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摄影师在安徽黄山连续曝光拍摄到的星轨照片,其中MN和PQ对应的弧度均为10°,虚线(对应赤道上空)两侧星轨弯曲方向相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星轨照片连续曝光时间约为( )
    A. 10分钟B. 20分钟
    C. 40分钟D. 60分钟
    2. 连续曝光期间,星体运动的方向为( )
    A. M→N、P→QB. M→N、Q→P
    C. N→M、P→QD. N→M、Q→P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星轨本质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观测到天体东升西落。地球自转每1°需要4分钟,其中MN和PQ对应的弧度均为10°,弧度10°的星轨需要连续曝光约40分钟,故选C。
    【2题详解】
    读图可知,A虚线为直线,对应地球赤道的上空。MN段高度较高,为当地所在的北半球的天空,星体围绕北极星逆时针旋转(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则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应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转动;在地球表面仰视视角下,北极星周围的恒星应围绕北极星逆时针转动),从M到N;左侧为南半球天空,星体呈顺时针旋转,从P到Q。故选A。
    亚斯蒙德半岛地处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地质历史时期邻近冰盖。由于气候冷暖反复交替,冰盖前缘处于间歇性融冰洪水冲淤的环境,形成砾石层—砂层—黏土层互层的状态。距今2.1万年前,冰盖扩张,推挤某处地层断裂抬升。距今1.8万年前,冰盖规模达到最大,覆盖整个半岛。下图示意亚斯蒙德半岛某代表性的地层剖面,甲和丙的胶结程度较低。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距今2.1万年前,因冰盖前进被推挤抬升的地层分区是( )
    A. 甲B. 乙
    C. 丙D. 丁
    4. 甲、丙下方的不连续面的成因分别是( )
    A. 冰川侵蚀、流水侵蚀B. 冰川侵蚀、冰川侵蚀
    C. 流水侵蚀、冰川侵蚀D. 流水侵蚀、流水侵蚀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由图可知,根据砂层和灰岩层位置可知,乙地层相对于其右侧断层处于上升区,符合被冰盖推挤导致断裂抬升的情况,故选B。
    【4题详解】
    读图可知,当乙区域被挤压抬升后,地表凸起,在外力削高填低的作用下会被侵蚀,其上方覆盖砂层,并未直接和大颗粒的冰碛层接壤,应该是流水作用的产物,因此该面形成于流水侵蚀。丙下方的不连续面其上覆盖冰川融水带来的砾石,推测是被冰川侵蚀,故选D。
    在夏季风北移前夕,华南雨季已经开始,为了与盛夏的雨季区别,此时称为“前汛期”。“前汛期”的降雨主要与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气流有关。下图示意广东省不同气象站点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从水汽输送途径看,“前汛期”期间,广东省位于( )
    A. 反气旋西北侧B. 反气旋东南侧
    C. 气旋西北侧D. 气旋东南侧
    6. 前汛期雨季期间,粤北山区的气象站和南部沿海的气象站降水量差异不大,这主要取决于( )
    A. 地形、洋流B. 纬度、洋流
    C. 大气环流、海陆位置D. 地形、海陆位置
    【答案】5. A 6. D
    【解析】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在夏季风北移前夕,华南雨季已经开始,前汛期期间,副热带高压位于其东南侧,广东省受副热带高压外围偏(西)南风影响,与南下冷空气相遇,辐合形成雨带,故广东省位于反气旋西北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前汛期雨季期间,粤北山区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而南部沿海距离水汽源地更近,降水量较大,因此两地降水量都较多,相差不大。故分别受地形与海陆位置的影响,故选D。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江流域下游,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降水丰沛,河网密布,水面率(水面积同区域总面积的比例)约为14%。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水体变迁,对水环境产生深远影响。下表示意大湾区新老城区地表水占比变迁。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7. I、Ⅱ、Ⅲ分别代表( )
    A. 季节性水域、永久水域、易涝区B. 季节性水域、易涝区、永久水域
    C. 永久水域、季节性水域、易涝区D. 永久水域、易涝区、季节性水域
    8. 推测新城区减少的水域主要来自( )
    A. 海滩B. 池塘
    C. 河流D. 水库
    9. 粤港澳大湾区水域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 )
    ①水资源约束趋紧 ②洪泛风险降低
    ③水环境质量提高 ④河口咸潮减轻
    A. ①②B. ①④
    C. ②③D. ③④
    【答案】7. A 8. B 9. A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大湾区新老城区地表水占比变迁表,新城区Ⅲ,2000~2010年水面率/是6.68%,2010~2020年水面率/是6.86%,新城区Ⅲ增长,推测由于城市开发导致下垫面硬化,部分地区排水条件变差,变为易涝区。根据图表信息,新城区I的变化率/是-37.28%,减少最为显著,推测Ⅱ为永久水域,永久变成水体,城市开发填埋永久水域获得宝贵的土地。所以Ⅱ是永久水域,Ⅲ是易涝区,所以I只可以是季节性水域,A正确;故选A。
    【8题详解】
    珠三角地区基塘农业发达,多池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基塘被填埋,即永久水域被填埋。B正确;故选B。
    【9题详解】
    水域面积减少,可利用淡水减少,水体更新减慢,①正确;③错误;总体上看,易涝区占比下降,②正确;地表水减少,海水入侵增加,河口咸潮加剧,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海拔高度、水分及热量是影响植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素。老秃顶子地处我国辽东山区,受末次冰期活动影响,在谷地堆积形成石河。该区域森林覆盖率高,乔木层密度大。下图示意某科考队在该区森林群落采样点的分布,下表示意不同样地内的物种数S和物种数的变异系数CV(不同样地间物种数的差异)。读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注:变异系数越高,表明不同样地森林群落物种数差异越大。
    10. 该区域具有的特征是( )
    A. 地带性植被是针叶林B.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 砾石磨圆度高,分选好D. 气候酷寒,长冬无夏
    11. 导致森林乔木层变异系数高的主导因素是( )
    A. 海拔B. 土壤
    C. 光照D. 水分
    12. 灌木层变异系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表生物干扰B. 林下环境稳定
    C. 林下水分不足D. 表层冻土影响
    【答案】10. B 11. A 12. B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题目中提供“辽东山区”以及经纬网信息,可知该区域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湿润,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AD错误;材料提及受末次冰期活动影响,冰川堆积地貌砾石磨圆度差,分选性差,C错误;该区域植被覆盖度高,气候冷湿,有利于腐殖质积累,土壤肥力高,B正确。故选B。
    【11题详解】
    区域海拔影响气候条件,包括气温和降水,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环境。随着海拔升高,水热条件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植物种群发生变异,因此该区域森林乔木层变异系数较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土壤、 光照、 水分并非主要因素,排除BCD,故选A。
    【12题详解】
    灌木层变异系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林下环境稳定。灌木层位于乔木层下方,受到乔木层的保护,环境变化相对较小,因此物种数的变异系数可能较低,B对;地表生物强烈干扰、则变异系数较高,A错;乔木林下水分不足不利于其生长,生物具有适应性,也会发生变异,C错;冻土温度较低,也会激发生物适应性从而引发变异,D错;故选B。
    2023年7月5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政府计划最早8月将137万吨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卫星模拟路径显示,日本若排放核污水,57天可扩散太平洋,十年后蔓延全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影响核污水扩散的洋流先后顺序依次是( )
    A. 日本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
    B. 千岛寒流—北太平洋暖流—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
    C. 千岛寒流—北太平洋暖流—加那利寒流—赤道逆流
    D. 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
    14. 若核污水排放入海,则洋流对其影响表现有( )
    ①扩大污染范围 ②渔业资源受损
    ③加快污染海区净化速度 ④加剧沿岸地区干旱程度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③D. ③④
    【答案】13. D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日本若排放核污水,那么核污水先借助日本暖流北上,再借助北太平洋暖流向东漂流至北美洲西侧海域,再借助加利福尼亚寒流向南漂流至旧金山海滩,可扩散太平洋,由此判断,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洋流可加快污染海区的净化速度,同时也扩大了污染范围,①③正确;渔业资源受损、加剧沿岸地区干旱程度不属于洋流对核污水的影响,②④错误。故选B。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37.77°N,101.26°E),地震所在地祁连-柴达木盆地是我国现今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祁连—柴达木盆地地震频发的原因是( )
    A. 受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影响B. 受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影响
    C. 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影响D. 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生长边界影响
    16. 此次门源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B. 地幔
    C. 地核D. 软流层
    【答案】15. C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祁连—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边缘,青藏高原为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撞击形成,故祁连—柴达木盆地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的影响,地质构造不稳定,容易发生地震,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此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上,震源深度为10千米,所以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对流层中下部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强,其位置在经向、纬向上有季节变化,强大的高压系统及其气流分别对其南部台风的移动路径起着阻挡与引导作用。下图示意5500米高空等压线分布。
    画出未来几天台风的移动路径,说出判断理由并简述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直至消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移动路径大致沿箭头所示。
    理由:高压东南部有偏东风引导台风西行,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台风向偏西方向运行;东北部有高压阻挡;高压西侧与低压槽之间有偏南风引导台风沿此处北上。主要原因:台风登陆后缺少水汽、热量的补充;登陆后摩擦力增大,风速减小。
    【解析】由材料可知,强大的高压系统及其气流分别对其南部台风的移动路径起着阻挡与引导作用,读图可知,图中G为高压中心,位于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位于高压中心的南部,偏东风引导台风西行,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台风向偏西方向运行;台风东北部有高压,阻挡台风;受高压阻挡;高压西侧吹偏南风,以及低压槽区域的偏南风,引导台风沿此处北上。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直至消亡的主要原因是因台风登陆后缺少海洋上水汽、热量的补充,势力逐渐减弱;登陆后,地表摩擦力增大,使得风速减小,最终消失。移动路径由东南向西北,大致沿箭头如图所示。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恒河从胡格利河注入孟加拉湾。由于泥沙淤积,恒河向东改道,通过梅克纳河入海。从胡格利河口到梅克纳河口发育了规模宏大的三角洲。松达班岛屿群地处三角洲前缘,红树林广布。岛屿面临较为严重的侵蚀,尤其是西部的岛屿向海一侧侵蚀强度更大,而西部岛屿间河道发生淤积。1770年以来,当地居民在岛屿上大量开垦季节性耕地,加速了岛屿的侵蚀。下图示意松达班岛屿群的位置及蚀淤空间分布。
    (1)判断松达班岛屿群遭到侵蚀最显著的季节,并简述理由。
    (2)说明西部的岛屿向海一侧侵蚀强度更大的原因。
    (3)分析造成西部岛屿间河道淤积的沙源。
    (4)简述部分岛屿耕地扩张造成侵蚀加重的机制。
    【答案】(1)夏季。理由:盛行西南季风为向岸风;热带气旋多发,风暴潮侵蚀强。
    (2)西南季风驱动海水自西向东流,西部风浪更强;东部距离梅克纳河河口更近,更易接受入海沉积物的补充;海底峡谷截获了河流输送的沉积物,西部难以获得补充。
    (3)西部岛屿向海一侧侵蚀强烈,侵蚀产物被涨潮流搬运到岛屿间河道堆积;潮流挟带的外海物质在岛屿向海一侧尚未堆积,到达岛屿间河道堆积;陆地水系搬运来的泥沙因海水顶托而发生堆积。
    (4)耕作破坏土壤结构,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原生植被(红树林)被破坏,固土能力减弱。
    【解析】
    【小问1详解】
    分析图文材料可知:松达班岛屿群侵蚀海岸多位于岛屿的西侧和南侧;松达班岛屿群地处恒河三角洲前缘,濒临南亚孟加拉湾。根据所学可知,恒河三角洲属热带季风气候,当地飓风多发。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为向岸风,风助潮势,海浪侵蚀严重;夏季,飓风(热带气旋)多发,飓风会带来风暴潮天气,风暴潮侵蚀强。
    【小问2详解】
    该地区地处低纬度沿海,侵蚀作用主要受风、流水、海浪等因素影响。该地岛屿向海一侧侵蚀强度更大说明向海一侧侵蚀作用强而堆积作用弱。该岛屿地处南亚,属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风,对该地岛屿而言,西南风为向岸风,季风驱动海水自西向东流导致西部风浪更强;“由于泥沙淤积,恒河向东改道,通过梅克纳河入海”,说明河流含沙量大,岛屿东部因距离梅克纳河河口更近,更易接受入泥沙沉积;“而西部岛屿间河道发生淤积”,说明海底峡谷截获了河流输送的沉积物,西部难以获得补充。
    【小问3详解】
    西部岛屿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淤积泥沙应是河流与海浪搬运、沉积的结果。由材料可知,“西部的岛屿向海一侧侵蚀强度更大”,向海一侧侵蚀强烈,侵蚀产物被涨潮流搬运到岛屿间河道堆积;伴随海浪及潮起潮落,潮流挟带的外海物质若在岛屿向海一侧尚未堆积,则随着潮流向陆地涌进,外海物质到达岛屿间河道堆积;陆地水系入海受海水顶托,水流减缓,陆地径流所携带泥沙逐渐沉积。
    【小问4详解】
    “1770年以来,当地居民在岛屿上大量开垦季节性耕地,加速了岛屿的侵蚀”说明开垦耕地是导致耕地扩张造成侵蚀加重的主要原因。大量开垦季节性耕地会破坏土壤结构,加剧水土流失;当地红树林广布,红树林具有保持水土、防台风和海浪等作用,红树林破坏导致植被保持水土能力减弱,加剧水土流失。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印度南部夏季一日内往往出现两轮降水云团东移的现象。西高止山脉西坡下午降水强度最大,其降水云团向东越过山脊后东移,降水强度逐渐减弱。夜间,东海岸附近形成另一降水云团,云团东移入海,强度逐渐增大,直到日出之后再减弱。下图示意印度南部沿11°N一日内两轮降水云团的形成及移动。
    (1)简析西高止山脉西坡下午形成最大降水强度的条件。
    (2)分析下午降水云团在东移过程中降水强度逐渐减弱的原因。
    (3)说明夜间东海岸降水云团的形成及加强的过程。
    【答案】(1)(正午太阳辐射最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地面辐射加热大气需要时间,下午气温最高,对流最强;下午太阳位于西侧,西坡太阳实际照射角度大,温度高;近地面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由山麓吹向山坡的局地风,加强西南季风,抬升更显著。
    (2)水汽主要来自阿拉伯海,东移过程中水汽减少;地表海拔逐渐降低,云团距离地面(热源)越远,雨滴在下降过程中易被蒸发;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对流减弱。
    (3)夜晚,山坡降温,近地面气流下沉,冷空气堆积,周边气流上升补偿;上升气流与越过山脊的西南季风相遇辐合,形成降水云团;在西南季风的驱动下,降水云团东移入海;夜晚,海上温度比陆地高,对流较强,降水云团增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降水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降温过程,凝结核;由所学知识可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地面辐射加热大气需要时间,故下午气温最高,空气对流运动最强;下午太阳位于西侧,西坡太阳实际照射角度大,温度高,气流上升;读图可知,近地面盛行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水汽充足,由山麓吹向山坡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同时加强西南季风,抬升更显著,降水强度大。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水汽主要来自阿拉伯海,由西南季风携带水汽东移,在东移过程中水汽逐渐减少;降水云团向东越过山脊后东移,地表海拔逐渐降低,云团距离地面(热源)越远,雨滴在下降过程中易被蒸发;下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气温降低,对流减弱。
    【小问3详解】
    夜晚,山坡降温速度快,近地面气流下沉,冷空气堆积,周边气流上升补偿;读图可知,上升气流与越过山脊的西南季风相遇辐合,上升过程中气温较低,形成降水云团;在西南季风的驱动下,从23:30到05:30降水云团东移入海;夜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上温度比陆地高,对流较强,降水云团增强。老城区
    新城区
    水体指标
    2000~2010年水面率/%
    2010~2020年水面率/%
    变化率/%
    2000~2010年水面率/%
    2010~2020年水面率/%
    变化率/%
    I
    8.14
    8.38
    2.95
    11.14
    6.99
    -37.28

    2.00
    1.76
    -12.33
    5.20
    0.46
    91.09

    7.72
    7.31
    -5.29
    6.68
    6.86
    2.79
    群落类型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S(平均值)
    CV(%)
    S(平均值)
    CV(%)
    S(平均值)
    CV(%)
    落叶阔叶林
    10
    24.00
    13
    18.02
    15
    43.58
    针阔混交林
    10
    47.14
    13
    27.76
    17
    31.38
    暗针叶林
    6
    62.50
    13
    18.84
    13
    24.00

    相关试卷

    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区市)协作校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区市)协作校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山海联盟教学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A4: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山海联盟教学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A4,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