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高二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1288/0-173900526718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湖北省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高二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1288/0-173900526723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湖北省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高二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1288/0-173900526726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湖北省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高二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北省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高二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海雾是在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特定条件下出现在低层大气贴近下垫面的一种凝结现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珠江口海雾最多的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
C. 秋季D. 冬季
2. 与珠江口海雾形成关联最小的是( )
A. 较低的稳定风速B. 较小的海气温差
C. 较高的水汽含量D. 较强的大气对流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海雾出现最多的月份为3、4月份,为春季,故A正确,因此排除B、C、D。故选A。
【2题详解】
有雾时风速一般都很小,风速大时雾滴很快就会被吹散或蒸发掉,较低的稳定风速与珠江口海雾形成关联大,A不符合题意。当气温高于海面水温左右时,雾出现最多。在气温高于水温的情况下,雾次数随着气温与水温差值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当差值大于一定值后,雾就很少发生,较小的海气温差与珠江口海雾形成关联大,B不符合题意。由于暖空气温度不断降低,直到降低到露点温度以下,无法再固持更多的水汽,因此多余的水汽就会冷凝释放出来,较高的水汽含量是产生海雾的一个重要条件,C不符合题意。较强的大气对流会把海雾消散,不利于海雾的形成,因此关联最小,因此D符合题意。故选D。
某干旱地区通过引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下图示意农田灌溉初期该地区环境要素的关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甲乙丙丁,表示蒸发增大和云量增多的依次为( )
A. 甲、乙B. 甲、丙
C. 乙、丙D. 乙、丁
4. 长期来看,图示地区空气湿度变化表现为( )
A. 一直减小B. 一直增大
C. 先减小后增大D. 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由日照强度减弱可知其与云量增多有关,由此可推断空气中水汽增多,是由于蒸发增大,因此表中表示蒸发的是甲,云量增多的是丙。B正确。故选B。
【4题详解】
干旱地区通过引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种植作物,在早期能一定程度增加植物蒸腾和地面蒸发,能增加空气湿度,但后期会因引水造成地表水减少,因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植被减少,下垫面趋于干燥,空气的湿度下降。据此分析,D正确,故选D。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沙漠东南腹地常年有水的湖泊70多个,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沙山—湖泊景观。巴丹吉林沙漠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mm,水面蒸发量高达3000—4000mm。左图示意该沙漠东南湖泊群中南湖和北湖湖区剖面,右图示意南湖湖水和南湖北岸地下水水位动态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南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 )
A. 高山冰雪融水B. 地下水
C. 季节性积雪融水D. 降水
6. 北湖为咸水湖,多年来湖泊面积基本保持稳定,推测该湖泊盐度的发展变化( )
A. 盐度先降低,后不变B. 盐度不断升高
C. 盐度先升高,后不变D. 盐度不断下降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南湖位于巴丹吉林沙漠,降水少,附近没有高山,主要补给水源不可能是高山冰雪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AC错误;由图可知,南湖水位始终低于南湖北岸地下水位,且湖水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位的变化基本一致,说明南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B正确;由材料可知,巴丹吉林沙漠降水量不足100mm,且由图可知,降水量较大的11月和6月,南湖湖水水位并不是最高,说明降水不是南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巴丹吉林沙漠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mm,水面蒸发量高达3000—4000mm。区域内降水少,北湖附近没有高山,补给水源不可能是冰雪融水和积雪融水;且北湖位于沙漠中,没有地表径流注入,但北湖多年来湖泊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说明其补给形式主要是地下水。地下水带来盐分,随着水分蒸发,盐分留在湖泊中,使得湖泊盐度升高,直至盐度饱和。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北湖盐度先升高,后不变,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某年我国海军护航编队在MQ航线执行国际护航任务。图示意护航编队附近海域夏季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7. 此季节,护航编队从Q地到M地经过P海域时( )
A. 顺风顺水B. 顺风逆水
C. 逆风顺水D. 逆风逆水
8. 图示时期,影响N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较Q海域低的直接因素是( )
A. 大气环流B. 海陆位置
C. 洋流D. 纬度
9. 与Q海域相比,M所在海湾表层海水盐度较高的原因主要有( )
①海域封闭②河流注入③降水量少④蒸发量小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
【答案】7. A 8. C 9. A
【解析】
【7题详解】
北半球夏季,索马里洋流从西南流向东北可知,此时盛行西南风,护航编队从Q地到M地经过P海域时,船顺着洋流方向,向东北行驶,顺风顺水,A对,B、C、D错。故选A。
【8题详解】
N、Q两地纬度接近,纬度对温差影响不大,D错;此时为北半球夏季,陆地温度高,N距离陆地近温度反而低,说明不是受海陆位置影响,B错;两地都受西南风影响,A错;在西南风影响下,N地表层海水离岸流动,底层冷海水上泛,洋流使水温降低,C对。故选C。
【9题详解】
Q位于印度洋中部,M位于波斯湾,与Q海域相比,M所在海域封闭,与大洋海水交换少,盐度和大洋不同,①对;河流汇入应使封闭海湾盐度减小而非增大,②错;M位于副热带海区,与地处赤道附近的Q地相比,降水量少,晴天多,蒸发大,③对,④错。A对,B、C、D错。故选A。
下图为不同纬度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甲乙丙三地由北到南的位置排列正确的是( )
A. 丙甲乙B. 乙甲丙
C. 乙丙甲D. 甲乙丙
11. 三地针叶林带分布高度不同的原因主要是( )
A. 纬度位置B. 海陆分布
C. 降水差异D. 海拔高度
【答案】10. C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一自然带阳坡的海拔高于阴坡,乙、丙两地地同一自然带南坡高于北坡,位于北半球,同理甲位于南半球;乙基带为针叶林,丙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因此乙纬度高于丙,即乙位于丙的北面。综上所述,甲乙丙三地由北到南的位置排列正确的是乙丙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针叶林一般分布在温度较低的地区,温度对其分布影响较大,三地分布的纬度不同,温度不同,针叶林分布的高度不同,A正确。海陆分布主要影响降水,降水对不同纬度地区针叶林分布的高度影响较小,干旱地区针叶林分布的高度受降水影响,B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无法计算海拔高度,D错误。故选A。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冷暖异常变化的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高于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图1示意2017-2020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变化情况,图2示意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推测信风最强的时间为( )
A. 2017年8-10月B. 2018年10-12月
C. 2019年3-5月D. 2020年9-11月
13. 2018年10-12月期间( )
A. 秘鲁沿海旱情加重B. 中国南方遭遇暖冬
C. 智利沿海渔民增收D. 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出现洪灾
【答案】12. D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据图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其实都跟信风的强弱有关,信风越强驱动表层海水离开海岸,上升补偿流就越强,水温越低,就容易形成拉尼娜现象,读图可知,2020年9~11月,水温较平均状态降低最多,可以推定这期间信风最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2018年10月~12月期间,水温异常偏高,也就是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南美秘鲁沿岸信风偏弱,上升补偿流减少,秘鲁寒流减弱,渔业资源减少,渔民歉收;南美秘鲁附近水温升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多,AC错误;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水温偏低,气流下沉,降水减少,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出现干旱,D错误;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水温偏低,气压升高,中国南方遭遇暖冬,B正确。故选B。
入秋日是指某地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时,首日即为入秋日。图为我国多年平均入秋日期等值线分布及四条寻秋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线路①沿线入秋时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了( )
A. 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B.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D. 地方性分异规律
15. 四条寻秋路线中植被景观变化最显著的是( )
A. ①B. ②
C. ③D. ④
【答案】14. A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 (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又叫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会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地方性分异规律是较小尺度的分异规律,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地面组成物质的等差异的影响下发生的分异现象。①线路由南向北从海南到内蒙古,入秋越来越早,说明降温快,即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①线路由南向北从海南到内蒙古,②线路由南向北从广州到漠河,二者都体现了纬度地带性的变化。①线路明显比②短,所经过地区的景观差异小于②,排除①;②线路所经过地区都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景观以森林为主,故②线路景观差异不显著;③线路主要在西部,主要在高原、山地地区,景观差异也不大;④线路至西向东跨越我国地势三大阶梯,地势起伏大,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大,且该线路从沿海到内陆,受海陆差异的影响大,自然景观的水平变化也显著,因此④线路景观差异最为明显,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第Ⅱ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楚科奇半岛位于俄罗斯东北部,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地势起伏较大,大部属楚科奇山脉东部,半岛最高峰海拔1158米,北部和沿海有狭长平原。楚科奇半岛地表冻土发育广泛,沼泽广布,并随季节而变化。半岛上植被以苔原(苔藓和地衣)为主,但地表苔原厚度南北差异较大,南部厚度明显大于北部。楚科奇半岛人口稀少,村落也很少,民居建筑独具特色。下图为楚科奇半岛位置示意图。
(1)简述楚科奇半岛地表冻土发育广泛的原因。
(2)说明楚科奇半岛南部地表苔原较厚的主要原因。
(3)根据自然环境与民居设计的因果关系,推测楚科奇半岛居民房屋建筑的特点。
【答案】(1)①楚科奇半岛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②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云雨天气较多;③气温低,蒸发弱,土壤水分多,利于冻土形成;④地下有永久冻土层存在,地表水不易下渗。
(2)①南部纬度较低,接受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②南部受楚科奇山脉阻挡,从极地吹来的冷空气对其影响较小,气温较高;③地处楚科奇山脉南坡,光照条件较好;④夏季来自南部海域的暖湿气流经地形抬升,降水较多,有利于苔藓和地衣生长。
(3)房屋墙体较厚;房屋坡度较大、门槛较高;房屋较低矮,门窗较小;门窗朝向南方,门窗较高;房屋的屋基较深厚;建筑材料多采用兽皮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冻土是土壤的水分在低温状态下冻结的现象,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楚科奇半岛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临海受海洋影响大,降水多;楚科奇半岛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表沼泽广布,土壤水分多,利于冻土形成;地下有永久冻土层存在,地表水不易下渗,导致楚科奇半岛地表冻土发育广泛。
【小问2详解】
苔原带的生长受该地区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从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要素来分析南北热量和水分的差异。楚科奇半岛南部纬度低,气温高;南部光照好,太阳辐射强;南部受北方冷空气影响下,热量条件更好;南部夏季受南部海域的暖湿气流经地形抬升,降水较多。所以楚科奇半岛南部热量和水分条件更好,地表苔原较厚。
【小问3详解】
一个地区居民房屋建设特点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重要表现。楚科奇半岛纬度高,气温低,为了保暖,房屋墙体较厚;冬季漫长要储备大量脂肪越冬,所以大量猎杀动物获取脂肪,利用兽皮作为建筑材料保暖;该地区降水较多,房屋坡度较大、门槛较高;为获取更多光照热量,门窗朝向南方;该地区大风天气多,房屋较低矮,门窗较小,门窗较高;冻土广布,房屋的屋基较深厚。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发源于祁连山区的疏勒河,以昌马峡和双塔堡水库为界分上、中、下游。该河中游冲积平原上河床宽而浅,多分汊。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年来该河上游山区径流量增多。下图为疏勒河流域局部图。
(1)疏勒河补给类型主要有 、 和地下水等,该河中下游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 区。
(2)简述甲地河道多分汊的主要原因。
(3)说出疏勒河上游径流量增多对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1)大气降水 冰雪(川)融水 西北干旱半干旱
(2)径流季节变化大;河流含沙量较大;山前地形平坦。
(3)缓解水资源紧缺;补充地下水;减缓土地荒漠化;增加生物多样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河流补给类型和区域差异。疏勒河是发源于祁连山的内流河,水源补给可能是祁连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该河中下游为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结合材料“中游冲积平原上河床宽而浅,多分汊”,可知从地形和河床特征是切入口。该河流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流量季节变化大,易造成洪水泛滥;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河水溢出而改道;中游地势低平,水流不畅,易出现洪水。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疏勒河中下游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可从气候、水源、生物和整个生态环境等角度分析。水量增加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增加生物多样性;减缓土地荒漠化速度;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区域气候环境等。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鲸主要集中于环北冰洋地区,是北极地区人类社会的重要商品,为当地原住民提供了食物、燃油、皮革等物资。白鲸主要在河口附近海面或近海面活动,食物广泛,具有季节迁徙性,但其游行速度缓慢,大致每年夏季携幼鲸从北极迁徙到纬度较高的河口或海湾中,圣劳伦斯湾是白鲸主要迁徙目的地。圣劳伦斯湾表层平均盐度为22‰,冬季完全冰封,每年5月底海冰开始解冻,湾岸曲折,多暗礁、浅滩,海湾连通圣劳伦斯河,成为加拿大腹地通往大西洋的一条重要水道。左图示意圣劳伦斯湾地理位置及洋流分布状况,右图示意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的变化。
(1)指出白鲸夏季沿陆地边缘南下的有利条件。
(2)比较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的盐度与同纬度大洋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3)海湾连通圣劳伦斯河是加拿大通往大西洋的重要水道,但也是事故高发的危险海域,推测该海域事故高发的原因。
【答案】(1)沿陆地边缘有寒流经过,为白鲸提供冷水环境;白鲸可顺洋流南下,提高游动的速度(节省体力);圣劳伦斯河注入圣劳伦斯湾(河流入海口鱼类丰富),陆地边缘沿岸食物较充足。
(2)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的盐度更低。理由:圣劳伦斯河水量丰富而稳定,注入海湾可稀释表层海水的盐度;圣劳伦斯湾有寒流经过,(海域气温相对较低),表层海水蒸发较弱;该海湾海域较封闭,与外界的海水交换不畅。
(3)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之处,常年多大雾天气,海域能见度低;初冬冻结和春季解冻时,该海域多浮冰(高纬度寒流携带浮冰南下,海上航行风险大);该海域受盛行西风影响,海面风浪大,多阴雨天气;海湾的湾岸曲折,多暗礁、浅滩,不利于海上航行。
【解析】
【小问1详解】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白鲸沿陆地边缘南下需要从环境,水温,食物等角度区分析,依据材料白鲸主要集中于环北冰洋地区,代表白鲸属于冷水生物,适宜在温度较低的水域生存,在夏季北美洲纽芬兰岛附近游向南流动的沿岸寒流,为白鲸南下提供适宜的水温环境;南下的沿岸流也可以让白鲸顺溜而下,节省体力;夏季沿岸地区由于地表径流等因素的影响,饵料丰富,在白鲸南下途中食物充足。
【小问2详解】
依据材料,劳伦斯湾表层平均盐度为22‰,在右图中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海水盐度约为34‰,劳伦斯湾海水盐度小于同纬度海域。造成海水盐度小的原因可以从降水、地表径流、蒸发、海域是否封闭等方面进行分析。劳伦斯湾游劳伦斯河注入,大量河水稀释海水,降低了海水盐度;劳伦斯湾在左图众可以看到有寒流流经,寒流能够降低海水温度,减少蒸发,降低流经地区空气湿度,降低海域盐度;劳伦斯湾外侧有纽芬兰岛,海域相对比较封闭,不利于劳伦斯湾与其他海域海水交换等原因导致该海域海水盐度低于同纬度地区。
【小问3详解】
劳伦斯湾是事故高发的危险海域,可以从海水水文条件,天气状况,海底暗礁,浮冰等方面加以阐述、解释。该海域纬度较高,南下的寒流携带浮冰南下,对航行船只造成威胁;该海域寒暖流交汇,水温条件复杂,不利于航行;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容易产生大雾天气,影响航行视野,能见度较低;该海域处于盛行西风带,风力强,海浪大,多阴雨天气;该处海域对暗礁、浅滩,容易使船只触礁搁浅,不利于航行安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北省十堰市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调研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十堰市部分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北省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