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流动摊贩作为非正规从业人员,往往在城市人行道、天桥地道口、大型商场和超市门口或外围、小区门口及地铁口周边等地方占据公共空间从事小型的零售或服务活动,对城市交通、景观等造成了多方面影响。下图示意广州市部分区域周末与工作日流动摊贩活跃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区城流动摊贩( )
A. 工作日上午比周末上午活跃B. 受商圈的虹吸效应影响较弱
C. 活跃峰值周末比工作日提前D. 工作日比周末集聚现象明显
2. 暨大(暨南大学)西门附近分布最多的流动摊贩类型可能是( )
A. 音像制品B. 书本文具
C. 日用品类D. 小吃美食
3. 决定流动摊贩在特定地段高度集聚的最主要因素有
①人流量②天气舒适度③可营业空间④从业时间限制( )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③D. ②④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周末8-13时流动摊贩数量远大于工作日同时段,A错误;商圈人流量较大,对流动摊贩吸引力较强,B错误;周末13-16时流动摊贩数量达到峰值,而工作日19—21时流动摊贩数量达到峰值,因此流动摊贩数量峰值周末比工作日明显提前,C正确;周末白天流动摊贩数量多,呈现高度集聚现象,而工作日白天流动摊贩数量较少,且极其分散,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流动经营活动也存在着较强的空间分化,并按照经营内容和专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这和不同地段人群的需求特点及地段的商业集聚作用有关。大学附近音像制品摊贩数量不是最多的,A错误;书本文具、日用品类一般不会流动销售,BC错误;暨大西门附近是小吃摊比较集中的地区,D正确。故选D。
【3题详解】
市场需求是流动摊贩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而区域人流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潜在市场的大小,①正确;流动摊贩多为无稳定工作者,经济收入有限,一般很少考虑天气的舒适度,②错误;充裕的可营业空间为流动摊贩高度集聚的必要条件,③正确;流动摊贩多为自由职业者,工作时间自由,从业时间不受限制,可以灵活应对市场需求,④错误。故选B。
红磡站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油尖旺区、香港海底隧道的九龙入口,是香港地铁东铁线及西铁线重要的中转车站和换乘中心,也是香港往返内地城际服务列车的总站。香港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城市形态,每个地铁站设置超过十个出站口,周边多分布有过街天桥。图为红磡站站点步行系统及建筑功能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 红磡站周边设计多处过街天桥,主要是为了( )
A. 拓展城市土地空间B. 鼓励市民绿色出行
C. 减轻地面通行压力D. 杜绝交通事故发生
5. 香港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城市形态,主要考虑( )
A. 优化城市景观B. 方便居民生活
C. 提升土地价值D. 改变功能分区
6. 与内地相比,香港地铁站的出站口设置数量较多,有利于( )
A. 实现人车分流B. 保护地域文化
C. 改善生态环境D. 提高通行效率
【答案】4. C 5. B 6. D
【解析】
【4题详解】
红勘站周边设计多处过街天桥的目的不是为了拓展城市土地空间,故A错误;红勘站周边设计多处过街天桥不是为了鼓励市民绿色出行,故B错误;红勘站周边设计多处过街天桥,主要是为了改善行人的通行便利性,并减轻地面通行压力,故C正确;过街天桥使行人可以安全地越过繁忙的街道,且不干扰地面车流,从而缓解交通,不能杜绝交通事故发生,故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香港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城市形态,不能优化城市景观,故A错误;香港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城市形态,主要是为了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使居民可以通过较短的路程到达目的地,增加居民通行和公共交通的便利性,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故B正确;香港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城市形态,不能提升土地价值,故C错误;香港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城市形态,不会改变功能分区,故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香港地铁站的出站口设置数量较多,不能实现人车分流,A错误。香港地铁站的出站口不属于地域文化无关,跟保护地域文化无关,B错误。香港地铁站的出站口设置数量较多,不能改善生态环境,C错误。香港地铁站的出站口设置数量较多,可以提高通行效率,D正确。故选D。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地球的历史》相关课程时,做了如下笔记:甲地区最底部的地层有三叶虫和菊石化石,同时有部分贝壳类化石出现。在较高的底层中发现了恐龙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7. 甲地区最底部的地层形成于( )
A. 古生代B. 前寒武纪
C. 中生代D. 新生代
8. 地层的化石发现于地球圈层中的( )
A. 大气圈B. 地幔
C. 地壳D. 水圈
【答案】7. A 8. C
【解析】
【7题详解】
三叶虫和菊石化石是古生代的典型化石,恐龙化石是中生代的典型化石,甲地区最底部的地层有三叶虫和菊石化石,因此甲地区最底部的地层形成于古生代,A正确,BCD错。故选A。
【8题详解】
地层是地壳表层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地层的化石发现于地球圈层中的地壳,C正确。化石不能漂浮与大气圈,大气圈不能找到化石,A错误。地幔深度太大,现有技术水平一般不能在地幔寻找化石,B错误。水圈发现化石的概率很低,D错误。故选C。
“黑冰”是在无降雨、降雪情况下,特殊的局地天气、地理条件使水汽直接在柏油路面凝结而成的透明薄冰道路柏油的颜色能从中透出,造成冰面与道路融为一体,反射出一块黑色区域的视觉效果。完成下面小题。
9. 在冬季,“黑冰”最易形成的时段是( )
A. 上午B. 后半夜
C. 前半夜D. 下午
10. 与陆面相比,桥面更易形成“黑冰”,主要是因为桥面( )
①上下空气流动,散热快②大气温暖干燥③相对湿度更大,气压高④地面辐射作用弱
A. ①④B. ②③
C. ①③D. ②④
11. 下列国家中,受“黑冰”现象的影响,交通事故发生频率最高的是( )
A. 印度B. 菲律宾
C. 韩国D. 蒙古国
【答案】9. B 10. A 11. C
【解析】
【9题详解】
黑冰形成的关键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到低温的柏油路面时凝结,柏油路面温度越低越有利于形成黑冰,白天受太阳辐射影响,地面热量较高,不易形成黑冰,AD错误;夜间由于失去了太阳辐射热源,地面持续降温,前半夜和后半夜都在降温,但后半夜累积降温幅度更大,路面温度更低,更有利于形成黑冰,B正确,C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桥面上下空气流动快,散热快,气温下降速度快,易形成黑冰;桥面距地面较高,地面辐射作用弱,易形成黑冰,①④正确。大气温暖干燥,不易形成黑冰,②错误。黑冰形成跟气压无关,③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印度大部分位于低纬地区,气温较高,出现黑冰的几率很小,A错误;菲律宾位于热带,气温高,极难出现黑冰,B错误;蒙古国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水汽来源少,不易形成黑冰,且蒙古国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人口较少,所以因黑冰出现的交通事故发生频率不大,D错误;韩国气候较湿润,空气中的水汽充足,冬季气温较低,易形成黑冰,且韩国经济较发达,交通线分布密集,人口较多,所以冬季受“黑冰”现象的影响交通事故发生频率高,C正确。故选C。
下图为某日甲、乙两地从日出到日落的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左曲线为甲地,右曲线为乙地),已知甲地位于南半球。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示该日最可能为北半球( )
A. 春分日B. 夏至日
C. 秋分日D. 冬至日
13. 图示该日( )
A. 甲地一年中昼最短B. 福州日落于西南方
C. 乙地比甲地日出早D.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答案】12. D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日甲地昼长夜短(日出5:52,日落18:08),乙地昼夜等长(日出18时,日落6时),且乙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5°,说明乙地位于赤道上,该日可能为夏至日或冬至日,同时该日位于南半球的甲地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66.5°,因此只有冬至日才符合题意。故选D。
【13题详解】
由上题结论可知,该日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甲地位于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AD错误;乙地位于赤道上,地方时6点日出。而甲地的昼长为18:08-5:52=12:16,昼长夜短,日出地方时早于6点,故甲地比乙地日出时间较早,C错误;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全球除极昼夜地区都是日出东南,日落西南,福州日出东南,日落西南,B正确。故选B。
大气湍流指大气流体的不规则运动,其发生需具备一定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动力学条件是空气层中具有明显的风速切变,热力学条件是空气层必须具有一定的不稳定度。北黄海是位于中国和韩国间的半封闭海区。下图为北黄海某地某季节大气湍流强度与平均风速的日变化示意图(a、b、c分别为不同方向上的大气湍流强度,d为平均风速)。大气湍流强度数据是通过测船出航获取的,该地在分析研究时舍弃了夏季大气湍流强度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示季节,该海域大气运动的日变化特征为( )
①夜间平均风速整体小于白天 ②夜间平均风速整体大于白天
③白天大气湍流强度整体弱于夜间 ④白天大气湍流强度整体强于夜间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④D. ②③
15. 相较于陆地,海洋大气湍流强度较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下垫面 ②湿度 ③洋流 ④温差
A. ①②B. ①④
C. ②③D. ③④
16. 该地在分析研究时舍弃夏季大气湍流强度数据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
A. 大气状态稳定,仪器敏感度低B. 大气状态稳定,数据代表性弱
C. 航次问题较少,天气较为稳定D. 海—气情况复杂,数据误差较大
【答案】14. C 15. B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夜间整体平均风速较大,白天整体平均风速较小,夜间整体大气湍流强度较弱,白天整体大气湍流强度较强,①③正确②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由于海面广阔且性质均一,相对陆地粗糙度小许多,因此其机械动力作用小。此外由于海水的比热容大,昼夜及年温度变化相对陆地较小,热力对流也较弱,热力作用影响也较陆地小,所以海洋上大气湍流扩散能力比陆地弱,其强度较弱,①④正确。结合材料中大气湍流发生需具备一定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湿度、洋流对大气湍流的强弱影响小,②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大部分样本应在大气稳定状态下获得。大气湍流强度数据是通过测船出航获取的,夏季海一气交换情况较复杂,高温高湿,大气状态不够稳定,仪器性能会受到严重影响,易导致数据误差较大,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大量站点数据,因奇异值过多而被舍弃,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冻土活动层厚度受很多因素影响。某地理研究小组在对唐古拉山脉的多年冻土区活动层进行研究后,得出如图所示的数据。该小组还发现,不同的土壤导热率是影响唐古拉山脉南、北坡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的因素之一。
(1)说明唐古拉山脉冻土分布广且空间差异大的原因。
(2)指出影响该地冻土活动层厚度的因素。
(3)研究发现,唐古拉山脉南坡冻土活动层厚度大于北坡,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1)冻土分布广的原因:唐古拉山脉地处季风区,大量的降水为冻土的形成提供水分条件;山脉海拔较高,温度较低,冻土易形成。冻土分布空间差异大的原因:山地地形复杂多样,冻土分布空间差异大。
(2)土壤含水量、地表温度、土壤导热能力等。
(3)南坡为阳坡,热量较充足,冻土活动层较厚;南坡土壤导热率较高,热量较容易传导,冻土活动层较厚。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横坐标表示的植被以草原为主说明该地土壤水分充足,纵坐标表示各植被活动层厚度大(单位为米),不同植被下的活动层差异显著,其中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更大,说明该地冻土活动层厚度受土壤水分及温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古拉山脉地处季风区,大量的降水为冻土的形成提供水分条件;山脉海拔较高,温度较低,冻土易形成;山地地形复杂多样,冻土分布空间差异大。
【小问2详解】
由上一题及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冻土活动层厚度受土壤含水量、地表温度、土壤导热能力等的影响。
【小问3详解】
由材料信息“不同的土壤导热率是影响唐古拉山脉南、北坡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的因素之一”可知,南坡为向阳坡,热量条件优于北坡,冻土活动层较厚。太阳辐射是土壤热量的直接来源,南坡较北坡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更长,土壤导热率较高,热量较容易传导,冻土活动层较厚。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兰州盆地是陇中盆地的次级盆地,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系列盆地中最早接受沉积的地区之一,也是研究高原隆升与古气候演化的理想场所。研究表明,兰州盆地西柳沟组橘红色、砖红色砂岩属于风成沙漠沉积。西柳沟组沉积之后,进入河流—三角洲—湖泊演化阶段,最后兰州盆地整体演变为河流相沉积,仅在局部残存小型洼地。下图示意兰州盆地古环境的演化过程。
(1)分析在西柳沟组沉积时期,兰州盆地由风成沙漠沉积转为河湖相演化的发展过程。
(2)分析野狐城组沉积时期三角洲形成的自然条件。
(3)简述在咸水河组沉积晚期,三角洲逐渐消亡的原因。
【答案】(1)随着早谷的发育及水成沉积环境在空间上的扩展,沙漠湖雏形初现;风成沉积作用减弱,并逐渐被水成沉积局部乃至全部取代;前期形成的风成沙丘逐渐被旱谷一沙漠湖泥质沉积覆盖,沙漠逐渐萎缩、消亡。
(2)水体范围逐渐扩大,沉积物质逐渐增多,水流速度逐渐减缓;水流进入静水区后,沉积物质开始沉积,形成三角洲。
(3)(咸水河组沉积晚期,)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的构造活动使盆地基底抬升;湖泊逐渐萎缩,消亡,转变为河流相沉积;湖泊消失,不再具备三角洲的发育条件。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题干“研究表明,兰州盆地西柳沟组橘红色、砖红色砂岩属于风成沙漠沉积。西柳沟组沉积之后,进入河流—三角洲—湖泊演化阶段”可知,兰州盆地西柳沟组一开始气候比较干旱,以风力搬运、堆积为主,后来,随着旱谷的发育及水成沉积环境在空间上的扩展,沙漠湖雏形初现。随着风成沉积作用进一步的减弱,水成沉积进一步的增强,沙漠湖并逐渐被水成沉积局部乃至全部取代;前期形成的风成沙丘逐渐被旱谷—沙漠湖泥质沉积覆盖,沙漠逐渐萎缩、消亡,仅在局部残存小型洼地,演变为河湖相。
【小问2详解】
湖泊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三:河流一要携带足够量的泥沙;二要河口位于浅水区域,坡 度平缓,便于泥沙的沉积;三要湖泊动力作用较弱,仅能对其进行改造而不能把沉积在河口 的泥沙全部搬运走。读图可知,野狐城组沉积时期,水体范围逐渐扩大,河流搬运能力增强,携带的泥沙增加,沉积物质逐渐增多,湖床不断抬升,水流速度逐渐减缓,泥沙快速淤积;水流进入静水区后,沉积物质开始沉积,逐步形成三角洲。
【小问3详解】
咸水河组沉积晚期,青藏高原东北缘发生新的构造活动,地壳抬升,使盆地基底抬升,湖水外泄;随着蒸发加强,湖泊补给逐渐减少,湖泊逐渐萎缩,消亡,逐渐转变为河流相沉积;由于湖床抬升,湖泊消失,不再具备三角洲的发育条件,三角洲最终走向消亡。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国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区,有着“水果王国”的美称。泰国热带水果品种繁多,且产量大,其中荔枝(喜高温高湿,喜光喜阳,喜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荔枝鲜果易变质,保鲜期短)在泰国热带水果产业中位居前列。泰国作为全球荔枝的主产国之一,荔枝种植最早是从中国传入的,作为主要经济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泰国的荔枝产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东北郏山区及中部平原区。下图示意2011—2021年泰国荔枝进出口总量变化趋势。
(1)简述2011—2021年泰国荔枝进出口总量的变化特征。
(2)分析泰国北部、东北部山区种植荔枝的有利自然条件。
(3)为推动泰国荔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性建议。
【答案】(1)2011—2021年,泰国荔枝鲜果出口总量波动幅度较大,且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荔枝进口总量一直较低,保持稳定。
(2)泰国为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植被丰富,为荔枝生长提供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太阳辐射强,光照条件好,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年降水量丰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泰国土壤呈酸性,土层较厚,枯枝落叶多,土壤富含有机质;山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度适当,排水便利等。
(3)延长产业链,发展荔枝精深加工产业,增加产品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综合循环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加快产业融合,实现多渠道增收;推广有机耕作和生态农业,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实线表示出口总量变化,虚线表示进口总量变化。实线波动明显,因此2011—2021年,泰国荔枝鲜果出口总量波动幅度较大,且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虚线比较平直且数值较小,因此荔枝进口总量一直较低,保持稳定。
【小问2详解】
泰国纬度较低,为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的环境下,热带植被丰富,为荔枝生长提供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光照条件好,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受西南季风影响,年降水量丰富,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泰国气候较为湿热,土壤呈酸性,土层较厚,枯枝落叶多,土壤富含有机质;山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有一定的起伏,坡度适当,排水便利,不易积水。
【小问3详解】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三个角度。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发展荔枝精深加工产业,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应立足资源优势,综合循环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推广有机耕作和生态农业,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应加快产业融合,如农旅结合等,实现多渠道增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部分达标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3题,共52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福建省部分达标学校高一(上)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7亿年前,古生代是在2, 山坡上涌的云雾较多的时段是, 该图表示的是, 能影响风速大小的作用力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