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 )
A. 量程3m,分度值1mmB. 量程10m,分度值1dm
C. 量程30cm,分度值1cmD. 量程15cm,分度值0.5mm
【答案】A
【解析】解:AC.一般人的身高约为1.6-1.8m,因此量程必须大于人的身高,由于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差异极小,因此分度值较小的刻度尺比较合适,因此量程是3m,分度值是1mm,测量结果误差较小;分度值是1cm,测量结果误差较大,故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B.量程是10m,但分度值是2dm,分度值太大,测量结果误差大;故B不符合题意;
D.量程15cm,量程太小,无法测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根据实验情况确定所用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
本题结合实际考查刻度尺的选用,为基础题。
2.单位换算常采用“等量代换”,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25cm=25cm×0.01=0.25mB. 25cm=25cm×0.01m=0.25m
C. 25cm=25×0.01m=0.25mD. 25cm=25×0.01=0.25m
【答案】C
【解析】解:正确换算过程为:25cm=25×1cm=25×0.01m=0.25m;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
(2)物理量的单位换算,例如0.85kg,前面的0.85是倍数,只是对后面的单位kg进行单位换算,换算到合适的单位,最后整理成最简结果。
此题考查物理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解答。
3.下列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正在进站的火车B. 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顾客的运动
C. 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D. 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卫星
【答案】B
【解析】解:A、正在进站的火车速度越来越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顾客的运动速度和方向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
C、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速度越来越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卫星方向在不断改变,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方向都保持不变,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作用。
本题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即可正确答题。
4.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B. 误差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减小误差是不可能的
C. 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 改进实验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能避免误差
【答案】C
【解析】解:A、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误差是难以避免的,但是错误可以避免的,即测量时出现误差,并不是出了差错,故A错误;
B、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采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都是可以减小误差的,故B错误;
C、求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是减小误差有效的方法之一,故C正确;
D、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却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
故选:C。
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误差与错误在产生原因上,及是否能避免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应充分认识二者的不同。
5.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 )
A. 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 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
C.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D. 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
【答案】B
【解析】解:(1)由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可知A、C、D是正确的;
(2)B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测量时如果零刻线磨损,可以从较清楚的刻线处对齐测量,记录结果时从对齐的刻线处量起;
故选:B。
(1)使用之前的“三看”:看零刻线是否磨损、看清量程的大小、看清尺子的分度值。
(2)使用时要做到“四会”: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①会放:刻度尺要放正,做到“齐、平、贴”,即刻度尺的零刻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刻度尺与被测物体长度平行、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以减小刻度尺的厚度产生的误差。
②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表面垂直。
③会读:数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会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没有单位的任何记录都是没有意义的。
正确使用刻度尺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改进实验方法,减小误差。
6.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B. 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C. 课桌的高度约为1.5mD. 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解答】
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13.6m/s≈1.1m/s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一般纸张的厚度在75μm左右,试卷纸的厚度略大一些,在100μm=0.1m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0.8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全新2B铅笔略小于20cm,在18cm左右。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7.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
A. 10:3B. 3:10C. 8:15D. 15:8
【答案】D
【解析】解:∵v=st,
∴t=sv,
∴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
t甲t乙=s甲v甲s乙v乙=s甲v乙s乙v甲=52×34=158;
故选:D。
已知物体间的速度关系及路程关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
本题考查了求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熟练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8.小明从绿盛实验学校坐出租车到车站接人,到车站司机打出发票如表所示,由发票中的信息可知( )
A. 11:26指一段时间B. 学校与车站间的直线距离为18.0km
C. 小明从学校到车站用时0.3hD. 出租车的平均速度是36km/h
【答案】D
【解析】解:A、11:26是开始时的时刻,11:56是停止时的时刻,都指的是时刻,故A错误;
B、由出租车发票可知,出租车经过的路程为18.0km,则从家到车站的长度为18.0km,不是直线距离,故B错误;
C、由出租车发票可知,小明从家到车站用时为11:56-11:26=30min=0.5h,故C错误;
D、出租车的平均速度是v=st=,故D正确。
故选:D。
(1)时间间隔是指时间的长度,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距离,时刻是指时间点,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
(2)由出租车发票可知,出租车经过的路程是从家到车站的长度,据此回答;
(3)用结束时间减去出发时间即可;
(4)由出租车发票求出出租车的行驶时间与路程,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时间与时刻以及求出租车的运行时间与路程问题,分析清楚发票信息即可正确解题。
9.下列有关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根据v=s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B. 根据s=v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正比
C.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由运动时间决定
D. 汽车沿平直公路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均为1000米,则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B
【解析】解:A、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与路程无关,故A错误;
B、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根据s=v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就越长,所需时间越长,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正比,故B正确;
C、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与时间无关,故C错误;
D、在平直公路意在说明是直线运动,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均为1000米,并不能说明该汽车为匀速运动,有可能在这一分钟之中,前半分钟行驶800米,后半分钟行驶200米,则不是匀速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首先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就是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与路程的远近,时间的长短无关。
本题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物理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敏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敏越跑越快,最终以12.5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敏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敏在前50m一定用了6.25sB. 小敏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 小敏的平均速度是8m/sD. 小敏的平均速度是8km/h
【答案】C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小敏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因此路程s=100m,所用时间t=12.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v=st=100m12.5s=8m/s,因此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小敏在整个百米比赛中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定义,即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v等于在这段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的比值st。
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利用公式v=st进行计算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11.小明利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时,得到了以下五个数据:5.51cm、5.50cm、5.51cm、5.49cm、5.35cm。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明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B. 第五个数据是错误的
C. 本次测量的结果是5.50cmD. 本次测量的结果是5.5025cm
【答案】D
【解析】解:A、由题干数据可知,记录结果倒数第二位数字的单位是mm,所以小明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故A正确;
B、第五个数据与其它数据的差距较大,是错误的,故B正确;
C、本次测量结果分别是:L=5.51cm+5.50cm+5.51cm+5.49cm4≈5.50cm,故C正确;
D、最终测量结果应保留两位小数,故D错误。
故选:D。
在长度测量结果中,倒数第二位数字的单位就是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题目中测量了物体的长度五次,由所给数据可知,有一个数据是错误的,去掉错误数据,然后求剩下的四个数据的平均值,即可得物体长度值。在长度测量中,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求平均值并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更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
12.天坛公园内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
A. 声音的反射使原声增强B.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 声音的音调不同D.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答案】A
【解析】解:由于回音壁的墙体特殊构造,易于声音的反射;墙壁反射的声波和原声重叠时,会增强原声;
因此即使某人在A点小声说话,原声(通过空气传播)和墙壁反射的声波(经墙面一次或多次反射)传递到离A点较远的B处时,那里的人也可以清晰的听到。
故选:A。
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天坛公园的声学奇迹有三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13.我校小学合唱队在加紧排练,争取在今年自贡高新区的合唱比赛中勇夺第一,再创佳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尽情高唱”时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是因为声带振动的频率高
B. 动听悦耳的歌声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到我们的耳中
C. 我们能听出伴奏中长笛和钢琴的声音,是因为二者音调不同
D. 观众听到声音的响度只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答案】B
【解析】解:A、“尽情高唱”时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是因为声带振动的振幅大,故A错误;
B、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即声波,故B正确;
C、我们能区分乐队中长笛和钢琴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观众听到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远近都有关,故D错误。
故选:B。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远近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14.周杰伦在2024年的演唱会上演唱过《蜗牛》,是一首励志歌曲。从有关声现象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
A. 他唱这首歌时,声音是由话筒振动产生的
B. 如果当时的温度是15℃,那么声音在空气中每秒钟可以传播340m
C. 他在演唱高音部分发出的不是超声波,而是次声波
D. 现场的歌迷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Hz
【答案】B
【解析】解:A、歌声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B正确;
C、他在演唱高音部分发出的不是超声波,也不是次声波,故C错误;
D、现场的歌迷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故D错误。
故选:B。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约为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次声波的频率范围为小于20Hz;
(4)人能够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Hz到20000Hz。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征,属于基础题目。
1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0dB是人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B. 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噪声
C. 开启倒车雷达时,利用了次声波回声定位
D. 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答案】C
【解析】解:A、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故A正确;
B、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噪声,故B正确;
C、开启倒车雷达时,利用了超声波回声定位,故C错误;
D、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D正确。
故选:C。
(1)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2)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噪声;
(3)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4)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会产生次声波。
本题考查了与声现象有关的多个知识点,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能与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是解答的关键。
16.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解: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这是通过纸屑的跳动来显示鼓面的振动,表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振动,这是研究声音的产生的条件的;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是研究声音传播条件的;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第一次木梳齿的振动频率比第二次快,所以第一次比第二次听到的声音高,说明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锣面振动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是研究声音产生的条件的。
综上所述,能说明声音产生或传播条件的实验现象是①②④。
故选: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在传播时,需要介质,即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以及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等知识进行解答。
17.以下各项中属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①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②声呐捕鱼
③超声波碎石
④“B超”探病
⑤用超声波来清洗眼镜片
⑥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情况
A. ①⑤⑥B. ①②④⑥C. ③⑤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解:①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②声呐捕鱼,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③超声波碎石,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④B超探病;是利用超声波,可以获得人体内是否有疾病的信息,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⑤用超声波来清洗眼镜片,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⑥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的情况,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故属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①②④⑥;故属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是:③⑤。
故选:B。
声音的应用有两个方面,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利用声音来传递能量。
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具体应用的了解情况。要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现象。
18.“龟兔赛跑”是同学们熟悉的寓言故事。如图所示,表示了寓言中的龟、兔的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其中直线段表示乌龟,折线段表示兔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赛跑中,兔子共休息了50分钟
B. 乌龟在这次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0.1m/min
C. 兔子最后冲刺阶段的速度为0.5m/s
D. 兔子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5m/min
【答案】C
【解析】解:
A.在s-t图象中,平行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所以赛跑中兔子休息的时间为50min-10min=40min,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乌龟在这次比赛中运动的时间t1=50min,路程s1=500m,则其平均速度v1=s1t1=500m50min=10m/min,故B错误;
C.在s-t图象中,斜直线表示物体做直线运动,兔子最后冲刺阶段做匀速直线匀速,
在t2=60min-50min=10min=600s内通过的路程s2=500m-200m=300m,则兔子最后冲刺阶段的速度v2=s2t2=300m600s=0.5m/s,故C正确;
D.由图可知,兔子全程的运动时间t3=60min,路程s1=500m,则兔子全程的平均速度v3=s1t3=500m60min≈8.33m/min。
故选:C。
(1)在s-t图象中,平行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根据图象读出赛跑中兔子休息的时间;
(2)根据图象读出乌龟在这次比赛中运动的时间和路程,根据v=st求出其平均速度;
(3)在s-t图象中,斜直线表示物体做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兔子冲刺阶段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st求出其速度,即可得出兔子最后冲刺阶段的速度;
(4)根据图象读出兔子全程的路程和数据,根据v=st求出其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和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明白s-t图象的含义是关键,有一定的难度。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
19.某次实验测得时间如图中秒表所示,则读数为______s。
【答案】398
【解析】解:由图示秒表可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6”和“7”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6min=360s;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由于偏向“7”一侧,所以指针在38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8s,即停表的读数为398s。
故答案为:398。
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此题考查的是停表的读法,停表在实验室中用到的比较多,需要掌握其用法。
20.如图所示,把一个闹钟放在真空罩里,在不断的向外抽气的过程中.我们听到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小,可以设想当瓶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直至变为绝对真空时,此时我们将听不到闹钟的响声了,此现象说明了______.我们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
【答案】真空不能传声;科学推理法
【解析】解:
把一个闹钟放在真空罩里,在不断的向外抽气直到抽成真空的过程中,我们听到闹钟的声音不断变小,由此想到当瓶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直至变为绝对真空时,此时我们将听不到闹钟的响声了,此现象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最后无论怎么抽气还能听到闹钟的微弱滴答声,这是真空罩内还有少量空气的缘故;“真空不能传声”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推理得出的,采用了科学推理法,也叫理想实验法.
故答案为:真空不能传声;科学推理法.
(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由于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因此实验需要采用科学推理法.
此题考查了声音传播条件的探究过程,运用了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推理法.
21.如图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其测量结果分别为:甲测量的结果是______,乙测量的结果是______,使用刻度尺______测量较准确。
【答案】2.8cm 2.80cm 乙
【解析】解: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甲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5.0cm-2.2cm=2.8cm;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乙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5.80cm-3.00cm=2.80cm;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小,所以乙刻度值测量比较准确;
故答案为:2.8cm;2.80cm;乙。
(1)刻度尺读数时注意分度值和物体与零刻线对齐的位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最近刻线间的长度;
(3)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测量结果越准确。
此题主要考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属于基础知识。
22.如图,这是某同学在测量钢丝的直径,若钢丝线圈共有50匝,则钢丝的直径为______mm;如果在绕圈时没有注意,使得绕出的线圈不紧密,会使测量结果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0 偏大
【解析】解: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c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1mm;
钢丝绕圈的总长度为L=15.00cm-10.00cm=5.00cm;
数出钢丝绕的圈数n为50,d=Ln=5.00cm50=0.10cm=1.0mm;
根据由d=Ln可知,当绕线圈时没能做到线圈与线圈紧密靠拢时,表示L变大,n不变,所以d变大。
故答案为:1.0;偏大。
钢丝绕圈的总长度为右边刻度示数-左边刻度示数;数出钢丝绕的圈数n,用钢丝绕圈的总长度L除以钢丝绕的圈数n即为钢丝的直径d;
绕线圈时没能做到线圈与线圈紧密靠拢,同样根据d=Ln可知测量结果的变化情况。
本题主要考查一些测量仪器的读数方法,属于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23.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______图,响度相同的是______图.
【答案】甲乙;乙丙
【解析】对比甲乙可看出波出现的个数相同,都是2.5个,说明振动快慢(频率)相同,故音调相同;
对比乙丙可看出波振动的幅度相同,即振幅相同,故响度相同;
丁的波形杂乱无章,表示声音是噪声;
故答案为:甲乙、乙丙.
振幅影响响度,频率(振动快慢)影响音调;波形中,波的幅度大小表示物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从而说明响度的大小;波的疏密程度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从而说明音调的高低;对比四幅图,可找出振幅相同的和振动频率相同的.
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以通过波形反映出来,要能读懂波形.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分。
24.请根据以下图片,画出汽车的路程-时间(s-t)图像和速度-时间(v-t)图像。
【答案】解:(1)根据上图可知,汽车在0s时位于起点,10s、20s、30s、40s时通过的距离分别为200m、400m、600m、800m,据此画出路程-时间(s-t)图像,如下图所示:
[2]因汽车在10s内通过的距离均为200m,故可知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
ν=st=200m10s=20m/s
据此作出速度-时间(v-t)图像,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
【解析】(1)通过题中给出的位置和时间图像,描点画图即可得到(s-t)图像。
(2)因汽车在10s内通过的距离均为200m,故可知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求解速度画图即可。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路程与时间图象中物体速度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25.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
(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2)实验时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选填“大”或“小”);
(3)若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计算出的速度偏______(选填“大”或“小”);
(4)某次实验中,测得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下滑到C点所用时间tAC=0.8s,则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______m/s;
(5)如图所示,与小车下滑过程中所做运动相符的是______。
【答案】v=st 小 大 1 C
【解析】解:(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
(1)斜面的坡度太大,小车运动较快,不利于时间的测量,所以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3)若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所测的时间偏小,由v=st可知,计算出的小车速度偏大;
(4)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小车在AC段运动的路程:sAC=80.0cm,
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sACtAC=;
(5)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由图可知,A图表示减速运动,B图表示匀速运动,C图表示加速运动,D图表示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所以与小车下滑过程中所做运动相符是C图。
故答案为:(1)v=st;(2)小;(3)大;(4)1;(5)C。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是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的量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2)斜面的坡度太大,小车运动较快,不利于时间的测量;
(3)若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所测的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可知计算出的速度的误差;
(4)由图可知小车在AC段运动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5)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据此可知符合的运动图象。
本题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主要考查实验原理、误差的分析、速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对运动图象的认识,是一道常考题,难度不大。
26.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______(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上述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______。可以得出结论: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______(填“好”或“差”)。
(3)实验中通过测量比较听不见滴答声实际距离的远近,从而比较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采用了______的物理方法。
【答案】小 袜子 好 转换法
【解析】解:(1)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袜子的距离最大,说明隔音性能最好;可以得出结论: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
(3)实验中通过测量比较听不见滴答声实际距离的远近,从而比较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采用了转换法的物理方法。
故答案为:(1)小;
(2)袜子;好;
(3)转换法。
(1)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越远听到的响度越小;
(2)听不到声音的距离短隔音性能越好,据此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3)通过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显示隔音性能是转换法的应用。
此题考查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及减弱噪声的方法,还考查运用结论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27.如图1所示,根据以下两个声现象的实验,请按要求回答:
(1)该装置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此时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该装置还可以探究声音______(填序号)的关系。
A.音调与振动快慢
B.响度与振幅
C.音色与发声体结构
(2)如图2,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拨动钢尺的力不变,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______会发生改变(选填“响度”或“音调”或“音色”)。实验中,当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很长时,尽管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直尺但也听不到声音,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B 音调 此时产生的是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
【解析】解:(1)图甲:该装置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此时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该装置还可以探究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因此选B。
(2)图丙: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拨动钢尺的力不变,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发生改变。实验中,当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很大时,尽管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直尺但也听不到声音,其原因是此时产生的是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
故答案为:(1)将音叉的振动放大;B;(2)音调;此时产生的是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本实验采用了转换法。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音调的影响因素和次声波。
28.音乐课上,老师带来尤克里里给同学们弹奏,随着尤克里里弹出动听的歌曲,小刚发现老师的手指不时变换弹奏的位置,尤克里里发出不同的音调。学习了声音特性的知识后,小刚想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尤克里里发声的音调是否与弦的特点有关,于是作出了如下的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可能与弦的粗细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他们课后找来一些不同规格的弦,见下表。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择序号为______两根弦进行实验。
(2)选择序号为4、5两根弦进行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______。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刚选择序号为1、2两根弦进行实验,那么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① ______(弦的粗细只有0.3mm2和0.6mm2两种规格)。
(4)本实验采用的探究方法是______。
【答案】3、5 二 0.6mm2 控制变量法
【解析】解:(1)验证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应选编号为3、5的琴弦进行实验;
(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4、5两根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因此是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即验证猜想二;
(3)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选用编号为1、2的琴弦进行实验,则2号琴弦的长度应为40cm,粗细为0.6mm2;
(4)本实验采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3、5;(2)二;(3)①0.6mm2;(4)控制变量法。
(1)验证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而材料不同,分析表中实验数据,找出符合要求的琴弦编号;
(2)4、5两根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
(3)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据此分析答题;
(4)控制变量法是被研究的问题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和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一定或不变。
控制变量法是被研究的问题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和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一定或不变,同时牢记实验探究的步骤。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29.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元旦期间,小明和爸爸去上海旅游,通过网站查询从西安北到上海虹桥的G1914次列车的部分时刻表,表中详细记录了站名、列车到站时间和列车在该站的开车时间,以及列车从西安出发,到达各站所行驶的里程(即路程)。
(1)G1914次列车从郑州东站到上海虹桥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途中列车要穿过一条隧道,列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用了2min完全穿过长度为2000m的隧道,求这列车的长度是多少m?
【答案】解:(1)G1914次列车从郑州东站行驶到上海虹桥站的时间:t1=13:26-08:26=5h,
由列车时刻表可知,G1914次列车从郑州东站行驶到上海虹桥站的里程:
s1=1508km-523km=985km,
G1914次列车从郑州东站行驶到上海虹桥站的平均速度:
v1=s1t1=985km5h=197km/h;
(2)列车的速度v2=72km/h=20m/s,穿过隧道的时间t2=2min=120s,
列车行驶的路程:s2=v2t2=20m/s×120s=2400m,
列车的长度:s车=s2-s隧道=2400m-2000m=400m。
答:(1)G1914次列车从郑州东站到上海虹桥站的平均速度是197km/h;
(2)这列车的长度是400m。
【解析】(1)从表格得出G1914次列车从郑州东站行驶到上海虹桥站的时间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v=st得出G1914次列车从郑州东站行驶到上海虹桥站的平均速度;
(2)根据公式v=st求出列车行驶的路程,减去隧道长度即为列车长度;列车全部在隧道中的路程为隧道长度减去列车长度。
本题考查学生对速度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灵活运用,属于基础性题目难度不大。
30.物理实践活动中,小明和小伟在长为0.884km的空心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且测量出两声相隔2.43s(当时的气温为15℃)。两人查询得到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如表所示。求:
(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需要的时间;
(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并说明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
【答案】解:(:1)15℃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为340m/s;
声音传播的距离即管长为:
s=0.884km=884m;
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需要的时间为:
t=sv=884m340m/s=2.6s;
(2)据表可知,声音在空气传播速度小于在金属管中传播速度,那么声音在空气传播时间大于在金属管中传播时间;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为:
t金=t气-Δt=2.6s-2.43s=0.17s;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为:
v金=st金=884m0.17s=5200m/s;
查表可知:该金属管可能由铁制成。
故答案为:(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需要的时间是2.6s;
(3)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该金属管可能由铁制成。
【解析】(1)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即金属管的长度,以及15℃空气中的声速,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需要的时间;
(2)比对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传播速度,据时间差可求出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声音在金属管内的传播速度,对应数据表可知金属管的材料。
本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速度公式的应用,属常规题型。
六、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分。
31.“五一”节期间,小丽随父母乘车到大连探望爷爷和奶奶。她们刚刚进站上了车,小丽侧脸望去,对面的客车上坐着赵老师,正准备下车跟老师打招呼时,她感觉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无奈她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可不大一会,赵老师乘坐的客车离开了车站,而自己乘坐的客车却没有动。
(1)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2)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开动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3)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案】对面客车的乘客 站台
【解析】解:(1)小丽以对面客车的乘客为参照物,她与对面的客车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所以感觉自己坐的客车开动了;
故答案为:对面客车的乘客。
(2)小丽以站台为参照物,她与站台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所以,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开动。
故答案为:站台。
(3)这个现象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或参照物选择不同,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往往不同)(其他说法合理即可)。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此类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物理知识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出解释,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车号××××
日期:2024年10月15日
上车:11:26
下车:11:56
单价:2.40元
里程:18.0km
金额:43.20元
材料1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序号
材料
长度/cm
粗细/mm2
1
钢丝
40
0.3
2
钢丝
40
①
3
钢丝
80
0.6
4
合金丝
60
0.6
5
合金丝
80
0.6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km
西安北
起点站
06:19
0
郑州东
08:22
08:26
523
南京南
11:49
11:51
1214
上海虹桥
13:26
终点站
1508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共10页。
这是一份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计算题,作图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理]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有答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