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6.2 *为了忘却的记念第2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6.2 *为了忘却的记念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直截了当,导入新课,赏析课文,重点突破,合作探究,难点突破,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目标
1.结合社会背景,认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感悟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
3.比较鉴赏《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课文在情感上的异同。
重点难点
1.诵读文中的七律诗,揣摩文中的含蓄语句,感悟作者的情感。
2.分析典故的作用。
3.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直截了当,导入新课
敏感直率、执着乐观的白莽,纯洁善良、纯朴正直的柔石,以及如他们一样的“很好的青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了。鲁迅先生对此有何反应?又做了什么样的思考呢?
二、赏析课文,重点突破
(一)理解当时上海的报章的态度
1.思考: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上海的报章的态度是怎样的?
2.学生讨论、明确。
明确:“不敢载”,不是不愿载,只是慑于国民党的严酷统治,不敢报道;“不愿”者在斗争中采取超然的立场,不想介入,不打算采取鲜明态度;“不屑载”是认为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是小事一桩,不值得报道,充满轻视意味。
(二)鲁迅先生在青年作家被捕、被害后的言行
1.速读课文第四部分,概括鲁迅先生在青年作家被捕、被害后有哪些言行?
2.学生阅读,交流明确。
明确:(1)因不愿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辩解而避居在客栈中;(2)对被捕青年无比牵挂;(3)惊闻青年作家被害,作诗抒发内心的悲愤之情。
3.怎样看待鲁迅先生的“逃走”?
(1)学生精读相关文段,思考、讨论。
(2)学生发言交流,教师给予合理评价。
(3)教师点拨。
①如何理解“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这句话的意思?
②为什么要讲《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
(4)讨论明确。
明确:①“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鲁迅身为作家,与书店签订合同,自然属于常情,可是鲁迅却不愿意为此辩解,因为官厅是不讲理的。他们对革命作家污蔑、罗织罪名还恐不足,因辩解而送上门去实属不智之举。联系下文说柔石的“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明白”二字也颇有意味:因为这是卑劣的诬陷,案情是无法讲明白的,也是不允许讲明白的。“明白”一词隐晦曲折地揭露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②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捉拿同情岳飞、反对他的道悦和尚,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问鲁迅的下落,只因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这说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和尚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体现了顽强的“韧”的精神。
4.理解鲁迅先生在惊闻五位青年作家遇害后内心的悲愤之情。
(1)学生朗读相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师点拨。
①仔细揣摩课文语句“……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依据文本,尝试补写省略的内容。
②深情诵读“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理解作者的悲愤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入情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三)比较鉴赏,领悟情感
1.《记念刘和珍君》与本文在感情线索上的共同点是什么?(“悲愤”)同是纪念被反动派虐杀的进步青年,同是抒发作者的悲愤之情,那么是否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一模一样的呢?分组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完成下表。
2.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发展变化说说两篇文章的情感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明确:首先,写作背景不同。《记念刘和珍君》写于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不久。当时全国正处于革命高潮到来前夕,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政府已处于风雨飘摇中。段祺瑞执政府为了推卸罪责,诬蔑被害的爱国青年是“暴徒”,并通缉所谓“暴徒首领”。反动文人为了掩盖其主子的血腥罪行,也诬蔑广大群众是“受人利用”,是“自蹈死地”等。因此,粉碎敌人的诬陷,揭露敌人的罪行,以加速他们的灭亡,这是形势的需要。《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烈士被秘密杀害两周年之后的1933年2月,当时白色恐怖还很严重,烈士遇难两年来,真相还未为人所知。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白色恐怖下,作者不可能畅快地直抒胸臆,某些内容、某些感情只能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去领悟。其次,作者的思想立场不同。1926年“三一八”惨案前后,鲁迅还是个刚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主义者。1933年,鲁迅写《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已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长期的革命斗争,使他对反动派的认识更深刻了,对革命道路的曲折艰难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因此他比过去更能够冷静地面对黑暗的现实。因而《为了忘却的记念》比《记念刘和珍君》就显得更深沉,更能体现鲁迅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为了忘却的记念》末尾的“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正表现了鲁迅对反动统治者,对黑暗现实和对革命的深刻认识。
三、合作探究,难点突破
研读、揣摩文章第五部分与第一部分第1段,明确本文题目的含义。
1.学生齐读第五部分。
2.再次默读,思考:在这一部分文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情感?
(1)学生分析思考、发言交流。
(2)师生讨论、明确:第五部分第1段作者把自己与柔石他们对照着说,采用排比句式,表现鲁迅先生内心沉重、不能忘怀的情感;后文借用向子期写《思旧赋》“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的典故,表达自己内心郁结着不可抑制却又不得不有所节制的悲愤之情;“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文章最后“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预言光明的到来和烈士的血不会白流,表现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3.对照阅读全文第1段与最后一段,综合本文的学习,思考:如何理解“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题目的含义?
(1)学生阅读并思考。
(2)学生交流、总结:这两段文字合起来算是解题性文字,说明作者因为内心郁积着深广的却又不得不压制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负累而感到窒息。而在当时“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政治环境中,他只能“写几句文章”来减轻精神的重压。同时,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战士,意识到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的战斗精神。因此,所谓的“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记念”是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
(设计意图:正确理解标题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标题,把握情感。)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
2.课外选读:鲁迅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板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
篇目
相同点
不同点
原因
所纪念的人
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篇目
相同点
不同点
原因
所纪念的人
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
哀悼革命烈士,痛恨反动势力
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爱国青年
惨案发生后,革命高潮即将到来,北洋军阀风雨飘摇
《为了忘却的记念》
1931年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
柔石等“左联”五烈士
白色恐怖严重,“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6.1 记念刘和珍君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比较阅读,感知人物形象,精读课文,探究情感,合作探究,归纳写作手法,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6.1 记念刘和珍君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导图引路,概览全文,再读课文,重点突破,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二单元8(荷花淀 *小二黑结婚(节选) *党费)8.1 荷花淀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细读课文,重点突破,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