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高频考点及答题方法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高频考点及答题方法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共20页。
【高频考点解说】
高频考点1 分析人物情感
【题干关键点】人物;情感
【思路梳理】
第一步,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第二步,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所变达的情感
【答题示范】
公式:翻译诗句+分析技巧+表达情感
模板:诗歌抒发了作者/诗人/词人……的情感
高频考点2 赏析诗句
【题干关键点】某句;表达效果
【思路梳理】
第一步,通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
第二步,从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分析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第三步,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什么哲理等)
【答题示范】
公式:特色词语/表现手法+具体表现内容+表达效果
模板:运用……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有……的表达效果/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蕴含了……的哲理
高频考点3 炼字
【题干关键点】某个字;赏析;妙处
【思路梳理】
第一步,分析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的手法;
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情感
【答题示范】
公式:词语含义(+手法)+具体表现内容+表达效果(情感)
模板:X字在句中的意思是……/运用了……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特点或状态),烘托了……意境,表达了……情感
高频考点4 描绘诗歌画面
【题干关键点】画面;描绘
【思路梳理】
第一步,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句大意;
第二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意象,运用联想或想象充实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内容;
第三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注意语言力求优美
【答题示范】
公式:选取字词/意象+联想画面
模板:诗歌/诗句描绘了一幅……(时间),……(地点),……(意境特征)的画面/图景
高频考点5 分析写作手法
【题干关键点】写作手法;分析
【思路梳理】
第一步,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确定诗歌运用的写作手法,并分析该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题示范】
公式:写作手法+内容+情感
高频考点6 分析人物形象
【题干关键点】人物形象;特点;分析
【思路梳理】
第一步,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第二步,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人物所处的环境,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示范】
公式: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分析
模板:诗歌描摹了一个……的形象,写出了……,表达了……
【中考真题实战】
(2023·湖北黄冈中考)
【甲】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望蓟门①
祖 咏
燕台一去②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④。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⑤,论功还欲请长缨⑥。
【注】 ①蓟门:唐朝屯兵之地。②燕台一去:一到燕地。③三边: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④危旌:高扬的旗帜。⑤投笔吏:东汉人班超。他投笔从戎,后来因功封为定远侯。⑥请长缨:缨,捆绑用的绳子。西汉人终军曾向汉武帝主动请缨,出使南越,后常用来指请求参军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
请赏析【甲】诗三、四两句中的“钟”和“割”这两个字的妙处。(4分)
两首诗都紧扣“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请结合两诗的最后两句内容,说一说两位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2023·湖北武汉中考)
送友人归闽
王 毂
东南归思切,把酒且留连。
再会知何处,相看共黯然。
猿啼梨岭路,月白建溪船。
莫恋家乡住,酬身在少年。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首联中“归思切”“且留连”写出友人的归乡情切和朋友间的依依不舍。
颔联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他日在异乡重逢的画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
颈联展开想象,以“猿啼”“月白”来描绘归途情境,流露出诗人的关切之情。D.尾联中诗人在离别之际劝勉友人不要依恋故土,要趁着青春年少实现人生价值。
(2023·四川自贡中考)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①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②唐突③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 ①二龙:争战的双方。诗中指曹操和孙权。②鲸鲵:大鱼名,这里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队。③唐突:触犯。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开篇照应标题描绘赤壁之战的紧张情势,“扫地空”写出了曹操的惨败之状。B.第三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烈火张天映照云海的景象,再现了火烧赤壁的情景。
第五句点出送别主题,诗人想象友人沧江独望,表达对友人遭遇贬谪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将怀古与送别融为一体,用怀古来贯串全诗,借送别来突出怀古之情。2.结尾“我欲因之壮心魄”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中考真题实战答案】
(2023·湖北黄冈中考)
【参考答案】“钟”是“聚集”的意思,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2分);“割”是“分”的意思,突出了泰山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2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 题干关键点:赏析;“钟”;“割”;妙处 考查炼字
【解题思路】 第一步,把所炼之字放入语境中理解其意思;第二步,结合诗句的内容和主旨,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据题精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意思是“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写活了,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丽都给了泰山;“割”是“分”的意思,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以一种主宰的力量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使山的两边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高大的形象。
2.【参考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将众山的渺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分)。“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写“望”后之感,表明了作者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2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两首诗;最后两句;情感 考查分析作者情感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两首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第二步,紧扣诗歌中的“望”字,结合两首诗歌最后两句的内容或运用的手法,分析其抒发了何种情感。
【据题精析】【甲】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那众山是多么低矮渺小”。诗句写作者由“望岳”产生“登岳”以俯瞰众山的愿望,并将众山的渺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表现了其不怕困难,敢于登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乙】诗中“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意思是“小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主动请缨”。作者写“望”后之感,连用两个典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表明自己想要投笔从戎,请求上战场杀敌、保卫国家的远大志向。
【诗意】《望岳》 泰山(的景色)怎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层云生起,(看后)使(人)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那众山是多么低矮渺小。
《望蓟门》一到燕地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防地带的日光映照着高扬的旗帜。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侧的渤海与北翼的燕山山脉护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主动请缨。
(2023·湖北武汉中考)
【参考答案】B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内容;思想感情:不正确 考查辨析诗歌内容和分析诗人情感
【解题思路】 第一步,理解诗歌大意;第二步,结合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一一辨析选项中的表述,判断正误。
【据题精析】 B.颔联“再会知何处,相看共黯然”的意思是“(我们)再次相见不知道会在哪里,相对无言,黯然神伤”写的是分别时的画面:因为不知道何时何地才能相见,因而相对无言,黯然神伤。故选项中的“颔联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他日在异乡重逢的画面”表述有误。
【诗意】 友人要回闽地,我与他喝酒,依依惜别。(我们)再次相见不知道会在哪里,相对无言,黯然神伤。(友人)听着猿猴的叫声上路,月白风清时,已抵达建溪。不要过于依恋家乡的生活,要趁着青春年少实现人生价值。
(2023·四川自贡中考)
1.【参考答案】C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 题干关键点:理解;赏析;不正确 考查辨析诗歌内容
【解题思路】 第一步,阅读诗歌,大致理解诗歌内容;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一一分析四个选项,判断正误。
【据题精析】 C.“表达对友人遭遇贬谪的深切同情”表述错误。第五句点出送别主题,诗人想象友人离去后在沧江独望,表达了离别之情,并未表达对友人遭遇贬谪的深切同情。
2.【参考答案】①怀古之情: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突出周瑜的事迹,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1分)。发壮志豪情:后四句借写送别之景,展现自己的壮志胸。诗人希望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消息,含餐地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和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2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 题干关键点:结尾;情感;分析 考查分析诗人情感
【解题思路】 第一步,阅读诗歌,理解结尾句的意思:第二步,联系整首诗歌内容及其历史背景,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据题精析】“我欲因之壮心魄”的意思是“我想借你的书信抒发壮志豪情”。阅读诗歌可知,本诗可分两层,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突出周瑜的成就,展现了周瑜从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击破曹操几十万大军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后四句则是诗人在送别时有感而发,诗人想象友人独望沧江观看赤壁古战场的景象,希望友人经常来信报告佳音,想要借友人的来信来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可见友人也是有功业抱负之人,诗人借此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壮志豪情。
【诗意】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在这里大破曹公。君去大江观看清而明净的江水,看到了当时留下的鲸鲵争斗的遗迹。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我想借你的书信抒发壮志豪情。
【高频考点训练】
训练1
桂州①腊夜②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③。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④,辛苦向天涯。
【注】 ①桂州:唐代州名,今广西桂林。②腊夜:除夕之夜。③赊:远,长。④骠(pià)骑:汉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诗人的主帅桂州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首联写诗人除夕一直守岁到三更已尽。一个“仍”字表现出诗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凄凉心情。
B.“雪声偏傍竹”一句,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雪落之声衬托夜之寂静,表现出诗人的孤独。
C.颈联写景,先听觉后视觉,通过所听所看,把诗人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言外。
D.尾联呼应首联,点出离家万里、岁末不得归家的原因。整首诗主要表现出诗人因跟随主帅却不得志的奔波之苦及烦闷之情。
2.颔联中“寒”字用得很好,请加以赏析。(4分)
训练2
宣城①见杜鹃花
李 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②三月忆三巴③。
【注】①宣城:郡书,今属安徽省。②三春:春季。③三巴,古地名,巴、巴东、巴西三郡的合称,这里指诗人的家乡。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前两句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对比和联结,真实地再现了诗人触动乡思的过程。
后两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联起来,一句三顿,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愁肠百结的悲切伤痛。
C.诗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写暮春时节的景象。
D.此诗中的“子规”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子规”均是运用起兴的手法,奠定悲伤的情感基调。
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分)
训练3
蓟①北旅思
[唐]张籍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②。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客亭③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注】 ①蓟(jì):古地名。在今北京西南。②白苎(zhù)词:《白苎舞歌》,是一首吴声歌曲。③客亭:驿事古代迎送官员或宾客的处所。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本诗前两联的着眼点不同,首联落笔于自身,侧重过去;领联重点写身外,侧重现在。
“独语”似是诗人在自说自话,将诗人失意的情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C.尾联描述了驿亭门外杨柳青青,朝南那面的杨柳枝被折没的画面,营造了孤寂的氛围。
D.这首诗歌感情脉络细腻真切,委婉动人,通篇用词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2.本诗颈联写到“多愁只自知”,请简要分析诗人有哪些“愁绪”。(3分)
训练4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抱膝灯前影伴身”所展现的场景,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3分)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抒情独具匠心,请赏析其妙处。(3分)
训练5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①
李商隐
竹坞②无尘水槛③清,相思迢递④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 ①崔雍崔衮:诗人的重表叔兼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是诗人的朋友。②竹坞:竹林环抱荫蔽的船坞。③水槛: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也是题中的“骆氏亭”。④迢递:遥远的样子。
下列对这两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第一句一问一答,羁旅之愁、不得归之苦跃然于纸上;第二句写了眼前景,愁苦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B.【乙】诗前两句由清幽景色写到别后相思,“隔”不仅表明“身隔”,而且曲折地显示了“情通”。
C.【甲】诗最后一句呼应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对与家人共叙别情的期待;【乙】诗最后一句写出了环境的寂寥,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深。
D.两首诗都写出了秋雨的凄冷,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语言含蓄隽永,表达了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
2.请结合全诗内容,分别赏析两首诗歌的第三句。(4分)
【高频考点训练答案】
训练1
1.【参考答案】D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 题干关键点:理解;分析;不正确 考查辨析诗歌内容
【解题思路】 第一步,通读四个选项,明确各选项表述的内容;第二步,联系诗歌中的相关诗句,通过对诗句的分析,判断选项正误。
【据题精析】 D.尾联的意思是“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主帅,艰辛劳苦还滞留天涯”。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抒发了诗人怀乡思归之情,并未表现诗人“因跟随主帅却不得志的奔波之苦及烦闷之情”。
2.【参考答案】“寒”是“寒冷”的意思(1分),这里指诗人在寒冷的雪夜里几次梦回家乡(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因思乡而产生的凄凉孤寂之情(2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 题干关键点:“寒”;赏析 考查炼字
【解题思路】第一步,理解该字所在诗句的意思及该字的本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诗句中,体会其语境义;第三步,分析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据题精析】“寒”的本义为“寒冷”。“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的意思是“雪花沙沙作响,偏落在竹林旁,凄寒之夜好几次梦见回到家乡”。诗人在寒冷的雪夜里几次梦回家乡,体现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梦”字前加一个“寒”字,不仅说明诗人是在寒夜做的梦,更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使梦带上悄怆的感情色彩,反映出诗人由于思乡而产生的凄凉孤寂之情。
【诗意】(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已尽,回乡之路仍有万里长。雪花沙沙作响,偏落在竹林旁,凄寒之夜好几次梦见回到家乡。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主帅,艰辛劳苦还滞留天涯。
训练2
1.【参考答案】C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 题干关键点:理解;赏析;不正确 考有辨析诗歌内容
【解题思路】 第一步,理解诗歌大意;第二步,根据选的表述,结合诗歌内容逐项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一项。
【据题精析】 C.由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村鹃花”可知,诗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来写暮春时节的景象,并未运用“嗅觉”来写景象。
【参考答案】诗歌前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蜀国子规鸟”是回忆的虚景,“宜城杜鹃花”是眼前的实最(1分),虚实结合,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虚实结合;分析 考查分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 第一步,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据题精析】“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家乡蜀地时,曾听过子规鸟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杜鹃花”。这两句诗形成了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诗人触动乡思的过程。诗人本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地的杜鹃鸟,却在诗中将两者的顺序颠倒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子规鸟,后写眼前的实景--杜鹃花,渲染出强烈的思乡之情。
【诗意】(我)在遥远的家乡蜀地时,曾听过子规鸟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杜鹃花。(杜鹃)每叫一回,就让人愁肠寸断,在三月明媚的春光里,(我)思念起家乡。
训练3
1.【参考答案】A
三段式解折
【考点推导】 题干关键点:理解;赏析;不正确 考查辨析诗歌内容
【解题思路】 第一步,通读诗歌,大致理解诗歌含义;第二步,将选项表述与诗歌内容进行比对分析,判断正误。
【据题精析】 A.首联写诗人每天都在遥望故乡,落笔于自身,侧重现在。颔联写诗人常送友人归乡,重点写身外,追忆往昔自己离家时的情景,是侧重过去。故本项表述错误。
2.【参考答案】①欲归不得(或“思乡而不能回”)的失落与无奈(1分);②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寞(1分);③仕途失意(或“政治上失意”)的感慨(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 题干关键点:分析;“愁绪” 考查分析诗人情感
【解题思路】 第一步,理解诗歌大意;第二步,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有哪些“愁绪”。
【据题精析】“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写诗人漂泊在外,常常遥望故乡的方向,唱起家乡歌谣,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欲归而不得的无奈;“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写诗人在送别友人时,不禁忆起自己离家时与亲人依依难舍的情景;最后两联写南归行人之多,与诗人独不得归形成对照,诗人只能“独语”,至此,诗人那寂寞悲愁、失意憔悴的形象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寞,以及对仕途失意的感慨。
【诗意】(我)每天都在遥望故乡,徒然地唱着故乡的《白苎舞歌》。常常因为送友人归故乡,追忆起当年自己离乡时的情景。(我)在不如意时还喃喃自语,几多乡愁只有自己知道。驿亭门外杨柳青青,朝南那面的柳枝已经被我折没了。
训练4
1.【参考答案】深夜,诗人双手抱膝坐着,对着孤灯,形影相吊(1分)。诗句蕴含着诗人的孤寂之感、思乡之情(2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场景;情感 考查描绘诗歌画面并分析诗人情感
【解题思路】 第一步,理解题干中诗句的意思;第二步,结合句意,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场景;第三步,结合诗句所展现的场景,分析诗人情感。
【据题精析】“抱膝灯前影伴身”的意思是“(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抓住“抱膝”这一动作议及“灯”“影”等意象,发挥想象,描述诗句所展灯前”都写出了诗人缺少温暖、彷徨现的场号失落的感觉:“影伴身”表明了诗人形单影只的孤独处境,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思念家乡与亲人的心情。
2.【参考答案】诗人运用想象(或“虚写”“落笔对方”)参考答系(1分),写冬至深夜,家人或许也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1分)。诗人通过想象家人周念着自己,来表达自己的思亲之切,委婉含蓄,令人回味(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于关键点:抒情;妙处 考查赏析诗句
【解题思路】 第一步,理解诗歌后两句的意思;第二步,结合句意,分析这两句诗抒发的情感及其在抒情上的特点,赏析其妙处。
【据题精析】“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意思是“我想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的人”。这两句诗运用想察,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还围坐在灯前,谈论、想念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抒发自己的思家之情,使情感扩大化,真实感人。诗人没用华丽的词句,而是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意】 我居住在邯郸客店的时候,正逢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想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的人。
训练5
1.【参考答案】D
三段式解价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赏析,有误 考查辨析诗歌内容
【解题思路】 第一步,大致了解诗歌的意思;第二步,通读四个选项,结合诗歌内容一一辨析四个选项正误。
【据题精析】 D.【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虚写,诗人描写想象中与家人相逢后畅读的景象,而【乙】诗写诗人宿在路氏产看到雨前秋景,描写的景色都是实写。故本项中的“两首诗都………虚实相生”表述错误。
【参考答案】【甲】诗第三句播写了诗人想象与家人团李考然室聚,共剪烛芯的场景(1分),表达了诗人思归之情(1分)【乙】诗第三句渲染了萧瑟凄凉的围,烘托了诗人落寞的心情(1分),为后一句的内容埋伏笔(1分)。
三段式解析
【考点推导】题干关键点:赏析;第三句 考查赏析
【解题思路】第一步,理解两首诗歌第三句的意思;第二步,根据诗意并联系全诗内容,分析诗句的作用。
【据题精析】【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意思是“我何时将要回到家乡,和你在西屋的窗下共剪烛芯”,联系首句中的“未有期”可知,诗人归期无望,只能想象在西屋的窗下与亲人共剪烛芯,只有将心中的寂寞与思念寄托在将来,表达了诗人的思归心切。【乙】诗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的意思是“深秋时节,天空上的阴云连日不散,霜也下得晚了”,诗句描绘了一幅阴霾不散的深秋景象,渲染了萧瑟清冷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和思念友人之情。联系第四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可知,因连日阴霾天气才会下雨,因为秋霜下得晚才留有残荷,第三句为后句所展现的景色埋下了伏笔。据此进行分析。
【诗意】《夜雨寄北》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不确定归期,今夜巴山的夜雨渐渐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子。我何时将要回到家乡,和你在西屋的窗下共剪烛芯,那时我再对你追述今夜巴山的秋雨和我深切的情思。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林环抱荫蔽的船坞,没有尘埃,傍水的骆氏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悠悠飘向远方,却隔着重重的高城。深秋时节,天空上的阴云连日不散,霜也下得晚了,只留下几片枯残的荷叶,供人聆听雨珠滴落的声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频考点及答题方法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共25页。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语言鉴赏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共19页。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高频考点答题技巧,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考记叙文考点四大类,四)层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