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联考真题汇编 专题四 遗传规律和应用-2025年1月“八省联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84726/0-173888861726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省联考真题汇编 专题四 遗传规律和应用-2025年1月“八省联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84726/0-173888861731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省联考真题汇编 专题四 遗传规律和应用-2025年1月“八省联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84726/1-173888861928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省联考真题汇编 专题四 遗传规律和应用-2025年1月“八省联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84726/1-173888861932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省联考真题汇编 专题四 遗传规律和应用-2025年1月“八省联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84726/1-173888861935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年生物高考高三八省联考真题汇编 专题一四 遗传规律和应用-2025年1月“八省联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生物高考高三八省联考真题汇编 专题一四 遗传规律和应用-2025年1月“八省联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文件包含八省联考真题汇编专题四遗传规律和应用-2025年1月“八省联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docx、八省联考真题汇编专题四遗传规律和应用-2025年1月“八省联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A. 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2为甲病致病基因携带者,Ⅱ7与Ⅰ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
C. Ⅲ3患甲病概率是1/3000
D. Ⅱ8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3/8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据图分析,图中的I1和I2正常,但生有患甲病的女儿Ⅱ5,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中的Ⅱ5和Ⅱ6不患乙病,但生有患乙病的儿子,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Ⅱ6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说明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
B、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患甲病,基因型是mm,则I1和I2都是Mm,II2正常,基因型可能是MM或Mm,不一定有甲病致病基因;I1和I2都是Mm,II7正常,基因型是1/3MM、2/3Mm,即与Ⅰ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B错误;
C、II3基因型是1/3MM、2/3Mm(配子及比例是2/3M、1/3m),男性人群中甲病隐性基因占1/1000,即m=1/1000,M=999/1000,则II4基因型及概率是2/1001Mm、999/1001MM(配子及比例是1/1001m、1000/1001M),Ⅲ3患甲病(mm)概率是1/3m×1/1001m=1/3003,C错误;
D、II1两病皆患,基因型是mmXnY,关于甲病,I1和I2都是Mm,关于乙病两者基因型分别是XNY、XNXn,Ⅱ8患有甲病(mm)的概率是1/4,患有乙病的概率是1/4,Ⅱ8只患一种病的概率=(1/4×3/4)+(1/4×3/4)=3/8,D正确。
故选D。
(2025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内蒙古生物卷(八省联考))2.(多选) 小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基因G和其受体基因R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突变或不表达会导致胚胎发育和生长迟缓。已知父源G基因在仔鼠表达,而母源G基因不表达;父源R基因在仔鼠不表达,而母源R基因表达。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GgRR小鼠互相交配,能得到正常体型和矮小仔鼠,比例约1:1
B. GGRr小鼠互相交配,能得到正常体型和矮小仔鼠,比例约3:1
C. Gg雌性小鼠与Rr雄性小鼠交配,不能得到正常体型的仔鼠
D. Gg雄性小鼠与Rr雌性小鼠交配,能得到正常体型的仔鼠
【答案】ACD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GgRR小鼠互相交配,产生后代的基因型为GGRR(正常)、GgRR(矮小)、GgRR(正常)、ggRR(矮小),可见子代中能得到正常体型和矮小仔鼠,比例约1∶1,A正确;
B、GGRr小鼠互相交配,产生后代的基因型为GGRR(正常)、GGRr(矮小)、GGRr(正常)、GGrr(矮小),能得到正常体型和矮小仔鼠,比例约1∶1,B错误;
C、Gg雌性小鼠能产生含有G和g的卵细胞,且G基因不表达,Rr雄性小鼠能产生含有R和r的精子,且R基因也不表达,因而二者交配,不能得到正常体型的仔鼠,C正确;
D、Gg雄性小鼠产生含有G和g的精子,且G基因正常表达,与Rr雌性小鼠能产生含有R和r的卵细胞,且R基因正常表达,因而能得到正常体型的仔鼠,D正确。
故选ACD。
(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演练陕西生物)3. 先天性肾性尿崩症(CNDI)主要与AQP2和AVPR2基因有关,两基因中任一突变均可致病,其中一个基因位于X染色体。现有甲、乙两个CNDI家系如图(a),对两家系部分成员的AQP2基因检测结果如图(b)。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基因AVPR2突变引起的CNDI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就AQP2基因而言,甲Ⅱ1与乙Ⅰ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C. 乙Ⅱ2产生的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含有0或2个致病基因
D. 若甲Ⅱ3与乙Ⅱ1结婚,其子代男孩患CNDI的概率是1/3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分析题意,图(a)中甲Ⅰ1与Ⅰ2正常,但生有患病的儿子Ⅱ2,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再结合图(b)可知,甲Ⅰ1与Ⅰ2都含有两条探针条带,说明其为杂合子,设相关基因是A/a,两者基因型都是Aa,由于图(b)是AQP2基因检测结果,故图(a)甲所在家系应是AQP2基因突变所致。又因为先天性肾性尿崩症(CNDI)主要与AQP2和AVPR2基因有关,则图(a)乙表示AVPR2基因,其中乙Ⅰ1与Ⅰ2都正常,生有患病的儿子Ⅱ2,说明为隐性遗传病,再结合题意“其中一个基因位于X染色体”可知,基因AVPR2突变引起的CNDI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设相关基因是B/b,A正确;
B、就AQP2基因而言,设相关基因是A/a,甲Ⅰ1与Ⅰ2基因型都是Aa,甲Ⅱ1与基因型及比例是1/3AA、2/3Aa,甲Ⅱ1与乙Ⅰ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B正确;
C、乙是基因AVPR2突变引起的CNDI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设相关基因是B/b,Ⅱ2基因型是XbY,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故乙Ⅱ2产生的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含有0(产生含有Y的细胞)或2个(产生含有Xb的细胞)致病基因,C正确;
D、结合图(b)可知,乙中Ⅰ1与Ⅰ2基因型分别是Aa、AA,则乙中Ⅱ1基因型是1/2AA、1/2Aa,若甲Ⅱ3(1/3AAXBY、2/3AaXBY)与乙Ⅱ1(1/2AA、1/2Aa,1/2XBXB、1/2XBXb)结婚,仅考虑A/a,子代中aa=1/12,A=11/12,仅考虑B/b,子代男孩中XBY=3/4,XbY=1/4,故子代男孩正常概率为11/12×3/4=11/16,患CNDI的概率=1-11/16=5/16,D错误。
故选D。
(2025年1月普通高考招生适应性测试云南生物)4. 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1与Ⅱ-2、Ⅱ-3与Ⅱ-4再各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不同
B. 若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Ⅲ-2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生健康孩子的概率为1/4
C. 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Ⅱ-3和Ⅱ-6的基因型相同且为杂合子
D. 若Ⅱ-5与Ⅱ-6生一个患病孩子,则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有女性患者,排除伴Y遗传的可能性。根据图谱无法判断显隐性,采用假设法分别讨论每种可能。相关基因用A/a表示。
【详解】A、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1与Ⅰ-2子代有正常的aa、也有患者(全为Aa),说明二者基因为aa、Aa,其子代Ⅱ-1为Aa,Ⅱ-2正常,为aa,Ⅱ-1Aa与Ⅱ-2aa,Ⅱ-3aa与Ⅱ-4Aa再各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相同,均为1/2,A错误;
B、若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Ⅲ-2XAXa与一正常男性XaY婚配,生健康孩子XaXa+XaY的概率为1-XA_1/2×1=1/2,B错误;
C、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与Ⅰ-2子代有正常的,也有患者,则二者基因型为Aa、aa,其子代Ⅱ-6为Aa,Ⅱ-3和Ⅱ-4子代患病,说明二者基因型为Aa、aa,即Ⅰ-1、Ⅱ-3和Ⅱ-6的基因型相同且为杂合子,均为Aa,C正确;
D、若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Ⅰ-1与Ⅰ-2分别为XAY、XaXa,Ⅱ-6为XAXa,Ⅱ-5XAY与Ⅱ-6XAXa可生患病孩子,但当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时,Ⅱ-5与Ⅱ-6也能生出患病孩子,D错误。
故选C
(2025年1月普通高校适应性测试河南生物)5. 玉米(2n=20)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玉米存在雄性不育株,表现为雄花不育、雌花可育。现有两株雄性不育突变体甲和乙,两者的不育性状均由单基因突变所致(不考虑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当植株可育时花粉均可育)。甲与纯合野生型玉米杂交得到子代丙,丙自交后代中正常育性:雄性不育=3:1。回答下列问题。
(1)甲的雄性不育突变为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丙自交的子代之间随机交配,后代中正常育性:雄性不育=______。
(2)甲的雄性不育由M2基因(由M1基因突变而来)控制。将M1与M2的mRNA翻译区进行序列比对,结果如图。M2编码的多肽链长度为______个氨基酸。
(3)若甲、乙的雄性不育基因为同一基因,乙与丙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
(4)若甲、乙的雄性不育基因为不同基因,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将乙与丙杂交:
①若F1均为正常育性,据此推测乙的雄性不育突变为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仅考虑M1/M2这对等位基因,乙表达的多肽链长度为______个氨基酸。F1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
②若F1中正常育性:雄性不育=1:1,利用现有材料进行杂交无法获得雄性不育的纯合子,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隐性 ②. 5:1
(2)97 (3)正常育性:雄性不育=1:1
(4) ①. 隐性 ②. 525 ③. 正常育性:雄性不育=21:11 ④. 若F1中正常育性:雄性不育=1:1,说明乙的雄性不育为显性突变,现有材料基因型为M1M1Bb不育:M1M1bb可育:M1M2Bb不育:M1M2bb可育=1:1:1:1,利用现有材料进行杂交无法获得雄性不育(M1M1BB、M2M2BB)的纯合子,原因是F1中不育植株只能作为母本,与可育植株进行杂交,可育植株可自交或杂交,均不能获得上述不育纯合子
【解析】
【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甲表现为雄性不育,其形成是单基因突变所致,仅考虑这对等位基因,甲与纯合野生型玉米杂交得到子代丙,丙为杂合子,丙自交后代中正常育性:雄性不育=3:1,说明甲的雄性不育突变为隐性突变。
假定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M1、M2,甲基因型为M2M2,纯合野生型玉米基因型为M1M1,丙的基因型为M1M2,丙自交子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M1M1:M1M2:M2M2=1:2:1,丙自交的子代之间随机交配,利用配子法求解,三种基因型的自交子代都能产生雌配子,雌配子种类及比例为M1:M2=1:1,由于M2M2表现为雄性不育,不能产生雄配子,因此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M1:M2=2: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雄性不育M2M2的概率为1/2×1/3=1/6,正常育性的概率为1-1/6=5/6,即正常育性:雄性不育=5:1。
【小问2详解】
已知UAA为终止密码子,M2基因对应的mRNA翻译区的第232个核苷酸和233个核苷酸之间插入了1386个核苷酸,并在插入的第60个核苷酸中引入了终止密码子,使得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因此M2编码的多肽链长度为(232+59)/3=97个氨基酸。
【小问3详解】
结合小问1分析,已知纯合野生型玉米基因型为M1M1,丙的基因型为M1M2,若甲、乙的雄性不育基因为同一基因,则乙的基因型为M2M2,乙和丙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M1M2:M2M2=1:1,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正常育性:雄性不育=1:1。
【小问4详解】
①已知甲的雄性不育基因为隐性突变,假定控制该性状的两对基因分别为M1、M2和B、b,若乙的雄性不育基因也为隐性突变,则野生型玉米的基因型为M1M1BB,甲的基因型为M2M2BB,乙的基因型为M1M1bb,丙的基因型为M1M2BB,乙和丙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M1M2Bb:M1M1Bb=1:1,只要一种基因为隐性纯合子就表现为雄性不育,F1均为正常育性;若乙的雄性不育基因为显性突变,则野生型玉米的基因型为M1M1bb,甲的基因型为M2M2bb,乙的基因型为M1M1BB或M1M1Bb,丙的基因型为M1M2bb,乙和丙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M1M2Bb:M1M1Bb=1:1或M1M1Bb:M1M1bb:M1M2Bb:M1M2bb=1:1:1:1,基因型为M2M2--和--B-表现为雄性不育,F1均为雄性不育或正常育性:雄性不育=1:1。综上分析,若F1均为正常育性,据此推测乙的雄性不育突变为隐性突变。仅考虑M1/M2这对等位基因,甲的基因型为M2M2BB,乙的基因型为M1M1bb,结合第2小题的分析可知乙的基因组成为M1M1,因此乙转录出的mRNA长度为1578个碱基,去除UAA后,还有1575个碱基参与编码多肽链,其表达的多肽链长度为1575/3=525个氨基酸。F1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M1M2Bb:M1M1Bb=1:1,M1M2Bb自交子代雄性不育(M2M2B-、M1-bb、M2M2bb)概率=1/4×3/4+1/4×3/4+1/4×1/4=7/16,M1M1Bb自交子代雄性不育M1M1bb的概率为1×1/4=1/4,因此F1自交所得F2中雄性不育的植株的概率为7/16×1/2+1/4×1/2=11/32,因此正常育性的比例为1-11/32=21/32,F1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是正常育性:雄性不育=21:11。
②由①可知,若F1中正常育性:雄性不育=1:1,说明乙的雄性不育为显性突变,现有材料基因型为M1M1Bb不育:M1M1bb可育:M1M2Bb不育:M1M2bb可育=1:1:1:1,利用现有材料进行杂交无法获得雄性不育(若只考虑B/b的情况下,M1M1BB、M2M2BB)的纯合子,原因是F1中不育植株只能作为母本,与可育植株进行杂交,可育植株可自交或杂交,均不能获得上述不育纯合子。
(2025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内蒙古生物卷(八省联考))6. 某品种鹦鹉大多数的胸羽是红色或黄色,偶尔也出现胸羽上既没有红色也没有黄色(无红黄羽)的个体,对其进行遗传分析。
(1)红、黄羽鹦鹉杂交结果如下表。
若上述杂交组合的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则黄羽为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判断的理由是______,纯种红羽鹦鹉与纯种黄羽鹦鹉杂交,子代间相互交配,预期子二代中红羽:黄羽的比例是______。
(2)研究发现上述A基因的表达产物是催化红色素转变为黄色素的酶,而a基因无相应功能。鹦鹉红、黄羽色的形成还受D/d基因的控制。为研究D/d在色素形成中的功能,通过基因工程构建了3个酵母品系。检测其中的红、黄色素,结果如下表。
则D基因的功能是______。鹦鹉的基因能在酵母中表达,表明在翻译过程中共用______。酵母品系①中同时检测到红色素和黄色素,用同样的方法检测鹦鹉的黄色胸羽(各种基因型),均可检测到黄色素和少量的红色素,原因是______。
(3)另一个杂交组合的亲本为红羽鹦鹉和黄羽鹦鹉,子代有红羽、黄羽、无红黄羽三种类型,如果A/a和D/d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子代中无红黄羽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预期此组合的子代中红羽:黄羽:无红黄羽的比例为______。
【答案】(1) ①. 显性 ②. 由组合②或③可知,黄羽×红羽子代全为黄羽,黄羽×黄羽子代同时出现黄羽和红羽 ③. 1:3
(2) ①. 调控红色素的合成 ②. 一套密码子 ③. D基因的表达产物可催化红色素转变为黄色素,但该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A基因调控形成的红色素在短时间内还没有完全转化为黄色素
(3) ①. aa_ _ ②. 3:3:2
【解析】
【分析】由上表组合②或③可知,黄羽×红羽子代全为黄羽,黄羽×黄羽子代同时出现黄羽和红羽,说明黄羽为显性性状。由下表可知,有D基因在时,可形成色素,有A在时,红色素可转变为黄色素,无D基因是,无色素形成,说明D基因的功能是调控红色素的合成。
【小问1详解】
由组合②或③可知,黄羽×红羽子代全为黄羽,黄羽×黄羽子代同时出现黄羽和红羽,若上述杂交组合的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则黄羽为显性性状。纯种红羽鹦鹉aa与纯种黄羽鹦鹉AA杂交,子代Aa间相互交配,预期子二代中红羽aa:黄羽A_的比例是1:3。
【小问2详解】
由表可知,有D基因在时,可形成色素,有A在时,红色素可转变为黄色素,无D基因是,无色素形成,说明D基因的功能是调控红色素的合成。鹦鹉的基因能在酵母中表达,表明在翻译过程中共用一套密码子。酵母品系①中同时检测到红色素和黄色素,用同样的方法检测鹦鹉的黄色胸羽(各种基因型),均可检测到黄色素和少量的红色素,说明D基因的表达产物可催化红色素转变为黄色素,但该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A基因调控形成的红色素在短时间内还没有完全转化为黄色素。
【小问3详解】
红羽鹦鹉A_dd和黄羽鹦鹉A_D_,子代有红羽A_dd、黄羽A_D_、无红黄羽aa_ _三种类型,由于子代有aa,说明亲本均为Aa,由于子代有dd,说明亲本为dd和Dd,即亲本为Aadd和AaDd,预期此组合的子代中红羽A_dd:黄羽A_D_:无红黄羽aa_ _的比例为3/4×1/2:3/4×1/2:1/4×1=3:3:2。
(2025年1月普通高考招生适应性测试云南生物)7. 为研究某一地方品种矮脚鸡的遗传特性,研究者对该矮脚鸡和正常体型鸡(正常鸡)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矮脚鸡7号染色体片段缺失。针对缺失区段设计引物(如图a),通过PCR方法对正常鸡和矮脚鸡进行鉴定。
回答下列问题:
(1)鸡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其决定方式为_________型;鸡的染色体数为2n=78,对鸡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应该测_________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2)现有4只雏鸡,PCR鉴定结果见图b,其中矮脚鸡个体是_________号,判断依据为_________。该突变纯合致死,让矮脚鸡相互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
(3)矮脚鸡因节粮且产蛋率高而被养殖者大量饲养,但矮脚鸡产肉性能低。已知1号染色体上的A基因提高鸡的胸肌率(产肉性能指标)。为获得高胸肌率矮脚鸡,研究人员拟通过低胸肌率矮脚鸡与纯合高胸肌率正常鸡杂交,选F1中矮脚鸡相互杂交,在F2中可获得AA型的矮脚鸡。这两对性状的遗传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___,F2中AA型矮脚鸡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答案】(1) ①. ZW ②. 40
(2) ①. 2、3 ②. 矮脚鸡的缺失型DNA利用引物1与引物3扩增的DNA的分子量为320bp,2、3号个体中存在相应的DNA片段 ③. 矮脚鸡:正常鸡=2:1
(3) ①. 遵循 ②. 亲本是纯合高胸肌率正常鸡,在F2中可获得AA型的矮脚鸡,说明A基因与正常鸡基因不连锁,即两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 ③.
【解析】
【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母鸡为ZW,公鸡为ZZ。
【小问1详解】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ZZ为雄性,ZW为雌性。对鸡的基因组测序需研究38+Z+W=40条染色体。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矮脚鸡7号染色体片段缺失,由图1可知造成矮脚鸡的缺失型DNA利用引物1与引物3扩增的DNA的分子量为320bp<569bp,所以图b中表示矮脚鸡个体的是2、3号个体,且矮脚鸡个体均为杂合子,正常鸡个体为纯合子,所以矮脚鸡为显性性状。让矮脚鸡相互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矮脚鸡:正常鸡=2:1。
小问3详解】
低胸肌率矮脚鸡与纯合高胸肌率正常鸡杂交,F1中有矮脚鸡说明矮脚性状为显性性状,且选F1中矮脚鸡相互杂交,在F2中可获得AA型的矮脚鸡,说明亲本纯合高胸肌率正常鸡个体中A基因与正常鸡基因不连锁,即控制矮脚性状的基因不在于1号染色体上,所以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用B/b表示鸡的矮脚/正常性状,则亲本基因型可表示为bbB_、AAbb,F1代矮脚鸡个体基因型为AaBb,选F1中矮脚鸡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中AA型矮脚鸡个体,即AAB_个体所占比例为×=。
(2025年1月八省联考·四川生物)8. 麦芒可以帮助大麦传播种子,有人用纯系长芒大麦(亲本)进行诱变,获得短芒(突变体甲)和带帽芒(突变体乙)两个突变材料。为分析突变材料的遗传特点,研究人员进行了杂交实验,设定D/d控制麦芒长度性状、H/h控制麦芒带帽性状,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与长芒相比,短芒为__________性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突变体乙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2)为进一步判断D/d和H/h基因的位置关系,小李和小王从亲本、突变体甲和突变体乙中选择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不考虑同源染色体的交换)。
①小李认为D/d和H/h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请帮他设计一种杂交实验方案__________,若F2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则小李的假设成立。
②小王设计的杂交实验结果证明了D/d和H/h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且F2中出现了带帽芒:长芒:短芒=9:3:4,那么短芒性状所占比例大于1/16的原因是__________;若让F2中的带帽芒植株继续自交,F3中的带帽芒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
【答案】(1) ①. 隐性 ②. 纯系亲本长芒与短芒甲杂交F1全为长芒,F1自交,F2长芒:短芒=3:1 ③. DDHh
(2) ①. 将突变体甲和突变体乙杂交得F1,取F1戴帽芒自交得F2,统计F2表型及比例 ②. 戴帽芒:短芒=3:1 ③. ddHH,ddHh,ddhh均表现为短芒性状 ④. 25/36
【解析】
【分析】探究两对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1)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2)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则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交或测交会出现两种表现型;考虑交叉互换,则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交或测交会出现四种表现型,但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不表现为9∶3∶3∶1,而是表现为两多、两少的比例。
【小问1详解】
实验一中亲本(长芒)与甲(短芒)进行杂交,F1全为长芒,F1自交,F2长芒:短芒=3:1,则说明与长芒相比,短芒为隐性性状。实验二中亲本(长芒)与乙(带帽芒)进行杂交,F1带帽芒植株自交,F2带帽芒:长芒=3:1,则说明带帽芒为显性,即亲本基因型为DDhh,突变体乙基因型为DDHh。
【小问2详解】
①要想探究两对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以将突变体甲(ddhh)和突变体乙(DDHh)杂交得F1,取F1戴帽芒(DdHh)进行自交得F2,统计F2表型及比例。若D/d和H/h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戴帽芒(DdHh)产生配子DH:dh=1:1,则自交后F2表型及比例为戴帽芒:短芒=3:1。
②若D/d和H/h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且F2中出现了带帽芒:长芒:短芒=9:3:4,则带帽芒基因型为D-H-,长芒的基因型为,DDhh,短芒性状的基因型为ddHH,ddHh,ddhh,所以短芒性状所占比例大于1/16。若让F2中的带帽芒植株(1/9DDHH、2/9DDHh、2/9DdHH、4/9DdHh)继续自交,F3中带帽芒植株(D-H-)所占比例为4/36+6/36+6/36+9/36=25/36。
组合
①
②
③
亲本
红羽×红羽
黄羽×红羽
黄羽×黄羽
子代
红羽
黄羽
黄羽和红羽
酵母品系
A基因
D基因
色素
①
有
有
红和黄
②
无
有
红
③
有
无
无
实验组
杂交组合
F1表型及比例
F2表型及比例
实验一
亲本×甲
全为长芒
长芒:短芒=3:1
实验二
亲本×乙
带帽芒:长芒=1:1
F1长芒植株自交,F2全为长芒
F1带帽芒植株自交,F2带帽芒:长芒=3: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年生物高考高三八省联考真题汇编 专题二 细胞的新陈代谢(跨膜运输、ATP、酶、光合与呼吸)-2025年1月“八省联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文件包含八省联考真题汇编专题二细胞的新陈代谢跨膜运输ATP酶光合与呼吸-2025年1月“八省联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docx、八省联考真题汇编专题二细胞的新陈代谢跨膜运输ATP酶光合与呼吸-2025年1月“八省联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年生物高考高三八省联考真题汇编 专题一七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2025年1月“八省联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文件包含八省联考真题汇编专题七动物生命活动调节-2025年1月“八省联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docx、八省联考真题汇编专题七动物生命活动调节-2025年1月“八省联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遗传规律和应用-【真题汇编】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文件包含专题08遗传规律和应用-真题汇编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教师卷docx、专题08遗传规律和应用-真题汇编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学生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