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2023_2024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2023_2024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和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铁表面镀锌可以增强其抗腐蚀性
B. 氟氯烃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因能降低臭氧分解的活化能而加速臭氧的分解反应
C. 铜在酸性环境下易发生析氢腐蚀
D. 煤气中毒后的救治与氧气、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过程中的化学平衡移动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铁表面镀锌可以隔绝空气,同时锌的活泼性强于铁,增加抗腐蚀性,故A正确;
B.氟氯烃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可以作为臭氧分解的催化剂,故B正确;
C.铜不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这不是一个自发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因此铜不能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析氢腐蚀,故C错误;
D.利用化学平衡移动让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分离,而救治煤气中毒,故D正确;
故选C。
2. 依据图示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石墨燃烧是放热反应
B. 1mlC(石墨)和 1mlCO 分别在足量 O2中燃烧,全部转化为 CO2,前者放热多
C. ΔH=ΔH1+ΔH2
D. 化学反应的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C(石墨)+O2(g)=CO2(g)ΔH1<0,则石墨燃烧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
B.根据图示,C(石墨)+O2(g)=CO2(g)△H1=-393.5kJ/ml,CO(g)+O2(g)=CO2(g)△H2=-283.0kJ/ml,根据反应可知都是放热反应,1mlC(石墨)和1mlCO分别在足量O2中燃烧,全部转化为CO2,1mlC(石墨)放热多,故B正确;
C.①C(石墨)+O2(g)=CO2(g)△H1=-393.5kJ/ml,②CO(g)+O2(g)=CO2(g)△H2=-283.0kJ/ml,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可得:C(石墨)+O2(g)=CO(g)ΔH=ΔH1-ΔH2,,故C错误;
D.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化学反应的焓变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故D正确;
故选:C。
3. 用下列实验装置可以达到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中下端阳极产生氯气,上端阴极产生氢气和碱,氯气在溶液中与碱反应可以制备“84”消毒液,A正确;
B.图中锌直接与硫酸铜溶液接触反应,不能达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目的,应该将两侧溶液调换,锌与硫酸锌溶液一侧,铜与硫酸铜溶液一侧,B错误;
C.温度计应该放在烧杯内测量反应溶液的温度,C错误;
D.两支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不能准确比较、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错误;
故选A。
4.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O2(g)=SO2(g) ΔH=-297.23kJ·m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mlSO2(g)的能量总和小于1mlS(s)和1mlO2(g)的能量总和
B. 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可增加单位质量的硫燃烧放出的热量
C. S(g)+O2(g)=SO2(g) ΔH1=-Q1kJ·ml-1;Q1的值小于297.23kJ·ml-1
D. 足量的硫粉与标准状况下1L氧气反应生成1L二氧化硫气体时放出297.23kJ热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1mlSO2(g)的能量总和小于1mlS(s)和1mlO2(g)的能量总和,故A项正确;
B.加入合适的催化剂不会影响反应焓变,即单位质量的硫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变,故B项错误;
C.因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气态也要吸收热量,所以S(g)+O2(g)→SO2(g)的反应热的数值大于297.23kJ·ml-1,故C项错误;
D.热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只表示物质的量,标准状况下1L氧气的物质的量小于1ml,故D项错误。
故选A。
5. 热激活电池(又称热电池)可用作火箭、导弹的工作电源。一种热激活电池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其中作为电解质的无水LiCl-KCl混合物一旦受热熔融,电池瞬间即可输出电能。该电池总反应为。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钙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B. 放电过程中,向钙电极移动
C. 若该电池采用水溶剂电解液,常温下即可输出电能
D. 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原电池总反应可知钙为原电池的负极,被氧化,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硫酸铅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方程式为:,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据此解答。
【详解】A.钙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错误;
B.放电过程中,向正极硫酸铅电极移动,B错误;
C.钙是活泼金属易与水反应,不能采用水溶剂电解液,C错误;
D.硫酸铅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D正确;
故选D。
6.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煤在直接燃烧前要进行脱硫处理。用电解法对煤进行脱硫处理具有脱硫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电解脱硫的基本原理如图所示,利用电极反应将转化成,再将煤中的含硫物质(主要是)氧化为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阴极的电极反应式:
B. 电解刚刚开始时,观察到阴极石墨棒上有无色气体产生
C. 电解过程中阴极附近溶液的pH减小
D. 电子运动方向:负极→阴极→溶液→阳极→正极,构成闭合回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A.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选项中是发生的氧化反应,故A错误;
B.阴极发生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的反应:,阴极石墨棒上有无色气体产生,故B正确;
C.阴极发生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的反应:,氢离子浓度减小,pH增大,故C错误;
D.电子运动不经过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7. 华南师范大学兰亚乾教授课题组从催化剂结构与性能间关系的角度,设计了一种催化剂同时作用在阳极和阴极,用于CH3OH氧化和CO2还原反应耦合的混合电解,工作原理如图甲所示。不同催化剂条件下CO2→CO电极反应历程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电解总反应为2CO2+CH3OH2CO+HCOOH+H2O
B. 若有2 ml H+穿过质子交换膜,则理论上有44 g CO2被转化
C. 选择Ni8TET催化剂催化,会比NiTPP消耗更多电能
D. 若以铅蓄电池为电源,则B极应与PbO2极相连接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甲图可得,A电极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CO2+ 4e-+4H+=2CO+2H2O,B电极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CH3OH+H2O-4e-═HCOOH +4H+,故电解总反应为2CO2+CH3OH2CO+HCOOH+H2O,A正确;
B.根据阴极电极反应式2CO2+ 4e-+4H+=2CO+2H2O,若有2 ml H+穿过质子交换膜,则理论上有1mlCO2被转化,质量为44g,B正确;
C.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选择Ni8TET催化剂催化,和选用NiTPP消耗的电能相同,C错误;
D.B极为电解池阳极,电解时连接电源正极,若以铅蓄电池为电源,则B极应与PbO2极相连接,D正确;
故选C。
8. 学习“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后,以你的理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溴水中有下列平衡,当加入硝酸银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
B. 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使颜色变深,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C. 在盛有一定量的注射器中,向外拉活塞,其中气体颜色先变浅再变深,最终比原来深
D. ,降温可使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向溴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溶液中氢溴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溴化银淡黄色沉淀,溶液中氢溴酸的浓度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溶液中溴的浓度减小,溶液颜色变浅,故A正确;
B.碘化氢分解的反应为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则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使颜色变深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错误;
C.二氧化氮转化为四氧化二氮的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气体压强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注射器中气体颜色先变浅再变深,但最终比原来浅,故C错误;
D.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相等,则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故D错误;
故选A。
9. T1℃时,向1L密闭容器中充入和发生反应:,部分物质的物质的量n(X)随时间t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线a代表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
B. 时v正(SO2)>v逆(H2S)
C. 增大浓度,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D. 若反应在T2℃(T2 v逆(H2S),故v正(SO2)>v逆(H2S),B正确;
C.增大浓度,氢气的平衡转化率增大,的平衡转化率减小,故C错误;
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T2℃(T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2023_2024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本试卷共8页,18题,全卷满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pdf,共3页。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2023_2024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pdf,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