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第1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第2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的稳态
    B. 人体内环境中含有尿素、激素、葡萄糖、胃蛋白酶等多种成分
    C. 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多于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
    D. 当内环境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即达到稳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稳态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的参与,A正确;
    B、胃蛋白酶是消化道中的成分,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
    C、组织液进入淋巴的量少于组织液进入血浆的量,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A。
    2. 下列有关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时,突触前膜通过主动运输释放神经递质
    B. 由于机体免疫过强,过敏反应时常引起细胞损伤和组织水肿
    C. 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水盐平衡中枢兴奋形成渴觉
    D. 学习是人和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不断接受环境刺激形成新行为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突触前膜融合在一起,将神经递质排出细胞外,这种运输方式是胞吐作用,A错误;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引起细胞损伤和组织水肿,B错误;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递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形成渴觉,C错误;学习是人和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不断接受环境刺激形成新行为的过程,D正确。
    故选D。
    3. 美国人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的多巴胺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B. 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兴奋部位的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
    D.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详解】A、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A正确;
    B、突触小体只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错误;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兴奋部位的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成传导,在多个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成单向传递,D错误。
    故选A。
    4. 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升高 ②由刺激X→①→下丘脑→②→胰岛A细胞是体液调节 ③激素可以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④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血糖的升高,刺激X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则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①错误;
    ②、图中由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的过程是神经调节,②错误;
    ③、激素是传递调节信息的物质,可以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③正确;
    ④、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靶细胞--肝脏细胞,促使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④正确。所以,③④正确。
    故选B。
    5. 如图所示为人体对H1N1流感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①~⑧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a、b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③为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就能活化并开始分裂分化
    B. 图中细胞①~⑧均能识别抗原
    C. a为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D. ⑦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各种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根据图中细胞④能分泌出b抗体,可知④为浆细胞,则⑤为记忆B细胞,③为B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①为抗原呈递细胞,⑥为细胞毒性T细胞,⑦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⑧为记忆T细胞。a为细胞因子。
    【详解】A、③为B细胞,其活化需要抗原接触和辅助性T细胞结合两个信号及细胞因子的作用,A错误;
    B、图中④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②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a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也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C正确;
    D、⑦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其识别作用具有特异性,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特定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而不是各种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D错误。
    故选C。
    6. 过敏性鼻炎为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奥洛他定、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均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常用药。下表为三组药物药效情况对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三组鼻炎部分症状消失时间(h)对比及嗜睡概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鼻塞消失时间
    流涕消失时间
    嗜睡
    奥洛他定组
    31
    2.13
    3.03
    1(3.23)
    氯雷他定组
    31
    2.26
    2.90
    1(3.23)
    A. 组胺由B细胞释放,激活B细胞需要辅助性T细胞协助
    B. 此三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是药物与组胺受体结合
    C. 由上表可知西替利嗪的作用效果低于其它两种药物
    D. 服用西替利嗪期间更应该避免驾驶和机械操作
    【答案】A
    【解析】
    【分析】1、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2、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也可能24 h后才有症状。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过敏反应的原理: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作过敏原,有些人在接触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皮肤红肿、发疹、流涕、打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
    4、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才发生的,因此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如果自己不能找出过敏原,可由医生通过医学方法来检测。出现过敏症状的人,应当及时去医院诊断治疗。
    【详解】A、过敏原初次刺激机体时会使机体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吸附于某些细胞表面。吸附抗体的细胞再次受到同种过敏原刺激时,这些细胞会释放出组胺等物质,A错误;
    B、过敏症状由组织胺等物质引起,药物与组胺受体结合,可缓解过敏症状,B正确;
    C、比较表中数据可知,西替利嗪组引起的嗜睡比例高,鼻塞消失时间、流涕消失时间相应更长,表明西替利嗪的作用效果低于其它两种药物,C正确;
    D、比较表中数据可知,西替利嗪组引起的嗜睡比例高,应避免驾驶和机械操作,D正确。
    故选A。
    7. 梅尼埃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听力下降,并伴有内耳淋巴水肿。检测正常人及该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相关激素水平的结果如下表,临床上常用利尿剂(促进尿液产生)进行治疗。下列关于该病患者的
    西替利嗪组
    31
    3.35
    3.52
    2(6.45)
    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耳的听觉感受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影响听力
    B. 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 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离子
    D. 急性发作期使用利尿剂治疗同时应该保持低盐饮食
    【答案】B
    【解析】
    【分析】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吸收,减少尿量。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的平衡。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耳的听觉感受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影响听力,A正确;
    B、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促进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错误;
    C、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的平衡,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C正确;
    D、利尿剂能促进尿液产生,急性发作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同时应该保持低盐饮食,避免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不利于尿液的排出,D正确。
    故选B。
    8. 从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植物的向光性,并且设计实验来探讨其中的原因,随后多位科学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继续探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达尔文对照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
    B. 鲍森·詹森对照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拜尔通过胚芽鞘在黑暗中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
    组别
    抗利尿激素浓度/()
    醛固酮浓度/()
    正常对照组
    19.83
    98.40
    急性发病组
    24.93
    122.82
    造成
    D. 温特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吲哚乙酸引起的,并将之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的研究从1880年英国达尔文→1910年丹麦的鲍森•詹森→1914年匈牙利拜尔→1928年荷兰温特→1931年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直到1946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该物质。
    2、对照实验必须有一个对照组,即保持原有状态不变,也可以说是空白组,其它的为实验组,而对比实验都是实验组,没有对照组。
    【详解】A、达尔文观察到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遮光部位在尖端时,胚芽鞘直立生长,遮光部位在尖端以下时,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结论为胚芽鞘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A正确;
    B、鲍森•詹森的实验,自变量是胚芽鞘尖端的有无及尖端与下部之间放入琼脂片,结果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而隔一“琼脂片”的胚芽鞘则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拜尔的胚芽鞘黑暗中实验,以排除单侧光照射的影响,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造成,C正确;
    D、温特对照实验(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温特的实验是对照实验而不是对比实验,其他科学家从高等植物体内分离到吲哚乙酸,D错误。
    故选D。
    9. 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被抑制的现象称作顶端优势,这与生长素的作用特性有关,下列与之类似的是( )
    A. 根的向地生长B. 根的向水生长
    C. 茎的向光生长D. 茎的背地生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根的向地性是由于重力作用下生长素在靠地一侧分布较多,由于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根的
    靠地一侧生长被抑制,根的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与顶端优势中生长素的作用机制类似,A正确;
    B、根的向水生长是根对水分的响应,与生长素的分布关系不大,B错误;
    C、茎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导致背光侧生长生长较快,只体现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C错误;
    D、茎的背地性是由于重力作用下生长素在靠地一侧分布较多,茎的靠地一侧生长较快,茎的背地性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D错误。
    故选A。
    10. 为研究植物激素M和N.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某实验小组对甲、乙两品种的种子进行处理培养,统计一定时间内的萌发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M可维持种子休眠,激素N可打破种子休眠
    B. 激素M可能是脱落酸,在调控种子萌发中与激素N相拮抗
    C. 激素N可能是赤霉素,生产中可与生长素类似物协同促进果实发育
    D. 结果说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有基因控制、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1、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2、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详解】A、分析表格数据,与对照组(使用水处理)相比,使用M后两个品种的萌发率降低,使用N后萌发率升高,说明激素M可维持种子休眠,激素N可打破种子休眠,A正确;


    激素M(50 μml/L)
    激素N(50 μml/L)
    甲品种
    25%
    10%
    88%
    乙品种
    40%
    14%
    98%
    B、激素M可维持种子休眠,激素M可能是脱落酸,激素N可促进种子萌发,可能是赤霉素,在调控种子萌发中激素M与激素N相拮抗,B正确;
    C、激素N可打破种子休眠,激素N可能是赤霉素,生产中可与生长素类似物协同促进果实发育,C正确;
    D、本实验只是对激素进行探究,没有涉及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差异,不能说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有基因控制、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11. 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会受到环境因素的调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麦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这种现象主要与赤霉素有关
    B. 光敏色素受到刺激后,结构发生变化,经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核糖体上影响基因的表达
    C. “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植物对光照的感受是通过体内一类富含“淀粉体”的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
    D. 通过调控温度、光照时间或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可以起到提早或者延迟花期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环境因素调节的。光、温度、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尤为重要。在自然界中,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实际上也是植物对光刺激的反应。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植物的所有生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和叶的衰老、脱落等生命活动,从而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此外,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温度决定的。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
    【详解】A、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持续高温使脱落酸降解,同时大雨天气给穗上的种子提供了萌发所需的水分,于是种子就在穗上萌发,A错误;
    B、光敏色素受到刺激后,结构发生变化,经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转录,B错误;
    C、“淀粉—平衡石假说”是被普遍承认的一种解释重力对植物生长调节的机制。这种假说认为,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体内一类富含“淀粉体”的细胞,即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C错误;
    D、利用温度调控促进花芽发育或者抑制花芽发育等措施,可以起到提早或者延迟花期的作用;利用控制光照时间的长短、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D正确。
    故选D。
    12. 如图表示种群的数量特征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和②分别是死亡率和出生率,属于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B. 春节前后,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与③和④有关
    C. ⑤为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D. “全面放开三孩”政策可以影响⑥,但一般不会影响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是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①为死亡率,②为出生率,③为迁出率,④为迁入率,⑤为年龄结构,⑥为性别比例。
    【详解】A、①能降低种群密度,②能增加种群密度,且都受⑤的影响,死亡率和迁出率都能直接降低种群密度,但是迁出率不会受其他数量特征影响,因此① 是死亡率,②为出生率,⑤为年龄结构,死亡率和出生率属于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③④分别是迁出率和迁入率,是春节前后,城镇人口数量的主要影响因素,B正确;
    C、⑤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因此⑤是年龄结构,它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时,未来种群数量可能会增加,当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时,未来种群数量可能会不变,当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时,未来种群数量可能会减少,C正确;
    D、⑥会影响②出生率,但不影响死亡率,说明⑥是性别比例,“全面放开三孩”政策可以影响⑤年龄结构,但一般不会影响⑥性别比例,D错误。
    故选D。
    13. 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不能用样方法,应采用标记重捕法
    B. 可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来估算各种昆虫的种群密度
    C. 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如果种群个体数太少,选取的样方面积应适当扩大
    D.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使调查数据低于实际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样方法: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2、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详解】A、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一般不用样方法,多采用标记重捕法,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A错误;
    B、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B错误;
    C、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如果种群个体数太少,选取的样方面积应适当扩大,C正确;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使调查数据低高于于实际值,D错误。
    故选C。
    14. 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 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 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 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
    【详解】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106个,A正确;
    B、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
    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
    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和群落种间关系进行解答,结合图形分析出甲藻和乙藻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 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其中某次样品稀释10倍后,在25×16型(1个大方格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血细胞计数板上计数四个角和中间5个中方格酵母菌总数为300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营养条件和温度等是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 先盖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一侧滴少量样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C. 可估算出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约为1.5×1011个/L
    D. 连续观察7天,每天在相同时间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绘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呈“J”形增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是将经过适当稀释的菌悬液放在血细胞计数板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计数室中,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由于计数室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以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目来换算成单位体积内的微生物总数目。
    【详解】A、制约种群密度的因素中,天气条件、pH、污染等非生物因素作用与生物本身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属于密度制约因素。营养条件是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在盖玻片一侧滴加少量样液,让样液渗入计数室,不能用吸水纸吸引,B错误;
    C、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300×5×104×10=1.5×108个/ml,则每升中数量=1.5×108×1000=1.5×1011个/ml,C正
    确;
    D、由于营养条件和资源有限,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呈S形增长,D错误。
    故选C。
    16. 马世骏院士揭示了飞蝗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水、旱灾相间发生。干旱的年份,地面植被稀疏,土壤变得坚实,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适时的大范围降雨促使蝗虫卵快速孵化;长时间阴湿多雨的环境则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内蒙古曾通过引进鸭子控制蝗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相比杀虫剂治蝗,鸭子治蝗属于生物防治
    B. 蝗虫间的流行性疾病能影响其种群密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 由材料可知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D. 调查蝗虫卵密度有利于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
    【答案】B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相比杀虫剂治蝗,鸭子治蝗属于生物防治,该防治方法具有不污染环境等优点,A正确;
    B、蝗虫间的流行疾病是密度制约因素:当种群密度大时,个体间的接触就频繁,流行疾病也容易蔓延,因此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B错误;
    C、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由材料可知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C正确;
    D、调查蝗虫卵的密度可以预测蝗灾的发生率,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D正确。
    故选B。
    17. 研究人员对某森林群落部分鸟类基层遇见率(调查者在森林各个分层遇见某一物种的频率)及其生态位宽度(鸟类在群落中利用的资源越多样且越均衡,其生态位宽度越大)的研究结果如下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物种
    基层遇见率(×100%)
    生态位宽度
    冠上层
    冠中层
    冠下层
    小乔木层
    灌丛
    草丛
    地面
    A. 该群落结构有利于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B. 鸟类的分布呈现垂直分层结构,栖息地和食物是主要影响因素
    C. 黑鹎与白头鹎在冠上层生态位重叠度高,种间竞争激烈
    D. 相较于其它鸟类,红头长尾山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详解】A、由表可知,该群落中在各基层均有相应物种生存,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其有利于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A正确;
    B、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鸟类的分布呈现垂直分层结构,栖息地和食物是主要影响因素,B正确;
    C、由表可知,黑鹎与白头鹎在冠上层生态位重叠度高,种间竞争激烈,C正确;
    D、白头鹎的生态位宽度最小,其较其他鸟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弱,D错误。
    故选D。
    18. 我国古代的很多文人墨客借助诗词歌赋对自然现象进行描述以抒发情怀,讴歌大自然。下列对自然现象或对动植物特征、生活习性进行的概括与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对应正确的是( )
    A.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物种间的寄生关系
    B.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群落的演替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黑鹎
    0.7651
    0.2159
    0.0159

    0.0031


    0.0970
    白头鹎
    0.8738
    0.0395
    0.0791

    0.0076


    0.0469
    栗背鹎
    0.3029
    0.5330
    0.1428
    0.0156
    0.0057


    0.2536
    灰眶雀鹛
    0.0050
    0.0930
    0.0710
    0.1176
    0.6785
    0.0146
    0.0203
    0.1740
    红头长尾山雀
    0.1579
    0.3276
    0.1574
    0.1538
    0.2033


    0.5813
    D.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群落的季节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蜾蠃是一种寄生蜂,但以螟蛉为食,故《诗经•小雅•小宛》中的“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物种间的捕食(拟寄生)关系,A错误;
    B、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叫群落的季节性,“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的意思是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错误;
    C、“野火烧不尽”说明该生态系统已经遭受破坏,“春风吹又生”说明该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C正确;
    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C。
    19. “塞罕坝”系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塞罕坝曾水草丰茂,禽兽繁集,后来清政府将树木砍伐殆尽,将美丽的高岭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降水不丰沛的高原上营造起万顷林海,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塞罕坝的植物具有固碳供氧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该地区高矮不一的冷杉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 该地区所有的树和动物、微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
    D. 塞罕坝的变迁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塞罕坝的植物具有固碳供氧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即间接价值,A错误;
    B、该地区高矮不一的冷杉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该地区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全部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C错误;
    D、塞罕坝的变迁的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故选D。
    20. 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荒漠中许多植物在遇到水时会快速发芽、开花、结果,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B. 森林生物群落中林下的植物往往叶片大,叶绿体颗粒小,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弱光
    C. 全年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发达
    D. 和温带草原相比,热带雨林物种丰富,枯枝落叶多,土壤腐殖质中有机物较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
    【详解】A、植物的生态特点与环境相适应,荒漠中许多植物在遇到水时会快速发芽、开花、结果,以适应干旱的环境,A正确;
    B、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可以充分利用光能,B错误;
    C、全年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不发达,C错误;
    D、热带森林中虽然枯枝落叶多,但土壤微生物多,分解速度也快,故土壤腐殖质中有机物不一定多,D错误。
    故选A。
    21. 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也不一定是植物,还包括部分细菌
    C.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 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有些动物是分解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详解】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生产者也不一定是植物如硝化细菌,B正确;
    C、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正确;
    D、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动物中的秃鹫,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D正确。
    故选A。
    22. 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
    C. 农民在农田中锄草,灭虫的主要目的的之一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
    D. 输入某生态系统的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要远大于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能量之和
    【答案】C
    【解析】
    【分析】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其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指的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详解】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大象粪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大象所同化的能量,属于生产者的能量,A错误;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大部分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B错误;
    C、在农田中锄草,灭虫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正确;
    D、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来说,输入某生态系统的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对于人工生态系统来说,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和人工输入的能量,D错误。
    故选C。
    23. “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做出承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B. 消费者通过取食使碳元素以CO2形式沿食物网(链)传递
    C. 扩大植被面积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D. 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导致温室效应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A正确;
    B、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B错误;
    C、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CO2浓度,有助于实现碳中和;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CO2,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也有助于实现碳中和,C正确;
    D、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导致气温升高属于物质循环,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B。
    24. 古人将谷雨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谷雨一候,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二候时,布谷鸟开始鸣叫,提示人们不要耽误播谷的时间;三候时,美丽的戴胜鸟飞临桑树枝头,是春蚕要生长的信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变化的气温、布谷鸟的鸣叫声、桑叶的绿色都属于物理信息
    B. 戴胜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能起到加快物质循环的作用
    C. 布谷鸟的鸣叫声会提高被天敌捕食的机率,不利于种群数量的稳定
    D. 保护布谷鸟、戴胜等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1)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2)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行外激素等,就是化学信息;(3)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详解】A、变化的气温、布谷鸟的鸣叫声、桑叶的绿色都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戴胜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消费者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B正确;
    C、尽管布谷鸟的鸣叫声会提高被天敌捕食的机率,但被捕食的往往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有利于种群数量的稳定,C错误;
    D、保护布谷鸟、戴胜等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C。
    25. 稳态转换是指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大规模、持续和突然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快速重组进入另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其转换过程可用如图“球—杯模型”解释,小球位于“山顶”代表稳态转换的临界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从一种稳态转换为另一种稳态,往往需要发生群落的演替
    B. 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气候或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C. 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各种生物的数量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
    D. “球—杯模型”也可以解释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变化,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详解】A、生态系统的稳态改变后,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也会发生改变,在经过调节成为另一种稳态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群落演替,A正确;
    B、气候、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越大、自我调节能力越小,则临界点越低,否则越高,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稳态指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处于不变的状态,而是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
    D、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也可以用图中的模型解释,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以后,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稳态,D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包含4个小题,共50分。
    26. “无论春夏秋冬,风云变幻,它总是轻波微澜。”这里的“它”指的是内环境,“轻波微澜”指的是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会兴奋,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______调节促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寒冷刺激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促进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加产热,这个过程属于______调节。在增加产热上,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具有______(填“协同”或“相抗衡”)作用。
    (2)幼年缺碘会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而患呆小症,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这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为:____________。
    (3)在正常人体内,兴奋到达神经—肌肉接头时,突触前膜中的乙酰胆碱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机体内有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但该抗体不能发挥乙酰胆碱的作用,具体机理如下图所示,请据此推测重症肌无力属于______(填“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或“免疫缺陷病”),该病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通过增加乙酰胆碱的分泌量来缓解。

    【答案】(1) ①. 分级 ②. 神经-体液 ③. 协同
    (2)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 ①. 自身免疫病 ②. 不可以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小问1详解】
    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寒冷刺激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促进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加产热,属于体液调节,因此,这个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在增加产热上,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都能促进代谢产热,故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小问2详解】
    幼年缺碘会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而患呆小症,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这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为: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小问3详解】
    由题干分析可知: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机体内的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使突触后膜无法兴奋,进而不收缩,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由于乙酰胆碱受体与抗体结合后,可被胞吞后进入细胞并分解,未被胞吞的受体也无法与乙酰胆碱结合,使乙酰胆碱受体数量下降和功能部分丧失,该病不可以通过增加乙酰胆碱的分泌量来缓解。
    27.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及植物激素间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图甲中可表示单子叶农作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______,可选用图中______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2)图乙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激
    素甲代表的是______,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起的作用是______(填“促进”或“抑制”)。
    (3)为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该兴趣小组又做了这样的实验: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该实验的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是______。据此还说明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各种激素______。
    (4)生产上可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生根,若类似物浓度较低,可用______法处理插条。
    【答案】(1) ①. 2 ②. d
    (2) ①. 生长素 ②. 促进
    (3) ①. 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 ②. 根尖放在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等量蔗糖 ③. 并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
    (4)浸泡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甲图中1代表双子叶植物、2代表单子叶植物,图中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分析乙图:植株存在顶端优势现象,去除顶芽后,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暂时受阻,浓度降低,于是抑制就被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顶端优势解除,故根据图解变化,可推知激素甲为生长素,激素乙为细胞分裂素。
    【小问1详解】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即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2;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既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能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激素甲表示生长素,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激素乙是细胞分裂素,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看图可知: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起的作用是促进。
    【小问3详解】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对照组为取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该实验证明植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
    【小问4详解】
    若类似物浓度较低,可用浸泡法,若类似物浓度高,则用沾蘸法。
    2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据生态学原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依据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形状,常用的取样方法是______。
    (2)用样方法调查某草原不同样方面积内草本植物的丰富度,结果如下表:
    据表分析,调查某草原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m2。
    (3)认识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______。在此基础上,再分析群落中常见物种的生态位。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______。
    (4)某地草原因过度放牧等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通过当地人不断地种植耐旱、抗风沙能力强的沙棘等,当地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恢复,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恢复过程中,动物的分层现象更为复杂,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②.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1.0 (3) ①. 物种组成 ②. 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4) ①. 协调 ②. 植物垂直结构更加显著,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系统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为基础,遵循着自生(通过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循环(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整体(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小问1详解】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取样方法常采用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正方形的地带等)和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状的地带)。
    【小问2详解】
    调查某草原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物种数不再增多的最小面积,据表分析,应选择1.0m2。
    【小问3详解】
    样方边长/m
    0.1
    0.2
    0.4
    0.8
    0.9
    1.0
    1.1
    1.2
    物种数
    3
    5
    6
    9
    11
    13
    13
    13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故认识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的生态位即所处的空间位置,所占用资源的情况,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小问4详解】
    某地草原因过度放牧等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通过当地人不断地种植耐旱、抗风沙能力强的沙棘等,当地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恢复,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原理;生态环境恢复过程中,植物垂直结构更加显著,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导致动物的分层现象更为复杂。
    29. 某研究小组对某湖泊进行环境问题研究,他们选取该湖泊中A、B、C、D、E五种不同的生物,对其中的动物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分析;并请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五种生物体内二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如表所示。请据此分析回答问题。
    (1)根据表中生物可能形成的食物链(网),判断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______,食物链上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mg

    某种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15
    _______。
    (2)若图Ⅱ表示该湖泊生态系统参与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图中丁的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过程外,还有______,③④⑦过程中碳是以______形式流动的。
    (3)若图Ⅱ表示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丁表示热能,则图中不应有的箭头是______(填图中标号),原因是______。
    (4)若图Ⅱ中甲、乙、丙构成了一个小型食物网,丙的食物来源比例为甲:乙=1:1,如果丙要获得akJ的能量,则至少需要甲______kJ的能量。
    【答案】(1) ①. 捕食和竞争 ②.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 ①. 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 含碳有机物
    (3) ①. ① ②. 能量是单向流动、散失的热能不能再利用回来 (4)15a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小球藻是生产者,被水蚤和河蚌所捕食,而水蚤又是鱼(乙)和河蚌的食物,鱼(乙)又被鱼(甲)所捕食。
    【小问1详解】
    根据表格生物消化道食物种类分析,有3条食物链:小球藻→水蚤→鱼(乙)→鱼(甲);小球藻→水蚤→河蚌;小球藻→河蚌;由此可知河蚌和水蚤之间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丁与甲双向交流,甲乙都流向丙,丙为分解者,甲流向乙,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丁为无机环境。无机环境的二氧化碳来源除了生物群落,还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生产者和无机环境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分解者和消费者通过细胞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到无机环境,故①②⑤⑥以CO2形式流动,而③④⑦碳在生物群落以含碳有机物流动。
    【小问3详解】
    若图Ⅱ表示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丁表示热能,则图中不应有的箭头是①,原因是生物体不能利用热能合成有机物,能量是单向流动、散失的热能不能再利用回来。
    【小问4详解】
    丙的食物来源比例为甲:乙=1:1,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1/2a÷20%+1/2a÷20%÷20%=15a。

    相关试卷

    四川省荣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荣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西充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