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其中试题卷共6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准考证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丁中O2浓度有可能比甲中的高
B. 甲中含有激素、尿素、葡萄糖、血红蛋白等
C. 淋巴液流向组织液中的量增多,会引起机体组织水肿
D.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由图可知,丙为淋巴液,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丁为生活在血浆中的细胞的细胞内液。
【详解】A、据图可知,甲为血浆,则丁可以为生活在血浆中的红细胞。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携带氧气,当氧气从红细胞进入血浆时,红细胞中氧气浓度大于血浆氧气浓度,所以红细胞中的氧气浓度有可能比血浆中的高,A正确;
B、据图可知,甲为血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的细胞质,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不会在血浆中,B错误;
C、组织液流向淋巴液受阻,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A。
2. 2022年2月19日,韩聪、隋文静获得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金牌。花样滑冰又称冰上芭蕾,一项穿着冰鞋跟随着音乐在冰上起舞,展现平衡、跨跳、旋转、跳跃等连贯动作的运动。关于对该项运动中运动员神经调节的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运动员连贯动作的完成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有关
B. 运动员的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
C. 音乐节拍刺激运动员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这个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D. 运动员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导致糖含量上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详解】A、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所以运动员连贯动作的完成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有关 ,A正确;
B、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其中传出神经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B错误;
C、声音在大脑皮层形成听觉,但由于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的参与,不属于反射,C错误;
D、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上升,D错误。
故选A。
3. 实验人员做脊蛙(无头蛙或脑损毁蛙)反射实验时,用麻醉药处理左腿的坐骨神经,在不同用药时间下分别刺激左趾尖和右趾尖,观察刺激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表示发生缩腿反射,“-”表示不发生缩腿反射)
A. 蛙类的坐骨神经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是混合神经
B. 传出神经比传入神经对该麻醉药的敏感性更高
C. 用药后10分钟,左腿的传入神经已经被麻醉
D. 实验表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缩腿反射依然可以发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弧不完整,反射不能完成。
【详解】A、蛙类的坐骨神经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是混合神经,所以刺激趾尖会发生发射,A正确;
BC、麻醉药处理左腿的坐骨神经,用药10分钟,刺激左趾尖,左腿不发生缩腿反射,右腿发生缩腿反射,说明此时左腿的传出神经已被麻醉,传入神经未被麻醉;用药15分钟,刺激左趾尖,左腿和右腿均不发生缩腿反射,说明此时左腿的传入神经也被麻醉了,因此传出神经比传入神经对该麻醉药的敏感性更高,B正确,C错误;
D、该实验所用材料为脊蛙(无头蛙或脑损毁蛙),说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缩腿反射依然可以发生,D正确。
故选C。
4. 如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将神经纤维置于高Na+环境中,则静息电位将变大
B. 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④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C. ①处产生的兴奋一定可以传导到②和④处,且②和④处动作电位大小相等
D. 兴奋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需通过结构③,③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1、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
2、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神经细胞外的Na+浓度比膜内要高,K+浓度比膜内低,而神经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各不相同: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由于细胞膜内外这种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这称为静息电位。
3、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兴奋状态。此时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内负外正。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详解】A、静息电位由K+外流造成,改变细胞膜内外Na+浓度差不影响静息电位大小,A错误;
B、反射发生在完整的反射弧上,反射发生时,兴奋由感受器形成,向效应器单向传递,B正确;
C、①②位于同一神经元,所以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②。①处产生的兴奋向④传递时,要经过③,③若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则①处产生的兴奋无法传递到④,C错误;
D、③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D错误。
故选B。
5. 对玫瑰花粉产生过敏性哮喘的病人,见到人造玫瑰花时也会出现哮喘,这种现象称为条件性免疫反应。此现象符合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建立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玫瑰花粉是条件刺激,引起哮喘的人造玫瑰花是非条件刺激
B. 该条件性免疫反应会消退,是因为两种刺激之间失去了联系
C. 病人初次接触玫瑰花粉时即引发体液免疫产生了抗体
D. 该条件性免疫反应不受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条件反射建立后的维持,需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否则会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
【详解】A、玫瑰花粉产生过敏性哮喘的,故玫瑰花粉是非条件刺激,人造玫瑰花中无玫瑰花粉,但能引起哮喘,故人造玫瑰花是条件刺激,A错误;
B、条件反射建立后的维持,需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否则会消退,故该条件性免疫反应会消退,不是因为两种刺激之间失去了联系(两种刺激本身没联系),B错误;
C、病人初次接触玫瑰花粉时即引发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再次接触花粉时才发生哮喘等过敏反应,C正确;
D、看到人造玫瑰花引起哮喘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需要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因此该结果可表明免疫反应受到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6. 阿尔茨海默病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逐渐丧失记忆和语言功能、抽象思维和计算能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阿尔茨海默病丧失的记忆、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阿尔茨海默病的形成可能与脑内某些神经递质、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C. 脑的高级功能可以使人类能主动适应环境,适时调整情绪
D. 阿尔茨海默病轻度患者看不懂文字、不能讲话,说明大脑V、S区受损
【答案】A
【解析】
【分析】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2、人体部分生理(或病理)现象的生物学解释
【详解】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但记忆功能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错误;B、阿尔茨海默病主要表现为逐渐丧失记忆,人类的记忆可能与脑内某些神经递质的作用、蛋白质的合成有关,B正确;
C、脑的高级功能可以使人类不断的学习与记忆,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能主动适应环境,适时调整情绪,C正确;
D、看不懂文字说明V区受损,不能讲话说明S区受损,D正确。
故选A。
7. 如图是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a.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的实现
A. 一项B. 二项C. 三项D. 四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图分析,图示为血糖的来源与去向图,其中①②③表示血糖的来路,④表示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⑤⑥⑦表示血糖的去路。①表示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是血糖的最主要来路; ⑤表示氧化分解,是血糖的最主要的去路。
【分析】a、过程②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a错误;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为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的去路,即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同时抑制血糖的来源,即抑制②③过程,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b错误;
c、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②③过程,使血糖含量上升,c正确;
d、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的去路,即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d正确。
综上可知,共两项正确。
故选B。
8. 下列关于激素在生产或生活中应用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在培育鱼苗的过程中,应给雄鱼注射促性腺激素促进其精子成熟
B. 在研究常见动物激素的实验中,给蝌蚪饲喂生长激素可促进其发育
C. 运动员可通过服用睾酮来促进肌肉的生长,增强肌肉的力量,提高比赛成绩
D. 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长期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以维持其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激素的本质有蛋白质、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类激素。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
【详解】A、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A正确;
B、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分解而失去作用,B错误;
C、睾酮(雄激素)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从而使睾丸分泌的睾丸酮减少,导致自身性腺萎缩,机能退化,C错误;
D、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长期注射甲状腺激素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故选A。
9. 一般情况下,病毒侵染机体后,机体吞噬细胞会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EP),致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会进行相应调节,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体温调定点为37℃。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温上升的主要调节机制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体温上升期,交感神经使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减少散热
C. “调定点”上移时下丘脑产生大量激素甲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只在垂体细胞膜上有特异性受体
D. 体温下降期,机体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发起攻击,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分析图示可知,激素甲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代表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A、高温持续期,体温保持不变,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体温上升期,交感神经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错误;
C、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故激素甲(TRH)不能大量产生,C错误;
D、对外来病原体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体温下降期,机体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发起攻击,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D正确。
故选D。
10. 某研究小组欲研究X神经元对水平衡调节的作用,构建了用特定光束激活X神经元的小鼠模型,采用三组模型小鼠进行实验,开始光刺激后,分别测量15 min内的饮水量,结果如图所示(“+”表示进行相应处理;“—”表示未进行相应处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M1组48h限水处理会增大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B. 光刺激X神经元有利于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形成渴觉
C. 推测给予M1组光刺激后小鼠的水摄入量会增加
D. M3组小鼠摄入大量水后,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9肽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其主要作用是提高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此外,该激素还能增强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M1组测量前进行了48h限水,限水处理会引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大,A正确;
B、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渴觉形成于大脑皮层,B错误;
C、由M2组和M3组的结果可知,光刺激会增加小鼠的饮水量,所以可推测若对M1组进行光刺激,则该组小鼠水摄入量增加,C正确;
D、M3组水摄入量较多,其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减少,D正确。
故选B。
11. 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体内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树突状细胞表现为对患者自身抗原异常呈递,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另一方面,树突状细胞能产生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酶IDO,IDO能导致T细胞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RA属于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导致的自身免疫病
B. 树突状细胞将自身的抗原直接呈递给浆细胞
C. RA患者的T细胞中IDO基因表达导致T细胞凋亡
D. 可通过使用免疫增强疗法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答案】A
【解析】
【分析】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详解】A、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的树突状细胞不能分辨“自己”和“非己”,对患者自身抗原异常呈递,从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现象,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树突状细胞将自身的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错误;
C、RA患者的树突状细胞产生的酶IDO导致T细胞凋亡,树突状细胞不是T细胞,C错误;
D、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的表面,故不能通过使用免疫增强疗法来治疗,D错误。
故选A。
12. 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获得了以下实验数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本实验中需把插条浸泡在高浓度溶液一段时间
B. 浓度X、Y、Z之间的大小关系可能为Y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三营养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