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美洲 (课件)-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6688629/0-173897964907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7.3 美洲 (课件)-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6688629/0-173897964911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7.3 美洲 (课件)-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6688629/0-173897964928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7.3 美洲 (课件)-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6688629/0-1738979649334/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7.3 美洲 (课件)-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6688629/0-1738979649373/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7.3 美洲 (课件)-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6688629/0-1738979649406/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7.3 美洲 (课件)-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6688629/0-1738979649444/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7.3 美洲 (课件)-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6688629/0-1738979649485/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课件
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三节 美洲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三节 美洲课堂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请欣赏下面的图片,北冰洋,位置与范围,巴拿马运河,五大湖卫星影像,落基山脉,大平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安第斯山脉,潘帕斯草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492年8月3日,意大利人哥伦布(约1451年—1506年)率领船队自西班牙巴洛斯港出发,西行探索通往东方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路。经过70天的艰苦航行,哥伦布一行终于在10月12日凌晨发现了陆地,他们误以为到达了印度。后经意大利人亚美利哥考察,发现哥伦布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新大陆”。人们为了纪念亚美利哥,遂将这块“新大陆”命名为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
①哥伦布探索通往东方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路,为什么选择西行?
他想证明地球是圆的,所以认为向西行驶也能到达东方的印度.所以他到达美洲大陆后,将自己首次到达的岛屿命名为印度群岛,后来改称为“西印度群岛”
②哥伦布发现美洲,对美洲的发展及世界航海贸易具有哪些意义?
改变了欧洲对世界的认知,带动了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新世界的发现促进了全球化和知识革命,对技术创新、文化交流和社会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美洲绝大部分位于西半球,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接北冰洋,南隔德雷克海峡同南极洲相望。
美洲大陆是一块整体,人们在其中部中美地峡的狭窄部位开凿了巴拿马运河,习惯上以它作为划分北美洲与南美洲的界线。
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千米,可通航10万~12万吨的轮船,大大缩短了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航程,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战略意义。
“三线”穿越的白令海峡白令海峡是连接北冰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唯一通道,也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之间最窄处,宽约85千米。
亚洲与北美注的洲界线、俄罗斯与美国的国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都从白令海峡中部穿过,其中分属俄罗斯和美国的两个小岛相距仅4千米,可谓近在咫尺,日期却相差一天。
诸多迹象表明,白令海峡曾是沟通亚洲与北美洲的“陆桥”,美洲现有的许多动植物就起源于亚洲。有学者推测,在数万年前的气候寒冷期,一部分亚洲人穿越冰封的白令海峡到达美洲,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
二、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北美洲位于西半球北部,面积2422.8万平方千米,在各大洲中居第三位。
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和高原。
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约85%的土地覆盖着巨厚的冰层,是除南极洲以外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
由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组成的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称。
与北美洲类似,南美洲西部也分布着年轻高大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纵贯南美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为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以东,地域广阔,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
①读图7-45、7-51,找出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主要山脉、高原和平原。
北美洲:落基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大平原;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潘帕斯草原
②观察玲玲、贝贝绘制的北美洲和南美洲地形简图(图7-52、7-53).完成相关任务。
(1)对照图7-45、7-51,说一说,地形简图所表示的主要地形区名称。
南美洲平均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东部地域广阔,平原与高原相问分布。
(2)说一说,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地形分布格局有哪些异同?
同:西侧均为高大的山系。异:北美洲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而南美洲东部则是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
(3)参考玲玲、贝贝的方法,绘制一幅其他大洲的地形简图。
观察北美洲1、7月气温分布图,归纳北美洲气温分布规律。
观察北美洲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北美洲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北美洲年降水量分布不均。中东部地区大致从南向北递减;40°N~60°N大陆西侧降水丰富
观察北美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归纳北美洲气候特点。
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热带范围相对狭小。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
观察南美洲1、7月气温分布图,归纳南美洲气温分布规律。
南美洲降水充沛,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观察南美洲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南美洲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观察南美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归纳南美洲气候特点。
南美洲热带范围广阔,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气候类型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①读图,想一想,南北美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气候类型分布在大陆西侧呈狭长形分布。导致这一分布特点的主要原因是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②如图,在北美洲中部,冬季寒冷气流可到达墨西哥湾沿岸;春夏季节,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也能长驱北上,到达哈得孙湾附近。这些现象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导致中部平原和墨西哥湾沿岸冬季出现寒冷天气;春夏季节能给中部平原带来丰沛降水。
③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许多大城市都坐落在大河下游肥沃的平原上,而南美洲有些国家的首都和大城市却建在高山、高原上,甚至是沙漠地区。结合下列资料,读图7-54至图7-57,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0°10´,78°28´W),坐落在赤道附近平均海拔2850米的高山山谷中,2021年人口282.7万人。秘鲁首都利马(12°2'S,77°2´W),坐落在太平洋沿岸平均海拔105米的热带沙漠中,2021年人口948万人。
基多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表
利马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表
基多位于赤道地区,该纬度的低地地区,气候湿热,不太适合人居住,而基多海拔高,气候温和,降水适中,适合发展城市。 利马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但受海洋和洋流影响,夏无酷暑,冬季温和,且有河流提供水源,适合发展城市。
判断某地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分布规律判断气候类型,即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在区域分布图中确认其气候类型。二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即根据气候要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指标)的统计资料,归纳出该气候类型的特征并加以确认。例如,判断图7-60所示气候类型时,根据气温和降水的配合情况,可知它们都属于地中海气候,一个在北半球,另一个在南半球。
判别热带气候类型,首先看最冷月平均气温,再综合分析年降水量以及各月分配等因素。例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判别,都可依据上述方法。 在亚洲和北美大陆东部,都选用最冷月1月0℃等温线,作为亚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
判别寒带气候类型,应更多地关注最热月平均气温:如果在0℃以上10℃以下,苔藓和地衣等可生长发育,则为苔原气候:低于0℃,则形成终年严寒的冰原气候,例如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的绝大部分地区。
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加拿大,其次是美国。历史上,它们都曾是英、法等国的殖民地,两国通行英语。加拿大有一部分居民讲法语,主要分布在魁北克地区。
三、 各具特色的人文环境
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历史上长期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目前主要通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由于这两种语言都属于拉丁语族,所以人们通常将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称为拉丁美洲。
美洲的原住居民绝大部分是印第安人。
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新大陆”后,原住民急剧减少, 先是血腥屠杀当地的原住居民,后又从非洲贩运来运来大量黑人充作奴隶。
来自欧洲及其他大洲的移民逐渐成为北美洲人口的主体,美国和加拿大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2021年,南美洲总人口4.35亿人。南美洲种族成分非常复杂,不同人种之间长期通婚,形成了混血人种,号称“世界人种大熔炉”
美洲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是发达国家,其余都是发展中国家. 北美洲主要包括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众多国家。其中,加拿大地广人稀,矿产资源丰富,制造业水平高;美国工农业都非常发达,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墨西哥依托墨西哥湾丰富的石油资源,形成了以石油化学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南美洲有巴西、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智利等13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巴西是南美洲工农业较发达的国家。根廷为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牛肉、羊毛等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美洲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多有起伏。农矿产品仍然是其主要出口商品,能源矿产以石油为主,金属矿产以铁、铜、铝土为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优势突出,大量出口咖啡、可可、香蕉、蔗糖等。
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根据已学知识,完成下表。
学习完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后,玲玲和贝贝觉得大洲内部的自然地理环境过于复杂,存在着显著的景观差异。要想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大洲,需要我们将大洲划分为不同的“区(块)来进一步深入探究。下面,了解“划区”的方法。
任务一 了解亚洲“划区”的方法 亚洲幅员辽阔,跨纬度、经度较多,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复杂性、典型性,是全球最大的陆地自然综合体。人们根据亚洲内部的地理方位,在综合考虑其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将亚洲大致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
勾画:在图7-63中勾画亚洲6个地区的范围,并分别描述它们的地理位置。
任务二 理解“划区”的主要依据和作用
思考:在对亚洲进行“划区”时,“南亚”这个区的划定除考虑方位因素外,还考虑了哪些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 讨论:将某个较大的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域的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地理学习有哪些重要作用?
任务三 对其他大洲进行“划区” 迁移:选择某一大洲的地形分布图和气候分布图,尝试对该大洲进行“划区” 归纳:阐释自己这样“划区”的目的和依据。 交流: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划区”方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美洲主要位于 ( )A.东半球 B.南半球C.西半球 D.北半球
2.白令海峡位于 ( )A.加拿大与俄罗斯之间 B.加拿大与美国之间C.美国与俄罗斯之间 D.日本与美国之间
4.北美洲的东部主要地形是 ( )A.低缓的高地 B.高大的山系C.广阔的平原 D.幽深的谷地
5.北半球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 ( )A.青藏高原 B.北冰洋C.格陵兰岛 D.西伯利亚
6.南美洲安第斯山以东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 )A.平原为主 B.高原为主C.山地为主 D.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
7、当白令海峡西侧为3月20日时,其东侧为( )A.3月19日 B.3月20日C.3月21日 D.3月22日
8.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1)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河流: ① _____ ; ② _____ ;山脉: ③ _____ ; ④ _____ 。
(2) ⑤处的群岛名称是_____。(3)美洲西侧气候在沿海呈南北狭长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三节 美洲集体备课课件ppt,文件包含73美洲课件pptx、73美洲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三节 美洲习题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填图训练,基础巩固,知识点1美洲的位置,知识点2美洲的地形,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三节 美洲习题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点1位置与范围,基础过关全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