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13*《读书:目的和前提》课文赏析 讲义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08235/0-173639276743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13*《读书:目的和前提》课文赏析 讲义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08235/0-173639276747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13*《读书:目的和前提》课文赏析 讲义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08235/0-17363927675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导学案,共8页。
原文呈现
1.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①,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②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③
第一部分(第一段):简要说明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说明“教养”的作用和意义。
名师赏评:
①作者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追求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性的企图,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完善”,“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就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它们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修养是生存的境界。所谓教养,指凭借精神财富形成的精神境界。
②怎样理解这句话?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体育”为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很形象。“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是说完成了个目标,又有新的目标,上一个目标的完美达成是对下一个目标的激励。
③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呈现形式是什么?
在这一段中,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为了自我完善”和“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作者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不断追求的过程,是以动态形式呈现的。在这里,作者的意思很清楚:追求教养没有功利目的,读书是人的终身任务。
2.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④,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⑤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⑥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⑦
段解:强调读书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名师赏评:
④指出世界文学的特点:永无止境。
⑤两个“不可能”有什么作用?
两个“不可能”告诉我们:世界文学杰作数量多,内容丰富,任何人都不可能奢望全部读完这些作品。
⑥作者在这里提倡的读书态度是什么?
“获得了僵死的知识”“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是读书的误区,不是作者所提倡的。正确的读书态度应是深入理解读过的杰作。
⑦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强调了什么观点?
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而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假的慰藉”。
3.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段解:强调个人应凭自我爱好去开始阅读。
阅读的第一步,研究世界文学的条件是,先要认识自己,再认识那些能引起共鸣的作品。
第二步,走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了解自己的喜爱,不因是名著而硬读。
第三步,师长也不要硬让孩子读某一专门范围的书,而造成孩子厌恶读书的后果。
最后总结,以爱好为出发点,逐步发展扩大。
4.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敝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⑨
段解:强调获得教养的前提是有可教养的客体。
第二部分(2-4段):要在阅读中深入思考,提高教养,提升人格,培养爱的阅读,培养对知识的敬重。
段落探究1:概括2-4段,作者为我们提出了怎样一条通过读书来提升修养的路径?
名师赏评:
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的前提是什么?为什么?
文章提出,获得教养的前提是有可教养的客体,即个性或人格。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对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对知识的敬重。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热爱读书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
5.为了说清楚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大概是个什么情况,我别无他法,只好将我本人迷恋阅读的一些情形如实相告。我早早地开始了读书生活,也知道应该努力去正确而恰当地选读世界文学。我广泛涉猎,认为了解和懂得某些生疏的事物乃是自己的责任。殊不知这种将读书当作学习,以教养和公平为阅读外国文学的目的和准则的方法,实在不合我的天性;相反,在书籍的世界中,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许多这样的热情交替出现,有的过一定时期去而复来,有的出现一次便永远消失了……
段解:讲述了读书的目的和准则究竟是什么。
6.少年时代,我唯一熟悉并可以利用的是我祖父的巨大藏书室。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一点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再感兴趣。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也发现了另一类东西。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不多的那么几本书;但正是它们,促使我慢慢地将这显得如此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并且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插图的《鲁滨逊漂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宇。书架上有几册还是他生前出版的十六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我没有忘记,我怎样第一次翻开他的作品,却几乎不懂他说些什么。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每个月入息多少,从母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到多少遣产,以及欠债多少等等。我大失所望。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是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者是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谁知没有这一切,却要我去操心一个年轻人,一个还完全陌生的年轻人的钱包!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⑩
段解:对巴尔扎克认知发生重大变化
名师赏评:
⑩这句话如何理解?
少年时代,我读书的目的是小说故事里的情节与有趣的插图,而对那些批判现实的优秀作品丝毫不感兴趣,甚至厌恶。而多年以后,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使我再读巴尔扎克的作品,就有了巨大的震撼,才发现了巴尔扎克的作品价值如此之高,魅力如此之大。
▲少年读书心理变化的过程:
感性——巨大藏书室、故书堆。
迷惑——绝大多数我一点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再感兴趣。
天真——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
好奇——同样配有插图。
痴迷——一坐就是几个钟头,动作“趴”“围”。
这一大段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一个天真可爱的小男孩,在书籍的殿堂淘宝,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让人体会到说理文语言描写的魅力,更感受到作者与我们交流的真诚。
7.过了若干年,一次与书籍有关的新体验带给了我满足。在此之前,通过父亲的指点,我已认识了老子,最先读的是格里尔(Grill)的译本。随后开始出版“中国丛书”,即卫礼贤(Richard Wilbelm)翻译的中国经典著作;在我看来,这是当今德国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高度发达的、最高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的一支,以往对于德国读者只是陌生的稀罕物,现在已为我们所拥有,不是像往常那样从拉丁文和英文转译过来,经由第三者或第四者倒手,而是直接由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半辈子、对中国精神了如指掌的德国人所译。这个德国人不只精通中文,也精通德文,并亲身体验到了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洲的意义。“丛书”头一本是孔子的《论语》,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这套丛书到今天已相当可观。《论语》之后又出了《道德经》《庄子》《孟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与此同时,还有好几位译者在努力重译中国的抒情诗,对中国通俗小说的介绍则更加成功。几十年来,我对这些中国典籍的喜爱有增无已,床头多半总是摆着其中的某一部。对现实生活的接近,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和谐协调——自如地周旋于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纯真的生活享乐之间。如果说印度在禁欲和僧侣式的弃绝尘世方面已臻佳境,令人感动,那么,古代中国在精神修养方面创造的奇迹也毫不逊色。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相互敌对和矛盾,而是相反相成,各得其所。
段解:分享阅读中国古代著作的体验。
第三部分(5-7段):以作者的阅读经验为依据,逐层描写说明了自己如何在个性化阅读中获得成长与人生修养的不断提升。
段落探究2:请梳理概括作者学习中国文化时与以前的阅读感受有怎样的不同?
▲如果说上面是一个少年感性的阅读体验的话,那对异国的文化思想的阅读,就是更主动地去探求思考,是心智成熟的理性选择。如果说前面还是徜徉在西方文化中,那东方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带给他的是更大的冲击。他又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呢?
起点:父亲指点,认识老子。
发展:惊异于中国丛书。
评价:德国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高度发达的、最高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的一支。
译者:德国人卫礼贤,不只精通中文,也精通德文,并亲身体验到了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洲的意义。
主观感受:陌生正确,美好无比。
8.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⑾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⑿。“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⒀。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⒁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⒂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第四部分(第8段):作者阐述了当今之世,年轻人不喜欢阅读的现象,再次强调阅读杰作的重要意义,以警示现代青年。
名师赏评:
11.这句话在全段中起什么作用?
引出下文,为下文分析当今人们不爱读书的情况做铺垫。
12.怎样理解这句话?
书读得太多,而又机械地照搬照抄书本中的内容,不能结合实际来运用所学知识,就会脱离生活,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进而受到书的毒害。
13.此处,作者列举了哪几种关于读书的错误观点?
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既可笑又不值得。以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场所生气蓬勃,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
14.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阅读杰作?
这句话指出了我们阅读杰作时应持的态度和应有的做法,即认真对待,读时花力气、下功夫。
15.怎样理解这句话?
阅读杰作是对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只有怀着这种目的去读书,才能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3(*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优秀导学案,共9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3(*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学案,共3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字之源,句之美,诗之韵,拓知识,理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优秀学案,共1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