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品德修养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品德修养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品德修养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品德修养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品德修养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品德修养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共25页。
    [注]①原谷:人名。②负义:违背道义。③舆(yú):手推车。
    [微言大义]文中的原谷,运用自己的智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使父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也要尊敬、孝顺自己的父母,不要因为他们老了,就嫌弃他们。
    【一试身手】
    1.解释下列加点的“之”字。
    (1)欲捐之( )
    (2)是以收之( )
    (3)父惭,悔之( )
    (4)辍耕之垄上( )
    (5)愚以为宫中之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2)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3.原谷的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文言方舟]
    “负”的释义
    ①违背。如本文中“是负义也”。②动词,用背载物。如《愚公移山》中“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③败,战败。如“胜负难分”。
    [国学广角]
    “孝”文化
    《礼记》中说:“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要孝敬父母,就必须尊敬关爱父母。
    名篇品读二: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殓③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④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邠(bin)州:古州名。②缞绖(cuidié):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③赗殓(fèngliàn):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④赒(zhōu):救济。
    [微言大义]范仲淹一生都在用实际行动实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他闲暇聚会,却仍心系天下苍生,令人赞叹。
    【一试身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亟令询之( )
    (2)赠敛棺椁皆所未具( )
    (3)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
    (4)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2)公亟令询之。

    3.本文所讲的这件事,可以用来证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的一句名言:
    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文言方舟]
    “举”的释义
    ①抬起,举起。如本文中“未举觞”。②兴起,发动。如《陈涉世家》中“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③提拔,推举。如《出师表》中“是以众议举宠为督”。⑤被选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孙叔教举于海”。
    [国学广角]
    谥号
    “谥号”即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上文所说的范文正,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他死后,朝廷封给他的谥号为“文正”,所以后人敬称他为范文正公。又如宋朝包拯的谥号为“孝肃”,故后人称他为包孝肃;南宋岳飞的谥号为“武穆”,故又称岳武穆;清朝纪晓岚的谥号为“文达”,故又称纪文达。
    名篇品读三:鲁仲连拒封
    平原君欲封①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仲连笑曰:“所贵②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③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
    [注]①封:封赏。②贵:认为可贵。③即:如果。
    [微言大义]淡定,就是指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面对封赏,鲁仲连不为所动,甚至躲避终身不见,其气节令人折服!
    【一试身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是商贾之人也( )
    (2)遂辞平原君而去(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鲁仲连辞让再三 旦辞谷娘去
    B.平原君乃置酒 乃重修岳阳楼
    C.为人排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仰而视之日
    3.翻译下列句子。
    (1)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4.文中的鲁仲连有什么样的志趣?他是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志趣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文言方舟]
    “去”的释义
    ①离开,离去。如本文中“遂辞平原君而去”;又如《岳阳楼记》中“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②距离,距。如“西蜀之去南海”。③赴,前往。如《观刈麦》中“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④过去的。如《浣溪沙》中“去年天气旧亭台”。
    [国学广角】
    战国四公子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维护本国的利益,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因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名篇品读四:烧车御史
    谢御史①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②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汝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④以归。先生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⑤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选自吴敏树《书谢御史》)
    [注]①谢御史:谢振定,乾隆年问进士,嘉庆初官御史。②和珅:清代大学士,实际行使宰相之权,故文中称他为“宰相”。③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④削其籍:除去他的官籍名姓,即革职。⑤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微言大义]谢御史鞭罚宠奴,怒烧和珅之车,敢权贵,疾恶如仇,秉公执法,与当时的阿谀逢迎、明哲保身之辈形成鲜明对比,可见其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的崇高风范。
    【一试身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莫敢诘( )
    (2)命卒曳下奴( )
    (3)汝敢答我( )
    (4)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 卷石底以出
    B.巡城遇之 至之市
    C.遂焚烧其车 其真无马邪
    D.乃遍游江浙 乃不知有汉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2)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4.这段文字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表现出谢御史的什么品格?


    [文言方舟]
    “卒”的释义
    ①死。如本文中“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②士兵。如《陈涉世家》中“卒数万人”。③最终,最后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④通“猝”,突然。如《伯牙善鼓琴》中“卒逢暴雨”。
    [国学广角]
    御 史
    中国古代一种官名。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名篇品读五:坦然翁传
    翁①天性孝友,深得父母心。母蚤②世,事继母无懈,二弟一妹,翁所成立③也。尝携妹北上,艤舟④绝岸。妹戏而前,俄坠水中。翁惊愕,不觉俱坠。其水深不可测,加天寒袭重,没入不见踪迹,观者皆骇。顷之,持妹而出。论者谓有神相云。蜀俗,兄弟壮且婚,多割灶自食⑤。翁深耻之,然不欲伤母弟心志,悉让其田宅御史⑥之死王事也,向二毛其施弗究⑦。翁痛之,作永思堂于家,岁时率子妇拜祭以为常。
    (选自罗玘《坦然翁传》)
    [注]①翁:坦然翁,姓刘,名山。②蚤:通“早”。③成立:抚养成人。④艤(yǐ)舟:船泊岸边。⑤割灶自食:指家族内兄弟分家自立。⑥御史:指坦然翁的父亲。⑦向二毛其施弗究:过去御史家供养的老人未能坚持供养到底。
    [微言大义]文章通过讲述坦然翁刘山孝敬父母、善待家人的故事,启发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一试身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尝携妹北上( )
    (2)悉让其田宅( )
    2.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论者谓有神相云
    A.论者/谓有神相云
    B.论者谓/有神相云
    C.论者谓有/神相云
    D.论者谓有神/相云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顷之,持妹而出。

    4.选文详写了哪几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5.阅读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文言方舟]
    “绝”的释义
    ①停止,停泊。如本文中“艤舟绝岸,妹戏而前”。②断绝。如《三峡》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湖阻绝③绝尽。如《公输》中“虽杀臣,不能绝也”。④与世隔绝的。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⑤独一无二的,绝妙的。如《与朱元思书》中“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⑥极,非常。如《口技》中“以为妙绝”。
    [国学广角]
    家祭
    上文中坦然翁在家设永思堂,“岁时率子妇拜祭”,实际上是把去世的老人当作自己的家人来拜祭“家祭”是指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名篇品读六:孝子归钺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 EQ \\ac(○,6)甘鲜焉。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钺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钺得食,先予母、弟,而已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选自归有光《归氏二贤传》,有改动)
    [注]①归钺: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数:屡次。④依依:依恋的样子。⑤窃:偷偷地。
    EQ \\ac(○,6)致:送达。⑦饥:饥荒,年成不好。⑧奉迎:迎接。奉,敬辞。⑨卓:高。
    [微言大义]文章讲述归钺虽受尽后母的百般折磨,但依然孝顺、侍奉后母的故事,赞扬了归钺的胸怀和孝行。
    【一试身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父大怒逐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B.母与其子居 似与游者相乐
    C.独其宗亲邻里知之 必先苦其心志
    D.身微贱而其行卓 出淤泥而不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由是失爱( )
    (2)钺贩盐市中( )
    (3)而已有饥色( )
    (4)奉母终身怡然( )
    3.对选文中画线的句子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

    4.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文言方舟]
    “涕”及相关词语
    “涕”在现代汉语中主要解释为“鼻涕”,而在文言文中一般指“流泪”“眼泪”,而“鼻涕”在文言文中则用“泗”表示。这就是古今词义的不同。上文“钺往涕泣奉迎”,意为“归钺前去,哭泣着恭敬地迎接(继母)”。再如《出师表》中的“临表涕零”,意思是“面对奏表,眼泪落下来”。与“涕”相关的成语有涕泗横流(眼泪鼻涕满脸乱淌,形容极度悲伤)、涕泗滂沱(眼泪鼻涕流得很多,形容哭得很厉害)。
    [国学广角]
    鹿乳奉亲
    古时候的郯(tán)子,非常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都患有眼病。为此,郯子非常焦急,并想方设法四处求医。后来,他听说鹿乳可以治眼病,就披了一张鹿皮,来到深山老林里,混入鹿群,趁机挤取母鹿的乳汁,拿回来供双亲享用。一次取乳时,郑子看见一支箭正对准自己,他意识到猎人误以为自己是“鹿”,准备射杀。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不仅帮他一起挤鹿乳,还护送他出山。
    名篇品读七:晏子拒车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①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②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之辂车④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⑤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⑥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佼:好。②寿:保。③梁丘据:人名。④辂(lù)车: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⑤趣:通“促”,赶快。⑥临:治理,管理
    [微言大义]从晏子拒车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身居要职,要充分发挥好自己正面的表率作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 )
    (2)臣得暖衣饱食( )
    (3)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 )
    (4)公不说,趣召晏子(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
    蹲其身,使与台齐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如土石何
    D.择其善者而从之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

    4.从选文看,身为国相的晏子有哪些优秀品质?


    [文言方舟]
    “乘”的释义
    ①作动词时,读“chéng”,可当“乘坐”讲,如本文中“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也可当“骑,骑着”讲,如《观潮》中“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②作量词时,读“shèng”,指“古时一车四马”,如《陈涉世家》中“车六七百乘”
    [国学广角]
    古代谦称
    谦称,就是表示谦虚的称谓。一般来说,大臣自称“臣”“卑职”,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愚’等,晚辈自称“小子”。称自己的家人时,常用“家”“舍”等谦辞。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贱内”等,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等。
    名篇品读八:东坡还宅
    邵民瞻①为东坡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东坡倾囊④仅能偿之。卜⑤吉日入新第⑥,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东坡,泣自若。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⑦,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⑧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⑨,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选自《梁溪漫志》)
    [注]①邵民瞻:人名。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贯钱。④倾囊:尽出其所有。⑤卜:选择。⑥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⑦不肖:不成材。⑧售:这里是“买”的意思。⑨券:契据。
    [微言大义]当得知自己倾囊购置的新房,是不肖之子背着母亲所卖,且母亲为此悲伤痛苦时,苏东坡毅然焚券还房。这同情他人的义举,这宽阔豁达的胸襟,这高尚无私的品德,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一试身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闻妇人哭声极哀( )
    (2)东坡亦为怆然( )
    (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
    (4)竟不索其直( )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四处)
    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2)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4.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


    5.通过“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


    [文言方舟]
    “卜”的释义
    ①选择。如本文中“卜吉日入新第”。②占卜,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如《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③推测,估计。如《谭嗣同之死》中“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国学广角]
    苏轼号“东坡”的来历
    东坡,是苏轼贬官黄州时所居住的地方。而白居易于唐元和十三年(818)贬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也住在一个叫“东坡”的地方,他在此还作过许多感人的诗篇。苏轼和白居易都遭遇被贬的命运苏轼以“东坡”为号,表达了对白居易的敬意。
    课外文言文复习专题 品德修养
    参考答案:
    一、以行谏父
    1.[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之”在不同的句子中,意义和用法是不相同的,有时是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是动词,当“到,去,往”讲;有时是助词,当“的”讲;等等。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语境,仔细辨别,先判断词性,然后再思考意义。
    [答案](1)代词,代指原谷的爷爷。(2)代词,代指小推车。(3)代词,代指抛弃老人之事。(4)动词,去、往(5)结构助词.的。
    2.【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注意重点词语“从”“舆”“捐”“于”“更”“作”“是以”的意思即可。
    [答案](1)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制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到野外抛弃他。
    (2)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再作一辆小推车了所以现在先把它收起来。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听了儿子的话,父亲害怕自己将来也被儿子抛弃,同时也为自己的行为惭愧。
    [答案】因为他害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
    4.[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拓展感悟能力。解答这类习题,一定要仔细阅读文章,有所发现,还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答案]示例:①老人养育子女很不容易,子女不能因为父母老了而抛弃他们。②父母是儿女的榜样,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参考译文]
    原谷有个爷爷,年纪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想要抛弃他。原谷当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制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到野外抛弃他。原谷在后边跟着,把小推车推了回来。父亲问(他):“你带这个不吉利的工具回来做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再作一辆小推车了,所以现在先把它收起来。”父亲(听后)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了。
    范仲淹罢宴
    【解析]解答本题要紧密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境。(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可以代物,也可以代事。在本句中,“之”代的是人。(2)“具”作名词时,有“工具”的意思。在本句中作动词用,是“具备”的意思(3)“卒”作名词时,当“士兵,士卒”讲;作副词时,当“终于”讲;作动词时,当“死”讲。结合语境分析,本句应当“死”讲。(4)“泣”作动词时,当“哭泣”讲;作名词时,当“眼泪”讲。结合语境分析,本句的“泣”应当“眼泪”讲。
    [答案](1)代词,指代筹办丧事的人。 (2)具备。 (3)死。 (4)眼泪。
    2.[解析]翻译时尽量直译,即一字一字地对应解释。句(1)要注意“守”在句中是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的意思;“率”是“带领”的意思;“置”是“准备”的意思。句(2)要注意“亟”“令”“询”的意思分别是“急忙”“命令“询问”。
    [答案](1)范仲淹在邠州做太守时,闲暇的时候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
    范仲淹急忙命人去询问他们。
    3.[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从题干要求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我们可以联想到答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验证一下即可。
    [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高尚品质。
    [参考译文]
    范仲淹在邠州做太守时,闲暇的时候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范仲淹)看见几个穿着丧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范仲淹急忙命人去询问他们,原来是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邻近的郊外,下葬时入殓的衣服和棺材都还没有备齐。范仲淹露出失意的样子,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予了他们重金救济,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有的人感动得流下眼泪。
    三、鲁仲连拒封
    1.[解析](1)“是”是指示代词,指代“收取酬劳的行为”。可解释为“这”。(2)“去”意思为“离开”,此义项在文言文中较常见。如《狼》中“一狼径去”《木兰诗》中“旦辞爷娘去”。诗歌中也常见,如崔颢《黄鹤楼》中“昔人已乘黄鹤去”。
    [答案](1)这。 (2)离开。
    2.[解析]B B项中的“乃”都是“介词,于是”的意思,A项,“辞”分别解释为“推辞”“辞别”;C项,“患”分别解释为“忧患、祸患”“担心、担忧”;D项,“而”分别解释为“表转折关系,可是”“表修饰关系,不译”
    3.(1)平原君想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推辞,始终不肯接受。
    (2)喝酒喝得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
    4.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鲁仲连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
    [参考译文]
    平原君想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推辞,始终不肯接受。平原君于是设宴(招待他)。喝酒得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鲁仲连笑着说:“杰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收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于是辞别平原君离开了,终身不再相见。
    四、烧车御史
    1.(1)质问、责问。 (2)拉。 (3)用竹板打。 (4)借。
    2.[解析]A A项,“以”都是连词,而;B项,“之”分别解释为“代词,指和珅的宠奴”“到”;C项,“其”分别解释为“代词,他的”“语气词,表反问,难道”;D项,“乃”分别解释为“于是”“竟然”。
    3.(1)这辆车怎么能够再让宰相乘坐呢!
    (2)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
    4.这段文字主要记述了谢御史因鞭打飞扬跋扈的和珅宠奴、焚烧和珅车辆而遭和珅报复被削职为民的事。表现出谢御史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高尚品格。
    [参考译文]
    谢御史,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在乾隆末年,宰相和珅掌权,权势很大。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珅的车马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这个奴仆说:“你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然后将他坐的车烧掉。(谢先生)说:“这辆车怎么能够再让宰相乘坐呢!”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谢先生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来迎接(他)。(他)饮酒赋诗,名气日益高涨,天下的人都称他为“烧车御史”。和珅被诛杀后,他恢复职务,位至部郎,一直到去世。
    坦然翁传
    [解析](1)“尝”取常用义,解释为“曾经”。(2)“悉”取常用义,解释为“全,都”。
    [答案](1)曾经。(2)全,都。
    [解析]A 该句可以切分为“论者”“谓”“有神相”“云”四部分。“云”是句末语气助词,“论者”指评论的人,“谓”是“说”的意思,“有神相”是说的内容。分析四个选项,A项按"主谓”结构划分最恰当。
    [解析]“顷之”,表时间,翻译为“一会儿”;“持”,根据语境翻译为“拉”;“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出”指从水里出来。该句采用直译法翻译即可。
    [答案]一会儿,(坦然翁)拉着妹妹(从水里)出来。
    [解析]本题要求筛选事件,从“尝携妹北上”至“论者谓有神相云”详写奋力救妹之事;从“蜀俗”至“悉让其田宅”详写让出田宅之事;从“御史之死王事也”至段末详写遵从父愿之事。
    [答案]①奋力救妹;②让出田宅;③遵从父愿。
    [解析]从“翁天性孝友,深得父母心”“事继母无懈”“作永思堂于家,岁时率子妇拜祭以为常”可提炼出孝敬父母的观点。从“不觉俱坠”“持妹而出”“然不欲伤母弟心志,悉让其田宅”可以提炼出善待家人、体恤父母的观点。围绕这几点答题即可。
    [答案】围绕“孝敬父母,善待家人,体恤父母”几个要点来谈即可。
    [参考译文]
    坦然翁刘山天性孝顺、友爱,深得父母欢心。他的母亲去世得早,坦然翁侍奉后母丝毫不懈息,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都是他抚养长大的。(坦然翁)曾经带着妹妹坐船北上,一天,)船停泊在岸边,妹妹在前面嬉戏,突然落入水中。坦然翁十分惊恐,不觉跟着一块儿掉下去。那水深不见底,再加上天气寒冷身上穿的裘皮大衣沉重,两个人很快没入水中不见了踪影,围观的人都很惊恐。一会儿,(坦然翁)拉着妹妹(从水里)出来。评论的人都说好像有神相助。蜀地的风俗,兄弟长大并且结婚,大多要分家自立。坦然翁深以为耻,然而不想伤害母亲和弟弟的心愿,于是全部让出了土地和房子。坦然翁的父亲死在公事上,过去御史家供养的老人未能坚持供养到底。坦然翁非常痛心,于是在家里建造永思堂,每年都率家里的男女祭拜,成为习惯。
    孝子归钺
    [解析】A A项,“之”分别是代词,指归钺;代词,这事。B项,“与”都是“和”的意思;C项,“其”是代词,他的;D项,“而”都表转折。
    2.(1)因为这样(因此)。(2)市场(集市)。(3)脸色。
    (4)高兴的样子。
    3.[解析]从画线句子中的“涕”来看,归钺接后母时不计前嫌,十分真诚;而从“惭”字可以看出后母对自己先前的行为感到愧疚。从这两个方面来设计对话,同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答案](示例)归钺流着泪说:“母亲,我接您来了。现在闹饥荒,请您住到我家去吧!我会好好照顾您的!”后母说:“孩子,过去都是我糊涂啊,让你受委屈了。那我就跟你走吧。”
    4.[解析]父亲死后,归钺经常关心后母,并送去甘美新鲜的食物;遇到饥荒时,归钺把后母接到家中;在得到食物时,宁愿自己挨饿,也先给后母;他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从来不说后母不好。
    [答案]①关心后母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③忍饿让食给后母;④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⑤从不说后母不好。(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归钺,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妻子,(继母)生了个儿子,(归钺)因此失去关爱。家中贫穷,继母就没完没了地数说归钺的过错,父亲大怒,赶走了归钱。归钱屡次(被饥饿)所困,在路上爬行,等到回家,继母又用棍子打他,(他)多次濒临死亡。归钱在门外留恋不舍,低着头偷偷地流泪(的时候),同族的人没有不怜悯(他)的。
    父亲去世,继母和她的儿子居住。归钱在集市上卖盐,时常偷偷地见他的弟弟,询问继母的饮食,送给他们甘甜鲜美的食物。后来发生严重饥荒,继母不能养活自己归钺前去,哭泣着恭敬地迎接(后母),继母内心自感惭愧跟随归钺去了。归钱有了食物,先给继母和弟弟,而自己面带饥色。侍奉继母一生和悦。(归钺)直至已老将死,也始终不说继母的事。
    (归钺是)归氏家族的孝子,(他)身份低贱而行为高尚,只有他的亲族邻居知道他的事迹,于是想(为他写篇传记)扩大他的名声。
    七、 晏子拒车
    1.(1)上朝。(2)吃。.(3)赠送。(4)通“悦”,高兴。
    2.[解析]D D项中的“其”和例句中的“其”都是代词,指人,他们。A项中的“其”是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B项中的“其”是“其中”的意思;C项中的“其”是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3.【解析】翻译时应在抓住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做到字字落实。句中“节”是动词,节制;“养”,供养;“以”,来“先”,形容词用作动词,做表率。
    [答案】我节制自己穿衣吃饭(方面)的供养,来做齐国百姓的表率。
    4.[解析]分析晏子的品质,要从他做的事、说的话入手。如“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可见其节俭;国君送他豪华大车,他“三返不受”,并且说“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可见他考虑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答案】节俭;以身作则(或:能做表率)。
    [参考译文]
    晏子上朝的时候,乘坐破旧的车子,用劣马拉车。齐景公看见了这种情况,说:“哎呀!先生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什么乘坐这么破旧不堪的车子呢?”晏子回答说:“倚仗国君的恩赐,我得以保证父亲、母亲及妻子三族(的衣食),还能周济国内的游士,使他们得以生存。我能够穿暖吃饱,有破旧的车马供自己使用,我已经很满足了。”
    晏子出宫后,景公派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四匹马拉的豪华大车,结果来回送了好多次,(晏子)都不肯接受。景公很不高兴,立即召见晏子。晏子到后,景公说:“先生不接受(我的馈赠),那我也不乘车了。”晏子回答说:“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节制自己穿衣吃饭(方面)的供养,来做齐国百姓的表率;然而还恐怕他们奢侈浪费却不顾自己的品行。现在,国君在上乘豪华大车,我在下也乘豪华大车百姓没有道义,那么对于那些过着奢侈生活而不履行自己职责的人,我就不好管理了。”(最后,)晏子还是辞谢了(景公的好意),没有接受(豪华大车)。
    八、东坡还宅
    1.[解析](1)联系“余闻之也久”(《伤仲永》)“如闻泣幽咽”(《石壕吏》)中“闻”的意思,可推知此处“闻”的意思应是“听到(听见)”。(2)联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中“怆然”的意思,可推知此处“怆然”的意思是“悲伤的样子”。(3)联系“即书诗四句”(《伤仲永》)中“即”的意思,可知“即”在此处可理解为“立即(马上)”。(4)结合“竟”的相关用法,在句中“竟”应是“最终”的意思。
    [答案](1)听到(听见)。(2)悲伤(忧伤)的样子。(3)立即(马上)。(4)最终。
    [解析]结合语句意思及相关语法知识断句即可。其中,“宁不痛心”是反问句式,语气强烈,意思是:怎么能不痛心呢?
    [答案】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解析]翻译第(1)句,注意“何为”“至”“是”的意思。“何为”是“为何”的倒装,意思是“为什么”;“至”是“到”的意思;“是”是“这”的意思。翻译第(2)句,注意“则”“以”的意思。“则”是“就,就是”的意思;“以”是“用”的意思。
    [答案](1)东坡询问老妇人为什么悲痛到这种地步。
    (2)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
    4.[解析】本题考查文意概括能力。本文写的是苏东坡通过与老妪的对话,明白了自己买的宅子是老妪的不肖子卖掉的百年旧居,从而无偿退还的故事。概括时语言要简洁,可以直接用“东坡无偿还宅”加以概括。
    [答案】苏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
    5.「解析】根据“夜与邵步月”“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文中的哪个情境”这些提示,不难想到“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的语句,再按照“夜与邵步月”的格式,可概括为“夜与怀民步月”,或者直接引用课文的原话“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示例一:苏轼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示例二:相与步于中庭。示例三:夜与怀民步月
    [参考译文]
    邵民瞻替东坡买了一所宅子,,花了五百贯钱,东坡尽出其所有也只能勉强偿还而已。选择好日子搬入新居,已经过了几天了。(一天)晚上(东坡)和邵民瞻在月光下散步,不经意间到了一个村里,听到有一位老妇人哭得很悲伤。东坡走过去斜靠着倾听,说:“奇怪,这妇人)多么悲伤!难道有难以割舍的大事伤了她的心吗?我要问问她。”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妇人。(老妇人)看到东坡二人,仍旧像原先一样哭泣。东坡询问老妇人为什么悲痛到这种地步。老妇人说:“我家有一栋房子,已相传百年,一直保存到现在都不敢动,到了我这里,但是我的儿子不孝顺,把这整所宅子都卖给了别人。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了,怎么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为她感到难过:便问她的旧宅在哪里,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于是东坡再三安慰老妇人,并且慢慢地对她说:“您的老房子是被我买了,您不必太难过,我现在将这房子还给您。”于是就令人拿来屋契,在老妇人面前烧了。让她儿子第二天迎接母亲回老宅去,最终也没有向她讨回买房的五百贯钱。

    相关试卷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读书治学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读书治学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共21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处世交友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处世交友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共29页。

    2025年中考语文:治国理政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治国理政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共2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