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江北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知识及运用,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在奇妙的自然微观世界里,昆虫宛如神秘的精灵,有着无尽的奥秘与魅力。此刻,让我们开启一段独特的探索之旅。
【任务一】读昆虫笔记
1. 请阅读小语的《昆虫记》读后感选段,完成问题。
①法布尔——一位果敢无畏的探险家,在世俗的xuān( )嚣与纷扰中独自bá( )涉,踏上那满是未知的漫漫征途,一头扎进昆虫世界的幽微秘境。在那个隐匿于自然角落的微观天地里,他日夜不辍( ),在荒芜中开垦( )出一片知识的沃土。
摒弃传统学术著作无动于衷的表述,法布尔巧妙地依循着昆虫们独特的生存环境与习性,写出了一部自出心裁的煌煌巨著。②历经无数个日夜的悉心观察,他饱蘸——深情,挥动灵动的笔端,将昆虫世界的斑斓万象徐徐铺展在世人眼前。
瞧,枝头树梢,蝉恰似一位激情澎湃的诗人,唱响一曲振聋发聩的生命之歌;幽僻角落,蜘蛛宛如一位精于谋略的猎手,编织着那张夺命的入木三分的捕猎罗网;③旷野——之中,圣甲虫变身成一位坚毅的拓荒者,踏上那趟艰辛的滚粪球征程;再看身姿曼妙的螳螂,捕猎时尽显“冷面杀手”本色,凭借本能与智慧,一招制敌。
④法布尔——用《昆虫记》——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自然奇迹殿堂的巍峨大门。在这里,我们领略了生命形态的繁复多样与深邃奥秘,沉醉于这场自然馈赠的奇幻盛宴,久久难以自拔。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①xuān _____嚣
②bá _____涉
③不辍_____
④开垦_____
(2)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动于衷B. 自出心裁C. 振聋发聩D. 入木三分
(3)文段四个画线句中破折号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4)法布尔总能发现昆虫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请参考示例,在《昆虫记》中任选一种昆虫,用“……居然……”的句式展现它让人惊奇的行为表现。
示例:蝉居然要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在阳光下活五六个星期,尽情歌唱。
【答案】(1) ①. 喧 ②. 跋 ③. chuò ④. kěn (2)B (3)A
(4)示例:萤火虫居然会在享用猎物之前,先给猎物注射麻醉剂,使它失去知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字形。
喧嚣,xuān xiā,意味着声音大而嘈杂、吵闹;也可以形容吵闹、喧哗的状态。
跋涉,bá shè,跋山蹚水。
不辍,bù chuò,不停止,继续不断。
开垦,kāi 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A.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在此形容传统著作的语言特点,不符合语境;
B.自出心裁:意思是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多指诗文、技艺等的构思有独创性。在此指的是法布尔写出了一部与众不同的巨著,符合语境;
C.振聋发聩:意思是发出声响很大,使耳聋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在此形容蝉的叫声很响亮,望文生义;
D.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在此形容蜘蛛的捕猎罗网很精妙,对象使用不当;
故选B。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A.使用正确,此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B.“饱蘸——深情”使用不当,“饱蘸深情”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中间不需要用破折号分隔开来;
C.“旷野——之中”使用不当,“旷野之中”是一个表示方位的词组,中间不需要用破折号分隔开来;
D.“法布尔——用《昆虫记》——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自然奇迹殿堂的巍峨大门”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需要用破折号分隔开来;
故选A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仿写。
使用“……居然……”的句式来表现《昆虫记》中的一种昆虫让人惊奇的行为表现。
示例:
蜘蛛居然能够借助微风利用它的丝线,摆脱地心引力,漂浮在空气中进行长途迁移。
【任务二】品昆虫精神
2. 根据《昆虫记》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阅读《昆虫记》,既能了解法布尔的研究过程,更能感受到他的科学精神。请梳理法布尔对小阔条纹蝶的研究案例,体悟其科学精神。
(2)读者在《昆虫记》中可以感受到昆虫世界与人类世界的相通之处。请从“家庭亲情”“牺牲奉献”“分工协作”“生存竞争”中任选两个词语,结合昆虫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阅读理解。
【答案】(1) ①. 气味 ②. 严谨、执着、勇于探索
(2)示例:我选择“家庭亲情”和“分工协作”。隧蜂母亲对幼虫悉心照料,展现出浓浓的家庭亲情;蚂蚁群体中蚁后、工蚁、兵蚁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共同维持蚁群的生活,体现了出色的分工协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从研究过程可知,法布尔通过多种不同材质实验来探究雄蝶如何判断雌蝶位置,最终发现只要是雌蝶接触过的东西,雄蝶都会被吸引,这意味着雄蝶是靠气味来判断雌蝶位置。整个研究过程体现了法布尔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尝试、严谨求证的精神。据此作答即可。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首先需要理解题目中给出的关键词语,并从《昆虫记》中找到与这些词语相对应的昆虫行为或故事。接下来,将这些行为与人类社会中的相似现象进行类比,从而阐述昆虫世界与人类世界的相通之处。
家庭亲情:以隧蜂为例,隧蜂母亲会精心守护自己的巢穴和后代,在幼虫孵化后,隧蜂母亲会不辞辛劳地为幼虫提供食物,体现了浓厚的家庭亲情。
牺牲奉献:如蜜罐蚁,一些蜜罐蚁会成为“食物储存器”,它们的身体被同伴不断注入花蜜,直至腹部膨胀到几乎不能行动的地步,只为了在食物匮乏时为群体提供养分,这是一种牺牲奉献精神。
分工协作:像蚂蚁群体,有着明确的分工,蚁后负责产卵繁殖,工蚁承担觅食、筑巢、照顾幼虫等工作,兵蚁负责保卫群体安全,它们通过分工协作维持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生存竞争:例如螳螂在食物匮乏时,会出现相互残杀的情况,以获取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存,这体现了残酷的生存竞争。
【任务三】展昆虫竹编
3.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竹编昆虫示意图】
如图所示,竹编这项传统技艺常常巧妙融入昆虫元素,编织出各式各样的昆虫造型,展现其独特魅力。学校拟举办昆虫竹编技艺演示活动,请你完善活动的准备事宜。
【答案】(1)示例:你希望在演示活动中了解昆虫竹编的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让演示内容更贴合同学们的兴趣。
(2)示例:
初步联系
沟通细节
(3)示例:巧手织就昆虫梦,竹编传承非遗情。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设计问题及说明意图。
学校要举办昆虫竹编技艺演示活动,目的是让演示内容更贴合同学们兴趣,需要设计一个相关问题并阐述设计意图。
我们可以从与昆虫竹编技艺演示活动紧密相关的方面入手。比如可以考虑同学们对竹编过程、难度、用途等角度的兴趣。因为这些方面能直接影响演示内容的选择和重点设置。例如围绕竹编过程,可以了解同学们是否想观看现场编织过程,这样就能决定演示活动中现场操作环节的比重;从难度角度,了解同学们对不同难度竹编作品的喜好,可确定演示作品难度的选择;从用途方面,知道同学们希望竹编昆虫用于装饰还是其他,有助于在演示中提及相关创意应用。
示例:你更希望看到简单基础还是复杂精巧的昆虫竹编演示?
设计意图:了解同学们对昆虫竹编演示难度的偏好,从而合理安排演示内容,选择合适难度的竹编作品进行现场演示,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兴趣需求,让演示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完善邀请竹编艺人的流程。
根据“筛选艺人……列出候选名单”“电话联系艺人介绍学校与活动,表达邀请,咨询对方是否有意向参与”可知,在筛选出艺人并列出候选名单后,接下来自然是要和这些候选艺人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意向,所以此处应填“初步联系”。
根据“咨询对方是否有意向参与”“依据问卷调查结果,共同敲定演示内容”可知,在初步沟通得知艺人有意向后,需要进一步深入交流活动细节,结合后面提到依据问卷调查结果共同敲定演示内容,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更细致地商讨活动具体内容,所以此处可填“沟通细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
宣传语要简洁、观点明确、富有号召力。此题要突出“昆虫”“竹编”元素,我们可以把昆虫和竹编紧密结合起来描述。可以从昆虫竹编的独特魅力、艺术效果等方面入手。比如展现竹编将昆虫栩栩如生呈现出来的特点,或者强调竹编赋予昆虫新的艺术生命。也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添文采和吸引力,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像用比喻将竹编昆虫比作某种奇妙的事物,用拟人赋予昆虫竹编作品人的情感或动作,用对偶让语句更整齐、有节奏感。
示例:竹编妙手,赋予昆虫灵动生命;传统技艺,绽放独特艺术光芒。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4. 下面是学习小组整理古诗的结果,请你协助完成。
诗歌书写自然风光之美。王维的《使至塞上》用“大漠孤烟直,①__________”展现出西北边塞雄浑壮阔之美。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通过“②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刻画出江南春日的旖旎风光。陶渊明的《饮酒》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勾勒出一幅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画卷。
诗歌蕴含古迹怀思之意。伫立在黄鹤楼前,崔颢用“黄鹤一去不复返,④____________”道尽时光沧桑之感。杜牧回望赤壁之战,思绪穿越时空,“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对历史偶然与必然的深刻洞察。
诗歌诉说家国情怀之深。《春望》中“⑥__________,__________”移情于物,表达杜甫忧心国家命运、感伤家人离散的深沉情感。李贺在《雁门太守行》用⑦“____________,霜重鼓寒声不起”描绘将士们不畏严寒,夜行作战,体现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答案】 ①. 长河落日圆 ②. 几处早莺争暖树 ③. 采菊东篱下 ④. 悠然见南山 ⑤. 白云千载空悠悠 ⑥. 东风不与周郎便 ⑦. 铜雀春深锁二乔 ⑧. 感时花溅泪 ⑨. 恨别鸟惊心 ⑩. 半卷红旗临易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长河、莺、篱、悠然、郎、乔、溅、红旗”等字词容易写错。
5.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丙】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1)下面对文言文选段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中“池”解释为“护城河”,与今义“池塘”不同。
B. “曾益其所不能”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中“曾”都读“zēng”,解释为“增加”。
C.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的“规矩”本指“圆规和曲尺”,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D. “徒善不足以为政”的“徒”解释为“仅仅、只”,和成语“徒有其表”的含义相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3)下列对三个文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描绘出失道者到了极度无助之时,连内外亲属都会背离他,凸显“失道”的严重后果,从正面论证“得道多助”的观点。
B. 【乙】文中“行拂乱其所为”写出上天有意扰乱一个人的作为,促使其在困境中磨砺心志、锻炼能力,契合“死于安乐”的主旨。
C. 【丙】文中孟子强调了规矩对于成方圆、六律对于正五音重要,类比出仁政对于平治天下的不可或缺。
D. 【丙】文强调仁政只是平治天下的表面形式,实际上关键在于百姓自身的素质和努力。
(4)有人评价,孟子文章“以理为主,以气遣之,以才辅之”。请从这句话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选段,解读对孟子文章的这句评价。
【答案】(1)B (2)①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②即使有尧舜的治国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3)C
(4)以理为主:通过具体事例,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人和”以及“得道”在战争和治国中重要性,逻辑严密,说理透彻。以气遣之:孟子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有力地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才辅之:丙文中,孟子运用类比的手法,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体现了孟子高超的写作才华。
【解析】
【导语】这三则文言文选段出自孟子的著作,分别探讨了人际关系、忧患意识和仁政的重要性。第一段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强调了人心团结的重要性;第二段述说了人需要在逆境中磨炼,才能成长,体现出“生于忧患”的思想;第三段则把具体技能的运用与治国之道相联系,说明仁政对治国的重要性。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以理服人,同时富有气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句意为: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读音是cé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曾益其所不能”句意为: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曾:读音是zēng,同“增”,增加。所以选项“都读‘zēng’,解释为‘增加’”的理解不正确;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
②之:助词,的。以:施行。平治:治理。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段的内容。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描绘出失道者极度无助时连亲属都背离他的情景,是从反面论证“得道多助”的观点,并非正面论证。所以选项“从正面论证‘得道多助’的观点”的理解不正确;
B.“行拂乱其所为”的目的是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契合“生于忧患”的主旨,而不是“死于安乐”,所以选项“契合‘死于安乐’的主旨”的理解不正确;
D.丙文强调仁政对于平治天下的重要性,并非说仁政是表面形式,关键在于百姓自身素质和努力,所以选项“丙文强调仁政只是平治天下的表面形式,实际上关键在于百姓自身的素质和努力”的理解不正确;
故选C。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段的内容。
以理为主:在甲文中,孟子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层层深入地阐述了施行仁政、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的道理,逻辑严谨,说理透彻。在乙文,通过列举舜、傅说等众多在忧患中崛起的事例,归纳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以理服人。丙文以“规矩”“六律”类比“仁政”,清晰地表明仁政对平治天下的重要性,整个论述都围绕道理展开,充分体现“以理为主”。
以气遣之:如甲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排比的手法,句式整齐,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调了得人和的重要性,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以才辅之:孟子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如甲文运用对比论证,将“得道者”与“失道者”进行对比,突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乙文既有举例论证,又有正反对比论证,从个人成才到国家治理,论证全面且巧妙;丙文运用类比论证,将“规矩”“六律”与“仁政”相类比,生动形象地阐述仁政对平治天下重要性;这些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体现了“以才辅之”。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
丙:
孟子说:“即使有像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像公输子那样精湛的技艺,如果没有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画出方和圆;即使有师旷那样的听力,如果没有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治国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虽然有仁爱的心和仁爱的名声,但老百姓却不能受到他们的恩泽,也不能被后世效法,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实行古代圣王的仁政的缘故。所以说,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办法,也不能自行起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6.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少年船缘永难忘
戴国太
①我的老家苏北建湖县沿河镇,地名中三个字偏旁带水,彰显渔米之乡的地域特色。
②水乡人亲水、识水、弄水,其乐无穷。亲水,生命之需,须臾难离;识水,“桃花汛”①“秋呆子”②,如期而至;弄水,捞草拉纤,各呈其能。
③五六十年代,苏北交通严重滞后,船是重要的出行和运载工具,也是生产队必备的公用农具。我见过最为壮观的船只集中场面,是在夏、秋两季以队为单位的缴公粮之时,男女老少齐出动,粮管所的河面上,大、中船只头尾相接,塞满河道,延绵不断。码头边,数十条船上跳板一字排开,抬的抬、扛的扛,快步如飞,挥汗如雨;仓地上,验粮的、过磅的、喊号的、计账的,争先恐后,人声鼎沸。此番热火朝天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令人回味!
④夏秋农闲之际农船要维修,众人把损坏、渗漏的木船,合力抬进队场的茅草敞蓬里,搁空晾晒。不久,船工木匠出场了,木匠胥姓,父子搭班。捣熟的桐油苎麻丝香气弥散,开始嵌船缝、上桐油;双斧敲打船体,发出不同节奏,时而沉闷惆怅,时而欢快流畅,时而铿锵激昂;船体经震共鸣,更显古朴粗犷,韵律悠扬,交织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⑤那时的乡村,物质贫乏、缺吃少穿,可我像田野上的草一样野蛮生长,十五岁那年,身高窜至一米七。闲暇时,见河旁经常停着一只小船,经久失修,无人问津。顽皮的野性驱使我划船戏水,乐此不疲。久而久之,我悟理于心:靠船下篙船直行,斜篙别船拨船偏;推拉均衡橹船正,偏差用力橹代舵;逆水行船篙篙紧,顺风劈浪船稳行。
⑥一日,我不经意间行船至塘河,初识大河,心顿开朗!只见绿色锦带飘逸西来,悠然东逝,宽敞的河面上,艳阳普照,波光粼粼;帆影点点,汽笛声声,往来船只络绎不绝,渔歌互答;蓝天白云下,大河浩荡入胸襟,少年情志神飞扬。
⑦出于对河水的迷恋,兼有逞能好胜的秉性,暑假期间,我独自划船到塘河捞水草,大半天载满一船,运回交公沤绿肥,换取五工分,值币一元钱。后背晒得起水泡,想到收入心里甜。父母喜不自禁,“小三子(我排行老三)得用了”。
⑧第一次正式出船是往东夏卖芦帘。编织芦帘是我家的副业。半夜起床,搬运芦帘上船,垛码捆绑固定,黎明前要赶到收购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父亲船首看船头,我在船尾掌篙撑,近二十华里的水路,载重船难行,篙篙冻粘手,十指钻心疼。卖完芦帘,父子相对视,乃是眉髪斑白人。累散骨架的我,全无“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意!我方明白父母夸我“得用”的话义,得用是男儿的分量,是帮父母分忧,为家庭担当。
⑨此后,我便履行起男子汉的责任,弄船到东到西,不论路途远近,无畏风雨冰霜。
⑩少时维艰不知苦,穷人孩子早当家。最难忘的一次,是我和家兄到县城船运豆饼,去时顺风顺水,正午时分到达。不料,午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乘雨间隙,我们抬豆饼装船。最后一趟,大哥一个踉跄,腰着跳板,摔倒在地,剧烈疼痛使他在泥水地上直打滚,我吓得愣在原地。骤雨停歇,我们便忍饥挨饿,摸黑赶路。大哥在船上掌舵,我沿着杂草丛生、泥泞不堪的河岸拉纤,深一脚浅一脚,跌倒爬起来,遇河游过不停纤;闪电炸裂划破夜空,惊雷隆隆碾压大地,荒野河堤冢丘连连;天地一片漆黑,闪电时隐时现,风声雨声交作,更添恐怖万分!这是一趟充满危险的行程,风浪和雨水会使载重的船随时沉没,夜暗游河如遭水草缠身会致人溺亡!为减轻恐惧、消解疲惫,我不时喊叫大哥来壮胆,但雨夜茫茫,不闻应声。我唯有拼命拉纤,凭纤绳有力、船行不停感受平安!
⑪午夜到家后,我埋怨大哥怎么不应声,没想到,比我大十余岁的大哥,仍然惊魂未定,竟哆哆嗦嗦自语道“我害怕!”望着他瘦弱的身材,我黯然无语。幸运的是有惊无险,正是这些经历,练就了我的胆识和魄力,给了我“拉紧生命纤绳”的信念。
⑫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家乡的河道已改变了模样,农船亦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温情脉脉的河水仍汩汩流淌在我心田,撑船摇橹的少年岁月也烙印在我的生命历程中。
(有删改)
【注】①桃花汛:亦称“春汛”“桃汛”,指河流在桃花盛开时突然上涨。②秋呆子:指立秋时下雨,也称“秋淋”。
(1)少年与船相伴,因船感悟,请梳理少年与船相关的主要事件及心理变化。
(2)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以声传情,请从修辞与音韵两个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3)本文主要写少年与船的经历,第②自然段却写水乡人与水的关联,请分析作者这样写有何意图。
(4)第⑩自然段划线部分使用了三个感叹号,请分别谈谈其作用。
(5)行船于水上,带给少年哪些感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②行船至塘河,心顿开朗⑤到县城船运豆饼,返程遇恶劣天气,充满恐惧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双斧敲打船体发出的不同节奏,比作时而沉闷惆怅、时而欢快流畅、时而铿锵激昂的声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敲打船体声音的丰富变化,表现出船工木匠工作时的专注与投入,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的氛围。音韵角度:“沉闷惆怅”“欢快流畅”“铿锵激昂”等词语的使用,富有音韵美。平仄相间,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与敲打船体的韵律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又充满活力的氛围,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船工木匠工作时的情景和情感。
(3)点明背景:第②自然段写水乡人与水的关联,即亲水、识水、弄水,展现了水乡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为下文少年与船的故事提供了背景,使故事的发生具有合理性。引出下文:水乡人弄水的特点,引出了船在水乡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进而自然地引出少年与船相关的一系列经历,如划船戏水、出船卖货等,为全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丰富主题:体现了水乡人对水的依赖和情感,深化了文章对水乡生活的怀念与热爱这一主题,同时也暗示了少年与船的缘分是水乡生活的一部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4)第一个感叹号:“天地一片漆黑,闪电时隐时现,风声雨声交作,更添恐怖万分!”此感叹号强化了当时环境的恐怖氛围,突出少年在这种环境下内心的恐惧,使读者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少年的心理状态。第二个感叹号:“这是一趟充满危险的行程,风浪和雨水会使载重的船随时沉没,夜暗游河如遭水草缠身会致人溺亡!”此处感叹号强调了行程的极度危险,突出当时环境的恶劣和情况的危急,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少年面临的巨大困境。第三个感叹号:“我唯有拼命拉纤,凭纤绳有力、船行不停感受平安!”这个感叹号表达了少年在极度恐惧中,为了确保安全,拼尽全力拉纤的决心,体现出少年在困境中不放弃、努力求生的精神。
(5)掌握生活技能:通过划船戏水,少年悟得了“靠船下篙船直行,斜篙别船拨船偏;推拉均衡橹船正,偏差用力橹代舵;逆水行船篙篙紧,顺风劈浪船稳行”等行船技巧,明白了生活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前行。懂得责任担当:第一次正式出船往东夏卖芦帘,少年体会到了父母夸赞自己“得用”的含义,意识到“得用”意味着要帮父母分忧,为家庭担当责任,懂得了成长需要承担责任。锻炼胆识魄力:和家兄到县城船运豆饼,返程遇狂风暴雨,经历了充满危险的行程,少年在困境中拼命拉纤,锻炼了自己的胆识和魄力,领悟到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危险时,要勇敢坚定,不畏惧退缩。感悟生命信念:在这趟危险的行程中,少年凭借“拉紧生命纤绳”的信念,努力克服困难,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战胜困难,保障生命的前行。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通过叙述少年与船的经历,表现了少年在水乡环境中与船结下的不解之缘及其成长历程。文章在描述故乡河流、船只和少年事迹中,运用了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巧妙营造出充满怀旧感的氛围。作者用对河的迷恋,贯穿少年生活的苦与乐,展示了少年从稚嫩到成熟的心路历程,揭示出成长中的责任感与坚持不懈的生命追求。文章开篇与结尾前后呼应,情感真挚,引发读者共鸣。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需要概括两方面事情,一个是少年与船相关的主要事件,另一个是心理变化。从题干所给三个示例看出,心理变化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
根据前文⑤段“①划船戏水,乐此不疲”及后文⑦段“③捞水草换工分,欣慰满足”,可知②对应的内容在第⑥段。依据第⑥段中“一日,我不经意间行船至塘河,初识大河,心顿开朗”此句明确表明少年行船到塘河后的心理状态是“心顿开朗” ,所以概括为“行船至塘河,心顿开朗”。
依据前文⑧段“④出船卖芦帘,成熟坚定”以及文章整体叙述顺序,可知⑤对应的内容在第⑩-⑪段。第⑩段中“最难忘的一次,是我和家兄到县城船运豆饼,去时顺风顺水,正午时分到达。不料,午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以及“这是一趟充满危险的行程,风浪和雨水会使载重的船随时沉没,夜暗游河如遭水草缠身会致人溺亡”,还有第⑪段中“我唯有拼命拉纤,凭纤绳有力、船行不停感受平安”“我不时喊叫大哥来壮胆”等句子,表明少年和哥哥到县城船运豆饼,返程时遇到恶劣天气,整个行程充满危险,少年内心充满恐惧,所以概括为“到县城船运豆饼,返程遇恶劣天气,充满恐惧”。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赏析。
修辞角度:
句子中“时而沉闷惆怅,时而欢快流畅,时而铿锵激昂”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时而……”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将双斧敲打船体发出的不同节奏进行了罗列。这种排比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敲打船体声音丰富多样的变化情况,让人能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特点。同时,通过对声音的细致描绘,侧面表现出船工木匠工作时的专注与投入,以及从这些声音中交织出的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当时船工木匠工作时的氛围。
音韵角度:
从韵律节奏而言,“沉闷惆怅”“欢快流畅”“铿锵激昂”,词语结构整齐,节奏均衡。在朗读时,能够形成一种稳定且富有变化的节奏,仿佛与双斧敲打船体的节奏相契合。这种音韵上的特点,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听到那富有节奏的敲打声,更真切地感受到古朴而又充满活力的氛围,体会到船工木匠工作时的状态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第②自然段中“水乡人亲水、识水、弄水,其乐无穷。亲水,生命之需,须臾难离;识水,‘桃花汛’‘秋呆子’,如期而至;弄水,捞草拉纤,各呈其能”。这些语句生动地展现了水乡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水是水乡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与水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命对水的依赖(亲水),对水情变化的了解(识水),还是在水上进行各种劳作(弄水),都体现了水乡的特色。这就为下文少年与船的故事提供了合理的背景,因为在这样一个与水紧密相连的环境中,船作为重要的工具,少年与之产生种种经历就显得顺理成章。
该段中“弄水,捞草拉纤,各呈其能”,突出了水乡人弄水的特点。而在水乡的生活场景里,船是进行弄水活动以及其他诸多事务的重要载体,由此自然地引出了船在水乡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因为船的重要性,才有了下文少年划船戏水,如“闲暇时,见河旁经常停着一只小船,经久失修,无人问津。顽皮的野性驱使我划船戏水,乐此不疲”;以及出船卖货等一系列与船相关的经历,为全文情节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水乡人亲水、识水、弄水,其乐无穷”体现了水乡人对水的依赖和深深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文章对水乡生活怀念与热爱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与船的缘分也是在这样的水乡生活背景下产生的,他与船的经历是水乡生活的一个缩影。所以这一段对水乡人与水关联的描写,暗示了少年与船的故事是水乡生活的一部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主题,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对水乡生活的眷恋之情。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和内容分析。
第一个感叹号:“天地一片漆黑,闪电时隐时现,风声雨声交作,更添恐怖万分!”这里的感叹号强化了环境的恐怖氛围。对黑暗的天地、闪烁的闪电、交加的风雨等环境元素的描写,结合感叹号,生动地展现出少年所处环境的恶劣,突出其内心的恐惧心理,让读者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少年当时的害怕和无助。
第二个感叹号:“这是一趟充满危险的行程,风浪和雨水会使载重的船随时沉没,夜暗游河如遭水草缠身会致人溺亡!”此句中感叹号的使用,是对行程危险性的着重强调。通过详细列举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如船沉没、人溺亡等,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程度,渲染出一种紧张、危险的氛围,突出此次行程的艰难和不确定性。
第三个感叹号:“我唯有拼命拉纤,凭纤绳有力、船行不停感受平安!”此感叹号表达了少年在极度恐惧和艰难的处境下,坚定的求生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在恶劣的环境和危险的行程中,少年通过拼命拉纤来确保船的安全前行,体现出他在困境中努力克服困难、不放弃的精神,使读者感受到少年的坚韧和勇敢。
【小问5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第⑤段中“闲暇时,见河旁经常停着一只小船,经久失修,无人问津。顽皮的野性驱使我划船戏水,乐此不疲。久而久之,我悟理于心:靠船下篙船直行,斜篙别船拨船偏;推拉均衡橹船正,偏差用力橹代舵;逆水行船篙篙紧,顺风劈浪船稳行”,分析可知,少年在划船戏水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总结出了这些行船的技巧,这让他明白在生活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顺利前行。
依据第⑧段中“第一次正式出船是往东夏卖芦帘……卖完芦帘,父子相对视,乃是眉髪斑白人。累散骨架的我,全无‘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意!我方明白父母夸我‘得用’的话义,得用是男儿的分量,是帮父母分忧,为家庭担当”,分析可知,少年在这次出船卖芦帘的经历中,深刻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也明白了父母夸赞自己“得用”背后的含义,认识到成长意味着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为父母分忧解难。
从第⑩段“最难忘的一次,是我和家兄到县城船运豆饼,去时顺风顺水,正午时分到达。不料,午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这是一趟充满危险的行程,风浪和雨水会使载重的船随时沉没,夜暗游河如遭水草缠身会致人溺亡!我唯有拼命拉纤,凭纤绳有力、船行不停感受平安!”,分析可知,少年和家兄在船运豆饼返程时遭遇了恶劣的天气和危险的情况,在这样的困境中,少年拼命拉纤,没有退缩和放弃,这段经历锻炼了他的胆识和魄力,让他领悟到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危险时,要勇敢坚定地去应对。
结合第⑪段“幸运的是有惊无险,正是这些经历,练就了我的胆识和魄力,给了我‘拉紧生命纤绳’的信念”,分析可知,在这次充满危险的行程中,少年凭借着 “拉紧生命纤绳” 的信念,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平安回家。这让他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在困境中勇往直前,战胜困难,保障生命不断前行。
7.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类文本,完成问题。
走进神奇的麋鹿世界
①无论是悠久的历史,还是顽强的传承力,麋鹿这个神奇的物种,与中华文明有着太多太多的相似之处——一路坎坷,自强不息。
②麋鹿,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
③有关“四不像”这个名字,最早的传说是在商朝时,有一马、一驴、一牛和一鹿化为人形来到世间,反抗纣王。但是不敌强大的纣政权,齐力思考后,分别代表速度、智慧、力量和敏捷的它们决定合体,并在元始天尊的指引下,成为了姜子牙的坐骑,伐纣成功,最后归隐于江河。而从水深火热中解脱出来的人民,便根据其外表称之为“四不像”,并流传至今。
④麋鹿这个名字首次出现,是在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礼记》中,其中《月令》记载:“是月也,日短至……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文中提到麋鹿在冬天解角。关于这个问题,乾隆皇帝不太理解,因为其它鹿种都在夏天解角,后来专门派人到皇家猎苑考察之后,才了解麋鹿确实在冬天解角,证明《月令》的记载是正确的,于是乾隆写了《麋角解说》一文,镌刻在从南苑拣回来的麋角上,这支珍贵的麋角如今陈列在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内,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有关乾隆皇帝研究麋鹿的有趣故事。
⑤约2000年前东汉人袁康、吴平编著的《越绝书》,该书卷二中有:“巫门外麇湖西城,越宋王城也”。文中提到的“麋湖西城”是春秋时期第一次出现直接以麋鹿来命名的地名,地点在苏州城巫门外,即现在的平门以北,今苏州市相城区一带,是越国宋王建造的城池。
⑥再有:“麋湖城者,阖闾所置麋也,去县五十里”。这一条更为明确,说“麋湖城”就是春秋霸主吴王阖闾的一座城邑,主要用于驯养麋鹿,麇湖城位于麋湖西城东面,离苏州25公里左右,地点在现苏州阳澄湖以东一带。谁能想到,环绕阳澄湖一带曾经居然是春秋吴越诸王建造城邑驯养麋鹿的地方,在这里,麋鹿的故事可比大闸蟹久远得多。
⑦梁代陶隐居《名医别录》说:糜“生(终)南山山谷及淮海泽边中,十月取(茸)。”这说明当时的麋鹿分布范围很广,淮海附近的湿地乃至山谷皆有分布,人们会狩猎麋鹿,将鹿角作为中药材使用。
⑧晋代张华《博物志》指出:“海陵县扶江接海,多麋兽,千百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唆,民人随此畯种稻,不耕而获其利。”这是在公元第三世纪后期传下来的名著,清楚地说明麋鹿曾在相当于今苏北滨海平原的地方成群地生息过,而且每年在求偶期的打斗会在沼泽地践成烂泥,这样的土地有利于人们的耕种,古人与麋鹿和谐相处,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⑨陶渊明的裔孙唐代陶岘定居在淀山湖附近陶家桥,自称“麋鹿闲人”,不愿意出仕为官,情愿像麋鹿一样闲居江湖。清代昆山诗人陈灿皋在《谒陆鲁望先生祠》诗中写道:高才不肯仕,笑傲寄沧洲。白发烟霞老,青山麋鹿俦。
⑩在唐代以后,由于当时野生麋鹿已极为少见,且性情孤傲,人们常以之形容那些隐居乡间、品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的文人雅士。如明代正仪人(现属巴城镇)龚乾,倜傥好学,有人推荐他去当附马宾客,龚乾谢绝道:“麋鹿野性,宜在长林丰草间。”从此隐居吴淞江上,终身不入城市。麋鹿以其优雅高洁的形象为古人所喜爱,成为古代诗词中又一美好的象征。
⑪放眼整个中国,所有的大型鹿类,不论它们曾多么频繁地出现于古代的记载中,都在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式微。然而自古以来,麋鹿就是一种神奇而又吉祥的动物,它曾几次走到灭绝的边缘,但都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再次发展壮大,这不正和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⑫时至今日,中国的麋鹿已经达7000多头,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麋鹿种群数量达4556头,其中野外种群增至905头。
⑬麋鹿,一个命运多舛、清高孤傲、坚贞不屈的物种,在这里绝处逢生,从濒临灭绝到家族兴旺,还将在这片神奇的土地续写新的传奇。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自然段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解释了麋鹿被称为“四不像”的原因,使读者对麋鹿的特征有清晰的认识。
B. 《博物志》中的记载表明麋鹿的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且古人懂得利用这种影响。
C. 麋鹿曾在中国历史上分布广泛,但也几次走到灭绝的边缘,这体现了麋鹿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且适应能力较弱。
D. “环绕阳澄湖一带曾经居然是春秋吴越诸王建造城邑驯养麋鹿的地方”句中“居然”一词表达了作者的惊讶之情,带有主观色彩,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2)文章介绍麋鹿采用了什么顺序?请结合文本完善表格。
(3)文章标题叫“走进神奇的麋鹿世界”,你觉得麋鹿的“神奇”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4)小语认为这是一篇“文化味”很足的说明文,请你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本文的“文化味”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B (2)①麋鹿的得名与传说②麋鹿的地理分布与文化象征③麋鹿的顽强生命力与奇迹④逻辑顺序
(3)麋鹿的“神奇”体现在:外形独特,集合多种动物特征;生命力顽强,几度濒危又奇迹般保存;文化象征丰富,代表吉祥、高洁等;现代保护有效,种群兴旺。
(4)本文的“文化味”体现在:引用古代文献和诗句介绍麋鹿;讲述与麋鹿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介绍麋鹿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现代保护现状中融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解析】
【导语】文章介绍了麋鹿(又名“四不像”)这一世界珍稀动物的历史传说、名字由来、地理分布、文化象征以及与中华文明的紧密联系。同时,文章还强调了麋鹿几度濒临灭绝却又奇迹般保存下来并发展壮大的经历,与中国民族的传承和自强不息精神相呼应。最后,文章提到了当前中国麋鹿的数量及保护情况,展现了麋鹿种群在现代社会的恢复与繁荣。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
A.文章第②自然段“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运用的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并非下定义。下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作诠释则是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此句只是对麋鹿得名“四不像”的原因进行解释,并非对麋鹿本质特征的概括定义,所以 A 选项错误;
C.错误,文章并未提及麋鹿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且适应能力较弱,而是强调了麋鹿几度濒临灭绝却又奇迹般保存下来并发展壮大的经历,突出其是神奇而又吉祥的动物;
D.错误,“居然”一词虽然带有作者主观的惊讶之情,但它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对环绕阳澄湖一带曾是春秋吴越诸王建造城邑驯养麋鹿地方这一事实的意外之感,在不影响对客观事实表述准确性的前提下,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符合说明文语言既准确又生动的特点;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说明顺序。
文章首段引出了说明内容:麋鹿。
文章第②③自然段对麋鹿得名“四不像”进行阐述。第②段“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说明了麋鹿得名的外在形象原因。第③段讲述了“四不像”名字最早的传说,“在商朝时,有一马、一驴、一牛和一鹿化为人形来到世间,反抗纣王…… 最后归隐于江河”,所以①处填“麋鹿的得名与传说”。
从第④段开始至第⑩段,主要围绕麋鹿的历史变迁展开。第④段提及麋鹿在古代文献《礼记》中的记载,其中关于麋鹿冬天解角的内容,体现了古人对麋鹿习性的观察。第⑤⑥段讲述以麋鹿命名的城市,如“麋湖西城”“麋湖城”等。第⑦⑧段表明麋鹿的地理分布,如“梁代陶隐居《名医别录》说:糜‘生(终)南山山谷及淮海泽边中’”“晋代张华《博物志》指出:‘海陵县扶江接海,多麋兽’”,以及人与麋鹿的关系,人们利用麋鹿践成的土地耕种。第⑨⑩段阐述麋鹿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唐代陶岘自称“麋鹿闲人”,以及以麋鹿形容隐居文人雅士等,所以②处填“麋鹿的地理分布与文化象征”。
第⑪段“然而自古以来,麋鹿就是一种神奇而又吉祥的动物,它曾几次走到灭绝的边缘,但都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再次发展壮大”明确体现了麋鹿的顽强生命力,虽多次濒临灭绝却能保存并发展,所以③处填“麋鹿的顽强生命力与奇迹”。
文章先介绍麋鹿得名与传说,让读者对麋鹿有初步认识;接着讲述其历史变迁,包括地理分布、文化象征等,丰富读者对麋鹿在历史长河中状况的了解;再阐述麋鹿顽强的生命力,体现其发展历程的不易;最后说明麋鹿的保护现状。这种从得名到历史变迁,再到生命力体现,最后到现状的介绍,是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所以④处填“逻辑顺序”。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文章第②段提到“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通过对麋鹿头脸、角、蹄、尾的描述,清晰地展现出麋鹿外形集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这种独特的外形使其显得与众不同,充满神奇色彩。
第⑪段“然而自古以来,麋鹿就是一种神奇而又吉祥的动物,它曾几次走到灭绝的边缘,但都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再次发展壮大”,明确指出麋鹿在历史上多次面临灭绝的危机,却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奇迹般地存活并发展,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惊叹,体现了其神奇之处。
从第③段的传说中,“四不像”成为姜子牙的坐骑伐纣成功,赋予了麋鹿一定的神秘色彩。第⑨段“唐代陶岘定居在淀山湖附近陶家桥,自称‘麋鹿闲人’,不愿意出仕为官,情愿像麋鹿一样闲居江湖”,以及第⑩段“在唐代以后,由于当时野生麋鹿已极为少见,且性情孤傲,人们常以之形容那些隐居乡间、品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的文人雅士”,可以看出麋鹿在文化中象征着吉祥、高洁等,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是其神奇的表现。
第⑫段“时至今日,中国的麋鹿已经达7000多头,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麋鹿种群数量达4556头,其中野外种群增至905头”,具体的数据表明在现代的保护措施下,麋鹿种群数量大幅增长,从曾经的濒临灭绝到如今的兴旺发展,这一变化堪称神奇,体现了麋鹿在现代保护下的独特发展历程。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特点。
本文的“文化味”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引用古代文献和诗句介绍麋鹿。文章多处引用古代文献,如第④段引用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礼记》中《月令》的记载“是月也,日短至…… 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通过古代文献对麋鹿冬天解角习性的记录,展现古人对麋鹿的观察与认知,增添了文化底蕴。第⑨段引用清代昆山诗人陈灿皋在《谒陆鲁望先生祠》中的诗句“高才不肯仕,笑傲寄沧洲。白发烟霞老,青山麋鹿俦”,借诗句体现麋鹿在古代文化中的意象,使文章充满文化气息。
其次,讲述与麋鹿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第③段讲述了“四不像”名字的传说,“在商朝时,有一马、一驴、一牛和一鹿化为人形来到世间,反抗纣王……最后归隐于江河”,这个传说为麋鹿增添了神秘色彩,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想象力和对麋鹿的独特认知,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口口相传的故事魅力,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第三,介绍麋鹿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第⑨⑩段提到麋鹿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唐代陶岘定居在淀山湖附近陶家桥,自称‘麋鹿闲人’,不愿意出仕为官,情愿像麋鹿一样闲居江湖”以及“在唐代以后,由于当时野生麋鹿已极为少见,且性情孤傲,人们常以之形容那些隐居乡间、品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的文人雅士”,表明麋鹿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高洁、隐居等,展示了麋鹿在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古人赋予麋鹿的文化寓意。
第四,现代保护现状中融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第⑪段提到“然而自古以来,麋鹿就是一种神奇而又吉祥的动物,它曾几次走到灭绝的边缘,但都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再次发展壮大,这不正和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将麋鹿顽强的生命力与中华民族的传承相联系,暗示了对麋鹿的保护如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第⑬段“麋鹿,一个命运多舛、清高孤傲、坚贞不屈的物种,在这里绝处逢生,从濒临灭绝到家族兴旺,还将在这片神奇的土地续写新的传奇”,在阐述麋鹿保护现状时,强调其命运与文化象征的延续,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中麋鹿所承载精神的发扬,使现代保护现状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充满文化韵味。
四、作文(55分)
8. 作文。
舞台,人生的高光之地。它可以是梦想的璀璨秀场,或是挑战的荆棘战场,亦或是成长的历练平台。
请以“站上 的舞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500字;③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有需要可用A、B、C等大写字母代替。
【答案】例文:
站上梦想的舞台
灯光渐亮,音乐奏响,我身着华丽舞衣,站在那梦寐以求的舞台中央。台下,座无虚席,目光如炬,此刻,世界仿佛只剩下我和这一方闪耀的天地。而这一路奔赴梦想舞台的艰辛,如电影般在我脑海中闪回。
从小,我就对舞蹈着了迷,电视里舞者灵动的身姿,仿佛有一种魔力,深深吸引着我。于是,我踏上了这条逐梦之路。练功房里,洒满了我的汗水与泪水。压腿时,钻心的疼痛常常让我咬着牙,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从未想过放弃;练习旋转,一次次摔倒在地,膝盖、手肘布满淤青,可我总是挣扎着爬起来,继续苦练。
为了能参加那场大型舞蹈比赛,我更是日夜苦练。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城市,我就已经在练功房对着镜子揣摩动作;夜晚,月色如水,我还在反复练习,力求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眼神都精准到位。
终于,比赛的日子来临了。站在后台,我的心像一只小鹿乱撞,紧张得手心全是汗。我不断深呼吸,脑海中回想着那些挥洒汗水的日夜,告诉自己:“这是你的梦想舞台,尽情绽放吧!”
当踏上舞台的那一刻,所有的紧张神奇地消失了。聚光灯洒下,暖烘烘的,仿佛给了我无尽的力量。音乐流淌,我翩翩起舞,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每一个动作。台下观众的目光紧紧跟随着我,他们的眼神里,有欣赏,有赞叹。
一曲终了,台下掌声雷动。那一刻,我知道,我成功了,我终于站上了梦想的舞台,多年的付出与坚持,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最璀璨的光芒。
回首过往,那些汗水、伤痛、挫折,都是我登上这舞台的阶梯。而此刻,站在这梦想的舞台上,我看到了更远的未来,我将带着这份热爱与执着,继续舞动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
抓关键词:“舞台”是题目的核心关键词,它既可以是本义,即现实生活中供人表演、展示才艺的平台,如学校的文艺汇演舞台、剧院的舞台等;也可以是比喻义,指代人生中能够展示自我、实现价值、接受挑战、获得成长的各种场合和经历,如参加比赛、完成重要任务、参与社会实践等。“站上”意味着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暗示着从准备到实际登上舞台的努力和转变。
明确立意方向:立意要围绕“站上舞台”这一行为所带来的收获、成长、感悟等展开。可以从个人的梦想追求出发,讲述自己为了站上梦想的舞台,如何努力奋斗、克服困难,最终实现梦想,展现坚持与拼搏的力量;也可以从挑战自我的角度,描述站上充满挑战的舞台,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如何突破自我,收获勇气和成长;还可以从成长的角度,叙述在特定的舞台上,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实现了从懵懂到成熟的转变,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立意要积极向上,传达出正能量。
第二,选材构思。
从校园生活选材: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有许多适合作为“舞台”的素材。比如,选择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作为素材,讲述自己原本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为了锻炼自己,勇敢地报名参加演讲比赛。在准备过程中,反复修改演讲稿,不断练习发音和肢体语言,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和紧张。站上演讲比赛的舞台时,虽然一开始很紧张,但凭借着充分的准备和坚定的信念,顺利完成了演讲,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和老师的认可。通过这次经历,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演讲能力,还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实现了自我成长。
从兴趣爱好选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兴趣爱好也可以成为“舞台”。例如,自己热爱绘画,一直梦想着能够在画展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刻苦练习绘画技巧,不断尝试新的绘画风格和题材。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有机会参加了一次画展。在画展的舞台上,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挂在墙上,供人们欣赏和评价,内心充满了成就感。这次经历让自己更加坚定了对绘画的热爱,也明白了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让自己的兴趣爱好绽放光彩。
从社会实践选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材方向。比如,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逐渐与老人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通过与老人们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也学会了关心他人、奉献社会。在社区这个舞台上,自己不仅为他人带来了温暖和帮助,也收获了成长和快乐,明白了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
9. 作文。
学校组织了一场“互联网助力学习”的主题活动。活动当天,你正准备展示相关资料,网络突然出现故障,无法连接。你尝试了多种方法,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此时台下的同学们开始交头接耳,活动现场的气氛变得有些尴尬和沉闷。
请你自拟题目,围绕此情境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文章。可描写网络故障发生后你的心理状态、应对行动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也可深入思考网络故障引发的关于互联网使用的感悟;还可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潜在风险等。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500字;③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有需要可用A、B、C等大写字母代替。
【答案】例文:
网络风云突变,学习之路未断
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学校的大礼堂内人声鼎沸,一场以“互联网助力学习”为主题的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站在台上,手中紧握着精心准备的资料,心中满是期待与紧张。今天,我计划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网络案例,向同学们展示互联网如何成为我们学习路上的得力助手。
然而,就在我即将按下播放键的那一刻,屏幕突然一黑,网络图标上的小红叉如同警钟般刺眼。我的心跳瞬间加速,脑海中闪过无数个“怎么办”。我迅速尝试重启路由器、检查网络设置,甚至掏出手机试图开启热点,但一切努力都如同石沉大海,网络依旧没有恢复的迹象。
台下的同学们开始交头接耳,有的露出疑惑的表情,有的则低声讨论起来。我能感受到现场的气氛从热烈转向尴尬,再到沉闷。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一块巨石压住,呼吸都变得困难。但我知道,我不能就此放弃。
我深吸一口气,决定调整策略。我微笑着对台下的同学们说:“看来,我们的网络也想给我们出个难题呢!不过,这正好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机会——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如何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资源来学习呢?”
随后,我开始讲述那些即使没有网络也能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学习方法,比如利用提前下载好的电子书、音频课程,或是通过团队合作、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弥补网络的缺失。我还分享了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些趣事,以及它如何一步步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
随着我的讲述,同学们的眼神逐渐亮了起来,他们开始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那一刻,我意识到,虽然网络故障打乱了我的原计划,但它却意外地激发了我们对于互联网学习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活动结束后,我收到了许多同学的反馈,他们表示这次经历让他们对互联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而我,也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宝贵的一课: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一、审题:本作文题设定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即在学校“互联网助力学习”活动中遇到突如其来的网络故障,要求考生结合这一情境展开合理想象。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在面对此情此景时,自身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通过何种方式来应对这一突发状况。其次,可以从活动受到的影响中反思互联网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双刃剑作用,即能带来便利同时也有潜在风险。考生可以进一步探讨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思考,比如在没有互联网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考生还有机会强调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与支持。
二、立意:可以立足于网络故障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探讨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更好地应对技术故障,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可以深入思考互联网在学习中的双刃剑效应,既看到其带来的便利,也警惕其潜在的风险。
三、选材构思:从题目要求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思:①心理状态:开始可以描述网络突然故障后的惊慌失措以及随之而来的无措感。这可以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展现,比如心跳加速、汗流浃背等身体反应。②应对行动:接着描绘在面临困境时,如何努力解决问题,比如尝试各种连接方法、请技术支持帮助等,以及没有效果后的反应。③周围人的反应:描述台下同学的窃窃私语以及现场气氛的变化,甚至有的同学可能上前询问或者提出建议。④深入思考:针对网络故障的事件,可以引发对互联网的思考,比如我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在何种程度上开始变得不健康,从而感慨互联网的便利与它带来的巨大风险之间的矛盾。注意文章要体现“真情实感”,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经验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成长。文章也可以适当加入对比,例如将互联网助力学习的便利与遭遇故障的无助形成鲜明对照,从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研究对象
研究过程
研究结果
精神品质
法布尔发现雌蝶待过的沙土层能吸引雄蝶,随后他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分别用细树枝、法兰绒、棉絮、纸张、木头、大理石、金属等不同材质作为雌蝶的“小床”,观察雄蝶的反应。
但凡雌蝶接触过的东西,雄蝶都会被吸引。由此可见,雄蝶是靠 _______判断雌蝶的位置。
体现了法布尔 _______________的科学精神。
【问卷调查】
(1)为了让演示内容更贴合同学们的兴趣,请你再设计一个问题,并说明设计意图。
问题一:你之前听说过昆虫竹编吗?
设计意图:快速摸清同学们对昆虫竹编的知晓情况,以便确定演示活动在基础知识普及方面的深度和广度。
问题二:
设计意图:
【艺人邀请】
(2)为确定演示内容和时间安排,请完善邀请竹编艺人的流程。
筛选艺人:通过网络搜索、咨询非遗中心、走访手工艺品店,寻找本地擅长昆虫竹编的艺人,列出候选名单。
:电话联系艺人介绍学校与活动,表达邀请,咨询对方是否有意向参与。
:组织面谈或线上视频会,依据问卷调查结果,共同敲定演示内容。
确定时间:和竹编艺人沟通,梳理活动时间安排,商定最佳演示时间,保障按时出席。
宣传推广】
(3)请为此次活动写一则宣传语,突出“昆虫”“竹编”元素。
内容概括
说明顺序
①
④
麋鹿的历史变迁,包括② 、以麋鹿为名的城市、人与麋鹿关系等。
③
麋鹿的保护现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合川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知识及运用,古诗文积累及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江北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重庆市江北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