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必修五2、谈中国诗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五2、谈中国诗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设想,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结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设想: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通古今,通中外,通学理,文法巧妙,语言幽默,精彩纷呈,美不胜收。作为学者散文的一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学者散文主要是以理服人,以知启人。同时具有极强的逻辑性,要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它之所以不是论文而是散文,乃在于它之说理议论不是枯燥的三段论法,而是艺术的谈笑风生。这也正是学者散文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它区别于一般散文的根本之点。所以《谈中国诗》可以用来分析鉴赏之处颇多,而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此文时往往是避重就轻,以简单筛选中国诗的四个特征为终极目标,用“作者对中国诗的特征是怎样阐述的?”“你怎样评论作者的观点?”等简单的问题进行所谓的探究式教学。因为问题的简单,所以看上去课堂达成度很高,呈现出一派师生双赢的繁荣。而事实上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简单的信息筛选,并未进行真正意义的分析和探究。为此,本课时的教学刻意地将大部分教师确定的筛选中国诗四个特征的教学重点一笔带过,而将教学的重点确定在分析如何论证上,并增加了作者讲述中国诗特征的立场和目的两个难点问题,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收益,同时为今后进一遍学习整合信息等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 过程与方法:熟悉比较研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品味作者引证和比喻的妙处
教学难点:体味学者散文的独特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定学生诵读重要段落
2、指名学生介绍作者的基本情况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 长篇小说《围城》(1947);诗话《谈艺录》(1948);文论《管锥篇》(1979) ;《七缀集》(1985)
【二】、教师点拨(1):钱钟书——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 。
【三】、课堂活动(1)
根据文章的题目《谈中国诗》,可知文章内容谈中国诗歌的形式、内容或特征。那么谈中国诗的立场和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探讨上述两问题的答案
明确:
立场——“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目的——“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四】、教师点拨(2):
“立场”很容易得到正确答案,因为原文中有“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这样的语句;那么关于目的在文章的尾段有“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这样的句子。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解读此类问题的钥匙——抽取“因此”“所以”这样的关联词。
【五】、教师点拨(3):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六】、课堂活动(2)
诵读文本,筛选内容,明确中国诗的四个重要特征
明确
1、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3、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4、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七】、教师点拨(4):
以上四个基本特征,很容易筛选出来,那么这四个特征的共同点是什么?或者说用一句话概括它,应该怎样概括呢?
明确:
“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八】、课堂活动(3)
作为一篇学者散文,面对异国听众,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以知启人机趣横生呢?
学生研讨并解读问题
——作者除了大量引用中国诗,还引用了许多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引用诗歌,形象生动,通俗直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这样更能吸引听众。可见钱老先生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旁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中国诗形式短小的特征揭示的淋漓尽致。
——第五自然段“我愿意换一种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怀孕的静默”把我国古典诗歌言简意丰,富于暗示性的特征比喻得恰如其分。
——第九自然段“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突出了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明确
引证——丰富 巧妙 恰当
比喻——生动 趣味 深刻
【九】、教师点拨(5):
旁征博引,是作为渊博学者的素养。
巧妙比喻,是作为幽默大师的风范。
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他用自己睿智的思想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浓缩成涓涓清泉,让读者心悦诚服,茅塞顿开。所以他的散文被看作是典型的学者散文。
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不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
【十】、集体诵读柯灵对钱钟书评价的一段文字,体味钱氏文字之魅力
“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荫。只要你不是闭目塞听,深闭固拒,总会欣然有得——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十一】、延伸拓展
以下是小说《围城》中的经典妙喻,试分析其妙处,并仿写之。
1、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2、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四、结论:
如何在相同的教材中开发出不相同的立意,如何在落实新课改精神与切实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本节课着力解决的问题。
以“谈中国诗的立场和目的是什么”为突破口,提高了学生整体阅读文章和整体把握文章要点的能利,将相对容易筛选的“中国诗歌的四个特征”进行简化处理,进而腾出时间进行更深层次问题的探究,并进行适量的延伸和补充,进而形成阅读、分析能力的整体思路设计,在阅读的广度上做文章,把课文内容的教学与课外名著的片段阅读联系起来,并进行仿写训练,从中吸取精华的做法是十分可取的;从我校的具体情况看,是完全可以推广和借鉴的。在与新课标的连接探索中无疑开拓了一条可行之路。
【教学反思】
从课堂教学过程看,下列做法是可取的:
1、教学目标较为集中,学生易于掌握。而且立足点较高,不满足于简单的筛选信息,而是在明确“是什么”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怎么做”的问题,使学生在相同容量的教学内容中获取最大利益。
2、将教师的点拨穿插于学生的活动之中,使二者尽可能做到衔接自然,使师生的双边活动融为一体,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各自独立平行。
3、重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集体活动。并且保证这种活动的实效性,确保每一个学生活动环节的设计有的放矢,确有受益。
4、扩展阅读效果良好,既将《围城》自然介绍给学生,使其感受到其中比喻的魅力,又给学生提供了一次高难度仿写的练笔机会,一举数得。
5、 改变了务求字字落实,每段每句都不拉下,实际却收效甚微的常规做法。抓住重点句,从而对全文有明晰把握,就文章的妙言妙语展开欣赏讨论,并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比喻,如何让比喻更有趣。这样,花费时间不多,但学生有收获,若能顺水推舟去介绍钱钟书先生其他著作,也会引起很大注意。
存在不足:
在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上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存在部分胶隔,“体味学者散文的独特魅力”的设计落实得并不完全尽如人意,部分学生仍未能从中品味出学者散文的独到魅力,钱钟书先生在本文的旁征博引与一般文章的引证之间的区别还是未能分析到位。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2、谈中国诗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德育渗透目标,美育渗透目标,十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五2、谈中国诗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简介背景,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重点解读,教读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2、谈中国诗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简介背景,通读全文,感知内容,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