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3】恰当与合理:新闻评论的角度》教学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11532/0-173643104872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3】恰当与合理:新闻评论的角度》教学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11532/0-173643104881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3】恰当与合理:新闻评论的角度》教学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11532/0-173643104883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3】恰当与合理:新闻评论的角度》教学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11532/0-1736431048864/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3】恰当与合理:新闻评论的角度》教学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11532/0-173643104889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3】恰当与合理:新闻评论的角度》教学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11532/0-1736431048922/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3】恰当与合理:新闻评论的角度》教学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11532/0-17364310489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3】恰当与合理:新闻评论的角度》教学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11532/0-1736431048973/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3】恰当与合理:新闻评论的角度》教学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3】恰当与合理:新闻评论的角度》教学课件,共22页。
阅读专题3恰当与合理:新闻评论的角度和语言学习目标本专题精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联读《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明确选择合适的评论角度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使评论主旨更加鲜明;了解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带着明确的阅读任务精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1)这篇文章的评论角度是什么?文章是怎样凸显这一角度的?(2)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预习任务阅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一文,分析其写作角度与语言特点。目录任务一 找准一个“巧妙切口”01任务二 选择一种“独特表达”02任务三 完成一篇“类文阅读”03任务一 找准一个“巧妙切口”1.关于“新闻评论”的资料补充。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与其他言论一样,它也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但更具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要求兼具思想性与文采性。2.课文的评论对象是什么?紧扣专题,明确思维任务。明确“对象”,就是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明确“角度”,就是围绕评论对象,知晓本文选择角度的不同凡响。课文的评论对象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他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课文的评论角度是什么?“工匠精神”可以从多个角度评论,课文选择的评论角度是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以及发扬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4.课文是怎样凸显这一角度的?(1)题目彰显角度。题目点明了评论对象“工匠精神指出了意义“雕琢时代品质”。(2)行文紧扣角度。课文在论述工匠精神时,对其内涵进行了精准的定位。具体可概括为敬业、求精、专注、创新。文章既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也澄清了对工匠精神的一些误解,更强调了在新时代发扬工匠精神的意义。如第2段提出整体观点,阐释在当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对于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再如最后一段,阐明工匠精神对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所在。5.新闻评论如何选取角度?(1)抓住关键问题。选取角度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认真思考,反复比较,善于取舍,选好聚焦点。要选择对解决问题、矛盾有关键作用的角度。(2)发表独到见解要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有独家观点、见解,力求“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任务二 选择一种“独特表达”1.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句式整散结合,富有表现力选用时代新词,准确而简练多用修辞手法,严肃与生动统一0102032.举例说明课文用词的特点。题目中的“雕琢”。雕琢,既指过分地修饰(文字)又指对某事物修改使其更为完善。运用该词,题目变得更为生动,也能让读者理解精益求精、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使时代品质更加完善。第1段作者用到了“高精尖、炫彩酷”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词,使人们易于接受和理解。第2段作者用“气质雍容、活力涌流”来写企业,使企业拥有了人的特点,生动地写出了厚植工匠精神对企业的意义。3.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实现了严肃与生动统一的特点?课文运用排比、对偶手法,起到了増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加深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具有说服力。例如第4段:“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4.课文语言内涵丰富,请举例说明。原句:《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原句: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解析:从语源及其演变,概括“工匠”概念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内涵。解析:更深入地挖掘工匠精神生成的深层次原因,也更为抽象、概念化。4.课文语言内涵丰富,请举例说明。原句: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解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它的内涵是:虽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但是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5.新闻评论应选择怎样的语言表达?准确。要做到以理服人,必须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简练。就“事”论“理”时,尽管也需要引述事实、描写形象,但无论是“事”的引述,还是形象的穿插,都是为了从中析“理”。严肃与生动统一。质朴并不排斥优美,庄重也并不拒绝活泼。评论也要讲究“语言美”,要求文采飘逸,生动形象。任务三 完成一篇“类文阅读”1.《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写作角度是什么?2.《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语言有何特点?(1)运用大量熟语成语,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如“选择了某个行当,就应沉潜下来,不能心猿意马。要在一个领域精雕细琢、精耕细作,必须不忘初心、坚守理想,坐得了冷板凳,耐得住寂寞”,读起来朗朗上口,强化了语言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令文章更有说服力。(2)对比鲜明,用词准确。如“沪东中华造船公司焊工张冬伟手工焊缝长14公里厚0.7毫米的内胆,先修“心境”而后达“技境”,“缝长14公里”与“厚0.7毫米”对比鲜明,突出张冬伟技艺高超,从“心境”“技境”等用词能看出其技艺高超的原因。课后作业根据以下新闻材料,选取恰当的角度,运用合理的语言,写一篇评论。高风林,焊接火箭心脏发动机的中国第一人。他焊接了40%的长征系列火箭的心脏:将火箭发动机核心部件泵前组件的产品合格率从29%提升到92%,破解了20多年来掣肘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难题。为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由于使用了新技术新材料,给焊接加工带来诸多难题,尤其在发动机大喷管的大、小端焊接中,超厚与超薄材质在复杂结构下的对接焊,多次泄漏。高凤林经过反复分析和摸索,终于找出了以高强脉冲焊,配以打眼补焊的最佳工艺措施,攻克了难关。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