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A)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4557/0-173907921709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A)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4557/0-173907921711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A)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4557/0-173907921715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A)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A)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左图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右图为世界海陆分布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常年受丙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及气候特征是( )
A. ① 终年高温多雨B. ② 夏干热冬温湿
C. ③ 终年高温少雨D. ④ 终年温和多雨
2. 一年中从A季节过渡到B季节的过程中( )
A. ①地气温逐渐下降,北风渐强B. ②地气压逐渐升高,降水增多
C. ③地昼夜温差减小,沙漠扩大D. ④地盛行风从西南风转东北风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由图可知,丙气压带位于30°N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终年炎热干燥(高温少雨),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即图中的③,C正确;①是终年温和湿润(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丁)控制,A错误;②是夏干热冬温湿的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丙)和西风带(丁)交替控制,B错误;④是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甲)控制,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由图可知,A季节气压带和风带整体偏北,是北半球夏季;B季节气压带和风带整体偏南,是北半球冬季。由A季节(北半球夏季)到B季节( 北半球冬季),①地气温逐渐下降,西南风势力增强,A错误;②地由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冬季转为受西风带控制,气压逐渐降低,降水增多,B错误;③地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昼夜温差较大,撒哈拉沙漠面积常年稳定,C错误;北半球夏季,④地受由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而成的西南季风影响,北半球冬季,④地受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影响,D正确。故选D。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3000mm。沙漠东南部腹地星罗棋布地点缀着常年有水的湖泊70多个,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大沙山(海拔1080—1590m)环抱湖的景观。苏木吉林湖就是其中之一,下图示意苏木吉林湖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据图文信息判断,苏木吉林湖的主要补给类型及排泄方式是( )
A. 大气降水补给、径流排泄B. 地下水补给、蒸发排泄
C.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蒸发排泄D.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4. 根据图文信息判断,湖泊面积最大的时段是( )
A. 1—2月B. 4—5月
C. 7—8月D. 10-11月
【答案】3. B 4. B
【解析】
【3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苏木吉林湖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远低于蒸发量,但湖泊常年有水,所以其主要补给水源不是降水,A错误;从湖泊总补给量动态变化曲线分析,湖泊总补给量全年较稳定,波动较小,夏秋多于冬春,排除冰雪融水为主的情况,C错误;地下水的补给是比较稳定,由可推测该湖泊的主要水源补给是周围的地下水,苏木吉林湖被沙山环抱,为内流湖,主要排泄方式是蒸发,B正确,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读图可知,5月至10月中下旬,该时间段湖泊总补给量小于总排泄量,湖面面积减小;10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中下旬,湖泊总补给量大于总排泄量,水量不断积累,湖面面积不断扩大,到4-5月的湖泊面积最大。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河流水下泥沙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河漫滩平原。下图示意某河漫滩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河漫滩多分布在( )
①河流上游②河流下游③河流沉积岸④河流侵蚀岸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
6. 图中河漫滩逐渐被废弃,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河流( )
A. 逐渐向西改道B. 水流速度减慢
C. 搬运作用增强D. 侵蚀作用减弱
【答案】5. C 6. A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河流地貌。河漫滩是由泥沙堆积而成,所以多出现在河流沉积岸,③正确、④错误;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山高谷深,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②正确、①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河漫滩被废弃的原因。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河流西岸为侵蚀岸,不断接受侵蚀,最终导致河流改道,原有河漫滩因远离河流而被废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在热带太平洋东岸(南美大陆西岸)和太平洋西岸(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之间存在着一个纬向大气环流系统,称为“沃克环流”。下图示意“沃克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沃克环流”中大洋东西两岸气流垂直运动方向不同的原因是( )
①大洋西岸大气受表层暖海水影响大②大洋西岸纬度较低,气温高
③大洋东岸受陆地干冷气流影响大④大洋东岸大气受底层冷海水影响大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
8. 在甲气流势力较弱的年份( )
A. 南美太平洋沿岸降水少B. 澳大利亚山火发生频率较低
C. 我国南方容易发生旱灾D. 秘鲁沿岸上升补偿流较弱
【答案】7. B 8. D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洋东岸(南美大陆西岸)有上升补偿流,受上升冷海水影响,气温低,气流垂直下沉;而太平洋西岸(澳大利亚大陆东岸)有暖流流经,大气受热,气流垂直上升,①④对;东西岸纬度没有差别,②错;该环流位于热带,纬度低,干冷气流对其影响不大,③错。故选B。
【8题详解】
当甲洋流势力较弱时,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离岸的东南信风减弱,秘鲁沿岸上升补偿流较弱,D正确;由于东南信风为陆风,较为干燥,秘鲁寒流较弱减弱了降温减湿的幅度,使南美太平洋沿岸降水更多,A错误;使得暖海水向西太平洋输送较少,澳大利亚上升流减弱,降水减少,易发生山火,B错误;导致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偏低,副高偏弱,雨带偏南,因此我国南涝北旱,C错误。故选D。
2023年1月24日凌晨,山东烟台受寒潮影响,出现罕见的“雷打雪”天气现象。“雷打雪”是指因冷暖气团交汇产生强对流天气,在降雪过程中伴有雷电的天气现象,其发生与风速、风向、温度露点差(温度与露点的差值,温度露点差越大,湿度越小,当温度露点差接近0℃时,表示空气中的水汽达到近似饱和状态)等气象要素短期变化密切相关,下图为烟台某次“雷打雪”现象发生时气象要素的时间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推测图示“雷打雪”现象发生时刻为( )
A. T0B. T1
C. T2D. T3
10. “雷打雪”发生后一周内,该地的天气特点为( )
A. 暖干B. 暖湿
C. 冷干D. 冷湿
【答案】9. C 10. D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雷打雪是指因冷暖气团交汇产生强对流天气,并在降雪过程中伴有雷电的天气现象”可知,发生“雷打雪”时,冷暖气流强烈交汇,暖气团快速抬升,形成降雪并伴有雷电现象。由图可知,T2时刻温度露点差降至最低,最接近0℃(空气中的水汽趋于饱和),判断此时最可能有降水出现,且T2时刻风向由东南风变为北风,风速较大,可推断出此时刻冷气团与暖气团强烈交汇,形成“雷打雪”现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雷打雪”现象发生在冬季,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受冷气团控制。“雷打雪”现象发生在南下的冷气团与暖气团强烈交汇的过程中,且“雷打雪”现象发生时伴有大量降雪,发生后当地受冷气团控制,天气较冷,由于前期出现大量降雪,“雷打雪”发生后一周内(短期),空气湿度大,空气较湿润。所以“雷打雪”发生后一周内,该地的天气特点为冷湿,D正确,ABC错。故选D。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12日16时01分,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始进行太空授课--“天宫课堂”第三课。此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了天地互动方式进行,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下图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始授课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泰山(36°N,117°E)旭日东升B. 悉尼(33.5°S,151°E)烈日当空
C. 罗马(41.5°N,12°E)夕阳西斜D. 洛杉矶(34°N,118°W)夜色深沉
12. 下列节气北京的夜长与此日最接近的一组是( )
A. 寒露秋分B. 寒露惊蛰
C. 霜降立冬D. 霜降雨水
【答案】11. D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天宫课堂”第三课开始授课时为北京时间(即东八区区时)16时01分,泰山位于117°E,应为16时左右,不可能旭日东升,A错;悉尼位于151°E,为当日18时左右,因南半球此时为夏半年,日落晚,此时应为夕阳西斜,B错;罗马位于12°E,此时为9时左右,不可能夕阳西斜,C错;洛杉矶位于118°W,为当日0时左右,夜色深沉,D正确。故选D。
【12题详解】
同一纬度地区,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的两个日期,夜长相等。由材料可知,10月12日最接近的节气是寒露,寒露和惊蛰的日期关于冬至对称分布,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秋分至冬至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南移至南回归线,冬至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北移至赤道,寒露和惊蛰两个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大体相同,夜长最为接近,故寒露和惊蛰时北京的夜长与此日最接近。故选B。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 北半球低纬度B. 北半球中纬度
C. 南半球中纬度D. 南半球低纬度
14. 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 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 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 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 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答案】13. B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该题考查对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识记。根据材料,图中线速度自南向北递减,说明越往北纬度越高,应为北半球,C、D错;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30°N自转线速度约为1447km/h,60°N自转线速度约为837km/h;材料中线速度范围为840-900km/h,说明其应处于30°-60°之间,应为北半球中纬度,B对、A错。故选B。
【14题详解】
该题结合等值线的判读考查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为: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由海拔低处向海拔高处递增。据此判断材料,根据等值线的相关知识可知,a处等值线凸向低数值,说明其自转线速度比两侧大;b处等值线凸向高数值,说明其自转线速度比两侧小,据此B、D错;同纬度地球自转线速度出现差异,一般是由于地势不同造成,地势越高,线速度越大,A对、C错。故选A。
洗车指数是给爱车族提供是否适宜洗车的气象指数。洗车指数共分为4级,级数越高,就越不适宜洗车。读“2017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洗车指数数值最低的是( )
A. ①B. ②
C. ③D. ④
16. 据图可判断( )
A. 图示季节为夏季B. ①比③地的风力大
C. ②比③地气温高D. 四地中④气压最低
【答案】15. A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洗车指数共分为4级,级数越高,就越不适宜洗车。即说明阴雨天气时不适宜洗车。读图可知,由图中可知①处受高压系统控制,天气晴好,适合洗车,洗车指数数值最低,故A正确;读图可知,图中②③④受低压槽控制,可能出现阴雨天气,故B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得,图示陆地上形成高压,故图示季节为冬季,故A排除;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图中①比③地等压线稀疏,故①比③地的风力小,故B排除;结合图示可得,②地位于冷锋锋后,为冷气团控制,③为暖气团控制,故②比③地气温低,故C排除;④在图中四地中气压最低,故D正确;选择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东西向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图中谷地③的形成原因。
(2)判断图中河流②的流向,并从地转偏向力的角度,说明理由。
(3)如果该地打算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铁路,则铁路隧道的工程地址应选在①、②、③中的哪处地下?试说明理由。
(4)图示区域地表形态形成先后主要经历了哪些地质作用。
【答案】(1)该地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因顶部受张力影响,岩层相对破碎,易被外力作用侵蚀形成谷地。
(2)河流从南向北流。
理由:河流东岸的坡度大,说明东岸受河流侵蚀作用强,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河流右岸受到侵蚀(冲刷),即由南向北流的河流,东岸(右岸)侵蚀强,坡度陡,所以该河流的流向为从南向北流。
(3)③处。背斜构造中岩层向上拱起,能起到支撑隧道上覆岩层的作用(岩层较稳定),又能引导地下水顺岩层向两翼渗流,减少渗漏事故(不易积水)。
(4)先内力作用发生了裙皱和断层;最后受外力作用发生了侵蚀。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③处为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背斜成谷,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多发育裂隙,容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
【小问2详解】
河流东岸的坡度大,说明东岸受河流侵蚀作用强,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河流右岸受到侵蚀(冲刷),即由南向北流的河流,东岸(右岸)侵蚀强,坡度陡,所以该河流的流向为从南向北流。
【小问3详解】
③处。背斜构造中岩层向上拱起,能起到支撑隧道上覆岩层的作用(岩层较稳定),又能引导地下水顺岩层向两翼渗流,减少渗漏事故(不易积水)。
【小问4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区先内力挤压作用发生了褶皱、内力作用过强,岩层断裂,产生断层,最后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和断层所在遭受了严重的侵蚀。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某年9月14日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地的气压值范围。
(2)判断B地所处的天气系统名称并说明理由。
(3)与D地相比,判断C地的风力大小,并简述判断理由。
(4)判断图中字母E代表的锋面类型名称;并描述此时甲地的天气现象。
【答案】(1)1010~1015百帕
(2)气旋(或:低压)。从图中可以看出风(气流)从四周吹向中心(向中心辐合)。
(3)C地的风力小于D地。C地等压线(较)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风力(较)小。
(4)冷锋。阴雨、大风、降温。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A处形成锋面气旋,为低压中心。根据闭合等值线内的数值的判读方法,相邻两线间的气压差为5百帕,A点外围等压线相邻的等压线分别是1015百帕和1020百帕,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读规律,A点外围等压线为1015百帕,所以A点的气压值范围为1010~1015百帕。
【小问2详解】
读图,从风向标可知,B处风向为逆时针由四周吹向中心,所以为低压系统(或气旋)。
【小问3详解】
风力大小取决于等压线的疏密程度。读图可以看出,与D点相比,C点的等压线较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风力较小,因此C点的风力小于D点。
【小问4详解】
根据北半球气旋逆时针由四周流向中心,E处锋面由较高纬移向较低纬,偏北风力量较强,形成的是冷锋。当冷锋锋面E移到甲地时,即冷锋过境时可能伴有阴天、雨雪、大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麦哲伦海峡位于南美洲大陆最南端(位置见下图),是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之间的重要航道麦哲伦海峡因地壳断裂下陷而形成,两岸海岸线迂回曲折,陡壁耸立,岛屿密布,是世界上风浪最猛烈的海峡之一,航运发展困难。近年来,受巴拿马运河过河费用大幅上涨等的影响,来往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船舶不得不穿越麦哲伦海峡或绕航合恩角。
(1)分析麦哲伦海峡两岸海岸线迂回曲折的原因。
(2)分析麦哲伦海峡风浪猛烈的原因。
(3)简述自大西洋驶往太平洋的西行船舶多选择走麦哲伦海峡而避开合恩角的原因。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断裂下陷,海峡两岸海岸线形状不规则;受冰川侵蚀影响,形成典型的峡湾海岸;受盛行西风和洋流等因素影响,外力作用侵蚀强烈,致使海岸线迂回曲折。
(2)纬度高,地处西风带,常年多大风;西部太平洋海域辽阔,近地面摩擦力小;海峡处狭管效应显著;受西风漂流影响,海浪猛烈。
(3)合恩角纬度较高,船舶航行容易受到来自南极的浮冰的威胁;走麦哲伦海峡而避开合恩角可以缩短航程。
【解析】
【小问1详解】
麦哲伦海峡两岸海岸线迂回曲折的原因可以结合内外力作用来进行分析。从内力作用角度看,根据所学可知,该地区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形状不规则的海峡;从外力作用角度看,该地区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蚀作用影响,形成典型的峡湾海岸,加上猛烈的西风、海浪等外力作用,海岸受到强烈的侵蚀,因此海峡两岸海岸线迂回曲折。
【小问2详解】
麦哲伦海峡风浪猛烈的原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洋流、地面状况等方面分析。读图可知,麦哲伦海峡位于52°S附近,地处盛行西风带,常年多大风;西部太平洋海域辽阔,近地面摩擦力小,西风强劲;海峡处狭管效应显著,加剧大风;受西风漂流影响,海浪猛烈。
【小问3详解】
结合航行方向,比较两条航线的海域条件、航行距离来分析原因。从海域条件看,合恩角纬度高,船舶航行容易受到来自南极的浮冰的威胁;从航行距离看,绕行合恩角比穿越麦哲伦海峡航行距离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辽南协作体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pdf、高一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