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学生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75046/0-17384213417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学生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75046/0-173842134178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学生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75046/0-173842134181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学生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学生版+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妙笔生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
1.(2023·和平)认真拼读,规范书写。
2.(2023·和平)下列词语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火炽(huǒ zhì)机杼(jī zhù)
B.僧人(shēng rén)日晷(rì guǐ)
C.藤蔓( téng màn)凹陷(ā xiàn)
D.褴褛(lán lǚ)屐齿(jī chǐ)
3.(2023·和平)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思援弓缴而射之。(引,拉)
B.通国之善弈者也。(善良)
C.但爱鲈鱼美。(但是)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清闲)
4.(2023·和平)下列各组词语中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一项是( )
A.口若悬河 出口成章 面如土色
B.日瞪口呆 愁眉苦脸 呆若木鸡
C.侃侃而谈 德高望重 嬉皮笑脸
D.人山人海 火冒三丈 怒气冲天
5.(2023·宁津)填入下面语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全市跳远比赛中,小华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学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小梅说:“小华,你勇夺第一,真了不起!”小明说:“小华,全市比赛高手如林,你能____,真是太厉害了!”
A.战无不胜B.非同凡响C.独一无二D.摘得桂冠
6.(2023·榆林)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成长的路上,____注定了迈出双脚,就只能往前移动,____前面荆棘横生。____人生的车站不售返程票,____结果如何,____在行进,我们就不会脸红。
A.只要 既然 因为 不管 即使
B.既然 不管 因为 即使 只要
C.因为 即使 既然 不管 只要
D.既然 即使 因为 不管 只要
7.(2022六下·保山期末)下列诗句对应的节日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寒食节)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元宵节)
8.(2023·和平)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百”是指数量100。
B.“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死得其所”是指死在所住的地方。
C.“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故”指故事。
D.“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回去”是死去的委婉说法。
9.(2023·和平)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哪一句?( )
A.《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16周年的时候写的回忆录。
B.《北京的春节》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C.《学弈》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告诉读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D.《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在荒岛上生活了20年。
10.(2023六下·苍溪)给句中画线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学习语文的天地非常广阔:我们既可以探访历史,____;又可以走进自然,____;还可以体察亲情,____;更可以了解社会,____。
A.①③②④B.④①③②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11.(2023·和平)赵孟頫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下列作品中( )是他的书法作品《三门记》。
A.B.
C.D.
12.(2023·和平)细致研读,精准判断。
(1)《那个星期天》中“我”从满怀期待到彻底失望,突出了母亲对“我“心理感受的忽视因而给“我”带来的痛苦,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亲劳作的辛苦。
(2)《鲁滨逊漂流记》是按照“流落荒岛——建房定居——救‘星期五’——畜牧种植——回到英国”的顺序来写的。
(3)《腊八粥》一文略写等粥,详写喝粥。课文有详有略,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突出文章中心。
(4)《表里的生物》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看似平淡,却能让读者品出告别童年的悠长意味。
13.(2023·和平)裘情达意,笔下生辉。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老舍先生运用 的修辞手法突出腊八粥材料的丰富,表达对富足生活的自豪和期盼。请用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根据给出的语境仿写句子,也表达一种情感。
写一写“雨”:
(2)“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间就到了啊。“这句话运用修辞手法是 。根据语境,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写一写“害怕”:
(3)阳光照耀大地。(写出同样情境的不同感受)
愉快:
沮丧:
(4)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份温馨;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添一分春色;如果你是 ,就给 ;如果你是 ,就给 。(仿写毕业赠言,与例句构成排比)
14.(2023·和平)日积月累
(1)优秀的古诗词是丰富的文化营养,要用心品味。诗词能叙事,范仲淹说:“君看一叶舟, 。”诗词能绘景,韩愈说:“ ,绝胜姻柳满皇都。”诗词能抒情,苏轼说:” ?门前流水尚能西!”诗词能言志,于谦说:“粉骨碎身浑不怕, ”,李贺说:“何当金络脑, ”郑燮说:“ ,任尔东西南北风”。
(2)毕业在即,徜徉在美丽的校园,许多声音回响在耳边。那是朱自清的感叹:“在 多日的匆匆里,除 外,又剩些什么呢”,那是司马迁的卓见:“人固有一死, , ”,那是荀子的智慧:“青, , ”那是老师的教导:“良药苦口利于病, ”。
二、阅读
(2023·和平)文言文阅读
蜀①鄙②之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越④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蜀:四川。②鄙,边运的地方。③恃:凭借。④越:至、到。⑤顾:难道。
15.下列句中的“之”与“吾欲之南海“的“之”意义相同的是( )
A.惟弈秋之为听B.蜀之鄙有二僧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6.联系上下文“贫者语于富者曰”一句中“语”的意思是( )
A.语文B.语言C.告诉D.语气
17.本文在塑造“二僧”的形象时,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A.语言、心理描写B.语言、神态描写
C.心理、神态描写D.动作、神态描写
18.翻译下列句子。
①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9.根据本文揭示的道理,引用一句你学过的古语或名言警句,谈谈你今后在学习上的打算。
(2023·和平)非连续文本阅读
×××图书馆读者须知
欢迎您前来我馆阅览和外借馆藏的书刊、文献资料,参观我馆举办的各类文化艺术展览,参加我馆举办的各类公益性讲座和读者活动。
⒈我馆主要的文献阅览区域设在A区和C区,展览厅设在D区,讲座在多功能厅(B区)举办。A区为古籍、近代文献阅览区和专利、标准等特种科技文献阅览区,C区为现代文献阅览和外借区。读者可凭有效阅览证和外借证进入阅览和外借区域。
⒉进入阅览区域的读者,请将自备书刊、包袋(大丁20*14厘米)、食品等物品寄存一楼寄包处(闭馆后,请勿将物品遗留在寄包柜内)。
⒊阅览室内请保持安静,移动通信设备请设置为静音状态。阅览区设有免费饮水点,请勿在阅览区内饮食、喝有色或含糖饮料。
⒋请在指定区域使用电源,勿擅自外接电源或充电,注意用电安全。
⒌本馆全年对外开放。提供24小时还书服务(正门的门卫室)。一楼总咨询台提供咨询导引服务。
请爱护文献资料和一切公共财物,遵守“七不”规范,遵守本馆的借阅规则,让我们共同营造舒适、安静的阅览环境和良好的借阅秩序。
20.暑假期间,李璐璐到图书馆听专家的“经典阅读讲座”,她应该到 区;刘明辉要去借阅外国名著《安妮日记》,他应该到 区。
21.如果不知馆内的图书如何分类,找不到需要的图书,可以到 进行咨询,在阅览室内要注意保持安静,移动通信设备要设置为 状态。
22.下面做法中,符合“读者须知”的打对号,不符合的打错号。
A.夏铭持有效阅览证进入C区,借阅图书并阅览文献。
B.当我们阅读时遇到问题应与同伴小声交流,保持阅览环境的安静。
C.当我们进入阅览区域后应把所带的物品放到寄存处,离开时携带不方便可放在寄包柜内。
D.当我们所带的手机没电了,可以用自己的充电宝进行充电,不过应注意用电安全。
23.如果在阅览室悬挂名言,下面不恰当的是( )。
A.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B.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C.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D.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2023·和平)课外阅读
枇杷酸•枇杷甜
入夏的天,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老汉卖完枇杷的时候,天竟哗哗下起了大雨,他赶紧在一家“凌氏修理店”门前避雨。狂风裹着豆大的雨点跟踪而来,老汉不得不挪进修理店内。老汉试探地问正在修电视的师傅:“师傅姓凌吧?”凌师傅抬起了头。“我是三桥村的。”老汉怯怯地说,“您看,能不能借把伞给我,下次赶集我保证还您。”“没问题。”凌师傅爽快地答道。
凌师傅的妻子听到谈话,急忙从里屋钻出来,①狠狠地瞪了凌师傅一眼。凌师傅没理会,径直钻进里屋。妻子也跟了进去,拽了男人一把衣角,一直低声埋怨。凌师傅甩脱妻子的手,②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妻子窝了一肚子火不好发作。
凌师傅从里屋拿出一把自动伞递给了老汉。老汉撑起伞转身欲走,凌师傅说了一声“等等”。老汉以为凌师傅接受了妻子的暗示,反悔借伞,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凌师傅从里屋翻出了一件外套递给老汉,说:“看您冷得牙齿打战,快穿上,别冻着了。”老汉穿上外套,顿时全身都暖了。老汉走后,妻子僻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凌师傅没跟妻子拌嘴,只扔下一句话“女人就是小心眼”,又干活去了。
第三天,老汉上街来了。老汉将伞和衣服还给了凌师傅,还递上一袋金灿灿的枇杷。凌师傅推辞了几次,老汉就说:“那天多亏您借伞和衣服给我,要不然,我非害一场大要是害了大病,我那一山的枇杷就完了。与那一山枇杷相比,这袋枇杷算得了什么?”
凌师傅剥了一颗枇杷,扔进嘴里,立刻吐出一颗乌溜溜的细核来,直咂嘴道:“又剥一颗塞进妻子的嘴里,她双眼眯成一线天:“好酸!”凌师傅抢过话:“是你的心酸”凌师傅的妻子向来爱吃枇杷,可这回老汉送来的那袋枇杷,她再没动过。
24.给画横线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25.对于老汉借伞,凌师傅和妻子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根据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26.面对老汉送来的枇杷.,凌师傅吃了直夸“真甜”,妻子吃了却说“好酸”。同样的的枇杷,不同的看法。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____
A.老汉信守承诺送回衣服和伞,枇杷的甜包含着互相信任的味道。
B.妻子觉得枇杷酸是因为生病没有胃口,不想吃。
C.凌师傅帮助别人得到了快乐,所以觉得枇杷甜。
D.因为当时不信任老汉,妻子吃起枇杷心里别扭,觉得酸溜溜的。
27.本文出现了两次“狠狠地瞪”,凌师傅、妻子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联系上下文,揣测人物想法,给文中两外“狠狠地瞪”选择合适的批注。
第①处对应批注:
第②处对应批注:
【批注A:一把伞值多少钱?这么大的雨,老人家淋病了,可怎么办?批注B:你傻呀?人家会为这把伞特地送回来?绝对不能借!批注C:这把破伞本来就不打算要了,现在就当丢了呗!】
2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 描写(A.心理描写 B.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为故事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引出了后面老汉借伞一事。B.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
29.结合人物的言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 的凌师傅。(填写一个描写人物品质的四字词语)
30.本文着力刻画凌师傅的人物形象,对妻子的描写是为了( )
A.侧面烘托B.点面结合C.首尾呼应D.动静结合
31.本文和我们读过的《桥》《穷人》都是小说,以下关于小说的阅读小妙招,不恰当的是( )
A.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帮助理解人物性格。
B.地过枝人物关系图,故事情节梯等方式,梳理小说的情节。
C.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领悟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D.小说中的人物特点都是单一的,只需抓住一个特点评价人物。
三、妙笔生花
32.(2023·和平)提示与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困难,你选择“信念”吗?面对失败、痛苦,你选择“坚强”吗?面对诱惑,你选择“拒绝”吗?请以“我选择▲”为题目,运用生动的事例写一篇习作。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勇气、信念、诚实、坚强、善良、拒绝……
②把事例写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
③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450。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眨眼;甜腻;聊天;蒸发;耽搁;焚烧;幼稚;送葬;领域;恐怖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书写时注意,“眨眼”都是左右结构,偏旁都是:“目”,不要写成“泛眼”;“甜腻”都是左右结构,“腻”偏旁是:“月”,不要写成“泥”;“聊天”的“聊”部首是:耳,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瞭”;“蒸发”的“蒸”偏旁是:艹 ,是上中下结构;“耽搁”都是左右结构,“耽”偏旁是:耳;“焚烧”注意“焚”不要写成“粉”;“幼稚”不要写成“幻稚”;“送葬”的“葬”是上中下结构,不要写成“藏”;“领域”的“域”偏旁是:土,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或”;“恐怖”不要写成“孔布”。
故答案为:眨眼、甜腻、聊天、蒸发、耽搁、焚烧、幼稚、送葬、领域、恐怖
【点评】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2.【答案】D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火炽”应读“huǒ chì”。
B.有误。“僧人”应读“sēng rén”。
C.有误。“藤蔓”应读“téng wàn”。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汉字读音。我们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练习,熟能生巧。
3.【答案】B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通国之善弈者也"指的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文言字词的翻译。在正确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做此题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4.【答案】B
【知识点】人物神态描写
【解析】【分析】A.“口若悬河、出口成章”是形容人的口才的。
B.都是描写人物神态。
C.“侃侃而谈”是形容人的口才的。“德高望重”是形容人的品质的。
D.“人山人海”是形容人多的。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5.【答案】D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结合句子的意思,句子中“勇夺第一”与D项中“摘得桂冠”意思一致,都是获得了第一名的意思。结合对各项中词语的理解,应该选择D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首先要认真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揣摩所填词语应表达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做出正确选择。
6.【答案】D
【知识点】关联词
【解析】【分析】结合句子前后表达的意思,“注定了迈出双脚,就只能往前移动”这句句子前后之间是因果关系,应该用“既然就”进行作答;“____前面荆棘横生”这句与前面之间是假设关系,应该填“即使”;“ 人生的车站不售返程票”这句与后面之间是因果关系,应该填“因为”;“____结果如何”这句与后面之间是“条件关系”,应该用“不管”,“____在行进”与后面之间是“条件关系”,应该用“只要”,结合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正确运用作答。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对关联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要对句子前后的意思进行精确分析,理解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选用符合相应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进行作答,注意关联词语书写要正确。
7.【答案】D
【知识点】重要节日
【解析】【分析】A.“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唐代诗人韩翊的《寒食》,描写的是寒食节。正确。
B.“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元日》,描写的是春节。正确。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是重阳节。正确。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中秋节,出自唐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对重要节假日的掌握情况。我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8.【答案】D
【知识点】字义;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分析】A.理解不当。“一百“在这里是虚指,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容真理诞生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
B.理解不当。“死得其所"在这里指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C.理解不当。“问其故”意思是:问他们争论的原因。“故”的意思是原因。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词理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平时的阅读与积累完成,不会的可查阅相关的资料。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课文中的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理解、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等。
9.【答案】D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A.《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16周年的时候写的回忆录。表述正确。
B.《北京的春节》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表述正确。
C.《学弈》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告诉读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表述正确。
D.《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0.【答案】C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第一空,根据横线前的“探访历史”可知填③感受风云变迁,因为历史是一个变迁的过程。第二空,根据横线前的“走进自然”可知填①观赏世间美景,因为自然界有很多美景。第三空,根据横线前的“体察亲情”可知填②享受温暖盛宴,因为温暖盛宴是亲人团聚的特点。第四空,根据横线前的“了解社会”可知填④品味人生百态,社会是一个百态丛生的地方。
故答案为:C
【点评】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及时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11.【答案】B
【知识点】书法作品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特征作答。大字楷书碑铭《三门记》是一篇碑文的墨本,由元朝书法家赵孟頫创作。赵孟頫是元朝书坛的教化主,对明清书风产生深远影响。赵写大楷起笔不藏锋,多顺锋直写,因为笔势连贯,笔画间有承接的映带,增添了生动的笔意。他的大字,笔画厚实,结体宽博,有横张之势。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书法绘画。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答题的关键是熟知书法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12.【答案】(1)正确
(2)错误
(3)错误
(4)正确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鲁滨逊漂流记》
【解析】【分析】(1)《那个星期天》中“我”从满怀期待到彻底失望,突出了母亲对“我“心理感受的忽视因而给“我”带来的痛苦,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亲劳作的辛苦。说法正确。
(2)《鲁滨逊漂流记》是按照“流落荒岛 —— 建房定居 —— 养牧种植 —— 救“星期五” —— 回到英国”的顺序来写的。说法错误。
(3)《腊八粥》一文略写喝粥,详写等粥。课文有详有略,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突出文章中心。说法错误。
(4)《表里的生物》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不说”表示自己真正认识了生物,也认识了钟表,看似平淡,却能让读者品出告别童年的悠长意味。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2)错误;(3)错误;(4)正确
【点评】考查了课文理解、经典名著、文章结构及详略安排。课文理解是对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3.【答案】(1)比喻;这不是雨,而是让我清醒的良药
(2)夸张;妈妈一走我赶紧把灯都开了,吓得灵魂出窍
(3)今天得到老师夸奖,阳光照耀大地,鲜花对我微笑。;今天受到老师批评,阳光烧灼着大地,鲜花也在嘲笑我。
(4)你是一缕阳光;给大地奉献一分温暖;你是一棵小树;为自然增添一分绿色
【知识点】仿写;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1)考查修辞手法、句子仿写。例句用比喻手法,把“八宝粥”比喻成“农业产品博览会”。再用加点的词造句,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子,用上比喻手法。
(2)考查修辞手法、句子仿写。例句用夸张手法,据此仿写。
(3)考查情景写话。心情不同,对景物的感受也不同,要写出不同心情对景物的感受。
(4)观察题干给出的例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且前后两句存在因果关系,仿写时要注意内容合理,格式一致,手法相同。示例: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给大地奉献一分温暖;如果你是一棵小树,就为自然增添一分绿色。
故答案为:(1)比喻、这不是雨,而是让我清醒的良药;(2)夸张、妈妈一走我赶紧把灯都开了,吓得灵魂出窍;(3)今天得到老师夸奖,阳光照耀大地,鲜花对我微笑。今天受到老师批评,阳光烧灼着大地,鲜花也在嘲笑我。(4)你是一缕阳光、给大地奉献一分温暖、你是一棵小树、为自然增添一分绿色
【点评】考查修辞方法、句子仿写、赠言祝福、情景写话。修辞手法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做好本题要弄清各种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学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4.【答案】(1)出没风波里;最是一年春好处;谁道人生无再少;要留清白在人间;快走踏清秋;千磨万击还坚劲
(2)八千;徘徊;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忠言逆耳利于行
【知识点】格言、名言;谚语;惯用语、俗语;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1)“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意思是:看那小小的渔船,时隐时现在涛涛风浪里。出自宋代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意思是: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出自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意思是: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出自于宋代苏轼的《浣溪沙》。“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出自于明代于谦的《石灰吟》,“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意思是: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出自唐代李贺的《马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为:在经历了无数磨难和打击后身骨仍然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
(2)出自朱自清的《匆匆》。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两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先秦荀子的《劝学》。“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谚语,意思是: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故答案为:(1)出没风波里、最是一年春好处、谁道人生无再少、要留清白在人间、快走踏清秋、千磨万击还坚劲;(2)八千、徘徊、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忠言逆耳利于行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古诗文默写,有谚语、俗语及惯用语,有名言警句。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答案】15.D
16.C
17.B
18.①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的那个穷和尚吗?
19.①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的那个穷和尚吗?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5.考查了字词解释。“吾欲之南海,何如”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之”是到,往的意思。A.“惟弈秋之为听”意思是:只听弈秋的教诲。之:代词,指弈秋对棋艺的讲解。
B.“蜀之鄙有二僧”这句话的意思是: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之”是的的意思。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之”是的的意思。
D.“之”是到,往的意思。故选D。
故答案为:D
16.考查了字词解释。“贫者语于富者曰”意思是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语”的意思是告诉。故选C。
故答案为:C
17.考查了对描写方法的理解。联系古文内容可知,作者分别举“贫者”和“富者”的例子,主要通过对话来写,“富者有惭色”是神态描写。故选B。
故答案为:B
18.考查了句子翻译。①恃:倚仗、凭借 。 连词,无实意。 句意: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②顾:表示较强的转折副词,可译为反而,却。蜀:现在四川省。鄙:边境、偏僻的地方。 句意: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的那个穷和尚吗?
故答案为:①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的那个穷和尚吗?
19.考查了概括文章主旨中心。 此文告诉我们:天资聪明不是成功的必需条件。如果有天赋却不去努力,那么就会荒废自己的才能,自毁前程。一个人只要有志于学问,并且为之努力不倦地学习,最后就能成就自己。 因此,最合适本文的观点是“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
故答案为:有志者事竟成。
【答案】20.B;C
21.一楼总咨询台;静音
22.错误;错误;错误;正确
23.C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材料主要写了读者阅览和外借馆藏的书刊、文献资料,参观各类文化艺术展览和各类公益性讲座、读者活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讲座在多功能厅(B区)举办”“C区为现代文献阅览和外借区”可知,暑假期间,徐宁宁到图书馆听专家的“经典阅读讲座”,他应该到B区;张耀扬要去借阅外国名著《安妮日记》,他应该到C区。
故答案为:B、C
21.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楼总咨询台提供咨询导引服务”“阅览室内请保持安静,移动通信设备请设置为静音状态”可知,如果不知馆内的图书如何分类,找不到需要的图书,可以到一楼总咨询台进行咨询,在阅览室内要注意保持安静,移动通信设备要设置为静音状态。
故答案为:一楼总咨询台、静音
22.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读者可凭有效阅览证和外借证进入阅览和外借区域”可知,A表述错误。阅读句子“阅览室内请保持安静,移动通信设备请设置为静音状态”可知,B表述错误。阅读句子“进入阅览区域的读者,请将自备书刊、包袋(大于20*14厘米)、食品等物品寄存一楼寄包处(闭馆后,请勿将物品遗留在寄包柜内)”可知,C表述错误。阅读句子“请在指定区域使用电源,勿擅自外接电源或充电,注意用电安全”可知,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错误、错误、错误、正确
23.考查学生对名言警句的辨析。阅读句子“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可知,这个名言的主题是关于“生命”,故不适合在阅览室悬挂。故选C。
故答案为:C
【答案】24.妻子呜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
25.主动借衣;低声埋怨;说枇杷酸
26.B
27.批注B;批注A
28.B;A
29.乐于助人
30.A
31.D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是阅读题的常见问题,在回答问题之前要仔细阅读短文,充分理解短文内容,然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个下雨天,一位卖枇杷的老人在一家修电视的门店前避雨,修理店的凌师傅借给老人一把伞,并把自己的衣服借给老人穿,卖枇杷的老人在送还雨伞和衣服时,带来自家产的枇杷给凌师傅吃的事情,文章赞扬了凌师傅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24.考查标点符号。考查对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要注意对话中提示语的位置,提示语在前,“说”后面用冒号;提示语在后,“说”后用句号;提示语在中间,“说”后面用逗号。说话内容结束时,我们可根据说话的语气选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因此,加标点符号的时候,还要注意揣摩说话人的心理和说话人想表达的感情。故答案为:妻子呜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
故答案为:妻子呜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
25.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掌握情况。短文主要写了一个下雨天,一位卖枇杷的老人在一家修电视的门店前避雨,修理店的凌师傅借给老人一把伞,并把自己的衣服借给老人穿,卖枇杷的老人在送还雨伞和衣服时,带来自家产的枇杷给凌师傅吃的事情。对于老汉借伞,凌师傅和妻子的态度各不相同。当老汉开口借伞时,凌师傅爽快地答应借伞,而妻子则低声埋怨着,当凌师傅主动把衣服借给老汉时,遭到了妻子的一顿数落。当老汉来送还雨伞和衣服并带来一袋枇杷时,凌师傅直夸枇杷甜,而妻子则说枇杷酸。可以看出,凌师傅夫妻俩在给老汉借伞这件事情上的态度是不同的。故依次填写“低声埋怨、主动借衣、妻子则说枇杷酸”。
故答案为:主动借衣;低声埋怨;说枇杷酸
26.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情况。面对老汉送来的枇杷,凌师傅吃了直夸“真甜”,妻子吃了却说“好酸”。同样的枇杷,两人却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老汉信守承诺送回衣服和伞,枇杷的甜包含着互相信任的味道,凌师傅帮助别人得到了快乐,所以觉得枇杷很甜,而妻子因为当时不信任老汉,所以吃起枇杷心里别扭,觉得酸溜溜的。选项A、C、D理解正确,选项B理解错误。故选B。
故答案为:B
27.考查了对短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情况。①本文出现了两次“狠狠地瞪”,第①处“狠狠地瞪”是妻子对丈夫“狠狠地瞪”,也许妻子当时在想:“你傻呀?人家会为这把伞特地送回来?绝对不能借!”第②处“狠狠地瞪”是丈夫对妻子“狠狠地瞪”,也许丈夫当时想说:“一把伞值多少钱?这么大的雨,老人家淋病了,可怎么办?”
故答案为:批注B、批注A
28.考查环境描写及作用。结合“入夏的天,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天竟哗哗下起了大雨”“狂风裹着豆大的雨点跟踪而来”可知是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为故事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引出了后面老汉借伞一事。故选A。
故答案为:B、A
29.考查人物的赏析。结合“‘没问题。’凌师傅爽快地答道。”“凌师傅从里屋拿出一把自动伞递给了老汉。老汉撑起伞转身欲走,凌师傅说了一声‘等等’。老汉以为凌师傅接受了妻子的暗示,反悔借伞,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凌师傅从里屋翻出了一件外套递给老汉,说:‘看您冷得牙齿打战,快穿上,别冻着了。’老汉穿上外套,顿时全身都暖了”结合人物的言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凌师傅。
故答案为:乐于助人
30.考查侧面描写的作用。本文着力刻画凌师傅的人物形象,对妻子的描写是为了侧面烘托凌师傅的高大形象。故选A。
故答案为:A
31.考查了对阅读小说的方法的掌握。本文和我们读过的《桥》《穷人》都是小说,关于小说的阅读,有许多小妙招,如: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帮助理解人物性格;通过画人物关系图、故事情节等方式,梳理小说的情节;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领悟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等。小说中的人物特点并不是单一的,不能只抓住一个特点评价人物。故选项A、B、C说法正确,选项D说法错误。故选D。
故答案为:D
32.【答案】我选择坚持
“坚持不懈,勇攀高峰。”这是令我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人生中也有许多让人难以选择的事,但如果将“坚持”和“选择”放在一起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八岁那年,我接触到了街舞。那时,我还是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学的是街舞,还是比较累的。一次上课,我们在一个大舞蹈教室里,前面有面大镜子,音响在我们镜子的两边,像两个战士。后面的墙上喷满了涂鸦,看起来有趣极了。由于我跳得使劲,累得汗流浃背,头上那一滴滴豆大的汗珠“叭哒叭哒”地往下掉,面前那一面面镜子也被蒸气熏得看不清楚。下课后,一个声音发问了:“儿子,要不咱不上了吧!我看你太累了!”声音正是妈妈。刚开始,听完她的话我打起了退堂鼓,心想:哎呀,确实太累,跳三个小时街舞,还不如在家里喝喝饮料看看书呢!
过了几天,我过五关斩六将,从明星班升到了“团训班”,这可是整个舞团最好的一个班。中途下课后,我的街舞老师张鹏飞对妈妈说:“这孩子很有天赋,节奏感很强,表情也很好!”可是啊!这几次上课,那是越来越累呀!以前我曾多次向妈妈请求“停课”,可是在老师夸我以后,我便将“停课”这两个字抛到了九霄云外,我选择了﹣﹣坚持。
直到现在,我还在执着地学着街舞。我和伙伴们获得无数奖杯。在学校里,几乎没有一个同学不认识跳街舞的我。总而言之,我的坚持关乎了我的童年,让我结识了好的朋友,也获得了名誉。
“坚持不懈,勇攀高峰。”一直是我的座右铭,它激励着我,鼓舞着我。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半命题作文,要求以“我选择____”为题目写一篇习作。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困难,你选择“信念”吗?面对失败、痛苦,你选择“坚强”吗?面对诱惑,你选择“拒绝”吗?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勇气、信念、诚实、坚强、善良、拒绝……注意选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去写。要选择健康向上的。写时要注意把事情过程具体、写生动,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注意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作者叙述了自己学习街舞的收获:贵在坚持。结尾“‘坚持不懈,勇攀高峰。’一直是我的座右铭,它激励着我,鼓舞着我。”点明中心。zhǎ yǎn
tián nì
liá tiān
zhēng fā
dān ge
fēn shā
yòu zhì
sòng zàng
lǐng yù
kǒng bù
①观赏世间美景
②享受温暖盛宴
③感受风云变幻
④品味人生百态
凌师傅
爽快借伞
夸枇杷甜
妻子
一顿数落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2023·和平)认真拼读,规范书写。
【答案】眨眼;甜腻;聊天;蒸发;耽搁;焚烧;幼稚;送葬;领域;恐怖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书写时注意,“眨眼”都是左右结构,偏旁都是:“目”,不要写成“泛眼”;“甜腻”都是左右结构,“腻”偏旁是:“月”,不要写成“泥”;“聊天”的“聊”部首是:耳,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瞭”;“蒸发”的“蒸”偏旁是:艹 ,是上中下结构;“耽搁”都是左右结构,“耽”偏旁是:耳;“焚烧”注意“焚”不要写成“粉”;“幼稚”不要写成“幻稚”;“送葬”的“葬”是上中下结构,不要写成“藏”;“领域”的“域”偏旁是:土,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或”;“恐怖”不要写成“孔布”。
故答案为:眨眼、甜腻、聊天、蒸发、耽搁、焚烧、幼稚、送葬、领域、恐怖
【点评】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2.(2023·和平)下列词语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火炽(huǒ zhì)机杼(jī zhù)
B.僧人(shēng rén)日晷(rì guǐ)
C.藤蔓( téng màn)凹陷(ā xiàn)
D.褴褛(lán lǚ)屐齿(jī chǐ)
【答案】D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火炽”应读“huǒ chì”。
B.有误。“僧人”应读“sēng rén”。
C.有误。“藤蔓”应读“téng wàn”。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汉字读音。我们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练习,熟能生巧。
3.(2023·和平)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思援弓缴而射之。(引,拉)
B.通国之善弈者也。(善良)
C.但爱鲈鱼美。(但是)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清闲)
【答案】B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通国之善弈者也"指的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文言字词的翻译。在正确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做此题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4.(2023·和平)下列各组词语中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一项是( )
A.口若悬河 出口成章 面如土色
B.日瞪口呆 愁眉苦脸 呆若木鸡
C.侃侃而谈 德高望重 嬉皮笑脸
D.人山人海 火冒三丈 怒气冲天
【答案】B
【知识点】人物神态描写
【解析】【分析】A.“口若悬河、出口成章”是形容人的口才的。
B.都是描写人物神态。
C.“侃侃而谈”是形容人的口才的。“德高望重”是形容人的品质的。
D.“人山人海”是形容人多的。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5.(2023·宁津)填入下面语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全市跳远比赛中,小华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学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小梅说:“小华,你勇夺第一,真了不起!”小明说:“小华,全市比赛高手如林,你能____,真是太厉害了!”
A.战无不胜B.非同凡响C.独一无二D.摘得桂冠
【答案】D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结合句子的意思,句子中“勇夺第一”与D项中“摘得桂冠”意思一致,都是获得了第一名的意思。结合对各项中词语的理解,应该选择D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首先要认真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揣摩所填词语应表达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做出正确选择。
6.(2023·榆林)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成长的路上,____注定了迈出双脚,就只能往前移动,____前面荆棘横生。____人生的车站不售返程票,____结果如何,____在行进,我们就不会脸红。
A.只要 既然 因为 不管 即使
B.既然 不管 因为 即使 只要
C.因为 即使 既然 不管 只要
D.既然 即使 因为 不管 只要
【答案】D
【知识点】关联词
【解析】【分析】结合句子前后表达的意思,“注定了迈出双脚,就只能往前移动”这句句子前后之间是因果关系,应该用“既然就”进行作答;“____前面荆棘横生”这句与前面之间是假设关系,应该填“即使”;“ 人生的车站不售返程票”这句与后面之间是因果关系,应该填“因为”;“____结果如何”这句与后面之间是“条件关系”,应该用“不管”,“____在行进”与后面之间是“条件关系”,应该用“只要”,结合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正确运用作答。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对关联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要对句子前后的意思进行精确分析,理解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选用符合相应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进行作答,注意关联词语书写要正确。
7.(2022六下·保山期末)下列诗句对应的节日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寒食节)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元宵节)
【答案】D
【知识点】重要节日
【解析】【分析】A.“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唐代诗人韩翊的《寒食》,描写的是寒食节。正确。
B.“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元日》,描写的是春节。正确。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是重阳节。正确。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中秋节,出自唐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对重要节假日的掌握情况。我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8.(2023·和平)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百”是指数量100。
B.“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死得其所”是指死在所住的地方。
C.“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故”指故事。
D.“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回去”是死去的委婉说法。
【答案】D
【知识点】字义;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分析】A.理解不当。“一百“在这里是虚指,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容真理诞生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
B.理解不当。“死得其所"在这里指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C.理解不当。“问其故”意思是:问他们争论的原因。“故”的意思是原因。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词理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平时的阅读与积累完成,不会的可查阅相关的资料。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课文中的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理解、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等。
9.(2023·和平)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哪一句?( )
A.《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16周年的时候写的回忆录。
B.《北京的春节》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C.《学弈》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告诉读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D.《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在荒岛上生活了20年。
【答案】D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A.《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16周年的时候写的回忆录。表述正确。
B.《北京的春节》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表述正确。
C.《学弈》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告诉读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表述正确。
D.《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0.(2023六下·苍溪)给句中画线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学习语文的天地非常广阔:我们既可以探访历史,____;又可以走进自然,____;还可以体察亲情,____;更可以了解社会,____。
A.①③②④B.④①③②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答案】C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第一空,根据横线前的“探访历史”可知填③感受风云变迁,因为历史是一个变迁的过程。第二空,根据横线前的“走进自然”可知填①观赏世间美景,因为自然界有很多美景。第三空,根据横线前的“体察亲情”可知填②享受温暖盛宴,因为温暖盛宴是亲人团聚的特点。第四空,根据横线前的“了解社会”可知填④品味人生百态,社会是一个百态丛生的地方。
故答案为:C
【点评】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及时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11.(2023·和平)赵孟頫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下列作品中( )是他的书法作品《三门记》。
A.B.
C.D.
【答案】B
【知识点】书法作品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特征作答。大字楷书碑铭《三门记》是一篇碑文的墨本,由元朝书法家赵孟頫创作。赵孟頫是元朝书坛的教化主,对明清书风产生深远影响。赵写大楷起笔不藏锋,多顺锋直写,因为笔势连贯,笔画间有承接的映带,增添了生动的笔意。他的大字,笔画厚实,结体宽博,有横张之势。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书法绘画。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答题的关键是熟知书法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12.(2023·和平)细致研读,精准判断。
(1)《那个星期天》中“我”从满怀期待到彻底失望,突出了母亲对“我“心理感受的忽视因而给“我”带来的痛苦,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亲劳作的辛苦。
(2)《鲁滨逊漂流记》是按照“流落荒岛——建房定居——救‘星期五’——畜牧种植——回到英国”的顺序来写的。
(3)《腊八粥》一文略写等粥,详写喝粥。课文有详有略,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突出文章中心。
(4)《表里的生物》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看似平淡,却能让读者品出告别童年的悠长意味。
【答案】(1)正确
(2)错误
(3)错误
(4)正确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鲁滨逊漂流记》
【解析】【分析】(1)《那个星期天》中“我”从满怀期待到彻底失望,突出了母亲对“我“心理感受的忽视因而给“我”带来的痛苦,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亲劳作的辛苦。说法正确。
(2)《鲁滨逊漂流记》是按照“流落荒岛 —— 建房定居 —— 养牧种植 —— 救“星期五” —— 回到英国”的顺序来写的。说法错误。
(3)《腊八粥》一文略写喝粥,详写等粥。课文有详有略,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突出文章中心。说法错误。
(4)《表里的生物》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不说”表示自己真正认识了生物,也认识了钟表,看似平淡,却能让读者品出告别童年的悠长意味。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2)错误;(3)错误;(4)正确
【点评】考查了课文理解、经典名著、文章结构及详略安排。课文理解是对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3.(2023·和平)裘情达意,笔下生辉。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老舍先生运用 的修辞手法突出腊八粥材料的丰富,表达对富足生活的自豪和期盼。请用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根据给出的语境仿写句子,也表达一种情感。
写一写“雨”:
(2)“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间就到了啊。“这句话运用修辞手法是 。根据语境,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写一写“害怕”:
(3)阳光照耀大地。(写出同样情境的不同感受)
愉快:
沮丧:
(4)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份温馨;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添一分春色;如果你是 ,就给 ;如果你是 ,就给 。(仿写毕业赠言,与例句构成排比)
【答案】(1)比喻;这不是雨,而是让我清醒的良药
(2)夸张;妈妈一走我赶紧把灯都开了,吓得灵魂出窍
(3)今天得到老师夸奖,阳光照耀大地,鲜花对我微笑。;今天受到老师批评,阳光烧灼着大地,鲜花也在嘲笑我。
(4)你是一缕阳光;给大地奉献一分温暖;你是一棵小树;为自然增添一分绿色
【知识点】仿写;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1)考查修辞手法、句子仿写。例句用比喻手法,把“八宝粥”比喻成“农业产品博览会”。再用加点的词造句,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子,用上比喻手法。
(2)考查修辞手法、句子仿写。例句用夸张手法,据此仿写。
(3)考查情景写话。心情不同,对景物的感受也不同,要写出不同心情对景物的感受。
(4)观察题干给出的例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且前后两句存在因果关系,仿写时要注意内容合理,格式一致,手法相同。示例: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给大地奉献一分温暖;如果你是一棵小树,就为自然增添一分绿色。
故答案为:(1)比喻、这不是雨,而是让我清醒的良药;(2)夸张、妈妈一走我赶紧把灯都开了,吓得灵魂出窍;(3)今天得到老师夸奖,阳光照耀大地,鲜花对我微笑。今天受到老师批评,阳光烧灼着大地,鲜花也在嘲笑我。(4)你是一缕阳光、给大地奉献一分温暖、你是一棵小树、为自然增添一分绿色
【点评】考查修辞方法、句子仿写、赠言祝福、情景写话。修辞手法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做好本题要弄清各种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学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4.(2023·和平)日积月累
(1)优秀的古诗词是丰富的文化营养,要用心品味。诗词能叙事,范仲淹说:“君看一叶舟, 。”诗词能绘景,韩愈说:“ ,绝胜姻柳满皇都。”诗词能抒情,苏轼说:” ?门前流水尚能西!”诗词能言志,于谦说:“粉骨碎身浑不怕, ”,李贺说:“何当金络脑, ”郑燮说:“ ,任尔东西南北风”。
(2)毕业在即,徜徉在美丽的校园,许多声音回响在耳边。那是朱自清的感叹:“在 多日的匆匆里,除 外,又剩些什么呢”,那是司马迁的卓见:“人固有一死, , ”,那是荀子的智慧:“青, , ”那是老师的教导:“良药苦口利于病, ”。
【答案】(1)出没风波里;最是一年春好处;谁道人生无再少;要留清白在人间;快走踏清秋;千磨万击还坚劲
(2)八千;徘徊;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忠言逆耳利于行
【知识点】格言、名言;谚语;惯用语、俗语;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1)“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意思是:看那小小的渔船,时隐时现在涛涛风浪里。出自宋代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意思是: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出自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意思是: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出自于宋代苏轼的《浣溪沙》。“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出自于明代于谦的《石灰吟》,“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意思是: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出自唐代李贺的《马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为:在经历了无数磨难和打击后身骨仍然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
(2)出自朱自清的《匆匆》。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两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先秦荀子的《劝学》。“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谚语,意思是: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故答案为:(1)出没风波里、最是一年春好处、谁道人生无再少、要留清白在人间、快走踏清秋、千磨万击还坚劲;(2)八千、徘徊、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忠言逆耳利于行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古诗文默写,有谚语、俗语及惯用语,有名言警句。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二、阅读
(2023·和平)文言文阅读
蜀①鄙②之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越④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蜀:四川。②鄙,边运的地方。③恃:凭借。④越:至、到。⑤顾:难道。
15.下列句中的“之”与“吾欲之南海“的“之”意义相同的是( )
A.惟弈秋之为听B.蜀之鄙有二僧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6.联系上下文“贫者语于富者曰”一句中“语”的意思是( )
A.语文B.语言C.告诉D.语气
17.本文在塑造“二僧”的形象时,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A.语言、心理描写B.语言、神态描写
C.心理、神态描写D.动作、神态描写
18.翻译下列句子。
①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9.根据本文揭示的道理,引用一句你学过的古语或名言警句,谈谈你今后在学习上的打算。
【答案】15.D
16.C
17.B
18.①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的那个穷和尚吗?
19.①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的那个穷和尚吗?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5.考查了字词解释。“吾欲之南海,何如”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之”是到,往的意思。A.“惟弈秋之为听”意思是:只听弈秋的教诲。之:代词,指弈秋对棋艺的讲解。
B.“蜀之鄙有二僧”这句话的意思是: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之”是的的意思。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之”是的的意思。
D.“之”是到,往的意思。故选D。
故答案为:D
16.考查了字词解释。“贫者语于富者曰”意思是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语”的意思是告诉。故选C。
故答案为:C
17.考查了对描写方法的理解。联系古文内容可知,作者分别举“贫者”和“富者”的例子,主要通过对话来写,“富者有惭色”是神态描写。故选B。
故答案为:B
18.考查了句子翻译。①恃:倚仗、凭借 。 连词,无实意。 句意: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②顾:表示较强的转折副词,可译为反而,却。蜀:现在四川省。鄙:边境、偏僻的地方。 句意: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的那个穷和尚吗?
故答案为:①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的那个穷和尚吗?
19.考查了概括文章主旨中心。 此文告诉我们:天资聪明不是成功的必需条件。如果有天赋却不去努力,那么就会荒废自己的才能,自毁前程。一个人只要有志于学问,并且为之努力不倦地学习,最后就能成就自己。 因此,最合适本文的观点是“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
故答案为:有志者事竟成。
(2023·和平)非连续文本阅读
×××图书馆读者须知
欢迎您前来我馆阅览和外借馆藏的书刊、文献资料,参观我馆举办的各类文化艺术展览,参加我馆举办的各类公益性讲座和读者活动。
⒈我馆主要的文献阅览区域设在A区和C区,展览厅设在D区,讲座在多功能厅(B区)举办。A区为古籍、近代文献阅览区和专利、标准等特种科技文献阅览区,C区为现代文献阅览和外借区。读者可凭有效阅览证和外借证进入阅览和外借区域。
⒉进入阅览区域的读者,请将自备书刊、包袋(大丁20*14厘米)、食品等物品寄存一楼寄包处(闭馆后,请勿将物品遗留在寄包柜内)。
⒊阅览室内请保持安静,移动通信设备请设置为静音状态。阅览区设有免费饮水点,请勿在阅览区内饮食、喝有色或含糖饮料。
⒋请在指定区域使用电源,勿擅自外接电源或充电,注意用电安全。
⒌本馆全年对外开放。提供24小时还书服务(正门的门卫室)。一楼总咨询台提供咨询导引服务。
请爱护文献资料和一切公共财物,遵守“七不”规范,遵守本馆的借阅规则,让我们共同营造舒适、安静的阅览环境和良好的借阅秩序。
20.暑假期间,李璐璐到图书馆听专家的“经典阅读讲座”,她应该到 区;刘明辉要去借阅外国名著《安妮日记》,他应该到 区。
21.如果不知馆内的图书如何分类,找不到需要的图书,可以到 进行咨询,在阅览室内要注意保持安静,移动通信设备要设置为 状态。
22.下面做法中,符合“读者须知”的打对号,不符合的打错号。
A.夏铭持有效阅览证进入C区,借阅图书并阅览文献。
B.当我们阅读时遇到问题应与同伴小声交流,保持阅览环境的安静。
C.当我们进入阅览区域后应把所带的物品放到寄存处,离开时携带不方便可放在寄包柜内。
D.当我们所带的手机没电了,可以用自己的充电宝进行充电,不过应注意用电安全。
23.如果在阅览室悬挂名言,下面不恰当的是( )。
A.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B.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C.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D.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答案】20.B;C
21.一楼总咨询台;静音
22.错误;错误;错误;正确
23.C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材料主要写了读者阅览和外借馆藏的书刊、文献资料,参观各类文化艺术展览和各类公益性讲座、读者活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讲座在多功能厅(B区)举办”“C区为现代文献阅览和外借区”可知,暑假期间,徐宁宁到图书馆听专家的“经典阅读讲座”,他应该到B区;张耀扬要去借阅外国名著《安妮日记》,他应该到C区。
故答案为:B、C
21.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楼总咨询台提供咨询导引服务”“阅览室内请保持安静,移动通信设备请设置为静音状态”可知,如果不知馆内的图书如何分类,找不到需要的图书,可以到一楼总咨询台进行咨询,在阅览室内要注意保持安静,移动通信设备要设置为静音状态。
故答案为:一楼总咨询台、静音
22.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读者可凭有效阅览证和外借证进入阅览和外借区域”可知,A表述错误。阅读句子“阅览室内请保持安静,移动通信设备请设置为静音状态”可知,B表述错误。阅读句子“进入阅览区域的读者,请将自备书刊、包袋(大于20*14厘米)、食品等物品寄存一楼寄包处(闭馆后,请勿将物品遗留在寄包柜内)”可知,C表述错误。阅读句子“请在指定区域使用电源,勿擅自外接电源或充电,注意用电安全”可知,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错误、错误、错误、正确
23.考查学生对名言警句的辨析。阅读句子“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可知,这个名言的主题是关于“生命”,故不适合在阅览室悬挂。故选C。
故答案为:C
(2023·和平)课外阅读
枇杷酸•枇杷甜
入夏的天,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老汉卖完枇杷的时候,天竟哗哗下起了大雨,他赶紧在一家“凌氏修理店”门前避雨。狂风裹着豆大的雨点跟踪而来,老汉不得不挪进修理店内。老汉试探地问正在修电视的师傅:“师傅姓凌吧?”凌师傅抬起了头。“我是三桥村的。”老汉怯怯地说,“您看,能不能借把伞给我,下次赶集我保证还您。”“没问题。”凌师傅爽快地答道。
凌师傅的妻子听到谈话,急忙从里屋钻出来,①狠狠地瞪了凌师傅一眼。凌师傅没理会,径直钻进里屋。妻子也跟了进去,拽了男人一把衣角,一直低声埋怨。凌师傅甩脱妻子的手,②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妻子窝了一肚子火不好发作。
凌师傅从里屋拿出一把自动伞递给了老汉。老汉撑起伞转身欲走,凌师傅说了一声“等等”。老汉以为凌师傅接受了妻子的暗示,反悔借伞,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凌师傅从里屋翻出了一件外套递给老汉,说:“看您冷得牙齿打战,快穿上,别冻着了。”老汉穿上外套,顿时全身都暖了。老汉走后,妻子僻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凌师傅没跟妻子拌嘴,只扔下一句话“女人就是小心眼”,又干活去了。
第三天,老汉上街来了。老汉将伞和衣服还给了凌师傅,还递上一袋金灿灿的枇杷。凌师傅推辞了几次,老汉就说:“那天多亏您借伞和衣服给我,要不然,我非害一场大要是害了大病,我那一山的枇杷就完了。与那一山枇杷相比,这袋枇杷算得了什么?”
凌师傅剥了一颗枇杷,扔进嘴里,立刻吐出一颗乌溜溜的细核来,直咂嘴道:“又剥一颗塞进妻子的嘴里,她双眼眯成一线天:“好酸!”凌师傅抢过话:“是你的心酸”凌师傅的妻子向来爱吃枇杷,可这回老汉送来的那袋枇杷,她再没动过。
24.给画横线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25.对于老汉借伞,凌师傅和妻子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根据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26.面对老汉送来的枇杷.,凌师傅吃了直夸“真甜”,妻子吃了却说“好酸”。同样的的枇杷,不同的看法。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____
A.老汉信守承诺送回衣服和伞,枇杷的甜包含着互相信任的味道。
B.妻子觉得枇杷酸是因为生病没有胃口,不想吃。
C.凌师傅帮助别人得到了快乐,所以觉得枇杷甜。
D.因为当时不信任老汉,妻子吃起枇杷心里别扭,觉得酸溜溜的。
27.本文出现了两次“狠狠地瞪”,凌师傅、妻子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联系上下文,揣测人物想法,给文中两外“狠狠地瞪”选择合适的批注。
第①处对应批注:
第②处对应批注:
【批注A:一把伞值多少钱?这么大的雨,老人家淋病了,可怎么办?批注B:你傻呀?人家会为这把伞特地送回来?绝对不能借!批注C:这把破伞本来就不打算要了,现在就当丢了呗!】
2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 描写(A.心理描写 B.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为故事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引出了后面老汉借伞一事。B.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
29.结合人物的言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 的凌师傅。(填写一个描写人物品质的四字词语)
30.本文着力刻画凌师傅的人物形象,对妻子的描写是为了( )
A.侧面烘托B.点面结合C.首尾呼应D.动静结合
31.本文和我们读过的《桥》《穷人》都是小说,以下关于小说的阅读小妙招,不恰当的是( )
A.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帮助理解人物性格。
B.地过枝人物关系图,故事情节梯等方式,梳理小说的情节。
C.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领悟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D.小说中的人物特点都是单一的,只需抓住一个特点评价人物。
【答案】24.妻子呜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
25.主动借衣;低声埋怨;说枇杷酸
26.B
27.批注B;批注A
28.B;A
29.乐于助人
30.A
31.D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是阅读题的常见问题,在回答问题之前要仔细阅读短文,充分理解短文内容,然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个下雨天,一位卖枇杷的老人在一家修电视的门店前避雨,修理店的凌师傅借给老人一把伞,并把自己的衣服借给老人穿,卖枇杷的老人在送还雨伞和衣服时,带来自家产的枇杷给凌师傅吃的事情,文章赞扬了凌师傅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24.考查标点符号。考查对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要注意对话中提示语的位置,提示语在前,“说”后面用冒号;提示语在后,“说”后用句号;提示语在中间,“说”后面用逗号。说话内容结束时,我们可根据说话的语气选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因此,加标点符号的时候,还要注意揣摩说话人的心理和说话人想表达的感情。故答案为:妻子呜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
故答案为:妻子呜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
25.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掌握情况。短文主要写了一个下雨天,一位卖枇杷的老人在一家修电视的门店前避雨,修理店的凌师傅借给老人一把伞,并把自己的衣服借给老人穿,卖枇杷的老人在送还雨伞和衣服时,带来自家产的枇杷给凌师傅吃的事情。对于老汉借伞,凌师傅和妻子的态度各不相同。当老汉开口借伞时,凌师傅爽快地答应借伞,而妻子则低声埋怨着,当凌师傅主动把衣服借给老汉时,遭到了妻子的一顿数落。当老汉来送还雨伞和衣服并带来一袋枇杷时,凌师傅直夸枇杷甜,而妻子则说枇杷酸。可以看出,凌师傅夫妻俩在给老汉借伞这件事情上的态度是不同的。故依次填写“低声埋怨、主动借衣、妻子则说枇杷酸”。
故答案为:主动借衣;低声埋怨;说枇杷酸
26.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情况。面对老汉送来的枇杷,凌师傅吃了直夸“真甜”,妻子吃了却说“好酸”。同样的枇杷,两人却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老汉信守承诺送回衣服和伞,枇杷的甜包含着互相信任的味道,凌师傅帮助别人得到了快乐,所以觉得枇杷很甜,而妻子因为当时不信任老汉,所以吃起枇杷心里别扭,觉得酸溜溜的。选项A、C、D理解正确,选项B理解错误。故选B。
故答案为:B
27.考查了对短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情况。①本文出现了两次“狠狠地瞪”,第①处“狠狠地瞪”是妻子对丈夫“狠狠地瞪”,也许妻子当时在想:“你傻呀?人家会为这把伞特地送回来?绝对不能借!”第②处“狠狠地瞪”是丈夫对妻子“狠狠地瞪”,也许丈夫当时想说:“一把伞值多少钱?这么大的雨,老人家淋病了,可怎么办?”
故答案为:批注B、批注A
28.考查环境描写及作用。结合“入夏的天,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天竟哗哗下起了大雨”“狂风裹着豆大的雨点跟踪而来”可知是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为故事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引出了后面老汉借伞一事。故选A。
故答案为:B、A
29.考查人物的赏析。结合“‘没问题。’凌师傅爽快地答道。”“凌师傅从里屋拿出一把自动伞递给了老汉。老汉撑起伞转身欲走,凌师傅说了一声‘等等’。老汉以为凌师傅接受了妻子的暗示,反悔借伞,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凌师傅从里屋翻出了一件外套递给老汉,说:‘看您冷得牙齿打战,快穿上,别冻着了。’老汉穿上外套,顿时全身都暖了”结合人物的言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凌师傅。
故答案为:乐于助人
30.考查侧面描写的作用。本文着力刻画凌师傅的人物形象,对妻子的描写是为了侧面烘托凌师傅的高大形象。故选A。
故答案为:A
31.考查了对阅读小说的方法的掌握。本文和我们读过的《桥》《穷人》都是小说,关于小说的阅读,有许多小妙招,如: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帮助理解人物性格;通过画人物关系图、故事情节等方式,梳理小说的情节;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领悟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等。小说中的人物特点并不是单一的,不能只抓住一个特点评价人物。故选项A、B、C说法正确,选项D说法错误。故选D。
故答案为:D
三、妙笔生花
32.(2023·和平)提示与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困难,你选择“信念”吗?面对失败、痛苦,你选择“坚强”吗?面对诱惑,你选择“拒绝”吗?请以“我选择▲”为题目,运用生动的事例写一篇习作。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勇气、信念、诚实、坚强、善良、拒绝……
②把事例写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
③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450。
【答案】我选择坚持
“坚持不懈,勇攀高峰。”这是令我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人生中也有许多让人难以选择的事,但如果将“坚持”和“选择”放在一起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八岁那年,我接触到了街舞。那时,我还是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学的是街舞,还是比较累的。一次上课,我们在一个大舞蹈教室里,前面有面大镜子,音响在我们镜子的两边,像两个战士。后面的墙上喷满了涂鸦,看起来有趣极了。由于我跳得使劲,累得汗流浃背,头上那一滴滴豆大的汗珠“叭哒叭哒”地往下掉,面前那一面面镜子也被蒸气熏得看不清楚。下课后,一个声音发问了:“儿子,要不咱不上了吧!我看你太累了!”声音正是妈妈。刚开始,听完她的话我打起了退堂鼓,心想:哎呀,确实太累,跳三个小时街舞,还不如在家里喝喝饮料看看书呢!
过了几天,我过五关斩六将,从明星班升到了“团训班”,这可是整个舞团最好的一个班。中途下课后,我的街舞老师张鹏飞对妈妈说:“这孩子很有天赋,节奏感很强,表情也很好!”可是啊!这几次上课,那是越来越累呀!以前我曾多次向妈妈请求“停课”,可是在老师夸我以后,我便将“停课”这两个字抛到了九霄云外,我选择了﹣﹣坚持。
直到现在,我还在执着地学着街舞。我和伙伴们获得无数奖杯。在学校里,几乎没有一个同学不认识跳街舞的我。总而言之,我的坚持关乎了我的童年,让我结识了好的朋友,也获得了名誉。
“坚持不懈,勇攀高峰。”一直是我的座右铭,它激励着我,鼓舞着我。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半命题作文,要求以“我选择____”为题目写一篇习作。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困难,你选择“信念”吗?面对失败、痛苦,你选择“坚强”吗?面对诱惑,你选择“拒绝”吗?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勇气、信念、诚实、坚强、善良、拒绝……注意选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去写。要选择健康向上的。写时要注意把事情过程具体、写生动,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注意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作者叙述了自己学习街舞的收获:贵在坚持。结尾“‘坚持不懈,勇攀高峰。’一直是我的座右铭,它激励着我,鼓舞着我。”点明中心。zhǎ yǎn
tián nì
liá tiān
zhēng fā
dān ge
fēn shā
yòu zhì
sòng zàng
lǐng yù
kǒng bù
①观赏世间美景
②享受温暖盛宴
③感受风云变幻
④品味人生百态
凌师傅
爽快借伞
夸枇杷甜
妻子
一顿数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学生版+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一选,积累运用,阅读,习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学生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学生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习作天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