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潍坊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及答案(九科)
2025潍坊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潍坊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文件包含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docx、语文试卷pdf、语文试卷答案pdf、高三语文参考答案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 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中国有一条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几乎家喻户晓,但人们往往只知道这个 结论,却对其来龙去脉、最新研究进展及幕后的故事等知之甚少。
②我曾经做过一番调查,不仅知道了谁最先提出这个判断,并在当事人的孙子和重孙 的陪同下访问过当事人的故居,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里,查看了大量的藏书。1903 年,张相文在《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中,首次提到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为秦岭——淮河, 但并没有获得普遍的认同。
③竺可桢先生1958年在《中国的亚热带》中,以日均温≥10℃的积温为主要指标, 第一次科学地划分了中国的温度带,将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划在秦岭——淮河一带。从 此,秦岭——淮河成为公认的中国南北分界线。竺先生的文章划定亚热带的北界,实际上 也就是划分了中国的亚热带与暖温带,但文章中并未提出给中国南北方划界的问题。这确 实给我带来些困惑:中国亚热带的北界,与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是一回事吗?划分了中国的 亚热带与暖温带是不是就划出了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是不是等同于中国 亚热带与暖温带之间的界线,或者说暖温带就是北方、亚热带就是南方吗?
④其实,我国的南北分界线的问题,不是一个单独的科学问题,也不是科学研究所能 解决的。它与亚热带的北界也没有关系,与划分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界线也不是一个问题。 亚热带的北界,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划界这是地理科学问题。但是南北分界线既是一个地理 问题,更是一个跟空间和方位有关的历史文化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
⑤借用一下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说法,空间是由方位、距离等要素建构的。这些要 素是人在操劳中构建起来的,而不是由工具测量出来的。海德格尔为了说明它的空间观, 推出了一个“用具”的概念。他说人最先熟识的是身边的用具,在操劳中使用用具,由一 个用具牵连出又一个用具。比如你盖房时修屋顶,需要木板,先要用车去拉木头,然后把 木头锯成木板,此时需要用到锯,锯好木板后,需要把它钉在屋顶,这时需要钉子,由钉 子联想到需要锤子……屋顶铺好后,需要油漆,需要刷子,刷子需要骑马去市场购买等。 就这样由于操劳不断地使用一个个用具,它们构成一个链条,这个链条组成一个不断扩展
的由因缘关系构成的整体。于是乎一个环绕你的你能确定方位和距离、由各种用具和你熟 悉的事物建立的“场所”就确立起来了。“场所”确定,世界就建立起来了,你就在“世 界之中”存在了。也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中“逗留”“居住”“操劳”,你开始“照料”“熟 稔”环绕你的各种前来照面的事物、各种用具,在操劳之际,当需要某物时,你开始“寻 视”环绕你的场所,也就是你的世界,各种用具应你的召唤现身照面。
⑥说到这里,我觉得“场所”这个词,虽然准确,但还是碍于理解。我想用一个词来 替换它——“家园”,这样,一切都豁然开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 诗一下子就涌现出来。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家园的氛围。显然陶渊明是以他和他的家为参 考点,获得了东篱和南山的方位的。其实东篱和南山也不仅仅是方位,它们还是物和地 方。“场所”可以换成“家园”,又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群居的动物,要组成部落、 组成国家。这样“场所”就由“家园”演变成了“部落”“国家”,一个国家的南北分界 线就变成了“一个国家在国民心中的意向地图是怎样的”的问题。当你在类似家园的场所 操劳、寻视,在其中逗留、亲熟用具时,你才会觉得它最“切近”于你。一个国家虽然划 了一些南北东西的界线,但是假如其国民在意识中并未建构其原点、东西南北等方位与区 域的意向,并未在其中逗留、寻视……并未与其亲熟,那么这些人还不能称其在头脑中已 经有了国家的意向地图了。
⑦虽然中国很大,民族众多,但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大一统的意识。这种意识从大禹 的时代就开始了,《左传》有言:“芒芒禹迹,画为九州”,那时中国人已经有了“天下” 的概念。这在世界上其他文明中是很罕见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地理环境。胡焕庸线把 中国分成西北、东南两大部分,西北地域广大、干旱寒冷、人烟稀少,东南温暖湿润、沃 野万里。因此中国的东部季风区对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这样的周边地区有着强大的吸 引力,于是一个既是自然地理的、也是历史文化的中心地带就形成了。这个中心地带就是 秦岭——淮河一线。中国历朝历代的首都沿着这一地带从西部的咸阳、洛阳逐步地向着东 部开封、南京迁移就可以佐证(明清定都北京涉及京杭大运河航运的发展等复杂问题,另 当别论)。伴随于此的是中国人国家意识和国家版图意识的形成。按照这样的版图,中国的 中心地带就是秦岭——淮河一线,也就是说不考虑自然要素,仅就中国版图的几何形状来看, 若把中国分成南、北两部分的话,那么秦岭——淮河一线也是最好的选择。当然长江、黄河 也是两个选择,但是遗憾的是长江、黄河到了东部地区都向东北方向流淌,不好划分南北, 比如长江到了江西鄱阳湖湖口以后向着东北方向流去,因此江浙一带又被称为“江东”。
⑧神奇的是秦岭——淮河这条并非按照自然要素的原因划分的南北分界线,竟然与一 些自然要素的界线高度重合,如1月均温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还有前面提到 的日均温≥10℃、年积温4500℃等值线划定的亚热带的北界,最神奇的是年降水量等于年 蒸发量,即年干燥度为1的等值线。
⑨总之,我觉得一个国家版图的南北分界线竟然与自然的这么多界线重合,这真是一 个奇迹。
(摘编自施淮安《秦岭——淮河人文与自然界线的神奇叠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虽然都将秦岭——淮河作为分界线,但在此问题的探索上张相文和竺可桢两人研究 的方向和研究的目的并不相同。
B. 作者没有单纯地把南北分界线看作一个地理问题,而是引入了“用具”“场所”等 概念,从哲学的角度予以阐释。
C.从国家版图上看,因为秦岭——淮河一线位于中心地带,古人不考虑自然因素就据 其将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
D.秦岭——淮河线作为从人文方面确定的分界线,和自然要素的界线在无意中高度重 合,使其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一开始不围绕“用具”形成一个劳动的链条,那么人们就不能确定方位和距离, 也就确定不了场所。
B. 中国人强烈的大一统意识的形成和“天下”概念的建立可能有多重原因,地理环境 无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C. 胡焕庸线将中国分成西北、东南两大部分,它与秦岭——淮河线的交会地带的1月 均温应该在0℃左右。
D. 从整体上看长江、黄河不是划分中国南北界线的最好选择,但从局部上看它们可以 作为某一区域的界线。
3.下列选项,能体现第⑥段中提到的“一个国家在国民心中的意向地图”内涵的一项是 (3分)
A.“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B.“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D.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4.文章包含了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样选材有何效果?请简要说 明。(4分)
5.围绕“秦岭——淮河”这一分界线,作者的研究是如何不断深化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路上的访客 李娟
我们披着鲜艳红花毡的依特罕注停在绿色的可可仙灵,像是沉睡的山野睁开了一只眼睛。
刚架好两扇房架子,山下的小路上就有人骑马经过,而且没有一个不顺便上来喝茶聊 天的。我只好不停地烧茶,不停地为他们准备食物。
妈妈在草地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物什中翻啊找啊,半天才把米找了出来,让我焖“巴 劳”(手抓饭)。大家都辛苦了,一定要吃些好的。
我好不容易才找到装羊油的小锅,化开了一大块雪白的羊油,切碎小半颗洋葱和乒乓 球大的一颗土豆煎进油里。然后倒进半锅水,加上盐,再把米铺在水中,盖上锅盖焖煮。
大家围着这只小小的锅子,边烤火边期待开饭,个个都非常快乐。
第一个客人是一个小伙子,喝完茶后,一直等到我们的羊群抵达驻地,并帮我们分开 大小羊,把羊羔都赶入圈。才又坐回餐桌边和我们喝第二轮茶,等待手抓饭出锅。
本来并没特别注意这个年轻人的,只觉得他长得秀气又漂亮,脸膛黑黑的,目光文雅 有礼,而且还会说不少的汉话。我问起他家毡房的驻扎地,又问那里离我们将要停留一个 月的冬库尔牧场远不远。他回答说“很远”,并伸手向东北面的群山指了一下。我又向他打听冬 库尔的情况,问他有没有去过那里。他说去过,然后又静静地说:“那个地方,美丽的。”
我突然愣了一下,“美丽”!——似乎很久很久都没有听到过这样一个丰满又湿润的
汉语词汇了!
在这里,若提到某人很美、某地很好、某件衣服很漂亮时,大家使用的汉语只有一个 字:“好”—— “很好,好得很!”可是,单单薄薄的这么一个“好”字,哪能说清情感 中那些倾慕的内涵,那些浪漫醉人的心意呢?
于是,我一下子对这个年轻人喜欢得不得了,话也多了起来,不停问这问那。
后来当他离开时,我竟心生一丝怅然,希望以后还能再见一面。
对了,这个年轻人的羊羔也是访客之一。他家的一只母羊在迁徙途中产羔,便用毛毯 襄起来捆在马鞍后带向新家。大家吃饭的时候,小羊羔咩叫个没完没了。那时我们的羊羔 已经完全入圈,大羊全在羊羔圈外焦虑不安地守候着,对于这个新的驻扎地疑虑重重,不 得安宁。一听到小羊在叫,便跟着集体附和。
这边“咩”地甩出一截娇滴滴的颤音,那边就千羊齐鸣:“咩咩!!!”争先恐后,声
势浩大。就这样一唱一和,整座山头满是此起彼伏的呼唤声。
我忍不住跑到马旁边去看那只小羊。它被紧紧裹着,只露出一颗小小的脑袋, 一看到 我,就警惕地闭上了嘴。但水灵灵的咩叫声却还在继续。
转场的时候,过于弱小的羊羔都是放在马背上前进的。我曾见过最动人的情景: 一只 红色彩漆摇篮里躺卧着一个婴儿和一只羊羔。揭开摇篮上盖着的毯子,两颗小脑袋并排着 一起探了出来。
除了那位捎羊羔的客人,席间还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儿,领着红黑面孔、大大眼睛的沉默 孙女。另外一个客人也是个小伙子,他似乎和大家都不太熟,从始至终一声不吭。但面对热 腾腾的食物,所有人温暖惬意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大家一边吃一边认真而愉快地谈论着什么。
四面雾气动荡,起伏不定。绵羊群微微蠕动,白色的山羊在碧野中三三两两地徘徊, 骆驼站在不远处的灌木丛中一动不动。西斜的太阳不时深深地陷落在一团团阴云之中,又 不时猛地晃出几束灿烂的光芒。当阳光乍然迸现,万事万物顿时身形一定,被自己身后突 然出现的阴影支撑得稳稳当当。
米饭只能做四人份,但客人还有四个,那么匀下来每个人就只能吃半份了……我和卡 西便只舀了两三勺尝了尝,然后掰碎干馕块泡茶充饥。
卡西最辛苦了, 一个人赶回羊群,脸都冻成了铁青色。她一到家,看有客人,卸了马 鞍后就赶紧提水拾柴, 一直忙到吃饭时,湿衣服还没换下来。但她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 不抱怨,只是珍惜地享受着眼下这短暂的温暖和平静。
正吃着,突然又下起了急雨,接着一阵冰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大家赶紧揭起餐布, 兜住食物往依特军里躲。简单脆弱的依特罕竟成了这个世界里最安全的所在。
无论如何, 一切都过去了。我想起路上经过一条沟口的一家毡房, 一路上唯一的一顶 毡房。一个女人正站在路边等待着驼队走近,手捧一只大碗。为过往的驼队准备酸奶,是 牧人们古老的礼俗。
当时心里一喜,但愿她端的是热乎乎的奶茶。但那怎么可能!打马奔过去一看,雪白 的一大碗,又但愿是纯牛奶。但那也不可能……无论如何,我心怀希望,眼巴巴看着妈妈 先接过来喝,然后递给斯马胡力,然后是海拉提……好不容易排到我,立刻接过来狠狠灌 了一大口……除了酸奶还会是什么?!
本来就已经冷进骨头了,那会儿更是冷进了心窝。觉得一辈子也没喝过那么酸的酸 奶!咽下去后,好半天才缓过劲儿来。我大声说道:“跟酒一样!”
妈妈说:“豁切!胡说!”但是她笑了,其他人也都笑了。
这时,妈妈恰好也想起了这个,于是给客人们说起了“李娟喝酒”的事,大家都笑了起来。 昨晚只睡了两三个钟头,加上今天辛苦而寒冷的跋涉,我又累又困,站着也能睡着。
但眼下到哪里睡去?今天的工作远远没有完成,客人还没有告辞,牛奶还没有挤,被褥和 毡子还没有干透。四下的寒冷和潮湿提醒我一定要打起精神继续扛下去。黑夜快要降临, 该做的事总会一一结束。那时,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有删改)
【注】一种简易的住宿设施,通常用于短期停留或过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篇用比喻描写艳丽的依特罕在绿色的草原上显得突出醒目,色彩鲜明,富有诗意,使山野一下子有了活力。
B. 翻找半天才找到米,洋葱、土豆稀缺而且很小,可见我们是临时驻扎,条件不足, 但还是竭尽所能招待客人。
C. 小伙子说出“美丽” 一词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感受到久违的语感体验,心生欣喜, 对小伙子的好感进一步加强。
D. 景物描写展现了草原的地域特色,雾气动荡、阳光忽隐忽现反映了自然的动态变化, 暗示出人们内心的不安。
7.关于文中路过毡房喝酸奶部分的插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展现了当地牧民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体现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民风。 B. 层层渲染“我”的失望情绪,写出在艰辛寒冷的路途中对温暖安适的渴望。 C. 调节了故事的节奏,使急促的叙事变得舒缓,也为后文谈论此事做了铺垫。 D. “我”喝酸奶的反应让大家都笑了,为艰辛的路途增添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8.本文将年轻人的羊羔称为“访客”,并在描写上花费较多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9.文章结尾部分特别强调了生活的艰辛,是否破坏了文章整体营造的美感?请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 又有魏人公孙衍者,号曰 犀首,亦以谈说显名。其余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徒,纷纭遍于天下,务以辩诈相 高,不可胜纪;而仪、秦、衍最著。
孟子论之曰:或谓:“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恶足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
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扬子《法言》曰: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馀年,是 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曰:“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曰:“甚矣凤鸣而 鸷翰①也!”“然则子贡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 诸。”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曰:“昔在任人③,帝而难之。不以才乎?才 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说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兴周;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 美也。暨战国争雄,辨士云踊;从横参谋,长短角势; 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 舌,强于百万之师。范雎之言事,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 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进有契于成务退无阻于荣身。自 非谲④敌,则唯忠与信。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此说之本也。
(节选自刘勰《文心雕龙》)
【注】①翰:长而硬的羽毛。②子贡,孔子弟子,名端木赐。曾劝阻齐国攻鲁。③任 人:佞人,品行不端的人。④谲:欺诈。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横线上,超
过三处不给分。(3分)
凡说之 A 枢要 B 必使时 C 利而义贞 D 进有契 E 于成务 F 退无阻 G 于荣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恶,“哪里”,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恶”意思相同。
B. 诸,“之”,代指“他们”,与《苏武传》中“召诸贵人议”的“诸”意思不相同。
C.云,作状语,“像云一样”,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云”意义与用法都 相同。
D. 济,“辅助”,与《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的“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战国时,各国辩士纷纭而起,遍于天下,这其中要数张仪、苏秦、公孙衍名声最为 显赫,但孟子对这些人却不认可。
B. 有人认为张仪、苏秦也算是人才,他们没有重复前人之路;扬子也承认他们有才 能,却与自己的弟子才能不一样。
C. 扬子认为读孔子的书却做张仪、苏秦那样的事,就好像有凤凰般的嗓音却长着凶鸟 的羽毛,看似美好实则凶恶。
D. 范睢、李斯的论说都循着情理深入机要,言辞动听且切中要务,这是他们功业告 成,计议达成的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
(2)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
14.两则材料都对辩士进行了评价,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古风次韵答初和甫①二首(其二)
黄庭坚
君吟春风花草香,我爱春夜璧月凉。
美人美人隔湘水,其雨其雨怨朝阳②。
兰荃盈怀报琼玖③,冠缨自洁非沧浪。
道人四十心如水,那得梦为胡蝶狂。
【注】①初和甫,作者友人, 一生布衣。②《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 出日。”意思是希望下雨却出现灿烂的太阳。③琼玖,泛指美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友人创作了一首有关美好春光的诗,作者按照原诗之韵写了此诗来酬答。
B.诗中“兰荃盈怀”,与屈原《离骚》中“扈江离”“纫秋兰”作用一致。
C.冠缨本身就洁净而不是靠沧浪之水濯洗的,暗示作者主动保持高洁人格。
D.尾联引用孔子“四十不惑”之语和“庄生梦蝶”的典故,明显褒孔抑庄。
16.诗歌三、四句在情感表达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推行一件事的过程中,可能许多人会不理解,从而出现像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所说的“ _, ”的状况,这时我们应当和智者一起耐心地做好转化工作。
(2)深秋圆月当空之时,这个空气明净的海边渔村就会出现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描绘的景象,沙滩隐没在了霜与月光之中。
(3)沿长江的许多地名或建筑,经过历代文人的歌咏,已经成为历史文化符号,如诗 句(词句)“ ”中就包含这样的文化符号。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近来,一场由“新中式”穿搭引领的时尚风潮悄然涌动,在街头巷尾,在旅游景点, 总能见到其身影。“新中式”新在哪里?“新中式”服装并没有全套传统服饰那么隆重华 丽,主打既保留传统特色,(甲)。比如一些“新中式”服装中的花鸟、山水暗纹融入得十 分巧妙,这些精致的图案在阳光下若隐若现,低调典雅,既能穿上出游,也能穿着上班。 从写意水墨,到梅兰竹菊;从棉麻丝绸到纤维毛料,“新中式”服装设计元素 A , 将 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融入“日用而不觉”的日常穿搭中。
以马面裙这一极具辨识度的服装为例,其前后共有四个裙门,系带围合腰部,视觉上 给人一种“飞流直下”的美感。马面裙的色彩运用通常十分大胆鲜艳,以蓝色、红色居 多,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明艳的感觉。在马面裙的裙门和边缘配的各种纹饰图案更是它的重 点。身着马面裙,宛若翩跹仙子。马面裙并不只是一件新春战袍,也不只是一条漂亮的裙 子,它从历史的衣橱里走出来,成为街上的一道靓丽风景,让传统与时尚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焕发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
马面裙最初的基本裙式出现在宋代,成熟的马面裙形成于明代,是明代女服最具特色 的服饰之一,马面裙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期。可以说,①现在的马面裙经历了漫
长的发展 和深厚的积淀,②人们在保留马面裙优雅挺拔造型的同时,③对材质和设计进行了改良, ④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日常穿着,⑤同时也可机洗降低洗护成本。
时下,(乙),犹如星火燎原,已经从服饰延伸到了家居、美妆、餐饮等多个领域,不 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矿,创新表达东方美学。比如同仁堂结合传统养生与新消费需 求 , B ,推出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咖啡、娇颜陈皮五红汤等饮品,不仅吸引了年轻 消费者,也让老字号潮起来。
“新中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概念,它面向未来,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塑造和定义。 与传统中式服饰相比,“新中式”结合了中国人的现代审美,更加贴合大众日常穿搭、装 饰等文化消费的现实需求,“新中式”变“火”,是消费者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和例句中加点的词, 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也让老字号潮起来。
A. 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队的表现太赞了!
B. 面对卷的行业竞争,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喧嚣和浮躁所影响。
C.拒绝雷人话语,规范使用语言。
D.因为共患难过,所以两人关系很铁。
22.一位热爱马面裙的视频博主,想在自己的视频号上为马面裙配文,宣传马面裙之美, 上句已给出,请你结合材料替这位博主补写出下句,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结构 相同。(4分)
上句:时尚符号,惊艳中外,演绎东方韵味。
下句 :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材料提到,马面裙是一种极具辨识度的服装。 其实,每个人、每种事物都面临辨识度的问题。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监测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火线”作为小说标题,意蕴丰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火线”作为小说标题,意蕴丰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