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语文期末模拟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语文期末模拟卷(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名句名篇默写,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知识综合(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题。
当我们说起亲人,首先谈到的,往往是母亲绯(fēi)红如霞的笑靥,外婆和颜悦色的呵护声调,奶奶点缀在鞋垫上眼花缭乱的春花秋月,甚至是姑姑、姨妈的爱护和照顾。而男性亲人,往往是沉默的、可靠的,甚至有点倔(jué)强的,“父爱如山”。
《说文解字》有云:“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编者注:手)举杖。”——“父”是以手举杖的形象,__________行使责打教诲(huǐ)权力的家长。后引申指父亲,乃至男性长辈的__________,如“祖父”“伯父”等。
传统文化中,父亲代表着的是教导和威严,而非琐屑(xiè)和喧嚣;所以,才有了“中国式父亲”这个说法。他们用最硬的方式,做最软的事,“经历了最多的风雨,却得到最少的传颂”。他们不会用振聋发聩的道理来唤醒迷失的子女,但是,在困难面前,他们永远 ,这样看来,他们在女性面前,甚至可以用暗然失色来形容……
其实,何止“中国式父亲”如此,我们的男性亲人大多数绝大部分如此。
他们往往沉默,不擅长表达爱和温柔,只是无声地挑起责任和担当;他们或许一生__________,却愿意为了家庭和孩子付出所有。
1.文中注音和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
A.绯(fēi) 和颜悦色
B.倔(jué) 眼花缭乱
C.诲(huǐ) 暗然失色
D.屑(xiè) 振聋发聩
2.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示 通称 从容不迫 平凡
B.表达 俗称 视死如归 平淡
C.表示 俗称 从容不迫 平淡
D.表达 通称 视死如归 平凡
3.对文中划线句子病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合逻辑
B.语义重复
C.成分残缺
D.搭配不当
二、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4.小雯根据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里古代文人们的出行轨迹,帮他们分别整理出了“朋友圈”文案,请你根据所学补充完整。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班级举行“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小语邀请你参加。
5.请你仔细观察下图,并结合小贴士,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的构图要素和寓意。
6.阅读下面的一则新闻。
记者从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由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承办的周口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将于6月10日晚6点半在关帝老街举行。
活动现场将设非遗购物街、非遗美食街、传统戏曲进文化街区等五大区域,通过搭建非遗产品线下展销平台、创新文化消费场景,组织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参与展示促销活动,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据了解,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将有周家口木版年画、郸城泥塑、淮阳泥泥狗、西华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等周口市20个非遗项目参展。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首次将非遗产品展示展销与越调、太康道情戏、豫东大鼓传统戏曲展演相结合,在提升街区文化内涵的同时,让市民沉浸式感受非遗韵味。
小雯因事请假未能收听新闻,请你把上述新闻转述给她,你会怎么说?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
宋·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③。使君元是此中人④。
【注释】①平莎(suō):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②耦(ǒu)耕:此处泛指耕作。③薰(xūn):一种香草。④元:通“原”。此:指农村。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谢雨道上所见之景,雨后的草碧绿清新、摇曳生姿,薄薄的沙土路洁净无尘,骑马而过也不会扬起灰尘。
B.词的下片写作者所见田园蓬勃之景,引出自己“元是此中人”的概叹,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强化了情感,使全词情景浑然一体。
C.本词以诗的句法入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语言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D.整首词带有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写有乡村景色、乡村草木、乡村人物和劳动生活,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农村风光。
8.“日暖桑麻光似泼”中的“泼”字用得极好,请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襄子攻翟
赵襄子攻翟,取尤人、终人①,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②,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江河之大,不过三日,飘风③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盘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有删改)
[注]①尤人、终人:都邑名。②抟饭:捏成团的饭,即饭团。③飘风: 旋风。
9.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取”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意思有:①动词,割取,取得,获得,攻占,夺取;②名词,可取之处;③助词,用于动词后,无实义。文中的“取尤人、终人”中的“取”是“攻占,夺取”的意思,与“听取蛙声一片”的“取”意思相同。
B.“贤主以此持胜”中的“以”是“凭借、依靠”的意思,与《愚公移山》中的“以残年余力”中“以”意思相同。
C.本文中的“而卒亡”与“国恒亡”中的“亡”是一个意思,都表示“灭亡”。
D.“不达乎持胜也”中的“达”的本义为通达无阻;引申有到达、通晓、明白、豁达、显贵等意义,文中的“达”的意思是“通晓,明白”。
10.下列对文言文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B.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C.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D.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12.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请找出本文中与孟子的观点相同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并另举一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曾经有个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外国学生读完《静夜思》后,一脸茫然地问他的朋友:月亮跟故乡有什么关系呢?
②这位外国学生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不懂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燃,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如“梅”是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有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写进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③诗歌为什么要用意象呢?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忌直接宣泄主观情思。只有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意象,才能构成诗的艺术。如诗人鲁藜的《泥土》:总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人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④诗歌用“珍珠”和“泥土”两个极平常的意象进行对比,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生的思索和追求,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直接讲述道理,诗歌的艺术境界就荡然无存了。
⑤“立象”可以“尽意”。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情绪,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很难,但诗人把抽象的乡愁转化为邮票、船票、海峡、坟墓等意象,把“乡愁”物化,既而写出了母子离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别之愁和家国之愁,令人动容。
⑥诗歌离不开意象。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读者通过领悟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人情感。
(摘编自王宜振《诗是意象的艺术》,有改动)
【材料二】
如果说意象是一些砖石,那么意境就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与意象构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这种意境不仅能包括诗里所有意象的审美指向,更能集中突出全诗的主旨。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就像一幅画,多个意象围绕画的主题有机组合,构成的整体画面营造出的境界就是意境。如《江雪》图。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材料三】
从诗歌写作的本质来讲,诗歌以表达诗人情感为首要目的,意象只是将诗人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的载体,但是它也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例如,如果诗人写月亮代表思念,那么当读者读这首诗时看到月亮,必然觉得月亮就只是思念的象征物。但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月亮除了代表思念,还能寓意团圆、爱情、凄冷等,寄托思念的也不止月亮,还有杨柳、酒杯、歌曲等物象,但读者读这首诗时却认为思念只能用月亮来寄托,想象力就被限制了。另外,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让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诗歌意蕴;而无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能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易于读者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只要诗人能写出最真实动人的情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这样的诗歌也具有艺术性。
(创编自冯天、袁毅《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的思维》)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要阐释了诗是意象的艺术,但并不是说一切看得见的客观物体,如山、水、草、木等,只要进入作品,就能成为意象。
B.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
C.材料三主要阐释了诗歌中意象的局限性,如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诗歌意蕴等,建议诗歌少用意象,直抒胸臆。
D.由于个人思考方式不同,一种物象可寄托多种寓意,一种寓意也可寄托于多种物象。
14.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每首诗都由众多物象构成,所以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这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B.诗和画的意境都是用物象组合而成。如《江雪》图,把“山”“雪”等物象组合,就构成了孤独寂寞的意境。
C.通过列举月亮的例子,进一步阐明了意象有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
D.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人情感,可以借助领悟意象的寓意来实现。
15.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意象和意境的阐述,为本班同学解决疑惑。小齐的疑惑:写诗该怎样创造意境呢?请你以《天净沙·秋思》为例,给我讲讲吧。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的解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家折枣
陈忠实
①在巷子的水果摊上看到红枣摆上来,自然想到该回家折枣了。在关中乡村,凡用摘字的地方,大多数时候用折。每当花开或果熟时月,得空回到原下老屋小院,或尝花闻香,或攀枝折果,都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清爽和愉悦。今天又要回家折枣了。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季节。树依旧很绿。天空是少见的澄澈和透碧。可以看到远方影影绰绰起伏着的秦岭的轮廓。路两边的果园里显示着收获过的败落和冷寂。这条在我生活历程中走得最多也最熟悉的回家的土路,却从来都不曾发生熟悉里的厌倦,从路边野草丛中突然蹿飞的野鸡,都会把我在城市楼房里的所有思绪排解得一丝不剩,还有乡野的风对城市的污染空气的排除与置换。
②大约七八年前,我在早春的时候回家,路过一个城市化了的乡村,正逢着传统的庙会,顺便到会场去溜达,庙会已无庙无神可敬,纯粹变成商品交易市场了。不经意间,碰见一位老相熟,他也曾弄过文学,却仍然在乡间种地,还在业余写着剧本。我看见他就有说不出口的话,城里有十余家专业剧团,或排场或别致的舞台整年都晾着,一年也敲响不了几回梆子锣钹,你把剧本写给鬼演呀!他的架子车厢里放着一捆打开的枣树秧子,他一边给我说他正在写作的剧本,一边往我手里塞枣树种子,他知道我乡下有屋院。再三谢辞不掉,我便拿了三株梨枣回家,下决心把中院的花树挖掉,给这三株枣树移出空位。令人惊诧的是,这枣树一年就长到齐墙头高了。直到这枣树秧委实出脱成茁壮的枣树,而且挂了果,赠我枣树的朋友打电话说,他的剧本早已写完,请几位高手名家看过,都在说写得不错的同时,也都说着遗憾。不是剧本能不能排,而是专业剧团根本就不排戏演戏。他问我能不能帮忙想点办法。我不仅没有办法可支,连安慰他的话都说不出口。
③到新世纪到来时,我终于下决心回到乡下久别的老宅新屋住下了。枣树是我的院子里最晚发芽的树。当那嫩芽在日出日落的日子里蓬勃出鲜绿的叶子,我发现了短短的叶柄根下的花蕾。不过小米粒大小。绣成一堆。我在那个早晨的心情顿然变得出奇的好。每天早晨起来,我都忍不住到枣树下站一会儿,看那小米粒似的花蕾的动静。直到有一天早晨,我刚走到屋檐下,便闻到一缕奇异的香气儿,凭直觉就判断出枣花开了。小米粒似的花苞绽放开来的花儿自然不起眼,比小米的黄色浅些,接近于白色,香味却很浓郁,枝条上稀稀拉拉的枣花,却使整个小院都弥漫着清香。
④眼看那枯萎的枣花里挣出二尺枣子来、恰如刚落生的婴儿,似乎可以听到那进入天地之间的啼哭。小米粒大的枣子,似乎一夜或两夜之间就长到扁豆粒大了,豌豆粒大了,花生粒大了,最后就定格在乒乓球那般大小了,个别枣子竟然有柴鸡蛋的个头。在桌子前在椅子上坐得久了,无论读着什么或写着什么,走出屋子走到枣树下,看着隐蔽在枝杈叶丛里的青枣,那正在你眼皮下半满和长大的果实,一种蓬勃的生命的活力便向人洋溢着。枣子青绿的颜色,在我日复一日的注视下,渐渐淡了,泛出乳白色了,又浮出一丝一坨的紫红,它成熟了。我折下最先显出红色的一颗,咬了一口,便确信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一颗枣子了。这枣子皮薄肉细,又脆,满口竟有一股蜂蜜味儿。后来几年的枣子,结得多了繁了,味道却大不如头一年。今年是前所未有的丰年,味道更差了,有点干巴。我心知肚明,肯定是干旱造成的。
⑤我已经不太在意枣子的多少和品味的差别了。我只寻找折枣的过程。常常庆幸得意我尚有一个可以栽植枣树的院子,以及折枣折柿子的机会。我心里往往是瞅见城里人悬在空中阳台上盆栽的花草而生发的。他们已无可以栽一株树或一窝花的土地,只能栽在盆里悬在楼房的阳台上。我在被晒得烫烧脚心的水泥路和被油气污染的空气里憋得透不过气时,得空逃回乡下的屋院,拔除院子疯长的草,为柴树花树和果树浇一桶水,在树阴里在屋檐下喝一瓶啤酒,与乡党说几句家长里短的话;尤其是回来折一回枣儿,心里顿然就净泊下来了。
⑥今年回了家,折了一回枣。
⑦明年还回家折枣。
(选自陈忠实《我走在这活泼的人间》,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开头写作者由看到卖枣联想到枣月和回家折枣,说明作者对折枣一事印象深刻,很容易从日常生活联想起,充满期待。
B.文章前五段从顺叙的角度写回家折枣的愉悦心情及三株枣树的来历,表达了枣树成长结果的来之不易,及为拥有一园地可栽种感到快乐。
C.陈忠实的作品乡土气息浓郁,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体现了这一特征。作者多使用方言词汇,如“折枣”“顶繁”等。
D.全文虽以“回家折枣”为题,但折枣的过程已不重要,只是作者情感得以净化的外显行为,因此作者没有花较多笔墨于“折枣”过程。
17.【散文·技巧】第②段画横线的文字是文章的一处闲笔,请参考小贴士,谈谈它在文中的作用。
赠我枣树的朋友打电话说,他的剧本早已写完,请几位高手名家看过,都在说写得不错的同时,也都说着遗憾。不是剧本能不能排,而是专业剧团根本就不排戏演戏。
18.【散文·意蕴】作者执着于“回家折枣”,却“不太在意枣子的多少和品味的差别”。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真正“在意”的是什么。
七、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19.《昆虫记》名著阅读。
(1)小雯以“有趣的昆虫昵称”为专题对文章内容做了如下整理。请你根据“相关描述”中的提示,任意写出其中两种昆虫的名称。
(2)“跟着法布尔学探究”专题探究活动中,有同学分享了下面一段文字,小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请你对此做出回应。
我做了一次实验,让一只狼蛛去咬一只羽毛刚长好的将要出巢的麻雀。麻雀的腿受伤了,伤口由红色变成了紫色。这条腿已使不上劲。除此之外,它好像没有什么痛苦,胃口也很好。12个小时后,我对它的伤情依然挺乐观。可两天以后,他不再吃东西了……小麻雀最后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很懊悔,我所要知道的只是一个小问题,却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尽管如此,我还是又用一只鼹鼠做了实验,结果鼹鼠在被咬三十六小时后,也死了……我后来再也没有做过类似的实验,但我可以说,我们千万要小心,不要被狼蛛咬到,这实在不是一件可以拿来试验的事。
——《用毒的高手——狼蛛》
小凯:这段文字虽写到法布尔做实验的事情,但因没有实验结论,所以体现不出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经验或科学精神。
我:我不这么认为,理由是: 。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大自然中,背阴的地方,往往环境幽暗,氛围冷清;向阳的地方,常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人生也如此,面向阳光,我们便长拥有春天般的生活。
请以“向往春常在”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清洁。
参考答案
【答案】1.C 2.A 3.B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
C.诲(huǐ)——huì,暗然失色——黯然失色;
故选C。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表示:①用语言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②事物本身显出某种意义或者凭借某种事物显出某种意义。表达:表示(思想、感情)。根据语境“‘父’是以手举杖的形象,__________行使责打教诲权力的家长”的意思是“父”这个字的显示出“行使责打教诲权力”这个意义,因此应选“表示”;
通称:①通常叫作;②通常的名称。俗称:①通俗地叫;②通俗的名称。根据语境“后引申指父亲,乃至男性长辈的__________”可知,“父”是“男性长辈”通常的名称,因此应选“通称”;
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根据语境“在困难面前,他们永远 ”可知,此处表达,在困难面前,父亲非常镇静,不慌不忙,从容应对,因此应选“从容不迫”;
平淡:(事物、文章等)平常;没有曲折。平凡:平常;不稀奇。根据语境“他们或许一生_______,却愿意为了家庭和孩子付出所有”可知,此处写“父亲”的一生或许很平常、普通,但他们愿为家庭付出,因此应选“平凡”;
故选A。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划线句“我们的男性亲人大多数绝大部分如此”中,“大多数”和“绝大部分”语义重复,构成逻辑上错误,故病因为语义重复。
故选B。
4.【答案】①晴川历历汉阳树 ②芳草萋萋鹦鹉洲 ③山山唯落晖 ④大漠孤烟直 ⑤长河落日圆 ⑥庭下如积水空明 ⑦水中藻、荇交横 ⑧山随平野尽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晴、萋、鹦、鹉、洲、晖、漠、庭、藻、荇。
【答案】5.示例: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整体外圆内方,与古老的“天圆地方”说吻合,寓意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时间久远;②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鱼纹,既隐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文”,又古朴厚重;③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共护“文”字,意为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6.小雯,2023年6月10日晚6点半,我们周口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将在关帝老街举行。活动现场将设有非遗购物街、美食街等五大区域,而且周家口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和西华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等20个非遗项目也会参展。
【详解】5.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简介图标时要仔细观察图标内容,然后用说明性语言客观地介绍图上画了什么图案,有什么文字,不需评价和描述。要抓住空间关系如左右、上下、背景与主体等。
此图标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图形和文字。图形:外圆内方,图形中心造型为鱼纹,鱼纹外是一双抽象的手,上下围合。文字:图标上下依次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英文。
寓意:标志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鱼纹,“文”隐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意。标识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抓住新闻重点语句进行转述,条理清晰即可。
示例:小雯,你好!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在6月10日晚6点半在关帝老街举办了一场特别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这个活动旨在庆祝2023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现场设立非遗购物街、非遗美食街和传统戏曲进文化街区等五大区域。通过这个平台,周口市的一些非遗产品将有机会展示给大众,并进行线下销售。这次活动有20个周口市的非遗项目参展,包括周家口木版年画、郸城泥塑、淮阳泥泥狗、西华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等。更令人兴奋的是,这次活动还首次结合传统戏曲展演,如越调、太康道情戏和豫东大鼓,让市民在欣赏非遗产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
【答案】7.D 8.“泼”字形象地写出了雨后阳光下的桑麻叶面光亮,像泼了水一样,突出了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
【详解】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有误,这首词描写了诗人所见的田园风景,“乡村人物和劳动生活”表述有误。
故选D。
8.本题考查诗歌词句赏析。
“日暖桑麻光似泼”太阳暖暖地照在桑麻之上,桑麻泛着翠绿的光泽,动人眼目。“暖”字给人的心窝带来无尽的温馨,“光似泼”三字把田野繁茂蓬勃的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气如薰带来袭人的芳香。“泼”字用得精妙,“泼洒”(“泼水”)之意,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表现了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了词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丰收喜悦之情。
【答案】9.A 10.C 11.孔子的力气非常大,足以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然而,他却并不以此为荣,不愿意因为自己的力量而被人所知或出名。 12.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一下子攻下两座城池,赵襄子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他担忧赵氏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就会灭亡。这启发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例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详解】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听取蛙声一片”的“取”是助词,用于动词后,无实义。和“取尤人、终人”中的“取”意思不相同;
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如今我们赵氏的德行,没有积聚多少,一下子攻下两座城池,灭亡大概就要落到我的头上了!分析句意可知,“赵氏之德行”是“无所于积”的主语。“一朝而两城下”是“亡其及我”的原因。据此断句为: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字词意思:之:的。国:国都。关:门栓。而:却。闻:闻名,出名。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1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文中与孟子的观点相同的句子是: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意思为: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起点。
结合“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可知“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的理解为:一下子攻下两座城池,赵襄子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他担忧赵氏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就会灭亡。所以启发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后,就时刻提醒自己如何保持这种胜利。只有保持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永远保持胜利,成就事业,得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示例:李世民居安思危,开创贞观之治。
【参考译文】
赵襄子派人攻打翟国,攻下了老人、中人两座城池。派使者回来拜谒赵襄子,赵襄子正在吃捏成团的饭,听了以后,脸色忧郁。身边的人说:“一天就攻下两座城池,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说:“如今我们赵氏的德行,没有积聚多少,一下子攻下两座城池,灭亡大概就要落到我的头上了!”孔子听到这件事,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
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起点。取得胜利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保持胜利。贤明的君主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能保持胜利,并将所缔造的胜利果实传给后代。而历史上的齐、楚、吴、赵四国都曾战胜过诸侯,称霸过天下,但最终都走向衰亡,这是因为四国君主都不懂如何保持胜利果实的道理。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果实。孔子的力气大得能拉开城门的门栓,但他却不愿意以力大而著称;墨子善于守御攻城,这种技术连公输般都不得不佩服,但是墨子就是不愿意以善于用兵而出名。所以,善于保持胜利的人,尽管处于强势,但却表现出柔弱,以防止物壮则老。
【答案】13.C 14.D 15.示例:小齐,写诗可以这样创设意境:运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淘洗和筛选物象,将情感融入这些物象,形成意象;围绕主旨将意象有机组合,构成意境。如《天净沙•秋思》作者筛选出“藤”“树”“鸦”等物象,将思乡愁绪融入,形成“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然后围绕思乡的主旨有机组合,构成孤独凄凉的意境。
【分析】这篇文章通过三则材料探讨了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材料一强调意象是诗歌艺术的核心,通过具体事物传达抽象情感。材料二则进一步阐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指出意境是意象有机组合的结果,能集中体现诗的主旨。材料三提出意象的局限性,认为直抒胸臆也能有效传达情感。整体来看,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限制,为读者提供了多维度的理解。
【详解】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材料三中提到“意象只是将诗人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的载体,但是它也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让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诗歌意蕴;而无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能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易于读者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可知,文章并没有“建议诗歌少用意象,直抒胸臆”;
故选C。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材料二提到“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可知 ,并不是每首诗都由众多物象构成就有多种意境,且“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说法不准确;
B.材料二只是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像一幅画,多个意象围绕画的主题有机组合,构成的整体画面营造出的境界就是意境”,但不能简单地说诗和画的意境都是用物象组合而成,且仅以《江雪》图中“山”“雪”等物象组合就构成孤独寂寞的意境说法片面;
C.材料三列举月亮的例子是为了阐明意象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而不是“进一步阐明”;
故选D。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要明确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及关系,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分析。材料一主要阐述了意象是“意”加“象”的组合,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加工成为意象,诗歌离不开意象等内容。材料二介绍了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与意象构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
示例:小齐,写诗创造意境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挑选出合适的物象,就像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选取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物象。然后,赋予这些物象以自己的主观情感,使其转化为意象,比如“枯藤”让人感受到衰败与凄凉,“瘦马”体现出疲惫与孤独。最后,根据诗歌要表达的主旨,将这些意象进行有机组合。在《天净沙·秋思》中,作者围绕游子思乡的主旨,把这些意象巧妙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萧瑟、哀愁、孤独的意境,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天涯游子的思乡之苦。
【答案】16.B 17.剧本写得不错却无人问津,这与传统庙会变成交易市场的现实环境相应,暗示传统与艺术被商业世界湮没、艰难发展的现状。插入专业剧团不排戏演戏这一现实,丰富了“枣”的意义,深化了文章主旨。 18.作者真正“在意”的是“枣”承载的记忆与情感。回家折枣,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枣”中有欣慰,有希冀,有精神的寄托,有乡土情结,有一丝落寞,一丝涩味。作者在意“折枣”,是对传统的坚守,对乡土人的眷恋,对城市化进程中净泊心境的追求。
【分析】这篇散文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情怀与自然生命的张力。作者通过“回家折枣”这一日常细节,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充实,折射出人们对土地的依恋和对生命力的敬意。文章虽以折枣为主题,却融入了人情、乡愁及生活哲理,蕴含着对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失落的深深叹惋。语言质朴鲜活,运用方言词汇和细腻的描写,充满画面感,既表现生命的生长力,又传达作者对纯真生活的珍视和热爱。
【详解】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B.有误。“从顺叙的角度写回家折枣的愉悦心情及三株枣树的来历”错误,根据第②段中的“大约七八年前”可知,文中写三株枣树的来历是作者的回忆,属于插叙内容;故选B。
17.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句段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
内容上,这段文字揭示了赠枣者所面临的困境:他的剧本虽然被高手名家认可,但由于“专业剧团根本就不排戏演戏”,因此无法得以演出。这一现实与文章第②段提到的传统庙会变成交易市场的现象以及第⑤段作者在城市中感受到的“被晒得烫烧脚心的水泥路和被油气污染的空气”相呼应,共同展现了传统与艺术在商业世界的冲击下艰难发展的现状。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和自然之美的珍视,以及对传统艺术没落的惋惜。
结构上,这段文字与文章的叙事和主题紧密相关,起到了丰富和深化的作用。它与后文第⑤段“我只寻找折枣的过程”等叙述相呼应,展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通过插入这一现实情节,文章中的“枣”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物,更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代表着对传统与艺术的坚守和怀念。这种闲笔的运用使得文章在叙事上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18.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掌握。此题可结合重点语句揣摩作者情感。
根据第①段“每当花开或果熟时月,得空回到原下老屋小院,或尝花闻香,或攀枝折果,都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清爽和愉悦”和“都会把我在城市楼房里的所有思绪排解到一丝不剩,还有乡野的风对城市的污染空气的排除与置换”等可知,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对城市化生活的厌倦。根据第②段“顺便到会场去溜达,庙会已无庙无神可敬,纯粹变成商品交易市场了”和“他的剧本早已写完,请几位高手名家看过,都在说写得不错的同时,也都说着遗憾。不是剧本能不能排,而是专业剧团根本就不排戏演戏”等可知,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艺术被商业替代的惋惜。根据第⑤段“我在被晒得烫烧脚心的水泥路和被油气污染的空气里整得透不过气时,得空逃回乡下的屋院”和“尤其是回来折一回枣儿,心里顿然就净泊下来了”等可知,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化进程中净化心境的追求。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19.【答案】(1) 螳螂 蜘蛛 蟋蟀
(2)示例:我不这么认为,理由是:法布尔为探究狼蛛毒素的厉害程度,进行了两次实验,且为追求结论的科学性,他先后选择了不同的研究对象,这就是科学探究精神的体现。虽然法布尔因继续实验还可能会有生命死去的原因而终止了实验,但其前两次实验的结果足以警示人们:狼蛛的毒素能夺取小生物的性命。这段文字体现的是法布尔以尊重生命为前提的科学探究精神,更值得我们去研读。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A.根据《昆虫记》中《螳螂》这篇文章中“它真是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它是专食活的动物的。看来,在它温柔的面纱下,隐藏着十分吓人的杀气”和“如果单从外表上看来,它并不令人生畏,相反,看上去它相当美丽,它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朝任何方向自由转动。只有这种昆虫能向各个方向凝视,真可谓是眼观六路。它甚至还有一个面孔。这一切都构成了这样一个小动物的温柔”以及“它还拥有另外一种独特的东西,那便是生长在它的前足上的那对极具杀伤力,并且极富进攻性的冲杀、防御的武器。而它的这种身材和它这对武器之间的差异,简直是太大了,太明显了,真让人难以相信,它是一种温存与残忍并存的小动物,它可真是个了不得的杀虫机器”,“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可知,这个美丽的“杀手”,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的是螳螂;
B.根据《昆虫记》中的《蜘蛛的“电报线”》一文中,“很多蜘蛛都很害怕强烈的日光。它们白天藏在离自己的网不远的窝里,静静地待着”,“蜘蛛是靠网的振动来获取猎物的信息的。喜欢待在窝里的蜘蛛在窝和网之间设有一根丝线,它就是靠这根线的颤动来感受网的振动的。这根线连接着网的中心,而网的中心连接着所有的辐,所以猎物无论在网的哪个部位挣扎,振动都能传递到这根线上。这根线就像电报线一样,是蜘蛛获取信号的工具。这根线除了能传递信息外,它还是一条捷径。蜘蛛知道猎物进网后,能直接从这根线上爬到网中去,这样就能节省很多时间”,“我试着把一只活着的蝗虫放在网上,蝗虫挣扎着,网随之振动起来。网的振动传到了‘电报线’上,又传到了蜘蛛的腿上。蜘蛛收到信息,就迅速地沿着‘电报线’爬到网上,然后开始享用猎物。有时,风吹动蛛网也会产生晃动,但蜘蛛对此并没有反应,只有蛛网粘住猎物时它才会出动。原来,这就是‘电报线’的神奇功能,蜘蛛通过腿上的这条线能分辨出哪个是假信号,哪个是真信号”可知,“聪明的电报学家”指的就是蜘蛛;
C.根据《昆虫记》中的《蟋蟀》一文中“蟋蟀是在它自家的门口唱歌的,在温暖的阳光下面,从不躲在屋里自的欣赏。翼鞘发出‘克利克利’柔和的振动声。音调圆满,非常响亮、明朗而精美,而且延长之处仿佛无休止一样。整个春天寂寞的闲暇就这样消遣过去了。这位隐士最初的歌唱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快乐些。它在歌颂照在它身上的阳光,供给它食物的青草,给它居住的平安隐避之所。它的第一目的是歌颂它生存的快乐,表达它对大自然恩赐的谢意”可知,被誉为“田园中的提琴家”的是蟋蟀。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题目要求针对小凯的观点进行反驳,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出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经验和科学精神。
结合文章“我做了一次实验,让一只狼蛛去咬一只羽毛刚长好的将要出巢的麻雀……尽管如此,我还是又用一只鼹鼠做了实验,结果鼹鼠在被咬三十六小时后,也死了”可知,法布尔做实验时为了能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做了两次实验,这是他具有探究精神的体现;再根据“小麻雀最后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很懊悔,我所要知道的只是一个小问题,却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我后来再也没有做过类似的实验,但我可以说,我们千万要小心,不要被狼蛛咬到,这实在不是一件可以拿来试验的事”可知,法布尔经过这两次实验,得出了狼蛛的毒素很危险,并且为了不再伤害小生命决定终止这项实验,可见法布尔身上的人道主义,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学习。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20.【答案】参考例文
向往春常在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万物争荣的季节,它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竞争,而春日更是春天的代表,更是春天的心脏,我向往春日,我希望春天常在。
现在正值早春,许多树枝都在发芽,许多花草都在生长。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便能发现很多。站在一棵树下,我便发现它的枝头上长满了许多新芽,它们的头尖尖的,像是一个弓箭的箭头。它们密布在枝头,它们是一个个小精灵,是春天的希望。它们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长,都在卖力的生长着。是什么让它们如此卖力生长?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卖力的生长?一缕缕金光撒在它们身上,似乎在号召它们:“生长吧,生长吧!春天的希望。”它们似乎听到了号召,更加努力的生长起来了。我顺着这一缕缕金光望去,便看见一个圆圆的喷射着耀眼光芒的物体一一那便是春日所发出的光芒无比的强烈,无论是大树还是小草;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被它所发出的光芒照亮了。花儿对着开放着,鸟儿朝着它飞舞着。它们都向往它,都想接近它,都想分享它的光芒,都想得到它的力量,都想拥有它的荣耀。它看上去是那么充满活力,那么的热忱。
不久,春日被乌云遮住了,天空飘起了小雨。起初,只是小风小雨。我听树叶们叫嚷道:“这点风雨算什么?”一只小鸟竟叫喊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而只是少数默不作声。渐渐的,雨真的下大了,但也只是细雨。不知怎么了,刚才那只还在叫喊的小鸟突然间窜进了树丛中。而那些叫嚷的树叶,也不知怎么了被小小的雨珠打落在地上了,被雨水冲走。我想:这点风雨都承受不了,那夏天真正的暴风雨又怎么办呢?还好,那些少数默不作声的都坚持到了雨停云散。
乌云散开,春日又出来了,它的光芒依然那么强烈,照亮了所有的动植物。战胜了风雨的鸟儿,抖掉了身上雨珠,又开始朝春日飞舞着,芽儿,树叶也是如此,继续努力的生长着,花儿继续对着春日开放。不管怎样,它们一如往常的热忱地向往春日。
其实我们每个人一开始都向往,但中途有的放弃了,不管怎样,我永远要一如即往的向往春日。
【详解】审题立意:本文要求以“向往春常在” 为题,立意提示其实非常明确:人生也如此,面向阳光,我们便长拥有春天般的生活。“向往”“春天常在”,这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春天”不仅仅是指四季之春,也指所追求的一切美好事物。“向往春常在”实际上就是要写向往可以带来光明与希望。我们可以以“向往”为核心关键词展开写作,写出向往后的美好。可以选取自己生活中的深刻感受,也可以从自己积累的素材中汲取写作源泉。
选材:该命题作文已经提出要求,那就是以“向往春常在” 为题,紧扣这个话题来选取作文素材。素材可以是自己生活中的亲切感受,也可以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事例。选材构思时,一定要遵循“熟”的原则。从众多的素材中,把你印象最深、最易于驾驭、写出来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选择出来,完成写作。
写作手法:本篇文章要注意首先明确文体。如果是写自己对向往的感受,那么就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主,结尾可用少量的议论升华主旨。如果是写其他素材,建议以议论为主,记叙为辅,写出向往给人带来希望即可。表达语言方面,最好能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写出文采。
细节点拨:要注意时刻紧扣向往来写,不要偏离,做到中心突出。同时,结构段落安排要合理,避免头重脚轻,要注意详略得当,恰当安排议论与记叙的篇幅,不得少于600字。
小贴士: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却具有与叙事结构及主题相关的双重意义。
昵称及昆虫名称
相关描述
美丽的“杀手”—— A
它有一副娴美身材,还拥有极具杀伤力和进攻性的武器。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聪明的电报学家—— B
它们不仅会织网,还能根据网上的振动分辨出是猎物落网的信息,还是风吹网动的假信号。
田园中的提琴家—— C
它歌唱的乐器是自己的翼鞘,而且始终是右边的盖着左边的,不会因人为破坏而改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33页。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语文期末模拟卷(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名句名篇默写,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