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总结作业,生字词解析,原文及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词意,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 培养学生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分析,理解词人情感的能力。
- 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受纳兰性德的边塞情怀。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运用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替换意象、改变表现手法等方式,对原诗进行创新性的改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纳兰性德对边塞生活的凄惘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培养历史感和批判性思维。
-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 分析意象、把握情感。
- 讲解《浣溪沙》的背景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牌的内涵。
- 感受纳兰性德借景抒发的情感,理解其边塞词的意象和画意。
三、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领会词牌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纳兰性德通过意象传达的凄惘之情,理解其边塞情怀。
四、教学方法
1. 导入法
- 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浣溪沙》这首词,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 利用PPT展示边塞诗人的经典诗句,引出边塞诗人及其风格,进而引出纳兰性德的《浣溪沙》。
2. 朗读法
- 采用听读、模仿朗读、反馈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 通过朗读,体会词的清丽婉约风格和边塞词的意象。
3. 讨论法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纳兰性德的边塞情怀。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4. 点拨法
-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和情感。
5. 合作与探究法
-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PPT,引出边塞诗人及其风格。
- 在浩如烟海的诗坛,有一类诗人,他们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放旷达,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浑悲壮,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磅礴瑰丽,也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思乡思亲。
-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2. 引出纳兰性德及其《浣溪沙》。
- 边塞诗人也不乏缠绵细腻、清丽婉约之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领略他笔下边塞的景象,领略我国经典古词的魅力。
二、美词我来读
1. 听读该词,轻声跟读,注意字音,体会停顿、节奏、重音、语气、语速。
- 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 提问:你们听出了哪些重音和停顿?
2. 模仿朗读。
- 一读,读准字音,读响韵脚。
- 二读,读清节奏,读准重音。
- 检查学案中的基础达标——读准字音、划出韵脚、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3. 反馈朗读。
- 组内交流,朗读表演。
- 提问:你们觉得朗读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三、美词我来绘
1. 诗词,美在意境。读诗词,我们常常感觉到扑面而来的诗情画意。
- 默读词,借助注释和学案疏通词句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 检查学案中的基础达标——解释词义。
- 学生疏通词句。
2. 活动二:美词我来绘。
- 读纳兰性德的词,我看到了(意象),感受到(画面)。
- 尝试描述词中的画面。(描述是在翻译的基础上,添加合理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生动地呈现一幅画面、一个场景。)
- 反馈回答。根据学生反馈,出示词中的意象:云山、北风、嘶马、深秋、晚烟、戍垒、斜日、关城。
3. 描绘词中的画面。
-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上。
- 提问:你们从这个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
四、美词我来析
1.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 云山、北风、嘶马等意象,营造了边塞的荒凉与凄清。
- 晚烟、戍垒、斜日等意象,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 提问:你们还从词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
2. 讲解词的写作背景。
-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
- 提问:你们知道纳兰性德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吗?
3.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 纳兰性德的这首词,不仅表达了他对边塞生活的凄惘之情,也反映了他对国家边防事务的思考和对自我价值的审视。
- 提问:你们认为纳兰性德的这首词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什么关系?
五、美词我来诵
1. 经典我来诵。
- 我是经典吟诵人,我(们)把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诵给您听!
- 自主选择一首纳兰词背诵,尝试着诵出感情。
- 诵给自己的小伙伴听,努力完善个人诵读或自己组团合作朗诵。
- 展示诵读成果。
2. 鉴赏与传承。
-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参考评价量表,为自己喜欢的边塞词写一段文字鉴赏。
- 完成“最美边塞词”的推选任务,同时在全班评出“词话小名士”。
六、总结作业
1. 总结。
-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去读诗词吧,好让我们自己多一份诗情,好让我们的民族多一份文化自信!
2. 布置课后作业。
- 完成课堂内外——课后检测。
- 搜集纳兰性德的其他边塞词,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其不同的情感表达。
六、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评估。
-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浣溪沙》的词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 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这首词,感受到了纳兰性德的边塞情怀。
- 通过讨论和鉴赏活动,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2. 教学改进措施。
-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开掘词牌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 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可以结合更多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情感。
通过本次《浣溪沙》的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纳兰性德的边塞情怀,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六、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著名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他是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自幼聪颖,文武兼修,18岁考中举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纳兰性德以词名世,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词人,更是一位深情的丈夫。他的妻子卢氏多才多艺,二人生活美满幸福。然而,成婚三年后,卢氏不幸亡故,这给纳兰性德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的一生,情感丰富,尤其是对亡妻卢氏的深深爱恋和无尽哀伤,在其词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词作,既有对边塞生活的描绘,也有对亡妻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七、生字词解析
1.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本词为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 谁念:此处指亡妻卢氏已逝,无人再关心词人。
3. 萧萧:风吹叶落发出的声音,形容风声、落叶声等。
4. 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也可理解为稀疏的窗棂。
5. 被酒:中酒、酒醉。此处指词人饮酒过量。
6. 春睡:醉困沉睡,脸上如春色。此处指词人在春天里饮酒过量,睡梦沉沉。
7. 赌书:此处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纳兰性德以此典为喻,说明往日与亡妻有着像李清照一样的美满夫妻生活。
8. 消得:消受,享受。此处指词人享受与亡妻共度的美好时光。
八、原文及译文
原文: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译文:
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详细解读:
上片开篇“谁念西风独自凉”,以问句形式,点出词人孤独寂寞的心境。西风渐紧,寒意侵人,词人独自站在窗前,感受到的不仅是季节的变换,更是内心的凄凉。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卢氏便会催促词人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今年此时,卢氏已长眠黄土,阴阳阻隔,天壤之别,她再也不能来为词人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因此,词人发出“谁念西风独自凉”的感慨,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和无尽哀伤。
接着,“萧萧黄叶闭疏窗”,词人用黄叶飞舞、窗户紧闭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黄叶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凋零,而窗户的紧闭则暗示着词人内心的封闭和痛苦。这句词不仅描绘了秋日的景象,更深刻地表达了词人的内心世界。
“沉思往事立残阳”,词人伫立在夕阳下,陷入对往事的沉思中。残阳如血,映衬着词人的孤独身影,也映照出他内心深处的哀伤和无奈。这句词通过描绘夕阳和词人的形象,将词人的情感推向高潮,为下片的回忆做好了铺垫。
下片开篇“被酒莫惊春睡重”,词人回忆起与亡妻共度的美好时光。在春天里,词人饮酒过量,醉困沉睡,而卢氏则轻声细语,不敢惊动他。这种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让词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然而,如今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只能成为词人心中永远的回忆。
接着,“赌书消得泼茶香”,词人继续回忆与亡妻的赌书之趣。他们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这种风雅的生活情趣,不仅体现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也展示了他们高雅的文化素养。然而,如今这些美好的回忆也只能成为词人心中无尽的哀伤和遗憾。
“当时只道是寻常”,词人在这句词中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无限追悔和无奈。在当时,他们夫妻之间的恩爱和幸福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好好珍惜和把握。如今,卢氏已逝,词人才意识到这些美好时光的珍贵和难得。然而,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和哀伤。
十、整体感知
1. 词作内容与情感
这首《浣溪沙》是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卢氏所做的一首深情之作。词中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将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上片开篇“谁念西风独自凉”,以问句形式点出词人孤独寂寞的心境。西风渐紧,寒意侵人,词人独自站在窗前,感受到的不仅是季节的变换,更是内心的凄凉。接着,“萧萧黄叶闭疏窗”,黄叶飞舞、窗户紧闭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最后,“沉思往事立残阳”,词人伫立在夕阳下,陷入对往事的沉思中,将情感推向高潮。
下片开篇“被酒莫惊春睡重”,词人回忆起与亡妻共度的美好时光。在春天里,词人因思念亡妻而借酒消愁,醉困沉睡。这种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让词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然而,如今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只能成为词人心中永远的回忆。接着,“赌书消得泼茶香”,词人继续回忆与亡妻的赌书之趣。他们夫妻之间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这种风雅的生活情趣,不仅体现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也展示了他们高雅的文化素养。然而,如今这些美好的回忆也只能成为词人心中无尽的哀伤和遗憾。最后,“当时只道是寻常”,词人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无限追悔和无奈。在当时,他们夫妻之间的恩爱和幸福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好好珍惜和把握。如今,卢氏已逝,词人才意识到这些美好时光的珍贵和难得。然而,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和哀伤。
2. 词作艺术特色
- 情感真挚:整首词情感真挚,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纳兰性德将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 意境深远:词中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同时,词人又通过回忆与亡妻共度的美好时光,将情感推向高潮。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整首词的意境更加深远、丰富。
- 语言优美:纳兰性德的词作以语言优美著称。这首《浣溪沙》也不例外。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典故,如西风、黄叶、疏窗、春睡、赌书等,使得整首词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词人还巧妙地运用了问句、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词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感与景物的交融:词中情感与景物的交融是这首词的一大亮点。词人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将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他又通过回忆与亡妻共度的美好时光,将情感推向高潮。这种情感与景物的交融,使得整首词的情感更加饱满、动人。
3. 词作的文化内涵
这首《浣溪沙》不仅是一首深情的悼亡词,更是一首充满文化内涵的作品。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典故,如西风、黄叶、疏窗等,这些意象和典故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同时,词人还通过回忆与亡妻共度的美好时光,展示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和高雅的文化素养。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词的文化内涵,使得整首词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
4. 词作的启示与思考
这首《浣溪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纳兰性德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和无尽哀伤,更让我们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词中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和回忆与亡妻共度的美好时光,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珍贵。同时,词人也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无限追悔和无奈,让我们思考了如何珍惜当下、把握现在。这些启示和思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浣溪沙》是纳兰性德的一首深情之作。词中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和回忆与亡妻共度的美好时光,将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词作还具有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等艺术特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启示思考。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词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十一、文本探究
1. 词中意象与情感
- 云山:指遥远的山峦,这里比喻遥远的目的地。云山不仅是词人行程的终点,也是词人心中理想的彼岸,象征着他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
- 北风:指寒冷的风,象征着艰难的环境。北风呼啸,不仅写出了边塞的恶劣环境,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 马嘶声:马的鸣叫声,这里指旅途中的孤独和艰辛。马嘶声被北风吹断,进一步强化了词人的孤独感。
- 深秋:指晚秋,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晚期。深秋的边塞,更添一份凄凉与萧瑟,与词人内心的情感相呼应。
- 远塞:指边远的边疆,这里指词人的目的地。远塞的荒凉与萧瑟,不仅写出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助。
- 一抹晚烟:指夕阳下淡淡的烟雾,增添了景色的荒凉感。晚烟的朦胧与荒凉,与词人的情感形成了共鸣。
- 荒戍垒:指荒废的边防营垒,象征着历史的沧桑。荒戍垒的破败与荒凉,让词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与无奈。
- 旧关城:指旧日的关隘城市,承载着往昔的记忆。旧关城的残破与沧桑,进一步烘托了词人对历史的沉思与感慨。
2. 词中情感与人生哲理
这首词不仅表达了词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沉思,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 对远方的向往:词人通过描绘边塞的风光,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向往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向往,更是对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 对历史的沉思:词人通过对荒戍垒、旧关城等历史遗迹的描写,展现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沉思。这种沉思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生无常和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
- 人生哲理的感悟:词人以“古今幽恨几时平”收尾,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这种感慨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感悟。词人认为,人生短暂且充满变数,应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3. 词中艺术手法
- 借景抒情:词人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达到了借景抒情的效果。如“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等句子,既写出了边塞的荒凉与萧瑟,又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 象征手法:词人通过象征手法,将自然景物与历史遗迹赋予象征意义,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如“云山”象征遥远的目的地,“北风”象征艰难的环境,“荒戍垒”象征历史的沧桑等。
- 对比手法:词人通过对比手法,将边塞的荒凉与往昔的繁华进行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无常。如“一抹晚烟荒戍垒”与“旧关城”的对比,既写出了边塞的荒凉与萧瑟,又暗示了历史的沉重与无奈。
- 设问手法:词人通过设问手法,如“深秋远塞若为情”等句子,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了词作的感染力。
十二、课文小结
1. 词作主题
纳兰性德的《浣溪沙》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词作。词人以边塞风光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遗迹的抒发,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沉思。同时,词人也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和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
2. 人生启示
这首词不仅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词作,还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人生启示:
- 珍惜当下:词人认为人生短暂且充满变数,应珍惜当下时光和眼前人。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和每一次相遇,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
- 追求理想:词人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启示我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要被困难和挫折所打败。
- 思考历史:词人对历史的沉思和感慨启示我们要关注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同时,我们也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成长历程,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者介绍,生字词解析,原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鱼我所欲也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生字词解析,原文与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