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卷(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9189/0-173863904033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卷(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9189/0-173863904041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卷(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9189/0-173863904044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卷(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8分)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张岱《湖心亭看雪》中“ , ”,描述连续多天的大雪,使得湖中连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营造出一种寂静、寒冷的氛围。
(2)李商隐《无题》中,明写暮春百花凋零景象,实则抒写内心怅恨与惋惜的诗句是“ ,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 ”,从内外两方面阐述了亡国的原因。
(4)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 , ”两句,描摹了农村春社日的风俗画卷。
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在日常生活中,粮食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情况甚至令人( )。因此,节约粮食刻不容缓,必须在全社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宣传教育必不可少。浙江舟山推行“光盘积分奖励卡”,消费者“光盘”即可获得积分①(duì) 换礼品;广西人民把制止餐饮浪费不再发生的题材编成山歌,在景区开展壮乡山歌对唱活动,吸引了数万名游客观赏……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新意十足,让理② (niàn)的传播范围更广、说服效果更好。节约粮食是美德,更是责任,不仅要唤起个人自觉,更要加强立法,建立长效机制,以法治力量为浪费行为划出红线。
当③(lì) 行节约在全社会( ),更多人将节约粮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饭碗就能端得更牢,粮食安全也将更有底气。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3分)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3.(6分)名著阅读交流。
A.触目惊心
屡见不鲜
风靡一时
B.骇人听闻
层出不穷
风靡一时
C.骇人听闻
屡见不鲜
蔚然成风
D.触目惊心
层出不穷
蔚然成风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你认为阅读小说《水浒传》应该用什么阅读方法?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阐述。
二、阅读(67分)
4.(7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
苏轼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1)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你从上阕体会到的情境。(3分)
(2)从下阕的前两句词中可以体味出词人怎样的心情和生活态度?请简要分析。(4分)
5.(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①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②人采求,不知纪极③,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节选自范蔚宗《后汉书》)
材料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注】①籴(dí):买进粮食。②诡:责成,要求。③纪极:终极,限度。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B.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C.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D.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2)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3分)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分)
(4)两则材料都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请具体分析。(4分)
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茶香
徐全庆
①寒风呼呼地吹着,有一种沁入骨髓的冷。好在下面一单快递是郝大爷的,我可以喝上一杯热乎的茶。
②想起三年多前第一次给郝大爷送快递,我至今还有点不好意思。我打他电话,让他下楼取快递,他说:“我坐轮椅,不方便,你给我送上来吧。”
③我从送货地址上知道他住十六楼。我很讨厌这样的顾客,他们总是不肯下楼取快递,找各种借口让我送上门去,完全不在意会耽误我多少挣钱的时间。我回话说:“这幢楼上有好几份快递,你得等他们都拿完了,我才能给你送。”
④“我有的是时间。”他声音平静,但我总觉得那语气里有一股和我较劲的味道。我先去了旁边两幢楼送快递。我是故意的。这是我当时能想到的报复他的唯一方法。
⑤我敲开郝大爷的门时,他确实坐在轮椅上,但我看出他能走,那个轮椅只是他的代步工具而已,因而对他更加嫌恶。他小心翼翼地说:“实在不好意思,让你跑上来一趟。”他把愧疚毫不掩饰地写在满是皱纹的脸上,让我释然许多。
⑥我正准备离开,他把一杯茶递给我:“专门给你泡的。”那茶叶在杯中舒展着腰身,仿佛要翩翩起舞。我虽然并不懂茶,也觉得那是很好的茶叶。
⑦这下轮到我愧疚了。
⑧那天的茶真香,从内到外浸润了我,直到今天仿佛还没散去。
⑨那之后,我和郝大爷熟悉起来。他很规律地每周五买一样东西,我每周一给他送上楼。他每次都会
加点词
方法提示
释义
举茂才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举:
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
查阅词典,根据语境选择义项。
①迁移;②变化,改变;③调动官职。
B徙:
革易前敝
参考成语解释词义成语:移风易俗。
C易:
泡好一杯茶等我。我喜欢这种感觉,仿佛我每次放学回家,母亲就立刻把饭菜端上饭桌。
⑩我很快注意到,郝大爷每次买的都是一种几元钱的小挂件。这东西不是消耗品,他为什么会买那么多?为什么不干脆一次性买上很多?有一次,我把自己的疑问说给他听,他只是笑笑,并不解释。
⑪郝大爷每周给自己买一个小挂件,只有春节例外。我曾经问过郝大爷为什么,郝大爷很认真地说:“过年了,你们都应该回家过年。”
⑫谁不想回家过年呢?但春节生意正好,我更想多挣一点钱。郝大爷听了我的想法,沉默了一会儿,说:“你爸妈应该更想你回家过年。”
⑬郝大爷的话我并没有听进去,但我喜欢给他送快递。不仅仅是因为能喝到一杯热茶,更因为每次我们能像亲人一样聊上几句话。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很少有人能心平气和地和我说上几句话。每天的顾客,绝大部分都视我为无物,取了快递就走。偶尔有两个与我说话的,也多是趾高气扬的样子,不是挑毛病,就是提一些无理的要求。这让我更加念起郝大爷的好。
⑭我拨打郝大爷的手机,没人接。也许他恰好去卫生间或在忙别的事情,这种情况以前也出现过多次。这一次,我期待的热茶怕是要泡汤了。
⑮我挂了电话,直接去了郝大爷的家。
⑯敲门,无人应。我再次拨打郝大爷的电话,隐隐听到屋内有手机铃声响起。我使劲拍门,还是没人应。
⑰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找到物业公司,物业说他们有郝大爷家的钥匙。一个保安随我到了郝大爷家。我第一次走进郝大爷的卧室,发现他死在了床上。卧室里摆满了他买的那些小挂件,全都没有拆封。
⑱床头柜上放着两封信,一封是给我的,另一封是给他儿子的。给我的信上,郝大爷说:“你现在明白我为什么每周买一次用不着的东西了吗?”
⑲我当然明白。我按照郝大爷的要求,联系了他远在外地的儿子,并且帮忙张罗郝大爷的后事。
⑳一切都忙完了,郝大爷的儿子对我说:“你去我的公司工作吧,这也是我父亲的遗愿。”
㉑那一刻,我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我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激动。但我还是拒绝了他的邀请,我突然觉得送快递也很有意义。
㉒我依然送我的快递。每次到了郝大爷楼下,我依然会上到十六楼,敲响郝大爷的门。门内寂然无声,但我分明能感到一股浓浓的茶香,透过厚厚的防盗门,弥漫在我周围,久远而不绝。我站在门外,心静如水。
㉓有一天,我如往常一样敲门,门开了,一个陌生男人警惕地问:“你找谁?”我愣了一下,说:“这儿曾经是我的家。”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4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环境描写,渲染出寒冷的氛围,为后文写“我”与郝大爷间的情谊作了铺垫。
B.郝大爷收到快递后都会给“我”泡茶,还会询问“我”的生活情况,体现出他的善良。
C.“我”与郝大爷的交往后,对快递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因而拒绝了大爷儿子的邀请。
D.这篇文章以郝大爷的视角去展现人物的情感,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又极具感染力。
(2)文章巧用对比展开故事情节。请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他小心翼翼地说:“实在不好意思,让你跑上来一趟。”(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4分)
②门内寂然无声,但我分明能感到一股浓浓的茶香,透过厚厚的防盗门,弥漫在我周围,久远而不绝。我站在门外,心静如水。(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有什么效果?)(4分)
(4)文章结尾处,为什么“我”会说“这里曾是我的家”?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6分)
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择善而从
张雨晨
①“择善而从”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君子要向贤德的人学习,见人之善就要虚心好学。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反躬自省,向上向善,积极吸纳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提升品德和修养。
②“善”,会意字,本意为美好,与“恶”相对,特指人的言行、品德符合道德规范。《说文解字•誩部》注:“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用作动词,指善于、擅长,如《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用作名词,指好处,如《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用作形容词,指良好,如《出师表》:“以咨诹善道。”
③择善,要拥有判断善的能力。《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八节》有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子路面对批评,反躬自省,毫不埋怨,闻过则喜。虚心,一方面是诚恳接受建议与批评,另一方面是检视自己,改正错误。《大戴礼记》有言:“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善不可失,恶不可长,知错就改,也不失为善。
④择善,要善于吸纳好的经验和做法。林则徐广交益友,虚心求教,秉持“但当保涓洁,弗逐流波奔”的处事箴言,以正直的人格结交正人君子,与仁人志士结下深厚的情谊,为后代树立了清正廉明、勤俭淡泊的典范。北宋文豪欧阳修不矜不伐,恃才而不骄,在文学创作上始终保持谦恭态度,善于接纳各种意见。
其撰写《醉翁亭记》时,采纳樵夫行文要简练的建议,实地考察琅琊山,将文章开头改成了“环滁皆山也”,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左传•成公八年》:“从善如流,宜哉!《诗》曰:‘恺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绩矣。”恪守优良品性,方能行稳致远,取得长足的发展。
⑤择善,提醒我们要戒骄戒躁。曾国藩一生节俭自守,严勉家人静心修身,保持简朴家风。《曾国藩家书》中曾说,“余家后辈子弟,全未见过艰苦模样,眼孔大,口气大,呼奴喝婢,习惯自然,骄傲之气入于膏肓而不自觉,吾深以为虑”。其给次子写信,“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世家子弟,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对人容易颐指气使,所以曾国藩经常在家书中对两个儿子提醒,要求儿子不得摆少爷架子,不能高声呵斥仆人,要勤动手扫地、擦桌子。常怀谦卑之心,加强自我审视。
⑥择善而从,能锤炼品性修养,提高战略定力。每个人都应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兼收并蓄、广听忠言,多一些闻过则喜的主动性,用虚怀若谷的雅量面对批评意见,从中汲取明辨是非的智慧,给思想“除尘清灶”。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4年12月13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善”有着不同的含义,并非仅指好的品德。
B.作者认为,“择善而从”就只是学习好的品德,吸纳好的经验做法。
C.勇于接受批评,敢于承认错误,这是拥有判断“善”的能力的体现。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说理透彻,逻辑性强。
(2)下面的材料可以作为文章哪一段的论据?请指出并说明理由。(4分)
材料: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3)班会课上,老师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对“择善而从”的理解。请你写出你的发言稿。(5分)
8.(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晶莹滋润,品种繁多,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的特点。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
各种技法的灵活运用,使寿山石雕能够细腻地刻画人物的神态、动物的姿态、山水的意境等,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其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雕刻家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这些题材以独特的造型和表现手法呈现出来,使作品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选自《福建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寿山石雕》,有删改)
材料二:
寿山石色彩丰富,随着一代代匠人的摸索和创新,雕刻思路不断拓展,利用石材的天然俏色进行创作,被称为“巧雕”“俏雕”或“取巧”,成为寿山石雕刻的显著特色。旧说“一相顶九工”,就是指每块原材料都是一个自我特性的个体,需要艺人根据寿山石的形态及色彩进行整体构思,尽力善用俏色,力求达到一种整体上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这对工匠们的艺术造诣和雕刻经验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俏色雕刻在福州东西二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兴盛。至今日,各传承流派虽各有绝活,但在对整体性俏色布局构思的追求上毫无分别。
(选自《珍石本天成,雕琢倚巧思》,有删改)
材料三:
过雪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最艰险的阶段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用寿山石雕作品《万水千山只等闲》,展示了充满艰难险阻的过雪山之路。
(注意:石雕的主体部分为白色,人物为红色)
(1)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请结合材料概括寿山石雕备受喜爱的原因。(3分)
(2)请结合石雕作品《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画面内容,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6分)
(3)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寿山石原产于福州北部山区,这是上等的雕刻彩石。
B.利用石材的天然俏色进行创作,是寿山石雕的特色。
C.寿山石雕艺术要求高,讲求整体上浑然天成的效果。
D.不同传承流派对整体俏色布局构思的要求各有不同。
三、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改变是破局之刃,可斩断惯性的枷锁;改变是点化之笔,可描绘别样的风景。改变中孕育着希望,改变中隐藏着力量……只要改变,未来便有万千可能。
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以《我要改变》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024-2025学年福建省泉州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8分)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张岱《湖心亭看雪》中“ 大雪三日 , 湖中人鸟声俱绝 ”,描述连续多天的大雪,使得湖中连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营造出一种寂静、寒冷的氛围。
(2)李商隐《无题》中,明写暮春百花凋零景象,实则抒写内心怅恨与惋惜的诗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残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敌国外患者 ”,从内外两方面阐述了亡国的原因。
(4)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 箫鼓追随春社近 , 衣冠简朴古风存 ”两句,描摹了农村春社日的风俗画卷。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重点字:俱)
(2)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敌国外患者(重点字:拂)
(4)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重点字:箫)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在日常生活中,粮食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情况甚至令人( )。因此,节约粮食刻不容缓,必
须在全社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宣传教育必不可少。浙江舟山推行“光盘积分奖励卡”,消费者“光盘”即可获得积分①(duì) 换礼品;广西人民把制止餐饮浪费不再发生的题材编成山歌,在景区开展壮乡山歌对唱活动,吸引了数万名游客观赏……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新意十足,让理② (niàn)的传播范围更广、说服效果更好。节约粮食是美德,更是责任,不仅要唤起个人自觉,更要加强立法,建立长效机制,以法治力量为浪费行为划出红线。
当③(lì) 行节约在全社会( ),更多人将节约粮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饭碗就能端得更牢,粮食安全也将更有底气。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duì换”应写作“兑换”;“理nià”应写作“理念”;“lì行节约”应写作“厉行节约”。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触目惊心”形容一些令人震惊的景象、事件或事物。“骇人听闻”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恐惧。和“令人”搭配,使用“触目惊心”恰当。“屡见不鲜”意思是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层出不穷”意思是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句中指的是宣传活动接连不到,使用“层出不穷”恰当。“风靡一时”指草木一时间全部随风倒下,形容某种事物在一段时期内非常流行,像草木顺风倒向一边。“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厉行节约是良好风气,此处应该使用“蔚然成风”。
故选:D。
(3)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该句否定不当,可以去掉“不再”去掉。
【解答】答案:
(1)兑 念 厉
(2)D
(3)广西人民把制止餐饮浪费发生的题材编成山歌。
A.触目惊心
屡见不鲜
风靡一时
B.骇人听闻
层出不穷
风靡一时
C.骇人听闻
屡见不鲜
蔚然成风
D.触目惊心
层出不穷
蔚然成风
【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6分)名著阅读交流。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你认为阅读小说《水浒传》应该用什么阅读方法?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阐述。
【分析】《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108条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揭露了封建朝廷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为,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方法。选择一种阅读方法,结合小说内容加以阐述即可。
示例:目录法:章回体小说的回目具有画龙点睛、提示情节等重要功能。回目大多交代了人物、故事、地点和事件,还设置了大体相对的两段故事,具有相对独立性。阅读回目可以对章节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和预期,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从回目就能大致猜到这一章节与林冲有关,并且会涉及到风雪中的山神庙以及草料场被烧等情节。
答案:
示例: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如分析鲁智深的人物形象时,我选择阅读“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单打二龙山”等内容,从这些内容里了解到鲁智深是一个侠肝义胆、粗中有细的英雄。通过这种方式,我了解了众多英雄的不同人物形象,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了小说中“官逼民反”的主题。
【点评】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二、阅读(67分)
4.(7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
苏轼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1)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你从上阕体会到的情境。
(2)从下阕的前两句词中可以体味出词人怎样的心情和生活态度?请简要分析。
【分析】《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词句情境的描绘。上阕中,“细雨斜风作小寒”点明了天气状况,是在微寒的天气下,细雨伴随着斜风飘落。“淡烟疏柳媚晴滩”描绘出一幅画面,淡淡的烟雾笼罩着,稀疏的柳树在晴日下的河滩边摇曳生姿,仿佛是在向河滩献媚。“入淮清洛渐漫漫”则是说清澈的洛河水汇入淮河后,水面逐渐变得宽阔浩渺。
(2)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答案:
(1)清晨,微微的寒意伴随着细雨和斜风而来。远处,淡淡的烟雾缭绕,河滩边稀疏的柳树在晴日下舒展着身姿,仿佛在向河滩展示自己的妩媚。清澈的洛河水缓缓流入淮河,水面逐渐变得宽阔而浩渺,那渐趋漫漫的水面在微风下泛起层层涟漪。
(2)词的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衬,形象鲜明,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译文: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5.(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①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②人采求,不知纪极③,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
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节选自范蔚宗《后汉书》)
材料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注】①籴(dí):买进粮食。②诡:责成,要求。③纪极:终极,限度。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B.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C.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D.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2)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4)两则材料都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请具体分析。
【分析】参考译文:
材料一:孟尝从小修养操行,在郡府担任户曹吏。后来被策封为孝廉,被推举为秀才,朝廷任命他为徐地的县令。州郚上表举荐他的才能,(朝廷)提拔他为合浦太守。合浦不生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合浦与交接壤,常常有商贩往来,买卖粮食。合浦以前的官吏们都含婪污浊,要求人们采集珍珠,不知限度,珍珠就逐渐迁往交郚内去了。结果商人不来买卖,当地人穷物少,贫穷的人饿死在路边。孟尝到
加点词
方法提示
释义
举茂才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举: 选拔、任用
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
查阅词典,根据语境选择义项。
①迁移;②变化,改变;③调动官职。
B徙: ①
革易前敝
参考成语解释词义成语:移风易俗。
C易: 变换
任后,革除先前的弊政,访求百姓疾苦和有利于百姓的事情。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流失的珍珠又回到合浦,百姓都返归本业,商货又流通起来,(孟尝)被称誉为明智如神。
材料二: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中做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间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同谁一道呢?
【解答】(1)本题考查断句。句意: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流失的珍珠又回到合浦,百姓都返归本业,商货又流通起来,(孟尝)被称誉为明智如神。可断为: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A句意:被推举为秀才。举:选拔、任用。
B句意:珍珠就逐渐迁往交郚内去了。徙:迁移。故选:①。
C句意:革除先前的弊政。易:变换。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①重点词语:至,到,到达;于,在;道,路。句意:结果商人不来买卖,当地人穷物少,贫穷的人饿死在路边。
②重点词语:尝,曾经;求,探求;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之,的;心,思想感情(心思);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句意: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结合材料一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极力推崇“古仁人之心”,这种心是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也就是说,真正的仁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他们无论在朝廷做官还是身处江湖民间,都会以民为本。这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博大的政治胸襟。结合材料二“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可知,孟尝到任后,革除先前的弊政,访求百姓疾苦和有利于百姓的事情。“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表明不到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流失的珍珠又回到合浦,百姓都返归本业,商货又流通起来。这就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
答案:
(1)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2)A选拔、任用;B①;C变换
(3)①结果商人不来买卖,当地人穷物少,贫穷的人饿死在路边。
②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4)真正的仁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他们无论在朝廷做官还是身处江湖民间,都会以民为本。这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孟尝担任合浦太守不到一年就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谋利,这就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茶香
徐全庆
①寒风呼呼地吹着,有一种沁入骨髓的冷。好在下面一单快递是郝大爷的,我可以喝上一杯热乎的茶。
②想起三年多前第一次给郝大爷送快递,我至今还有点不好意思。我打他电话,让他下楼取快递,他说:“我坐轮椅,不方便,你给我送上来吧。”
③我从送货地址上知道他住十六楼。我很讨厌这样的顾客,他们总是不肯下楼取快递,找各种借口让我送上门去,完全不在意会耽误我多少挣钱的时间。我回话说:“这幢楼上有好几份快递,你得等他们都拿完了,我才能给你送。”
④“我有的是时间。”他声音平静,但我总觉得那语气里有一股和我较劲的味道。我先去了旁边两幢楼送快递。我是故意的。这是我当时能想到的报复他的唯一方法。
⑤我敲开郝大爷的门时,他确实坐在轮椅上,但我看出他能走,那个轮椅只是他的代步工具而已,因而对他更加嫌恶。他小心翼翼地说:“实在不好意思,让你跑上来一趟。”他把愧疚毫不掩饰地写在满是皱
纹的脸上,让我释然许多。
⑥我正准备离开,他把一杯茶递给我:“专门给你泡的。”那茶叶在杯中舒展着腰身,仿佛要翩翩起舞。我虽然并不懂茶,也觉得那是很好的茶叶。
⑦这下轮到我愧疚了。
⑧那天的茶真香,从内到外浸润了我,直到今天仿佛还没散去。
⑨那之后,我和郝大爷熟悉起来。他很规律地每周五买一样东西,我每周一给他送上楼。他每次都会泡好一杯茶等我。我喜欢这种感觉,仿佛我每次放学回家,母亲就立刻把饭菜端上饭桌。
⑩我很快注意到,郝大爷每次买的都是一种几元钱的小挂件。这东西不是消耗品,他为什么会买那么多?为什么不干脆一次性买上很多?有一次,我把自己的疑问说给他听,他只是笑笑,并不解释。
⑪郝大爷每周给自己买一个小挂件,只有春节例外。我曾经问过郝大爷为什么,郝大爷很认真地说:“过年了,你们都应该回家过年。”
⑫谁不想回家过年呢?但春节生意正好,我更想多挣一点钱。郝大爷听了我的想法,沉默了一会儿,说:“你爸妈应该更想你回家过年。”
⑬郝大爷的话我并没有听进去,但我喜欢给他送快递。不仅仅是因为能喝到一杯热茶,更因为每次我们能像亲人一样聊上几句话。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很少有人能心平气和地和我说上几句话。每天的顾客,绝大部分都视我为无物,取了快递就走。偶尔有两个与我说话的,也多是趾高气扬的样子,不是挑毛病,就是提一些无理的要求。这让我更加念起郝大爷的好。
⑭我拨打郝大爷的手机,没人接。也许他恰好去卫生间或在忙别的事情,这种情况以前也出现过多次。这一次,我期待的热茶怕是要泡汤了。
⑮我挂了电话,直接去了郝大爷的家。
⑯敲门,无人应。我再次拨打郝大爷的电话,隐隐听到屋内有手机铃声响起。我使劲拍门,还是没人应。
⑰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找到物业公司,物业说他们有郝大爷家的钥匙。一个保安随我到了郝大爷家。我第一次走进郝大爷的卧室,发现他死在了床上。卧室里摆满了他买的那些小挂件,全都没有拆封。
⑱床头柜上放着两封信,一封是给我的,另一封是给他儿子的。给我的信上,郝大爷说:“你现在明白我为什么每周买一次用不着的东西了吗?”
⑲我当然明白。我按照郝大爷的要求,联系了他远在外地的儿子,并且帮忙张罗郝大爷的后事。
⑳一切都忙完了,郝大爷的儿子对我说:“你去我的公司工作吧,这也是我父亲的遗愿。”
㉑那一刻,我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我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激动。但我还是拒绝
了他的邀请,我突然觉得送快递也很有意义。
㉒我依然送我的快递。每次到了郝大爷楼下,我依然会上到十六楼,敲响郝大爷的门。门内寂然无声,但我分明能感到一股浓浓的茶香,透过厚厚的防盗门,弥漫在我周围,久远而不绝。我站在门外,心静如水。
㉓有一天,我如往常一样敲门,门开了,一个陌生男人警惕地问:“你找谁?”我愣了一下,说:“这儿曾经是我的家。”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4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第①段环境描写,渲染出寒冷的氛围,为后文写“我”与郝大爷间的情谊作了铺垫。
B.郝大爷收到快递后都会给“我”泡茶,还会询问“我”的生活情况,体现出他的善良。
C.“我”与郝大爷的交往后,对快递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因而拒绝了大爷儿子的邀请。
D.这篇文章以郝大爷的视角去展现人物的情感,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又极具感染力。
(2)文章巧用对比展开故事情节。请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他小心翼翼地说:“实在不好意思,让你跑上来一趟。”(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②门内寂然无声,但我分明能感到一股浓浓的茶香,透过厚厚的防盗门,弥漫在我周围,久远而不绝。我站在门外,心静如水。(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有什么效果?)
(4)文章结尾处,为什么“我”会说“这里曾是我的家”?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分析】快递员“我”因工作送快递至郝大爷家,起初因郝大爷要求送上楼而不满,后发现郝大爷能走却坐轮椅,更加嫌恶。但郝大爷每次都会泡好茶等“我”,两人渐渐熟悉。郝大爷每周五都买小挂件,春节除外,引起“我”的好奇。一次送快递时发现郝大爷去世,遗书中透露买小挂件是为了让“我”每周能上门一次,陪他说话。郝大爷儿子邀请“我”去他公司工作,但“我”拒绝了,依然送快递,并时常到郝大爷家门外缅怀,感受到郝大爷留下的茶香。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BC.正确。
D.有误,文章是以快递员的“我”的视角来叙述的,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现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因此,D项的描述是错误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文章中的对比手法运用得当,例如“我”最初对郝大爷的不满与
后来对他的感激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我”对郝大爷态度的转变,还凸显了郝大爷的善良和热情,以及“我”在经历中获得的成长和感悟。通过对比,文章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①这句话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了郝大爷的礼貌和愧疚之情。他小心翼翼地说话,表达了对快递员“我”跑上楼送快递的歉意,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郝大爷的善良和体贴。
②这句话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了“我”站在郝大爷家门外心静如水的情境,虚写了郝大爷留下的茶香,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感人的氛围。茶香作为郝大爷的象征,让“我”感受到他的温暖和关怀,即使他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依然影响着“我”,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文章情感更加深厚,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文章结尾处,“我”会说“这里曾是我的家”,是因为郝大爷的善良和热情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关怀。在郝大爷的陪伴下,“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这里成为了“我”心灵上的家。即使郝大爷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依然留在“我”心中,让“我”时刻感受到家的温馨和力量。因此,“我”会说这里曾是我的家,表达了对郝大爷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答案:
(1)D
(2)例如:“我”最初对郝大爷的不满与后来对他的感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郝大爷的善良和“我”在经历中获得的成长。
(3)①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郝大爷的礼貌和愧疚,表现了郝大爷的善良。
②实写“我”站在门外心静如水的情境,虚写郝大爷留下的茶香,突出了郝大爷对“我”的影响之深。
(4)郝大爷的善良和热情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对郝大爷充满感激和怀念之情,所以说“这里曾是我的家”。
【点评】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句子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句式的结构特点等方面入手,落脚点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
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择善而从
张雨晨
①“择善而从”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
思是,君子要向贤德的人学习,见人之善就要虚心好学。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反躬自省,向上向善,积极吸纳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提升品德和修养。
②“善”,会意字,本意为美好,与“恶”相对,特指人的言行、品德符合道德规范。《说文解字•誩部》注:“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用作动词,指善于、擅长,如《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用作名词,指好处,如《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用作形容词,指良好,如《出师表》:“以咨诹善道。”
③择善,要拥有判断善的能力。《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八节》有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子路面对批评,反躬自省,毫不埋怨,闻过则喜。虚心,一方面是诚恳接受建议与批评,另一方面是检视自己,改正错误。《大戴礼记》有言:“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善不可失,恶不可长,知错就改,也不失为善。
④择善,要善于吸纳好的经验和做法。林则徐广交益友,虚心求教,秉持“但当保涓洁,弗逐流波奔”的处事箴言,以正直的人格结交正人君子,与仁人志士结下深厚的情谊,为后代树立了清正廉明、勤俭淡泊的典范。北宋文豪欧阳修不矜不伐,恃才而不骄,在文学创作上始终保持谦恭态度,善于接纳各种意见。其撰写《醉翁亭记》时,采纳樵夫行文要简练的建议,实地考察琅琊山,将文章开头改成了“环滁皆山也”,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左传•成公八年》:“从善如流,宜哉!《诗》曰:‘恺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绩矣。”恪守优良品性,方能行稳致远,取得长足的发展。
⑤择善,提醒我们要戒骄戒躁。曾国藩一生节俭自守,严勉家人静心修身,保持简朴家风。《曾国藩家书》中曾说,“余家后辈子弟,全未见过艰苦模样,眼孔大,口气大,呼奴喝婢,习惯自然,骄傲之气入于膏肓而不自觉,吾深以为虑”。其给次子写信,“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世家子弟,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对人容易颐指气使,所以曾国藩经常在家书中对两个儿子提醒,要求儿子不得摆少爷架子,不能高声呵斥仆人,要勤动手扫地、擦桌子。常怀谦卑之心,加强自我审视。
⑥择善而从,能锤炼品性修养,提高战略定力。每个人都应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兼收并蓄、广听忠言,多一些闻过则喜的主动性,用虚怀若谷的雅量面对批评意见,从中汲取明辨是非的智慧,给思想“除尘清灶”。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4年12月13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善”有着不同的含义,并非仅指好的品德。
B.作者认为,“择善而从”就只是学习好的品德,吸纳好的经验做法。
C.勇于接受批评,敢于承认错误,这是拥有判断“善”的能力的体现。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说理透彻,逻辑性强。
(2)下面的材料可以作为文章哪一段的论据?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材料: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3)班会课上,老师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对“择善而从”的理解。请你写出你的发言稿。
【分析】文章阐述了“择善而从”的含义与重要性,通过分析“善”的多重意义,指出择善需要拥有判断善的能力、善于吸纳好的经验和做法以及保持谦虚戒骄戒躁的态度。同时,文章通过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论证了“择善而从”对于个人品德修养和成长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
B.错误,文章中提到“择善而从”不仅指学习好的品德、吸纳好的经验做法,还包括戒骄戒躁、锤炼品性修养、提高战略定力等方面。因此,B项的说法过于片面。
故选:B。
(2)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材料这句话强调了谦虚的好处和自满的坏处,与文章第⑤五段的主题“择善,提醒我们要戒骄戒躁”相契合。因此,这句话可以作为文章第⑤段的论据。
(3)本题考查拟写发言稿。在班会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结合本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对“择善而从”的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深入理解并应用这一古训。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择善而从”的含义。它指的是选择好的方面去学习、去模仿,即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并主动去学习、去实践。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学习,更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接下来,我们可以结合本文的内容进行阐述。文章中提到了“择善”的多个方面,如拥有判断善的能力、善于吸纳好的经验和做法、戒骄戒躁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做到的。比如,在面对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时,我们要有虚心接受的态度,并检视自己是否存在问题;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善于观察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并尝试去学习和模仿;在取得成绩时,我们要保持谦虚和谨慎,不骄傲自满。最后,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举例。比如,在学习上,我们可以向成绩优秀的同学请教学习方法,向老师请教解题思路;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向勤劳节俭的家长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费用,向乐于助人的同学学习如何关心他人。
答案:
(1)B
(2)第⑤段。理由:这句话强调了谦虚的好处和自满的坏处,与文章第⑤段关于戒骄戒躁的内容相契合。
(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结合本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我对“择善而从”的理解。
“择善而从”是一句古训,它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并主动去学习、去模仿。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学习,更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学习上,我深刻体会到了“择善而从”的重要性。每当遇到难题时,我都会主动向老师请教,向成绩优秀的同学请教。通过他们的帮助和指导,我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学到了很多新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这让我更加明白了“择善而从”的深刻含义。在生活中,我也时刻践行着“择善而从”的理念。比如,我会观察身边那些勤劳节俭、乐于助人的人,并尝试去学习和模仿他们的行为。通过这样做,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质,还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总之,“择善而从”是一句非常实用的古训。它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善于发现和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谢谢大家!
【点评】论点(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论据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
8.(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晶莹滋润,品种繁多,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的特点。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各种技法的灵活运用,使寿山石雕能够细腻地刻画人物的神态、动物的姿态、山水的意境等,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其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雕刻家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这些题材以独特的造型和表现手法呈现出来,使作品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选自《福建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寿山石雕》,有删改)
材料二:
寿山石色彩丰富,随着一代代匠人的摸索和创新,雕刻思路不断拓展,利用石材的天然俏色进行创作,
被称为“巧雕”“俏雕”或“取巧”,成为寿山石雕刻的显著特色。旧说“一相顶九工”,就是指每块原材料都是一个自我特性的个体,需要艺人根据寿山石的形态及色彩进行整体构思,尽力善用俏色,力求达到一种整体上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这对工匠们的艺术造诣和雕刻经验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俏色雕刻在福州东西二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兴盛。至今日,各传承流派虽各有绝活,但在对整体性俏色布局构思的追求上毫无分别。
(选自《珍石本天成,雕琢倚巧思》,有删改)
材料三:
过雪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最艰险的阶段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用寿山石雕作品《万水千山只等闲》,展示了充满艰难险阻的过雪山之路。
(注意:石雕的主体部分为白色,人物为红色)
(1)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请结合材料概括寿山石雕备受喜爱的原因。
(2)请结合石雕作品《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画面内容,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
(3)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寿山石原产于福州北部山区,这是上等的雕刻彩石。
B.利用石材的天然俏色进行创作,是寿山石雕的特色。
C.寿山石雕艺术要求高,讲求整体上浑然天成的效果。
D.不同传承流派对整体俏色布局构思的要求各有不同。
【分析】这是一组关于石雕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第二题考查对石雕作品创作意图的解读能力;第三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1)结合材料一“寿山石晶莹滋润,品种繁多,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的特点”可知,寿山石雕备受喜爱的原因之一是寿山石质地优良;结合材料一“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使寿山石雕能够细腻地刻画人物的神态、动物的姿态、山水的意境等,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可知,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是其备受喜爱的另一
个原因;结合材料一“其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雕刻家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这些题材以独特的造型和表现手法呈现出来,使作品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可知,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充满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这也是其深受喜爱的原因之一;结合材料二“利用石材的天然俏色进行创作,被称为‘巧雕’‘俏雕’或‘取巧’,成为寿山石雕刻的显著特色”以及“需要艺人根据寿山石的形态及色彩进行整体构思,尽力善用俏色,力求达到一种整体上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可知,寿山石雕注重巧雕,追求整体上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其备受喜爱的重要原因。
(2)结合材料三“石雕的主体部分为白色,人物为红色”以及作品名称《万水千山只等闲》可知,作者通过白色主体部分象征雪山的艰险,红色人物象征红军战士的英勇。再结合“过雪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最艰险的阶段之一”可知,作者创作此作品的意图是展现红军长征路上过雪山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ABC.正确。
D.有误,结合材料二“各传承流派虽各有绝活,但在对整体性俏色布局构思的追求上毫无分别”可知,不同传承流派对整体俏色布局构思的要求是相同的,而非“各有不同”,该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D。
答案:
(1)寿山石雕备受喜爱的原因:寿山石质地优良;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充满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寿山石雕注重巧雕,追求整体上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2)作者创作石雕作品《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图是:通过白色主体部分象征雪山的艰险,红色人物象征红军战士的英勇,展现红军长征路上过雪山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D
【点评】对材料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想表达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分析。这个过程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根据文意推断四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改变是破局之刃,可斩断惯性的枷锁;改变是点化之笔,可描绘别样的风景。改变中孕育着希望,改变中隐藏着力量……只要改变,未来便有万千可能。
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以《我要改变》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篇习作要求以“我要改变”为题目进行创作。“改变”是指事物变得和原来不一样,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虽然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笑容,这里的“改变”侧重自身的变化(积极的),可以是性格的变化、习惯的变化,思维的转变等等。“要改变”指即将改变,意味着有改变的需求。立意上,可以围绕不断学习,成熟变化等等展开。
第二,选材构思。本篇习作适合写成记叙文。开篇可围绕选定的立意表达经历某事后的感悟,如:思想变得成熟。如进入初中,我一改小学的冲动野蛮,“仗义行侠”,看到自己的好朋友被人欺负,我不会再像小学时冲上去给那些闹事的一拳,而是上去将朋友护住,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服气地离开等等。结尾可通过展现自身成长发出号召来体现立意。
【解答】例文:
我要改变
在我的人生中,考试对我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但那一次考试,是我所有考试中最难忘的一次,因为,是它改变了我对读书的看法。
以前,我总觉得读书是在浪费时间,但现在我却觉得读书是自己在铺设黄金前程。使我转变这么大的竟是一次考试。
记得那一次考试是在四年级期末考的时候,全班同学在考试前都整装待发,准备在考试中大显身手。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时间转瞬即逝,考试开始了。一看考卷,我们都傻眼了,考试中有40分是课外的知识,只有那可怜的20分是课文里的。我先做会做的,再回头攻难题。最后一题像拦路虎把我挡住了。我一会咬着笔杆,一会抓耳挠腮。天气虽然清爽,可我却浑身燥热,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豆大的汗珠偷偷流下我的额头。选什么呢?就在我踌躇之时,老师无情地说:“收卷!”我什么也没想(也没有想的时间),选了“2”。考试完了,我整个人变得沉默起来,时间静止了,太阳暗了,白云黑了,花朵枯了。
6月30号像一口大锅,重重地扣了下来——发考卷了。庄老师捧着一大叠考卷进来了,她清了清嗓子,说到:“这次的考试很特殊,课外知识的分数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全年段的分数都不很乐观,但让老师很欣慰的是我们班出现了一个全年段第一名,是谁呢?大家猜一猜吧!”顿时,班里又热闹了起来。“是艺铭吧?”“是文心吧?”……“大家安静一下。”老师说,“姝婕,是不是你呢?”没等我说话,全班又热闹了起来,“是她?不可能!”“她年段第一,我还全县第一。”……这些话就像刀子一样一刀一刀地划在我心里。“那大家听好了,这次的年段第一,也是全年段唯一考59.5分的就是刚才你们取笑的姝婕同学,大家掌声祝贺她。”“什么?”我怀疑是我听错了。“姝婕,快上来领奖啊!”老师笑着说。我霍地站起来,热
血一下子涌到头顶,双手拽出了汗,心跳好厉害,差点迸出胸膛。我接过考卷之时,台下一片掌声,我的眼眶里流出了咸咸的水——那是激动的泪水,那是开心的泪水……
是那次考试让我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是它改变了我,改变了我对读书的认识,感谢这次考试。
【点评】一次考试让小作者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改变了对读书的认识,叙事完整,文章语言优美,立意深刻。作者以“我总觉得读书是在浪费时间,但现在我却觉得读书是自己在铺设黄金前程”引出事情的叙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4页。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