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

    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第1页
    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第2页
    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第3页
    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第4页
    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第5页
    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第6页
    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第7页
    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第8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评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评课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 需要3、 4个月,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
    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
    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限制,使英国不可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因而出现贸易逆差。
    中英正当贸易:中国顺差(出超),英国逆差(入超)
    (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大门,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命卿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阶段一(1840年6月~1841年初): 侵入广东海面-进攻厦门-攻占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阶段二(1841年初~1842年8月):强占香港岛-进攻镇江-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最惠国待遇,指国际条约中,缔约双方互相享有对方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条约权利。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侵略者并不将此项待遇给予中国,所以说他们所享受的最惠国待遇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知识拓展】中美《望厦条约》及中法《黄埔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美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亦称“中美望厦条约”、“中美五口贸易章程”。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与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望厦村签订,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有: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强化协定关税原则;还规定准许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美国军舰可任意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同时美国具有12年后修约的权利。
    中法《黄埔条约》 法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亦称“中法黄埔条约”、“中法五口贸易章程”。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专使刺萼尼与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广州黄埔签订,附有《海关税则》,规定:法国享由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准许法国人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还逼迫清政府解除了西方宗教的禁令。
    ① 经济:外国商品输入冲击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赔款使清政府财政负担加剧;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 政治:中国国家主权被破坏(领土完整、关税主权等); 传统的朝贡制度被打破; 打开了我国东南沿海门户,便利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③ 外交:国际地位下降,被动挨打。④ 思想:向西方学习。⑤ 社会:社会性质发生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①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②直接原因:英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但遭到清政府拒绝。
    ③导火索:“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材料一:1853年,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他们把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中国近代现代史》
    叶名琛(1807年12月21日-1859年4月9日),字昆臣,湖北汉阳人。近代著名历史人物,清朝中后期著名疆臣,官至两广总督擢授体仁阁大学士。叶名琛对外国势力以强硬著称,坚守广州城,与英国侵略者展开间谍战、贸易战和袭扰战等,屡屡获胜。后因汉奸出卖致使广州城破,叶名琛被俘,被侵略者带往印度加尔各答,起初他认为英军会把他带往英国,可以借机向英王申诉事理,但当发现英军只是把他押解在印度而无法会见英王后,便开始绝食,数日后死于该地,时年52岁
    3、影响: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的中国领土
    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的中国领土7万多平方公里
    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共侵吞了我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中:君主专制;自然经济;闭关锁国;装备落后
    外:君主立宪;工业革命;对外扩张;船坚炮利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结果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原因经过及结果
    民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第一阶段→《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北京条约》
    (2021·河北,6,3分,难度★★★)有学者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中国有些地区的乡村手工业在艰难中发展起来。在江浙与河北的部分地区,很多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计算实际报酬后,或出售棉花、减少织布,或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这表明( C )A.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B.采用机器生产成为共识C.农民灵活应对市场变化D.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解析 近代前期,江浙等地的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灵活安排生产、销售,或者减少生产,出售棉花,或者顺应形势,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等,表明农民正逐渐适应市场,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C项正确;农村手工业者在恶劣环境下的选择,不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排除A项;部分手工业者购买机纱织布,不能说明机器生产成为共识,排除B项;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与很多织户“出售棉花”“采用机纱”等不符,排除D项。
    (2021·广东,6,3分,难度★★★★)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C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大量输入洋纱,而江南地区输入的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不收购掺有洋纱的土布,这说明洋纱排挤土纱的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故选C项;松江地区属于沿海,但洋纱的输入少于西南地区,因此不能说明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已经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B项说法有误,排除;洋纱和土布的使用不能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排除D项。
    对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解释
    (2017·江苏,6,3分,难度★★★)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D )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
    解析 贫富不均与材料的内容“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不符,故A项错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表明民众生活困难而不是莠民作乱,故B项错误;“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说明民性懦弱是部分官员的认识,故C项错误;耆英认为不能御敌的原因是官员“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也就是吏治腐败,故D项正确。
    考点3 开眼看世界 1.(2023·辽宁,6,3分,难度★★★)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逐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解析 根据材料“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可知,面对清廷仿制英国军舰的要求,地方督抚认为旧船“尚可牵制于内港”,反对仿制新式军舰,这体现了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故选A项;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说法夸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体西用思想盛行于洋务运动时期,此时尚未提出,排除C项;对于中央安排的任务,地方督抚作出反应,表明行政效率并不低下,排除D项。
    4.(2022·江苏,6,3分,难度★★★)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其着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B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
    解析 据材料“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可知李圭认为国人了解世界较少,参与万国博览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开启民智有重要作用,因此李圭的言行表明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故选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卷入了世界市场体系,排除A项;1876年世界贸易重心在欧洲,排除C项;甲午战后,清政府才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D项。

    相关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课文配套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迷梦复惺忪”,课程内容,“惊惶鬼撬门”,两次鸦片战争,“睁眼梦初醒”,开眼看世界,封建主义日益腐败,装备陈旧营务废弛,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背景图ppt课件,共1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东西方的文明碰撞,中英的旷世之战,战后的中国反应,鸦片之害,战争之由,自然经济重农抑商,专制强化盛极而衰,军备废弛武器落后,文化专制禁锢思想,矛盾激化危机四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