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六单元《出师表》诸葛亮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69870/0-173799104188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第六单元《出师表》诸葛亮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69870/0-173799104198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第六单元《出师表》诸葛亮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69870/0-173799104200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者介绍,生字词解析,原文与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出师表》全文,理解并积累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 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
- 学生能够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忠君爱国”的思想,体会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等方式,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
- 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忠诚、智慧、勇敢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内容
- 学生需要掌握《出师表》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特别是要理解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及这些建议的背景和目的。
2. 分析文章结构
- 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第一部分(1-5段)表明出师的背景和原因,第二部分(6-7段)提出劝勉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建议,第三部分(8-9段)以表明决心和期望结束。学生需要掌握各部分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从而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3. 体会文章情感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对后主的期望,同时展示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这些情感,感受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1. 理清文章思路
- 由于《出师表》是一篇较长的文言文,学生可能难以迅速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讨论等方式,逐步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和逻辑关系。
2. 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 诸葛亮的政治主张贯穿全文,但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这些主张的背景和目的。教师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诸葛亮的个人经历,详细解释这些主张的深刻含义,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 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 “忠”是诸葛亮思想的核心,但学生可能难以准确理解其含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忠”的内涵,包括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君主、忠诚于人民等方面,并探讨诸葛亮“忠”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增强语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全班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 讨论法
- 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点拨法
-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解释、补充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 归纳法
- 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提供归纳的框架和思路,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归纳和总结工作。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 通过介绍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和《出师表》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诸葛亮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料,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2. 诵读课文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断句。
3. 整体感知
-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4. 重点词语与句式
-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采用提问、解释、举例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第二课时
1. 深入分析
-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特别是要重点分析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及其背景和目的,以及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情怀。
-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2. 情感体验
-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情怀,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色彩。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3. 课堂练习
- 教师布置一些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练习可以包括填空、翻译、简答等形式,旨在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第三课时
1. 归纳总结
-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归纳和总结工作,然后全班交流分享。
2. 拓展延伸
-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和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进行一些拓展延伸。例如,可以讨论诸葛亮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可以探讨诸葛亮“忠”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等。
3. 背诵课文
-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可以采用分段背诵、全班齐背等方式,逐步提高背诵效率和质量。
4. 布置作业
- 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可以包括背诵课文、翻译句子、写作感想等形式,旨在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和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课时(复习巩固与测试)
1. 复习巩固
- 教师引导学生对前三课时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可以通过提问、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2. 测试评估
- 教师设计一些测试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测试题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简答题等形式,旨在全面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反馈交流
- 教师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反馈和交流,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交流,共同探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 课后作业
- 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可以包括翻译课文、写作读后感等形式,旨在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和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出师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六、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建议,刘备应允,于是诸葛亮便成了刘备的军师,后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于永安,召诸葛亮托孤,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兴元年(223年),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家庭关系:
- 妻子:黄月英
- 儿子:诸葛瞻、诸葛怀
- 女儿:诸葛果
- 父亲:诸葛珪
- 养子:诸葛乔
- 哥哥:诸葛瑾
- 弟弟:诸葛均
- 岳父:黄承彦
- 孙子:诸葛尚
七、生字词解析
1. 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
2. 秋:时候,时期。此处指危急存亡的关头。
3. 盖:连词,表示原因。
4. 殊遇:特殊的待遇,即优待、厚遇。
5.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圣:圣明。
6. 光:发扬光大。
7. 遗德:遗留的美德。
8. 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9.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妄:随便,胡乱,轻率。
10.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引用、比喻。这里是说话的意思。义:适宜,恰当。
11. 以:因而。
12. 塞:阻塞。
13.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
14. 陟罚臧否:陟: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pǐ):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臧:善。否:恶。
15. 异同:偏重在异。
16.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作奸:为非作歹。科:科条,法令。
17. 刑:同“型”,惩罚。
18. 淑均:善良平正。淑:善。均:平。
19. 晓畅:谙熟,精通。
20. 简拔:选拔。
21. 咨:询问,征求意见。
22. 裨补阙漏:裨(bì):弥补,补救。阙,通“缺”,缺点。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
23. 广益:很多的益处。
24. 性行:性情品德。行:品行。
25. 夙夜忧叹:夙:清晨。忧:忧愁焦虑。夙夜:早晚。早晚忧愁叹息。
26. 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
27. 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
28. 竭:竭尽。
29.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nú):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30. 攘(rǎng)除:排除,铲除。
31. 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
32. 还:回。
33. 于:到。
34. 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35. 所以:用来。
36. 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或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37. 不效:不能实现,指伐魏兴汉不能奏效。
38. 告:告慰,告祭。
39. 兴:发扬。
40. 德:道德。
41. 言:言论。
42. 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
43. 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咎:过失。
44. 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zōu):询问。
45. 察纳:认识采纳。察:明察。
46. 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
47. 深追:深切追念。
48. 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49. 零:滴落。
50. 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词。
八、原文与译文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生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尽忠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奖惩他们的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做善事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中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地位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来访我,向我征询对当世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先帝晓得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都城。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与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深深追念先帝遗留下来的诏令,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我不禁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九、整体感知
1. 诸葛亮的忠诚与担当
《出师表》是诸葛亮忠诚与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文章中,他多次强调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他回顾了自己在南阳躬耕时的生活,以及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同时,他也对刘禅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告诫,希望他能够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诸葛亮这种忠诚与担当的精神,不仅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治国才能。
2. 治理国家的原则与策略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策略。他强调了开张圣听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和建议,以了解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百姓的需求。同时,他也强调了赏罚严明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根据臣子的功劳和过失来给予相应的奖赏和惩罚,以维护国家的法制和秩序。此外,他还提出了亲贤远佞的原则,认为君主应该亲近贤良的臣子,远离奸邪之徒,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些原则和策略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对于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 诸葛亮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出师表》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诸葛亮历史地位与影响的重要体现。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他的智慧和才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提出的治理国家的原则和策略,以及他忠诚与担当的精神,不仅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同时,他的文学作品也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4. 《出师表》的文学价值
《出师表》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它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行文流畅自然,语言恳切委婉。诸葛亮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同时,他还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先贤名言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些文学手法不仅使得文章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因此,《出师表》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政治文献,也是一篇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品。
5. 《出师表》的现实意义
《出师表》虽然是一篇古代文献,但其现实意义仍然十分深远。它提醒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或公民,我们应该具备忠诚与担当的精神,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治理国家的原则和策略,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维护国家的法制和秩序。此外,《出师表》还告诉我们,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出师表》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政治文献,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现实、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出师表》,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十、课文分析
1. 写作背景与目的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出兵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一篇奏章。诸葛亮在文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治理国家的方针和策略,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此文的写作背景是蜀汉政权正处于存亡的关键时刻,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压力巨大。诸葛亮希望通过这篇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完成先帝的遗志。
2. 文章结构与内容
《出师表》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分析了蜀汉的形势,并提出了治理国家的方针和策略。诸葛亮首先指出,蜀汉现在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但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仍然忠诚于国家,愿为陛下效力。他强调了开张圣听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和建议,以了解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百姓的需求。同时,他也提出了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的原则,认为君主应该根据臣子的功劳和过失来给予相应的奖赏和惩罚,以维护国家的法制和秩序。此外,他还向刘禅推荐了一些贤良的臣子,以供其参考。
第二部分(第6-7段):诸葛亮追述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以及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他回忆了自己在南阳躬耕时的生活,以及刘备对他的信任和重用。这部分内容既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感激之情,也展示了诸葛亮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忠诚的品质。同时,他也借此机会向刘禅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第三部分(第8-9段):诸葛亮总结全文,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和告诫。他恳请刘禅信任自己,并表示愿意率领三军北伐中原,恢复汉室。同时,他也对刘禅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告诫,希望他能够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最后,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对刘禅的忠诚之情。
3. 文章特点与风格
《出师表》的语言恳切委婉,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也不引用古老的典故,而是以质朴无华、真诚感人的语言打动了读者的心。诸葛亮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四字句和排比句,使得文章行文流畅、节奏明快。同时,他也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此外,诸葛亮还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先贤名言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在风格上,《出师表》既有政治文献的严肃性,又有文学作品的抒情性。诸葛亮在文章中既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又展示了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治国才能。这使得文章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十一、课文小结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篇优秀政治文献和文学作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诸葛亮的忠诚与担当精神、治理国家的原则和策略、文学成就以及文章的现实意义。
首先,诸葛亮的忠诚与担当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他对于国家的忠诚和对于国家未来的忧虑体现了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言论来影响和激励后人,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和敬仰的楷模。
其次,诸葛亮提出的治理国家的原则和策略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强调了开张圣听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和建议,以了解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百姓的需求。同时,他也提出了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的原则,认为君主应该根据臣子的功劳和过失来给予相应的奖赏和惩罚,以维护国家的法制和秩序。这些原则和策略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对于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次,诸葛亮的文学成就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出师表》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政治文献,也是一篇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品。诸葛亮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他也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先贤名言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这些文学成就使得《出师表》成为了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最后,《出师表》的现实意义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它提醒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或公民,我们应该具备忠诚与担当的精神,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治理国家的原则和策略,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维护国家的法制和秩序。此外,我们还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出师表》是一篇优秀的政治文献和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者简介,生字词解析,原文与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案设计,共8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出师表教学设计,共7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