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24-2025学年(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9287/0-173863957434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上海市宝山区2024-2025学年(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9287/0-173863957439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上海市宝山区2024-2025学年(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9287/0-173863957442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上海市宝山区2024-2025学年(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宝山区2024-2025学年(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综合,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默写与运用
(1)悠哉悠哉, 。(《关雎》)
(2) ,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4)早春游览西湖东畔时,你借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 ”两句,表达对湖东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甲】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甲】诗作者是 时期的陶渊明:【乙】文中的“康乐”指的是 (人名)。
3.【甲】【乙】两篇作品中都有描写傍晚山川美景的语句:【甲】诗中的“相与还”,描绘飞鸟 这一画面;【乙】文中的“竞跃”,描绘鱼儿 这一画面。
4.下列对【甲】【乙】两篇作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甲】【乙】两篇作品的作者虽处于不同境遇,但两人的志趣与追求是相同的。
B.【甲】【乙】两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但都体现对现实处境的厌恶。
C.【甲】【乙】两篇作品在写景手法上各有不同,但都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
D.【甲】【乙】两篇作品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对山川之美的赞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僧珍在任,不私亲戚。不仗势谋利。从父兄子①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至,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②,但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徒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适于氏,住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卤簿③到其宅,不以为耻。
(选自《梁书》,有删改)
【注释】①从父兄子:堂侄。②叨越:非分占有。③卤薄:仪仗。
5.选出下列对加点词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
(1)乡人咸劝徙麻以益其宅( )
A.更加
B.好处
C.增加
D.富足
(2)姊适于氏( )
A.满足
B.出嫁
C.适合
D.恰好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僧珍既至,乃弃业欲求州官。
7.文章首句点明吕僧珍“不仗势谋利”的形象特点。文中选用的三个材料是否能够体现这一特点?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春节申遗成功,让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走向世界
孔德淇
①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自古以来,春节就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炎黄子孙心中无可替代的盛事。从腊月底的精心筹备,扫尘除旧以迎新春,到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阖家团圆围坐共享年夜饭;从守岁时对新岁的殷切期盼,到初一清晨走亲访友的拜年之礼,再到街头巷尾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表演,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饱含着中国人对家庭、对亲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不息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密码。此次申遗成功,无疑是对春节深厚文化底蕴与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高度认可,是在世界舞台上为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节日树立起了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对这一传统节日全方位、立体式的价值彰显。
③毫无疑问,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申遗成功,对于进一步弘扬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推动年俗文化发展和展示意义重大。当然,非遗既要有历史的厚重,也要在当下保持鲜活,更要走向未来。
④这也意味着,非遗______(jì)需要代代传、人人享,也需要常常新。虽历经时代变迁,春节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情感纽带不会断,但与春节文化相关的传承与推广,一定要推陈出新,才能让古老民俗在当代生活中续写。
⑤与观赏传统手工艺等非遗不同,公众体验春节文化,有更强的情感共鸣与群体参与性。每一声鞭炮炸响,每一次红包传递,每一句新年祝福,都能直击心灵深处,唤起中国人内心最柔软、最炽热的情感回应。如今,通过重新注入时尚元素和互动体验,如线上线下结合的“云拜年”创意互动等活动,满足了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在传统文化中的社交需求。近段时间,“国潮春节市集”成为文化消费界的“宠儿”,正契合了年轻人期望在传统节日中感受新意与乐趣,在古老习俗中探寻时代精神的追求。
⑥事实也表明,类似用潮流方式推广传统聚人心,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文化魅力,激发其在新时代的传承活力,刷新中国传统春节是“古老旧俗”的刻板印象,在年轻的群体中枝繁叶茂,成为一种融入血脉、深入灵魂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标识。
⑦无论怎样创新,申遗的核心目的是“守遗”,守护的最佳途径则是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当然,春节文化的传承保护仍需相关部门不懈努力推进,在深挖春节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以创新发展、动态传承、多元交融等方式,使其回归本真、回归大众,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成为春节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同时助力中国春节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推动春节文化及相关产业“走出去”,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跨越国家界别和文化差异,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精神风貌。
8.根据拼音,第④段“______”处应填入的汉字是 。
9.第②段首先强调了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然后论述了 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 。
10.联系上下文,请分别简析第③段与第⑥段的作用。
11.有人认为,文章标题“春节申遗成功,让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走向世界”太长,可以删去“春节申遗成功”这几个字。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阐述理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顺风车
聂鑫森
①一连四个早晨,在六点四十分的时候,三十八岁的付忠林,就急急地从江山置业社区的地下停车场,把他那辆米黄色的车开出来,停在社区的大门边。这么早把车开出来干什么?等待搭顺风车的人!
②车身上贴着一张白纸,上面醒目地用毛笔写着粗黑的仿宋体字:江山置业至清水湾,请搭顺风车,不收费!
③奇怪的是,许多人从车旁走过去,瞥一眼那张纸,嘴角便叨起淡淡的笑。难道没有人需要搭车?难道不相信他决不收费?难道害怕中途会遭到敲诈勒索?他是这里的固定住户,有家有室,光天化日之下,车经过的都是繁华路段,有什么值得担忧呢?付忠林茫然不解。
④几天前,报纸上倡导有车的人,搭乘顺路的人上班,既可和谐邻里关系,又可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付忠林决定身体力行,一个人开车、坐车,再捎带上三四个人,又轻松又热闹,多好。
⑤今天是第四个早晨了。
⑥忽有一个单瘦的身影,缓缓地移过来。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双鬓微白,微笑着问:“先生,我叫马力,住一栋303室。我去清水湾,可以搭你的车吗?”“谢谢你的搭车。我叫付忠林,住五栋206室。请上车。”马力上了车。
⑦又等了一阵,再没有人来搭车了。付忠林叹了口气,说:“马先生,只有你相信我,肯搭我的车。”他按了声喇叭,一踏油门,车便呼呼地跑起来了。
⑧“付先生,你在哪个单位工作?”“我自己开了一家广告公司,上上下下有几十号人哩。马先生,你呢?”“原单位是化工厂,是搞技术的。”“幸会。马先生,我就不明白,人们怎么不愿意搭我的车?”“因为你是老板!”“我不是愿意让人来搭车吗?”“他们认为你是施舍,宁肯保持一种所谓的清高。在我家的阳台上,可以看见你的车,你等了三个早晨了,不容易。”“终于等来了马先生,这是伟大的胜利!今天是去厂里看看?”“不!我得破一破这种世俗之见。靠勤劳、智慧致富,有房也有车,不去崇尚,倒变成了嫉妒、怨恨、冷淡,正常吗?这是真正的俗到骨了。”“你是为了安慰我。”“我是怕冷了你的这一片爱心,更怕社会的公德受到歧视。”
⑨付忠林的眼睛湿润了。“谢谢马先生。”“值得谢谢的是你,付先生。从今天开始,我每早都来坐你的车。一种新风气的传播,都要费心费力。等到有第二个人坐你的车,我就可以‘退休’了。”
⑩半个月过去了。
⑪付忠林的车上有了第二个乘客,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同志,在一家超市当营业员。马力本想马上下车的,但一想:不行,万一女同志以为是个圈套,也跟着下车怎么办?付忠林问:“马先生,你……”马力立即打断了他的话,说:“厂里还有事要办哩。”
⑫一些日子又过了。
⑬终于,车上有了第三个、第四个乘客。
⑭那一天,马力一直坐到付忠林的那家广告公司的门口,两人都下了车。“付先生,我是最后一次坐你的车了,明天我和老伴要去北京了,去看看我的孙子!大家逐渐接受你和你的车了,社区里有车的人,都在向你看齐哩。再见!”
⑬付忠林看着晨光中马先生的背影,缓缓地远去,忍不住大声喊道:“马先生,祝你明天一路顺风!”
(有删改)
12.第④段中加点词语“身体力行”,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亲身体验,努力实行”,在文中具体指 。
13.阅读文章第③—⑨段,完成填空。
14.联系第⑥段中两处加点词,分析马力的形象特点。
15.第⑤⑩段都提及了时间。请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
16.下列对小说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吁人们不要因外在条件对他人产生歧视。
B.呼吁人们不要践踏他人努力付出的善与爱。
C.呼吁人们需要为某种新风气的传播而努力。
D.呼吁人与人之间应该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四、基础知识综合(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于是,同学们围绕春节文化展开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追溯春节历史】
17.小文想向同学介绍春节的起源,请帮助他将查找到的文字信息有序组合起来。以下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
②这种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各种庆祝活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春节。
③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
④人们会在年初之际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②③①④
D.③④②①
18.春节的时间跨度从农历腊月底直至转年的正月十五,民间俗称“过年”。小明结合《经典常谈》中有关《说文解字》的内容,对“年”字进行探究。
结合引用文字和图示,甲骨文“年”字运用“ ”这一造字法;由“年”的字形,可推测人们在过年时祈福祝愿的内容是 。
【探寻春节习俗】
19.同学们搜集有关“春节习俗”的古诗句,下列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B.扫除茅舍涤尘嚣,一柱清香拜九霄。(戴复古《除夜》)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20.汤圆是春节期间非常重要的传统美食,吃汤圆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同学们想要学习包汤圆的方法。请你依据图示,将说明包汤圆步骤的文字补充完整,给同学们的实践操作提供帮助。
【传承春节文化】
21.探究活动临近尾声,你需要在活动结束时发言。请结合本次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阐述你的收获和思考,拟写一段60字左右的发言稿。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2.人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理解个中甘苦,也才能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人生体验……
请以“个中滋味”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答案】 辗转反侧 巴山楚水凄凉地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易错字有:辗、凄、堤。
【答案】2. 东晋 谢灵运 3. 结伴归巢 争相跃出水面 4.C
【分析】《饮酒(其五)》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达出田园生活的淡泊恬静和物我交融的哲思,通过自然景物展现内心的宁静。《答谢中书书》描绘秀美山川,以具体细腻的笔触赞叹自然之美,流露出对超然境界的追求。两篇作品虽风格不同,但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以及对内心宁静或逍遥志趣的向往,表达了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的美好理想。
【详解】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饮酒二十首》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相与还”描述的是鸟儿结伴归巢的画面;
第二空,“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意思是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竞跃”描绘的是鱼儿争相跃出水面的画面。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两篇作者志趣追求不同,甲诗表达的是归隐田园的闲适,乙文侧重对山川之美的赞叹以及和谢灵运比肩的自豪;
B.甲文陶渊明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但并未直接表达对现实处境的厌恶;乙文陶弘景则直接赞美了山川之美,并表达了对此的热爱,同样没有直接表达对现实处境的厌恶;
D.甲文在表达情感时,更多地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来间接表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而乙文虽然也运用了描写的手法来展现山川之美,但在结尾处直接发出了“实是欲界之仙都”的赞叹,这是直抒胸臆的手法;
故选C。
【参考译文】
乙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确实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的山水景色了。
【答案】5. C B 6.吕僧珍到任后,(堂侄)就放弃贩葱的职业想要谋求州官的职位。 7.文中选用的三个材料能够体现这一特点。堂侄想借吕僧珍的权势求官,他严词拒绝,让其继续贩葱,体现不利用权势为亲属谋利;乡人想迁走官署来扩大他的住宅,他坚决反对,表明不仗势侵占公产;他常带仪仗到姐姐位于闹市的小屋,毫不避讳,说明他不仗势追求奢华,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他“不仗势谋利”的形象特点。
【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吕僧珍的故事刻画了一位廉洁公正、不徇私情的官员形象。文中三则事迹展现了他拒绝亲属谋私利、保护公家财产以及对待姊妹无分别之情的品行,突出了他严于律己、公私分明的高尚品德。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叙事中见人品,富有教育意义,彰显了传统社会对品德操守的重视,具有较强的道德示范作用。
【详解】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同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建自己的住宅。益:扩建,增加;
故选C。
(2)句意:他的姐姐嫁给了于氏。适:出嫁;
故选B。
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既:已经,……之后;至:到任;乃:于是,就;弃:放弃;业:职业;求:谋求。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首先明确观点:文中选用的三个材料能够体现这一特点。
结合“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至,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可知,吕僧珍的堂侄原本以贩葱为生,在吕僧珍为官后,便想放弃贩葱的营生,借助他的权势谋求州官一职。而吕僧珍严厉地拒绝了堂侄,让他赶紧回到卖葱的店铺继续做原来的生意。由此可得:堂侄想借吕僧珍的权势求官,他严词拒绝,让其继续贩葱,体现不利用权势为亲属谋利。
结合“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可知,吕僧珍的老宅前面有督邮的官署,同乡人都劝说他将官署迁走,以便扩大自己的住宅。但吕僧珍对此十分生气,坚决反对,认为督邮官署是官方的房舍,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迁移。由此可得:乡人想迁走官署来扩大他的住宅,他坚决反对,表明不仗势侵占公产。
结合“姊适于氏,住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可知,吕僧珍的姐姐住在市西简陋的小屋,屋子靠近道路且与各种店铺混杂在一起。然而,吕僧珍经常带着仪仗队到姐姐的住所,并没有觉得姐姐居住环境简陋而感到羞耻,也没有利用权势为姐姐改善居住条件或追求奢华。由此可得:他常带仪仗到姐姐位于闹市的小屋,毫不避讳,说明他不仗势追求奢华。
综上,这三个材料从不同方面有力地证明了吕僧珍“不仗势谋利”的形象特点。
【参考译文】
吕僧珍担任官职时,不偏袒亲戚。不凭借权势谋求私利。他堂兄的儿子以前以卖葱为职业,吕僧珍到任(为官)后,(他堂兄的儿子)就放弃卖葱的职业,想要谋求州里的官职。吕僧珍说:“我承受国家深厚的恩情,没有什么来报效(国家),你们本来就有固定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请求非分占有(不该得的职份),还是应当赶快回到卖葱的店铺去。”吕僧珍的老宅在街市的北面,宅子前面有督邮的官署,同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建自己的住宅。吕僧珍生气地说:“督邮的官署,是官方的房舍,设立以来,就一直在这里,怎么可以迁移它来扩建我的私人住宅呢!”他的姐姐嫁给了于氏,住在街市的西面,小屋靠近道路,和各种店铺混杂在一起,吕僧珍经常带着仪仗队到她的住所,并不认为这是耻辱的事。
【答案】8.既 9. 春节丰富的年俗活动所蕴含的文化与情感 春节申遗成功的意义及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 10.第③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春节申遗成功的内容,引出下文对春节文化传承创新的论述;第⑥段总结了用潮流方式推广传统春节的作用,进一步强调了创新对春节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主旨。 11.不同意。“春节申遗成功”是文章论述的重要背景和前提,正是因为申遗成功才引发了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及走向世界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如果删去,文章的论述就会缺乏逻辑基础,无法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分析】本文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切入点,探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着眼于春节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国际传播。文章由背景铺垫展开,层层递进,先论述春节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分析如何在创新中保持文化生命力,兼顾传承与发展,体现守护与传播并重的理念。最后,文章呼吁通过多元化路径,让春节文化融入大众日常并走向世界。结构清晰,主旨鲜明,富有现实意义。
【详解】8.本题考查字形。
jì——既,结合“这也意味着,非遗______(jì)需要代代传、人人享,也需要常常新”,从语义上分析,“既……也……”表示的是一种并列关系,意味着所连接的两个部分都是重要的,没有主次之分。在这个句子中,“既需要代代传、人人享”和“也需要常常新”是两个并列的方面,共同构成了非遗保护的两个核心要素。前者强调了非遗的传承性和共享性,后者则强调了非遗的创新性和时代性。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②段中“自古以来,春节就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炎黄子孙心中无可替代的盛事。从腊月底的精心筹备,扫尘除旧以迎新春,到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阖家团圆围坐共享年夜饭;从守岁时对新岁的殷切期盼,到初一清晨走亲访友的拜年之礼,再到街头巷尾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表演,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饱含着中国人对家庭、对亲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不息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密码”可知,作者详细描述了春节的各种年俗活动,如扫尘除旧、贴春联、共享年夜饭、守岁、拜年以及舞龙舞狮等。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庆祝,更蕴含着中国人对家庭、亲情和故乡的深深眷恋与热爱。这些情感和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春节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炎黄子孙心中无可替代的盛事。可概括为:春节丰富的年俗活动所蕴含的文化与情感;
第二空,结合②段中“此次申遗成功,无疑是对春节深厚文化底蕴与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高度认可,是在世界舞台上为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节日树立起了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对这一传统节日全方位、立体式的价值彰显”可知,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其深厚文化底蕴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这一传统节日全方位、立体式的价值彰显。这意味着春节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重视,更将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同时,这一成功也提出了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非遗既要有历史的厚重,也要在当下保持鲜活,更要走向未来。因此,在传承春节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让古老民俗在当代生活中续写新的篇章。这包括通过重新注入时尚元素和互动体验等方式,满足消费者的社交需求,让春节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可概括为:春节申遗成功的意义及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
10.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③段中“毫无疑问,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申遗成功,对于进一步弘扬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推动年俗文化发展和展示意义重大。当然,非遗既要有历史的厚重,也要在当下保持鲜活,更要走向未来”可知,第③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它承接了上文春节申遗成功的内容,即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国际认可。同时,该段也引出了下文对春节文化传承创新的论述,指出非遗既要有历史的厚重,也要在当下保持鲜活,更要走向未来,这暗示了春节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结合⑥段中“事实也表明,类似用潮流方式推广传统聚人心,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文化魅力,激发其在新时代的传承活力,刷新中国传统春节是‘古老旧俗’的刻板印象,在年轻的群体中枝繁叶茂,成为一种融入血脉、深入灵魂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标识”可知,第⑥段总结了用潮流方式推广传统春节的作用,并进一步强调了创新对春节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该段通过列举“国潮春节市集”等文化消费现象,展示了潮流方式如何助力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刷新了人们对春节“古老旧俗”的刻板印象。同时,该段也深化了文章主旨,即春节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变化,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精神风貌。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标题作用。文章首先报道了中国春节成功申遗的重大新闻事件,强调了这一传统节日在国际文化舞台上获得的高度认可。随后,文章深入探讨了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年俗活动所蕴含的文化与情感价值。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春节申遗成功对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年俗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指出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如线上线下结合的“云拜年”创意互动、“国潮春节市集”等,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强调了创新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最后,文章呼吁相关部门不懈努力推进春节文化的传承保护,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成为春节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并助力中国春节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精神风貌。
结合全文来看,“春节申遗成功”是文章论述的重要背景和前提。文章开篇即点明这一事件,为后续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基础。如第①段所述,“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事件是文章展开论述的起点,也是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
其次,正是因为春节申遗成功,才引发了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及走向世界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如第③段所述,“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申遗成功,对于进一步弘扬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推动年俗文化发展和展示意义重大。”同时,这一事件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如果删去“春节申遗成功”这几个字,文章的论述就会缺乏逻辑基础,无法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因为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更是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期待。这一事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文章需要深入探讨和阐述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文章标题“春节申遗成功,让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走向世界”不仅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而且突出了春节申遗成功这一重要事件的重要意义和现实针对性。因此,不同意删去“春节申遗成功”这几个字作为文章标题的一部分。
【答案】12.付忠林看到报纸倡导后,决定亲自开车免费搭载顺路的人上班,以实际行动来和谐邻里关系、缓解交通压力。 13.(1)疑惑、不解(2)等到马力(第一个人)前来搭车(3)失望(4)得知马力搭车的原因 14.“缓缓”表现出马力行动的从容不迫,不急躁;“微笑”体现他性格的温和友善。由此可见马力是一个举止稳重、态度和蔼、富有正义感和热心肠的人。 15.通过“第四个早晨”和“半个月过去了”这两个时间点,这两段时间表明付忠林坚持等待搭车人的决心和行动的持续性,推动了情节发展,展示了付忠林的耐心和毅力,以及他对改变社会风气的执着追求。 16.B
【分析】这篇短篇小说通过付忠林主动提供顺风车的经历,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及公益行为推广的阻力。付忠林坚持为邻里提供免费顺风车服务,无奈他人的冷漠和误解,但仍持续努力。马力成为第一个同意搭车的人,用行动支持并帮助推广这一公益理念。通过二者的互动,作品赞扬了付忠林坚持不懈的精神和马力的理解与支持,呼吁社会的宽容和善意,引导读者反思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
【详解】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①段中“一连四个早晨,在六点四十分的时候,三十八岁的付忠林,就急急地从江山置业社区的地下停车场,把他那辆米黄色的车开出来,停在社区的大门边。这么早把车开出来干什么?等待搭顺风车的人”,第④段中“几天前,报纸上倡导有车的人,搭乘顺路的人上班,既可和谐邻里关系,又可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付忠林决定身体力行,一个人开车、坐车,再捎带上三四个人,又轻松又热闹,多好” 可知,在文章中,付忠林在看到报纸上倡导有车的人搭载顺路的人上班后,他积极响应这一倡议,并决定“身体力行”。这里的“身体力行”指他个人决定采取行动,选择自己开车上班的同时,还主动免费搭载那些与他顺路的人。他的这一行为,既体现了对报纸倡导的积极响应,也展现了他以实际行动来和谐邻里关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决心和行动。
13.本题考查内容梳理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③段中“奇怪的是,许多人从车旁走过去,瞥一眼那张纸,嘴角便叨起淡淡的笑。难道没有人需要搭车?难道不相信他决不收费?难道害怕中途会遭到敲诈勒索?他是这里的固定住户,有家有室,光天化日之下,车经过的都是繁华路段,有什么值得担忧呢?付忠林茫然不解”可知,付忠林对于没有人愿意搭他的顺风车感到疑惑和不解。他难以理解为什么人们会怀疑他的善意,甚至担心中途会遭到敲诈勒索。尽管他解释了自己是这里的固定住户,有家有室,且行驶的都是繁华路段,但人们仍然对他持怀疑态度。可概括为:疑惑、不解;
第二空,结合第⑥段中“忽有一个单瘦的身影,缓缓地移过来。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双鬓微白,微笑着问:‘先生,我叫马力,住一栋303室。我去清水湾,可以搭你的车吗?’‘谢谢你的搭车。我叫付忠林,住五栋206室。请上车。’马力上了车”可知,付忠林等到了一个愿意搭他顺风车的人——马力。马力是一位戴近视眼镜、双鬓微白的老人,他微笑着询问是否可以搭付忠林的车去清水湾。付忠林对马力的信任表示了感谢,并邀请他上车。可概括为:等到马力(第一个人)前来搭车;
结合⑦段中“又等了一阵,再没有人来搭车了。付忠林叹了口气,说:‘马先生,只有你相信我,肯搭我的车。’虽然付忠林等到了马力这个乘客,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仍然感到失望。因为除了马力之外,再没有人来搭他的车了。这让他感叹只有马力一个人相信他,肯搭他的车。这种失望情绪在文章的第⑦段末尾和第⑧段开头得到了体现。
结合⑧段中“‘幸会。马先生,我就不明白,人们怎么不愿意搭我的车?’‘因为你是老板!’‘我不是愿意让人来搭车吗?’‘他们认为你是施舍,宁肯保持一种所谓的清高。在我家的阳台上,可以看见你的车,你等了三个早晨了,不容易。’‘终于等来了马先生,这是伟大的胜利!今天是去厂里看看?’‘不!我得破一破这种世俗之见。靠勤劳、智慧致富,有房也有车,不去崇尚,倒变成了嫉妒、怨恨、冷淡,正常吗?这是真正的俗到骨了。’‘你是为了安慰我。’‘我是怕冷了你的这一片爱心,更怕社会的公德受到歧视’”可知,付忠林和马力在车上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马力向付忠林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搭他的车——他们认为这是施舍,宁肯保持所谓的清高。而马力则表示,他愿意搭付忠林的车,是因为他不愿意看到社会的公德受到歧视,更怕冷了付忠林的这一片爱心。马力的这番话让付忠林深受感动,他的眼睛湿润了。可概括为:得知马力搭车的原因。
14.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⑥段中“忽有一个单瘦的身影,缓缓地移过来。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双鬓微白,微笑着问……”的内容可知,在第⑥段中,描述马力走向付忠林的车时,用了“缓缓”一词来形容他的动作。这一描述表现出马力行动的从容不迫,不急躁。这种从容的态度反映了他稳重、沉着的性格。同时,文中还提到马力是“微笑着”问付忠林是否可以搭车的。这一“微笑”不仅是对付忠林友好态度的回应,更体现了他性格的温和友善。微笑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表达,它传递出的是友好、善意和信任。马力的微笑让付忠林感受到了他的真诚和善意,也使得整个搭车的过程变得更加和谐愉快。这种温和友善的性格使得马力在与人交往中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友谊。结合以上两点分析,可以看出马力是一个举止稳重、态度和蔼、富有正义感和热心肠的人。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
结合⑤段中“今天是第四个早晨了”,⑩段中“半个月过去了”可知,在《顺风车》这篇文章中,第⑤段和第⑩段都明确提及了时间,即“今天是第四个早晨了”和“半个月过去了”。这两处关于时间的描述在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推动情节发展:第⑤段提到的“第四个早晨”强调了付忠林已经连续四个早晨在社区门口等待搭顺风车的人,但一直未能如愿。这个时间节点突显了付忠林的坚持和当前情况的尴尬,为接下来马力的出现做了铺垫。第⑩段提到的“半个月过去了”则表明时间的推移带来了变化,付忠林的努力开始逐渐得到回应,有了第二个乘客的出现,预示着情况正在好转。
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连续四个早晨的等待,读者可以感受到付忠林的热心、坚持和乐观。他不因无人搭车而放弃,这种精神在时间的累积下更加凸显。而“半个月过去了”这个时间跨度,则展示了付忠林的耐心和毅力,以及他对改变社会风气的执着追求。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付忠林免费搭载顺路人的故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和谐邻里关系。然而,一开始并没有人愿意搭乘他的车,这让他感到困惑。直到马力出现,他对话中揭示出人们不愿搭车的真正原因——他们认为这是付忠林的施舍,是一种对他们的怜悯,而非真正的善意。马力的话对付忠林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也让读者意识到,人们往往因为外在的条件(如有车有房)而对他人产生误解和偏见,从而践踏了他人的善意和爱心。因此,小说主旨在于呼吁人们不要践踏他人努力付出的善与爱,要对他人的善意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
故选B。
【答案】17.B 18. 会意 丰收、收获 19.C 20. 然后,放入适量馅料; 最后,将收口处搓圆,一个汤圆就包好了。 21.同学们,通过这次春节文化探究活动,我了解到春节起源于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还知道了“年”字的造字法和寓意。同时,春节习俗丰富多样,我们应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详解】17.本题考查语序的排列。
仔细阅读待排句可知,句③点明说明对象,应为首句;①继续介绍春节,交代春节的起源,应为次句;句②“这种祭祀活动”紧承④“人们会在年初之际举行祭祀活动”,故②应排在④后面。故正确的排序为:③①④②。
故选B。
18.本题考查造字法。
结合“甲骨文‘年’,由两部分组成: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下部是一个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二者合起来像人背着稻禾”和“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可知,“年”由两个字组成,其含义由代表禾谷和弯着腰的人构成,人收获了禾谷,是丰收的意思,因此甲骨文“年”字运用“会意”这一造字法;
由“年”的字形可知,将“禾”与“人”组合在一起,就传达出谷物成熟、人们收获的意思,象征着一年的周期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蕴含着年岁、收成等含义。故可推测人们在过年时祈福祝愿的内容是丰收、收获。
19.本题考查对古诗句的理解。
C.不符合,“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讲的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故选C。
20.本题考查图文转化。
仔细观察第二个图片可知,图片中一个手掌上面放着一个面皮,面皮中间放着馅料,因此做汤圆的第二步为“将馅料放在面皮的中间”;第四步是把一个圆球放到手中,另一只手有搓动的姿态,因此第四步为“将封口后的汤圆搓圆”。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解答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对春节文化内涵的新认识,如传统习俗背后的意义; 探究过程中了解到春节文化的传承现状与挑战;自己在活动中能力的提升,如团队协作、资料收集与分析;对未来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的展望与决心等。表达要流畅,注意字数要求。
示例:通过这次活动,我对春节起源、习俗等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传统文化是灿烂的瑰宝,我们有义务用心保护,并将其传承下去。
22.【答案】例文:
个中滋味
人生恰似一场盛大的舞台剧,每个人都无可替代地担当着自己故事里的主角,在岁月长河中穿梭,历经着或悲或喜的跌宕情节,细细品味着独属于自己的那份个中滋味。那些未曾亲身涉足的时刻,宛如一瓶尚未开封的珍贵老酒,即便隔着瓶身,都能嗅到那馥郁诱人的香气,然而,却始终难以真切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醇厚与深邃。唯有当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走过每一段路,才能真正领悟那些隐匿于生活细微缝隙之中的酸甜苦辣,这,便是独一无二的“个中滋味”。
犹记得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黄昏,我独自一人,拖着沉重的步伐行走在回家的路上。彼时,满心皆是考试失利后的迷茫与无助,仿佛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找不到前行的方向。街边的路灯散发着昏黄黯淡的光,将我的影子肆意拉长,那孤独寂寥的影子,恰似我此刻心境的真实写照,仿佛连它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无尽的孤独。那一刻,苦涩的滋味如同一股凛冽的寒风,毫无阻碍地穿透层层衣物,径直抵达心底最深处。但奇妙的是,也正是这份刻骨铭心的苦涩,如同当头棒喝,激发了我对学习的深刻反思与重新审视。我静下心来,认真剖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努力探寻新的学习方向与方法。如今回味起来,个中的滋味,虽苦不堪言,却也隐隐带着一丝觉醒后的甘甜,它如同一位严厉的导师,教会了我坚韧不拔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在人生的另一段旅程中,我有幸站在了领奖台上。那一刻,手中紧握着熠熠生辉的奖杯,那份荣耀与喜悦瞬间如夏日的炽热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明亮而又明媚。成功的滋味无疑是甜美的,它不仅仅是对过往无数努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自我价值的有力肯定。然而,这份甜蜜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坚持,是挥洒了无数泪水与汗水后结出的珍贵果实。个中的滋味,甜中微微带着一丝酸涩,时刻提醒着我要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不忘初心,继续砥砺前行。
个中滋味,宛如生活的神奇调色盘,用酸甜苦辣这四种基本色调,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充满故事的画卷。每一次独特的经历,都是一场对灵魂的深度洗礼,让我们在细细品尝这些滋味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在成长的道路上逐渐领悟人生的真谛。生活的轨迹从来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永远充斥着甜蜜,也不会始终深陷苦难,被苦涩包围。正是这些酸甜苦辣相互交织的独特味道,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人生。每一次对过往经历的回味,都如同开启一场心灵的盛宴,能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前行的力量,支撑着我们在充满未知的人生旅途中,无畏无惧地继续探索属于自己的“个中滋味”。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题目“个中滋味”是一个富含深意且极具开放性的题目。从字面意思上看,“个中”指的是其中、内部或特定的情境之中,“滋味”则通常用来形容食物的味道,但在这里,它更多地被引申为经历某事后所感受到的情感、体会或领悟。因此,“个中滋味”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经历或情境中,个人所感受到的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或人生领悟。立意上,我们可以从个人成长、人生哲理、情感体验等角度入手,探讨在经历不同事件后,个人所获得的独特感悟和体验。这些感悟和体验可以是积极的,如成功带来的喜悦、努力后的满足;也可以是消极的,如失败后的痛苦、孤独中的迷茫。但无论哪种,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
第二,构思选材。文章可以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讲述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事件,来展现“个中滋味”的丰富内涵。在结构上,可以先以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头,引出主题;然后详细叙述事件经过,穿插个人情感体验;最后以一段总结性的结尾,升华主题,表达自己对“个中滋味”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选材上,可以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如学习上的挫折与成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朋友或家人的相处等。这些事件贴近生活实际,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同时,也可以适当引用名人名言、诗词歌赋等,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说服力。例如,可以选取一次考试失败的经历,通过描述自己从沮丧到反思再到重新振作的过程,来展现“个中滋味”的苦涩与甘甜;或者选取一次与家人共渡难关的经历,通过讲述家人之间的相互扶持和鼓励,来展现“个中滋味”的温暖与力量。
《说文解字》中关于造字的条例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
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
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
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
(选自《经典常谈》)
甲骨文“年”,由两部分组成: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下部是一个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二者合起来像人背着稻禾,表示丰收、收获。
包汤圆的步骤
包汤圆的步骤说明
①首先,取一小块糯米粉面团,将它压扁:
② ;
③接着,将面皮向中心收拢,包裹住馅料,并收口;
④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杨浦区2024-2025学年(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暨中考一模)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小浦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浦东新区2024-2025学年(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与运用,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静安区2024-2025学年(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暨中考一模)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甲文作者 文学家,为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对乙文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梳理文章思路,完成填空,以下文字应放在______之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