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课时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回答下面问题,课内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少年时代,我( )熟悉并可以利用的是我祖父的巨大藏书室。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 )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 )感兴趣。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 )发现了另一类东西。一开始吸引我的( )不多的那么几本书;但正是它们,促使我慢慢地将这显得如此无聊的藏书( )翻了一遍,并且( )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插图的《鲁滨逊漂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书架上有几册还是他生前出版的十六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我没有忘记,我怎样第一次翻开他的作品,却几乎不懂他说些什么。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每个月入息多少,从母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到多少遗产,以及欠债多少,等等。我大失所望。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是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者是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谁知没有这一切,却要我去操心一个年轻人,一个还完全陌生的年轻人的钱包!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又过了若干年,一次与书籍有关的新体验带给了我满足。在此之前,通过父亲的指点,我已认识了老子,最先读的是格里尔(Gill)的译本。随后开始出版“中国丛书”,即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翻译的中国经典著作;在我看来,这是当今德国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高度发达的、最高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的一支,以往对于德国读者只是陌生的稀罕物,现在已为我们所拥有,不是像往常那样从拉丁文和英文转译过来,经由第三者或第四者倒手,而是直接由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半辈子、对中国精神了如指掌的德国人所译。这个德国人不只精通中文,也精通德文,并亲身体验到了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洲的意义。“丛书”头一本是孔子的《论语》,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这套丛书到今天已相当可观。《论语》之后又出了《道德经》《庄子》《孟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与此同时,还有好几位译者在努力重译中国的抒情诗,对中国通俗小说的介绍则更加成功。几十年来,我对这些中国典籍的喜爱有增无已,床头多半总是摆着其中的某一部。对现实生活的接近,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和谐协调自如地周旋于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纯真的生活享乐之间。如果说印度在禁欲和僧侣式的弃绝尘世方面已臻佳境,令人感动,那么,古代中国在精神修养方面创造的奇迹也毫不逊色。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相互敌对和矛盾,而是相反相成,各得其所。
1.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熟悉程度填空,并体会这些词的表达效果。
2.读巴尔扎克从“大失所望”到“一劳永逸”,这巨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以你对“中国典籍”的阅读理解,解读画线的句子。
4.根据这两段内容,说说作者的阅读经历印证了上文的哪些观点。
二、课内阅读
1.下列对《读书:目的和前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修养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B.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道路永无止境。既因为人类的文学让人“望洋兴叹”,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C.读书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是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这是其唯一目的。
D.读者必须具备人格或个性,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无益而有害。
2.下列对《读书:目的和前提》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第1段中将体育和教养进行对比,以说明“真正的教养”不追求某些狭隘的目标。
B.文章认为,真正的教养既是完成又是激励,既具有反思精神又具有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C.文章阐述事理,既有理性的思考,也富有感染力:既善于雄辩,也善于娓娓道来。
D.文章鼓励大家研读世界文学,提高自身教养,主要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答案解析
一、课内精读
1.答案:唯一 一点 再 也 只是 整个 终于
解析:这些词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年少时的阅读体验,表现了一个刚刚步入阅读之门的少年的天真可爱,这也是少年的“我”发现和培养自己阅读兴趣的过程。
2.答案:从“大失所望”到“一劳永逸”,这巨大的悬殊说明了选择读什么书时不能盲目地追求经典,要根据自己的年龄、阅读积累、个人学识修养的层次来选择,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可能削弱自己读书的兴趣。“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说明他的个人修养提升到了可以与经典对话的程度,也就发现了巴尔扎克作品的巨大魅力,过早地被动地涉猎经典,反而会揠苗助长,事与愿违。
3.答案:示例:例如《论语》,孔子在概括自己的人生时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我用起功来就忘记了吃饭,快乐起来就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来临,如此而已。从孔子的话中,我们能看出孔子的一生是勤奋好学的,是乐观快乐的,而这正是孔子为人处世的准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更能看出他在富贵面前的理性选择,看出他的高贵品格。这就是黑塞所说的“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和谐协调”,高贵的品格与日常生活是和谐共生的,这就是中国经典对黑塞的巨大吸引力。
又如《道德经》中有这样的句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缭绕的音乐使人耳朵发聋,丰富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老子的话,警示人们过度奢侈则可能败坏道德,让我们不要只注重物质享乐,更要重视精神修养,淡泊名利,温饱宁静的生活就是幸福。静能修身,俭能养廉。从黑塞的阅读体验“自如地周旋于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纯真的生活享乐之间”,来反思我们的经典阅读,更要用心体会揣摩老子的大智慧,才能在阅读中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力、自豪感。
4.答案:作者少年时的阅读体验是以兴趣为主,“以爱为主”,单纯稚气中有孩子的可爱。这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课文中第1、2、3段,谈到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研读世界文学,并与之“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少年的阅读正是走一条阅读的爱之路。从喜欢《一千零一夜》到真正“一劳永逸”地发现了巴尔扎克,这就是在成长中发现自我、走进名著的过程。“又过了若干年”,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在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后,“新体验带给了我满足”,对中国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且能与印度文化进行对比思考,这都是个人“教养”提升的结果,从而与世界经典——中国经典有了精神共鸣,才会有这样深刻的人生体验。在原文第4段,作者也谈到没有教养,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心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只有爱的阅读,才能让经典与自己的生命建立真正的联系,才能帮助自己不断提升。
二、课内阅读
1.答案:C。
解析:“这是其唯一目的”无中生有。
2.答案:A。
解析:这里运用的是比喻论证的方法,并非对比论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精品课后复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课后作业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选择 简答,语言表达,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3(*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训练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