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第1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第2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五十的,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日臻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善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甚至可能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
    B.逻辑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逻辑有效性理论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也会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而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
    D.推理链条越是环环相扣,推理施加的条件越是严苛,越能反映人们思维的精细严密,也就越能得出无可置疑的结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B.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本就存在于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C.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而不能用常理来衡量的,如果只运用逻辑的理性去分析,对于诗人和诗歌反而往往产生错误的判断。
    D.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人们才有可能发挥出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
    A.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C.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D.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5.材料二观点认为,“无理”之中,仍然有“有理”之处,“有理”即合乎逻辑事理。文中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个三段论推理。请你将这个三段论推理完整表达出来。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京韵第一鼓
    霍 达
    离开演半小时,我就到了剧场,这是跟师傅学来的习惯,每场如此。
    进了后台,演员稀稀拉拉的还没几个人儿。演出时间一共两个半小时,我唱最后一个节目,得从头等到尾。按照自己多年的习惯,我在后台找了个僻静的角落,坐下来,闭目养神。当年师傅就是这么教我的:“台上如猛虎,台下如绵羊。”演出之前千万不能胡思乱想、手忙脚乱、咋咋呼呼。艺人嘛,艺比天还高,比命还重。
    演员们陆陆续续地来了。直到开演也没等到一个同行、一个熟人!组织者说这次抢救长城和威尼斯集资义演,有国际意义。抢救威尼斯,我没这个义务。我其实是冲“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这句话才答应参加演出的。
    我静静地听着。前台爆发出一阵阵掌声,显然今儿都是走红的角儿、走红的曲子。
    我这会儿的感觉是什么?今晚上不该来!舞台已经是这一代的了,我瞎掺和个什么劲儿?这儿没有我的地方!
    “瞿悦!瞿悦!”后台的姑娘们喊着一个名字,挺稀奇、挺轰动似的,就像我当年往熟人跟前儿一露面儿的那个份儿。我觉得这个名字有点儿耳熟。猛一抬头,瞅见了,进来了一个小伙子。
    猛然间,我想起来了,这人我认识!三年前,他还是个待业青年,来找我要报考曲艺演唱团,跟我学京韵大鼓。我一听他那嗓子,就把他打发回去了。“年轻人,趁早学点儿别的吧。曲艺主要是靠唱、靠嗓子……”没等我说完,他扭头就走了。
    “赵……赵老师……”他一愣,像是在一堆时髦摩登领导新潮流的进口美容化妆品当中发现了一块生着绿斑的铜镜子。难为他还肯叫我一声“赵老师”!三年前的不愉快,他不会忘了吧?我想不会。
    “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当代最负盛名的青年摇滚歌手瞿悦为大家演唱!”
    “轰!”的一阵掌声,像是八级台风、倾盆大雨。瞿悦快步走出去,立即被风雨吞没了。
    嘣嗒嘣嗒的摇滚乐敲打起来,我听到了瞿悦那嘶哑的声音:“天上有个太阳……”这时,台下有人高声叫着他的名字:“瞿悦!”瞿悦只顾唱:“水中有个月亮……”谁知台下的人继续喊:“你演一场拿多少钱?”我心说:糟了!剧场里怎么乱成这个样子?非打起来不可!我不由得替他捏着一把汗,起身走到侧幕条儿旁边,往外一瞅,瞿悦还挺镇静,手捏着话筒,不理不睬,唱他的,台下黑压压的观众纹丝不动,不像是要往台上扔汽水瓶子的架势。
    嘣嗒嘣嗒……瞿悦唱道:“我不知道……”台下嚷道:“说!”瞿悦唱道:“我不知道……”台下嚷道:“说!”这一嗓子已经不是一个人了,听起来有三十、五十的。
    瞿悦继续唱:“我不知道……”台下这时全场齐声高吼:“说!”我被惊呆了!这是怎么个意思?喝“倒彩”?轰他下台?当场追查“偷税漏税”?听说……听说瞿悦如今的出场费高达三千,相当于我一年的工资!可是,今儿个大伙儿都是义演啊,他也一个子不落!……嗯,不像是“嫌贵”,倒是像起哄架秧子、跟他逗着玩儿呢!你听,那一问一答还能对上茬儿:“说!”“我不知道……”而且台下的每一声发问,都不是乱来,而是准确地插在演唱的“气口”上!这算什么恶作剧?观众是爱他还是恨他?是捧他还是恶心他?阿弥陀佛,我从学艺到如今,还没见识过这种场面!我心惊肉跳地退回来,化妆。他唱完就该我了,这时候想逃也逃不脱了。望着镜子里自己的一头白发、满脸皱纹,真是“顾影自怜”了,咳,一辈子过五关斩六将,今儿个要走麦城吗?
    我化妆完毕,等着接他的场。我心说这回该我过堂了。
    瞿悦沙哑的嗓子又唱起来了。不知是不是有意的安排,他返场后唱的《一无所有》好像是特地回答刚才的提问“你演一场拿多少钱”似的——义演!一无所有!
    狂风暴雨又降临了,好像整个剧场调了个个儿,倒海翻江,人们疯了,都疯了!几千人“哗,哗,哗”拍得震天响。这伙人崇拜瞿悦像是草民们仰望皇上,我这个“京韵第一鼓”,一辈子还没被人捧到过这份儿上!这阵势可真够吓人的!不该来,不该来,我实在是不该来,但是,这会儿真轮到我出场唱“大轴”了。
    我拿起板,端起鼓架子,硬着头皮往外走,脚底下是软的,脑袋里是空的。报幕员笑容可掬地走向台口,一手捏着话筒,一手扬起来,像是要平息台下的狂风,又像是要掀起更大的暴雨,高声说:“观众朋友!本次活动最后一个节目,我们特地请来了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著名的曲艺表演艺术家、素有‘京韵第一鼓’之称的、七十八岁高龄的赵燕风女士,为大家演唱京韵大鼓,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歌……”话音儿没等落地,就是一片掌声,竟然博得“碰头好”!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朝台下的观众深深鞠了一躬,从黑丝绒旗袍的大襟底下抽出一块雪白的、叠得方方正正的手绢儿,抖开了,擦擦嘴边儿,往鼓架子上一搭,弦师的琴声响起,我左手执板,右手拿鼓楗子,“咚,咚,咚!”悦耳的鼓声响起来,我仿佛又倒退到年轻的时候,精气神儿来了,放开嗓子:“千里刀光影……”刚刚唱出头一句,掌声轰地响起了,一个“满堂彩”!我抖擞精神,把整个段子一气呵成:
    ……仇恨燃九城。
    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
    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
    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掌声排山倒海般地响起来,经久不息。我觉得自个儿像是醉了……这么说,我今儿个还是该来。
    (节选自《文艺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写“我”提前半小时候场,直到开演也没等到同行或熟人,增加了“我”的紧张感,甚至觉得自己是“瞎掺和”。
    B.文中写瞿悦因沙哑的嗓子被认为不适合从事曲艺工作,却转身成为“当代最负盛名的青年摇滚歌手”,意在讽刺“我”不能慧眼识珠。
    C.文中写瞿悦平时演一场的出场费高达三千,这相当于“我”一年的工资,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D.文中瞿悦发现“我”也来参加演出时“一愣”,是因为觉得“我”出现在充满现代气息的舞台上不协调,让他很不愉快。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既有人物的内心独白,又有动作暗示,生动、真实、细腻地展现了“我”的心路历程。
    B.文中通过“不该来”到“还是该来”的心理变化,表现了“我”感觉自己被时代抛弃了的自嘲。
    C.文中通过第一叙述视角“我”的所见所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演出现场,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D.文中擅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提前候场、“端起鼓架子”等表现了老艺术家的敬业、专业。
    8.有人评价:“《京韵第一鼓》的美学特色是,用层层衬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9.这篇小说以大量的笔墨描写舞台表演,语言精妙独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苏武书
    李陵子卿足下: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①,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注】①韦:皮革。韝(gōu):套袖。毳:鸟兽细毛。幕:毡帐
    (节选自《文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客主A之形B既C不相如D步马E之势F又甚悬G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形似笛子,其音悲凉。此处指胡笳吹奏的音乐。
    B.穷,文中指困顿,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意思相同。
    C.更,文中指变成、成为,与“少不更事”“半夜三更”中的“更”意思不相同。
    D.明,文中指证明,与《大学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第一个“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生于礼仪之邦,此后却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在令人伤怀。
    B.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人对抗敌军十万人,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可见汉军将士骁勇善战、视死如归。
    C.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被迫归降匈奴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D.面对不怕死的汉军,匈奴都打算撤退了,只因叛臣投敌,向匈奴泄露了汉军的真实情况,匈奴才敢围歼不满百且疲惫伤残的汉军,李陵被俘也就势不可免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
    (2)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
    14.请概括李陵向匈奴投降以来悲痛愁苦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鹤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①
    [宋]贺铸
    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③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贺铸因事要离开夫妇曾共居的苏州时,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此词。②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③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点明词人重回苏州,想起过往不由悲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上片运用比喻修辞,词人将自己比作遭霜打而半死的梧桐、白头失伴的鸳鸯。
    C.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诗人产生“物是人非”悲叹。
    D.这首词情深义重,诗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丰富了情感表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16.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与本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请分析两首词对此采用的不同写法及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所说的:“,。”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体生命的短暂,而人类、宇宙的存在则绵延久长的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
    (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两句高度评价《离骚》的主题宏大而深远。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马史诗与《旧约》故事在叙事风格上 ① 。荷马史诗叙述完整而周到,各种事件都发生在前景,连接紧密,表述从容,什么都不隐瞒;《旧约》故事则朝着一个目标发展,只突出对人物行动有用的部分,其余则任其模糊不清。这跟荷马所写为上层社会的生活而《旧约》的对象却是不分阶级的游牧或半游牧部族成员有关。
    《红楼梦》与《水浒传》在写法上的区别不也如此吗?《红楼梦》像荷马史诗,事无巨细,皆刻画无遗,工笔细描,笔笔都勾连开去;《水浒传》像《旧约》故事, ② ,一气呵成,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这与顾随的说法高度吻合:“《红楼》有时太细,乃有中之有,应有尽有;《水浒》用简笔,乃无中之有,余味不尽。”这是因为,两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形态有显著不同。大观园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作者乃耽于文字的声色,讲究细节的丰缛与感官的华美。而梁山泊则 ③ ,杀机四伏,说话人线条比较粗放,常有“说时迟,那时快”的强烈动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 ①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这些无心或有意的暴力语言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一种沟通方式,称为“非暴力沟通”,也被称为“爱的语言”。“非暴力沟通”包括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客观地指明观察到的事实;第二个要素是具体地表达感受,例如害怕、担忧、紧张、兴奋、满足、感激等,第三个要素是表达出哪些内心需要导致了现在的感受;第四个要素是提出具体的请求。例如, ② ,妈妈可以这样说:“你把玩具都扔在地上(事实),我有点生气(感受),因为妈妈喜欢整洁(需要),你现在可以把玩具重新放进玩具柜吗?(请求)”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能够使人们情意相通,互尊互爱、和谐相处的沟通方式。人们借助“非暴力沟通”,既可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③ ,从而避免了有意或无意忽略对方感受或需要所带来的伤害。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课间两位同学因小事吵架,假如你是班长,请运用材料中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对两人进行劝解。要求包含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读他们的故事,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感情,也会对人物作出不同的评价。例如,“夜缒而出”,力挽狂澜的烛之武,怀抱“风乎舞雩,咏而归”理想的曾皙,“同死生,轻去就”的爱国诗人屈原,“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李斯,被匈奴扣留十九载却矢志不渝的苏武,“谏太宗十思疏”的魏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庄宗李存勖,“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欧阳修……
    对这些历史人物,我们可以理解其人生际遇,分析其成败得失,从而得到一些感悟。
    班级即将组织一次主题为“历史人物纵横谈”的研讨会。请选择一个或者两个你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从他们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获得的经验教训。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讨论会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C 2.B 3.D 4.①比喻论证,如材料一第二段“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中,将“简单的定理”比作“基石”,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比作“精美的大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②引用论证,如材料二第二段,引用刘勰的言论论证“夸张”的“无理而妙”的效果;引用严羽的言论论证“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诗人的语言更是如此;引用鲁迅的话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
    ③事例论证,材料二列举《西厢记》中的句子“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以及“无理而妙”中依然包含深邃的逻辑基础,更为生动具体,直观有效。5.大前提: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之染物的。
    小前提:离人泪是液体。
    结论:离人泪是可用之染物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而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错误。由材料一第2段“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可知,“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是因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后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非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本就存在于他的大脑中”错误。由材料一第3段“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及“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可知,逻辑能力“具有‘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是基于其“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而不是基于其“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无理而妙”指的是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A.“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是反常的视觉描写,霜和沙在自然中是完全可见的,但这里却用“看不见”来形容,使诗句增添了一种如梦似幻的美感,强化了春江花夜的朦胧诗意。这种表述虽不合乎逻辑,但通过情景渲染,反而给人一种“妙”的体验。
    B.“朝如青丝暮成雪”看似不合逻辑,但以夸张手法从时间上极言人生短暂,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体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C.“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通过描写梦境中回到故乡见到妻子梳妆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和难以弥补的心灵孤独感。梦是虚幻的,它打破了逻辑与时间的限制,使过去与现实交错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无理”之境。然而在这种不符合常理的描述中,作者的真实情感被艺术化地传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感情冲击,形成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D.“王于兴师”和“修我戈矛”体现了君主发起战争、整顿武器以抵御敌人的准备,而“与子同仇”表达了共同对抗入侵者的意志。这是一种合乎常理的军事动员和团结心态的表达,直接反映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比喻论证,材料一第二段“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中,将“简单的定理”比喻为“基石”,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比喻为“精美的大厦”,通过比喻论证,将逻辑推理的严密性、生长性和复杂性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强调了在逻辑中每一步推理都具有基础作用,最终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简单的定理”和“逻辑有效性的理论”二者之间的关系,说理深入浅出,具体可感。
    ②引用论证,材料二第二段“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中,引用刘勰的言论论证运用“夸张”的手法达到“无理而妙”的效果;“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中,引用严羽的言论论证“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中,引用鲁迅的话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会在理解上出现错误和差距。材料二通过引用名人刘勰、严羽云、鲁迅的观点作为论据,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事例论证,材料二“《西厢记》……从事理上说,‘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中列举《西厢记》中的语句,论证了移情于物的手法使语言达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生动具体,运用事例论证,达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
    5.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即三段论推理包括“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根据材料二“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可知,“‘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中,一个一般性的原则是“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之染物的”,这是“大前提”;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是“离人泪是液体”,这是“小前提”;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是“离人泪是可用之染物的”,这是“结论”。
    【答案】6.C 7.B 8.①人物形象的衬托。当红歌手瞿悦匆匆到来与“我”的提前候场比较,表现老一辈艺术家敬业、认真的精神态度。
    ②演出环境氛围的衬托。观众对瞿悦的演出是“起哄架秧子、跟他逗着玩儿”,而“我”演出时却获得“碰头好”“满堂彩”,展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技艺精湛和观众对传统艺术表演的接受认可。 9.①语言生动形象。文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观众的掌声比喻成“八级台风、倾盆大雨”,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表演过程。
    ②语言具有现场感。文中描写观众反复高喊“说”,瞿悦反复唱“我不知道”的互动性,都展现了火热的演出气氛,使人身临其境。
    ③符合行业特点。“台上如猛虎,台下如绵羊”“喝‘倒彩’”“唱‘大轴’”“碰头好”“满堂彩”,突出传统京剧行业语言特点。
    【导语】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增加了‘我’的紧张感”错误,“我”没有遇到同行或熟人,这让“我”觉得舞台已经属于新一代,有一些失落。
    B.“意在讽刺‘我’不能慧眼识珠”错误,文中并无此情感。
    D.“觉得‘我’出现在充满现代气息的舞台上不协调,让他很不愉快”错误,瞿悦“一愣”只是没想到“我”会在这里演出,有些吃惊,并没有感到“不协调”“不愉快”。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表现了‘我’感觉自己被时代抛弃了的自嘲”错误,“我”的心理变化体现的是老一辈艺术家面对传统艺术表演与现代舞台的差距,隐隐有些忧虑,却最终坚持在舞台上展现传统艺术的魅力,表现的是一种对艺术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能力。
    ①“离开演半小时,我就到了剧场,这是跟师傅学来的习惯,每场如此”“演出之前千万不能胡思乱想、手忙脚乱、咋咋呼呼。艺人嘛,艺比天还高,比命还重”等内容,说明“我”提前到场候场是自己从艺以来一直的习惯。而“进了后台,演员稀稀拉拉地还没几个人儿”“演员们陆陆续续地来了”,写出当红歌手瞿悦匆匆到来。将当红歌手瞿悦匆匆到来与“我”的候场对比,衬托出了老一代艺术家的敬业、认真精神。
    ②“谁知台下的人继续喊:‘你演一场拿多少钱’”“‘天上有个太阳……’这时,台下有人高声叫着他的名字:‘瞿悦!’瞿悦只顾唱:‘水中有个月亮……’谁知台下的人继续喊:‘你演一场拿多少钱’”“‘我不知道……’台下嚷道:‘说!’瞿悦唱道:‘我不知道……’台下嚷道:‘说!’观众反复高喊‘说’”等内容,尤其是“喝倒彩”“哄架秧子”极力渲染出观众对瞿悦演出的反应,有“起哄”的意味;“话音儿没等落地,就是一片掌声,竟然博得‘碰头好’!我的眼睛湿润了”“一个‘满堂彩’!我抖擞精神,把整个段子一气呵成”“掌声排山倒海般地响起来,经久不息”等内容,尤其是“碰头好”“满堂彩”,突出了“我”演出时观众的表现,是观众由衷的赞叹。通过对新老两代艺人演出时的环境进行描绘,渲染出两种不同的氛围,衬托了老一代艺术家的技艺精湛和观众对传统艺术表演的接受认可。
    13.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介绍瞿悦即将演出时,现场氛围热烈,“一阵掌声,像是八级台风、倾盆大雨”“这伙人崇拜瞿悦像是草民们仰望皇上”等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观众的掌声比喻成八级台风、倾盆大雨,将观众对瞿悦的崇拜形容为草民对皇上的仰望,生动形象地描写表演过程。体现出了语言的生动形象。
    ②描述瞿悦正式演出时,具有画面感和节奏感,嘣嗒嘣嗒的乐声、“哗,哗,哗”的掌声渲染火热的气氛;“‘天上有个太阳……’这时,台下有人高声叫着他的名字:‘瞿悦!’瞿悦只顾唱:‘水中有个月亮……’谁知台下的人继续喊:‘你演一场拿多少钱’”“‘我不知道……’台下嚷道:‘说!’瞿悦唱道:‘我不知道……’台下嚷道:‘说!’观众反复高喊‘说’”,瞿悦和观众进行互动,面对观众的“起哄”,瞿悦反复唱“我不知道”进行回应,再现了演出时的真实场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具有现场感。
    ③“当年师傅就是这么教我的:‘台上如猛虎,台下如绵羊’”“艺人嘛,艺比天还高,比命还重”“这是怎么个意思?喝‘倒彩’?轰他下台”“竟然博得‘碰头好’”“一个‘满堂彩’”等内容,尤其是“台上如猛虎,台下如绵羊”“碰头好”“满堂彩”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符合演出者的身份和行业特点。
    【答案】10.BDF 11.D 12.C 13.(1)然而我们还是斩杀敌将拔取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像扫灭脚印、消除尘土一样,斩杀其骁勇将领。
    (2)匈奴战败后,全国动员,再次训练精兵,其强劲的士兵超出十万。 14.①孤独之感,使他痛苦不堪;
    ②恶劣环境,使他愁苦不已;
    ③思家念亲,使他煎熬不已。
    【导语】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客军与主军的形势,已不相称;步兵与骑兵的力量,更加悬殊。
    “客主之形”与“步马之势”,“既不相如”与“又甚悬绝”,两两相对,结构一致,应单独成句,应在“形”“如”“势”后断开。
    故选BDF。
    16.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身处艰难困境。/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
    C.正确。变成、成为。句意:长久地居住在蛮夷的地域。
    经历。句意: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情少,缺乏经验。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句意:意指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D.错误。证明;/发扬、弘扬。句意:我不难做到自刺胸膛来证明自己。/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错误。原文为“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可见他考虑过杀身明志;“国家于我已矣”是说国家对他恩断义绝,而不是“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搴”,拔取;“北”,败逃之敌;“枭”,骁勇。
    (2)“兴”,发动;“更”,再,又;“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劲的士兵。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①,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李陵投降后身处匈奴之地,周围都是与自己文化、习俗不同的“异类”。这种文化上的隔阂以及社交层面的孤独,让他在日常生活中倍感愁苦,只能独自承受这种精神上的煎熬,突出了孤独之感给他带来的巨大痛苦。
    ②“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这种寒冷、萧瑟、荒凉的自然环境,与他曾经熟悉的中原环境截然不同,给他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压抑和愁苦,让他深切感受到身处异地的艰难与痛苦。
    ③“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李陵在信中倾诉了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家人所遭受的悲惨命运。这种对家人命运的牵挂以及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无奈,使得他内心备受煎熬。
    参考译文:
    答苏武书
    李陵子卿足下:
    自从当初我投降匈奴以来,直至今日,身处艰难困境,常常独坐而愁闷苦恼。整天看不见别的,只见到些异族之人。我戴不惯皮袖套、住不惯毡幕,也只能靠它们来抵御风雨;吃不惯腥膻的肉、喝不惯乳浆,也只能用它们来充饥解渴。眼看四周,有谁能一起谈笑欢乐呢?匈奴之地结着厚厚的坚冰,边塞上的土被冻得裂开,只听见悲惨凄凉的风声。深秋九月,塞外草木凋零,夜晚不能入睡,侧耳倾听,胡笳声此起彼伏,牧马悲哀地嘶叫,乐曲声和嘶鸣声交织成片,在边塞的四面响起。清晨坐起来听着这些声音,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水。唉,子卿啊!我难道是铁石心肠,能不感到悲伤吗!
    跟您分别以后,更加觉得无聊。追念老母,在垂暮之年还被杀戮;妻子儿女并无罪过,也一同死于非命。(我)自己辜负了国家的恩德,被世人悲怜。您回国享受荣誉,我留在这里蒙受耻辱,这是命中注定,又有什么办法!我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对礼义蒙昧无知的社会;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长久地居住在蛮夷的地域。真是伤心极了!让祖先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怎能不感到悲痛!我(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辜负我的点点诚意。每当想到这里,就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我不难做到自刺胸膛来证明自己,自割脖颈以显示志向,但故国对我已恩断义绝,自杀不仅于己无益,反倒徒增羞耻,因此每当我因忍受耻辱而感到愤慨时,却又常常苟且地活下去。
    唉,子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贵在相互知心。前一封信匆忙写成,没有说完我心中的话,所以再作简略叙述。从前先帝授予我五千步兵,出征远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遭遇匈奴军与之作战。携带着供征战万里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走的部队,出了国境,进入强大的胡人的疆土;凭借五千士兵,迎战十万敌军,指挥疲惫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骑兵。然而,我们还是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就像扫灭脚印、消除尘土一样肃清残敌,斩杀其骁勇将领,使得三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很少担当重任,但内心以为此时的战功,是其他情况下所难以相比的了。
    匈奴战败后,全国动员,再次训练精兵,其强劲的士兵超出十万,单于亲临阵前,指挥作战合围我军。客军与主军的形势,已不相称;步兵与骑兵的力量,更加悬殊。(我方)疲惫的士兵再度上阵作战,一个人要抵挡上千个人,但大家仍然带伤忍痛,奋勇争先杀敌。死伤遍野,剩下的不满百人,而且都是伤痕累累,连武器都拿不动。但是我振臂一呼,重伤和轻伤的士兵都一跃而起,拿起兵器杀向敌人,迫使敌骑逃奔。兵器耗尽箭矢射完,手无寸铁,没有头盔甲胄也要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在这个时候,真是天地为我愤怒,战士为我吞饮热血。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了,便打算退兵。不料叛汉贼臣(管敢)出卖了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与我作战,而我终于未能免于失败。
    【答案】15.C 16.①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
    ②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患难与共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情感、手法的能力。
    C.“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应是“旧栖”“新垅”形成对比,用旧居和新坟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鉴赏诗歌形象、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答题中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时,要先从两首词中找出描写妻子美好的词句,然后将二者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不同。
    苏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描绘出妻子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的恩爱之情。
    贺词写诗人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通过“挑灯夜补衣”这一细节,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与可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表现了对诗人的体贴关怀之情,体现了作者心绪之细,感情之真。
    17.【答案】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焉、称、指、迩、见。
    【答案】18.①迥然不同(截然不同/迥乎不同/大相径庭)
    ②删繁就简(言简意赅/删芜就简/简明扼要)
    ③险象环生(岌岌可危/险象迭生/危在旦夕) 19.这跟两者所描写的对象有关:荷马写的是上层社会的生活;《旧约》的对象则不分阶级,是游牧或半游牧部族成员。 20.①对比,《红楼》和《水浒》二者在笔法的繁简上形成对比。
    ②表达效果:使用对比手法,可以更好地揭示二者在笔法繁简上的不同,使其差异更为鲜明,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后文对荷马史诗和《旧约》故事的分析,可知二者在叙事风格上差别很大,故可填“迥然不同”(或“截然不同”“迥乎不同”“大相径庭”)。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很大,完全不同。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大相径庭:径和庭差距很大,指彼此有很大差距或完全相反,后来用以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第②处,根据后文“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可知《水浒传》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只简明扼要地突出一部分内容,其余的不进行过多介绍,故可填“删繁就简”(或“言简意赅”“删芜就简”“简明扼要”)。删繁就简:删去多余的文字或内容使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删芜就简:去掉繁杂部分,使它趋于简明。简明扼要: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
    第③处,根据《水浒传》内容以及后文“杀机四伏”可知,此处的意思是梁山泊上危险的情形很多,故可填“险象环生”(或“岌岌可危”“险象迭生”“危在旦夕”)。险象环生:比喻危险连续不断地发生,情况十分危急。岌岌可危:形容极其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险象迭生:危险的现象或事情不断地发生。危在旦夕:危险在早晚之间。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可以先将长句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
    本句的主干结构为“这跟……有关”,然后将几个非主干句提炼出来,第一句是“荷马所写为上层社会的生活”,第二句是“《旧约》的对象却是不分阶级的游牧或半游牧部族成员”。然后填补主干句中的内容,由两个非主干句的内容可知,主干句应为“这跟两者所描写的对象有关”。最后将这几句话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连缀成通顺的句子即可。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由“《红楼》有时太细……;《水浒》用简笔……”可知,该句是将“《红楼》”与“《水浒》”作为了对比对象,即使用了对比手法,对比的主要内容是《红楼》和《水浒》笔法的繁简。
    表达效果:对比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该句中作者将《红楼》和《水浒》的写作笔法进行了对比,将这两者的差别更加明确的摆在读者面前,使差异更为鲜明,突出强调了二者在笔法繁简上的不同,给读者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答案】21.①语言暴力往往会伤害人的心灵 ②看到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 ③又可以倾听他人内心的诉求 22.示例:“看到你们因为小事而互相指责对方,我有点遗憾,也很担心,因为我很看重我们班级的和睦团结,希望大家能够友爱互助,你们可以不要吵架了,坐下来好好沟通吗?”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空缺处是引起下文的,由“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可知,该句在陈述语言暴力给人带来的伤害,因此填写“语言暴力往往会伤害人的心灵”一类句子。
    第二处,根据“如”可知,此处是对“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的阐释,且后文妈妈的话是针对孩子将玩具扔在地上这一行为,与孩子的沟通,因此填写“看到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一类句子。
    第三处,由“既”推断后文关联词是“又”,再根据“非暴力沟通”的阐释可知,沟通就是一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倾听别人的观点或感受,因此,由“既可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推断出填写“又可以倾听他人内心的诉求”一类句子。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
    题干设置了特定的情境“课间两位同学因小事吵架”,给学生的身份的是“班长”,要求以“‘非暴力沟通’方式对两人进行劝解,包含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由文段可知,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别是“客观地指明观察到的事实”,即“因小事吵架”;“具体地表达感受”即“遗憾、担心、难受”等;“表达出哪些内心需要导致了现在的感受”即“吵架影响了班级和睦”“吵架会让班集体如同散沙”一类;“提出具体的请求”即“好好沟通”“不要吵架”等。
    根据这四个要素,添加一些词语,将其连缀起来即可得到答案:看到你们因为小事而互相指责对方,我有点遗憾,也很担心,因为我很看重我们班级的和睦团结,希望大家能够友爱互助,你们可以不要吵架了,坐下来好好沟通吗?
    23.【答案】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站在这里,想要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题——历史人物纵横谈。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英勇、智慧、坚韧的灵魂。在这些历史人物中,我选择了两位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们分别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英勇的抗日将领张自忠。
    爱因斯坦,一个名字,一座丰碑。他的相对论颠覆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为人类对宇宙的理解打开了全新的视野。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具有深刻人文情怀的思想家。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明白,只有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我们才能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
    张自忠,一位抗日英雄,他的名字永载史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坚守着民族的尊严和信仰,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乐章。张自忠将军的英勇事迹,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正如他所说:“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这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和传承的。
    从爱因斯坦和张自忠身上,我汲取了宝贵的精神力量。爱因斯坦的创新精神激励我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张自忠的爱国精神则提醒我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科书。它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辉煌和荣耀,也让我们看到曾经的苦难和挫折。但更重要的是,历史是一本启示录,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让我们以爱因斯坦的创新精神和张自忠的爱国精神为指引,勇往直前,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历史上众多名人名家的成败得失与风骨品格。具体看来,他们分别是有担当的烛之武,心怀大同理想的曾皙,爱国诗人屈原,希望秦王广纳人才的李斯,矢志不渝的苏武,敢于直谏的魏征,“死于安乐”的李存勖,勤政爱民的欧阳修。
    可以看出,以上除了李存勖,其他都是关于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民本意识等正面精神力量的体现,而李存勖则属于应该从其身上汲取教训的反面典型。根据任务要求,选取一个或两个令你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组织“历史人物纵横”的班级研讨会,目的是理解其人生际遇,分析其成败得失,汲取某种精神力量或经验教训。
    对此,考生可以分析以上列举出来的人物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类,如可以选屈原、苏武,提炼他们爱国、担当的精神力量进行写作;可以选李斯、魏征,提炼尽忠职守、心胸宽广、广纳人才等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智慧……当然,考生也可以另选其他历史人物,如为国变法、革除流弊的王安石,遵循自然、倡导辩证观的老子,老骥伏枥、志存高远的曹操等。
    此外,题目要求写成一篇发言稿,写作时要注意格式,除开篇的称呼语和问候语之外,结尾要有结束语和致谢。同时要注意发言稿的语言要求,体现出新时代青年的热忱与理性。
    写作时要结合所选历史人物,综合运用记叙、分析、议论等方法,在叙述史实时要注意详略有致,可以以一个事实展开想象、精心描绘,也可通过几个简明片断,扼要援引。同时,叙述之外不忘分析和议论。分析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两句。可在叙述事例之前,也可以在叙述事例之后。总之应使事例论据与论点融为一体,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充分显露事例与论点的关系,确切有力地说明观点。
    行文时,先选定人物再展开具体的记叙、分析、议论。如选择课文中自己熟悉的历史人物刘邦、项羽,就可以以《鸿门宴》为切入点进行纵深分析。先简要叙述事件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如刘邦具有明确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政治野心,同时又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善于应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遇成功地夺取权力,建起汉朝王朝;而项羽任人不明、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最后谈自己应从刘邦、项羽身上汲取优点、吸取经验教训,行稳自身的发展之路。
    立意:
    1.家国担当固山河,以人为本稳江山。(屈原,欧阳修)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烛之武,苏武)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李存勖)
    4.心怀理想勇追梦,勇于担当谱华章。(曾皙,烛之武)
    5.海纳百川,刚柔并进。(刘邦,项羽)

    相关试卷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运用及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