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光现象实验题 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72564/0-173823041142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光现象实验题 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72564/0-173823041146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光现象实验题 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72564/0-173823041148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光现象实验题 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光现象实验题 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共16页。
1.小伟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立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进行观察,如题图所示。
(1)实验中小伟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薄平板玻璃前某处,发现无论怎么在水平桌面上调整玻璃板后的蜡烛B,都始终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能的原因是 ;
(2)小伟将蜡烛A逐渐向玻璃板靠近时,它的像也逐渐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中,为验证通过玻璃板所成的像是否为虚像,小伟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在蜡烛A的这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此时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小伟的做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器材有:激光笔、可折转光屏、平面镜和喷雾器,将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如图甲所示。激光笔的光束射向平面镜上O点,在平面镜上方喷水雾,从前向后观察,可在镜面上方看到2条光束。
(1)将折转光屏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让入射光沿左半屏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要呈现反射光,需将右半屏向 (选填“前”或“后”)折转;
(2)保持入射点不变,多次改变入射方向,在光屏上记录每次实验的光路、和,如图丙所示。为了研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左、右半屏相对应的光线关于转轴对称,可将此对称轴视为 。同时根据光屏上的角度信息可得结论: 。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我们一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既能看见物体的像,也能透过玻璃板看见另一侧的物体,便于确定物体像的位置,但在实验中,由于玻璃板前后两个面都能成像,并且玻璃板的厚度对研究成像规律也有影响,聪明的小明利用网上定制的两块小镜子(该平面镜的前表面为反射面)也完成了实验。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1)如图甲所示,将两块平面镜分开一定距离固定于不锈铜框架上,将铅笔A放在平面镜前,可以看见铅笔通过平面镜成上下两段不完整的 (选填“虚像”或“实像”)。此像虽然不完整,但优点是比玻璃板成像要 。
(2)小明用与铅笔A完全一样的铅笔B找到了铅笔A像的位置。他具体的操作是 。
(3)为了消除平面镜厚度对测量物距和像距的影响,小明用图乙的方法测出了物距和像距。图丙为图乙的简化图,图丙中 表示像距(选填“BD”或“BC”)。
(4)根据实验结论,小明学以致用。如图丁所示,小明的眼睛在点A处,他通过平面镜看到自己脚尖B点,请完成光路图,( )
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
①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 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另一侧A的像。
②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但未点燃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它与像重合,说明像与蜡烛的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③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发现无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虚"或“实”)像。
5.如图所示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应该选用 (选填“薄”或“厚”)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从而避免重影对实验的影响;
(2)当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其所成的像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在玻璃板背面放置一本物理书,则透过玻璃板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6.小明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A、B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图甲)。
(1)将茶色玻璃板 (竖直/倾斜)立在水平桌面上;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调节镜后棋子B的位置,在 (A/B)侧观察,直到从玻璃板前 (AB连线的正上方/能看到像的任意位置)观察到B与A的像重合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
(3)小明想验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移去B,在B原来的位置竖直放置一张白色卡片, (透过玻璃/直接)观察卡片上有无A的像;
(4)改变A的位置多次,每次小明都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个棋子到镜面的距离,这步操作目的是为了知道 的关系;
(5)小明想要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做了四种模型(图乙)并把它们分别面对玻璃竖立在桌面上,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A/B/C/D)。
7.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面竖立放置可转折的硬纸板,硬纸板可绕接缝ON转动,ON是法线,AO表示射光线,OB表示反射光线。利用上述器材和量角器、激光笔等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1)小雨的操作如图甲所示,他将呈现反射光线光路的活动硬纸板向后折或向前折,活动硬纸板上就观察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 ;
(2)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光线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记录了多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在分析论证时,同组的小华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小雨认为应是: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 的结论正确。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3)将平面镜换成玻璃板,如图乙放置,透过玻璃板可以看见蜡烛A的像,将不透光的硬纸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 (选填“能”或“不能”)看见蜡烛A的像;
(4)实验结束前,小华将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如图丙。现将平面镜移至图丁位置,硬币的成像情况是 (填字母代号)。
A.硬币成像在a处 B.硬币成像在b处
C.硬币成像在c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8.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数据如下表。
(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反射角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2)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如图乙,把纸板NOF向后折,光沿EO入射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当入射光线EO远离法线NO时,会看到反射光线OF (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可以得到反射角会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
(4)在图甲中,当光沿FO的方向射向O点时,光会沿着OE的方向射出,这说明了光路是 的。
第二板块:能力提升
9.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没有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小明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都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2)小明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如图乙所示,若将玻璃板向左倾斜,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 (选填“①”或“②”)处。
10.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实验时,硬纸板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垂直于平面镜放置。
(2)让入射光沿着射向镜面,量角器测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相等。为了得到普遍规律,他下一步操作应是 。
(3)让光沿着的方向射到镜面,发现反射光沿着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4)如图乙所示,把F向后翻折,小明发现在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
11.科学实践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这样做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像与物的 关系;
(2)移动点燃的蜡烛A,重做实验,当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像的大小将 ;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1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
(2)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图中的蜡烛2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中 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3)若采用厚玻璃板,观察到蜡烛1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 cm;
(4)实验结束后,小丁无意间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电子钟的像如图乙所示,这时是白天,实际的时间是 ;
(5)如图丙所示,请画出物体ABC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保留作图痕迹)。
1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如图所示。
(1)在水平桌面上平铺一张大白纸,玻璃板应 放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两支蜡烛外形相同是为了验证像与物 ;
(3)多次实验后,小明将数据记录如表二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 。
14.某实验小组在物理课堂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过程中,组装好实验器材后,粗心的小梦没有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如图1所示,点燃蜡烛A,此时蜡烛的像将出现在桌面的 (选填“下方”或“上方”),经王老师及时提醒、小梦调整装置,眼睛在A蜡烛的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确定了蜡烛A像的位置,将蜡烛A以2c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则蜡烛A的像以 cm/s的速度远离蜡烛A;
(2)为了操作简单并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小军多次改变 的位置,如图2所示,在纸上记录了以下6个点(3个物点和3个像点),以及玻璃板的位置,但小军没有标明对应点,请你帮助小军找出物体在2位置时对应的像在 (选填“4”、“5”或“6”)位置;
(3)考虑到蜡烛燃烧后会变短,小杜对实验器材进行了调整,如图3所示,小杜选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A”型的LED灯替代了蜡烛,由于玻璃板较厚,在有LED灯的一侧通过玻璃板观察到两个清晰的像、用完全相同的LED灯找到了这两个像A'、A″、并测得像A'和像A″相距6mm,请根据这两个像的距离计算出此玻璃板的厚度是 mm;撤去玻璃板右侧的LED灯,在成像的位置放置一张白纸,用眼睛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
15.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中,应选择 (选填“厚”或“薄”)玻璃板在 (选填“较黑暗”或“较光亮”)环境中进行;
(2)在竖直摆放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再拿一支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来回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多次实验后记录下每次蜡烛的位置和像的位置。当蜡烛A靠近玻璃板的过程中,所成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置上一块光屏,发现在光屏上没有像,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4)如下图甲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图乙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是 (选填字母代号)。
A.硬币成像在a处
B.硬币成像在b处
C.硬币成像在c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次数
1
2
3
4
∠i
30°
40°
50°
60°
∠r
30°
40°
50°
60°
次数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
10
10
2
15
15
3
20
20
参考答案
1. 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 不变 能 错误
【详解】(1)[1]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玻璃板要竖直放置,若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B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2]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小伟将蜡烛A逐渐向玻璃板靠近时,它的像也逐渐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将不变。
(3)[3][4]在玻璃板前面能看到蜡烛和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在玻璃板后面不能看到蜡烛在平面镜中像,所以要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因此在蜡烛A的这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此时能在光屏上能看到蜡烛A的虚像,小伟的做法是错误的。
2. 前 法线 见解析
【详解】(1)[1]如图乙,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了一个角度,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则需将右半屏向前折转。
(2)[2][3]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如图丙所示,发现左、右半屏相对应的光线关于转轴对称,可将此对称轴视为法线所在位置,根据光屏上的信息可得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相等。
3. 虚像 清晰 将铅笔B放在平面镜后,使B与A的像重合 BD
【详解】(1)[1][2]铅笔射向平面镜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不能会聚成像,而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在一起形成虚像;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反射光,平面镜只能反射光,故用平面镜反射的光多,成像清晰。
(2)[3]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小明将铅笔B放在平面镜后,使B与A的像重合。
(3)[4]AD是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即物距,根据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知,BD是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即像距。
(4)[5]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规律进行作图,如图所示
4. 垂直 相等 虚
【详解】①[1]如果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则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导致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和像重合。故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另一侧A的像。
②[2]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但未点燃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它与像重合,说明未点燃的蜡烛B与玻璃板后的像大小相等,因为两蜡烛完全相同,故可得出像与蜡烛的大小相等。
③[3]实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不能被光屏接收。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发现无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5. 薄 不变 能
【解析】【小题1】(1)[1]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均能发生反射成像,实验中为了避免重影的影响,应该选用薄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2)[2] 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当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成的像不变。
(3)[3]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在玻璃板背面放置一本物理书,不影响平面镜成像,所以能看到蜡烛A的像。
6. 竖直 A 能看到像的任意位置 直接 像和物到镜面距离 A
【详解】(1)[1]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后面的棋子与前面棋子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能使两个棋子重合,因此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2][3]人眼要在A侧进行观察,若在B侧进行观察,无法看到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观察时,在看到像的任意位置都可以,观察到B与A的像重合为止。
(3)[4]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移去镜后的蜡烛B,在图中像的位置竖直放一硬纸片,直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棋子的像,如果有,则为实像,否则,为虚像。
(4)[5]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个棋子到镜面的距离,实际是测出了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所以,这步操作目的是为了知道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
(5)[6]由图可知,四个模型分别为C、A、T、V,从模型上看,只有C左右不同,而A、T、V,左右相同,所以当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模型A、T、V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只有C左右不同,所以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7. 同一平面内 小雨 排除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能 A
【详解】(1)[1]小雨的操作如图甲所示,他将呈现反射光线光路的活动硬纸板向后折或向前折,此时E、F两板不在同一平面内,活动硬纸板上就观察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2)[2]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光线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记录了多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在分析论证时,同组的小华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小雨认为应是: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于入射角是自变量,反射角是因变量,则小雨的结论正确。
[3]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排除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3)[4]将平面镜换成玻璃板,如图乙放置,透过玻璃板可以看见蜡烛A的像,将不透光的硬纸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并没有实际光线透过硬纸板,故人眼在玻璃板前能看见蜡烛A的像。
(4)[5]实验结束前,小华将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现将平面镜移至图丁位置,由于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则硬币成像仍在a处;故A符合题意。
8. 等于 不能 远离 可逆
【详解】(1)[1]由表格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2]光沿EO入射,如果把纸板NOF向后折,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所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3)[3]当入射光线EO远离法线NO时,即入射角增大,根据反射定律的内容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增大,故反射光线将远离法线。
(4)[4]当光沿FO的方向射向O点时,光会沿着OE的方向射出,这说明了光路是可逆的。
9. 虚 不变 ②
【详解】(1)[1]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像是反射光线反射延长线的交点,并非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无法在光屏上承接,因此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是等大的。因此小明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将不变。
(3)[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是对称的,若将玻璃板向左倾斜,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②处。
10.(1)需要
(2)改变入射角度,多次实验
(3)可逆
(4)同一平面
【详解】(1)实验时,硬纸板需要垂直于平面镜放置,反射光线才能出来在硬纸板上。
(2)为得到普遍规律,需多次实验,下一步操作是改变入射角的度数,测量反射角,得多组数据。
(3)当入射光为AO时,反射光为OB,当入射光为BO时,反射光为OA,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4)把F向后翻折,使两块板不在同平面,小明发现在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11. 大小 不变 虚
【详解】(1)[1]两支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需要选用两根外形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
(2)[2]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因此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
(3)[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呈现在光屏上,所以小明拿掉B蜡烛,在原来B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直接观察光屏,发现A蜡烛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12.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 0.4 10︰35
【详解】(1)[1]如图,做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 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图中的蜡烛2的位置,即是蜡烛1的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用来观察像能否在光屏上呈现。因为平面镜的实质是光的反射,所以不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也不能到光屏的背面去观察。如图所示,最理想的观察位置是玻璃板上方B点的位置。
(3)[3] 若采用厚玻璃板,会观察到两个像,这是光在玻璃板的两个面同时反射所形成的。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经玻璃板背面反射形成的像到物的距离与经玻璃板正面反射形成的像到物的距离的差值,刚好是玻璃板厚度的2倍。所以如果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0.4cm。
(4)[4]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像,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会发现平面镜中的像和实物在水平方向上左右互换,所以在读数时,把乙图水平翻转180°后读数即可,实际时间为10︰35。
(5)[5]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分别过A、B、C三个点做镜面的垂线并延长,在镜面的另一边确定三个点像的位置A1、B1、C1,最后把A1、B1、C1用虚像连接起来即是平面镜中的像。如下图所示:
13. 垂直 的大小关系 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详解】(1)[1]玻璃板必须与水平桌面垂直,这样成的像才会在桌面所在平面上,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才能与所成的像重合,才可以比较物像大小。
(2)[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外形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为了验证像与物大小相等。
(3)[3]由表中物距和像距的数值相等可得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14. 上方 4 蜡烛A 5 3 虚像
【详解】(1)[1]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点燃蜡烛A,此时蜡烛的像将出现在桌面的上方。
[2]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将蜡烛A以2c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则蜡烛A的像也以2c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但相对蜡烛A,蜡烛A的像以4cm/s的速度远离蜡烛A。
(2)[3][4]小军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目的是为了操作简单并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所以小军找出物体在2位置对应的像是5位置。
(3)[5]如图3所示,由于玻璃板较厚,玻璃板前后两个面反射成两个像,左侧反射面成的像在A′,右侧反射面成的像在A″,设蜡烛A距离左侧面的距离为l,玻璃板的厚度为d,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故A′距右侧面的距离为
A″距右侧反射面的距离为
两像相距为
解得
玻璃板的厚度是3mm。
[6]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被光屏承接,因此撤去玻璃板右侧的LED灯,在成像的位置放置一张白纸,用眼睛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并没有像。
15. 薄 较黑暗 前侧 不变 虚像 A
【详解】(1)[1]“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应选薄的玻璃板,太厚的玻璃板,会有较明显的重影,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光学实验应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可便于更清楚的观察所成像的特点。
(2)[3]蜡烛A在玻璃板前方,其虚像在玻璃板后方,人眼应在玻璃板前方才能观察到A的像。
[4]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等大,当蜡烛A靠近玻璃板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
(3)[5]实像为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在蜡烛B位置上放置上一块光屏,发现在光屏上没有像,说明所成像为虚像。
(4)[6]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将平面镜按如图所示平移时,所成像与物还是关于平面镜对称,应在a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精练:专题三光现象二:实验专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2mm厚的透明玻璃板;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专题之光现象考点清单及中考真题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光源,光的直线传播,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考点精练:专题三光现象二:实验专题(教师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2mm厚的透明玻璃板;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