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9页。
【选题理由】
第一道题选择了《人应当坚持正义》的作者柏拉图的另一篇作品《苏格拉底子死》,结合文章内容,找出几例精彩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它们的作用;同时结合文章谈谈苏格拉底拒绝逃亡,从容赴死,有怎样的意义。
第二道题选择了《人为什么要讲道德》等两篇文章,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并结合生活实际简要阐述“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当中维持得越好,这个社会就相对运行得越好”这一观点。
第三道题选择了《孔子:第一位教师》等三篇文章的群文阅读,感受文学家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思想的异同,并结合材料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
第四道题选择了《中国现代美学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等三篇文章的群文阅读,分析柏拉图等思想家对艺术中美与道德的观点。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
说完这番话,他站起身到另一间屋子去沐浴。克利托跟随着他,但却要求我们大家等在这里。我们边等边讨论刚才的谈话,接着又为降临到我们身上的这个巨大的不幸而悲哀,因为我们都将他视为慈父,失去他会使我们像孤儿一般无依无靠。当他沐浴完毕后,他的孩子——两个小儿子和一个较大的儿子就被送到他的身边,他的妻子也来了,克利托陪着他们。苏格拉底向他的妻儿说了一些临别的话。接着,他让女人先离去,他本人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因为他在隔壁的房间呆了很长时间。他坐了下来,但没再多说什么。这时,11人陪审团的随从走了进来,他站在苏格拉底面前说:“苏格拉底,我绝不愿意因为你曾咒骂过我而找你的碴儿,因为我发现你在这里所有的日子都显示出你是最高尚、最仁慈的。现在,你已经知道我带来的是什么消息了,我们即将永别,我希望能像你一样轻松地面对这一噩讯。”但他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只得转身走了出去。苏格拉底抬头看了看他说:“我也向你道别了,朋友,我将按你所说的去办。”接着他又对我们说:“这是个多么好的人啊!自从我被关进这里之后,他就时常来看望我并与我交谈,他是那些人中间最善良的一个。你们看,他是多么真诚地为我而哭泣!但是克利托,请你过来,让我们来执行他带来的命令吧,如果毒药已经准备好了,就让他们把它拿来吧;如果还没准备,就让他们快些。”克利托说:“但是我想,苏格拉底,现在太阳还未下山呀!我知道有些人是很迟才喝毒药的,他们一直要拖到最后时刻。同时,他们总是先大吃大喝一顿,甚至还要享受一下他们最喜爱的活动。请你别太匆忙,现在还有时间啊。”
苏格拉底说:“克利托,你提到的那些人在按他们自己意愿这样行事时,他们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相信那样做是有益处的。而我不像他们那样做也是对的,因为我觉得推迟些喝毒药并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我死抓住生命不放,企图苟延残喘,那我就会瞧不起自己。我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来临,我不愿意躲避。来吧,按我说的去做。”
克利托不再说什么,他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男孩点了点头。这个男孩跑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他带着一个端着毒药的男人走了回来。苏格拉底对来人说:“好吧,朋友,关于这类事情你一定知道得很多,我该怎么做呢?”那人说:“没别的,你只须将毒药喝下去并来回走动就行了,当你感到双腿沉重时就可以躺下了。”
这时,他将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瞧了一眼手中的毒药,依然显得十分平静,他脸色没变,手也没有颤抖。他又抬头睁大眼睛看着那人,就像他平时习惯的那样,他说“我是否要洒一些毒药在地上敬敬某位神灵?”“苏格拉底,我准备的毒药刚够一个人喝的。”“我明白了,”苏格拉底说,“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向那些神灵们祈祷,因为离开尘世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说着他就将杯子举到唇边,带着宁静而欣慰的神色将杯中的毒药一饮而尽。在此之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忍住自己的眼泪,但当亲眼看着他把毒药喝下去时,我们的泪水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涌了出来。我用袍子蒙住头,独自哭着;我不是为他而哭泣。我是为自己竟会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的巨大不幸而哭泣,克利托在我之前就已站起身走开了,因为他难以忍受这巨大的悲痛。但阿帕罗道鲁斯却失声号啕起来,这使我们都悲痛欲绝。只有苏格拉底本人是个例外。他说:“这是干什么呀,你们这些古怪的人!我正是不愿看到这种情景才把女人先送走的。我听说一个人最好是在沉默中死去,所以我恳求你们安静并勇敢些。”这时,我们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大家尽可能地控制住啜泣。他来回走着,过了一会儿他说感到双腿非常沉重,于是脸朝天躺了下来,因为这是刚才那个送毒药的人对他的忠告。一个监督死刑执行情况的狱吏把自己的双手按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过了一会儿他摸了摸苏格拉底的脚和大腿,然后使劲掐了掐他的脚。问道:“你能感觉到疼吗?”苏格拉底回答说:“不。”他又掐苏格拉底的大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边掐一边告诉我们,一股寒气正在慢慢地上升,苏格拉底的躯体正从下往上开始僵硬。接着他触摸了一下苏格拉底的身体说:“当寒气到达心脏时,他将死去。”说着,他将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揭开。苏格拉底说——这是他最后的话了:“克利托,我还欠伊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他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动弹了一下,当脸上的布再次揭开时,他的双眼似乎已经定住了。克利托看到这一情景,便帮他合上了双眼和嘴唇。
一切都结束了,埃切克莱特,我们的朋友,这便是我要说的一切,这个我们熟悉的、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
【小题1】同样是“哭”,苏格拉底对学生和朋友的“哭”提出批评,对监守的哭却进行表扬,为什么?
【小题2】本文有不少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找出几例,分析它们的作用。
【小题3】苏格拉底拒绝逃亡,从容赴死,有怎样的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小题1】这是因为,在“我们”(苏格拉底的学生)的眼泪里,苏格拉底看到的主要是情感的力量,是人对肉体的本能留恋,他要求“我们”以哲学家的理性来勇敢地对待死亡。而在监守的哭声中,苏格拉底听到的主要是理性和公正的力量,他赢得了监守对公正原则的认同。
【小题2】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无论是他服药时的细节描写,还是服药后狱吏对他检查的细节,都详细而具体,读之如在眼前。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格拉底不惧死亡、视死如归的豪气和感人力量。
【小题3】苏格拉底之死,具有如下意义:
(1)苏格拉底之死是他的“美德即知识”观念的最高体现,他用生命对真善和高尚做了最好的论证。
(2)他的死是对法律和正义的最高维护。
(3)苏格拉底的死向世人证实:用暴力和杀戮来控制人类的正义和言论是无效和无力的。
(4)以不屈服、选择死亡的行为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为言论自由而献身的殉道者。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主要观点的理解和探究能力。
苏格拉底斥责我们的哭泣“没有道理”,“这等荒谬”,而对于监守,苏格拉底的评价是“他是个最好的人,他这会儿为我痛哭流泪,多可贵啊”。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眼泪里,苏格拉底看到的主要是情感的力量,世人对于肉体生命的本能留恋,他要求“我们”以哲学家的理性来勇敢地对待死亡。而在监守的哭声中,苏格拉底听到的主要是理性和公正的力量,他赢得了监守对公正原则的认同。面对死亡,他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他的尊严高贵与勇敢,没有愤世嫉俗的怒吼和幽怨,更没有自怜自艾的倾诉与悲鸣,苏格拉底以哲学家的博大胸怀和深邃理性,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厄运。
【小题2】
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苏格拉底瞧了一眼手中的毒药,依然显得十分平静,他脸色没变,手也没有颤抖”可知,“十分平静”“脸色没变”“手也没有颤抖”等细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苏格拉底为坚持真理,不惧死亡,非常淡定从容;依据原文“说着他就将杯子举到唇边,带着宁静而欣慰的神色将杯中的毒药一饮而尽”可知,临终前的“宁静而欣慰的神色”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豪气;依据原文“苏格拉底说——这是他最后的话“克利托,我还欠伊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可知,这个细节表现出他非常讲诚信。
【小题3】
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的某个问题的探究能力。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拉到人自我”的创始者。他已与耶稣基督、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一起,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四位至圣先师,堪称“人类精神之父”。 苏格拉底的一生就是一部哲学。苏格拉底之死是对“美德即知识”的学说的最高体认和实践;苏格拉底之死是对正义和法律的最高维护与忠诚;苏格拉底之死是对城邦政治和民主原则的赤诚奉献和深刻检验;苏格拉底之死不可置疑地证实了使用暴力来钳制言论的不义和无效;苏格拉底之死用生命和鲜血彰显了“多数暴政”这个后民主的重大问题;苏格拉底之死通过真善合一的人生之路完成了对死亡的“知”和超越。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划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理解和评价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结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那就是“脆弱性论证”,它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两种论证方案并非决然分隔,它们只是不同的、各有侧重的回答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毫无疑问,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更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摘编自《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材料二:
虽然现在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对道德底线崩溃现象的报道,不过,情况未必那么悲观。我认为,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还是有的。那么,这个基础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
我认为需要检讨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在道德问题上最基本的一些想法是有问题的。如果道德行为需要一些规范,这些规范一定要有相当的稳定性,不可能说建立一个新道德就马上建立一个新道德。但是,中国社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是不断的革命加上改革,老是在动荡中,或者老是在变动中,这就使得所有人都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可以变的,包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一个现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基本不是现代社会形成的,都是传统的。我们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包括要有诚信、不要杀人、不要放火、不要偷盗,哪一种是现代社会形成的?所以一个真正良性的现代社会,不在于形成一套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新道德,而在于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当中有很好的维持。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我们要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新道德、新伦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应当用比较有强度的、有基础的道德来制约市场经济发展,要使市场经济能够服从最基本的心理规范。资本主义追求的就是利润,市场经济必然唯利是图,不可能从市场经济的内部产生出不讲利润的道德。如果资本主义有道德,那么它一定是外在的东西,基本上是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在人类千百年文明历史中所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西方社会的道德,基本上是以基督教、天主教等为基础而形成的。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本身不可能产生道德,市场经济最大的动机就是追求利润。现在对我们道德冲击最大的不是集权主义,而是市场经济这匹脱缰的野马。
我们应该明确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单位是家庭。以家庭为中心,是一个比较能有效克制恶性个人主义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道德主体承担单位,像西方那样,明确规定基本的道德主体承担单位就是赤裸裸的个人,然后大家在赤裸裸的个人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为规范,这在中国社会是不适用的。因为儒家的基础和基督教的基础不一样,基督教不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赤裸裸的个人。如果我们要进行道德重建,首先要确定道德重建的主体是什么。如果我们不是把道德重建的全部重心放在重建家庭、保护家庭之上,如果连一个家庭都不能建立起来,我们谈亲情、谈同情、谈爱心都是空的,都是大话、废话。
与重视家庭、保护家庭最切近的是儒家传统。这方面有很多错误的看法需要澄清。比如,最近十年来,某些似乎很了解现代社会的人把“亲亲相隐”批得一塌糊涂。而事实上已经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订,就是明确引入“亲亲相隐”原则。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一下西方的法律制度,就知道“亲亲相隐”在所有西方国家都是一个原则。事实上中国传统对这个问题的考虑远比西方早而深刻,但现在西方做得比我们好。
(摘编自《以家庭作为道德重建的中心》)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关于“道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小题5】有人说,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当中维持得越好,这个社会就相对运行得越好。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①文章整体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②文章首先提出中国道德基础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问题,然后分析了中国人自己在道德问题上最基本的一些想法有哪些问题,分析过程中既有对当下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道德重建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③最后,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当代中国应如何进行道德重建。
【小题5】我同意这种观点。理由:①传统道德是指一个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传承的道德成果的总和。②有良好的传统道德维持,社会运行才能更好。正如疫情期间,大量的医护人员支援疫情严重的地区,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远离家乡和亲人,最终使疫情得到控制。③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人人自私自利,试问社会能够运行良好吗?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人们这样问之前”时间错乱,材料一第3段是说“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这个问题。
故选B。
【小题2】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项,“传统道德一经形成,就应当永恒不变”错,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第3段中说的是“一个真正良性的现代社会……而在于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当中有很好的维持”,而不是说“永恒不变”。
故选D。
【小题3】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讲道德是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偷换概念,材料一第4段是说“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选项偷换为“讲道德”。
故选C。
【小题4】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本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道德重建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在论证当代中国应如何进行道德重建时,作者通过对中西方最基本的道德单位的对比,使论证更充分有力。
【小题5】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若同意此观点,则可以从良好的传统道德对社会的作用方面入手,适当举例。若不同意此观点,则可以从传统道德的弊端等方面入手分析。
本题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围绕文本解答,言之成理即可。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有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子女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者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也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观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迷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夭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要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明清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迷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小题4】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小题5】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
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会使学生减少或部分失去探索未知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有局限性。
【小题5】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
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后孔子时代的儒学则坚持‘不作’的精神”错误,原文只是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
B. “‘述’……,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含义所取代”错。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中的表述是“‘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等等”,可见选项有两个问题,其一为扩大范围,把《说文解字》换成“古代辞书”;其二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所取代”,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C.“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是这样的“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文中关于“述”和“孝”的统一关系是作者的认识,也就是说“这种理解”的具体内容是本文作者的认识,而孔子并未论及孝的内涵,也没有谈论关于孝和述两者间的关系,更没有说明二者是统一的这类观点。
故选D。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
故选B。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主要观点。阅读材料二可以发现,这则材料主要是围绕“孝”展开论述的,而论述的中心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通读四个选项可知,A强调“追求真理”会付出代价,B强调“敬畏自然”,C强调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D仅仅强调了“事亲”;只有C项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论据。
故选C。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题干为“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解答本题主要看材料三的内容。
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总结出第一点,积极方面的作用是:“‘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已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从材料三第二和三两段总结出消极方面的内容: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
本题问“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题模式为,从论证结构和方法两方面加以总结,并举出例子简要说明。
论点、论据上,材料二论点明确,且论据多为孔子的有关“孝”的言行。论证上,先从“孝”“述”的基本含义入手,然后是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最后扩而广之,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动,加深论证,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论证方法上,大量引用相关古籍中的言论,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如: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混乱,人心涣散,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国之道,一些学者、教育家、作家却更加关注国民性改造,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选择了可称之为“无用之学”的美学。他们对美学的热衷,倒并不完全是单纯地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而是另有原委,那就是拯救人心。由于以养育人心为目标,审美功利主义思想具有突出的矛盾结构:无用—有用,无为—有为,出世—入世,审美—功利。现代美学家在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框架里,把这些矛盾的方面融合在一起。与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美学相比,明显更具现实性。但是,与中国古代美学相比,思辨性、系统性却大大增强。所谓审美功利主义也是就其强调审美内在育人功能而言的。
美育问题本来就关涉美与善的内在关联,而实际上中国现代美学家们都有美育和德育相互交融的意向。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介绍了西方的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并列说,把这四育作为培养“完全之人物”的途径。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他指出,西方自亚里士多德到席勒,“皆以美育为德育之助”,因为“审美之境界乃物质之境界与道德之境界之津梁也”。培养理想人格,美育与德育是不可分离的。
(摘编自杜卫《中国现代美学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
材料二: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或美与德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即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如此,自孔子以来,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境域。像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将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一个有德的人,只要“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使人的形貌成为道德的表象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形态的儒家伦理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儒家关于美、德关系的看法限定在个体化的人性养成方面,但事实上,它却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比如在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中,讲究“礼乐刑政”四科并举,即《礼记·乐记》所谓“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按照儒家柔性化的治国理念,礼乐教化永远比刑罚政令具有优先性。这种状况说明,如果礼乐本身是审美与道德的混融,如果礼乐的价值不仅仅涉及个人德性的涵养问题,那么审美和艺术教育的价值也必然随之放大。
(摘编自刘纪成《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材料三:
在西方美学中,有一个影响巨大的传统,认为在艺术中美与道德是分离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从形式论和对神的信仰的角度论述美,但从认识论和道德论的角度反对艺术。他认为:艺术家摹仿人性的低下部分,以刺激欲望,不利于城邦公民的教育;艺术是一件太严肃重大的事,不能只交给艺术家;私人的喜好要让位于共同的善。
当然,在欧洲还另有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坚持认为艺术具有积极的一面,有利于人的教化,即使在艺术中具有某些非道德的情节时,仍在实际上有符合道德的效果。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作了分析,认为像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的悲剧,尽管有像《俄狄浦斯王》中的乱伦和《美狄亚》中的凶杀的情节,有残暴和血腥的场面,但这种悲剧能产生的“哀怜”和“恐惧”情感,具有“疏泄”的效果,从而促进心灵的净化。因此,悲剧具有对城邦的公民进行教育的功能。
(摘编自高建平《艺术怎样才能通向道德》)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审美与道德”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解析】
【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审美与道德’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与柏拉图观点相同”错,曲解文意,据材料三的第二段“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作了分析,……从而促进心灵的净化。因此,悲剧具有对城邦的公民进行教育的功能”可知,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观点不同。
故选D。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项,张冠李戴,作者用王国维的事例来证明美育与德育有抗交融的意向,而不是王国维为了证明。
B项,“因为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错,强加因果,据材料二的第二段“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可知,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C项,曲解文意,“礼乐刑政”四科并举是为了说明美德关系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
故选D。
【点睛】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A.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可以帮助建立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还能帮助建立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B.“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人们这样问之前,“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的问题便已经在内心产生了。
C.“崇高性论证”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
D.之所以叫“脆弱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从个体的有限性和脆弱性出发,论证缺少道德的危害和讲道德的重要性。
A.当代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应是传统道德,正是传统道德支撑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使其不至于道德底线崩溃。
B.道德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产生就与之俱来的东西,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经过反思和选择之后的产物。
C.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单位和西方是全然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生硬移植西方道德。
D.传统道德一经形成,就应当永恒不变,这样的社会才可能运转得良好。
A.比尔?盖茨这样的资本家做慈善主要靠传统中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驱动,而不是靠市场经济的内部自发产生的基本道德规范驱动。
B.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主张,是矫枉过正,在今天值得反思和检讨。
C.人类之所以讲道德,是因为讲道德是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现和呈现,使人不仅显著而且自豪。
D.儒家的“亲亲相隐”原则体现了儒家对天伦之情的重视和维护,但在当代中国却遭遇误解,这可能与百年中国激进的反传统有关。
A.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则坚持“不作”的精神。
B.“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阐述”等含义取代。
C.《中庸》一书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
A.作为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子女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服丧同样时长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是对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故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A.上苍为每个人的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份崇高敬意。
C.思想文化是国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A.20世纪初,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选择了美学,具有审美功利主义思想,强调审美内在功能。
B.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说明美与善存在差异,不可相互取代。
C.从儒家礼乐教化永远比刑罚政令具有优先性的治国理念,美、德关系有家国天下的价值。
D.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做出的分析,与柏拉图观点相同,认为在艺术中美与道德是分离的。
A.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介绍了西方的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并列说,目的是证明中国现代美学家们都有美育和德育相互交融的意象。
B.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因为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
C.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儒家关于美、德的看法限定在个体化的人性养成方面方面,如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中,讲究“礼乐刑政”四科并举。
D.《美狄亚》这种悲剧产生的“哀怜”和“恐惧”情感,具有“疏泄”的效果,从而促进心灵的净化,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观点说明艺术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5 *人应当坚持正义测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课时练习,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家作品简介,写作背景,文学常识,字词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5 *人应当坚持正义当堂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课内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