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甘肃省多校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多校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三章第二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中国空间站首次慢直播正式上线。正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四次出仓活动,他们在开展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的同时,还参加了富有意义的科普与文化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事物或现象属于天体的是( )
①一闪而过的流星体 ②平流层飞行的飞机
③轮廓模糊的星云 ④太空中的载人飞船
⑤天空中飘动的云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2. 下列最可能对航天员直播造成干扰的现象是( )
A. 太阳黑子 B. 极光现象 C. 耀斑爆发 D. 太阳辐射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一闪而过的流星体(流星不是天体)、轮廓模糊的星云和太空中的载人飞船都基本上按天体力学规律运行,属于天体,①③④正确;平流层飞行的飞机属于地球的大气层;天空中飘动的云朵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两者均不是天体,②⑤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大量的带电粒子,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可能会干扰直播,C正确;极光是带电粒子靠近地球时,受地球磁场影响产生的发光现象,与通讯无关,B错误;与太阳黑子相比,耀斑爆发时抛射大量带电粒子,更可能对航天员直播造成干扰,A错误;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释放的能量,不属于太阳活动,对通讯不会产生影响,D错误。故选C。
2022年1月20日,一个中级太阳耀斑爆发,这意味着太阳正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完成下面小题。
3. 耀斑位于太阳的( )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内部
4. 太阳耀斑爆发时( )
①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②信鸽迷失方向③发生磁暴现象④中低纬地区出现极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耀斑是发生在太阳大气色球层的一种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能量,引起局部区域瞬时加热,向外发射各种电磁辐射。故选B。
【4题详解】
太阳耀斑爆发时,太阳活动强烈,所以会干扰无线电波通信,太阳活动强烈会导致磁暴现象,当磁暴现象产生时,信鸽会迷失方向,中低纬地区不可能出现极光现象。故选A。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
A. 冲积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B.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冲积扇
C. 三角洲、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D. 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6. 有关①②两处河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处浅而宽 B. ①处深而窄 C. ②处浅而窄 D. ②处深而宽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图中①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受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山前冲积扇;②位于河流中下游,受沉积作用,形成河漫滩平原;③位于河流入海口,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河口三角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①位于河流上游,落差较大,下蚀为主,因此河床是深而窄,B正确,A错误;②处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落差较小,以侧蚀为主,因此河床为宽而浅,CD错误。故选B。
读甲、乙两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地貌在我国最典型的分布区是( )
A. 北方地区 B. 东北地区 C. 西北地区 D. 南方地区
8. 图中地貌景观要素主要涉及的是( )
A. 生物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地幔
【答案】7. C 8. C
【解析】
【7题详解】
图中地貌甲为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乙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柱,该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C正确;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一小部分属于湿润地区,B错误;北方地区属于半湿润地区,南方地区属于湿润地区,A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沙丘是岩石风化物堆积的地貌,风蚀柱是风力侵蚀岩石形成的地貌,因此构成图中景观的主要要素涉及的是岩石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下图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 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 B. 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 顶平坡陡,地表支离破碎 D.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10. 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 岩石、光照 B. 气候、土壤 C. 土壤、地形 D. 岩石、水文
【答案】9. A 10. D
【解析】
【9题详解】
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由于流水对岩石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地下发育溶洞,A正确;喀斯特地貌一般更多分布在湿热的气候区,不会有冰川广布的现象,B错;顶平坡陡、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的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与图示地貌不符,C错;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于平原地区的特征,由图示可见,该地区山地地形居多,受流水侵蚀作用,地表土壤相对较差,D错。故选A。
【10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此可知,岩石的性质,水文条件和气候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而地形、土壤、光照对其形成影响弱。综上可知,ABC错,D对。故选D。
外力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的主要动力,地貌形态的变化往往促使我们做更具体的分析。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 侵蚀作用、固结成岩 B. 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C. 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D. 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12. 下列地区冰胀作用最为典型的是( )
A. 云贵高原 B. 黄土高原 C. 青藏高原 D. 华北平原
【答案】11. D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曝晒作用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风化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故图中①是风化作用,②是外力搬运作用,D正确;②不属于内力作用,C错误;①由岩石变为碎屑属于风化作用,AB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云贵高原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流水溶蚀作用为主,处于亚热带,不存在冻胀作用,A错误;黄土高原处于暖温带,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沟壑纵横的地表主要是外力作用中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冻胀作用,B错误;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可能产生冰胀作用,C正确;华北平原由流水堆积形成,处于暖温带,不存在冻胀作用,D错误。故选C。
我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6月5日发射升空,该载人飞船在距离地面150km以上的轨道上运行半年,于2022年12月4日返回地球。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从飞行轨道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依次经过( )
A. 对流层、臭氧层、平流层 B. 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C. 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D. 电离层、对流层、平流层
14. 下列关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从地面到飞行轨道过程中大气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多 B. 臭氧浓度先增加再减小
C. 固体杂质含量基本不变 D. 气温先下降再升高
【答案】13. C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从飞行轨道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依次经过高层大气、平流层(含臭氧层)和对流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从地面到高层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体杂质、水汽等都越来越少,AC错误。从地面到臭氧层,臭氧浓度增加,从臭氧层向高空臭氧浓度减小,B正确。由图可知,从地面到高层大气,气温先降后升再降再升,D错误。故选B。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代表短波辐射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6. 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A强B弱 B. B强C弱 C. B强A弱 D. A强D弱
【答案】15. B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B为太阳短波辐射;C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示云层反射;A为大气逆辐射,为长波辐射;D为地面长波辐射。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主要是深居内陆,降水较少,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白天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作用弱,夜间热量散失速度快,气温较低。由上题结论可知,A大气逆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削弱作用,D地面辐射,对应为图中的B强A弱,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京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进行了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并制作太阳系模型(下图)模拟地球的宇宙环境。
(1)据图示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据图指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3)请你从科学性角度对该兴趣小组制作的太阳系模型进行简单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1)地球处于太阳系中,围绕太阳公转;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排在第三位;地球内侧相邻的是金星,地球外侧相邻的是火星。
(2)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适宜的温度。
(3)相邻行星轨道之间的间隔太小,模拟天体运行易发生碰撞,相邻行星轨道之间的间隔应大于两行星半径之和;行星的体积大小设计不合理,应根据行星半径合理设计行星大小(如木星应大于海王星)。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地球位于太阳系中,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围绕太阳公转;按照距日远近,位于第三位,其内侧相邻的是金星,外侧相邻的是火星。
【小问2详解】
图示为太阳系模型,则据图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条件主要是外部条件,可以从运动环境和光照热量条件分析。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运行具有共面性、近圆性和同向性的特征,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光照稳定,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
【小问3详解】
根据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物理性质,可以从天体的大小、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各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公转轨道的形状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如各行星大小的比例不符合实际,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距太阳最近,体积质量较小,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为巨行星,体积质量最大,而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质量居中,建议依据行星的实际大小,按照相同比例缩小制作模型;各大行星的轨道间隔距离太近,运行中会发生碰撞,建议扩大轨道之间的距离,相邻行星轨道之间的间隔应大于两行星半径之和;另外轨道建议画成椭圆形。
18.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代表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_________(填序号),属于短波辐射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_________。(填文字)
(3)简析我国新疆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冻害。试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其原因。
【答案】(1)太阳辐射 大气辐射 ③ ①
(2)地面辐射 (3)沙漠地区白天天气晴朗,云层少而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地表升温快,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易散失,造成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4)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它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从而防御冻害。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①~④的含义分别是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太阳辐射温度高波长短,属于短波辐射。
【小问2详解】
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大气只能吸收波长较长的地面辐射,所以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
【小问3详解】
原因:沙漠地区多晴天,白天时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大气增温幅度大,气温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大气降温幅度大,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小问4详解】
原因: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有利于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后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减少,加强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有利于减轻冻害的危害。
19. 读某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甲、乙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
(2)简述河流上游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3)简述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
【答案】(1)海陆间循环 植物蒸腾 蒸发
(2)蒸腾作用减弱、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
(3)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联系四大圈层,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塑造地表形态。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是海洋蒸发,蒸发的水汽随着水汽输送②,到陆地上空,一部分形成降水③,在地表形成地表径流④,最终流入海洋形成海陆间循环;甲是指由植物水形成大气水,是植物蒸腾作用,乙是指由地表水和土壤水形成大气水,是蒸发。
【小问2详解】
若河流上游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蒸腾作用减弱;植被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则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
【小问3详解】
水循环使地球上的水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水循环通过蒸发、降水等一系列环节,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促进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迁移,地表物质北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地表形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试题docx、高一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高二地理试卷pdf、高二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该大熊猫生活的地质年代为, 长江荆江河段常见的自然灾害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