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优质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优质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宜牧则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结合实例,分析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表现、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2.结合实例,分析生态脆弱区荒漠化的成因、危害,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01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02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03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地区。
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拓展——生态脆弱区分布
①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②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辽西以北丘陵、冀北坝上典型草原、阴山北麓荒漠草原、鄂尔多斯荒漠草原。③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贺兰山及蒙宁河套平原、新疆塔里木盆地外缘荒漠绿洲、青海柴达木高原盆地荒漠绿洲。
④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山间盆地。⑤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云贵高原。⑥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横断山地。⑦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⑧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带。
分布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P68)(实质: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荒漠化的类型①风蚀、水蚀和冻融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②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等
荒漠化就是荒漠吗?荒漠化与沙漠化的等同吗?
不是。荒漠化是指土地退化的过程,是一种趋势;荒漠是一种自然景观。
拓展——我国各地不同的荒漠化类型
我国西北荒漠化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长城—祁连山—昆仑山一线以西、以北的区域。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腹地,降水稀少,但有时降水强度却比较大,这就为土地表层风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格局来看,植被覆盖率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由乔木、灌木植被先灌木植被转变,直至荒漠。大面积的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以及对水的调节作用。 我国西北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破坏和沙漠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位置因素:深处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植被因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天气因素: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气候因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
图2-37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
探究—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概括该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导致草原破坏和沙漠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危害和北方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起,被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生态灾害。
(1)农业生产:土地退化、沙化,使土地生产能力持续下降甚至丧失,影响播种面积和生产产量,可能导致食物短缺
(2)破坏基础设施:流动沙丘埋没村镇、交通线路、水库、灌渠、良田
(4)影响人们的生活:荒漠化地区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恶化人们生存环境
(3)交通:流动沙丘埋没公路、铁路,威胁交通安全;沙尘暴降低大气能见度,迫使机场关闭,公路停运
-我国其它类型的土地荒漠化
Envirnment and develpment prblems faced by desertificatin eclgically fragile areas
1、红色荒漠化—南方地区为例
江西,湖南,福建,广东。
①退耕还林,封山育林。②解决能源需求问题:推广生活用煤,减少森林砍伐; 推广使用省柴灶;发展沼气; 营造速生薪炭林;开发小水电。③矿区开展土地复垦。④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许多“红色荒漠”。所谓“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地区植被破坏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查阅资料,了解“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比较其与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成因的异同。
主要分布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等省区差异: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及人类活动相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土地退化
土壤盐碱化 又称“次生盐碱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不合理灌溉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2、土壤盐碱化—华北地区为例
盐碱化的实质是盐分向土壤表层聚集
①土壤盐碱化自然因素:
②土壤盐碱化人为因素:
不合理的灌溉:尤其是不及时排水,导致水在地表聚集,大量下渗,地下水位升高,盐分被带到地表(如,只灌不排、大水漫灌)过度开采地下水: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下水,进而随着地下水上升,增加了土地盐分
3、石漠化--云贵高原为例
危害: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土壤盐碱化红漠化土壤荒漠化石漠化
“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北部)西南喀斯特地区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南方丘陵山地
连一连——我国各地不同的荒漠化类型
如图为“内蒙古自治区植被景观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图中植被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是A.水分 B.地形 C.气候 D.热量
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A.石漠化 B.盐碱化C.沙漠化 D.红漠化
3.该地区主要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有①过度放牧 ②过度采矿 ③过度开垦 ④过度樵采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下图所示的9个省级行政区,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据此完成4~5题。4.荒漠化的实质是A.耕地退化 B.草地退化C.土地退化 D.林地退化
5.从图中看出,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较普遍,这些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有①风蚀、水蚀和盐渍化 ②风蚀、水蚀和沼泽化 ③常年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A.① B.②C.①③ D.①②③
“水”——水土流失的过程中需要有水的参与,水起到侵蚀、搬运作用。“土”——被侵蚀、被搬运,要求地表土质疏松、山区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流”——“水往低处流”,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地表物质破碎、坡度大,导致水流速度快,侵蚀、搬运能力强。“失”——肥沃的表土被搬运至他处,径流白白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缺乏,进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
【方法技巧】“四字法”理解水土流失
秦岭及渭河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洮(tá)河及乌鞘岭以东。
涉及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和宁夏等省(自治区),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
4、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
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地形:地表起伏,坡度较大,地表物质不稳定植被:地表植被稀少,保护作用弱土质: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冲刷剥离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耕地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①大量泥沙汇入黄河,含沙量增大;
②泥沙淤积下游河床,成为“地上悬河”,威胁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可兼顾经济效益)
(1)水土流失问题只出现在黄土高原地区。( )(2)黄土高原的成因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相同。( )(3)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都应退耕还林还草。( )(4)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人口过快增长。( )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6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陆地面积的总和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0多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4以上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涉及范围广。
2、荒漠化区面临的问题/危害
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随着荒漠化的加剧,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减少
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思考: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
在今天被人们称作“千里无人烟,干燥无水源”的罗布泊畔,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灌溉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楼兰。考古学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和灌溉农业。到了汉朝,罗布泊一带成为发达的农牧业地区,河渠纵横,草木茂盛。楼兰作为亚洲中部的“十字路口”,来往于这里的各国使臣、商贾( ɡǔ)、游客络绎不绝。公元3世纪后,由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被流沙淤塞,楼兰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口被迫外迁。楼兰国都逐渐变成废墟,绿洲良田成为荒漠。
阅读 ReadingP7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它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而得名。经过多年治理,2015年7月28日,库布齐沙漠的绿化成果荣获联合国颁发的2015年度土地生命奖。 1.查找有关资料,描述库布齐沙漠的变化。
库布齐沙漠面积显著缩小,仅有的部分沙漠呈碎片化分布。
图2—44 库布齐沙漠位置与范围 图2—45 库布齐沙漠中的生态光伏电站
2.库布齐沙漠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议一议,库布齐沙漠这些自然资源开发对保护当地地表植被有何作用?
风能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地表风速,减弱风力侵蚀,从而保护植被。 太阳能开发:降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植被成活。
3.库布齐沙漠治理中的水源主要来自地下水。结合地形与地理环境,分析库布齐沙漠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原因。
库布齐沙漠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相对较多;北部紧邻黄河,得到黄河水的补给,故地下水较为丰富。
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后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1~2题。
1.科尔沁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科尔沁荒漠化最终带来的影响有①饲养牲畜量增加 ②农民增收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气象灾害多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如图为“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a生态功能区常见的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C.森林破坏 D.资源短缺
4.图中g生态功能区环境破坏可能会导致①农牧业减产引发饥荒 ②动植物资源减少③河流、湖泊被泥沙淤塞 ④地下水位会上升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保护并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预防潜在的荒漠化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的荒漠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生产力,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地段)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草方格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推广天然气民用、推广省柴灶
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流域内统筹用水
封沙育草、营造防沙林带、设置沙障工程
退耕还林、还牧、保护性耕作
在科尔沁沙地,普遍存在着历史时期形成的三成古土壤。这表明科尔沁沙地曾经有过三次沙地固定时期。据文献记载,公园9世纪以后的一段时间,大量外来移民在此垦殖,造成土地荒漠化。随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地移民逐渐迁出,这里的土地利用方式又逐渐恢复为牧业,土地荒漠化有所逆转。清代,大量关内农民涌入科尔沁沙地垦荒,使荒漠化土地面积再度扩大。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1)科尔沁沙地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2)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加剧沙尘暴灾害,局地气候变差;流域下游河水泥沙含量增加,河床淤积严重;农、牧业承载能力下降,威胁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等。
区域开发要遵循自然规律,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秉承因地制宜原则,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但这里高寒多风少雨,每年积雪长达7个月,自然条件十分酷。历史时期的滥垦乱伐和过度樵采,使该地森林几乎荡然无存,成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风沙肆掠之地。
(1)在地图上找到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位置,说明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
①位于河北承德北部坝上地区。②当地以高原和波状丘陵为主,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③当地气候属于由半湿润向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区;④河流稀少;④植被由森林向草原过渡。
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征描述:
自然环境特征: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河流 主要特征;土壤特征;主要植被类型及特征;人类活动特征:资源;交通方式;农业生产及非农业生产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措施;
我知道你又忘了所以现在看过来地理环境特征包括什么
2.分析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恢复如何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答案 塞罕坝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经济林的建设,促进了当地林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塞罕坝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020年6月17日是第二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选取了四幅景观图片。读图,完成1~3题。
①黄土高原 ②河西走廊 ③哈尼梯田 ④云贵高原
1.四幅景观图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2.图中①地地表分布有深厚的沉积物,地面支离破碎,其地质作用主要表现( )A.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C.冰川沉积、风力侵蚀 D.风化作用、冰川侵蚀
3.我国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正确的是( )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②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③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④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品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红漠化,石质荒漠化,北方农牧交错带,探究活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对侵蚀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品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红漠化,石质荒漠化,北方农牧交错带,探究活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对侵蚀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堂教学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华北地区的盐碱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