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一上学期12月分科诊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一上学期12月分科诊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学说将细胞分成了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B. 细胞学说认为组成生物体的细胞都能单独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C. 细胞学说标志着生物学的发展进入分子水平
D. 细胞学说暗示着每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
【答案】D
【分析】细胞学说内容包括三个要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详解】A、细胞学说并没有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A错误;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并非每个细胞都能单独完成各项生命活动,B错误;
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个体水平进入到细胞水平,C错误;
D、“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暗示着每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D正确。
故选D。
2.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所列的“中国十大名茶”中,安徽占据三席,分别是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和祁门红茶。其中绿茶是由新鲜茶叶放在铁锅里加热快炒(俗称“杀青”),再进行揉捻、干燥等工序制作而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鲜茶叶细胞中的元素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B. 沸水泡茶时,茶叶变得舒展是茶叶细胞渗透作用吸水的结果
C. 杀青既能去除茶叶中的水分,又能让蛋白质变性失活,以减少茶多酚等营养成分的分解
D. 制茶过程中揉捻可能会破坏茶叶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答案】B
【分析】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方法有加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尿素等;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理方法有加热(高温)、紫外线及X射线照射、超声波、剧烈振荡或搅拌等。即加热会使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进而导致蛋白质失去活性,但肽键并未断裂。
【详解】A、细胞内的元素主要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A正确;
B、茶叶经过制作过程中其细胞已经死亡,不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泡茶时茶叶变得舒展是吸胀吸水的结果,B错误;
C、高温使催化茶多酚等分解的酶失活,从而减少茶叶中茶多酚等营养成分的分解,C正确;
D、揉捻可能会破坏茶叶细胞的生物膜系统,D正确。
故选B。
3. 很多人喜欢喝奶茶,但奶茶过量饮用可能带来危害。某同学从奶茶店买回一些奶茶,经过处理得到无色提取液,欲对其相关成分进行鉴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加入斐林试剂混匀,经水浴加热后未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奶茶中不含糖
B. 欲检测是否含蛋白质,则应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等量混匀后再注入
C. 若有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以及蒸馏水,可配出双缩脲试剂用于实验
D. 若滴加几滴苏丹Ⅲ染液后呈红色,则说明奶茶中含有脂肪
【答案】C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反应呈砖红色,若加入斐林试剂混匀,经水浴加热后未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奶茶中不含还原糖,但可能含非还原糖,A错误;
B、鉴定蛋白质,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时,应先加A液(氢氧化钠溶液),以营造碱性环境,然后再加B液(硫酸铜溶液),B错误;
C、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相同,但浓度和比例不同,因此可以利用蒸馏水调整斐林试剂的成分来配置双缩脲试剂,C正确;
D、苏丹Ⅲ染液遇脂肪呈橘黄色,D错误。
故选C。
4. 贵池小粑,看起来普普通通,起锅时黄灿灿的一片,这是《早餐中国》力荐的美食。小粑以面粉做皮,粉丝、萝卜丝、肉等不同食材为馅,用铺满菜籽油的平底锅生煎而成,出锅时香气四溢,外壳香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菜籽油中的脂肪是细胞主要的能源物质,摄入过多易导致肥胖
B. 面粉中的淀粉是多糖,初步水解成麦芽糖后能被细胞直接吸收
C. 小粑中所含的生物大分子共有的元素有C、H、O
D. 肥肉主要含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熔点较低,容易凝固
【答案】C
【分析】脂质包括:(1)脂肪,是储藏能量,缓冲压力,减少摩擦,保温作用;(2)磷脂,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的重要成分;(3)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及雌性动物的性周期;维生素D 促进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的平衡。
【详解】A、菜籽油中的脂肪是细胞主要的储能物质,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摄入过多易导致肥胖,A错误;
B、麦芽糖是二糖,不能被细胞直接吸收,B错误;
C、小粑中所含的生物大分子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有C、H、O,C正确;
D、肥肉主要含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熔点较高,容易凝固,D错误。
故选C。
5. 某实验室的四种微生物标签损坏,科研人员对四种微生物进行了研究:①有染色体和多种细胞器;②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③一般由蛋白质与核酸组成;④有核糖体,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没有形成叶绿体。下列对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有②特征的生物都是自养生物
B. 有②和④特征的肯定属于原核生物
C. 有③特征的生物最可能是病毒
D. 有①特征的生物可能是酵母菌
【答案】A
【详解】A、②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的生物是细菌,细菌中既有自养型,也有异养型,A错误;
B、②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的生物是细菌,④具有核糖体和光合色素,但没有形成叶绿体的生物为原核生物,比如蓝细菌,所以肯定属于原核生物,B正确;
C、一般由蛋白质与核酸组成的生物是病毒,C正确;
D、①出现染色体和多种细胞器的生物是真核生物,可能是酵母菌,D正确。
故选A
6. 下列有关“骨架”或“支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葡萄糖都是以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B. 细胞骨架是由纤维素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物质运输、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等有关
C. 蛋白质分子构成了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的“基本支架”
D. 动物细胞膜的基本支架上的蛋白质分子和糖类分子均对称分布
【答案】A
【详解】A、蛋白质、葡萄糖都是以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A正确;
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物质运输、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等有关,B错误;
C、细胞内所有的膜统称为生物膜,生物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的“基本支架”,C错误;
D、动物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糖类分子不是对称分布的,D错误。
故选A。
7. 2024年8月,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经过三年的深入研究和反复验证,提出一种全新的利用月壤生产水的方法。一吨月壤将可以产生约51~76千克水,月壤造水提供了未来月球开发利用的新思路。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部分细胞,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
B. 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可以参与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
C. 冬季来临时,植物体内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减小导致抗寒性增强
D. 水分子更多的是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答案】C
【分析】细胞中的水包括结合水和自由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参与许多化学反应,④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⑤提供化学反应介质,⑥维持细胞形态。
【详解】A、自由水的主要功能之一: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④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A正确;
B、自由水的主要功能:①细胞内的良好溶剂;②细胞内的生化反应需要自由水的参与,B正确;
C、冬季来临时,植物体内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增大,以提高抗寒能力,C错误;
D、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更多的是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出细胞,D正确。
故选C。
8. 2024年10月7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昆因发现微小核糖核酸(micr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而获得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有关核酸说法正确的是( )
A. 核仁与各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B. 细胞内核酸被初步水解、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都是8种
C. DN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RNA只存在于细胞质中
D.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答案】B
【分析】核酸分为DNA和RNA。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详解】A、核仁与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错误;
B、细胞内核酸被初步水解的产物是四种核糖核苷酸和四种脱氧核苷酸,共8种核苷酸,核酸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是磷酸,A、T、C、G、U以及核糖和脱氧核糖,因此细胞内核酸被初步水解、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都是8种,B正确;
C、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也可以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C错误;
D、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错误。
故选B。
9. 生命科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欧文顿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他们由此推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亮—暗—亮”的三层结构
D.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B
【详解】A、欧文顿并没有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而通过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溶性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错误;
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C错误;
D、科学家用绿色荧光标记老鼠细胞表面蛋白质,用红色荧光标记人细胞表面蛋白质,在通过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的相关实验证据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
故选B。
10.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2019-nCV)是一种带有包膜的RNA病毒,新冠病毒可通过包膜表面上的刺突蛋白(S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分子结合,随后包膜与细胞膜融合,病毒的遗传物质进入宿主细胞内,完成感染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S蛋白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可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 可以使用营养全面的培养基培养新冠病毒用于科学研究
C. 新型冠状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有相对性
D. 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中每个核糖分子都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答案】C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结合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可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错误;
B、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此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B错误;
C、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能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C正确;
D、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中,绝大多数核糖分子上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只有末端的核糖分子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D错误。
故选C。
11. 图1表示某细胞在电子显微镜视野下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1~7表示细胞结构,图2表示该细胞的a、b、c三种细胞器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中4、5、6的细胞器中的膜结构构成了生物膜系统
B. 图1中囊泡运输“货物”的过程中,5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C. 图2中的a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D. 图2中的b可对应图1中的4、5
【答案】A
【分析】图1:据图1可知,1表示细胞膜,2表示核糖体,3表示中心体,4表示内质网,5表示高尔基体,6表示线粒体,7表示核膜,该细胞为动物细胞。图2:据图2可知,a含有蛋白质、脂质、核酸,又知该细胞为动物细胞,故a为线粒体;b含有蛋白质、脂质,故b可能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c含有蛋白质、核酸,不含脂质,说明丙没有膜结构,故丙为核糖体。生物膜系统是指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
【详解】A、据图1可知,图中4表示内质网,5表示高尔基体,6表示线粒体,所以4、5、6的细胞器中的膜结构属于生物膜系统,但不能构成生物膜系统,A错误;
B、在细胞内,许多由膜构成的囊泡就像深海中的潜艇,在细胞中穿梭往来,繁忙地运输着“货物”,而高尔基体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B正确;
C、据图2可知,a为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正确;
D、由图2可知,b含有蛋白质、脂质,故b可为内质网、高尔基体,D正确。
故选A。
12. 人体细胞内的运输系统是一个非常精密而又复杂的系统。下图表示细胞内物质甲的合成、运输及分泌过程中囊泡的运输机制。细胞内囊泡运输机制一旦失控,会引起很多疾病。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内质网膜鼓起形成囊泡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性
B. 物质甲可能是性激素,需要高尔基体加工
C. 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识别与结合,依赖于细胞内的膜上所含受体蛋白的种类
D. 若包被蛋白无法脱落,阻碍囊泡迁移,可能会导致囊泡运输机制失控
【答案】B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融合,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
【详解】A、内质网膜鼓起形成囊泡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A正确;
B、性激素本质是固醇,不需要高尔基体加工,B错误;
C、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识别与结合,依赖细胞内的膜上所含受体蛋白的种类,C正确;
D、由图分析可知包被蛋白无法脱落会阻碍囊泡迁移,可能导致囊泡运输机制失控,D正确。
故选B。
13. 下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有关的图像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b所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需要通道蛋白
B. 图d可代表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
C. 图e只能运输大分子物质
D. 氧气浓度变化对上图代表的所有运输方式都有影响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图a中,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不需要载体的协助,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自由扩散;图b中,物质的运输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并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分析曲线图:图c中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图d中,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e中,大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属于胞吐。
【详解】A、图b所示物质是从低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到达高浓度的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能量,为主动运输,A错误;
B、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所以图d可代表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B正确;
C、胞吐不仅能运输大分子物质,也能运输小分子物质。例如,神经递质是一种小分子物质,它通过胞吐作用从细胞中释放出来,C错误;
D、图a所示物质是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到达低浓度的一侧,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能量,为自由扩散,不受氧气浓度变化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14. 铵毒是指生产中铵肥施用过多,导致细胞内的浓度增加和细胞外酸化,从而引起植物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的现象。已知和是植物利用的主要无机氮源,的吸收由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驱动,硝酸盐与铵肥共同使用能有效缓解铵毒,相关作用机制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外浓度越高,的通过AMTs进入细胞内的动力越强
B. 细胞外的增加会促进的进入细胞内,抑制被细胞吸收
C. NRT1.1和SLAH3转运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
D. 通过NRT1.1进入细胞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D
【分析】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都不需要细胞膜提供能量,因此属于被动运输;借助载体蛋白浓度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细胞提供能量的运输方式,成为主动运输;蛋白质和多糖等有机大分子,由于分子太大,靠转运蛋白无法运输,他们进出细胞则通过胞吞或胞吐。
【详解】A、的吸收由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驱动,是协助扩散,AMTs是其通道蛋白,不消耗能量,因此不需要细胞内外浓度梯度提供动力,A错误;
B、通过NRT1.1转运到细胞内时伴随着吸收到细胞内,所以细胞外的增加会促进被细胞吸收,B错误;
C、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磷脂分子和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转运蛋白NRT1.1和SLAH3转运都会发生构象变化,因此与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C错误;
D、由题图可知,从胞内到胞外的过程中消耗ATP,是主动运输,即胞外浓度高于胞内,载体蛋白NRT1.1同时转运和时,顺浓度梯度通过载体蛋白NRT1.1,与发生协同转运,运进细胞消耗的能量是的电化学势能,所以通过NRT1.1进入细胞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D。
15. 原生质体(细胞除细胞壁以外的部分)表面积大小的变化可作为质壁分离实验的检测指标。用葡萄糖基本培养基和NaCl溶液交替处理某种菌(具有细胞壁和液泡),其原生质体表面积的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将该菌灭活后,再用NaCl溶液处理,原生质体表面积将增大
B. 甲组NaCl处理不能引起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表明细胞中NaCl浓度≥0.3ml/L
C. 乙、丙组NaCl处理皆使细胞质壁分离,处理解除后细胞可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原生质体逐渐变大,导致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
【答案】C
【分析】真菌具有细胞壁和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原生质体中的水分就透过细胞膜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细胞膜进入到原生质体中,原生质体逐渐变大,导致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
【详解】A、若将该菌先灭活,细胞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再用NaCl溶液处理,原生质体表面积无变化,A错误;
B、分析甲组结果可知,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与0时(原生质体表面积大约为)相比,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逐渐增大,甲组NaCl处理不能引起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细胞吸水,表明细胞中浓度>0.3ml/L,但不一定是细胞内NaCl浓度≥0.3ml/L,B错误;
C、分析乙、丙组结果可知,与0时(原生质体表面积大约分别为(、)相比乙丙组原生质体略有下降,说明乙、丙组NaCl处理皆使细胞质壁分离,处理解除后细胞可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正确;
D、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原生质体中的水分就透过细胞膜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细胞膜进入到原生质体中,原生质体逐渐变大,导致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4年7月24日,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通过社交媒体向海外推介安徽池州平天湖绝美风景:“安徽平天湖,天空在湖面上绘下一幅杰作。驾车来到这里,犹如在云朵间滑行,与倒影共舞。”某生物学兴趣小组来到两次获外交部推介的平天湖进行研学活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1展示的是池州平天湖的“天路”,阳光、云朵、湖面、树木与那条蜿蜒的水中公路奇妙地融合,构成了绝美的风景,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______,平天湖范围内所有的成年鲫鱼______(“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天路”旁种植有柳树,与鱼相比,柳树不具有生命系统中的______层次。
(2)图1犹如“天空之境”,说明水质干净,也是池州市的备用水源地。当淡水水域被污染后水体______,导致蓝细菌等过量繁殖,这种现象称为______。
(3)兴趣小组的同学欲用显微镜来检测平天湖水体中的微生物。某同学有一组镜头:目镜标有5×和10×、物镜标有10×和40×,如图2所示,视野中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组合是______(填序号)。
(4)若在显微镜视野下看到某微生物逆时针游动,则此微生物的实际游动方向是______,若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可观察64个均匀分布的细胞,若目镜不变,则物镜换成40×时,视野中可观察到细胞数目为______个。
(5)兴趣小组的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了柳树、银杏、鹅掌楸叶片中的叶肉细胞后,运用了______(“不完全归纳法”或“完全归纳法”)得出植物叶肉细胞都有叶绿体和大液泡的结论。
【答案】(1)①. 生态系统 ②. 不属于 ③. 系统
(2)①. 富营养化 ②. 水华
(3)①④ (4)①. 逆时针 ②. 4
(5)不完全归纳法
【分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1)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故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2)显微镜观察细胞,放大倍数与观察的细胞数呈反比例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越少,视野越暗,反之亦然。(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且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
【小问1详解】
阳光、云朵、湖面、树木、草丛等无机环境和所有生物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就是生态系统。平天湖范围内所有的成年鲫鱼不属于种群,因为所有的成年鲫鱼不是这一种群的所有个体。柳树属于植物,鱼属于动物,与鱼相比,柳树不具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小问2详解】
淡水水域被污染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等过量繁殖,这种现象称为水华。
【小问3详解】
图中①②为目镜,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长度呈反比,②的放大倍数大于①;③④为物镜,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长度呈正比,③的放大倍数大于④,为了能看到更多的细胞,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该最小,则应该选用的组合是①④。
【小问4详解】
若在显微镜下看到微生物的游动方向为逆时针,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倒置的,则实际游动方向也为逆时针。在显微镜放大倍数为100倍视野中可以观察到64个细胞均匀分布,若目镜不变,则物镜换成40×时,视野中可观察到细胞数目为个。
【小问5详解】
由部分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了柳树、银杏、鹅掌楸叶片中的叶肉细胞后,得出植物叶肉细胞都有叶绿体和大液泡的结论,这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17. 曾是贡品的西山焦枣,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是秋冬季的美味佳肴。西山焦枣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经过蒸、烘等多道工序,确保了其营养价值的同时,也赋予了它色如紫晶、形如玛瑙的外观和柔软鲜嫩、甘甜溢香的口感。请回答下列问题。
(1)西山焦枣的甘甜主要来自果糖和葡萄糖等成分,葡萄糖的功能是______,两分子单糖通过______(结合方式)形成二糖(化学式)______。
(2)为了验证M为枣树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缺M会导致枣树生长矮小,叶片枯萎,补充M以后可恢复。
材料与用具:完全培养液、只缺M的完全培养液、多种相关器材、生长状况相同的枣树幼苗若干、含M的无机盐等。
实验步骤(请补充完整):
①取50株生长状况相同的枣树幼苗,随机均分为两组并编为甲组、乙组。
②甲组置于适宜浓度的完全培养液,乙组置于______。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______。
④预期实验结果:甲组枣树______,乙组枣树______。
⑤预期实验结论:M是枣树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
(3)从科学研究的严谨角度出发,为进一步证实枣树生长状况的差异的确是由M元素缺乏引起的,可以增加的实验步骤是:______,另一组不作特殊处理。若一段时间后______,则可进一步证实上述实验结论。
【答案】(1)①. 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 ②. 脱水缩合 ③.
(2)①. 等量的只缺M的培养液 ②. 枣树幼苗的生长情况 ③. 生长正常 ④. 植株矮小、叶片枯萎
(3)①. 向乙组中加入适量的含M的无机盐 ②. 乙组枣树幼苗生长状况恢复正常
【分析】为了验证某元素是否为必需元素,则实验一组在完全营养液中能正常生长,另一组在缺素营养液中表现出相应的缺素症,加入该元素后,缺素症会消失或缓解,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设计。
【小问1详解】
葡萄糖的功能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两分子单糖通过脱水缩合形成二糖,二糖的化学式为。
【小问2详解】
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M为枣树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实验的原理是在完全营养液中能正常生长,在缺素营养液中表现出相应的缺素症,加入该元素后,缺素症会消失或缓解,实验的自变量是营养液的种类,因变量是枣树幼苗的叶片颜色,枣树的长势,营养液的体积、培养条件等属于无关变量,按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设计。
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50株生长状况相同的枣树幼苗,随机均分为两组并编为甲组、乙组。
②甲组置于适宜浓度完全培养液,乙组置于等量的只缺M的培养液。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枣树幼苗的生长情况。
④预期实验结果:甲组枣树生长正常,乙组枣树植株矮小、叶片枯萎。
⑤预期实验结论:M是枣树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
【小问3详解】
为进一步证实甲、乙两组枣树生长状况的差异是由M元素缺乏引起的,可以增加的实验步骤是:向乙组中加入含M的无机盐,另一组不作特殊处理。一段时间后两组枣树的生长状况基本相同,则进一步说明M是必需元素。
18. 已知一环状肽,其分子式是,将它彻底水解后只能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分别是甘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其结构式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多肽是______肽化合物,氨基酸形成该化合物的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______。
(2)谷氨酸的R基为______,该多肽水解后可得到______个谷氨酸,该多肽有______个游离的羧基。
(3)图中苯丙氨酸在人体细胞不能合成,只能从外界环境中获取,因此是______氨基酸。营养学家认为,最好的饮食就是平衡膳食。五谷杂粮、肉类等要均衡,请从氨基酸的角度分析平衡膳食的依据是______。
(4)若将图中四种氨基酸不限数量混合后,在适宜条件下形成一条多肽链,其有九个肽键,则最多有______种。
(5)此环状肽构成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后______(填“能”或“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颜色反应。
【答案】(1)① 二十 ②. 360
(2)①. ②. 8 ③. 8
(3)①. 必需 ②. 平衡膳食可保证人体对必需氨基酸的摄入,有利于身体健康
(4)410 (5)能
【小问1详解】
四种氨基酸分子中都只含有一个N原子,因此根据N原子的数目可知该多肽链是由2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二十肽化合物。由于该化合物是环肽,所以一共失去了20个水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8×20=360。
【小问2详解】
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推知谷氨酸的R基为。多肽中游离的羧基数目=肽链数+R基中的羧基数目,该化合物为环肽,游离的羧基数=谷氨酸的数目,四个氨基酸分子中只有谷氨酸含有2个羧基,假设谷氨酸分子数为N,则多肽链中的氧原子数目=(20-N)×2+4N-20=36,计算可知N=8个,故含有8个游离羧基。
【小问3详解】
在人体细胞不能合成,只能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氨基酸是必需氨基酸。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两类,平衡膳食可保证人体对必需氨基酸的摄入,有利于身体健康。
【小问4详解】
一条链状化合物中含有九个肽键,是10个氨基酸形成的十肽化合物,每个氨基酸的位置都有4种可能,化合物最多有种。
【小问5详解】
多肽中含有肽键,可以用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因此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在变性后的蛋白质仍然含有肽键,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颜色能变为紫色。
19. 下图1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该半透膜允许单糖分子和无机盐离子通过,此时,漏斗内()和漏斗外()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液面的高度差为△h,初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图2表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处在某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图3是某同学将同一马铃薯块茎切成4根粗细相同、长为5cm的条,再将这4根马铃薯块茎条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30min和4h后测量每一根的长度的结果。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初始时水分子从到的速率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到的速率,当液面上升到最大高度时,浓度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浓度。若再向漏斗内加入少量蔗糖酶,则△h的变化是______。
(2)实验室一般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其原因是______,细胞处于图2所示状态时, A、B两处的溶液浓度关系为______。若将此细胞在原溶液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放入清水中,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可能原因是______。若选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做此实验,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3)图3的四组实验中,能够观察到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自动完全复原的是______(填字母)组,d组4h后细胞外溶液的浓度与实验前相比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答案】(1)①. 小于 ②. 大于 ③. 先增大后减小
(2)①.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为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且细胞液为紫色 ②. A>B或A<B或A=B ③. 细胞失水过多死亡 ④. 能
(3)①. b ②. 降低
【分析】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质壁分离的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小问1详解】
初始时半透膜两侧浓度,水分子从到的速率小于从到的速率;蔗糖是不能穿过半透膜的分子,图中漏斗内液面升高,是由于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高,因此烧杯中的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使漏斗内液面升高;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内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若在漏斗管内加入少量蔗糖酶,蔗糖分解为单糖,漏斗内溶液浓度会先上升,由于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继而漏斗内溶液浓度会下降,则漏斗液面将先上升后下降。
【小问2详解】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成熟植物细胞,具有大液泡且细胞液为紫色,便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过程中,常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该种细胞具有紫色大液泡。图2中,当A>B,细胞吸水,处于质壁分离的复原;A<B,细胞失水,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当A=B,细胞处于动态平衡中,由于无法判断图2细胞的状态,所以细胞处于图2所示状态时,A、B两处的溶液浓度关系为A>B或A<B或A=B;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条件之一是必须是活细胞,如果将此细胞在原溶液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放入清水中,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可能原因是细胞失水过多死亡;如果选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做此实验,能发生质壁分离,只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色,不便观察。
【小问3详解】
据图分析,a组马铃薯的初始长度为5cm,放在20g/L的溶液中,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使得长度大于初始的5cm;b组马铃薯在30分钟时,长度小于5cm,说明细胞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但由于细胞能主动吸收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使得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开始吸水,故逐渐复原,长度恢复到5cm;c组马铃薯长度小于初始的5cm,说明细胞发生质壁分离;d组马铃薯长度减小,说明细胞失水,细胞外液浓度降低。
20. 下图为小肠上皮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仔细分析,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由上图可知,小肠上皮细胞膜上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是膜蛋白______。该细胞面向肠腔的一侧形成很多突起即微绒毛,微绒毛既能增加膜面积,还能增加细胞膜上______数量,有利于吸收肠腔中的葡萄糖等物质。若图中细胞需要合成并分泌蛋白质时,参与此过程的具膜细胞器有______(图中序号填写)。
(2)膜蛋白A是一种同向转运蛋白,顺浓度梯度转运进入细胞的同时,将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转运进细胞中,这个过程中没有ATP提供能量,请推测葡萄糖可以逆浓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原因为______。
(3)图中④(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______,具有这一特性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
(4)请绘制④(细胞膜)的平面结构模式图(参照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画出局部即可)。
【答案】(1)①. D ②. 载体蛋白(或膜蛋白)③. ②③⑥
(2)顺浓度进入细胞的势能(电化学梯度)为葡萄糖逆浓度运输提供了动力
(3)①. 选择透过性 ②. 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或转运蛋白空间结构的变化
(4)
【分析】图中小肠上皮细胞膜蛋白D的作用是催化和运输二糖水解,膜蛋白B的作用是实现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合成并分泌蛋白质时,要经过的细胞结构路径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葡萄糖可以逆浓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原因为Na+顺浓度进入细胞的势能(电化学梯度)为葡萄糖逆浓度运输提供了动力。
【小问1详解】
膜蛋白D可以催化二糖水解为单糖,说明膜蛋白还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由图可知,葡萄糖等物质要通过膜蛋白A进入细胞,所以增大细胞膜的面积,可以增加膜上载体蛋白或膜蛋白A的数量,有利于吸收肠腔中的葡萄糖等物质。合成并分泌蛋白质时,参与此过程的细胞器有:①(核糖体)、③(内质网)、②(高尔基体)、⑥(线粒体)。所以参与此过程具膜细胞器有:③(内质网)、②(高尔基体)、⑥(线粒体)。
【小问2详解】
葡萄糖可以逆浓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原因为顺浓度进入细胞的势能(电化学梯度)为葡萄糖逆浓度运输提供了动力。
【小问3详解】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一种转运蛋白往往只适合转运特定的物质,因此,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或转运蛋白空间结构的变化,对许多物质的跨膜运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
【小问4详解】
绘制(细胞膜)的平面结构模式图要点:生物膜为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脂双层在结构和功能上都表现出不对称性。有的蛋白质镶在脂双层表面,有的则部分或全部嵌入其内部,有的则横跨整个膜。
图例
磷脂分子
_____
蛋白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分科诊断摸底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分科诊断摸底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 年“江南十校”高一分科诊断摸底联考生物试卷及参考答案,文件包含江南十校-生物试卷pdf、江南十校-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