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南充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四川省南充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四川省南充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南充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名句名篇默写,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塞(sài) 颁发(bān) 仲裁(zhòng) 锐不可当(dǎng)
    B.翘首(qiá) 镌刻(juān) 绯红(fēi) 筋疲力尽(jīng)
    C.喝采(hè) 佃农(diàn) 不辍(chuò) 杳无消息(yǎ)
    D.黝黑(yǒu) 愚钝(yū) 侏儒(zhū) 藏污纳垢(gòu)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荧光 托辞 粗制滥造 不辍劳作
    B.镌刻 操纵 油光可鉴 喑然失色
    C.聩退 窒息 匠心独运 为富不仁
    D.浩瀚 遗嘱 眼花撩乱 正襟危坐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李老师不辞辛劳,三顾茅庐去看望生病在家的晓明同学。
    B.在少年队比赛中,用青年队队员参赛,简直是拔苗助长。
    C.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D.我,一个芸芸众生,虽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我有一双巧手和一颗不服输的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C.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
    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B.《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C.《三峡》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二、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6.默写填空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2) ,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3)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此物何足贵? 。(《庭中有奇树》)
    (5) ,终岁常端正。(刘桢《赠从弟(其二)》)
    (6)高峰入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7)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8)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八年级(1)班正在开展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剪纸艺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7.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呼吁更多人关注剪纸艺术。
    8.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过时了,没必要发扬光大。请你对此观点进行反驳,阐述剪纸艺术存在的价值。
    9.请你为大家介绍一种剪纸的基本技法,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其操作过程。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0.“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画面。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风烟俱净( ) (2)互相轩邈( )
    (3)经纶世务者( ) (4)窥谷忘反( )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14.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奇”“异”表现在哪里?
    1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背影(节选)
    朱自清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17.文中“蹒跚”“攀”“缩”“倾”等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18.“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请分析“我”两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9.文中父亲的背影让“我”感动,生活中一定也有一些细节让你感动,请你描述一个这样的细节。
    20.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父爱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七块红烧肉
    ①我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天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校。担子一头是两床沉甸甸的被子,一头是衣物和米,还有一罐子咸菜,仅此而已。
    ②三十年前,大年正月的乡村是热闹的。一路走过好几个村庄,地上都是红鲜鲜的爆竹纸,屋里都是笑声,空中飘着酒菜的香气。因为细雨,初泛青绿的原野上,只有我和母亲两个行人。
    ③担子很重,但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
    ④“姆妈,我来挑一截。”
    ⑤“不要的,我行。”
    ⑥草色稀淡,野雨如烟。穿过枫河北端的滩涂,再过一个水村,绕着一条溪水转到对面的山梁,顺着山道走下,径直穿过西湾的田野,到枫河入江的狭长河道时,乘渡船而过,爬上河埂,便可望见五校的校舍了。后面的路途是沉默的,只有细雨洒在盖物薄膜纸上的沙沙声和胶靴拔泥而出令人疲惫的声响。我们到达河边时,已是午后一点多了。河边无船,一条粗绳子横贯河面。对面,细雨落水,野渡无人。母亲已经累了,身子随着担子一起摇晃着。
    ⑦“姆妈,让我来。”我来到母亲身边。
    ⑧“我行。”母亲不让。她大声喊:“有人吗?有人吗?”
    ⑨岸上的红砖房门开了,一个人走下来。也不用划桨,人站在船上,手抓着粗绳,把船悠到对岸。那是个穿蓑戴笠的女人。她紧紧抓着绳子,看着我们,说:“那孩子,你先上来,帮你妈接一下!”
    ⑩我走上船,晃得站不稳。母亲说:“我行。”她挑着担子走上来,船大幅度晃动起来,差点没翻。女人夺过,将被子摁在船板上,厉声说:“被子湿了还能晒,人死了就死了!”母亲嗫嚅着,没说话。
    ⑪女人不是渡船的,她是给挖沙船上的男人们做饭的。她不要钱,只是看着我们发出一连串地叹息,目送我们走进了五校。
    ⑫很快就报完名,我住进了宿舍。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被子湿了半边,她叮嘱我,一出太阳就抱出去晒。她跟我的同学们请求带我睡几夜,直到我晒干被子,但终于不放心,叮嘱我不要睡湿的这边。时间不早了,她也该走了。她站在走廊上,回头看着我。
    ⑬“我走了,你记得四点去换饭票啊!”
    ⑭我点点头。走廊上只有我一个人,还有几只叽叽喳喳的麻雀。
    ⑮“你一定别忘了。”她穿好了雨衣,走进细雨中。远方,山色苍茫,风斜雨细,淅淅沥沥,瑟瑟寒侵。看着母亲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充满着少年的忧伤。
    ⑯她是在第三天赶来的。来的时候,我快上下午课了,便匆匆去食堂为她打饭。我打了半斤饭两个菜,一个炸酱,一个红烧肉,一共一块五毛五。在五校待过的同学都该知道,那个上海大厨做的炸酱和红烧肉是怎样的美味啊!
    ⑰“你一定要吃掉,我要上课了。”
    ⑱下课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饭盒里,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整整齐齐地挨着。酱红色的浓汁,隐隐的油光,肥厚的肉块儿。为她吃掉了三块红烧肉,我开心得流泪。那时候,我一周只有五块钱的伙食费。那是我在五校第一次吃红烧肉,也是最后一次。
    ⑲有一个黄昏,我到河堤上背课文,遇到了上次撑船的那个女子。她看着我说:“那天你妈妈回去时,胶靴里都是水。我让她坐在床上,帮她使劲儿拽,半天才拽下来。我收不住势头,一屁股坐在地上,摔得不轻。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出来了。她是哭着走回去的。”
    ⑳她深深地看着我,又说:“你妈那天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红烧肉。”
    ㉑夕阳在天,河水粼粼。我沿着河堤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②段写大年正月乡村的热闹与我和母亲路上的孤独形成对比。
    B.选文⑲⑳两段补充交代了三块红烧肉的去向,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C.文章结尾“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是怕她看见后笑话我的软弱。
    D.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传达出母子情深。
    22.文章第①段作者罗列担子里的东西,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2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远方,山色苍茫,风斜雨细,淅淅沥沥,瑟瑟寒侵。(从描写角度赏析)
    (2)女人夺过,将被子摁在船板上,厉声说:“被子湿了还能晒,人死了就死了!”(请赏析加点词语)
    2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25.文章以“七块红烧肉”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6.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些人、一些事感动。有时候,感动来自于父母的一句问候,有时候,感动来自于朋友的一个拥抱,有时候,感动来自于陌生人的一个微笑……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 600 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锐不可当(dǎng)——dāng;
    B.筋疲力尽(jīng)——jīn;
    D.愚钝(yū)——yú;
    故选C。
    2.【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B.喑然失色——黯然失色;
    C.聩退——溃退;
    D.眼花撩乱——眼花缭乱;
    故选A。
    3.【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三顾茅庐: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句中形容老师看望生病的学生,用错对象;
    B.拔苗助长:原意指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句中形容用青年队队员参赛并不是帮助少年队成长,而是违反比赛规则的行为,不合语境;
    C.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句中形容“这对眼睛”能发现非常渺小的问题,使用正确;
    D.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我”不能用“芸芸众生”来指代自己,因为这个词一般是指群体,不是指个体。使用有误;
    故选C。
    4.【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
    A.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
    B.否定不当,可删去“不再”;
    C.搭配不当,可将“改进”改为“提高”;
    故选D。
    5.【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有误,律诗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故选D。
    6.【答案】 山山唯落晖 月下飞天镜 老骥伏枥 但感别经时 冰霜正惨凄 清流见底 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唯、落晖、镜、骥、伏枥、凄、鸢、戾、经纶、暮、愁”等字词容易写错。
    【答案】7.示例:传承剪纸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8.剪纸艺术具有重要价值。它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民间艺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剪纸在装点生活、营造节日氛围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并非过时,应得到传承和发扬 9.如折叠剪纸法。操作过程:将纸对折,在折好的纸上画出要剪的图案的一半,然后用剪刀沿着画好的线条剪下,展开后就是一个完整的对称剪纸图案。
    【详解】7.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
    标语必须围绕“剪纸艺术”这一核心,明确表明是关于剪纸的宣传;要体现出剪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比如它承载的文化内涵、艺术魅力等,让人们明白关注它的重要性;用简洁易懂、朗朗上口的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留下深刻印象;可运用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拟人等,增强标语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
    示例:走进剪纸艺术,传承非遗魅力。
    8.本题考查拟写辩论词。做答此题,首先思考剪纸艺术在历史传承中的地位,它承载着怎样的民族记忆、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内涵,从这些角度阐述其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分析剪纸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美感,以及它对培养人们审美能力的作用;考虑剪纸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对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可探讨剪纸艺术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它作为情感寄托、节日装饰等给人们带来的情感体验。
    示例:同学们,剪纸艺术拥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民俗文化的生动记录,每一幅剪纸都蕴含着特定的寓意和故事,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从艺术审美角度看,剪纸以独特的线条和造型,展现出质朴而灵动的美感,培养着我们对美的感知。而且,剪纸艺术在社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还能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在日常生活里,剪纸装点节日、寄托情感,承载着我们的美好回忆。所以,剪纸艺术价值非凡,值得我们大力发扬。
    9.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及主观表达。
    做答此题,从众多剪纸技法中挑选一种常见且容易描述清楚的,如阴剪法、阳剪法、掏剪法等。确保所选技法有清晰的操作步骤和独特的特点;按照操作的先后顺序,详细且简洁地说明每一个关键步骤。要让读者能根据描述较为顺利地进行操作,注意语言通俗易懂;提及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或关键要点,如剪纸时剪刀的使用方法、线条的处理等,以保证操作效果。
    示例:阴剪是剪纸中常用的技法。操作时,先把纸铺平固定好。接着,用铅笔在纸上画出想要的图案,线条要清晰连贯。然后,拿起剪刀,沿着图案的轮廓线内侧剪,把线条内部的部分剪掉,留下的线条是空白的,图案呈现出镂空的效果。在剪的过程中,要注意剪刀的开合幅度适中,线条转折处尽量剪得圆润自然,这样剪出的图案才会美观精致。
    【答案】10.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11.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详解】10.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1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即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答案】12. 全,都 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筹划、治理 同“返”,返回 13.(1)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2)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 14.水“异”在:清澈、湍急,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水流比箭还快,浪像飞奔的马。山“奇”在:山高、树多、景美,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山间有各种声音,充满生机。 15.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这是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分析】《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小品文,作者吴均通过生动的描绘,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展现在读者眼前。全篇语言精炼,意境清新,描写恢宏壮丽、细腻入微,既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动态之美,又有“泉水激石”“嘤嘤成韵”的静谧之美。同时,作者通过“望峰息心,窥谷忘反”抒发自己的超然物外之情,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俗世的超脱之意。这种山水寄情的写法,体现了魏晋人物的闲适恬淡风貌。
    【详解】1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风和烟都消散了。俱:全,都。
    (2)句意: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3)句意: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
    (4)句意: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1)湍:急流;甚:超过;若:像。
    (2)鸢飞戾天:比喻极力追求名利;望峰:看到这些山峰;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知,富春江的水呈现出青白色,且极深的地方都能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直接看得清清楚楚,这突出了水的清澈。
    结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可知,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表明水流速度之快,十分湍急。由此可知,水“异”在清澈、湍急,具体体现为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水流比箭还快,浪像飞奔的马。
    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富春江两岸高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树木,这些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形成了众多山峰,体现出山高且树多。
    依据“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可知,山间有泉水冲击石头发出的清脆声响,有鸟儿相互和鸣的悦耳声音,还有蝉鸣猿啼,各种声音交织,充满生机,说明山景美。由此可知,山“奇”在山高、树多、景美,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山间有各种声音,充满生机。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感悟启示。
    一问,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作者明确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即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由此可知,作者发出的感慨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问,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可知,“鸢飞戾天”原指老鹰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这表明作者对那些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一种态度,认为他们在看到如此美景后应有所改变,是对这类人的一种蔑视;由“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山谷就会流连忘返,这体现出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同时也含蓄地传达出自己爱慕美好自然,希望能摆脱世俗事务,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由此可知,这些感慨是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参考译文】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地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答案】16.主要写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情景,重点刻画了父亲艰难翻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我”两次被感动流泪。 17.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过程,突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和为儿子不辞辛劳的付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18.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看到父亲艰难地攀爬月台为自己买橘子,被父亲的举动深深感动;第二次流泪是因为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和牵挂,心中不舍与感激交织。 19.示例:那次我生病卧床,妈妈守在床边,不停地用湿毛巾为我擦额头降温,还轻声安慰我。半夜醒来,看到妈妈坐在床边,头一点一点地打着瞌睡,手却还紧紧握着我的手,那一刻,我心中满是感动。 20.父爱往往深沉而内敛,不似母爱般热烈直白,父亲可能不善言辞,但会通过默默的行动来表达对子女的关爱与呵护,这种爱同样深沉而伟大,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分析】这段文字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的节选,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爱意。父亲在去为儿子买橘子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艰难,反衬出父爱的伟大。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如“蹒跚”“攀”“缩”“倾”等动词,生动地表现出父亲老去和肥胖给行动带来的不便,同时展现出他内心的坚定与挚爱。儿子因了解父亲的爱而流泪,表达了深深的感动与不舍。这样的细节使读者更加领悟到细腻而又深沉的父爱,引发共鸣。文章揭示了平凡生活中隐含的浓厚情感,展现了亲情的珍贵和质朴力量。
    【详解】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以及“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内容可知,文段开篇写父子对话,父亲提出去买橘子,结尾父亲离开时叮嘱“我”,这些描述构成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的情景。由此可知,文段主要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情景。
    结合“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可知,作者详细描写了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买橘子的过程,着重刻画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由此可知,文段重点刻画了父亲艰难翻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
    结合“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以及“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可知,作者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时第一次流泪,父亲离开背影消失后又再次流泪,这两次流泪体现出“我”被父亲的行为所感动。由此可知,文段写了“我”两次被感动流泪。
    综上所述,文段主要内容为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情景,重点刻画了父亲艰难翻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我”两次被感动流泪。
    17.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结合“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可知,“蹒跚”描绘出父亲走路时步伐不稳、缓慢摇晃的状态,体现其行动不便。“攀”生动展现父亲双手用力抓住月台边缘向上攀爬的动作;“缩”细致刻画出他双脚向上收起的模样;“倾”则将父亲因身体肥胖,为爬上月台而使身子倾斜以借助力量的情景展现出来。这些动词连贯地呈现了父亲爬月台的全过程。由此可知,它们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突出其行动不便却仍为儿子不辞辛劳地付出,深刻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可知,此时父亲不顾自己身体肥胖、行动不便,艰难地攀爬月台去为“我”买橘子。父亲这一为儿子默默付出的举动,饱含着深沉的父爱,“我”被这一幕深深触动。由此可知,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看到父亲艰难地攀爬月台为自己买橘子,被父亲的举动深深感动。
    结合“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可知,父亲离去时,他的背影逐渐消失在人群中,“我”看着父亲离去的方向,回想起父亲对自己的种种关爱和牵挂,想到即将与父亲分别,心中满是不舍,同时也对父亲的爱充满感激。由此可知,第二次流泪是因为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和牵挂,心中不舍与感激交织。
    19.本题考查主观表达。
    作答此题,首先确定感动对象。可以是家人、朋友、陌生人等,思考他们在生活中与你相处的点滴。比如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你的关怀,朋友在你困难时的陪伴,陌生人的一个善意举动等;然后选取具体细节。从确定的对象所做的事中,挑选一个具体且能体现情感的细节。如家人为你做饭时专注的神情、朋友在雨中为你撑起伞时淋湿的肩膀、陌生人帮你捡起掉落物品时温暖的微笑等;接着描述细节并表达感受,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个细节,包括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最后简单阐述这个细节带给你的感动,即你内心的感受。
    示例: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我和妈妈在车站等车。车还没来,我冻得直跺脚,不停地哈气暖手。妈妈见了,立刻摘下自己的手套,一把抓住我的手,用力地搓着,试图将她的温暖传递给我。她的手因为常年劳作十分粗糙,摩擦着我的手,有点微微的刺痛。但她的掌心却那么温暖,她一边搓一边说:“别冻坏了,再坚持一会儿车就来了。”看着妈妈专注又关切的神情,我的心瞬间被暖流包围,眼眶也不禁湿润了。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主观表达。
    结合《背影》选段“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可知,父亲在送“我”的时候,没有像母亲那样千叮咛万嘱咐,只是简单地说了要去买橘子这一件事。他没有过多的言语表达对“我”的不舍和牵挂,不像母亲可能会用言语亲昵地表达关怀。由此可知,父爱往往深沉而内敛,不似母爱般热烈直白。
    从“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可以看出,父亲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但还是坚持要为“我”去买橘子。他没有把对“我”的爱挂在嘴边,而是用自己艰难地爬月台买橘子这一实际行动,默默为“我”付出。由此可知,父亲可能不善言辞,但会通过默默的行动来表达对子女的关爱与呵护。
    文中父亲艰难地为“我”买橘子,“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时深受感动。父亲的这种爱虽然没有直白地说出来,但却在他的行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生活中,可能很多时候父亲的爱也是这样,隐藏在一些平凡的小事里,不被轻易察觉。由此可知,这种爱同样深沉而伟大,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答案】21.C 22.结构上:为下文上船的“事故”做铺垫。内容上:行李品类的单一暗示了“我”家境的贫苦,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或担子里的东西沉重,突出母亲挑担行走的艰难,表现母亲的坚强和爱子之情。) 23.(1)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忧伤的氛围,烘托了“我”难过(或悲伤、失落、伤感)的心情,表达了“我”对母亲的依恋(或担心、不舍)。
    (2)“夺”“摁”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人动作之快(或心情迫切),体现了当时危险的情形,表现了女人对“我”和母亲的担心(或女人善良的品质)。 24.①关爱孩子(心疼孩子):千辛万苦送“我”上学;一路上不让“我”背行李;帮“我”铺好被子,叮嘱“我”不要睡湿的被子;因被子弄湿,“我”要睡湿的被子而流泪;请求同学带“我”睡几夜;把红烧肉留给“我”。(答出一例即可)②知恩图报:她自己舍不得吃红烧肉,却带给撑船帮她渡河的女人。③要强(坚强、忍耐、吃苦):她上船不要“我”帮忙;坚持在泥泞的路上挑着沉重的担子却不让“我”帮忙;回家双脚浸满水却一直没有告诉“我”。(答出一例即可)④细心:帮“我”铺好被子,并一再叮嘱“我”。 25.①表现文章的主旨,以小见大,“七块红烧肉”凝聚了贫苦年代可贵的真情(或表现了母亲节俭吃苦、知恩图报的品质,或表现了母子深情);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详解】2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C.“是怕她看见后笑话我的软弱”理解错误。“我沿着河堤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这句话意思是说,“我”在听完女人告诉“我”所不知道的母亲的事后,感到辛酸,忍不住流下泪水,却又不想让女人看到自己的泪水,进而让母亲知道。表明“我”感受到了母亲深沉的爱,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感激和爱,并不是“怕她看见后笑话我的软弱”,故选C。
    2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回答时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从结构上来说,第一段往往有开启下文,为下文第⑩段母亲上船时的危险情境做铺垫。从内容上来说,“担子一头是两床沉甸甸的被子,一头是衣物和米,还有一罐子咸菜,仅此而已”,“仅此而已”体现行李的单一,写出“我”的家境清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突出了下文七块红烧肉的珍贵。此外,罗列的物品能体现出物品的重量,从侧面暗示了母亲肩上担子的沉重,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对“我”的疼爱。
    23.考查对词句的赏析。
    (1)“远方,山色苍茫,风斜雨细,淅淅沥沥,瑟瑟寒侵”,属于景物描写,结合“看着母亲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充满着少年的忧伤”分析,这是“我”送别母亲时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忧伤的气氛,衬托了“我”伤感的心情,表达了“我”对母亲的依恋与不舍。
    (2)首先要判断两个词语属于动作描写,刻画的是女人帮助母亲的场景,能看出她动作十分粗鲁、强力和迅疾,说明当时情形十分危险,女人十分着急。结合“她挑着担子走上来,船大幅度晃动起来,差点没翻”分析,可以看出来,女人这一动作救了大家一命。表现了女人对母亲的担心,体现了女人心地善良。
    2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文本,从事件行为和细节描写等方面综合分析。审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这篇文章讲了母亲送“我”上学的故事,最能体现的就是母亲对于孩子的关爱这一点,如,替孩子挑行李、把红烧肉留给孩子。此外,人物的其他行为也能体现形象,如,回去的路上母亲给船上女人带去红烧肉,能看出她对之前渡船恩情的报答。最后,我们需要关注细致的人物刻画,如,文章多次提到母亲说“我行”、上船不让“我”帮忙、回家双脚浸满了水却一直没有告诉孩子,这些能体现母亲的要强、坚强和辛劳、忍耐的特点。
    25.考查对标题的赏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首先题目“七块红烧肉”,设置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全文可知,“七块红烧肉”是文章第⑯--⑳叙述的一个重要故事情节,“七块红烧肉”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对女人的知恩图报,运用以小见大的说法,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26.【答案】例文:
    那一刻,我真的被感动了
    生活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在这途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而总有一些瞬间,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让我们收获满满的感动。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刮过脸颊,我背着沉重的书包,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家走。街道上冷冷清清,偶尔有几个行人也是行色匆匆。我在公交站台等车,手脚都冻得麻木了,心里不停地抱怨着这糟糕的天气。
    这时,一位穿着破旧棉衣的老奶奶缓缓走了过来。她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手里还提着一个看起来沉甸甸的布袋子。老奶奶在我旁边的空位上坐下,我下意识地往旁边挪了挪,生怕她碰到我。
    过了一会儿,公交车缓缓驶来。人们一窝蜂地往车上挤,我也被人群裹挟着上了车。当我准备投币时,手在口袋里摸索了半天,却怎么也找不到公交卡。我顿时慌了神,脸涨得通红,翻遍了所有的口袋,还是一无所获。司机不耐烦地催促道:“快点,没带钱就下车!”我尴尬极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就在这时,一只布满老茧的手伸了过来,手里拿着两枚硬币,轻轻地放进了投币箱。我惊讶地转过头,看到了那位老奶奶和蔼的笑容。她对我说:“孩子,别着急,快找个座位坐下吧。”那一刻,我愣住了,心里充满了感激和愧疚。我怎么也没想到,在我对她心存偏见的时候,她却毫不犹豫地向我伸出了援手。
    我红着脸对老奶奶说了声“谢谢”,然后找了个座位坐下。一路上,我都在想着老奶奶的举动。她的生活可能并不富裕,但她却有着一颗如此善良的心。她的善良和温暖,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我心中的寒冷。
    车到站了,我下了车,望着老奶奶渐渐远去的背影,心中的感动愈发强烈。那一刻,我明白了,感动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它可能就藏在一个小小的举动、一个温暖的笑容里。
    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都会想起那位老奶奶,想起她给我的感动。我也会像她一样,伸出自己的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这份感动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下去。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写作。
    1、审题立意。“感动”这一话题,旨在引导我们关注生活中的点滴温暖,挖掘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它强调的是内心的感受,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与触动。从立意角度看,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事情的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感动”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和人生意义。比如可以通过一件小事,展现人性的善良、关爱、奉献等美好品质;也可以从自身经历出发,感悟生活中的温暖与力量,从而引发对生活、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立意要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让读者在阅读后能有所触动,有所感悟。
    2、选材构思。选材上,可以着眼于身边的人,如父母、老师、朋友等。比如父母在自己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老师在学习上耐心的指导,朋友在困难时给予的鼓励。也可以关注陌生人的善意,像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年轻人,雨中为他人撑伞的路人等。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能真实地展现出人性的美好,让人感受到感动。作文结构上,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通过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引出“感动”的话题,激发读者的兴趣。中间详细叙述令自己感动的事情,注意运用细节描写,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将事情描述得生动具体。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阐述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和感悟,点明“感动”的意义。在叙述过程中,要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可以通过心理描写,将自己当时的感动、惊喜、温暖等情感细腻地表达出来 ,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相关试卷

    四川省南充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默写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第五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第五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语言表达,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