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13 崔杼弑其君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3 崔杼弑其君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具、教法,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二、初步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体会本文叙事有条不紊的特点。
三、初步了解文中晏子的表现,对晏子这个历史人物有初步认识。
四、对文中涉及“大史书曰”这一细节进行品析,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晏子不死君难”和“大史书曰”两节;了解“晏子”这个人物及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
【教具、教法】:
一、实物投影仪。
二、小组讨论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抓住分析人物形象。重点分析“晏子不死君难”一节和“太史直书”,了解晏子为人和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
【教学准备】:
印发“晏子使楚”文白对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课文。自然导入。
二、解题。
标题“崔杼弑其君”为什么用“弑”字?可以换成“杀”字吗?
明确:弑,古代指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说文》和《现汉》都这么解释。
在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弑君”是怎样的一种行为?(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行为。)
那么崔杼为什么要“弑君”?他又是如何“弑君”?
三、理清人物关系,复述“崔杼弑君”的故事情节。
(请学生自读1-3段,理清人物关系,复述“崔杼弑君”情节。)
四、分析齐庄公、崔杼形象。
崔杼为什么会“弑君”?
明确:齐庄公作为一国的国君,却好色,昏庸,与崔杼之妻通奸,并且公开羞辱大臣。这让崔杼萌生“弑”心。
崔杼:崔杼是齐国的大臣,他权倾朝野,有着极大权力。他夺人寡妻,又受人羞辱。庄公羞辱他,他蒙羞忍辱,渐生“弑”心。以“称疾不视事”引诱,暗中布局。一旦时机成熟,心狠手毒。他心机深重,又权重气盛,不可一世。庄公是他立的,却又“弑”君,君主他也不放在眼里。
但当随从提议杀了晏子时,他却“舍之”。表现出崔杼个性的另一面:知人善用,深谋远虑。他留用晏子,是因为晏子是“民之望也”,可以“得民”,以稳固自己的地位。
虽然,崔杼弑君有理,但是从宗法上说,他始终处于臣服的位置。这样,他只能以臣民的方式去行事。文章始终把他放在臣民的位置来对待和叙述。他的“弑君”便是犯上作乱,是乱臣贼子。 ——心机深重的乱臣贼子
“崔杼弑君”可谓震惊朝野,这件事也牵出了齐国另一个重要的人物。那便是晏子。你印象中的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学生回顾“晏子使楚”的故事并归纳。)
那么,晏子与“崔杼弑君”这事又有什么关系?(请学生齐读课文第4段。)
明确:崔杼弑君,因为死的是齐国的君主。而晏子作为齐国的士大夫,君主死了,臣子理应前往。其他的臣子也许忌惮崔杼的权势,不敢挺身而出。但晏子敢。他不但敢去,而且要去。不但去了,而且还要哭尸!
这是晏子对国君的态度,也是他对齐庄公的尊重。
那么,既然晏子对君主如此忠诚,是不是就遵照春秋时期的礼仪,为君王殉死了?
明确:晏子明确回答说“不死”、“不亡”。他的一番话既让自己免于殉死,还谴责了“被弑”的庄公和“弑君”的崔杼。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对于晏子的这种举动,我们该如何看待?
(课前布置学生讨论,ppt展示学生的几种看法。)
按照常理讲,君王任务是主持社稷的,不是君临老百姓的。如果君王为社稷而死,老百姓当然可以和君主同死。因为作为君王的臣民,其责任是供养社稷的,不是单单为自己而生存的。如果臣民为国而亡,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为自己的私利而死了,我们大家都要为此而同死、同亡,那就是不义的事情。除非是其同党,正直的人是没有人敢担当这个不义之名的。何况现在君王是被人立而又被其杀的,怎能为这样的人而死呢?
晏子忠君却不唯君,那他“唯”什么?他所信守的原则又是什么呢?
晏子信守的原则是为国家谋利,为百姓造福。这些都表明晏子是一个视国家利益高于一代的贤臣。
六、分析太史的“秉笔直书”。
在这篇文章中有好色、昏庸的君王,有以下犯上弑君的乱臣贼子,也有“不死君难”的一代贤臣。那么,文章中是否还有其他值得我们关注和挖掘的人物?
(明确:太史官们。)(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6段,齐读这一段。)
太史官们在记录这段历史时,为什么非得用“弑”字?
非得用“弑”字,可见在史官们眼中,即便庄公无道,但崔杼杀庄公本身就是以下犯上的忤逆之行。崔杼连君王都敢“弑”,更何况区区几个史官!但太史官们却不顾个人生死,前仆后继地要将“崔杼弑其君”这五个字写入史书。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杀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
这一小段文字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中国史官向来重视唯真求实,秉笔直书。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与崇高。
七、对比阅读。(机动环节。课前印发材料,时间不够的情况让学生课外阅读。)
历史已经远去。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遗臭万年,也有人流芳百世。
历史记下了“被弑”的无道昏君,也记下了“弑君”的乱臣贼子。而真正熠熠生辉的是那些为国谋利的贤臣和智者,甚至于是那些没有真实姓名的史官们。
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4-6段,向那些流芳百世的人们致敬!
八、课后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本文的收获。如:叙事有条理、有层次;重点分明突出,讲究叙事技巧,人物形象鲜明等。
九、布置作业:
①课后拓展,阅读并翻译(《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十五》)
②完成课后练习、积累文言知识。
③动手梳理本文故事情节,了解人物评价要点。
十、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版必修二15 淝水之战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积累文言词语;,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2* 巩乃斯的马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导入, 作者简介,词语,课文解读,讨论,小结学生讨论及本次学习,课后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二12* 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解决措施,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