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甘肃省多校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多校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四章第二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①是( )
A. 水星 B. 地球 C. 火星 D. 土星
2. 根据图示信息,与地球相比,④无生命物质主要是因为其( )
A. 易受②撞击 B. 温度低 C. 无大气层 D. 无液态水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由图可知,②是小行星带,小行星带两侧是火星和木星,距离太阳较近的是火星,因此①是火星,C正确,ABD错。故选C。
【2题详解】
右图可知,④是土星,距离太阳较远,和地球相比,没有适宜的温度,B正确;②距离土星较远,不易撞击④土星,A错误;土星质量较大,引力较强,有大气层,C错误;因为没有适宜的温度,所以没有液态水,即使有液态水也未必有适宜的温度,排除D。故选B。
北京时间2024年5月15日0时51分,太阳活动区爆发耀斑活动,此次爆发还刷新了当前第25太阳活动周的最强耀斑纪录。至此,该活动区在过去一周内连续爆发了10次耀斑活动。伴随此次耀斑的发生,出现了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产生了巨大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材料所述的耀斑( )
A. 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 B. 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
C. 下次活动高峰约在2030年 D. 常伴随太阳黑子增多而减少
4. 此次耀斑爆发产生的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的影响可能是( )
A. 改变全球气候分布格局 B. 改变地球运行轨道
C. 在新加坡亦能看到极光 D. 造成局部电网瘫痪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B正确;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A错误。常伴随着太阳黑子的增多而增多,D错误;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下次活动高峰约在2035年,C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日冕物质抛射会对卫星系统、电网系统等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比如导致手机信号异常、无法使用导航、局部电网瘫痪等,D正确;日冕物质抛射不会改变全球气候分布格局,不会改变地球的运行轨道,AB错误;极光是日冕物质抛射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形成,极光常见于高纬度地区,新加坡纬度低,不能看到极光现象,C错误。故选D。
当地时间2024年1月1日15时10分左右,在日本本州西岸的石川县能登半岛近海发生里氏7.4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地震到达前居住在东京的大岛先生收到了地震预警:“地震横波将于75秒后到达,请注意避险!”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此次地震的震源所在圈层是( )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
6. 图中各圈层( )
A.①圈层厚度均匀 B. ②圈层地震波波速最快
C. ③圈层呈固态 D. ④圈层的液态物质运动形成磁场
【答案】5. B 6. B
【解析】
【5题详解】
①圈层是地壳,②圈层是地幔,③圈层是外核,④圈层是内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厚薄不一,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此次地震震源位于海域,震源深度30千米,大于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应位于地幔,即②圈层。故选B。
【6题详解】
①层为地壳,厚度不均匀,陆地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A错误;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知,地震波在②地幔中传播速度最快,B正确;③层为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横波不能穿过,C错误;④层为内地核,呈固态,D错误。故选B。
读某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示地貌的名称为( )
A. 风蚀柱 B. 风蚀城堡 C. 风蚀蘑菇 D. 风蚀洼地
8. 图中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 河流侵蚀 B. 风力沉积 C. 风力侵蚀 D. 风力搬运
【答案】7.A 8. C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地貌的形态为柱状,故该地貌为风蚀柱,A正确;风蚀城堡的形态像城堡,上部小下部大,B错误;风蚀蘑菇形态像蘑菇,上部大下部小,C错误;风蚀洼地是中间低,两侧高,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河流侵蚀形成沟谷、峡谷等地貌,A错误;风力沉积形成沙丘等地貌,B错误;风蚀柱,是由于风力侵蚀而形成的,C正确;风力搬运是一个过程,不形成地貌类型,D错误。故选C。
“蓝窗”是地中海中部岛国马耳他著名的旅游景点,位于一个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2017年3月8日,“蓝窗”坍塌,这一景点永久消失。下图示意“蓝窗”坍塌前后的对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造成“蓝窗”坍塌的主要原因是( )
A. 流水溶蚀 B. 海浪侵蚀 C. 风力侵蚀 D. 冰川侵蚀
10. “蓝窗”坍塌后,O处形成的地貌是( )
A. 海蚀桥 B. 海蚀柱 C. 海蚀崖 D. 海蚀洞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蓝窗”景观为典型的海蚀拱桥,主要为海浪侵蚀作用形成,B正确;流水溶蚀作用主要分布在石灰岩集中分布地区,A错误;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C错误;冰川侵蚀主要分布在高山区或高纬度地区,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蓝窗”景观本身为海蚀拱桥,A错误;“蓝窗”坍塌后,O处形成一个与陆上岩体相连的陡峭崖壁,即海蚀崖,C正确;另一侧形成海蚀柱,B错误;不会形成海蚀洞,D错误。故选C。
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飞船结束了长达186天的“太空出差”任务,成功在东风着陆场着陆。从官方公布的高清大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舱的局部区域已经烧得黑不溜秋,甚至有一些区域出现了涂层脱落的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过程中,经历的大气层气温变化是( )
A. 降低—升高—降低—升高 B. 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C. 降低—升高—降低 D. 升高—降低—升高
12. 返回舱着陆时被“烧得黑不溜秋”,下列与该现象成因相似的是( )
A. 磁场保护地球生命 B.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C.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D. 大气层减少天体对地球的撞击
【答案】11. A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据图所知,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气温随海拔升高先降低后升高。神舟十五号返回舱返回地面过程中,依次经过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随着海拔不断降低,气温经历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返回舱着陆时被“烧得黑不溜秋”是由于返回舱与大气剧烈摩擦产生的,与该现象较相似的是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强烈摩擦燃烧,因此大气层可以减少天体对地球的撞击,D正确;磁场保护地球生命、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均与大气层摩擦生热无关,ABC错误。故选D。
长沙市气象台2023年10月11日5时43分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预计芙蓉区10月11日凌晨至11日上午将出现能见度不足500米的雾,请注意防范。下面左图是长沙芙蓉区天气预报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与该日大雾形成有关的是( )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增强
14. 与10月11日相比,10月12日( )
①白天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少②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③夜晚大气逆辐射强④夜晚地面辐射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13. C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结合所学知识,晴天时大气中云量少,透明度高,导致夜晚③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水汽易凝结形成雾,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10月12日为阴天,白天大气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白天气温低,①错误,②正确;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夜晚气温高,③正确;夜晚地面辐射弱,④错误。故选B。
据中央气象台官网降水量排名显示,2023年7月17日2时至7时,江苏扬州降水量达到147.8mm,逐6小时雨量全国排名第一。此次降雨之后,导致多条道路和部分小区出现严重积水,网友热评扬州成“洋州”。右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对扬州短时强降雨形成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6. 下列措施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的是( )
A. 增加绿地面积 B. 兴建污水处理厂 C. 减少建筑面积 D. 铺设防渗路面
【答案】15. C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为植被蒸腾,②为海洋蒸发,③为水汽输送,④为下渗。对扬州短时强降雨形成影响最大的环节是③水汽输送,C正确,与①②④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有利于增加雨水下渗,可以缓解城市内涝,A正确;兴建污水处理厂有利于减少水污染,与减少城市内涝关系不大,B错误;减少建筑面积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C错误;铺设防渗路面,会阻碍雨水下渗,可能会加剧城市内涝,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暑期,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来到太行山研学考察。研学小组发现太行山东麓分布着众多冲积扇。研究小组还了解到夏季太行山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下图为太行山东麓冲积扇的分布示意图。
(1)描述冲积扇的主要地貌特征。
(2)并从物质来源、动力机制等角度简析冲积扇的形成条件。
(3)针对太行山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的现象,说明当地可采取的的预防措施。
【答案】(1)呈扇状;扇顶高,扇缘低(中间高,两侧低);沉积物由扇顶到扇缘逐渐变细。
(2)上游有丰富的碎屑物质,提供物质来源;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泥沙大量堆积。
(3)植树造林;建设护坡工程;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预警预报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从外部形态看呈扇状;结合图中河流的流向可知扇顶海拔高,扇缘低,横向看中间海拔高,两侧低;随着流水速度的降低,沉积物由扇顶到扇缘颗粒逐渐变细。
【小问2详解】
上游山区,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河流内有丰富的碎屑物质,为冲积扇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河流出山口后,地势低平而开阔,流速变缓,河流搬运能力下降,泥沙大量在出山口堆积。
【小问3详解】
防止滑坡、泥石流的措施可以护坡工程和保护植被两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在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地区利用护坡工程减少发生的频率;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从而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产生。还可以运用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预警预报等。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建成区地表温度高于周边环境温度的现象。城市热岛效应是因城市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现象,其效应的强弱可以用城市热岛强度(城区温度与邓区温度之差)来表示。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夏季某日当地时间14时与23时的城区与郊区气温随海拔高度变化图。
(1)比较该城市地表白天(14时)和夜晚(23时)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差异,并说明理由。
(2)说明该城市14时城区气温随高度升高的变化情况及原因。
(3)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热岛效应对该城市的影响。
【答案】(1)夜晚热岛效应强度大于白天。理由:白天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城区和郊区普遍升温,城区和郊区温差较小,热岛效应不显著;夜晚,郊区因生产生活产生的热量少,散热快,而城区散热慢,午夜前后近地面温差达到最大,热岛效应明显。
(2)变化情况:气温随高度升高逐渐降低。原因: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随着海拔升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逐渐减少,气温逐渐降低。
(3)城市热岛效应加强了城市空气的对流运动,空气上升容易成云致雨,使得城市容易形成“雨岛”;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往城市,把郊区质量较好的空气带到城市,改善城市大气质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该城市夜间城区和郊区温差较大,热岛效应较强。由题意和所学知识可得,热岛效应的强弱取决于城市与郊区的温差,白天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城区和郊区获得热量相当,普遍升温,城区和郊区温差较小,热岛效应不显著;在夜晚,郊区因人口稀疏,生产生活产生的热量少,散热快,而城区人口密集,居民生活生产等人为热释放多,散热慢,故午夜前后温差达到最大,热岛效应明显。
【小问2详解】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大气吸收很少,而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对流层大气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随着海拔升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逐渐减少。所以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逐渐降低。
【小问3详解】
城市气温高,大气膨胀上升,加强了空气的对流运动,空气上升容易成云致雨,使得城市容易形成“雨岛”,这会使城市降水多于郊区;城市气温高,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温低,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的风从郊区吹向城市,把郊区质量较好的空气带到城市,改善城市大气质量。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水盐度受当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影响,与所在地气候关系密切。下面左图为世界表层海水平均盐度纬度分布图,右图为圣劳伦斯湾位置略图。
(1)描述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纬度分布的规律。
(2)分析赤道地区表层海水盐度较低的主要原因。
(3)推测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盐度与同纬度大洋的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1)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高低纬度海区递减;最低值出现在60°N附近海域;最高值出现在副热带海域;整体上同纬度地区,南半球表层海水盐度高于北半球。
(2)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降水较多,稀释作用强,所以盐度较低。
(3)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盐度较同纬度大洋盐度低。原因:径流汇入(圣劳伦斯河注入淡水多);海域较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不便;高纬低温海水注入(寒流带来低盐度海水)。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左图可以看出,副热带地区由于降水少,蒸发旺盛,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高低纬度海区递减;极低值出现在60°N附近海域,因为纬度高蒸发弱,而且降水较多;整体上同纬度地区,南半球缺少陆地径流的注入,表层海水盐度高于北半球。
【小问2详解】
赤道附近,虽然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但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长,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稀释作用强烈,所以盐度相对较低。
【小问3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圣劳伦斯河是五大湖的唯一出水通道,圣劳伦斯河注入淡水多,稀释了海水的盐度;海域较封闭,缺乏与其它海区的水体交换;高纬拉布拉多寒冷的低温海水注入,起到降咸的作用。所以,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盐度较同纬度大洋盐度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六校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多校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试题docx、高一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