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朝纲填空练习题版(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39133/0-173703555784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朝纲填空练习题版(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39133/0-173703555788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朝纲填空练习题版(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39133/0-173703555789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朝纲填空练习题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朝纲填空练习题版(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的特征,识别以下是不是生物,显微镜成像特点,视野中的污点判断位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观察要确定 、明确观察对象、做好 并能够交流观察结果。
第二节 生物的特征(P7)
1.生物的特征:
(1)除 以外,生物都是由 构成的。
(2)生物的生活需要 。
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 ②人或多数动物能够以植物或者其他动物为食。
(3)生物能进行 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获取 ,排出 。
(4)生物能对 。如:①朵朵葵花向太阳;②杏树受阳光刺激而“红杏出墙”;
③人在寒冷时打寒战。
(5)生物能 。
(6)生物都有 和 的特性。“种瓜得瓜”是遗传,“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是变异。
(7)生物能排出 。①植物落叶;②动物排汗、排尿。
2.识别以下是不是生物:
珊瑚( ),珊瑚虫( ),病毒( ),电脑病毒( ),生石花( ),钟乳石( )、石笋( )。
第二章 认识细胞 第一章 学习使用显微镜(P12)
1.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
2.单目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1)对光调光:
①转动 ,使 对准通光孔;②调节 ,用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③一只眼向目镜内看,转动 ,使反射光线经过光圈等到达目镜,以通过目镜看到 视野为宜。
(2)调焦观察:
④把玻片标本正面朝上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移动玻片标本,将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
⑤转动 ,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
,防止物镜镜头与玻片接触。
⑥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另一只眼要睁开,便于画图),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 ,使物像更加清晰。(注意:先粗后细,镜筒先降后升)
⑦如果需要用更高倍数的物镜观察,应将要观察的部位移至 ,再转动 转换物镜,用
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后观察。
3.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 ;物镜的放大倍数越 ,镜头越长。(目反物正)
4.显微镜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
5.显微镜成像特点: ,所以玻片移动的方向与视野中的物像的移动方向正好 。如果物象在视野右上方,应向 移动装片才能将物象移动到视野中央。(同向法,移出视野之外则相反)
7.视野中的污点判断位置:移动目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 上;移动物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 上如果污点不移动,则其在 上。
8.光线强时使用 镜, 光圈;光线弱时使用 面镜, 光圈。
9.当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 ,视野 (填“亮”或“暗”)看到玻片上的范围越 。
10.应该用 擦拭显微镜镜头。
第二节 植物细胞(P18)
1.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一定是 的,所以要将材料制作成玻片标本。
(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是:
① :用洁净的 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② :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 ,作用是 。
③ :用镊子 撕 取一小块洋葱鳞片叶内表皮;
④ :在清水滴中展平。
⑤ : 。这是为了避免产生 气泡 。
⑥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1-2滴 ,
⑦ :用吸水纸从 吸,让碘液浸润整个标本。(染色为了让 染成深色更容易看清楚。)
(2)玻片标本按照取材不同可分为:
eq \\ac(○,1) :切取生物材料 eq \\ac(○,2) :液体生物材料 eq \\ac(○,3) :撕取、挑取、微小生物等(剩下)
(3)玻片标本按照保存时间不同可分为: 玻片(长期保存)和 玻片(不能长期保存)
右图是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会画和识记)
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的是 ;
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是 ;
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控制着生物的 。其中含有遗传物质 ;
细胞质中有液泡;液泡内的液体称为 ;细胞液中溶解着 等物质。
细胞质中还有线粒体。
植物体的绿色部分的细胞中,细胞质中还有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碧”与 有关,“红”与 有关。
第三节 动物细胞(P23)
1.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是都有: 、 、 ,细胞质中有 。
2.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点是动物细胞没有: 、 (绿色),通常没有 。
3.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是:
①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② :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 ,以 。
③ :用牙签在漱净得口腔侧壁上刮几下。
④ :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在生理盐水中涂抹几下。
⑤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 ,然后缓缓 盖 在生理盐水上。这是为了避免产生 。
⑥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1-2滴碘液。
⑦ :用吸水纸从 另一侧 吸,让碘液浸润整个标本。(染色为了让细胞核染成深色更容易看清楚。)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P28)
1.细胞中有两大类物质:一类是 ,如水和无机盐等,这类物质一般不含碳元素;
另一类是 如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都含有碳元素。
2.取一粒小麦种子,穿在铁丝上,放在火上烧,种子燃烧后,剩下的灰烬就是 ,烧掉的物质就是 。
3.细胞膜 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4.植物细胞内大部分有两个能量转换器: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它能 将 转换成 储存在 中; 则可以使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中的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 利用。相当于汽车发动机,被称为“动力车间”。
5.动植物细胞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植物的绿色部分细胞还有 叶绿体 这一能量转换器
6.我们生命的起点都是一个细胞—— 。
克隆羊的实例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细胞核中的DNA上有指导生物发育的全部信息。细胞的生活是 、 和 的统一。
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P33)
1.生物的生长与细胞的 生长 、 分裂 和 分化 分不开。
2.细胞吸收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物质,体积会由小变大,这就是细胞的 。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2.细胞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 ;染色体由 和 构成,其中 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 载体 。
3.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先是 一分为二,后是 一分为二,最后形成新的 和新的 ;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后是细胞质一分为二,最后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 凹陷,缢裂形成两个细胞。
4.细胞分裂时 的变化最明显,分裂的准备期间染色体先进行 ,数目加倍。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 分到两个新细胞中,每个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 。新细胞和原细胞的 是一样的。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P38)
1.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 。 细胞分化是指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了组织,
2.动物体内的主要组织有四类:
消化道上皮 平滑肌 神经组织 软骨(结缔组织)
:由上皮细胞组成。具有 的作用,如:皮肤上皮、小肠腺上皮;
:由肌细胞组成。具有 的作用,如:平滑肌、骨骼肌、心肌,
:由神经细胞组成。能感受 ,传导神经冲动,起 作用,如:传入神经;
: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如:骨组织、血液。
3. 动物体结构层次依次是: → → → → 。
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P43)
1.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五种:
① :细胞 、细胞核 、细胞质浓,具有分裂产生新细胞的作用;
② :细胞排列紧密,具有保护作用;
③ :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作用,其中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 ,也有运输有机物的 ;
④ :细胞壁厚,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⑤ :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藏营养的功能。
2.绿色开花植物体通常都是六大器官组成,根、茎、叶为 器官,花、果实、种子为 器官。
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依次为:是 → → → 。
4.与动物体相比,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没有 。
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P46)
1.常见的单细胞生物有:大肠杆菌、酵母菌、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等。
2.草履虫会避开食盐,游到有肉汁的培养液液滴中,这就是草履虫的趋性。
3.草履虫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
[①] -运动;[②] --呼吸;
[③]口沟-摄食 ;[④]食物泡- ;
[⑤]胞肛-排出食物残渣;[⑩]收集管、[⑨]伸缩泡-收集、排除废物。
3.草履虫的生殖方式为 。草履虫对污水有 。
4.观察草履虫的驱性:草履虫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应激性)。
5.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eq \\ac(○,1)鱼类的天然饵料
eq \\ac(○,2)草履虫能净化污水
eq \\ac(○,3)疟原虫、变形虫等危害健康
eq \\ac(○,4)蓝细菌大量繁殖,形成赤潮,危害渔业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 第一章 藻类与植物的类群
第一节 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P58)
1.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对比表:
2.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通过产生 (一种生殖细胞)繁殖;种子植物通过产生 繁殖。
3.能释放氧气满足水中生物呼吸的需要的是 ;能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的是 植物;古代的 植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复杂的变化形成了煤。
第二节 种子植物(P65)
1.种子的结构中最重要的结构是 ,是新植株的幼体,包括 、 、 、 四部分,种子植物之所以更适应陆地环境,能产生 是一个重要原因。
2.右图是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图,说出图中各部分结构名称。
(1)① 、② 、③ ④ 、⑤ 、⑥果皮和种皮
⑦ (滴碘液会变蓝)
(2)菜豆种植与玉米种子的异同之处
(3)像菜豆种子这样,种子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称为 植物;像玉米种子这样,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称为 植物。
3.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在 中,单子叶植物种子中的营养物质大多贮存在 中。
4.在玉米种子 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变成蓝色的结构是胚乳,该结构变蓝证明玉米种子储存的营养物质是 。
5.种子植物可分为两类:
(1) 植物:种子是裸露的,没有 包被。如水杉、银杏、红豆杉等,
(2) 植物:种子外有 包被。如猕猴桃、荔枝、水稻等。
易错提示:“白果”是裸子植物银杏的 ,白色的硬壳是它的种皮,无果皮包被, 果实;松的球果是许多有翅的种子聚集在一起,也不是果实。
6. 植物由于种子外有果皮的保护,有的果实还常有一些适于种子传播的特点,更适应陆地生活。
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P73)
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可以分为两类:
(1)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 的动物,统称为 动物;
(2)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 的动物,统称为 动物。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比脊椎动物的 。
2.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对比:
3.生物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如:
(1)刺胞动物的体表(特别是触手上)有攻击和防御的利器—— ;
(2)大多数扁形动物寄生在人活动物体内,它们的 简单, 器官发达。
(3)蛔虫的体表最外层是角质层起 作用,能防止消化液的侵蚀;
(4)环节动物的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 ;体壁分泌的粘液且密布毛细血管,利于进行 ;蚯蚓的体壁内有发达的肌肉, 与 配合完成运动。
(5)节肢动物的身体表面有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能够起到 的作用。
4.外骨骼会限制身体的发育和长大,所以节肢动物在发育过程中需要 。(金蝉脱壳的“壳”)
5. 动物是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蝗虫是一种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每部分都分节属于节肢动物。蜜蜂、蝉、蝴蝶、蚊、蝇等都是昆虫。蜘蛛、蜈蚣、虾、蟹等 昆虫,但都属于节肢动物。
7.无脊椎动物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有利的如:①蛭的唾液中有防止血液凝固的 ,可用于生产抗 药物。②蚯蚓可以 ,排出的粪便能提高 ,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③蛾的幼虫是害虫,但它的成虫能协助植物传播花粉。每种动物在生物圈中都有它的位置。
第二节 脊椎动物(P79)
(一)鱼
1.鱼的生活在海洋中,我国海水鱼有:带鱼、鲳鱼、鲨鱼、石斑鱼、比目鱼、大黄鱼、小黄鱼等;
有的生活在淡水水域淡水鱼有著名的“四大家鱼”( 、 、 、 )和鲫鱼、鲤鱼等。
2.鱼之所以能在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一是能靠 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 。
3.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有:
①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和 三部分,左右侧扁,大多呈流线型,这样的体形可以减少 。
②体表常有 ,鳞片外有黏液,能保护身体和减小游动时的阻力。
③鱼的脊柱能支撑整个身体,它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对运动起重要作用。
④鱼在水中通过 的摆动以及 的协调作用游泳。
⑤用 呼吸。鳃主要部分是 ,鳃丝中密布 。在水中,鳃丝 , 与水的接触面积。
4.水从口流入,经过鳃丝时,水中的 会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血液中的 从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 排出体外。
5.当鱼离开水时,鳃丝会粘连在一起,减少了与 接触的表面积,加上空气干燥,鱼会因为不能得到足够的 而窒息死亡。
6.鱼的主要特征:①生活在 中 ②体表常有 覆盖 ③用 呼吸 ④通过 和 的摆动以及 的协调作用游泳。
7.常见的名字中有“鱼”但不属于鱼类的动物有:鲸鱼、鳄鱼、娃娃鱼、墨鱼、鱿鱼、章鱼、甲鱼等;常见的名字中没有“鱼”但是属于鱼类的有:泥鳅、海马、中华鲟、河豚。
(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P85)
1.两栖动物的代表动物:蛙、蟾蜍、蝾螈、大鲵(娃娃鱼)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①幼体生活在 ,用 呼吸。 ②成体大多生活在 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 呼吸, 可辅助呼吸。
3.爬行动物的代表动物:蜥蜴、龟、鳖、蛇、鳄等
4.爬行动物更适于陆地生活,是真正陆生动物的特征:
(1)头部后面有颈,可灵活转动, 便于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
(2)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既能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4)肺发达,能满足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
(5)体内受精,受精卵产在陆地上,卵外有卵壳保护。
(6)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是爬行动物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因。
5.爬行动物主要特征①体表覆盖 ②用 呼吸 ③在陆地上产卵,卵外有坚韧的 。
(三)鸟和哺乳动物(P90)
1.鸟类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①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②体表覆羽毛,前肢变成 ;③骨骼轻、薄,可减轻体重。④胸骨上有 ;胸肌发达, ;⑤视觉发达;⑥有喙无齿,消化能力强,食物经消化吸收后的残渣很快就随粪便排出;⑦具有与肺相通的 ,可 呼吸。⑧心跳快,体温高而恒定。
2.鸟的生殖:卵生,卵外有卵壳,起保护作用。
3.气囊有储存空气,辅助呼吸的作用,但 进行气体交换。
4.鸟类呼吸一次,气体 经过肺,在肺进行 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为 呼吸。
5.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 动物, 和 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
6.图中a为气管,b为 ;c为 。
7.鸟类的主要特征:①体表 ②前肢变成 ③有 无 ④有 辅助肺呼吸。
8.哺乳动物体表被毛(鲸除外),有保温作用。哺乳动物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是恒温动物。
9.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 ,提高了后代的 。
10.哺乳动物的牙齿有 的分化,既提高了 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11.牙齿的功能:门齿—— 食物;臼齿—— 食物;犬齿—— 食物
12.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都有门齿和臼齿,但食草动物没有 的分化。
11.哺乳动物主要特征:①体表被 ,体温 ② ③牙齿有 的分化。
12.鲸鱼、海豚、江豚、蝙蝠属于 动物。
第三章 微生物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P98)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2.由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称为 。从菌落的 可大致区别细菌和真菌。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① (牛肉汁提供有机物和水分,琼脂提供固态环境)
② (目的杀死原有的细菌真菌,排除杂菌的干扰)
③(冷却) (接种是将少量细菌真菌转移到培养基的过程,接种用无菌棉棒目的是防止细菌和真菌来自 )
④ 。(提供适宜的温度)
3.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备的条件: 、 、 ;有的还需要某些特定的条件,如 必须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存。
4.细菌和真菌是广泛分布的生物。
第二节 细菌(P103)
1.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 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被后人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2.根据细菌的形态,把细菌分为三种: 、 、螺旋菌;细菌都是 的,(属于 生物)有些细菌虽然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是其中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3.请根据右图回答:
(1)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 :
[5] 、[4] 、 [2] 和[3] 。
(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的主要区别:虽有DNA集中区域,却没有 ,称为 生物。
真菌细胞、动植物细胞都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 生物。
(3)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6] ,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有些细菌有[1] ,有助于细菌在液体中游动。有些细菌有[7] ,具有粘附作用。
4.大多数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 生活。
5.细菌的生殖方式: 生殖。
6.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休眠体— ,具有 厚, 少等特点,对高温、干旱等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适宜环境中,又能恢复为正常细菌。
7.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1)制作食品:利用 可以制醋;利用 可以做酸奶、泡菜;利用 可以生产味精;
(2)清洁能源:利用 可以生产沼气;
(3)制作药品:将人的胰岛素基因转入 ,可以生产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4)环境治理:细菌能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净化生活污水
(5)能使人类患病
图1酵母菌的结构
第三节 真菌(P109)
1.真菌有单细胞的 ,多细胞的 (如青霉等)和个体较大的蘑菇、木耳等。
2.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中有[1] [2] ,[3] ,[4] ,
[5]
3.青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 构成的,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 。如图2所示:[1]是 ,[2]是 ,[3]是 。青霉依靠[3] 吸收有机物。与细菌细胞一样,真菌细胞内也没有 ,只能利用现成的 生活。
图2青霉的结构
4.蘑菇的结构,如图3所示:1为 ,2为菌盖下的菌褶,3为菌柄,4为 。1和3合称为 。蘑菇的菌体也是由 构成的。
5.真菌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 来繁殖后代。酵母菌既可以进行孢子生殖,也可以进行 生殖。
图3 蘑菇的结构
6.真菌的细胞里都有 。真菌和动植物都属于 生物。
7.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1)制药:有些 产生的抗生素能杀死 ,能用于治疗 引起的疾病,对病毒引起的疾病没有效果。
(2)物质循环:在广阔的自然界,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体遗体分解成 ,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体的遗体将堆积如山。
(3)致病:寄生在人或经济作物上,使其患病(人——手藓足藓,作物——稻瘟病、玉米瘤黑粉病、小麦叶锈病等)
8.细菌真菌对比
第四节 病毒(P114)
1.病毒的发现: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推断引起烟草花叶病的是比细菌还小的“滤过性病毒”;后来科学家首次用 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
2.病毒的生活方式: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 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3.病毒种类: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寄主)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 、 、 。
4.病毒的结构: 细胞结构,由 和内部的 组成。
5.病毒的繁殖:病毒只能寄生在 里,靠 的遗传物质中的 ,利用 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它的增殖方式。病毒离开活细胞,以 的形式存在,一有机会病毒便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6.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有害:使人或动植物患病,如艾滋病、乙肝、流感、口蹄疫、手足口病、登革热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2)有利:①利用噬菌体治疗超级细菌引起的感染;②利用某些病毒防治有害生物;③科学家能够让某些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来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综合实践项目——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P120)
制作馒头或面包时,酵母菌可以将葡萄糖转化为 ,其中的 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膨大而松软; 还可以酿酒。
生物分类的方法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P123)
1.对植物进行分类时,要仔细观察植物的 。在被子植物中, 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2.植物依据能否产生种子分为两类类: 植物和 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不能产生种子,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种子植物依据有无花和果实分为两类:没有花和果实的 植物、有花和果实的 植物。
3.动物分类除了比较形态结构,往往还要比较它们的根据动物的 以及 等。
第二节 从种到界(P101)
1.生物分类由高到低依次是: 。
2.分类的依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和生殖方式等)。
3.分类的意义:可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 关系和 关系,更好的研究、保护、利用生物。
4.分类等级越高,则其中包括的生物种类越 ,所含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 ,亲缘关系越 。
分类单位越低,包括的生物种数越 ,生物的共同特征越 ,亲缘关系越 。
5.种也称物种。 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6.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建立的 :第一部分是 ;第二部分是种加词。有的还有命名者的姓名。
生物科学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生物现象或生物体的特征,推断其特点和规律。观察可以是肉眼观察,也可以是借助显微镜、放大镜、照相机等工具观察细胞或微生物。
观察要确定 观察目的、明确观察对象、做好观察记录并能够交流观察结果。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进行生物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学生可以设计并进行一系列实验以验证生物学理论或解决生物学问题。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合理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记录结果,并通过比较和分析数据来得出科学结论。
实验法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例:
提出问题:洗手后,手上的的细菌和真菌减少了吗?
作出假设:洗手后,手上的的细菌和真菌会减少
制定并实施计划:
①将9个灭过菌、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平均分成三组,每组培养皿底部贴上相应的标签:“洗手前”、“洗手后”和“空白对照”;
②把培养皿打开,请三位同学用无菌棉棒擦拭未洗手的手心,然后轻轻涂抹在贴有“洗手前”标签纸的3个培养基上;(无菌棉棒的目的是避免细菌真菌来自 )
③再请刚才的三位同学用肥皂将手洗干净,然后用新的无菌棉棒擦拭同一只手的 位置,涂抹在贴有“洗手后”的3个培养基上;“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形成对照)
④将三组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一天后观察结果 。
实验结论:洗手前比洗手后的细菌真菌多,洗手能让手上的细菌真菌减少。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采访、问卷调查、野外考察等方式,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从而得出规律性结论的方法。人口普查、森林普查属于调查法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朝纲填空练习题版·教师版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P2)
观察要确定 观察目的、明确观察对象、做好观察记录并能够交流观察结果。
第二节 生物的特征(P7)
1.生物的特征:
(1)除 病毒 以外,生物都是由 细胞 构成的。
(2)生物的生活需要 营养 。
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 ②人或多数动物能够以植物或者其他动物为食。
(3)生物能进行 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获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4)生物能对 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如:①朵朵葵花向太阳;②杏树受阳光刺激而“红杏出墙”;
③人在寒冷时打寒战。
(5)生物能生长 、发育和繁殖。
(6)生物都有 遗传和 变异 的特性。“种瓜得瓜”是遗传,“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是变异。
(7)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①植物落叶;②动物排汗、排尿。
2.识别以下是不是生物:
珊瑚(×),珊瑚虫(√),病毒(√),电脑病毒(×),生石花(√),钟乳石(×)、石笋(×)。
第二章 认识细胞 第一章 学习使用显微镜(P12)
1.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
2.单目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1)对光调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②调节遮光器,用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③一只眼向目镜内看,转动反光镜,使反射光线经过光圈等到达目镜,以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
(2)调焦观察:
④把玻片标本正面朝上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移动玻片标本,将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
⑤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
物镜,防止物镜镜头与玻片接触。
⑥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另一只眼要睁开,便于画图),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注意:先粗后细,镜筒先降后升)
⑦如果需要用更高倍数的物镜观察,应将要观察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转换物镜,用
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后观察。
3.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短;物镜的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目反物正)
4.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5.显微镜成像特点: 倒象,所以玻片移动的方向与视野中的物像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如果物象在视野右上方,应向 右上方 移动装片才能将物象移动到视野中央。(同向法,移出视野之外则相反)
7.视野中的污点判断位置:移动目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物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物镜上如果污点不移动,则其在玻片标本上。
8.光线强时使用 平面 镜, 小 光圈;光线弱时使用 凹 面镜, 大 光圈。
9.当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 少,视野 暗(填“亮”或“暗”)看到玻片上的范围越小。
10.应该用擦镜纸 擦拭显微镜镜头。
第二节 植物细胞(P18)
1.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一定是 薄 而 透明 的,所以要将材料制作成玻片标本。
(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是:
①擦: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②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③撕:用镊子 撕 取一小块洋葱鳞片叶内表皮;
④展:在清水滴中展平。
⑤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 盖 在水滴上。这是为了避免产生 气泡 。
⑥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1-2滴碘液,
⑦吸:用吸水纸从 另一侧 吸,让碘液浸润整个标本。(染色为了让细胞核染成深色更容易看清楚。)
(2)玻片标本按照取材不同可分为:
eq \\ac(○,1)切片:切取生物材料 eq \\ac(○,2)涂片:液体生物材料 eq \\ac(○,3)装片:撕取、挑取、微小生物等(剩下)
(3)玻片标本按照保存时间不同可分为:永久玻片(长期保存)和临时玻片(不能长期保存)
右图是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会画和识记)
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的是细胞壁;
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是细胞膜;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其中含有遗传物质DNA;
细胞质中有液泡;液泡内的液体称为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着无机盐、糖类、色素等物质。
细胞质中还有线粒体。
植物体的绿色部分的细胞中,细胞质中还有叶绿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碧”与叶绿体有关,“红”与液泡有关。
第三节 动物细胞(P23)
1.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是都有: 细胞膜 、 细胞质、 细胞核,细胞质中有线粒体。
2.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点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 叶绿体(绿色),通常没有 液泡 。
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是:
①擦: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②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③刮:用牙签在漱净得口腔侧壁上刮几下。
④涂: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在生理盐水中涂抹几下。
⑤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 盖 在水滴上。这是为了避免产生 气泡 。
⑥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1-2滴碘液。
⑦吸:用吸水纸从 另一侧 吸,让碘液浸润整个标本。(染色为了让细胞核染成深色更容易看清楚。)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P28)
1.细胞中有两大类物质:一类是无机物 ,如水和无机盐等,这类物质一般不含碳元素;另一类是 有机物 如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都含有碳元素。
2.取一粒小麦种子,穿在铁丝上,放在火上烧,种子燃烧后,剩下的灰烬就是 无机盐 ,烧掉的物质就是 有机物 。
3.细胞膜 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4.植物细胞内大部分有两个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它能将 光能 转换成 化学能 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 则可以使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中的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相当于汽车发动机,被称为“动力车间”。
5.动植物细胞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线粒体 。植物的绿色部分细胞还有 叶绿体 这一能量转换器
6.我们生命的起点都是一个细胞——受精卵。
克隆羊的实例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细胞核中的DNA上有指导生物发育的全部信息。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
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P33)
1.生物的生长与细胞的 生长 、 分裂 和 分化 分不开。
2.细胞吸收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物质,体积会由小变大,这就是细胞的 生长 。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2.细胞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 染色体;染色体由DNA 和 蛋白质 构成,其中DNA 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 载体 。
3.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后是细胞质一分为二,最后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
胞壁;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后是细胞质一分为二,最后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形成两个细胞。
4.细胞分裂时染色体 的变化最明显,分裂的准备期间染色体先进行复制,数目加倍。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平均分到两个新细胞中,每个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P38)
1.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细胞分化是指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了组织,
2.动物体内的主要组织有四类:
消化道上皮 平滑肌 神经组织 软骨(结缔组织)
上皮组织 :由上皮细胞组成。具有保护和分泌的作用,如:皮肤上皮、小肠腺上皮;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作用,如:平滑肌、骨骼肌、心肌,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组成。能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起调节和控制作用,如:传入神经;
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如:骨组织、血液。
3. 动物体结构层次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或个体 。
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P43)
1.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五种:
①分生组织:细胞小、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分裂产生新细胞的作用;
②保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具有保护作用;
③输导组织: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作用,其中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 导管 ,也有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
④机械组织:细胞壁厚,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⑤薄壁组织: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藏营养的功能。
2.绿色开花植物体通常都是六大器官组成,根、茎、叶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为生殖器官。
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依次为: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4.与动物体相比,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没有系统。
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P46)
1.常见的单细胞生物有:大肠杆菌、酵母菌、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等。
2.草履虫会避开食盐,游到有肉汁的培养液液滴中,这就是草履虫的趋性。
3.草履虫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
[①]纤毛-运动;[②]表膜--呼吸;
[③]口沟-摄食 ;[④]食物泡-消化;
[⑤]胞肛-排出食物残渣;[⑩]收集管、[⑨]伸缩泡-收集、排除废物。
3.草履虫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草履虫对污水有 净化作用 。
4.观察草履虫的驱性:草履虫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应激性)。
5.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eq \\ac(○,1)鱼类的天然饵料
eq \\ac(○,2)草履虫能净化污水
eq \\ac(○,3)疟原虫、变形虫等危害健康
eq \\ac(○,4)蓝细菌大量繁殖,形成赤潮,危害渔业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 第一章 藻类与植物的类群
第一节 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P58)
1.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对比表:
2.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通过产生孢子(一种生殖细胞)繁殖;种子植物通过产生种子繁殖。
3.能释放氧气满足水中生物呼吸的需要的是藻类;能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的是苔藓植物;古代的蕨类植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复杂的变化形成了煤。
第二节 种子植物(P65)
1.种子的结构中最重要的结构是胚,是新植株的幼体,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四部分,种子植物之所以更适应陆地环境,能产生种子是一个重要原因。
2.右图是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图,说出图中各部分结构名称。
(1)①胚轴、②胚根、③种皮 ④胚芽、⑤子叶、⑥果皮和种皮
⑦胚乳(滴碘液会变蓝)
(2)菜豆种植与玉米种子的异同之处
(3)像菜豆种子这样,种子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称为双子叶植物;像玉米种子这样,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称为单子叶植物。
3.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中,单子叶植物种子中的营养物质大多贮存在胚乳中。
4.在玉米种子纵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变成蓝色的结构是胚乳,该结构变蓝证明玉米种子储存的营养物质是淀粉。
5.种子植物可分为两类:
(1)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如水杉、银杏、红豆杉等,
(2)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如猕猴桃、荔枝、水稻等。
易错提示:“白果”是裸子植物银杏的种子,白色的硬壳是它的种皮,无果皮包被,不是果实;松的球果是许多有翅的种子聚集在一起,也不是果实。
6.被子植物由于种子外有果皮的保护,有的果实还常有一些适于种子传播的特点,更适应陆地生活。
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P73)
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可以分为两类:
(1)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脊椎动物;
(2)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比脊椎动物的多。
2.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对比:
3.生物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如:
(1)刺胞动物的体表(特别是触手上)有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刺细胞;
(2)大多数扁形动物寄生在人活动物体内,它们的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发达。
(3)蛔虫的体表最外层是角质层起保护作用,能防止消化液的侵蚀;
(4)环节动物的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体壁分泌的粘液且密布毛细血管,利于进行气体交换;蚯蚓的体壁内有发达的肌肉,刚毛与肌肉配合完成运动。
(5)节肢动物的身体表面有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能够起到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4.外骨骼会限制身体的发育和长大,所以节肢动物在发育过程中需要蜕皮。(金蝉脱壳的“壳”)
5. 节肢动物是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蝗虫是一种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每部分都分节属于节肢动物。蜜蜂、蝉、蝴蝶、蚊、蝇等都是昆虫。蜘蛛、蜈蚣、虾、蟹等不是昆虫,但都属于节肢动物。
7.无脊椎动物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有利的如:①蛭的唾液中有防止血液凝固的蛭素,可用于生产抗血栓药物。②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排出的粪便能提高土壤肥力,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③蛾的幼虫是害虫,但它的成虫能协助植物传播花粉。每种动物在生物圈中都有它的位置。
第二节 脊椎动物(P79)
(一)鱼
1.鱼的生活在海洋中,我国海水鱼有:带鱼、鲳鱼、鲨鱼、石斑鱼、比目鱼、大黄鱼、小黄鱼等;
有的生活在淡水水域淡水鱼有著名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鲫鱼、鲤鱼等。
2.鱼之所以能在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有:
①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左右侧扁,大多呈流线型,这样的体形可以减少阻力。
②体表有鳞片,鳞片外有黏液,能保护身体和减小游动时的阻力。
③鱼的脊柱能支撑整个身体,它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对运动起重要作用。
④鱼在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⑤用鳃呼吸。鳃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在水中,鳃丝多又细,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
4.水从口流入,经过鳃丝时,水中的氧气会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从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排出体外。
5.当鱼离开水时,鳃丝会粘连在一起,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加上空气干燥,鱼会因为不能得到足够的氧气而窒息死亡。
6.鱼的主要特征:①生活在水中 ②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③用鳃呼吸 ④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7.常见的名字中有“鱼”但不属于鱼类的动物有:鲸鱼、鳄鱼、娃娃鱼、墨鱼、鱿鱼、章鱼、甲鱼等;常见的名字中没有“鱼”但是属于鱼类的有:泥鳅、海马、中华鲟、河豚。
(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P85)
1.两栖动物的代表动物:蛙、蟾蜍、蝾螈、大鲵(娃娃鱼)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①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②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3.爬行动物的代表动物:蜥蜴、龟、鳖、蛇、鳄等
4.爬行动物更适于陆地生活,是真正陆生动物的特征:
(1)头部后面有颈,可灵活转动, 便于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
(2)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既能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4)肺发达,能满足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
(5)体内受精,受精卵产在陆地上,卵外有卵壳保护。
(6)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是爬行动物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因。
5.爬行动物主要特征①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②用肺呼吸 ③在陆地上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三)鸟和哺乳动物(P90)
1.鸟类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①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②体表覆羽毛,前肢变成翼;③骨骼轻、薄,可减轻体重。④胸骨上有龙骨突;胸肌发达,牵动两翼飞行;⑤视觉发达;⑥有喙无齿,消化能力强,食物经消化吸收后的残渣很快就随粪便排出;⑦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可双重呼吸。⑧心跳快,体温高而恒定。
2.鸟的生殖:卵生,卵外有卵壳,起保护作用。
3.气囊有储存空气,辅助呼吸的作用,但不进行气体交换。
4.鸟类呼吸一次,气体两次经过肺,在肺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5.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鸟和哺乳动物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
6.图中a为气管,b为气囊;c为肺。
7.鸟类的主要特征:①体表覆羽 ②前肢变成翼 ③有喙无齿 ④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8.哺乳动物体表被毛(鲸除外),有保温作用。哺乳动物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是恒温动物。
9.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10.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既提高了摄食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11.牙齿的功能:门齿——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食物;犬齿——撕咬食物
12.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都有门齿和臼齿,但食草动物没有犬齿的分化。
11.哺乳动物主要特征:①体表被毛 ,体温恒定②胎生,哺乳③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12.鲸鱼、海豚、江豚、蝙蝠属于哺乳动物。
第三章 微生物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P98)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2.由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从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可大致区别细菌和真菌。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①配制培养基(牛肉汁提供有机物,琼脂提供固态环境)
②高温灭菌(目的杀死原有的细菌真菌,排除杂菌的干扰)
③(冷却)接种(接种是将少量细菌真菌转移到培养基的过程,接种用无菌棉棒目的是防止带入杂菌)
④恒温培养。(提供适宜的温度)
3.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备的条件:水、有机物、适宜的温度;有的还需要某些特定的条件,如乳酸菌必须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存。
4.细菌和真菌是广泛分布的生物。
第二节 细菌(P103)
1.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被后人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2.根据细菌的形态,把细菌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都是单细胞的,(属于单细胞生物)有些细菌虽然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是其中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3.请根据右图回答:
(1)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 :
[5]细胞壁、[4]细胞膜、 [2]细胞质和[3]DNA。
(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的主要区别:虽有DNA集中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称为原核生物。
真菌细胞、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3)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6]荚膜,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有些细菌有[1]鞭毛,有助于细菌在液体中游动。有些细菌有[7]菌毛,具有粘附作用。
4.大多数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5.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6.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休眠体—芽孢,具有细胞壁厚,含水量少等特点,对高温、干旱等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适宜环境中,又能恢复为正常细菌。
7.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1)制作食品:利用醋酸菌可以制醋;利用乳酸菌可以做酸奶、泡菜;利用棒状杆菌可以生产味精;
(2)清洁能源:利用甲烷菌可以生产沼气;
(3)制作药品:将人的胰岛素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可以生产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4)环境治理:细菌能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净化生活污水
(5)能使人类患病
图1酵母菌的结构
第三节 真菌(P109)
1.真菌有单细胞的酵母菌,多细胞的霉菌(如青霉等)和个体较大的蘑菇、木耳等。
2.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中有[1]细胞壁,[2]细胞膜,[3]细胞核,[4]细胞质,
[5]液泡
3.青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如图1所示:[1]是孢子,[2]是气生菌丝,[3]是营养菌丝。青霉依靠[3]营养菌丝吸收有机物。与细菌细胞一样,真菌细胞内也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图2青霉的结构
4.蘑菇的结构,如图2所示:1为菌盖,2为菌盖下的菌褶,3为菌柄,4为菌丝。1和3合称为子实体。蘑菇的菌体也是由菌丝构成的。
5.真菌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酵母菌既可以进行孢子生殖,也可以进行出芽生殖。
图3 蘑菇的结构
6.真菌的细胞里都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和动植物都属于真核生物。
7.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1)制药:有些真菌产生的抗生素能杀死细菌,能用于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对病毒引起的疾病没有效果。
(2)物质循环:在广阔的自然界,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体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体的遗体将堆积如山。
(3)致病:寄生在人或经济作物上,使其患病(人——手藓足藓,作物——稻瘟病、玉米瘤黑粉病、小麦叶锈病等)
8.细菌真菌对比
第四节 病毒(P114)
1.病毒的发现: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推断引起烟草花叶病的是比细菌还小的“滤过性病毒”;后来科学家首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
2.病毒的营养方式: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3.病毒种类: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寄主)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噬菌体。
4.病毒的结构: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5.病毒的繁殖: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它的增殖方式。病毒离开活细胞,以病毒颗粒的形式存在,一有机会病毒便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6.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有害:使人或动植物患病,如艾滋病、乙肝、流感、口蹄疫、手足口病、登革热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2)有利:①利用噬菌体治疗超级细菌引起的感染;②利用某些病毒防治有害生物;③科学家能够让某些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来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综合实践项目——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P120)
制作馒头或面包时,酵母菌可以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膨大而松软;酵母菌还可以酿酒。
生物分类的方法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P123)
1.对植物进行分类时,要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2.植物依据能否产生种子分为两类类: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不能产生种子,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种子植物依据有无花和果实分为两类:没有花和果实的裸子植物、有花和果实的被子植物。
3.动物分类除了比较形态结构,往往还要比较它们的根据动物的生理功能以及生殖方式等。
第二节 从种到界(P101)
1.生物分类由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分类的依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和生殖方式等)。
3.分类的意义:可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进化关系和亲缘关系。
4.分类等级越高,则其中包括的生物种类越多,所含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
分类单位越低,包括的生物种数越少,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5.种也称物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6.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建立的双名法: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有的还有命名者的姓名。
生物科学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生物现象或生物体的特征,推断其特点和规律。观察可以是肉眼观察,也可以是借助显微镜、放大镜、照相机等工具观察细胞或微生物。
观察要确定 观察目的、明确观察对象、做好观察记录并能够交流观察结果。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进行生物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学生可以设计并进行一系列实验以验证生物学理论或解决生物学问题。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合理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记录结果,并通过比较和分析数据来得出科学结论。
实验法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例:
提出问题:洗手后,手上的的细菌和真菌减少了吗?
作出假设:洗手后,手上的的细菌和真菌会减少
制定并实施计划:
①将9个灭过菌、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平均分成三组,每组培养皿底部贴上相应的标签:“洗手前”、“洗手后”和“空白对照”;
②把培养皿打开,请三位同学用无菌棉棒擦拭未洗手的手心,然后轻轻涂抹在贴有“洗手前”标签纸的3个培养基上;(无菌棉棒的目的是避免细菌真菌来自棉棒)
③再请刚才的三位同学用肥皂将手洗干净,然后用新的无菌棉棒擦拭同一只手的相同位置,涂抹在贴有“洗手后”的3个培养基上;“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形成对照)
④将三组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一天后观察结果 。
实验结论:洗手前比洗手后的细菌真菌多,洗手能让手上的细菌真菌减少。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采访、问卷调查、野外考察等方式,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从而得出规律性结论的方法。人口普查、森林普查属于调查法
生物类群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常见植物
藻类
主要分布在水中
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
的。 根、茎、叶的分化
水绵、鼓藻、海带、紫菜等
苔藓植物
潮湿
根的结构简单,称为 。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茎中没有 ,叶中也没有
葫芦藓、墙藓,地钱
蕨类植物
森林和山野的阴湿处
真正的根、茎、叶,并有 组织
卷柏、贯众、满江红、桫椤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菜豆
都有 和
1. 胚乳 2.子叶 片 3.营养物质储存在 中
玉米
1. 胚乳 2.子叶 片 3.营养物质储存在 中
生物类群
动物类群
主要特征
常见动物
无
脊
椎
动
物
刺胞动物
①身体呈 对称
②体表有
③有 无
水螅、海葵、
海蜇、珊瑚虫等
扁形动物
①身体呈 对称
②背腹扁平
③有口 肛门。
自由生活的 ;
寄生生活的血吸虫、绦虫等
线虫动物
①身体细长,呈 形
②体表有
③有口 肛门。
自由生活的
寄生生活的 、蛲虫、钩虫
环节动物
①身体呈 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 组成
②靠 或 辅助运动。
蚯蚓、沙蚕、蛭
节肢动物
①体表有坚韧的
②身体和附肢都 。
昆虫:蝗虫、蜜蜂、蝶等
非昆虫:螃蟹、虾、蜈蚣、蜘蛛等
软体动物
①身体柔软
②大多具有贝壳。
单壳:蜗牛、螺
双壳:扇贝、鲍鱼、河蚌
无壳:乌贼
动物
体表有
海星、海胆、海蛇尾、海参等
细菌
真菌
形态
或
状、 状、 状
大小
较
较
颜色
白、黄、透明等浅色
红黑褐绿黄等多种颜色
细菌
真菌
细胞数目
单细胞
既有单细胞(酵母菌),也有多细胞(霉菌、大型真菌)
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原核生物)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真核生物)
营养方式
极少数自养,大多数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无叶绿体)
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无叶绿体)
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酵母菌还有出芽生殖)
生物类群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常见植物
藻类
主要分布在水中
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水绵、鼓藻、海带、紫菜等
苔藓植物
潮湿
根的结构简单,称为假根。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
葫芦藓、墙藓,地钱
蕨类植物
森林和山野的阴湿处
具有真正的根、茎、叶,并有输导组织
卷柏、贯众、满江红、桫椤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菜豆
都有 种皮 和 胚
1.无胚乳 2.子叶2片 3.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
玉米
1.有胚乳 2.子叶1片 3.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
生物类群
动物类群
主要特征
常见动物
无
脊
椎
动
物
刺胞动物
①身体呈辐射对称
②体表有刺细胞
③有口无肛门
水螅、海葵、
海蜇、珊瑚虫等
扁形动物
①身体呈两侧对称
②背腹扁平
③有口无肛门。
自由生活的涡虫;
寄生生活的血吸虫、绦虫等
线虫动物
①身体细长,呈圆柱形
②体表有角质层
③有口有肛门。
自由生活的秀丽隐线虫
寄生生活的蛔虫、蛲虫、钩虫
环节动物
①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
②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蚯蚓、沙蚕、蛭
节肢动物
①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②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昆虫:蝗虫、蜜蜂、蝶等
非昆虫:螃蟹、虾、蜈蚣、蜘蛛等
软体动物
①身体柔软
②大多具有贝壳。
单壳:蜗牛、螺
双壳:扇贝、鲍鱼、河蚌
无壳:乌贼
棘皮动物
体表有棘
海星、海胆、海蛇尾、海参等
细菌
真菌
形态
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
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
大小
较小
较大
颜色
白、黄、透明等浅色
红黑褐绿黄等多种颜色
细菌
真菌
细胞数目
单细胞
既有单细胞(酵母菌),也有多细胞(霉菌、大型真菌)
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原核生物)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真核生物)
营养方式
极少数自养,大多数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无叶绿体)
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无叶绿体)
生殖方式
分裂
孢子生殖(酵母菌还有出芽生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刷题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刷题试卷3(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刷题试卷4(含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