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训练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1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多角度命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1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多角度命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一谈起薛宝钗,人们总是把她与林黛玉相提并论。毫无疑问,薛宝钗与林黛玉代表两种对立鲜明的势同水火而又相倚相生的人格典型。
人性本就存在着诸多自相矛盾。独立的意向是人性的表现,合群的意向同样是由人性所驱使;憧憬理想的超越意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而贴近现实、保持和谐同样是人类自我调节的能动性的表现。独立与合群之间、超越与调谐之间往往不能两全,它们常以势不两立的姿态出现,以致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而拒绝另一种。一旦把其中的一种划入“人性”或“道德”的范围而把另一种拒斥在“人性”或“道德”的范围之外,人们就会陷入无法自拔的窘境之中。这一点非常鲜明地表现在“钗黛优劣论”的难题上。
在“钗黛优劣论”上,在对薛宝钗与林黛玉进行道德评价时,人们总是站在褒黛贬钗的立场。但是,当人们选择终身伴侣时,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宝钗型而拒斥黛玉型。
这一自相矛盾并不表明选择者的虚伪,而是人性自相矛盾的结果。然而,二百多年来的读者并不愿意作这样一种人性的自我反省,往往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薛宝钗及其“影子”花袭人。人们不约而同地把薛宝钗、花袭人与林黛玉、晴雯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对薛宝钗、花袭人持否定态度,对林黛玉、晴雯持肯定态度。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翻案文章时有出现,但是这种倾向毫无疑问在整个红学史上占据了主流位置。
这种倾向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倾向呢?跨越性质不同的社会,出现在不同阶级的读者身上,这表明它具有超稳定性,它必定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积淀。
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值得注意,它所运用的“批判的武器”更值得我们进一步辨析。不仅现代的读者批判她,清代的读者同样对她进行口诛笔伐。清代批评者的“批判的武器”是儒家正统的道德准则,批判的目的是维护儒家正统,批判的内容则是道德堕落(这自然是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上的判断)。
宝钗、袭人乃至湘云所受到的挞伐,不外以下两端:一是奸诈,二是势利(或叫贪图富贵)。
然而,宝钗、袭人的品格何以就令二百多年来的读者如此唾弃?陈其泰在《桐花凤阁评》第三回的总评里所表达的观点,可以视为嘉、道以来这一类道德挞伐的总纲领:
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又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夫世安得有中行貌为中行者,皆乡愿耳。《红楼梦》中所传宝玉、黛玉、晴雯、妙玉诸人,虽非中道,而率其天真,皭然泥而不滓。所谓不屑不洁之士者非耶?其不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卓然自立,百折不回。不可谓非圣贤之徒也。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所谓“中行”,即行能得其中。孔子的意思是,既不得中行之人而与之同处,必也得狂、狷之人可也。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这两者都是不得中行但守性恒一。所以,如果不能与中行之人同处,也愿意转而求其次,与狂、狷为伍。
而“中行”“狂狷”的死敌则是“乡原”(或叫“乡愿”)。孔子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人过孔子之门不入,则孔子恨之,唯独对于乡原不入者,孔子毫无恨心。因为“乡原”是大道的死敌。所谓“乡原”,即见人辄原其趣向,容媚合之,即“伪君子”。
狂狷是孔子儒家关于道德人格的理想规定,是孔子儒家的正统。“乡原”对于孔子儒家正统来说则是异端。但是在孔子之后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在具体的封建主义实践中,这种正统思想遭到了扭曲,乡原反而成为社会的主流。于是,历来有独立思想、坚守儒家正统的思想者就会挺身而出,口诛笔伐。但乡原者在夺得政治和物质利益之后便成为当权者,于是,反乡原者反倒成了异端。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明代中叶的李贽,清代的郑板桥等都是如此。
宝钗、袭人尽管身处大观园中,但大观园是一个小社会,这同样是一个可以诞生狂狷与乡原的地方。薛宝钗、花袭人等之所以受到自嘉庆以至清末民初的评红者的口诛笔伐,原因即在于她们都是属于孔子所说的“乡原”,都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死敌。而宝玉、黛玉、晴雯、妙玉诸人之所以受到这一时期的评红者的推崇与同情,原因就在于他们虽然不是“中行”之人,但他们对“乡原”疾之如仇、揭之为快,他们是作为儒家正统思想之补充、辅助的狂狷之士。
这些评红者并没有把林黛玉、晴雯等的保持人格独立视为“反封建”,也没有把薛宝钗、花袭人的人格堕落视为代表封建主义。这些评红者在封建主义的范畴中展开其道德评判,站在儒家正统立场否定宝钗、袭人,肯定黛玉、晴雯。正因为如此,这些评红者可以在表达上述道德判断的同时,肯定《红楼梦》中符合理学精神的人物。
(摘编自陈维昭《拥“黛”抑“钗”,
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积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独立与合群、超越与调谐常常以势不两立的姿态出现,这是人性矛盾的体现。
B.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贬斥宝钗,但当选择伴侣时却更倾向于宝钗型。
C.褒黛贬钗的倾向具有超稳定性,不同社会、阶级的读者批判的内容也一样。
D.在儒家正统思想被扭曲的时期,原本是异端的“乡原”反而成为社会主流。
答案:C
解析:C项,“不同社会、阶级的读者批判的内容也一样”错误。原文第六段说“不仅现代的读者批判她,清代的读者同样对她进行口诛笔伐。清代批评者……批判的内容则是道德堕落”,据此看出,原文只提到清代批评者批判宝钗的具体内容,并未提到清代的读者和现代的读者批判宝钗的具体内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对宝钗与黛玉的不同态度,实则反映了对二人所代表的两种不同人格的取舍。
B.在陈其泰看来,宝玉、妙玉是和黛玉、晴雯同样具有屈原“皭然泥而不滓”人格的人。
C.将黛玉、晴雯等人物归入“反乡原者”,仍然是一些评红者在封建主义范畴中的评判。
D.本文作者认为拥“黛”抑“钗”是民族精神的积淀,所以他也认同这样的评价方式。
答案:D
解析:D项,“他也认同这样的评价方式”错误。本文只是客观分析了拥“黛”抑“钗”倾向的形成,作者本身并未对这种倾向发表态度,选项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
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画横线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赵之谦说:“《红楼梦》众人所着眼者——林黛玉……余于此书,窃谓其命意不过讥切豪贵纨绔,而尽纳天地间可骇可愕之事。”
B.东观阁本评点者在第七十回正文“袭人便乘机见景劝他收一收心,闲时把书理一理预备着”处批道:“袭人偏会献殷勤。”
C.姚燮评点《红楼梦》:“薛姨妈寄人篱下阴行其诈。笑脸沉机,书中第一。尤奸处,在搬入潇湘馆。宝钗奸险性生,不让乃母。”
D.解盦居士说:“薛氏专爱怡红之家世之面貌,实非爱其才与情也……而由薛氏以观,只贪怡红富贵,初不计其有情无情亦觉动人也耳。”
答案:A
解析:A项,赵之谦认为《红楼梦》一书的主旨是讽刺批判纨绔子弟,所以将天下荒唐事都收入其中,不能支撑画横线段观点。B项,是前代评红者对袭人“势利”的批判。C项,虽然表面是姚燮对薛姨妈“奸诈”的批判,实则也有对宝钗的批判。D项,是解盦居士对宝钗“势利”的批判。
4.拥“黛”抑“钗”的倾向形成的原因和标准分别是什么?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①原因:人性本身存在自相矛盾,而人们只能择其一种,于是读者不约而同地将宝钗与黛玉对立并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②标准:评红者用儒家正统的道德准则进行批评,将宝钗归入被儒家正统思想排斥的“乡原”一类进行批判;同时认为黛玉对“乡原”疾之如仇,将她视为补充、辅助儒家正统思想的“狂狷之士”。
5.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对黛玉和宝钗两个主要女性人物的评价不再采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标准。虽然一些评红者将宝钗归为“乡原”,但是宝钗身上同时具有“狂狷”的一面。请结合文本中“狂狷”的定义,并根据下面列举的两处《红楼梦》中的具体情节简要分析。(6分)
情节一:《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填了一首《临江仙》,其中有两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情节二:《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林黛玉在行酒令时说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句子,只有宝钗听了出来;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宝钗将黛玉带至蘅芜苑,劝她不要“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说得黛玉心下暗伏。
参考答案:①文中“狂狷”包括两重含义:“狂”是“进取”,“知进而不知退”;“狷”是“有所不为”,“守节无为应进而退”。②宝钗之“狂”:宝钗父亲早亡,哥哥不争气,母亲庸懦,虽是闺阁少女却操持起管家的重任。尽管家业衰落,但她依然充满自信,怀有远大的志向,她填的柳絮词“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中就有明显的体现。③宝钗之“狷”:宝钗博览群书,才学颇高,但她认为这并不是自己的分内之事,也不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更在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句子后诚恳地规劝黛玉不要看那些杂书“移了性情”,体现其“有所不为”“守节无为”的一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8分)
文本一 刘姥姥已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舚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①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
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改)
文本二 ②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③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删改)
文本三 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便叫青儿给姑奶奶请安。青儿只是笑,凤姐看了倒也十分喜欢,便叫小红招呼着。……
这里平儿恐刘姥姥话多,搅烦了凤姐,便拉了刘姥姥说:“你提起太太来,你还没有过去呢。我出去叫人带了你去见见,也不枉来这一趟。”刘姥姥便要走。凤姐道:“忙什么,你坐下,我问你近来的日子还过的么?”刘姥姥千恩万谢的说道:“我们若不仗着姑奶奶”,说着,指着青儿说:“他的老子娘都要饿死了。如今虽说是庄家人苦,家里也挣了好几亩地,又打了一眼井,种些菜蔬瓜果,一年卖的钱也不少,尽够他们嚼吃的了。这两年姑奶奶还时常给些衣服布匹,在我们村里算过得的了。阿弥陀佛,前日他老子进城,听见姑奶奶这里动了家,我就几乎唬杀了。亏得又有人说不是这里,我才放心。后来又听见说这里老爷升了,我又喜欢,就要来道喜,为的是满地的庄家来不得。昨日又听说老太太没有了,我在地里打豆子,听见了这话,唬得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的哭了一大场。我和女婿说,我也顾不得你们了,不管真话谎话,我是要进城瞧瞧去的。④我女儿女婿也不是没良心的,听见了也哭了一回子,今儿天没亮就赶着我进城来了。我也不认得一个人,没有地方打听,一径来到后门,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撞见一个小姑娘,说周嫂子他得了不是了,撵了。我又等了好半天,遇见了熟人,才得进来。不打谅姑奶奶也是那么病。”说着,又掉下泪来。
平儿等着急,也不等他说完拉着就走,说:“你老人家说了半天,口干了,咱们喝碗茶去罢。”拉着刘姥姥到下房坐着,青儿在巧姐儿那边。刘姥姥道:“茶倒不要。好姑娘,叫人带了我去请太太的安,哭哭老太太去罢。”平儿道:“你不用忙,今儿也赶不出城的了。方才我是怕你说话不防头招的我们奶奶哭,所以催你出来的。别思量。”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姑娘是你多心,我知道。倒是奶奶的病怎么好呢?”平儿道:“你瞧去妨碍不妨碍?”刘姥姥道:“说是罪过,我瞧着不好。”
(选自《红楼梦》第一一三回,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得知有二十两银子的“馈赠”后,刘姥姥满心欢喜且流露出说话粗鄙的特点;王熙凤对此笑而不睬,表现出难得的大度,为后文相关情节埋下伏笔。
B.刘姥姥“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说完后“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使众人发怔继而大笑,如此高超的喜剧天赋,岂是一般庸人能做得到的?
C.并非真心帮助刘姥姥的周瑞家的,为取悦贾母而捉弄刘姥姥的鸳鸯,不想惹凤姐伤心两次故意打断刘姥姥的平儿都是丰富刘姥姥形象的有效载体。
D.以其人生阅历,刘姥姥既读不懂王熙凤的精明泼辣,也不能感受王熙凤的“英雄末路”,实诚到在凤姐重病时还能看望她并真诚地为她祈福。
答案:D
解析:D项,“既读不懂……也不能感受……实诚到……”错误,王熙凤的聪明是锋芒外露,刘姥姥看似愚笨,实则大智若愚。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假设透露出温情,“原该不等”“就该”强化这种温情的特别,使刘姥姥更加感动。
B.句子②暗示下文逗乐场景必然发生,“沉甸甸”一词含义丰富,握箸之人的生活本身就是沉重的。
C.句子③中的“闹”“撮”“伸”“滑”等动词,表现刘姥姥吃鸽子蛋时滑稽可笑、憨态可掬的神态。
D.句子④中两个“也”字,把自己、子女两代人“捆到”一起,表达出最大的人性闪光点——知恩图报。
答案:A
解析:A项,“使刘姥姥更加感动”错误。根据“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第一次进贾府的刘姥姥应该只在乎能不能拿到银子,不会去感受王熙凤真切与否的温情。
8.三则文本中凤姐与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有三次对话,其内心世界有什么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第一次凤姐内心傲慢。面对来贾府打秋风的穷亲戚,她说话圆滑、周到,一番高高在上的说辞后,用二十两银子将刘姥姥打发走。第二次凤姐内心欣喜。为博得贾母开心,她与鸳鸯商定让刘姥姥配合逗乐,言语中多是催促、鼓励。第三次凤姐内心真诚。“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话语中满是欢喜、感动,同时也有信任。
9.刘姥姥就是作者曹雪芹精心安插在贾府的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你看到了什么?请结合文本及《红楼梦》其他章节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①看到了贾府日常生活的奢靡。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螃蟹宴、各种各样极其考究的服饰和器物等等,让读者大开眼界。②看到了贾府真实而复杂的人际关系。刘姥姥把众人逗得失态大笑,呈现了各色人等的身份、性情以及地位等,另有黛玉与宝钗的地位,鸳鸯、平儿、袭人与主人的关系都通过刘姥姥的眼睛而被读者感知。③看到了大观园的全貌。刘姥姥进大观园是在众人搬进去之后不久,借刘姥姥的眼睛,随着贾母等人的脚步,读者对大观园熟悉起来。④看到了贾府整体的盛衰变化。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就是现实层面贾府不断没落的见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6融通命题:整本书阅读或单元活动“渗透”考查,共3页。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12小说阅读的非常规化命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 专题突破化练1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多角度命题(Word版附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