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历史的现场》知识探究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历史的现场》知识探究练习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历史的现场》知识探究练习第2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历史的现场》知识探究练习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历史的现场》知识探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历史的现场》知识探究练习,共7页。
    第三单元知识探究学习目标分析深度学习建议1.认真阅读课文,梳理相关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本单元涉及的历史人物有屈原、苏武、秦始皇贏政、后唐庄宗等。2.在史料阅读的基础上,形成对人物的认识和评价,选择合适的问题或角度切人思考。3.适当拓展阅读其他史传名篇(如《荆轲刺秦王》《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归纳出其特点。4.尝试写作人物短评,阐述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必备知识深度探究探究点1:推断文言实词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篇幅虽不长,但内容丰富,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因此,在答题时就要有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力。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即“因文定义”。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前文是说借助于舟船的人,后文说横渡江河,所以可以推断出其意思应为“游泳”。2. 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例如,“其曲中规”中的“中”,如果能联想到成语“中规中矩”,就可以推断出其意思为“合乎”3.借助句内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解释文言实词时,可以借助词性和这个词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推断其意思。例如,“用心一也”中的“一”,由句子语法结构可以看出,在这里应当作谓语,所以应当作形容词,解释为“专一”。4.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古人为文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把握住相关句子的结构特点,就可以推断出相应词语的意思。例如,“追亡逐北” 的“北”。联系到“亡”是逃跑的人,可以推断其也应译为逃跑的人。探究点2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1.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我们一旦见到不及物动词后面带着作宾语的名词或代词,就应当首先考虑这个不及物动词是不是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代词宾语“之”,所以为使动用法,是“使之活”之意。(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为少见。在判断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时,我们应根据上下文关系,看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否对宾语具有处置意味,也就是它要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实施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动作。例如: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这句中“朝”是及物动词,意为“朝见"。但是,各诸侯国去朝见秦国,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能“序八州”的强大的秦国迫使他们来朝见的,所以,“朝”应解释为“使(同列)朝见”。(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例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句中的“苦”“劳”处在动词的位置上,表达的意义是“ 使心志受苦”“使筋骨劳累”,是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形容词或名词都有意动用法,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是形容词,由于“我”客观上并没有改变,是“吾妻”“认为我美丽”,因此“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探究点3:常见的被动句的形式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被动句的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表被动。即“谓语+于”的形式。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2.用“受”“受……于”表被动。构成“受+谓语”“受+谓语+于”的形式。例如:(1)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报任安书》)(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3)用“为” “为……所”“……为所……”表被动。例如:(1)吴广素爱人,土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3)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4)用“见”“见……于”表被动。构成“见+谓语”“见+谓语+于”的形式。例如:(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用介词“被”表被动。构成“被+动词”的形式。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不出现任何表被动的标志,只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是句意表被动。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探究点4:整体阅读文言文方法整体阅读步骤:人物传记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弘扬正气,贬斥邪恶。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要根据写人记事的特点,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初读文本,圈点勾画,以“词”疏意。标出人名、时间、地点、官职,初步了解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梳理文章大意。再读文本,层层画读,以“题”悟意。借助题目来阅读,以帮助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对于文本细节的翻译经常遇到障碍,这个时候就可以边读文章,边审读文意概括分析题,利用其中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读懂文章。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义,又为解答概括分析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了依据。三读文本,梳理内容,以“文”会意。思考文章主要人物是谁,经历了哪些事件,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的评价,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或说明了什么道理。关键能力深度训练学科素养:从整合与语理角度考查解释推断词义能力。典例1 [解释推断能力]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鱣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解析:第一处的关键词有“粜”“作”“挟”“坊”等,此外,“多作”的“多”字在翻译时要注意将其放在“作”的后面。再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补充和推断,可得出相应答案。第二处关键词有“体”“浑涵”“雄视”和“鲜”等。本题难度较大,翻译时同样需要结合语境进行组词和变通。根据“体”可组词为“文体”可知,此处的“体”就是指“文章”。而“浑涵”也可组词为“浑然一体”“有涵养”等,再进行适当变通,用近义词替换。答案提示 ①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②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学科素养:从整合与语理角度考查对文言现象的领会理解能力。典例2 [领会理解能力]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王涣)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 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镈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解析:第一处,简贤选能:对称结构,“简、选”意思相同,都译为“选拔”;“贤、能”,原都是形容词,这里作动词“简、选”的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贤明的人、有才能的人”。拾遗补阙:对称结构,“拾、补”都是动词,译为弥补;“遗、阙”作动词的宾语,动词活用为名词,译为“有遗漏的地方”。奉:捧。第二处,多:形容词,处在动词的位置,译为“有很多”。“奸猾”原为形容词,现处在宾语的位置,活用为名词,译为“奸猾之徒”。悉:全部。诛:杀。答案提示 ①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②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学科素养:从整合与语理角度考查对文言句式的领会理解能力。典例3-1 [领会理解能力]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趣高,故其言反复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节选自《上曾子固龙图书》)解析:丘明,即左丘明。行事,行为事迹。“不见于后”,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于后见”。考,考证。答案提示 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典例3-2 [领会理解能力]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巩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解析:“会”,正赶上,恰巧赶上。“恐为怨仇所擒”,“为所……”表被动。答案提示 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学科素养:从交流与语境角度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典例4 [分析概括能力]下列对《过秦论》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第四段铺叙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所率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缺少行军用兵的谋略,意在表明由此而失败的秦朝不堪一击。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峭函之固,自若也”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C.课文第五段将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突出陈涉之微与九国之强,然而他们与秦相抗,成败结果出人意料、引人深思。D.《过秦论》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目的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解析:“缺少行军用兵的谋略”不正确,课文第四段并未铺叙陈涉缺少行军用兵的谋略。答案A 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1.推断文言实词词义2.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3.常见的被动句的形式4.整体阅读文言文方法1.在充分领会和理解的基础上,落实背诵记忆人物。在积累的同时,学会在不同语境下的灵活运用2.把握史传作品中的叙事内容,梳理人物生平,分析其人物特点,培养从作品中提取、概括和推断的能力3.鉴赏史传作品的叙事艺术和史论作品的说理艺术,同时作出理性合理的评价4.筛选出足够的史料,并进行分类整理。经过分析概括,总结出具有创新性的观点积累丰富的文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整合相应的文言现象,建构语理知识体系。研习史传作品,把握作者观点。研习史论作品,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学写人物短评或驳论文,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并能够有所发现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