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气球在探测过程中要重点考虑, 据图得出的全球昼夜变化规律有, 绒布寺观测站当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范围:必修一(1—4)选必修一(1—4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部分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气象高空探测指利用气象气球携带探空仪,在飞升的过程中探测收集周围环境气象数据。世界气象组织要求全球国家或地区必须在国际标准时每天0时和12时前一小时内施放气球。在传统单球模式下,气球带着探空仪以5~6m/s的速度上升,气球爆炸后观测任务便结束。我国北斗导航探空系统使用双层气球,一次施放实现“上升、平漂、下降”3次观测。图1示意我国北斗导航探空系统平漂往返模式,图2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我国探空气球施放时间可能为每日的()
A. 1点15分B. 4点15分C. 7点15分D. 10点15分
2. 气球在探测过程中要重点考虑()
①防低温②防高温③防飞鸟④防紫外线
A. ①④B. ②④C. ②③D. ①③
3. 相较于传统单球模式,北斗探空系统平漂往返模式的主要优点有()
①增加探测高度②提升探测效率③降低探测成本④延长探测时间
A. 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
【答案】1. C2. D3. A
【解析】
1题】
世界气象组织要求全球必须在国际标准时(中时区)每天0时和12时前一小时内施放气球,即北京时间的7点-8点或19点-20点,7点15分在此时间范围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
高空气温低于近地面,如气球抵达的3万米高空,气温低于-70℃,所以要防冻;此外,气球在上升过程中,可能会碰到飞鸟的抓挠、碰撞,导致气球爆炸,故应防飞鸟。防紫外线对气球探测影响极小。①③正确,②④错误。D正确。故选D。
【3题】
相较于传统单球模式,北斗探空系统平漂往返模式可以一次施放、3次观测,所以可以提升探测效率、降低探测成本、延长探测时间,②③④正确;结合文字材料单球模式气球上升速度和图示可知,并没有增加探测高度,①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北斗探空系统应用领域广泛、发展前景广阔,除常规气象预报外,还可以用于海洋气候研究、高空气象探测等,也是海监船、远洋科考船等出海工作的必备设备。世界各国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手段主要包括卫星、气象飞机、地面雷达和探空系统等,并通过相互结合以期获得最准确的气象数据。
地球公转过程中,除了赤道全年任何一天都是昼夜平分以外,其他地区都会有昼夜长短的变化,也就是一年中会有白昼最长的一天,也有白昼最短的一天。下图示意北半球夏至日全球昼长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据图得出的全球昼夜变化规律有()
①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②北极和南极的极昼极夜天数相同
③赤道上一年内昼夜等长
④一地昼长与另一半球纬度相同的一地夜长等长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5. 冬至日这一天,30°N的日出时间(地方时)约为()
A. 5时58分B. 6时58分C. 7时00分D. 8时00分
6. 从北半球夏至日到冬至日,南半球白昼的变化特点是()
A. 由一年内的最短到最长B. 由一年内的最长到最短
C.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D.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
【答案】4D5. B6. A
【解析】
【4题】
根据图中的数据信息可能得出的结论一是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①正确;二是因一年中各时段地球公转速度不同,有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差异,故北极和南极的极昼极夜天数是不相同的,②错误;由图直接得出,赤道上一年内昼夜等长,③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一地昼长与另一半球纬度相同的一地的夜长等长,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题】
根据图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推理可知,一地昼长与另一半球纬度相同一地的夜长等长。在夏至日时30°N昼长达到最长,为13时56分,而在冬至日时昼长达到最短;而30°N与30°S纬度相同,30°S在夏至日时昼长最短,其昼长为10小时零4分,而30°N在冬至日时昼长也应为10小时4分,则30°N冬至日日出时间为地方时6时58分,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题】
从北半球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开始不断向南移动最终到达南回归线,故南半球白昼的变化特点是白昼由一年内的最短到最长,B错误,A正确;随着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期间经过了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之后继续向南移动,南半球白昼先由昼短夜长变为昼夜等长,之后再变为昼长夜短,CD错误。故选A。
【点睛】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如此周而复始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绒布河谷位于珠峰北侧,几乎全为冰川覆盖。科考探测发现绒布河谷离地面1000m以下多盛行下谷风,人们称之为冰川风。研究发现,绒布河谷南北向的上、下谷风的形成,与山坡气温和同高度山谷中气温之差密切相关。图1示意绒布河谷南北向地形剖面;图2示意1975年5月某日绒布寺观测站风向风速垂直分布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绒布河谷冰川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压场东高西低B. 气温值南高北低
C气温值东高西低D. 气压场南高北低
8. 绒布寺观测站当日()
A. 日气温最高时吹上谷风
B. 午夜后至正午前风速较弱
C. 12时左右山坡气温与同高度山谷中气温之差为正值
D. 2000米以上盛行东南风
【答案】7. D8. B
【解析】
【7题】
冰川风是指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冰雪面气温往往低于同高度山谷气温。据绒布河谷南北向地形剖面分析,气温低则气压高,由于冰雪面气温往往低于同高度山谷气温,气温值南低北高,气压场南高北低,从而导致绒布河谷冰川风形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题】
下谷风,人们称之为冰川风。读图可知,绒布寺观测站当日日气温最高时是14时,多吹偏南风,是下谷风,A错误;午夜后至正午前风速较弱,正午至午夜风速较强,B正确;12时左右吹南风,是下谷风,山坡气温低于同高度山谷中气温,山坡气温与同高度山谷中气温之差为负值,C错误;2000米以上盛行偏西风,D错误。故选B。
【点睛】日出后,在海拔5300~7500米的冰雪表面山坡上,由于冰雪表面的反照率大,接收太阳辐射热量小;而山谷中相同高度的大气所接收的太阳辐射热量大,因而冰雪表面的气温总是低于山谷中同高度大气的气温,形成恒定的山风。这就出现了珠峰北坡几乎日夜稳定的冰川风。
几内亚湾是非洲最大的海湾,沿岸有10余个国家。下图示意几内亚湾西部沿岸部分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左图示意地区环境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总体降水量大,且分布均匀B. 地势东高西低,平原为主
C. 植被覆盖率高,季相变化小D. 冬半年主要受东北信风控制
10. 图中R城市比Q降水多,其原因是R处()
①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②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③沿岸有暖流增温增湿的作用
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影响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答案】9. D10. C
【解析】
【9题】
左图示意是非洲赤道北部到20°N之间的非洲区域,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南部沿海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10°N-20°N之间是热带草原气候,在20°N附近是热带沙漠气候,总体降水量分布不均匀,A错误;该区域平原只分布在沿海地区,大部分地区不是平原,B错误;该区域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植被季相变化显著,C错误;冬半年随赤道低压带南移,位于赤道偏北的低纬地区主要受东北信风控制,D正确。故选D。
【10题】
R处夏季时降水多主要受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并非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①错误;R处地势西南低,东北高,地处湿润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多地形雨,而Q地地势低平,缺少对水汽的抬升,②正确;R处受几内亚湾暖流影响,有增温增湿的作用,Q地受离岸流的影响,暖流影响少,③正确;东南信风影响南半球,对北半球的R处无影响,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C。
【点睛】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如马达加斯加的东侧的雨林气候,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澳大利亚东北的热带雨林气候等,它们的形成主要受洋流、地形、风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鄂霍次克海是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位于千岛群岛和亚洲大陆之间,通过鞑靼海峡和宗谷海峡与日本海相连。11月,在两大气压中心相互作用的驱动下,强烈的北风将北极冷空气携带至鄂霍次克海,影响其海冰生成和海表温度。下图示意鄂霍次克海地理位置和表层洋流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影响鄂霍次克海的海冰生成和海表温度的两大气压中心是( )
A. 亚洲高压印度低压
B. 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
C. 夏威夷高压印度低压
D. 夏威夷高压阿留申低压
12. 通过宗谷海峡流入鄂霍次克海的海水性质为( )
A温暖高盐B. 高温低盐C. 低温高盐D. 低温低盐
13. 每年3月,鄂霍次克海海冰扩张范围达到最大,主导因素有( )
A. 风、气温B. 气温、海陆轮廓
C. 风、洋流D. 洋流、海陆轮廓
【答案】11. B12. A13. A
【解析】
【11题】
由材料知,11月,在两大气压中心相互作用的驱动下,强烈的北风将北极冷空气携带至鄂霍次克海,形成极端寒冷的气候,影响了鄂霍次克海的海冰生成和海表温度。所以判断11月亚欧大陆上的高压为亚洲高压,海洋上的低压为阿留申低压;鄂霍次克海纬度较高,受夏威夷高压和印度低压影响小。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
由图示可知,通过宗谷海峡流入鄂霍次克海的海水纬度在45°N以北,自西南流向东北(为对马暖流的一部分)。暖流流经可以提高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所以判断出其海水性质为温暖高盐。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题】
鄂霍次克海海冰扩张范围达到最大,其主导因素为气温低,其次为偏北风的影响,促使海冰范围向南扩展;洋流形成了一个环流圈,不是影响海冰扩展的主要因素;海陆轮廓在不同月份没有明显差异,不是导致每年3月鄂霍次克海海冰扩张范围达到最大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主导因素是风和气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海水盐度总体与温度呈正相关,因此相同纬度海区一般暖流流经海区海水盐度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走廊南山地区河流演化与构造隆升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距今4.5~2.75百万年(Ma)时,强烈的地壳抬升和全球气候变冷的共同作用使得走廊南山南、北坡侵蚀速率增大,从而导致分水岭南移和流经走廊南山两侧河流发生袭夺。形成现今流域水系格局。下图示意走廊南山流域的演化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4. 全球气候变冷导致走廊南山侵蚀速率增大的原因是()
①植被退化,导致坡面裸露②降水增多,流水侵蚀增强③冰川发育,冰川侵蚀增强④温差增大,风化作用增强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
15. 图中断裂带的运动特点是()
A. 垂直运动,北侧相对上升B. 垂直运动,南侧相对上升
C. 水平运动,北侧向西北移动D. 水平运动,南侧向西北移动
16. 与4.5~2.75百万年相比,2.75百万年以来流量明显增大的河流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14. C15. B16. D
【解析】
【14题】
全球气候变冷,走廊南山冰川广泛发育,冰川面积增大,冰川侵蚀作用增强;全球气候变冷,走廊南山的植被覆盖度下降,植被可以固定土壤,减少外力对土壤的冲刷,植被退化后这一作用减弱,导致坡面抗侵蚀能力下降,进而加速了侵蚀速率;①③正确;全球气候变冷,走廊南山降水减少,流水侵蚀减弱;全球气候变冷,走廊南山降水减少,温差增大,风化作用增强,但风化作用增强不是导致走廊南山侵蚀速率增大的原因;②④错误。综上所述,C对,排除ABD。故选C。
【15题】
根据材料信息“强烈的地壳抬升……、北坡侵蚀速率增大,从而导致分水岭南移……”提示;读图可见,图中断裂带南侧山脉增多、河流溯源侵蚀加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断裂带的运动特点是以垂直运动为主,南侧相对上升,落差加大,河流溯源侵蚀加强,流经走廊南山两侧河流发生袭夺,如右图②南侧河流被北侧河流袭夺。综上所述,B对,排除ACD。故选B。
【16题】
走廊南山地区在距今4.5~2.75百万年时,强烈的地壳抬升和全球气候变冷共同作用使得走廊南山南、北坡侵蚀速率增大,分水岭两侧河流溯源侵蚀增强,切穿分水岭,发生河流袭夺后水系贯通(如右图②左侧河流被北侧河流袭夺),又结合上题分析,2.75百万年以来,河流南部局部地区地壳抬升幅度大,使得地势南高北低,所以推测与4.5~2.75百万年相比,2.75百万年以来流量明显增大的河流是④(④处汇入河流有上游河流和袭夺后的水流),D对;南侧河流被北侧河流袭夺,①②流量明显减小,AB错;③位于④的偏上游处,流量不如④,C错。故选D。
【点睛】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第Ⅱ卷(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蒙古气旋发源于蒙古国中东部地区,属于温带气旋。该国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西部多高山,中东部为地势平缓的高原。统计资料显示,蒙古气旋春季出现次数最多,冬季次之。如图为某时刻蒙古气旋位置及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受蒙古气旋和大风的影响,局地出现大范围扬沙和浮尘天气,能见度不足300米。
(1)比较图中蒙古气旋两侧冷锋与暖锋锋面的移动速度,并说明理由。
(2)简析在蒙古气旋的影响下甲地此时的天气状况。
(3)与蒙古国西部相比,分析蒙古气旋春季多形成于中东部地区的原因。
【答案】(1)冷锋移动速度快于暖锋。理由:此时蒙古气旋两侧地区等压线疏密不同,冷锋所处位置等压线比暖锋更密集,说明冷锋势力强于暖锋,移动速度更快。
(2)甲地位于冷锋锋前等压线较为密集区,风力较大;有扬沙,能见度低;位于冷锋锋前、暖锋锋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无降水,比较干燥。
(3)蒙古国中东部地区多为高原地区,海拔较低,春季升温快,气温较高,空气以上升为主,地面形成低气压;蒙古国西部多高山,海拔高,春季升温慢,气温较低,空气以下沉为主,地面形成高气压,高气压东部吹偏西风,促进了蒙古气旋的生成和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以蒙古气旋为材料,设置3个小题,涉及天气系统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
读图可知,蒙古气旋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此时蒙古气旋两侧地区等压线疏密不同,冷锋所处位置等压线比暖锋更密集,说明冷锋所处位置风力更大,势力更强,因此冷锋势力强于暖锋,移动速度更快。
【小问2】
读图可知,蒙古气旋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甲地位于冷锋锋前,甲处的等压线较为密集区,风力较大;结合材料“受蒙古气旋和大风的影响,局地出现大范围扬沙和浮尘天气,能见度不足300米”可知甲处有扬沙,能见度低;甲处位于冷锋锋前、暖锋锋后,此时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空气中水汽量少,无降水,比较干燥。
【小问3】
气旋为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天气系统。蒙古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西部多高山,中东部为地势平缓的高原,海拔相对较低,春季升温快,气温较高,空气受热膨胀,垂直方向上以上升气流为主,地面形成低气压;蒙古国西部多高山,海拔高,春季升温慢,气温较低,空气受冷收缩,垂直方向上以下沉气流为主,地面形成高气压,高气压东部吹偏西风,补充东部低压区的上升气流,进一步促进了蒙古气旋的生成和发展。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尔斯湾(位置见图)面积约1619平方千米,但平均水深仅3.8米。库尔斯沙嘴长98千米,隔绝了库尔斯湾与波罗的海,唯一的缺口在北端(宽约500米)。库尔斯沙嘴在中间被一分为二,北边52千米属于立陶宛,南边属于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2000年库尔斯沙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立陶宛面积6.5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288.9万人,境内最长的河流内穆纳斯河注入库尔斯湾。加里宁格勒面积1.51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00万人。克莱佩达港是库尔斯湾唯一的出海口,立陶宛和俄罗斯都没有在库尔斯湾修筑海港。
(1)从海水运动的角度,简述库尔斯沙嘴的成因。
(2)简析库尔斯湾为淡水湾的原因。
(3)简述库尔斯湾修筑海港的不利条件。
【答案】(1)海浪挟带泥沙在近岸浅水地带沉积;沿岸自南向北流的洋流挟带泥沙向北输送,使沙嘴不断向北延伸。
(2)波罗的海盐度较低;受盛行西风影响较大,降水较多;纬度较高,蒸发较弱;库尔斯湾封闭程度高,与外海海水交换少;有河流注入,补充淡水。
(3)水深较浅,不利于船舶停靠;需绕经北部的狭窄水道进出波罗的海,出航不便(或库尔斯沙嘴为世界文化遗产,不能随意开挖运河连通波罗的海);纬度高,结冰期长;腹地范围小;地处北欧,不在世界主要贸易通道上。
【解析】
【分析】本题以库尔斯湾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沙嘴的成因、海水的盐度及海港建设条件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
沙嘴为海岸堆积地貌,其形成往往与风浪及洋流有关。读图联系材料“唯一的缺口在北端”可知,库尔斯沙嘴位于中纬度,延伸方向是西南一东北方向,其中东北部有缺口,说明是由西南向东北推进,与中纬西风吹的方向一致,受西风影响,风浪将沿岸沙尘向东北搬运, 由于风浪减弱在近岸浅水区域发生堆积;沙嘴大致与陆地平行呈带状分布,说明沿岸有自南向北的洋流,挟带沿岸泥沙向北搬运、沉积,使沙嘴不断向北延伸。
【小问2】
海水的盐度主要受蒸发和降水、入海径流、海域封闭程度及结冰融冰等影响。读图可知,库尔斯湾地处中纬西风带,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同时纬度较高,蒸发较弱,蒸发量小于降水量;位于波罗的海东岸,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受其影响,盐度较低;由材料“库尔斯沙嘴长98千米,隔绝了库尔斯湾与波罗的海,唯一的缺口在北端”可知,库尔斯湾封闭程度高,与外海海水交换少、周期长;读图可知,库尔斯湾东部陆地有大量河流注入,稀释了海水;故海水盐度低、为淡水湾。
【小问3】
海港建设的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自然条件看,由材料“平均水深仅3.8米”可知,海水深度较浅,船舶通行能力差,不利于船舶靠岸停靠; “库尔斯湾为淡水湾”,由于纬度高,海水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由材料“唯一的缺口在北端”可知,库尔斯湾封闭程度高,需绕经北部的狭窄水道进出波罗的海,出航不便。从社会经济条件看,“2000年库尔斯沙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不能随意开挖运河连通波罗的海,绕行距离长,出航不便;“库尔斯沙嘴在中间被一分为二,北边52千米属于立陶宛,南边属于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立陶宛面积6.5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288.9万人”“加里宁格勒面积1.51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00万人”可知,库尔斯湾沿岸地区属于面积狭小的立陶宛及加里宁格勒,腹地范围小;读图可知,库尔斯湾地处北欧,纬度高,不在世界主要的贸易通道上。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禾尧庄遗址是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期人类文化遗址,该遗址主要分布在中更新世䚋期~晚更新世初期(第四纪早期,冰川作用活跃)发育的泥河湾湖相沉积层中,该地区自下而上主要分布古河流相沉积层、泥河湾湖相沉积层、火山碎屑层,而河流砂砾石层不整合镶嵌于泥河湾湖相沉积层和火山碎屑沉积层之上,并被冲—洪积黄土层覆盖。下图示意禾尧庄遗址地理位置以及古地貌表层出露地层分布。
材料二:沉积相,沉积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湖相沉积是在湖泊环境形成的沉积物。河相沉积在河流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是由河流卷带的泥沙和河流中的水生生物残骸沉积而成。湖相沉积的沉积物通常由湖泊中的悬浮颗粒、黏土、粉砂、有机物等组成,此外,湖相沉积通常形成平坦的沉积地层,而河相沉积则形成具有河流特征的沉积地层,如河道、滩涂、沙洲等。
(1)简述禾尧庄遗址区古河流地貌特征。
(2)简述禾尧庄遗址所在地第四纪早期及之后的沉积层的形成过程。
(3)从自然角度分析禾尧庄遗址选址的合理性。
【答案】(1)遗址区地形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主河道河床亦随地形自北而南逐渐降低;遗址区古河流主干两侧发育有较多分支河流或沟谷;
(2)该地地势低平,位于河流流出出山口处,多冲积扇分布,形成河流沉积物;而后随气候变暖,大量冰川融化,在该地积水成湖,形成湖相沉积物覆盖;地壳抬升,湖水外泄,湖盆逐渐干涸,后经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火山碎屑物覆盖;气候变化,降水增多,爆发山洪,水流动能增强,形成河流砂砾石层覆盖;随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河流流量减少,携沙能力减弱,形成冲—洪积黄土层覆盖。
(3)周围山地森林盛产果实,便于古人类采集;水草茂盛且有草食性动物生活,利于古人类捕猎;山前发育的冲(洪)积扇带来优质石器原料,利于古人类制造工具。
【解析】
【分析】本题以泥河湾盆地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地貌及聚落选址、沉积层的形成过程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小问1】
由图中等高线可知,遗址区地形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由图中河道分布形态可知,主河道河床随地形自北而南逐渐降低,干流发育较多支流,遗址区古河流主干两侧发育有较多分支河流或沟谷。
【小问2】
由材料可知,该地区自下而上主要分布古河流相沉积层、泥河湾湖相沉积层、火山碎屑层,而河流砂砾石层不整合镶嵌于泥河湾湖相沉积层和火山碎屑沉积层之上,并被冲-洪积黄土层覆盖。该地地势低平,位于河流流出出山口处,多冲积扇分布,最先形成古河流沉积物;而后随气候变暖,大量冰川融化,径流增多,该地地势低洼,河流在该地积水成湖,形成湖相沉积物覆盖;而后经历内力作用地壳抬升,湖水外泄,湖盆逐渐干涸,后经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火山碎屑物覆盖;随时间推移,该地发生气候变化,降水增多,爆发山洪,河流搬运能力增强能,河流分选作用,形成不整合的河流砂砾石层覆盖;后又发生气候变化,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河流流量减少,携沙能力减弱,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达,形成冲-洪积黄土层覆盖。
【小问3】
由材料可知,禾尧庄遗址是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期人类文化遗址,古人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周围山地森林盛产果实,便于古人类采集;气候较为湿润,水草茂盛且有草食性动物生活,利于古人类捕猎;河流砂砾石层不整合镶嵌于泥河湾湖相沉积层和火山碎屑沉积层之上,山前发育的冲(洪)积扇带来优质石器原料,利于古人类制造工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2024-2025学年度辽东南协作体上学期高三年级10月月考-地理pdf、高三地理A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重庆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