正确。
C.人工辅助授粉可以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提高产量,C正确。
D.桃花属于虫媒花,桃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影响了昆虫的活动,从而影响到传粉,会导致果树减产,D错误。
故选D。
17. 吃橘子时,剥去橘子的外皮,你会发现里面有一些“丝络”,橘子瓣有很多汁水,你认为橘皮、“络”、橘肉分别对应的主要组织是( )
A. 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
B. 结缔组织、上皮组织、营养组织
C. 输导组织、上皮组织、营养组织
D. 保护组织、肌肉组织、分生组织
【答案】A
【分析】植物体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营养(薄壁)组织、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等,各具有一定的功能。
【详解】橘皮位于橘子的最外层,主要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外界环境对橘子内部造成损害。因此,橘皮对应的主要组织是保护组织。
“络”是橘子内部的一些细丝状结构,它们与橘子的输导系统相连,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等。因此,“络”对应的主要组织是输导组织。
橘肉是橘子内部的主要部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糖分、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这些营养物质储存在橘肉的细胞中,供植物体生长和发育所需。因此,橘肉对应的主要组织是营养(薄壁)组织。
结缔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是动物体的组织。
综上所述,橘皮、“络”、橘肉分别对应的主要组织是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 下列有关树木移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提高移栽树木的成活率,最好在光照弱的条件下移栽
B. 移栽时带一个较大的土坨,可以较好地保护幼根和根毛
C. 去掉部分枝叶后移栽,可避免树木因光合作用过度而失水
D. 若给移栽后的树木输入营养液,针头应插入茎的木质部
【答案】C
【分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
【详解】A.为提高移栽树木的成活率,最好在光照弱的条件下移栽,可减少水分的散失,利于植物的成活,A正确。
B.移栽时带一个较大的土坨,可以较好地保护幼根和根毛,减少幼根和根毛折断。提高根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根的成活率,B正确。
C.去掉部分枝叶后移栽,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防止植物萎蔫,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C错误。
D.木本植物的导管位于木质部,导管由下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所以移栽后的树木输入营养液(水分和无机盐),针头应插入茎中木质部中的导管,D正确。
故选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46分)
二、填空题。(共32分,每空2分)
19. 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_____、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于细菌、真菌的_____和生长,食物容易腐败,得胃肠炎的人很多。
【答案】①. 水分 ②. 繁殖
【分析】(1)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①水;②适宜的温度;③营养物质;④氧(有的不需要);⑤生存空间等。
(2)由于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依附其上利用食物中的养分繁殖和生长,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等。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结合分析可知,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于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容易腐败,得胃肠炎的人很多。
20. 破伤风杆菌是一种适于在_____条件下生存和繁殖的细菌,感染人体后会使人患破伤风。而一般皮肤表面划破不会得破伤风,因伤口较浅,破伤风杆菌无法在_____充足的地方生存。
【答案】①. 缺氧 ②. 氧气
【分析】细菌是一类没有成形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绝大多数细菌营寄生或腐生生活,细菌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
【详解】根据对氧气的需求程度不同,细菌分为厌氧菌和需氧菌。厌氧菌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活和繁殖。破伤风杆菌感染人体后大量繁殖会使人患破伤风,当伤口较深时(如被铁钉扎伤)容易得破伤风,而伤口较浅时(如皮肤表面划破)一般不会得破伤风,可见破伤风杆菌是一种适于在缺氧条件下生存和繁殖的细菌。而一般皮肤表面划破不会得破伤风,因伤口较浅,破伤风杆菌无法在氧气充足的地方生存。
21. 大熊猫主食冷箭竹,大熊猫和冷箭竹体细胞中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_____。刚采摘的玉米如果未及时食用,几天后甜度会降低,主要原因是玉米种子进行_____(选填“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分解了有机物。
【答案】①. 线粒体 ②. 呼吸作用
【分析】线粒体是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含有叶绿素等色素的质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详解】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在动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大熊猫属于动物,冷箭竹属于植物,所以大熊猫和冷箭竹体细胞中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刚采摘的玉米如果未及时食用,几天后甜度会降低,主要原因是玉米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分解了有机物。
22.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则观察到的物像越大,视野范围越_____。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视野如图所示。视野中有较大的污点,经转动转换器、移动玻片后污点都没有动,则污点最可能在_____上。
【答案】①. 小 ②. 目镜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观察同一玻片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的距离远,看到的视野范围大、视野亮,细胞小、细胞数量多;高倍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的距离近,看到的视野范围小、视野暗,细胞大、细胞数量少。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则观察到的物像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转动转换器换用物镜,污点消失就在物镜,不消失就不在物镜。可见,经转动转换器(更换物镜)、移动玻片后,污点都没有动,说明污点不在物镜和玻片上,则污点最可能在目镜上。
23. 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叶子会卷曲,这一事实说明生物能对外界_____作出反应,叫做应激性。阳台上的吊兰,枝条总是向着窗外生长,影响吊兰枝条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
【答案】①. 刺激 ②. 阳光
【分析】(1)生物的基本特征有:①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②能进行呼吸;③都有生长现象;④都有应激性;⑤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⑥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⑦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详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这种现象叫做应激性。所以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叶子会卷曲,这一事实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叫做应激性。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阳台上的吊兰,枝条总是向着窗外生长,主要是因为窗外有光照,因此影响吊兰枝条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
24. 在使用显微镜时,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观察,首先要移动玻片把_____移动到视野中央。小罗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载玻片上的英文字母“d”,他通过显微镜看到的物像是_____。
【答案】①. 物像 ②. p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和收放显微镜。
【详解】观察玻片标本时,首先选用低倍物镜观察,首先要移动玻片把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如果不清晰,再用高倍物镜观察。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像了。在一张小纸上写好一个“d”后,旋转180度后看到的是“p”。所以用显微镜观察写在载玻片上的英文字母“d”,在低倍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p”。
25. 吸收作用是指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根系有庞大的表面积,主要是根尖上着生的_____与土壤水分相接触。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在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其动力主要来源于_____(选填“吸收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答案】①. 根毛 ②. 蒸腾作用
【分析】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形成的蒸腾拉力是植物体内水分自下而上运输的动力。
【详解】根系对水分的吸收主要依赖于其庞大的表面积,这是由根尖上着生的根毛所提供的。根毛是根系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它们大大增加了根系与土壤水分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吸收效率。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的现象,其动力主要来源于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在蒸腾作用过程中,植物体内的水分从液态变为气态,需要吸收大量的热能,这使得植物体内的温度下降。为了维持植物体的温度平衡,植物就会从根部吸收更多的水分,并通过茎部输送到叶片,再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水分从根部向叶片运输的“拉力”,使得水能够在植物体内“往高处流”。
26.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温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白天温度越高,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越_____(选填“多”或“少”)。种植蔬菜的温室在夜间适当降温是为了减弱_____作用,使植物体内的有机物积累更多。
【答案】①. 多 ②. 呼吸
【分析】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夜间,菜农适当降低蔬菜大棚内的温度”,主要目的是温度低,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消耗少,有利于已经绝望的积累,从而提高产量。
【详解】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白天温度越高,植物的光合作用酶活性越强,从而光合作用也越强。这意味着植物能够制造更多的有机物。呼吸作用是植物消耗有机物和氧气,释放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植物体内是持续进行的,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但是,为了增加植物体内的有机物积累,我们希望在夜间尽量减少有机物的消耗。由于呼吸作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消耗的有机物也就越多。因此,种植蔬菜的温室在夜间适当降温,可以减弱植物的呼吸作用,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使植物体内的有机物积累更多。
三、实验探究题。(共14分,每空2分)
27. 下表所示为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实验记录,请你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该小组同学探究的问题是:_____,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2)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
(3)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_____,确保实验严密准确。
【答案】(1)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吗?)
(2)光(光照) (3)误差(实验误差)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1)根据假设“探究“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和实验记录表,我们可以明确该小组同学正在探究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2)本实验除了光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并且适宜,因此该实验的变量就是“光”,也就是光照的有无。同学们通过控制光照条件,观察鼠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分布情况,从而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3)一次实验往往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为了减少这种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同学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并计算了多次实验的平均值。这样做可以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28.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请回答问题:(注: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1)此方案设计不严谨,还应增设对照组:将透明钟罩内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_____,其它条件保持不变。
(2)“暗处理一昼夜”,目的是让绿色植物通过_____作用消耗体内贮存的有机物。
(3)在步骤③实验过程中,叶片颜色的变化是由绿色变为_____色。
(4)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水分是通过输导组织_____运输的。
【答案】(1)清水 (2)呼吸
(3)黄白 (4)导管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之外,其它因素都相同。该实验方案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应增设对照组,烧杯中不放氢氧化钠溶液,而是放等量的清水。
(2)实验前要对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如果叶片内残留有以前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实验结果就会不明显,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放到黑暗处一昼夜,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原来的淀粉消耗完后,就不会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3)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4)光合作用所需原料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水分。输导组织中的导管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能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
环境时间(分钟)
2
3
4
5
6
7
8
9
10
11
明 亮
4
3
2
0
1
0
1
2
1
0
阴 暗
6
7
8
10
9
10
9
8
9
1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本试题卷分第一部分,共5页, 全卷三个大题,满分100分, 下列关于青春期的说法错误的是,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不能随地吐痰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