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大单元教学】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24)整体单元课件+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
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单-【大单元教学】新修订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单-【大单元教学】新修订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共31页。
新修订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单【单元学习任务】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学习目标】1.会写重点字词,积累重点词语重点语句的意思,能灵活运用。 2.初步了解课文人物事迹和精神风貌。【课前预学】1.熟读本单元的课文。2.掌握本单元的词语。【课中探究】任务一:读导语,明任务 学习本单元,要精读课文,把握人物的主要特点,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通过细节描写,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任务二:读课文,扫障碍阅读《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列夫·托尔斯泰》《孙权劝学》四篇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注意记录阅读时的问题,并在后续的学习中解决这些问题。完成诵读任务学习单。 诵读任务学习单任务三:谈感受,互交流1.学生再次阅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初步了解人物事迹和精神风貌。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杰出人物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1.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文章人物(作者、主人公)的相关资料。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孙权劝学》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文章大意。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3.理解文章的重点实词、语气词及称谓语的含义。【课中探究】任务一:通读课文,了解故事1.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断句和人物语气语调。 初,权谓吕蒙曰:“卿( )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 )蒙母,结友而别。 活动1:初读·正音(1)自学:学生自学文言正音小贴士,然后在括号内给加点字拼音。活动2:再读·断句 (1)自学:听读课文,用铅笔在文中画出朗读节奏:(2)互学:小组成员订正统一划节奏的答案。(3)展学:抽一个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把节奏划给全班同学看,其他小组纠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活动3:互读·悟情(1)互学:小组成员互读,要求:揣摩语气词表达的语气,读出情感。(提示:邪、耳、乎)(2)展学:小组选代表朗读。 任务二:译读课文,理清情节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翻译全文,理清故事情节。活动1:学习文言五字翻译法(1)自学:学生圈点勾画自学五字翻译法。(2)展学:抽学生将自学心得讲给大家听。活动2:翻译课文 活动3:内容概括(1)展学:用简短的语言将这个故事复述一下。复述要求包含一下信息:① 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②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全文。第三课时 《孙权劝学》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的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2.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课中探究】任务一:深入阅读,探讨“劝”面对不爱学习的吕蒙,孙权是如何劝说的呢?活动1:请大家先认真思考以下问题。问题1:找出孙权“劝学”的具体语句,想象孙权当时的神态、语气等。仿照示例回答。示例:孙权面色严肃,坚决地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理由是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寄予厚望。 问题2:孙权是怎样说服吕蒙的?(温馨提示:用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词语串连) 问题3:劝说需要语言的艺术,对比以下几组对话,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好,并说明理由。问题4:从中可见孙权是一个 的领导者。任务二:发挥想象,思考“学”当初不爱学习的吕蒙,经过孙权的劝诫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活动1:找出吕蒙的三次态度变化的句子,发挥想象,补充吕蒙的心理状态。(用“___________(原文),吕蒙心想___________。此时他对学习的态度是___________”的格式回答) 活动2:写吕蒙“学”的内容仅有“蒙乃始就学”;而学有所成则是通过与鲁肃的对话表现出来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而非要通过第三者鲁肃表现出吕蒙的进步呢? 活动3:吕蒙的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课外比较阅读《伤仲永》,体会后天学习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第四课时 《邓稼先》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重要信息,了解邓稼先的主要事迹。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及效果。【课中探究】任务一:初识邓稼先1.学生速读第二部分,筛选主要信息并填写“人物档案卡”。2.请同学们观察邓稼先个人简历中的时间和事件,想想其中哪些颇不寻常,引起了你的注意,说一说引起你关注的原因。 任务二:走近邓稼先:在特定场景中感受人物1.在文章的第五部分,作者通过想象还原了邓稼先的研究场景,你能从中感受到邓稼先怎样的特点?请圈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语句,并做好批注。品读语句一: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结合上下文,你认为邓稼先在沙漠中埋葬去世的同事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品读语句二: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联系上下文,你认为彼时邓稼先的手有没有颤抖呢? 品读语句三: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联系上下文,你觉得邓稼先这一句“我不能走”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熟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1.两弹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研制成功的?2.两弹的成功爆炸,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第五课时 《邓稼先》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及效果。2.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课中探究】任务一:走近邓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1.在写人叙事类文章中,作者通常会对人物进行评价,以凸显人物的贡献或精神品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三部分,勾画出作者的评价性语句。2.在这些评价性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次使用了程度副词来表达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如“最”“绝对”等。我们知道科学研究要求严谨,科学家的语言表述都力求精准。你认为作者这样表达准确吗?(1)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不要”: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2)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绝对”: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3)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高”: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任务二:走近邓稼先:于历史纵深中理解人物1.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其言行会或深或浅地打上时代烙印。将人物放在历史的时间轴上进行观察,我们对人物的认识、理解会更为深透。接下来,我们就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去探寻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根源。从这个部分中,你能找到邓稼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核武器研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吗? 2.这一部分前后除了内容有反差之外,构段方式也很不一样。接下来,我们通过朗读来加以体会。我们分成两个大组来朗读以下两个片段,并注意比较:哪一种形式更有利于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为什么?原文: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改文: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任务三:致敬邓稼先同学们,假如国家要表彰一批为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你最想授予邓稼先什么称号?你将如何撰写他的颁奖词?请根据课文内容,写下你的感想,100字左右。提示:写颁奖词,需要将获奖对象的事迹、精神和评价三者有机结合,尽量言简意赅、表述优美。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作者评价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你能再举出几个像他这样的“中国的儿子”吗?搜集他们的资料或者阅读他们的传记。 第六课时 《说和做》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2.赏析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课中探究】任务一:标题切入,梳理思路1.同学们观察本文的标题,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标题比较特殊,用了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这个组合式标题告诉了我们关于文章的哪些主要信息呢? 2.结合主标题和副标题,我们知道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请同学们浏览文章,勾画出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处直接点明先生“说”和“做”的特点的语句,并据此梳理文章层次。 3.副标题提示了本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具体来说,文章写到了哪些言行片段呢?请同学们速读文章,勾画出相关信息,并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分别加以概括。 任务二:比读联读,探知形象1.比较阅读师引导:文章第9自然段写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迥乎不同于作为学者的一面,而且一反既往。比较阅读文章的两个部分,找一找两种身份下的闻一多在“说”和“做”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不同? 2.关联阅读师引导:两种身份之下的“说”和“做”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彼此之间有无关联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联读时代背景资料,在小组中交流看法。联读资料卡闻一多及其所处时代1930—1932年,闻一多在青岛大学任教,继续从1928年就开始的古代典籍研究。1932年秋—1937年,闻一多在清华大学任教。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闻一多前往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闻一多愤然而起,积极投身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怒斥国民党特务。散会后,在返家途中,先生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细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第七课时 《说和做》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赏析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2.品味诗意语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课中探究】任务一:研读语言,体味诗意闻一多先生是著名诗人,本文的作者臧克家也是一位诗人。臧克家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亦师亦友的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赞扬,读来情真意切,意蕴丰赡。接下来,我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本文的诗意语言进行研读。研读目标:品味文章语言的诗意。研读路径: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成语、四字词和对句的运用,多义词的使用,饱含情感的叙述、描写和议论等。研读成果汇报:以“我从文中‘ ’(字、词、句、段均可)品味到语言的诗意,这个字(词、句、段)的诗意体现在 ”的句式进行班级汇报。 任务二:组装成诗,深悟精神学习了本文,相信同学们已被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下面,我们尝试用诗的形式,写下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歌。写作要求:选取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组合,自创诗句不超过全诗的五分之一;诗歌主题鲜明;字数不少于10行,题目自拟。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1.闻一多先生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推荐同学们课外阅读他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2.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第八——九课时 整合联读【学习目标】1.在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2.通过整合阅读,体会杰出人物的丰富精神世界,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3.小组合作,能完成杰出人物展廊的设计和布置。【课中探究】任务一:讨论交流,走近人物1.学生默读前五段,找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句字,体会其作用。小贴士:夸张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夸张的描写,能把人或事物表现得生动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2.学生默读后四段,勾画出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的句子,进而感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例如:(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3.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任务二:对比阅读,整合探究整合阅读《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列夫·托尔斯泰》《孙权劝学》四篇课文,完成下面表格。任务三:人物展廊,心中榜样学校开展“榜样的力量”系列活动,计划在教学楼设置一条“我心中的榜样”——杰出榜样人物展廊,需要给每个人物准备一张图片和一段不超过百字的介绍。选定本单元的一位人物,以课文为基础,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对人物的认识,然后为他配一段介绍文字。可以是总结概括式的介绍,也可以截取人物的一段有代表性的话或他人的一段评价。【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继续完善杰出人物卡片制作,布置“我心中的榜样”——杰出榜样人物展廊。第十——十一课时 读写共生课【学习目标】1.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2.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写出人物的特点。3.能够抓住细节,用一两句话塑造出人物的个性、凸显人物的精神。【课中探究】任务一:看漫画,辨特征1.出示教材中鲁迅与爱因斯坦的漫画,请学生辨认人物。2.出示与漫画对应的人物照片,说说漫画突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任务二:找特点,绘肖像描写一语本来是从绘画上来的。写作的人把文字作为色彩,使用着绘画的手法,记叙他所选定的事物,使它逼真,使它传神。这就是写作上的描写。——夏丐尊、叶圣陶《七十二堂写作课》1.名作欣赏写人,首先要描绘人的肖像。人的外貌各具特点,在描绘人物肖像之前,要仔细观察,找出你所描写的对象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出示片段: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阿累《一面》)让同学们猜测,作者这“一面”见到的是谁?你为什么觉得写的是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也是写人物的高手。出示鲁迅先生描写寿镜吾老先生和藤野先生的片段。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藤野先生》) 2.写作任务引导。写作任务:“寻找身边的‘榜样’线上征集活动”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榜样是把忠诚和信念落实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落实到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坚守中,犹如面面旗帜、盏盏明灯,凝聚起坚守正道、坚毅前行的强大力量。为进一步在青少年学生中彰显榜样力量,弘扬正能量,学校发起在全校“寻找身边的榜样”活动。征稿要求:稿件必须为原创,事迹真实感人,人物形象鲜明,人物精神突出,文字流畅,结构完整,字数不少于500字。你想把谁作为你的榜样?请定一个人物,找出这个人物的特点,根据表格完成片段练习。3.写作评价与修改。在不透露姓名的情况下,展示部分学生的肖像描写片段,请其他学生猜描写的对象。讨论描写是否抓住了人物的特征,与选择的人物特征是否吻合,并提出修改意见。根据讨论交流后的意见和建议,学生修改肖像描写的片段。任务三:选事件,显精神1.要把人写“活”,就要把人放到具体事件、真实场景中去。鲁迅先生写寿镜吾老先生时,把老先生放到哪些具体事件和真实场景中写的?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笪重光《画笙》塑造一个人物,要懂得发掘人物的复杂性,并通过一系列事情来展示它。——斯坦利·纳尔逊 2.一个人的具体言行都会凸显出他的精神。在具体事件中,我们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他们的性格;并让人物在具体事件中行动起来,向读者展示人物最真实的一面。示例一: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示例二: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③“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④“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示例三:①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②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3.根据选择的人物及其主要特征,挑选典型事例,拟简要的写作思维提纲。任务四:成文章,塑形象1.写作练习。根据写作任务,自拟题目,完善课堂写作练习中的内容,不少于500字。2.写作评价。写完后,学生按评价表给自己的作文评分,然后小组交流评价。【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根据同学的评价和建议,修改完善作文,完成“寻找身边的榜样”线上征集活动投稿。第十二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回顾,能够准确评价自己。2.通过班级讨论,对单元知识能够形成结构化。【课中探究】任务一:自我评价单元学习自我评价表任务二:总结提升1.本单元课文的选材组材特点: 2.本单元课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1.用表格、导图等方式,从基础知识、读写方法、文章结构等方面整理本单元内容、主旨、写法等学习所得,并选择重点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单元思维导图。2.阅读推荐:《复活》核心任务课型安排学习任务课时安排学校开展“榜样的力量”系列活动,一是“我心中的榜样”——榜样人物展廊;一是“我身边的榜样”——榜样人物展评。单元导读课任务一:读导语,明任务任务二:读课文,扫障碍任务三:谈感受,互交流1课时单篇精读课任务一:《孙权劝学》精读任务二:《邓稼先》精读任务三:《说和做》精读6课时整合联读课任务一:讨论交流,走近人物任务二:对比阅读,整合探究任务三:人物展廊,心中榜样2课时读写共生课任务一: 看漫画,辨特征任务二: 找特点,绘肖像任务三:选事件,显精神任务四:成文章,塑形象2课时单元小结课任务一:自我评价任务二:总结提升1课时课文问题记录方法建议《邓稼先》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说和做》《列夫·托尔斯泰》《孙权劝学》翻译五字法1.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可保留不翻译。2.调:调整倒装句的句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3.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文词。4.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5.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第一组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B:“卿今当涂掌事,必须学!”答案:第二组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B:“但当涉猎,见往事。”答案:人物档案卡姓名生卒年月籍贯学历工作单位职务个人简历题目写法人物品格题材人物《邓稼先》宏大叙事同学朋友《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言行高标老师《孙权劝学》日常叙事《列夫·托尔斯泰》同行人物对象主要特征选择内容(打“ √ ”)眼 睛 ( ) 鼻 子 ( ) 脸 型 ( )嘴 ( ) 头 发 ( ) 耳 朵 ( )衣 着 ( ) 体 型 ( ) 身 份 ( )其他( )方法提示①简笔勾勒;②运用恰当的修辞;③局部特征放大。主要特征包括气质、品格、个性等。确定选取人物聚焦外在特征聚焦人物精神精选典型事例一种精神一个事例一种精神多个事例多种精神多个事例确定语言风格写人记事文章评价量表评价项目评价指标评价自评他评立意(20) ⊙格调健康,立意正确(10) ⊙情感真挚,角度新颖(10)选材(25) ⊙材料真实典型,能够有效凸显人物性格品质(10) ⊙材料丰富多样,能够从不同角度体现人物特点(10) ⊙材料安排详略得当,有利于突出中心(5)写法(25) ⊙人物特点突出,精神气质鲜明(10) ⊙叙事有序,描写生动,重点突出(5)⊙能够围绕人物特点,从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等展开描写(5) ⊙运用细节描写,效果较好(5)结构(15) ⊙恰当运用标志顺序的词语,文章顺序安排合理(5) ⊙结构完整,首尾呼应(5) ⊙分段得宜,段内、段间联系紧密,过渡流畅(5)语言表达(15) ⊙无错别字,无病句(5) ⊙表达流畅,文从字顺(5)⊙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晰,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富有 表现力和感染力(5)描述性评价内容完成情况能快速准确获取文本信息,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能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能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大胆质疑、分析和评价。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能自信、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做到清楚、连贯、简洁。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能和同学合作完成杰出人物展廊布置和较好地写出身边的榜样。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