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统编版)下册全套同步课件(包含音频素材)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多媒体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课件pptx、5大自然的语言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枯荣、候鸟去来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起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等,有《竺可桢全集》。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让读者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的因果关系或者是介绍某种道理
以回答“为什么”为主,逻辑顺序
①必须了解想要说明的事物或者事理;②说明方法类似。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 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1)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2)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内外、远近、高低、上下、左右、整体局部等方位顺序,介绍建筑物或者物品等。(3)逻辑顺序:按照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展开,如由总说到分说、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顺序,常用于介绍事理。
“语言”是人们传递思想感情的媒介和工具,大自然也有语言,即丰富的物候现象。题目《大自然的语言》采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萌发 翩然 谚语孕育 簌簌 连翘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草长莺飞
次第:翩然:载途:年年如是:销声匿迹:
每一年都像这样。是,此,这。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什么是物候?作者又是如何将“物候”这一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物候就是动植物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快速浏览课文余下内容,勾画文章的关键句或关键词(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并归纳段意,看看本文还写了哪些有关物候学的知识?
3段:这些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4段: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下面是一个例子。6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7-10段: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11段: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还可以……也可以……
——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速读课文,把全文划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解释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1-3)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4-5)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11-12)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6-10)
叶子变黄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放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
第一段哪些事物属于“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了时间的推移?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举了三个例子。按时间先后顺序。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小组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不能。按照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来说明。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从空间到时间来说明。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小组讨论: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不能。“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有权威性、科学性。作比较:把X和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深入探究——找说明方法
打比方:将XX比作XX,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引资料: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有说服力;增强了趣味性和权威性;如果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公式:说明方法+本身作用+文本(事物特征)
找出文中运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讨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1、“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更具体、科学、概括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的特征)。
2、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物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也表现了物候观测重要性,及物候观测复杂、灵敏的特点。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4、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记录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差异,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5、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6、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1.朗读第1段,小组交流本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效果。
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小组交流:下列句中画横线词语为什么不能删掉?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小组交流:下列句中画横线词语为什么不能删掉?
(2)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朗读文章1、2自然段,勾画出生动的词语或者句子,谈谈这两段写得好在哪里?
(1)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2)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家国大自然中丰富的物候现象写活了。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3)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展现了一幅四季风光画卷,使读者产生与物候有关的种种联想,从而激发其阅读兴趣。这样写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并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清明前,开秧田”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馒头云,天气晴”
下面是一些同学收集的农谚,请你利用文中所学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情况
学了这篇课文,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本文讲述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进而利用这些指导农业生产。本文的结构层次清晰,条理清楚,说明顺序为时间顺序。
一(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二(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三(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拓展延伸——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十五岁那年从故乡绍兴小学毕业,考进了上海澄衷学堂。在澄衷学堂,他的才学没有哪个能比得上,可是他的个头和体重,却要比同龄人矮一截,轻十来斤。他的这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成了同学们讥讽和嘲笑的目标。一天,在教室的走廊上,迎面走来几个同学。他们中有的对着竺可桢挤眉弄眼,有的故意大声挖苦:“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活不过二十岁!”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针锋相对地回敬几句,但他又一想,谁叫我的身子骨长得这么瘦小呢!再说,一个男子汉也犯不着为一两句恶语,就跟人撕破脸皮争吵起来。
晚上,竺可桢辗转反侧,心潮翻涌:我们祖国灾难深重,人民贫穷病弱,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现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骂作短命的人。既然立志要为振兴祖国出力,那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病弱的身体!想到这里,竺可桢霍地从床上爬起来,连夜制订了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还选了一条“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抄贴在宿舍里,作为警钟,随时提醒自己。从那以后,竺可桢每天鸡一啼就起床,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竺可桢的体质明显增强了,再也没请过一堂课的病假。这时候,全班同学,包括过去讥讽过他的那些同学,都异口同声称赞他是“智体并重”的模范。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农谚中的物候知识1.“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是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2、“麻雀囤食要落雪”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分析这首诗包含着怎样的物候知识:
诗人是在初夏时节游览位于庐山香炉峰顶的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味的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这首诗恰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1、熟读课文,独立完成《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作业。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教课内容课件ppt,共18页。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5 大自然的语言教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学习目标,文本解读,作者简介,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三月的内蒙古草原,三月海南,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二月海南,二月雪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大自然的语言,自我研学,整体感知,梳理文脉,主导因素,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细读研讨,细读文本研讨课文,举例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