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镇江、徐州等十校高一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镇江、徐州等十校高一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镇江、徐州等十校高一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镇江、徐州等十校高一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镇江、徐州等十校高一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镇江、徐州等十校高一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
    “十字连星”是指太阳、月球及八大行星排在几乎垂直的直线上。下图为“十字连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②、③代表的天体是( )
    A. 火星、金星 B. 金星、火星 C. 火星、水星 D. 金星、水星
    2. 图中包含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图示是太阳系八大行星和地月系,根据八大行星距日远近,可以判定出②是地外行星,且与地球相邻,是火星,B、D错误;③是地内行星,且与地球相邻,是金星,A正确,C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图中包括地月系和太阳系,最高级别是太阳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仙女座星系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星系,这个星系有大约一万亿颗恒星,直径约为22万光年,距离地球大为200万光年。同时还是一个螺旋星系,与银河系较为相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关于仙女座星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与银河系级别相当 B. 与银河系大小相同
    C. 可能有生命存在 D. 对地球无直接影响
    4. 科学家推测仙女座星系中某天体是否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依据有( )
    A. 行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 B. 和银河系的相似程度
    C. 天然卫星的数量和体积 D. 行星绕恒星公转方向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仙女座星系距离地球大约200万光年,位于银河系之外,属于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级别相同,A不符合题意;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仙女座星系直径约22万光年,两者大小不相同,B符合题意;仙女座行星系距离地球遥远,可能也存在生命,C不符合题意;河外星系目前对地球无直接影响,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题详解】
    行星与恒星的距离决定了行星的表明温度,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A正确;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均为大型星系,均由数千颗恒星构成,是否存在生命与某一恒星及其周围行星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关,与和银河系的相似度无关,B错误;卫星的数量和体积不是生命存在的决定条件,C错误;行星的公转方向也不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D错误。故选A。
    天文总辐射量是地球表面不考虑大气影响、仅由日地天文关系所决定的太阳辐射量;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下图为太阳辐射量在不同纬度的分布和太阳大气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有效总辐射量在赤道附近减少最明显,其直接原因是( )
    A. 地势较低 B. 纬度较低 C. 昼长较短 D. 云量较多
    6. 有关太阳活动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层太阳活动会给地球带来极光现象
    B. ②层太阳活动会影响地面的有线通信
    C. ③层太阳活动会对罗盘使用造成影响
    D. ④层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
    【答案】5. D 6. A
    【解析】
    【5题详解】
    赤道地区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故D正确,赤道地区地势不是一定降低的,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A错误;纬度降低,太阳高度角增大,有效太阳辐射增大,B错误;赤道地区昼夜接近等长,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①层是太阳大气层最外层的日冕层,在日冕层的太阳风活动(或日冕物质抛射)带电粒子流会给地球带来极光现象,A正确;②层为色球层,该层太阳活动耀斑等会影响地面的无线通信,B错误;③层为光球层,该层的太阳活动是黑子,会对罗盘使用造成影响的是耀斑,C错误;④层是太阳内部,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的是光球层的太阳黑子,D错误。故选A。
    福建省地质科研团队在上杭县临城镇黄竹村发现整窝恐龙蛋及零星恐龙蛋壳碎片。专家推测,从目前保存的蛋片来看,至少保留了6枚恐龙蛋。下图为地质时期(部分)全球平均气温、降水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 )
    A. 总体比较寒冷 B. 温暖干旱明显
    C. 冷暖干湿交替 D. 总体比较湿润
    8. 地球的演化史也可以说是生物的进化史,下列关于期间生物的匹配,正确的是( )
    A. 新生代—鸟类开始出现 B. 三叠纪—蓝藻开始出现
    C. 中生代—被子植物开始出现 D. 中生代—三叶虫开始出现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时期,读图可知,中生代时期气温比现代的全球平均气温高、降水比现代的全球平均降水少,因此全球气候呈现温暖干旱特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是裸子植物繁盛时代,后期出现被子植物,C正确;新生代是哺乳动物时代,鸟类出现在中生代,A错误;前寒武纪是蓝藻繁盛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不是蓝藻开始出现时期,B错误;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D错误。故选C。
    2023年8月6日2时33分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37.16°N,116.34°E)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 Ⅰ圈层 B. Ⅱ圈层 C. Ⅲ圈层 D. Ⅳ圈层
    10.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 I圈层的根本热源来自地面辐射
    B. Ⅱ圈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C. Ⅲ圈层空间分布连续但不规则
    D. Ⅳ圈层物质呈固态,密度非常大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图中各圈层的位置判断,Ⅰ、Ⅱ、Ⅲ、Ⅳ圈层分别为大气圈、地壳、水圈、外核。地震是地球内部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因此震源不可能位于大气圈(Ⅰ)、水圈(Ⅲ)等外部圈层,排除AC;材料信息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区域,陆地地壳(Ⅱ)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仅为10千米,因此地震的震源位于Ⅱ圈层,不可能位于深度2900千米以下的外核(Ⅳ),B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B。
    【10题详解】
    根据图中各圈层的位置判断,Ⅰ、Ⅱ、Ⅲ、Ⅳ圈层分别为大气圈、地壳、水圈、外核。大气圈(Ⅰ)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主要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A错误;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不在地壳(Ⅱ),B错误;水圈(Ⅲ)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这些水体在空间上分布连续但不规则,C正确;通过观测发现,地震横波无法在外核(Ⅳ)中传播,表明该圈层应呈液态,D错误。故选C。
    当氧气分子受到紫外线强烈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与氧分子反应形成臭氧。左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右图为地球大气的演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关于大气垂直分层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层二氧化碳吸热增温 B. ②层被称为平流层
    C. ③层臭氧吸收短波辐射 D. ④层大气厚度全球相同
    12. 据右图推测( )
    A. 臭氧层形成于前寒武纪 B. 裸子植物开始出现在中生代时期
    C. 大气中CO₂含量持续下降 D. 真核生物出现对高等生物影响小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读左图可知,③为平流层包含臭氧层,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从而使温度升高,紫外线属于短波辐射,C正确;水汽和二氧化碳集中分布在对流层,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对流层气温升高,而①属于高层大气,A错误;④属于对流层,其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D错误。①和②属于高层大气,②又被称为高空对流层即“中间层”,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B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当氧气分子受到紫外线强烈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与氧分子反应形成臭氧,距今25亿-5亿年即元古代时期,即前寒武纪,当时大气层中没有臭氧层阻挡,所以紫外线能直射到地球表面,随着氧气含量急剧增加,臭氧开始大量形成,且臭氧密度急剧增加,高度也上升到平流层中距离地面20~25千米处,形成了臭氧层,A正确;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B错误;读图可知,大气中CO2含量在后生生物出现后先上升再波动下降,C错误;真核生物出现后,氧气含量急剧增加,为高等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D错误。故选A。
    地形逆温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倒置现象。下图为张家口市崇礼区古杨树村附近等高线分布图(部分)和1、2号气象站2019年1~3月平均气温的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与1号站相比,2号站( )
    A. 光照强,气温高 B. 海拔高,日温差小
    C. 气温低,气压高 D. 气压高,风力大
    14. 1、2号气象站所在峡谷地形逆温现象常出现在( )
    ①冬季西北风显著时②山谷风显著时③9时至21时之间④21时至第二天9时之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3. B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从左图中可以看出1号站和2号站的海拔存在差异,1号站的海拔在1650米~1700米之间,2号站的海拔在1700~1750米之间,2号站的海拔高于1号站,因此气温低、日温差小,气压低等,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
    【14题详解】
    结合地形图,1号站地处海拔较低的山谷,2号站地处海拔较高的山坡,正常情况下应1号站气温高于2号站。结合右图中的气温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21时至次日9时之间,2号站的温度大于1号站的温度,出现逆温现象,该时段内山谷风较为显著,主要是夜间的山风,冷空气下沉至谷底导致的,②④正确,③错误。该逆温现象具有明显的日差异,与冬季西北风关系不大,①错误。综合上述分析,①③错误,②④正确,ABC错误,D正确,故选D。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符号一般用带尾羽的风向杆表示,即风向标,绘有尾羽的一端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尾羽横杆多代表风力大。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冬季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此时( )
    A. ①处风向为偏南风 B. ②处为下沉气流
    C. ③处比①处风力小 D. ④处为上升气流
    16. 能正确表示M处该时刻近地面风向和等压面的是( )
    A. B.
    C. D.
    【答案】15. A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指向标判断可知,①风向杆表示偏南风4级,说明近地面风从湖泊吹向陆地,所以热力环流呈顺时针运动,A正确;②处为上升气流,④处为下沉气流, BD错误;③处表示北风6级,比①处风力大,C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①风向杆表示偏南风4级,近地面风从湖泊吹向陆地,陆地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湖泊气流下沉,近湖面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风由湖泊吹向陆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南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海水( )
    A.盐度、温度、密度B. 温度、密度、盐度
    C. 温度、盐度、密度D. 盐度、密度、温度
    18. 相比20°S,c曲线数值在赤道海域较低是由于( )
    A.赤道海域海水温度较高 B. 赤道海域降水较多
    C. 赤道海域洋流较弱 D. 赤道海域较封闭
    【答案】17. B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据图可知,曲线a随纬度的降低而升高,在赤道处达到最高,说明a曲线受热量变化影响大,应表示海水温度;曲线b在60°S以南地区数值较大,并且随纬度降低而降低,说明该曲线的变化是随着海水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应代表密度;而海水的盐度一般在副热带海区最高,从副热带海区向高低纬度同时降低,所以曲线c代表盐度,由此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c曲线代表海水盐度,由于赤道海域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较多,从而使得赤道海域盐度较低,B正确;海水温度高则盐度会增加,所以海水温度高不是影响该海域盐度低的主要因素,A错误;赤道附近海域有南北赤道暖流和赤道逆流,洋流较强,C错误;赤道海域多为大洋,海域较为开阔,D错误。故选B。
    海水中两种性质不同的水体在相互接触时,密度越相近越容易相互扩散,如果水体密度相差较大,就会在接触面形成一个狭窄的过渡带,称其为“海洋锋”。图中的北欧海是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最主要的海洋通道,大西洋水和极地水在北欧海中部相遇,形成北欧海海洋锋,其强弱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两支水流相遇后下沉,形成深层水向南输送,并逐渐进入全球深层洋流系统。完成下面小题。
    19. 北欧海海洋锋最显著的月份是( )
    A. 3月 B. 6月 C. 9月 D. 12月
    20. 下图中与上图所示区域的水温由表层向深层的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19. C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处地区进行分析可知,7-9月份是北极地区的暖季,积温导致北极地区在9月份积雪融化量达到最大,大量水温较低、密度较低的海水从北冰洋经丹麦海峡南下,增强了东格陵兰寒流的势力;极地南下的寒流与大西洋北上的暖流在北欧海相遇,两水体密度相差较大,在接触时不易扩散,使海水在水平方向上较为稳定可观察到显著的海洋锋,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图示区域为高纬度地区,从水平方向看,全球海洋表面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从低纬到高纬海水温度垂直方向上的差异总体在减小,在高纬地区,海水中往往会存在一个冷中间层。D项为高纬度地区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所以D项正确;A为低纬度地区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B为中纬度地区冬季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C为中纬度地区夏季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所以,ABC三项错误。故选D。
    生物量指单位面积内生物体的总质量(干重)。下图为两种森林植被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甲、乙两种森林植被类型分别是( )
    A. 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 B. 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C. 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 D. 热带草原落叶阔叶林
    22. 导致甲、乙森林植被类型生物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起伏 B. 太阳辐射 C. 海陆位置 D. 洋流性质
    23.与乙森林植被相比,甲森林植被( )
    A. 植物种类简单 B. 垂直分层复杂
    C. 叶面质硬窄小 D. 藤本植物少见
    【答案】21. A 22. B 23. B
    【解析】
    【21题详解】
    读两种森林植被类型分布图,根据图示自然带的分布可以判断,甲类植被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乙类植被主要分布于于俄罗斯、加拿大等高纬度地区,地处亚寒带,故甲、乙两种森林植被类型分别是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读两种森林植被类型分布图,根据图示自然带的分布可以判断,甲为热带雨林带,乙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导致甲、乙森林植被类型生物量差异的主要因素纬度高低导致的热量差异,即受太阳辐射影响,B正确,两种自然带分布与地形起伏、海陆位置和洋流性质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与纬度较高的亚寒带针叶林相比,热带雨林由于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植物种类更复杂,垂直分层也更为复杂,叶面宽大柔软,藤本植物多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题,共54分。
    2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塔里木盆地深地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但地质构造极为复杂。2023年5月30日,中国首口万米深地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正式开钻,目标钻探深度11100米。下图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1)完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在右半图中用“-----”补画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在右半图中恰当位置标注出“地壳”、“地幔”和“地核”。
    (2)该钻井目标钻探深度可抵达____(圈层)。
    (3)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油气矿藏,请运用地震波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
    【答案】(1)
    (2)地壳(或岩石圈)
    (3)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在固液气态都能传 播;在一定深度,横波消失,纵波速度下降,推测该地可能存在油气矿藏。
    【解析】
    【小问1详解】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是地震波传播中两个一级不连续面,结合右图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可确定,莫霍面应画在地表以下17km处,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应画在地下2900km处,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以上到莫霍面为地幔。如下图所示:
    【小问2详解】
    大陆地壳平均深度为39-41千米,塔里木盆地处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段,该地地壳厚度应超过大陆平均厚度,而该井目标钻探深度11100米(即11.1千米),故该井目标钻探深度可抵达地壳,由于地壳为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因此该井目标钻探深度可抵达岩石圈。
    【小问3详解】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而纵波传播速度快,在固液气三态中都能传播,在液态与气态中传播速度变慢;探测人员在地表搜集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信息,地震波在地下的介质中传播并反射回地面,通过对反射回来的横波、纵波进行记录和分析,如果在一定深度,横波消失,纵波速度下降,就可以推测该地可能存在油气矿藏。
    25.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左图)和华北地区地膜覆盖景观图(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阐述其主要原理。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有关知识解释“烟熏法”防御霜冻的原理。
    (3)说明使用农用地膜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答案】(1)太阳辐射穿过地膜,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膜阻隔热量交换,减少了膜内热量的散失速度,起到保温的作用。
    (2)烟雾可增加近地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热量损失减少,提高了地面温度;烟雾本身具有一定热量,提高近地面空气温度,减少霜冻危害。
    (3)减轻土壤盐碱化;提高地温;保持水分;减轻病虫害;除杂草。
    【解析】
    【小问1详解】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膜对短波辐射透明度较高,阳光可以大量穿过地膜,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膜阻挡地面辐射,把热量保存在地膜内;由于地膜阻隔了膜内外的热量交换,使得膜内热量损失较少或较慢,从而起到保温的作用,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烟熏法”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颗粒物、水汽等物质,这些物质可增加近地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热量损失减少,增强保温效果,提高了地面温度,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通过燃烧产生的烟雾本身具有一定的热量,提高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减少了霜冻危害。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北地区降水少(特别是春季),蒸发量大,土壤盐碱化较严重,大规模使用农用地膜会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轻土壤盐分向表层累积的速度,从而降低土壤表层盐度,抑制土壤盐碱化的发生;根据前面的分析,农用地膜还可以提高地温;农用地膜可以阻隔土壤水分蒸发散失,起到保持水分的作用,农用地膜还可以抑制病虫害和杂草的生长等。
    26. 读我国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示区域内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最高的三个省区的简称。
    (2)根据材料分析该区域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3)简述喀斯特地貌对该地区的生产、生活有哪些不利影响。
    【答案】(1)云(滇);贵(黔);桂。
    (2)可溶性岩层(石灰岩)广布;气候温暖湿润(气温较高,降水量丰富);地形起伏较大;河流众多;植被茂盛。
    (3)地表水易渗漏,地表水缺乏;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地基不稳;耕地面积小;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多地质灾害,如崩塌、塌陷;易造成水土流失。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最高的三个省区为云南、贵州、广西,它们分别简称为云(或滇)、贵(或黔)、桂。
    【小问2详解】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因此喀斯特地貌形成需要有可溶性岩层(石灰岩)分布,还要有温暖湿润的气候,从而拥有丰富的地表水流和地下径流,同时需要水流具有较强的溶蚀力(侵蚀力),因此需要地形起伏较大。
    【小问3详解】
    喀斯特地貌对该地区的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应从水源、交通、地质及灾害、土地土壤等方面归纳叙述。喀斯特地貌中多漏斗、溶洞、地下暗河等,因此地表水易渗漏,不易存留,使得地表水缺乏,地表灌溉水源紧张;喀斯特地貌地表多峰林、峰丛,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喀斯特地貌地下多溶洞,地基不稳,多地质灾害,如崩塌、塌陷,影响工程建设;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地形崎岖,可开垦土地面积不大,耕地面积小;喀斯特地貌分布区水土易流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五校高三上学期模拟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五校高三上学期模拟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十校联盟高一上阶段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十校联盟高一上阶段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南京、镇江、徐州等十校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5南京、镇江、徐州等十校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地理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南京镇江徐州等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江苏省南京镇江徐州等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