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卷:语言家园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24963/0-173673241476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卷:语言家园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24963/0-173673241483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卷:语言家园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24963/0-17367324150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卷:语言家园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卷:语言家园,共13页。
单元卷:语言家园时间:150min 分数:150分 测试范围:第八单元高考对接点:语言文字运用 知识疑难点:表达准确、符体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习题。(16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迄于明清,世代沿用,屡见不鲜。作为一个具有久远生命力的词语,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天下”一词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间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尤其值得注意。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如《论语》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中论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是天下之人的意思,亦即天下的百姓。更为典型的是《孟子·梁惠王下》的记载,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无疑应当理解为“百姓”或“民众”,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中所体现的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这种思想发展至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一词的人文观念继续向前拓展。《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语,读者于其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百姓”二字。身为北宋名臣,目睹日渐加深的内忧外患,国家命运、民生艰难每每牵动范仲淹的思绪,他还在《奏上时务疏》中不厌其烦地阐述:“以德服人,天下欣载;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勿为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舍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示天下之公”。可以看出,“天下”一语固有的地域概念,已经明确地向人文领域拓展,这里的“天下”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风俗文明概念的引入,是“天下”一词向人文领域拓展的最重要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该书卷十三以整整一卷的篇幅,对历代人心风俗演变进行总结,极具探讨价值。其《正始》一条中有“亡国与亡天下奚辨”的史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篇。文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显然,《日知录·正始》中所用“天下”一语,已经不再为旧有的地域概念所能容纳,它讲的是数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因此,《日知录·正始》发出的呐喊,尤其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的大声疾呼,不难在当时激起共鸣,到了晚清,又经学人的改造,成为掷地有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中,“天下”作为方位概念、疆土概念、国家概念、世界概念、政权概念等形形色色的语义变化,体现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多彩魅力。与之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文情怀也是“天下”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先秦到明清,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语由地域概念向人文概念的拓展,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语文修辞的发展,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不断升华。(节选自杨艳秋《地域空间与文化情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词的内涵不断得以拓展,逐渐由一种地域概念发展成一种具有人文内涵的概念。B.先秦时期,“民”的因素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在《论语》《孟子》中,有时“天下”就是“百姓”或“民众”的意思。C.自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中“百姓”的内涵开始蕴含得很强烈了。D.在顾炎武笔下,“天下”一语,已经远远突破了地域概念的内涵,变成了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论语》记载:“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里的“天下”,就已经体现出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所谓“王者”“贤者”,都应当是以“天下之人”为“天下”,能够让百姓心服,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的人。C.《岳阳楼记》中所用“天下”一词,是对“天下”人文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抒发了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谓“匹夫”的“责”在于坚守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而不是为某家某姓去守护权力。3.文章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习题。(22分)鼓手刘杜景礼①村里来了一位货郎,孩子看着货郎,看他手中的摇鼓,一耸鼻翼:“叔叔,我想打两下——”货郎把鼓递给他,教他摇。红绳系住的鼓槌,一摇起来,“咚咚隆咚,咚咚隆咚。”②咚咚隆咚,你叫啥名?咚咚隆咚,我叫刘大帅。咚咚隆咚,好名字。③自此,家里开饭前,刘大帅都要拿起筷子,敲碗边儿,“当当个当,当当个当”。大哥刘大新剜他一眼,他不停;二哥刘大奇咳他一声,他也不停;爹说:“吃饭不许敲,像个要饭儿的!”刘大帅只好收起碗筷,可心却在这节奏上了,走到哪儿,手指敲到哪儿。吃菜嚼饭,走路点头,都有了节奏。④刘大帅开始全身心迷上鼓点儿了。⑤刘大帅没事儿就跑老叔刘志高家。干啥去?老叔家有一台双卡录音机,他就听两盘磁带:《十面埋伏》《百鸟朝凤》。反复听,听痴迷了,手指敲着椅子背儿,迷!⑥这一年正月,刘家营子办高跷秧歌,出事儿了。⑦张家营子、王家营子的秧歌来了。三个村子的高跷遇上,自然要比拼一把。刘家营子秧歌很快就败下阵来,鼓不响,妆不靓,队不齐。临散场时,鼓手刘大嗓把鼓槌一丢,生闷气去了。刘大帅跑过去,拿起棰,敲起鼓,九岁的刘大帅鼓点儿一起,还真让人心头一震。可是,哪怕是在这振奋的鼓点儿中,刘家营子秧歌队还是沮丧地败北了。⑧第二年秧歌会,刘大嗓当上了会首,马上提议,换鼓手!交给一个十岁的孩子?人们不解,可还是听从了会首的安排。⑨刘大帅跟刘大嗓说:咱编个阵。好家伙!一下子编两个,一个是《十面埋伏》,一个是《百鸟朝凤》。刘大帅打鼓点儿,刘大嗓排阵势,成了!⑩这一年,三村秧歌再会面。张家营子秧歌队扭得欢,王家营子秧歌队唱得好,可是,人们都奔到刘家营子秧歌队来了,没别的,看鼓手刘大帅呢。鼓声突起,如闻炮鸣之声,是《十面埋伏》的节奏,只见秧歌队前者退,后者进,齐整整排出正方阵,编花,挂斗,绚丽极了;鼓点再变,如听风卷松涛之响,是《百鸟朝凤》的点数,前者进,依次斜,后三排兜底,齐刷刷摆成三角阵,彩绸扭出蝴蝶翩飞,拉花颤成蜻蜓点水。再看中心点上那位,拉大衫的,一把扇子耍得行云流水。耍至酣处,鼓点儿猛一停,大衫公的扇子,立于头顶,大衫拉起,活脱脱一只彩凤!⑪好!人们欢呼,鼓声沉入欢呼,托起叫好之声。张家营子队败了,没人送;王家营子队走了,没人看。鼓手刘的名气一下子扬遍十里八乡。此后,刘家营子秧歌队连连夺冠,夺得了三连冠,五连冠。⑫又一年除夕夜,鼓手刘正和一班兄弟姐妹守岁,外面一声长嘶吓坏了众人。赶紧跑去看,可不得了了,是老叔家失火!鼓手刘最得老叔一家的喜爱,哪能拉得住,冲进屋里,搬东拿西,不忘拎起那台老式的双卡录音机。可是,就在要跑出来的瞬间,房顶落架了。⑬鼓手刘因火伤截去了双手,鼓手刘当不成鼓手了。只好成天闷在家里。刘家营子秧歌队停办一年。第二年,鼓手刘来找会首刘大嗓:“秧歌队,照办!”刘家营子秧歌队又出场了!谁打鼓?还是鼓手刘呗!怎么打啊?你去看就知道了。只见一面红彤彤的新蒙大鼓,四人高抬,鼓手刘坐在四人抬特制的椅架上,脚踩一下,椅架上的鼓棒就敲一下鼓。声音怎么这么特别?有人问鼓手刘。鼓手刘笑了:别人的鼓是牛皮鼓,我的鼓是两张狗皮蒙成,韧性更强,声音嗡声嗡气的,传得远!还有这鼓棒,是金丝楠木的,听起来,有金属的响声,可以打出十八般兵器撞击的味道!⑭牛,真牛,不愧是鼓手刘!鼓手刘的手没有,有脚,照样打鼓,还打得更好了!⑮一位京城的导演,听说了鼓手刘的事儿,带他进了京。录完表演,又推他上《艺术人生》,做了一期访谈节目。⑯鼓手刘名气更响了,响遍全国。各地爱好打鼓艺术的青年,纷纷来到了刘家营子村,拜鼓手刘为师,鼓手刘全都收下,免费教,弟子超百。其中有一位女学员,学了三期也不走。鼓手刘赶她,她说:我得意你的艺术,也迷你这个人,我要嫁给你!鼓手刘急了,吼她:我一个没有双手的人了,能给你什么幸福?走!⑰姑娘走了,洒下一路泪水。⑱岁月匆匆,转眼几十年过去,鼓手刘以高超的鼓技,给刘家营子带来无数荣誉。⑲鼓手刘寿终时,弟子问师傅还有什么要求。鼓手刘指指那面伴了他一生的大鼓,弟子们抬过来,把鼓手刘的手放在鼓上。鼓手刘说:鼓,鼓葬。⑳四刘家营子的西山上,多了一座又高又大的新坟,里面葬着那面狗皮大鼓和鼓手刘。(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卖货郎与刘大帅的对话既是小说的引子,又凸显了刘大帅第一次摇鼓时的爱不释手,也为后文刘大帅对打鼓的痴迷做了铺垫。B.家里没鼓,刘大帅就敲碗边儿;没可供学习的物件,刘大帅就去老叔家听磁带。虽然条件艰苦,但挡不住刘大帅对鼓的热情。C.鼓手刘因救火受伤截去双手,短暂消沉后,便苦练脚敲鼓,而且敲得更好,小说以此表达了只要志气昂扬就能战胜灾难的主题。D.鼓手刘要求鼓葬的情节扣人心弦,尾段的“又高又大”不仅仅凸显了坟的不同,更表达了对像鼓手刘一类的民间老艺人的礼赞。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小说构思巧妙,三村斗秧歌一波三折,刘大帅的人生际遇也是波澜起伏,作者这样设置情节引人入胜。B.小说以《鼓手刘》为标题,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又交代了人物的身份,“鼓手”二字具有强调的作用。C.小说语言流畅,夹叙夹议,富有感染力;以散句为主,简洁明了,偶尔夹杂整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D.小说善于描写,无论是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还是大量的动作及心理描写,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形象。6.第⑩段是如何表现鼓手刘的精湛技艺的?请简要分析。(6分)7.文章写鼓手刘进京、录制访谈节目以及收徒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习题(16分)材料一:字母词指汉语中单独由字母构成,或者由字母、数字、符号、汉字混合构成的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对1990-2014年《人民日报》语料库中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所收录的字母词总数约占25年里《人民日报》使用的字母词总数的3%。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中,高频使用的字母词约占27%。其中字母词GDP的使用频次最高并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GDP的汉译词“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频次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趋势不仅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中,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类似的字母词还有A股、CPI、IP0等。还有一类高频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与当时的社会热点有关,波动较大。如WT0一词在2001年和2002年使用频次特别高,这种现象与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0这一事件息息相关。而字母词APEC、PM2.5的使用频次,与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2012-2014年悬浮于空气中的细颗粒物与空气质量的社会热度密不可分。还有些字母词如卡拉OK、VCD、P电话等,虽然25年里总使用频次很高,但是正处于年度使用频次变化的下降期,进而可能进入低频期。25年里总使用频次小于50的字母词被划入“低频字母词”,占收录字母词总词条的40%。从语言学视角分析,导致低频的原因有:第一,接受度不如其汉译词,如AI(人工智能)、DC(数码相机)等;第二,只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K歌等;第三,只在非大众传播媒介,如专业领域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SSD(固态硬盘)、HDMI(高清多媒体接口)等。综上所述,在汉语系统中,真正高频稳定使用的字母词总数并不多,使用总词次却很多,并通过反复使用而渐渐为人们所熟知。(摘编自王秋萍《(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材料二:近来,百名学者举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正式收录外来字母词涉嫌违法,引起了较大争议。这些学者认为《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违法,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但这一规定当时主要针对的是汉语方言和不规范汉字(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字母词是汉语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字母词才大量进入汉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2000年公布的,对字母词的使用并未作出规定。“法无禁止即可为”,因此,不存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因收录字母词而违法的问题。当然,由于汉语发展了,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出现了新情况,相关法律应该对此作出规定。笔者认为,语言文字法应该尽快修改,对字母词的使用等相关问题作出规定。(摘编自邹玉华《字母词入词典,既不违法又不违理》)材料三:《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从最初的39条增至约240条,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范围扩展得相当大。我们也几乎处处都会碰到字母词。像X光、B超、QQ这些词,都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但也确有一些字母词,存在生造冷僻、使用不当等现象。近日见报上一则标题“教师节幼儿园老师不收红包,只收小朋友DIY贺卡”。干吗一定要用“DIY”替代“自做”?此外,直讲“智商”挺好懂,又何必玄乎成“IQ”呢?有些生造的字母词,更是一种人为的时髦。如分明是中国自己的篮球联赛,却要用英文称作“CBA”,岂不见“中超”“乒超”这种实在的称呼也挺好嘛。此外,还有许多只在特定场合使用、专业人士才能懂的字母词,像股票市场中的行话、药品说明书用词、通信传播术语等,现在经常在媒体上使用。这样滥用,不仅使很多人看不懂,而且易招人反感。可见字母词一滥用,就难免走向反面。(摘编自李景端《必须高度重视净化语言生态》)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5分)( )A.三则材料都结合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而且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都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B.三则材料分别侧重于字母词使用情况、合法性、负面影响这三个角度,但都围绕着“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展开分析C.材料一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较为详尽,力求准确严谨;而另两则材料侧重于对新闻热点的评论,力求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D.材料二从学者举报《现代汉语词典》切入,然后分析相关情况,并得出结论:词典收录外来字母词不违法,只是我们的法律太狭隘了。9.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够合理的一项是(5分)( )A.材料一选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人民日报》作为调查的对象,看重样本的权威性、典型性;材料三使用的论据较有生活气息。B.材料一通过周密的调查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尽量避免引起争议;而另两则材料的观点则更加个性化,允许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争鸣。C.材料一依照调查内容的性质进行分类、归纳,体现调查的科学性;另两则材料则依照先述后评的思路来写作,体现评论的写作特点。D.材料一语言准确,逻辑严密;另两则材料的语言都比较通俗易懂。材料三比材料二在表达上更加口语化,因而比材料二的说服力更强。10.字母词的广泛使用,对汉语发展有哪些利与弊?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习题新词迭出,体现社会进步。比如“发扬”,自幼用惯,曾几何时已被“弘扬”取代。上下一心,咸与“弘扬”,“发扬”就黯然失色。有些场合改用“发扬”,反而不够庄重。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感情”单独使用,很可能变成敏感词。文学中写不写感情,写到什么程度,主体是谁,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现在不也被风光无限的“情怀”代替了吗?“四化小康”何其辉煌,几十年下来,新说法如雨后春笋,更新之速,如房屋拆建、道路翻修。再用旧词,若非“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也只能是“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了。语言发展并非一味舍旧图新,也有推陈出新。末世论相信一切言说最后都要受审判。词语一旦造出,就不会被废弃,至多存放在人所未识的永恒里。时候一到,即被激活。据说英语最不济,新事物都得量身定做新名词来匹配,词汇海量增加,因此难学。而汉语只需几个常用字稍加组合,就应变无穷。远有科学、经济、自由、民主、细胞、原子,近有下岗、待岗、扫黄、打非、外资、低保、社保、基金、发改委、社精办、“五个一”、电脑博客、上网、灌水环保、全球化对旧词和旧用法或疏离,或仿造,或回归,脱胎换骨,点石成金,似新实旧,可旧可新,不像现代日语、韩文,任由音译外来词肆意糟蹋母语的纯洁性。11.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5分)A.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B.举例子 作诠释 引用C.作比较 作诠释 分类别D.打比方 分类别 引用12.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含意?(6分)13.运用文章观点,分析以下流行语的表达效果。(6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苹什么”等曾经的网络热词中,类似调侃农产品涨价的谐音词尤为醒目,可以说三字新词领衔社会热点流行词。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9分)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__①__。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中的“信”,就是指说媒的使者。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__②__。如上下款的称呼怎么写,开头结尾的致敬祝颂之辞怎么写,如何写抬头,哪里有空格等。上款写受书人,下款写作书人,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__③__。《报任安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字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字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字15.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5分)我是一位退休的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自费订阅贵刊。我之所以如此,除了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也有一点就是它格调高雅。因为贵刊今年第1期刊载的《烟酒与健康》一文不仅与你们一贯的风格明显不合,况且还有一些科学性错误,让我大感意外。答:①“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16.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5分)寒冷、干旱是中国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但科学研究表明,西北正出现变暖变湿的新趋势。2018年甘肃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7.7%。兰州市区和机场间,荒山变绿了;敦煌石窟周围的戈壁,竟然长了草。中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可能是西北气候暖湿化的根本原因。来自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在气流作用下集中到西北,导致西北降水增多。气候的改变,显然将给西北带来积极影响。简单地说,荒山将更容易变绿,甚至都不需要人为去种树种草;庄稼收成将明显增加,极大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到那时,西北还是原来的西北吗?还会有“孔雀东南飞”?想一想,未来的大西北,如果都是绿水青山,如果生态得到彻底改善和保护,那将是怎样的场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5字三、写作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公众欣赏水平、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博物馆热”的出现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尤其是假期,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成为不少家长暑假安排的热门选择。但是,人群的喧闹声,嬉戏追赶的孩子,躺在两个座位上的游客,将一只腿放到座位上抠脚的参观者,脚踩栏杆地台打电话的游客……在重庆三峡博物馆的游客意见簿上,有多名游客都表示了对于不文明参观行为的不满,“感觉像在逛农贸市场”“参观时总会被他人的说话声打断思绪”。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封倡议书(统一用“复兴中学一学生”的名义)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解析1.C(“百姓”的内涵在先秦时就已具备。原文“于其后”的意思是指在“天下”这个概念背后,而不是指在有了这篇文章之后。)2.A(这里的“天下让”,让的是政权,“天下”这一概念里不包含“民众”“百姓”等意义,所以不能体现民本思想。)3.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天下”一词的内涵从地域空间向人文空间的拓展,不仅是语文修辞的发展,更是中华民族民本思想的升华。②文章在以理论阐述的同时,又引用大量的资料作为实例进行论证。③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天下”一词词义内涵的发展。(每点2分)4.C(小说的主题是歌颂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而不是表达只要志气昂扬就能战胜灾难的主题。)5.D(文中大量运用了动作描写,但并没有大量运用心理描写。)6.①烘托。以刘家营子秧歌队更有吸引力来烘托刘大帅鼓打得好,又以秧歌队队员的精彩表演烘托鼓手刘的节奏把握得极好。②比喻。将鼓声比作炮鸣之声、风卷松涛之响,生动地写出了鼓声的激越、雄壮。③对比。将秧歌队《十面埋伏》的表演与《百鸟朝凤》的表演对比,突出鼓手刘对敲鼓的得心应手。(每点2分)7.①突出用脚打鼓的鼓手刘的技艺之高,影响之大。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进京、上节目使鼓手刘名气更大,才有了后来收徒、赶女徒弟的故事。③无偿授徒,赶走心仪于自己的女徒弟,表现了鼓手刘质朴淳实的可贵品质。(每点2分)8.C(A“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错,材料一属于调查报告,只是客观陈述调查事实并得出结论,并没有表态。B材料一没有讨论“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D材料三批评的只是“滥用字母词”,而不是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持完全否定的态度”。)9.D(因果关系不当,“说服力”与语言的通俗性有关,但更倚重于论证的逻辑性,而材料二的逻辑性要强于材料三。)10.利:①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形式及语汇系统。②有利于汉语适应时代(热点)、实际生活的需要。③具有一定的表达优势,易于被大众接受。(每点1分)弊:①损害汉语言词汇系统的稳定性。②破坏汉语语言生态(损害汉语的纯洁性)。③滥用字母词影响汉语的交际效果。(每点1分)11.A(文中没有使用作诠释、分类别的说明方法)12.如果再用旧词,不是闲聊怨愤,(2分)就是无人赏识的孤傲;(2分)这是不合时宜的。(2分)13.新词往往是推陈出新的结果,似新实旧,旧词在一定时候又会重新流行。(2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这些社会热点流行语,通过谐音组合的仿造手法,折射出蒜、豆、姜等农产品涨价给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压力。(4分)14.示例:①“信”指使者②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式③却先写作书人,后列受书人(每处3分)15.①“一位”改为“一个”;②“先生”改为“医生”或其他职业性称呼;③“也”改为“还”;④“因为”改为“不过”;⑤“况且”改为“而且”。(每点1分)16.中国西北出现变暖变湿趋势,(2分)其根本原因可能是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这一改变将给西北带来积极影响。(3分)17.[写作提示]材料中要求倡议的内容是针对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写作时既可以针对游客,也可以针对博物馆的管理者,或者同时向两方面提出意见,表达你的倡议内容。注意格式。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