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第1页
    202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第2页
    202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综合题
    1.某校历史社团在科技节举行以“人类通信方式的变迁”为主题的讲座,他们选用了下列五则材料。
    (1)在讲座中使用上述材料,若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应是 、 、 C、 。(填写字母)通信技术突破空间限制的是 。(填写字母)
    (2)指导老师还翻译了材料D中的“黑夫家书”,内容如下:二月辛巳日,黑夫和惊两兄弟拜问衷(大哥),母亲身体还好吧?黑夫和惊都挺好……给黑夫些钱,也请母亲做几件夏衣寄来。收到信后,母亲对比一下安陆丝布的价格,不贵就买来做套夏衣。母亲一定要做呀,和钱一起寄来。要是丝布贵就寄钱来,我就买布自己做。黑夫就要去攻打楚国的淮阳城了……收到信就回一封信,一定告诉我给家里挣的爵位下来了没有,要是没下来就告诉我情况……从黑夫家书中透露的信息,能够佐证秦国( )(三选)
    A.崇尚儒家孝道B.实施郡县制度C.对楚发动战争
    D.执行军功授爵E.推广男耕女织F.存在商品经济
    (3)以材料E为证据,可证实( )(双选)
    A.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故事B.汉朝势力抵达河西走廊
    C.中国烽燧最早出现于汉D.汉朝以烽火来传递军情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人类社会通信发展的趋势。
    2.历史分期能帮助人们理解历史的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把握历史的演进规律。
    材料一 14、15世纪的欧洲学者将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前者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时代;后者称“黑暗时代”,即“中世纪”。到17世纪,在西方基本形成“古代—中世纪—近现代”的三段论分期,并将这种分期推广到世界史领域。19世纪,这一世界史分期的理论逐步向全球传播。
    材料二 从20世纪开始,三段论受到很多学者批评,认为这种分期方式有意突出西方的各种“第一”,而淡化了其反面,世界历史因此显得像一幕线性前进的“进步”喜剧。
    材料三 二战后,三段论逐渐被弱化,许多学者尝试从“交往、联系与互动”的视角来理解世界历史,并据此对世界历史重新分期。到20世纪末,这种注重联系的历史研究方法,被更多国家的历史学者接受,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史学研究潮流。
    (1)根据欧洲学者三段论描述的世界历史趋势,以下哪一图示较为符合?( )(单选)
    A.B.
    C.D.
    (2)下列能够反证欧洲中世纪是“黑暗时代”的有( )(双选)
    A.封建割据与神学垄断B.商品经济与城市复兴
    C.王权加强与议会制度D.庄园经济与农奴劳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三段论分期”有何局限?请举一例说明。
    (4)根据材料三,说明学者对世界历史的分期视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世界历史分期”认识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小赵同学在某史著中看到“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的记载,还想进一步弄清楚当时居民用煤的情况。为此,他搜到了如下资料,请你与他一起探究:
    材料一 彭城(今徐州)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1078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苏轼诗集》
    材料二 宋人庄季裕因临安燃料困难,在其《鸡肋编》里怀念往日在东京时的情况:“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木柴)者。”
    材料三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十二月,赐柴六百七十五万、炭七百二十七万(给守卫京城的禁军)。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以雪寒,赐诸班诸军薪(用以御寒)。宋熙宁(1068-1077年)中,宫中见有柴炭(木炭)。
    ——《宋会要稿》
    材料四 北宋大观二年(1107年),诏在京诸门,凡民衣履、谷菽、鸡鱼、蔬果、柴炭、瓷瓦器之类,并蠲(免除)其税。
    ——《宋史·食货志》
    (1)文中的“东京”得名是因为其位于( )(单选)
    A.燕京之东B.洛阳之东C.临安之东D.建康之东
    (2)材料一能否说明东京居民普遍用煤?请说明理由。
    (3)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对下列说法进行判断(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
    庄季裕从东京迁居临安是因为发生安史之乱 ( )
    庄季裕对用煤的记载折射了两宋的历史变迁 ( )
    材料二可为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之说提供支持 ( )
    材料二可以证明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 )
    (4)材料三和材料四能共同说明,东京( )(单选)
    A.居民燃烧煤免税B.宫中普遍用薪炭
    C.居民普遍用煤炭D.居民燃料多样化
    (5)综合上述材料,你是否认同“北宋东京居民普遍用煤”的说法,请阐述理由。
    4.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材料一 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律法普遍存在重视家族伦理的特征,并以此作为道德和法律制度的出发点。比如,《唐律疏议》中就有“德礼为政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以“三纲五常”为原则并将其完全贯彻入法中,将“不孝”列入“十恶”重罪,其性质等同于“谋反”。同时,唐律中也有一些特殊规定,对老、少、废、疾等群体的犯罪行为会特别加以怜恤,并采取减免处罚的原则。
    材料二 1903年,章太炎、邹容等人因在《苏报》大力宣扬“革命”而被捕。12月,苏报案在租界由上海知县和英国领事一同审理。法庭上,原、被告双方各请西洋律师,参与审讯的中方官员要求判处章、邹二人永久监禁,英方认为判决过重,不承认中方的判决效力。最终,章、邹二人分别被判监禁2年和3年,关押在英国人刚刚建成的提篮桥监狱。1905年,清政府启动法律修订,引入西方的诉讼程序。
    材料三 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探索适应商品经济的民事立法。1986年,民法通则得以制定,在充分承认公有制财产权利的同时承认了普通民众的财产权利。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
    (1)《唐律疏议》中的特殊规定,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单选)
    A.以人为本B.天人合一C.自强不息D.兼爱非攻
    (2)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律疏议》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说明“苏报案”由中西方共同审理的原因。
    (4)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代中国民法的主要特征。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法律演进”的认识。
    大清邮政发行的第一套邮票
    公元前490年马拉松战役中跑步送信的斐迪庇第斯雕像
    贝尔与同事试验世界上第一部电话
    A
    B
    C
    战国末期的睡虎地秦简(黑夫家书)
    汉烽燧遗迹(敦煌附近)
    D
    E
    《202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1) B D E A C
    (2)CDF
    (3)BD
    (4)通信时间缩短;通信空间或距离增加;通信内容丰富,信息量增大;通信受众(或范围)扩大,从仅为官方服务转变为同时面向公众,从国家到人类社会;通信技术(或工具)现代化,由原始人工到机械化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国和世界)。排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1878年大清邮政发行的第一套邮票;B项:公元前490年马拉松战役爆发;C项:1876年贝尔与同事试验世界上第一部电话;D项:睡虎地秦简的所处时间是战国末期;E项:汉烽燧遗迹出现于汉代。因此,若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应是BDECA。突破空间限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6年贝尔与同事试验世界上第一部电话,突破了空间限制。
    (2)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黑夫就要去攻打楚国的淮阳城了”可知,材料出自秦过竹简,家书上明确提及攻打楚国的淮阳城,因此秦国“对楚发动战争”说法正确;根据材料“一定告诉我给家里挣的爵位下来了没有”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国推行军功爵制,因此“执行军功授爵”说法正确;根据材料“给黑夫些钱,也请母亲做几件夏衣寄来。收到信后,母亲对比一下安陆丝布的价格,不贵就买来做套夏衣。母亲一定要做呀,和钱一起寄来。要是丝布贵就寄钱来,我就买布自己做”可知,家书中存在商品交易信息,因此“存在商品经济”说法正确。综上所述,CDF项正确;秦国奉行法家思想,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郡县制度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男耕女织属于小农经济的特征,材料未涉及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E项。故选CDF项。
    (3)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烽燧遗迹位于敦煌附近,说明汉朝势力抵达河西走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烽燧属于军事设施,汉朝以烽火来传递军情,BD说法正确;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故事发生于周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汉代之前就已出现烽燧,排除C项。故选BD项。
    (4)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公元前490年马拉松战役中跑步送信的斐迪庇第斯雕像”“贝尔与同事试验世界上第一部电话”可知,通信时间缩短;通信空间或距离增加;通信技术(或工具)现代化,由原始人工到机械化等;根据材料“公元前490年马拉松战役中跑步送信的斐迪庇第斯雕像”“战国末期的睡虎地秦简(黑夫家书)”“贝尔与同事试验世界上第一部电话”可知,通信内容丰富,信息量增大;根据材料“汉烽燧遗迹(敦煌附近)”“大清邮政发行的第一套邮票”“贝尔与同事试验世界上第一部电话”可知,通信受众(或范围)扩大,从仅为官方服务转变为同时面向公众,从国家到人类社会。
    2.(1)B
    (2)BC
    (3)过于凸显西方的进步性,忽略了世界发展的不均衡,如殖民扩张给亚非拉造成的灾难,忽视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长期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或一幕线性前进,忽视历史发展的曲折复杂,如世界经济危机或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发展倒退等。
    (4)由纵向(时间)视角(或欧洲中心视角)转变为横向(空间)视角(或交往、联系互动的全球视角)。
    (5)全球联系:新航路、工业革命、西方殖民扩张等,推动全球化进程造成的影响。世界格局:欧洲中心——欧洲中心地位的下降——世界格局多极化。学者自身:国籍、立场的不同;史观、视角与史学研究方法的差异。
    【详解】(1)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近现代(世界)。据题干“17世纪,在西方基本形成‘古代—中世纪—近现代’的三段论分期,并将这种分期推广到世界史领域”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古代产生了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明,5世纪开始经历了长达近千年的“黑暗时代”,历史走势呈下降趋势,文艺复兴以来,欧洲逐渐摆脱蒙昧的中世纪,历史走势呈现出上升趋势,B项正确;欧洲历史分期呈现出阶段特征,不是一直呈上升趋势,排除A项;欧洲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中世纪呈现下降趋势,排除C项;从古代向中世纪是呈下降趋势而非上升趋势,不符合三段分期描述,排除D项。故选B项。
    (2)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兴起和城市复兴是中世纪晚期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们代表了社会经济的活跃和城市生活的繁荣,是中世纪逐渐走出“黑暗”的积极表现,符合题干设问,B项正确;王权的加强和议会制度的出现是政治体制的进步,它们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治决策的民主化,是中世纪政治发展的积极成果,符合题干设问,C项正确;封建割据导致社会分裂,各地领主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阻碍了统一和集中的政治力量形成,这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同时,神学垄断意味着宗教机构对思想、教育和文化的严格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思考和探索,这反映了中世纪社会的保守和封闭。这两个因素都是中世纪“黑暗时代”的重要特征,与题干设问不符,排除A项;庄园经济是一种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农奴劳动则体现了农民在封建制度下的不平等地位,这些都反映了中世纪社会的落后和剥削,排除D项。 故选BC项。
    (3)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20世纪(世界)。据材料二“从20世纪开始,三段论受到很多学者批评,认为这种分期方式有意突出西方的各种‘第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过于凸显西方的进步性,忽略了世界发展的不均衡。如殖民扩张给亚非拉造成的灾难,造成了各殖民地的落后;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同时,它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恶劣的影响;长期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种族隔离制度和种族歧视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公。据材料二“世界历史因此显得像一幕线性前进的‘进步’喜剧”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一幕线性前进,忽视历史发展的曲折复杂,如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使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或者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世界大战等问题,影响社会历史发展。
    (4)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三“许多学者尝试从‘交往、联系与互动’的视角来理解世界历史,并据此对世界历史重新分期”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学者在对历史分期时由纵向的时间视角转变为横向的空间视角,从传统的欧洲中心视角到更加倾向于各个国家的交往、联系互动的全球视角转变。
    (5)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古近现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影响“世界历史分期”认识变化的原因可以从全球联系的加强、世界格局的变化、学者自身立场以及研究视角等角度分析。从全球联系的角度分析,伴随着新航路以及早期的殖民扩张,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两次工业革命推动全球化进程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从世界格局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后世界格局以欧洲中心,一战之后欧洲中心地位的下降,二战之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并加强;从学者自身角度分析,研究者受到不同国籍、不同阶级立场的不同导致认识出现差异;此外,史观、视角与史学研究方法的差异也是影响“世界历史分期”认识的重要原因。
    3.(1)B
    (2)不能。材料所指空间不一致:徐州使用煤,并非北宋首都东京;或用途不一致:煤用于冶炼兵器,而非居民生活。注:仅判断无理由,不给判断分;观点与理由不匹配不给理由分
    (3) 错误 正确 正确 错误
    (4)D
    (5)不认同。材料一在地点与用途上不能直接支持观点。材料二支持了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但只是孤证,且是个人事后的回忆,并可能存在主观的美化。材料三、四来自相对可靠的正史或当时的档案文献,且形成互证与时间线,表明当时在北宋上百年中,东京各种身份的居民(民、军、宫内)仍大量兼用木柴、木炭而非煤炭,所以不能认同。材料二与材料三、四存在观点冲突,无法互证支持东京居民普遍用煤。认同。材料一反映了黄河流域已经广泛用煤,首都东京比资源贫乏的徐州拥有更大可能普遍用煤。材料二是时人在东京现场生活中的经历,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材料三、四是后世官修正史,不是当时遗留,属二手史料;且只能佐证1107年前的情况,不能佐证北宋末年生活是否普遍用煤;且木炭与柴应是异常天气(雪寒)下,煤不足用给官方人员的临时补充。综上所述,材料三、四作为二手史料可信度不足,优先度不如材料一支持的一手史料材料二,所以认同。
    【详解】(1)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位于宋朝的东部,且与西京洛阳形成东西对峙的格局,因此被称为“东京”‌,B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东京”得名是因为其位于洛阳之东,与燕京之东、临安之东和建康之东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能否及理由:根据材料“彭城(今徐州)旧无石炭(煤)”可知,所指空间不一致:徐州使用煤,并非北宋首都东京;根据材料“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可知,用途不一致:煤用于冶炼兵器,而非居民生活。因此不能说明东京居民普遍用煤。
    (3)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非宋朝,因此①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临安”“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可知,庄季裕对用煤的记载折射了两宋的历史变迁,因此②说法正确;根据材料“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可知,东京居民普遍用煤,因此③说法正确;材料仅反映的是煤炭的使用情况,非南方地区经济地位的上升,因此无法证明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④说法正确。
    (4)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赐柴六百七十五万、炭七百二十七万(给守卫京城的禁军)”“柴炭、瓷瓦器之类”可知,宋朝时期的取暖燃料如柴、炭等,说明的是居民燃料多样化,D项正确;材料“柴炭、瓷瓦器之类,并蠲(免除)其税”体现的是柴炭免税,非煤,排除A项;材料“宫中见有柴炭(木炭)”体现的是宫中使用柴、炭取暖,非普遍使用薪炭,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局面使用柴炭,非煤炭,排除C项。故选D项。
    (5)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不认同,根据材料“彭城(今徐州)旧无石炭(煤)”“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可知,材料一在地点与用途上不能直接支持观点;根据材料“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可知,材料二支持了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但只是孤证,且是个人事后的回忆,并可能存在主观的美化;根据材料“赐柴六百七十五万、炭七百二十七万(给守卫京城的禁军)”“凡民衣履、谷菽、鸡鱼、蔬果、柴炭、瓷瓦器之类,并蠲(免除)其税”可知,材料三、四来自相对可靠的正史或当时的档案文献,且形成互证与时间线,表明当时在北宋上百年中,东京各种身份的居民(民、军、宫内)仍大量兼用木柴、木炭而非煤炭,所以不能认同;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二与材料三、四存在观点冲突,无法互证支持东京居民普遍用煤。如认同,根据材料“彭城(今徐州)旧无石炭(煤)”可知,材料一反映了黄河流域已经广泛用煤,首都东京比资源贫乏的徐州拥有更大可能普遍用煤;根据材料“宋人庄季裕因临安燃料困难,在其《鸡肋编》里怀念往日在东京时的情况”可知,材料二是时人在东京现场生活中的经历,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根据材料“《宋会要稿》”“《宋史·食货志》”可知,材料三、四是后世官修正史,不是当时遗留,属二手史料;且只能佐证1107年前的情况,不能佐证北宋末年生活是否普遍用煤;且木炭与柴应是异常天气(雪寒)下,煤不足用给官方人员的临时补充。综上所述,材料三、四作为二手史料可信度不足,优先度不如材料一支持的一手史料材料二,所以认同。
    4.(1)A
    (2)特征:以礼入法/礼法结合。原因:秦摒弃德治,倡导法治速亡;汉以后统治者大力推动儒学独尊,成为我国古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3)案件发生在英租界,近代中国与西方签订不平等条约,因领事裁判权丧失租界司法主权;案件发生在中国境内,章太炎、邹容等是中国人,宣扬“革命”威胁清朝统治。
    (4)适应商品经济民事需要;遵循社会主义公有制度;保护人民财产权利;传承中国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人类法治成果。
    (5)观点论述线索参考:从纵向上看——法律的演进受到历史发展阶段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国情变化,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体系加以调整以适应社会突然变化。同时,每一阶段法律的发展变化,都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具有优越性。从横向上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自身历史传承、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的法律体系有其独特性。从文明交流视角看——各国法律相互影响、借鉴,推动中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
    【详解】(1)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唐律中也有一些特殊规定,对老、少、废、疾等群体的犯罪行为会特别加以怜恤,并采取减免处罚的原则。”可知,该规定体现了对老、少、废、疾这些弱势群体的特殊照顾,是以人为本在法律中的体现,法律关注到这些特殊群体在犯罪时由于自身的身体状况或者年龄因素,可能在认知、行为能力等方面与常人有所不同,从而给予减刑的待遇,彰显了对人的关怀,A项正确;天人合一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更多体现在自然观、哲学思想以及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遵循等方面,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自强不息强调个人不断努力进取、自我提升的精神品质,与唐律中对老幼废疾减刑的规定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理念,倡导人们不分亲疏贵贱地相爱、反对侵略战争等,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征:由材料“德礼为政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得出以礼入法或礼法结合。原因:由材料“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律法普遍存在重视家族伦理的特征,并以此作为道德和法律制度的出发点。”及所学可得出汉以后统治者大力推动儒学独尊,成为我国古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结合所学可得出秦摒弃德治,倡导法治速亡。
    (3)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原因:由材料“1903年,章太炎、邹容等人因在《苏报》大力宣扬‘革命’而被捕。12月,苏报案在租界由上海知县和英国领事一同审理。”及所学可得出案件发生在中国境内,章太炎、邹容等是中国人,宣扬“革命”威胁清朝统治;由材料“苏报案在租界由上海知县和英国领事一同审理”“法庭上,原、被告双方各请西洋律师,参与审讯的中方官员要求判处章、邹二人永久监禁,英方认为判决过重,不承认中方的判决效力。最终,章、邹二人分别被判监禁2年和3年,关押在英国人刚刚建成的提篮桥监狱。”及所学可得出案件发生在英租界,近代中国与西方签订不平等条约,因领事裁判权丧失租界司法主权。
    (4)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当代中国。由材料“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探索适应商品经济的民事立法。”可得出适应商品经济民事需要;由材料“1986年,民法通则得以制定,在充分承认公有制财产权利的同时承认了普通民众的财产权利。”及所学可得出遵循社会主义公有制度;保护人民财产权利;由材料“这部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及所学可得出传承中国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人类法治成果。
    (5)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的中国。由材料“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律法普遍存在重视家族伦理的特征,并以此作为道德和法律制度的出发点。”“唐律中也有一些特殊规定,对老、少、废、疾等群体的犯罪行为会特别加以怜恤,并采取减免处罚的原则。”“1905年,清政府启动法律修订,引入西方的诉讼程序。”“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所学可得出从纵向上看——法律的演进受到历史发展阶段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国情变化,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体系加以调整以适应社会突然变化。同时,每一阶段法律的发展变化,都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具有优越性。由材料“法庭上,原、被告双方各请西洋律师,参与审讯的中方官员要求判处章、邹二人永久监禁,英方认为判决过重,不承认中方的判决效力。最终,章、邹二人分别被判监禁2年和3年,关押在英国人刚刚建成的提篮桥监狱。”“1986年,民法通则得以制定,在充分承认公有制财产权利的同时承认了普通民众的财产权利。”“这部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及所学可得出从横向上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自身历史传承、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的法律体系有其独特性。从文明交流视角看——各国法律相互影响、借鉴,推动中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

    相关试卷

    202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202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未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202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共6页。

    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语言文字传播促进了文明的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