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高考一轮】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新高考专用)
专题33 综合实验题型探究--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33 综合实验题型探究--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专题33综合实验题型探究-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新高考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33综合实验题型探究-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精练高考真题,明确方向。以下三点:一是主干知识考查“集中化”,二是基础知识新视角,推陈出新,三是能力考查“综合化”。
3.摸清问题所在,对症下药。要提高后期的备考质量,还要真正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有如此,复习备考才能更加科学有效。所以,必须加大信息反馈,深入总结学情,明确备考方向,对症开方下药,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符合高考立体网络化要求,才能实现基础→能力→分数的转化。
4.切实回归基础,提高能力。复习训练的步骤包括强化基础,突破难点,规范作答,总结方法,通过这样的总结,学生印象深刻,应用更加灵活。
知识清单33 综合实验题型探究
知识点01 物质制备综合实验
1.物质制备的一般方法
(1)限定原料,制备一种或几种物质。
(2)用含杂质的物质为原料,提取某一纯净物。
(3)由给定废料,回收、提取、制备某一种或某几种物质。
(4)实验设计:实验原料→实验原理→途径设计(途径Ⅰ、途径Ⅱ、途径Ⅲ……)→最佳途径→实验仪器及装置→目标产物。
(5)实验原则:按照原料丰富、价格低廉、原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步骤简单、操作简化的原则,选择最佳反应路线。
2.物质制备实验常见操作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1) 将SO2气体通入氯化铁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锰酸钾的制备:将二氧化锰、氯酸钾和氢氧化钾固体放入铁坩埚熔融制锰酸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高锰酸钾的制备:加少量蒸馏水于锰酸钾中,溶解,通入乙酸蒸气,水浴加热,搅拌,锰酸钾在酸性条件反应生成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K2FeO4的制备:在KClO溶液中依次加入KOH溶液、Fe(NO3)3溶液,水浴控制反应温度为25 ℃,搅拌 1.5 h,溶液变为紫红色(含K2FeO4),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ClO2的制备:用亚氯酸钠(NaClO2)固体与纯净的氯气反应制取,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亚氯酸钠(NaClO2) 的制备:在氢氧化钠的冰水浴中,滴入30%的过氧化氢溶液后,再通入ClO2气体,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校同学设计实验以MgCl2卤液(主要含MgCl2)为原料制取活性MgO。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设计下列装置制取氨气和二氧化碳。
①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取NH3,可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填“A”“B”或“AB”)。
②若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组利用甲组制备的NH3和CO2制取3MgCO3·Mg(OH)2·3H2O。
①接口b处通入的气体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②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成3MgCO3·Mg(OH)2·3H2O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组灼烧3MgCO3·Mg(OH)2·3H2O制活性MgO时,所需的硅酸盐质仪器除酒精灯和坩埚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02 测定物质组成综合实验
1.物质(离子)检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物质检验的“三原则”:一看(颜色、状态)、二嗅(气味)、三实验(加试剂)。
(2)物质检验的基本方法
根据实验时生成物所表现的现象不同,检验离子的方法可归纳为四类:①生成气体,如NHeq \\al(+,4)、COeq \\al(2-,3)的检验。②生成沉淀,如Cl-、SOeq \\al(2-,4)的检验。③显现特殊颜色,如Fe3+、苯酚的检验。④焰色反应,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
(3)物质检验的注意事项
①选取试剂要最佳:选取的试剂对试剂组中的各物质反应现象:溶液颜色的改变、沉淀的生成或溶解、气体的产生等要专一,使之一目了然。
②尽可能选择特效反应以减少干扰,如用品红溶液检验SO2,用KSCN溶液检验Fe3+,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
③一定要注意避免离子间的相互干扰,如检验COeq \\al(2-,3)时,HCOeq \\al(-,3)会造成干扰;Fe2+遇氧化剂转化对Fe3+的检验造成干扰。
④注意离子检验所要求的环境,如酸碱性、浓度、温度的选择。
2.定量实验测定的常用方法
(1)重量分析法
①在重量分析中,一般首先采用适当的方法,使被测组分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从试样中与其他组分分离。
②重量分析法不需要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实验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完全,以及反应前后固体(或液体)质量的变化。
③重量分析的过程包括了分离和称量两个过程。根据分离的方法不同,重量分析法又可分为沉淀法、挥发法、萃取法等。
(2)滴定分析法
①滴定分析法是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溶液中(或者将被测溶液滴加到标准溶液中),直到所加的标准溶液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测量标准溶液消耗的体积,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所消耗的体积,算出待测物质的含量。
②实验的关键是准确量取待测溶液,根据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确定滴定终点。
(3)气体体积法
①通过测量反应生成气体的体积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实验的关键是准确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
②测气体体积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两种:
3.定量测定实验中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
1.K3[Fe(C2O4)3]·xH2O是一种光敏材料,可用于摄影和蓝色印刷。为测定该晶体中铁的含量,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10CO2↑+2MnSO4+8H2O。现称量5.000 g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配制成250 mL溶液。取所配溶液25.00 mL于锥形瓶中,加稀H2SO4酸化,滴加KMnO4溶液至草酸根离子恰好全部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一小匙锌粉,加热至溶液完全由黄色变为浅绿色时,过滤,洗涤,将过滤及洗涤所得溶液收集到锥形瓶中,此时,溶液仍呈酸性。加入锌粉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1)锥形瓶中先加入足量稀硫酸,后用0.010 ml·L-1 KMnO4溶液滴定上一步骤所得溶液至终点,消耗KMnO4溶液20.02 mL,滴定中MnOeq \\al(-,4)被还原成Mn2+。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滴定时,指示剂应该_______ (填“加”或“不加”),判断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重复(1)、(2)步骤操作两次,滴定消耗0.010 ml·L-1 KMnO4溶液平均每次为19.98 mL。计算确定该晶体中铁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 (1)“溶液完全由黄色变为浅绿色”,说明加锌将Fe3+全部转化成Fe2+。
(2)结合步骤(2)可知,测定样品中铁含量的原理是5Fe2++MnOeq \\al(-,4)+8H+===5Fe3++Mn2++4H2O,测定前需要将原溶液中的Fe3+全部转化成Fe2+。
(3)由于高锰酸钾溶液具有明显的紫红色,所以当反应到达终点时,待测液会出现紫红色。
(4)依据5Fe2+~MnOeq \\al(-,4)得,n(Fe2+)=5×0.010×0.019 98 ml,故晶体中w(Fe)=(10×5×0.010×0.019 98 ml×56 g·ml-1)÷5.000 g×100%≈11.19%。
2.碱式碳酸镁可用于生产牙膏、医药和化妆品等,化学式为4MgCO3·Mg(OH)2·5H2O,某碱式碳酸镁样品中含有SiO2杂质,为测定其纯度,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几个方案:
方案Ⅰ 取一定质量的样品,与稀硫酸充分反应,通过测定生成CO2的质量计算纯度。
(1)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为(装置可以重复使用)a→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Ⅱ ①称取碱式碳酸镁样品m g;
②将样品充分高温煅烧,冷却后称量;
③重复操作②,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m1 g。
(3)下列仪器中,方案Ⅱ不会用到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4)判断样品完全分解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同学认为方案Ⅱ高温煅烧的过程中会发生反应:
MgCO3+SiO2eq \(=====,\s\up7(高温))MgSiO3+CO2↑,会导致测定结果有误,你认为这位同学的观点正确吗?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03 物质性质探究综合实验
1.物质性质探究类实验的类型
(1)根据物质性质设计实验方案
(2)根据物质的结构(或官能团)设计实验方案
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3.物质性质探究、验证的实验设计
(1)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如探究SO2具有还原性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通过酸性KMnO4溶液褪色或变浅来说明;探究Fe3+的氧化性强于I2时,可利用FeCl3与淀粉-KI溶液反应,通过溶液变为蓝色来说明。
(2)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验证,一般通过设计比较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来完成。如通过比较Mg、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产生H2的快慢来说明Mg、Al的活动性顺序。
(3)电解质强弱的判断。如探究一元酸HA是弱酸的方法是常温下配制NaA溶液,测pH,若pH>7,说明HA为弱酸。
(4)物质酸性强弱的判断。如探究碳酸和硅酸的酸性强弱,可利用相对强的酸制备相对弱的酸的反应原理,将CO2气体通入Na2SiO3溶液,看是否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来判断。
(5)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规律探究。可以通过控制钢铁是否与空气接触、所接触的电解质溶液的酸碱度、钢铁在腐蚀过程中体系内的气压变化等设计实验,找出规律。
(6)热分解产物的性质探究、判断
①难溶性碳酸盐eq \(――→,\s\up9(△))氧化物+CO2↑。②碳酸的酸式盐eq \(――→,\s\up9(△))碳酸的正盐+CO2↑+H2O。
③铵盐eq \(――→,\s\up9(△))NH3↑+相应的酸(或酸性氧化物+H2O)(NH4NO3除外)。
④硝酸盐eq \(――→,\s\up9(△))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亚硝酸盐)+氮氧化物(NO或NO2)+O2↑。
⑤草酸晶体eq \(――→,\s\up9(△))CO2↑+CO↑+H2O。
4.猜想型综合实验题的解答流程
1.为了探究市售Fe3O4能否与常见的酸(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实验小组做了以下工作。
Ⅰ.Fe3O4的制备
(1)将可溶性亚铁盐和铁盐按一定配比混合后,加入NaOH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制得Fe3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Ⅱ.Fe3O4与酸反应的热力学论证
(2)理论上完全溶解1.16 g Fe3O4至少需要3 ml·L-1 H2SO4溶液的体积约为 mL(保留1位小数)。
Ⅲ.Fe3O4与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用10 mL 3 ml·L-1 H2SO4溶液浸泡1.0 g Fe3O4粉末,5分钟后各取2 mL澄清浸泡液,按编号ⅰ进行实验。
所用K3[Fe(CN)6]、KSCN溶液均为0.1 ml·L-1,Fe2+遇K3[Fe(CN)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3)实验ⅱ的作用是 。
(4)实验ⅰ中滴加K3[Fe(CN)6]溶液无蓝色沉淀生成,其可能原因是Fe2+的浓度太小,为了验证这一推断,可改进的方法是 。
(5)实验ⅲ:用10 mL 6 ml·L-1盐酸代替H2SO4浸泡样品后,重复实验ⅰ,发现试管①有蓝色沉淀,试管②溶液显红色,说明Cl-有利于Fe3O4与H+反应,为了验证这一推测,可在用H2SO4溶液浸泡时加入 ,然后重复实验ⅰ。
(6)实验ⅳ:用20 mL 6 ml·L-1盐酸浸泡1.0 g天然磁铁矿粉末,20 min后浸泡液几乎无色,重复实验ⅰ,发现试管①、②均无明显现象,与实验ⅲ现象不同的可能原因是 。
2.某研究小组探究CuSO4溶液和弱酸盐的反应。
[资料]H2S2O3是一种弱酸,易分解为SO2和S。
(1)实验Ⅰ中过程ⅰ产生的蓝色絮状沉淀为Cu(OH)2,同时产生的少量气泡主要成分是 。
(2)实验Ⅱ中过程ⅱ产生的天蓝色粉末状沉淀中肯定含有的阴离子是 。
(3)对比实验Ⅰ、Ⅱ中过程ⅱ,Ⅱ中产生气泡明显更快的原因是 。
(4)实验Ⅲ中,经检验产生的黑色沉淀为CuS。推测CuS的产生原因。
推测1.酸性条件下,S2O32-发生分解,随后分解产物再与Cu2+产生CuS;
推测2.酸性条件下,S2O32-与Cu2+直接反应产生CuS,同时有SO42-生成。
经实验及理论证明推测1和推测2均合理。
①证明推测1合理,应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
②推测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③从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角度解释,Na2S2O3溶液与CuSO4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实验现象中反应初期产生黄色沉淀,反应中后期产生黑色沉淀的原因 。
3.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以验证Fe3+、Cl2、SO2氧化性的强弱。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关闭K1、K3、K4,打开K2,旋开旋塞a,加热A,则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A,关闭K2。打开旋塞b,使约2 mL的溶液流入试管D中,关闭旋塞b,检验B中生成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继续证明Fe3+和SO2氧化性的强弱,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结论如表所示,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够证明氧化性强弱顺序:Cl2>Fe3+>SO2的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
(5)验证结束后,将D换成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打开K1、K2、K3和K4,关闭旋塞a、c,打开旋塞b,从两端鼓入N2,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下列实验验证AgI沉淀的生成会使I2的氧化能力增强,可将Fe2+氧化。
回答下列问题:
(1)由AgNO3固体配制0.1 ml·L-1的AgNO3溶液50 mL,下列仪器中不需要使用的有_____________(填名称),配制好的溶液应转移到________(填试剂瓶的名称)中保存。
(2)步骤1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2无明显现象;步骤3最终的实验现象是溶液中生成黄色沉淀,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步骤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证AgI的生成使I2的氧化能力增强而将Fe2+氧化,学习小组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进行补充实验:分别取少量的________________和步骤3试管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a和试管b中,向两支试管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04 反应产物、反应原理探究综合实验
1.反应产物确定实验题的思路分析
由性质确定反应产物是解此类题目的根本思路,而题目中所涉及的物质,一般分为两类。
2.反应原理探究性实验解题步骤
3.文字表述题的各种答题规范
(1)沉淀洗涤是否完全的检验答题模板
取少许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入少量……溶液(试剂),若……(现象),表示已经洗涤完全。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四个得分点:取样+试剂+现象+结论。
(2)实验操作的原因、目的、作用的答题要点
(3)实验现象的准确、全面描述
(4)试剂的作用的答题模板
1.食醋是烹饪美食的调味品,有效成分主要为醋酸(用HAc表示)。HAc的应用与其电离平衡密切相关。25 ℃时,HAc的Ka=1.75×10-5=10-4.76。
(1)配制250 mL 0.1 ml·L-1的HAc溶液,需5 ml·L-1 HAc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mL。
(2)下列关于250 mL容量瓶的操作,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3)某小组研究25 ℃下HAc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提出假设:稀释HAc溶液或改变Ac-浓度,HAc电离平衡会发生移动。
设计方案并完成实验:用浓度均为0.1 ml·L-1的HAc和NaAc溶液,按下表配制总体积相同的系列溶液;测定pH,记录数据。
①根据表中信息,补充数据:a=______,b=______。
②由实验Ⅰ和Ⅱ可知,稀释HAc溶液,电离平衡________(填“正”或“逆”)向移动;结合表中数据,给出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实验Ⅱ~Ⅷ可知,增大Ac-浓度,HAc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实验结论:假设成立。
(4)小组分析上表数据发现:随着eq \f(n(NaAc),n(HAc))的增加,c(H+)的值逐渐接近HAc的Ka。
查阅资料获悉:一定条件下,按eq \f(n(NaAc),n(HAc))=1配制的溶液中,c(H+)的值等于HAc的Ka。
对比数据发现,实验Ⅷ中pH=4.65与资料数据Ka=10-4.76存在一定差异;推测可能由物质浓度准确程度不够引起,故先准确测定HAc溶液的浓度再验证。
①移取20.00 mL HAc溶液,加入2滴酚酞溶液,用0.100 0 ml·L-1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体积为22.08 mL,则该HAc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ml·L-1。画出上述过程的滴定曲线示意图并标注滴定终点。
②用上述HAc溶液和0.100 0 ml·L-1 NaOH溶液,配制等物质的量的HAc与NaAc混合溶液,测定pH,结果与资料数据相符。
(5)小组进一步提出:如果只有浓度均约为0.1 ml·L-1的HAc和NaOH溶液,如何准确测定HAc的Ka?小组同学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请完成下表中Ⅱ的内容。
实验总结:得到的结果与资料数据相符,方案可行。
(6)根据Ka可以判断弱酸的酸性强弱。写出一种无机弱酸及其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小组为探究Mg与NH4Cl溶液的反应机理,常温下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中所取镁粉质量均为0.5 g,分别加入选取的实验试剂中,资料:①CH3COONH4溶液呈中性。②Cl-对该反应几乎无影响。
(1)经检验实验2中刺激性气味气体为NH3,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产生的气体,经检验小试管中气体为H2。
(2)已知灰白色沉淀中含有Mg2+、OH-。为研究固体成分,进行实验:将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洗涤数次,至洗涤液中滴加AgNO3溶液后无明显浑浊。将洗涤后的固体溶于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推测沉淀中含有________,灰白色固体可能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甲同学认为实验2比实验1反应剧烈的原因是NH4Cl溶液中c(H+)大,与Mg反应快。用化学用语解释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同学通过实验3证明甲同学的说法不合理。
①X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实验3获取的证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进一步探究实验2反应剧烈的原因,进行实验4。
依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Mg能与NHeq \\al(+,4)反应生成H2。乙同学认为该方案不严谨,需要补充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由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01物质制备综合实验
知识点02测定物质组成综合实验
知识点03物质性质探究综合实验
知识点03反应产物、反应原理探究综合实验
操作
目的或原因
沉淀水洗
除去××(可溶于水)杂质
沉淀用乙醇洗涤
a.减小固体的溶解度;b.除去固体表面吸附的杂质;c.乙醇挥发带走水分,使固体快速干燥
冷凝回流
防止××蒸气逸出脱离反应体系;提高××物质的转化率
控制溶液pH
防止××离子水解;防止××离子沉淀;确保××离子沉淀完全;防止××溶解等
“趁热过滤”后,有时先向滤液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再“冷却结晶”
稀释溶液,防止降温过程中杂质析出,提高产品的纯度
加过量A试剂
使B物质反应完全(或提高B物质的转化率等)
温度不高于××℃
温度过高××物质分解(如H2O2、浓硝酸、NH4HCO3等)或××物质挥发(如浓硝酸、浓盐酸)或××物质氧化(如Na2SO3等)或促进××物质水解(如AlCl3等)
减压蒸馏(减压蒸发)
减小压强,使液体沸点降低,防止××物质受热分解(如H2O2、浓硝酸、NH4HCO3等)
蒸发、反应时的气体氛围
抑制××离子的水解(如加热蒸发AlCl3溶液时需在HCl气流中进行,加热MgCl2·6H2O制MgCl2时需在HCl气流中进行等)
配制某溶液前先煮沸水
除去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防止××物质被氧化
反应容器中用玻璃管和大气相通
指示容器中压强大小,避免反应容器中压强过大
直接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就是将气体通入带有刻度的容器中,直接读取气体的体积。根据所用测量仪器的不同,直接测量法可分为倒置量筒法和滴定管法两种
间接测量法
间接测量法是指利用气体将液体(通常为水)排出,通过测量所排出液体的体积从而得到气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测量装置为用导管连接的装满液体的广口瓶和空量筒。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保证“短进长出”
类型
解题方法
物质含量计算
根据关系式法、得失电子守恒法、滴定法等,求出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量,再除以样品的总量,即可得出其含量
确定物质化学式的计算
①根据题给信息,计算出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②根据电荷守恒,确定出未知离子的物质的量。③根据质量守恒,确定出结晶水的物质的量。④各粒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即为物质化学式的下标比
热重曲线计算
①设晶体为1 ml。②失重一般是先失水、再失气态非金属氧化物。③计算每步的m余,eq \f(m余,m(1 ml晶体质量))=固体残留率。④晶体中金属质量不减少,仍在m余中。⑤失重最后一般为金属氧化物,由质量守恒得mO,由n金属∶nO,即可求出失重后物质的化学式
多步滴定计算
复杂的滴定可分为两类:
①连续滴定法:第一步滴定反应生成的产物,还可以继续参加第二步的滴定。根据第二步滴定的消耗量,可计算出第一步滴定的反应物的量。
②返滴定法:第一步用的滴定剂是过量的,第二步再用另一物质返滴定过量的物质。根据第一步加入的量减去第二步中过量的量,即可得出第一步所求物质的物质的量
编号
实验操作
现象
ⅰ
①无蓝色沉淀 ②溶液显红色
ⅱ
均无明显现象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
过程ⅰ:立即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继续滴加至1 mL,沉淀增多且蓝色加深,并出现少量气泡;
过程ⅱ:产生气泡增多且速率明显加快,蓝色絮状沉淀沉降在试管底部;
过程ⅲ:沉淀溶解并有极少量的气泡生成
Ⅱ
过程ⅰ:立即产生浅蓝绿色絮状沉淀,继续滴加至1 mL,沉淀增多且蓝绿色加深,并出现少量气泡;
过程ⅱ:产生的气泡比实验Ⅰ过程ⅱ增加更多更快,最终得到天蓝色粉末状沉淀;
过程ⅲ:沉淀溶解并有较多气泡生成
Ⅲ
过程ⅰ:较快出现淡黄色悬浮物;
过程ⅱ:黄色逐渐加深,依次变为土黄色、棕色,最终变为黑色,同时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且通入品红试剂出现溶液褪色现象
过程(2)B中溶液含有的离子
过程(3)B中溶液含有的离子
甲
既有Fe3+又有Fe2+
有SOeq \\al(2-,4)
乙
有Fe3+无Fe2+
有SOeq \\al(2-,4)
丙
有Fe3+无Fe2+
有Fe2+
第一类
常见的熟悉物质
要注意物质的特殊性质,比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物理性质,或能与哪些物质反应生成特殊的沉淀、气体等化学性质
第二类
能类比迁移的陌生物质
虽然平时接触不多,但其某种组成成分、结构成分(如离子、原子团、官能团等)必然学过,则可以考虑与其结构相似的物质的性质,进而推断其具体组成
取样
要取“少许最后一次”洗涤液
试剂
选择合理的试剂
现象
需有明显的现象描述
结论
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答题要素
明确实验目的:做什么
明确操作目的:为什么这样做
明确结论: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理由是什么
得分点及关键词
操作: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作用:需有明确的结论、判断、理由
答题要素
现象描述要全面: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闻到的
现象描述要准确:如A试管中……B处有……
按“现象+结论”格式描述,忌现象结论不分、由理论推现象、指出具体生成物的名称
得分点及关键词
溶液中:颜色由……变成……,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溶液变浑浊,生成(产生)……沉淀,溶液发生倒吸,产生大量气泡(或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有液体溢出等
固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逐渐溶解,体积逐渐变小,颜色由……变成……等
气体:生成……色(味)气体,气体由……色变成……色,先变……后……(加深、变浅、褪色)等
答题要素
试剂的作用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得分点及关键词
作用类:“除去”“防止”“抑制”“使……”等,回答要准确
作用—目的类:“作用”是“……”,“目的”是“……”,回答要准确全面
序号
V(HAc)/mL
V(NaAc)/mL
V(H2O)/mL
n(NaAc)∶n(HAc)
pH
Ⅰ
40.00
/
/
0
2.86
Ⅱ
4.00
/
36.00
0
3.36
…
…
…
…
…
…
Ⅶ
4.00
a
b
3∶4
4.53
Ⅷ
4.00
4.00
32.00
1∶1
4.65
Ⅰ
移取20.00 mL HAc溶液,用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OH溶液V1 mL
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得溶液的pH为4.76
实验
实验试剂
实验现象
1
5 mL蒸馏水
反应缓慢,有少量气泡产生(经检验为H2)
2
5 mL 1.0 ml·L-1 NH4Cl溶液(pH=4.6)
剧烈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和灰白色难溶固体
实验
实验装置
3
实验
实验试剂
实验现象
4
5 mL NH4Cl乙醇溶液
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经检验为H2)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26 烃--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专题26烃-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新高考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26烃-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质制备综合实验探究(讲义)--高考化学专题,文件包含物质制备综合实验探究讲义解析版pdf、物质制备综合实验探究讲义学生版pdf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11个题型突破高考化学实验题 题型05 微型实验探究(解析版)-学案,共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