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的国度》单元群文阅读 讲义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的国度》单元群文阅读 讲义,共9页。
《第一单元诗的国度》单元群文阅读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主题解读:中华民族创造了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门类中,古典诗词传播最为广泛,影响也最为深远。时至今日,古典诗词不仅没有失去自身的光辉,反而历久弥新,愈发彰显出永恒而独特的魅力。古典诗词具有丰富的现代价值,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努力学习古典诗词,以弘扬国粹为己任,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使古典诗词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特质,使现代生活烙上民族的诗性特色。只有这样,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才会在学生心中扎根,并直接涵养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素养渗透:“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古典诗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鉴赏品位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阅读中华古典诗词,可以积累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务目标:任务1:进一步理解古典诗词在当今时代的价值。任务2:激发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升鉴赏品位。任务3:借鉴古典诗词,不断美化自己的语言表达。文本呈现:文本1古典诗词承载着民族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跨越困境、不断前行的过程。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它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了解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入手。诗歌是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描写和反映,堪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一部《诗经》就是对当时生活百科全书式的记录。[例如,《诗经》中的《豳风·七月》有对先民们四季繁忙劳作的生动叙述,《秦风·无衣》则体现了士兵在战场上的同仇敌忾。]若想了解盛唐的富庶繁华,最直观的记载莫过于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究其根本,诗歌的产生总有其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不少诗作、词作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中国古典诗词历来以中华历史为基石,文史相通,密不可分。诗词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它包含着一种审美认识,使学习知识与审美活动融为一体,因而趣味性强,易为普通民众所接受。[诗词是当时人们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历史细节上更富于真实性,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中华民族依托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积极进取、友爱和谐而又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对这种民族性格的绝佳诠释。诗歌是情感与思想的双重结晶,是文化思潮的自然产物。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象化、个性化的显现方式。中华文明以儒家思想为骨干,又吸收了道家、法家和佛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的精华,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这些在古典诗词中都有鲜明体现。[诗人杜甫、李白、王维分别被称作诗圣、诗仙、诗佛,大致对应了儒、释、道这三个思想流派。]杜甫的远祖杜预曾为《左传》作注,在经学上极有成就,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则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儒学和诗歌是杜甫的家族传统,他用一生的践行使二者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以至于宋人有“老杜似孟子”的说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的诗中体现的正是儒家那种关爱苍生、兼济天下的胸怀。李白屡屡以《庄子》中的鲲鹏自比,他狂放不羁、要求冲破一切外在束缚的自由精神主要来自道家。王维的诗中则充满了出世的超然禅趣。在阅读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祖先数千年来始终坚守的精神血脉和心灵家园,而这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每个民族都会有本民族的语言,也会有用本民族语言撰写的诗歌。从一定意义上说,诗歌将汉民族的语言之美发挥到了极致。[中国古典诗词在整个汉文化圈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充分说明了古典诗歌的非凡成就与重大价值,值得我们骄傲、自豪。]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居多,一字一音,字音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组成。围绕这一特性,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多篇幅相对短小的抒情诗,语言极为精练传神。例如,五言绝句仅二十个字,词中还有字数更少的《十六字令》,[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至九十字)和长调(九十一字及以上)。小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作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七言律诗也不过五十六个字。古典诗词以抒写内心的情思为基本维度,以塑造鲜明意境为主要旨归,普遍讲求用韵、对仗、平仄的规则。这充分彰显了汉语自身的意蕴之美和声韵之美,达到了“笔落惊风雨”的高超艺术境界。汉语的民族特色使中国古典诗词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西方诗歌就无法做到如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工对仗。汉字的稳定形体,更是让古典诗词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效果。唐诗中的许多名篇,今天的中小学生都可以背诵,并依然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味,并不存在巨大的文字障碍。在中国古代,诗词不仅用于书面阅读,而且用于口头传播。我们现今除了品读、书写之外,还可以吟诵和歌唱。吟诵的本质是强化诗词固有的声韵美,更好地体味诗的情感和意境,可以说是“因声而入情”。吟诵带有强烈的自主体验性,非常适合自主实践,每个人的吟诵都可以与他人不同。中国古代本来就有着诗乐结合的传统,现代的作曲家们也给不少的诗词名篇重新配乐谱曲,让它们可以用于歌唱。声情并茂地演唱古典诗词,能够让古典诗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文本2古典诗词塑造现代人的诗性人格古典诗词彰显了一种别致的诗性人格,这种人格在现代曾任由消费文化稀释。随着古典诗词热潮的兴起,诗性人格的塑造再度成为热门话题。诗词贵含蓄,温柔敦厚,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特点也折射出中华民族含蓄婉转的民族性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词)人不是在简单写景,而是在含蓄地吟咏人格。我们喜欢古典诗词,就是因为通过学习,能够塑造含蓄内敛的气质和人格。因此,我们常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抒发对心仪之人的思慕,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歌唱爱情,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表达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含蓄不仅是一种文学意境,更是与儒家“委婉蕴藉”的人文观、道家“得意忘言”的哲学观、文艺家“意在言外”的审美观相适应的一种人格追求。我们读古典诗词,不仅是接受文学熏陶,更是接受诗性人格的培养。[与古人对话,与生命对话,反思生存的价值,可以使我们形成丰富而舒展的个性、正直而刚健的人格,成为独立、自由的价值主体。]古人坚定地追求个人价值,但往往仕途不顺甚至人生因此坎坷异常。他们或小隐于林或大隐于市,或逆流而上或激流勇退,但不曾轻言放弃甚至自我轻视。坚定爱国如屈原者,“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积极达观如李白者,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旷达乐观如苏轼者,“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反观当下的一些年轻人,非但没有上下求索的吃苦精神,稍不如意便轻言放弃,抑郁甚至轻生,此等青年人的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确实令人担忧。学习古典诗词,汲取积极、达观、坚毅的生命养料,是我们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古代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我们用心体会就会为其无限魅力所吸引,情感受到感染和启发,心灵受到涤荡和震撼。]诗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大抵都有一腔报国热忱。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百姓疾苦,以小我成就大我。在人际关系愈发疏远冷漠的当下,观照社会现实的大我品质正在迅速消亡,以至于路人连摔倒在侧的老人也不敢搀扶,看到被车轮碾压的小生命也选择默默走开。学习古典诗词,感受舍我其谁的大我精神,将会帮助现代人重拾对社会的热情及信心,树立担当意识,挽救道德危机。[我们坚信古典诗词不会消散在历史的烟云里,而是会跨越时空,同现代的我们应和共吟,成为塑造我们诗性人格的重要媒介。]文本3把涵养身心作为诗词传承的旨归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音声之美,对应感性的能力;二是意境之美,对应审美的观念;三是品格之美,对应道德的境界。中国古人是将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意志作诗的。千百年后的我们再诵读这些作品,依然能够被打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读诗读到最高的境界就是跟古代的诗(词)人进行对话。读到最后,读诗就是读人,诗会引发读者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今天的我们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目的不仅仅是熟读成诵,更重要的是涵养身心,敦品励行。[近年来,从以诗词为主题的文化类节目,到以诗词为主题的出版物和音视频产品层出不穷并广受欢迎,更直观地表明中国古典诗词在今天具有现实意义。]今天的我们依然在诵读流传千载以上的诗词,为的不仅仅是能背会写,更重要的是体会那一颗颗诗心,与古圣先贤的生命情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这才是中国古典诗词代代传承的重要意义。比如“诗圣”杜甫《缚鸡行》写了日常琐事对心灵的影响,诗人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鸡虫得失无了时”的困扰,但诗的尾句给出了智慧之钥——“注目寒江倚山阁”。“寒江”是远,“山阁”是高,这句诗是说,应当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宏大高远的目标上,把才华和生命投入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上。[宋朝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一诗中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表现的是同样的心胸和气概。]古典诗词不仅深深融入我们的精神血脉,也和当代生活紧密相连。重阳节来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我们共同的感受;新年伊始,我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十五月圆,我们在心中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门在外,我们不仅在“低头思故乡”中感叹“月是故乡明”,更在“欲作家书意万重”中感念“慈母手中线”。久别重逢时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离别时深情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面对困难,我们用“千磨万击还坚劲”“梅花香自苦寒来”激励自我,也期许自己磨炼出“出门一笑大江横”的气魄胸襟;危急时刻,古典诗词更是以其感召力凝聚人心。千百年后的我们诵读古典诗词,还会被古人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从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到黄遵宪的“寸寸山河寸寸金”;从“诗圣”杜甫关切百姓生计的“三吏”“三别”,到名臣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古典诗词中不仅蕴藉着自然和人伦之美,更有心系社稷苍生的大爱。在推动中国古典诗词“曲高和众”、雅俗共赏的过程中,诗词中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悲天悯人的深沉情感,是诗词传播与传承的重心所在。[结合当下生活,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合理阐发中国古典诗词,使之深入人心,为今人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滋养,这是诗词文化传承创新的根基所在。]文本梳理:回扣教材:有人说,“诗贵有眼”。《蜀相》的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诗眼”,联系历史和现实说说尾联为什么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答案示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凭吊和拜谒之辞。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杜甫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自身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诗人与诸葛亮的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挽救时局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的心境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将诗作写得苍凉悲壮,催人泪下。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心系天下,为了祖国的事业前赴后继,赍志而殁。对壮志未酬的人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是共同的生命体验;对后代的读者来说,“长使英雄泪满襟”蕴含着愤悱启发的积极力量,是千千万万具有浓厚爱国情怀的仁人志士的写照。因此,这两句诗成为千古绝唱,对于后代读者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永远,点燃着人们的爱国情感。写作启示:一、精心锤炼词语。古人写诗,最讲究锤炼字词,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也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虽有李白的“斗酒诗百篇”,但更多的是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僧推月下门”之“推敲”典故,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之“千寻”,无不是锤炼词语的经典范例。二、运用修辞手法。除了讲究押韵和平仄,现代汉语的各种修辞手法在诗歌里其实有更精彩的表现,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瑰丽比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数字叠加,“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生动拟人,都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好素材。三、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情怀。浩瀚的诗歌海洋里有许多经典诗篇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故事,可借助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形态,增强人文时空感。许多诗歌是美好情感的自然抒发,诗人至情至性的表达能让现代社会相对冷淡的人增加情感体验。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浓郁亲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悠远乡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的朋友情谊等,都有助于深化情感体验。现代社会更多依赖声讯传媒,疏远了自然,而为数众多的田园、山水、花鸟诗歌可以拉近现代生活和自然的距离。无论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静谧,还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又或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乡野情趣,都能让人流连其中,深深陶醉。微写作: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古典诗词像酒,以香韵和灵性洗净戾气。诗人们性情纯朴,淡泊名利,生活平静而踏实;寄情山水,吟咏诗词,乐而忘忧,诗歌充满祥和宁静的生活气息。这正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简单的幸福。有诗相伴,生活就有了精神雏度、幸福指数和人文关怀。请以“古典诗词带给我的感受”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写作示例:(一)读一读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华美诗篇,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精彩可以尽收眼底。江南的杏花春雨,塞北的骏马秋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丽,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的幽美,都在诗中“争奇斗艳”;先秦风情,魏晋风度,隋唐风采,宋元风云,明清风化,历史上哪一个精彩的瞬间,没有在诗歌中留下风流印记?《诗经》中先民的吟唱,展现了他们平凡、不幸却也不乏浪漫的生活;杜甫椎心泣血凝成的“诗史”,几可称为唐代生活的百科全书。所以我说,古典诗词开阔着我的视野。(二)宁静的夜晚,清茶一杯,好诗一卷,多么惬意的境界!聆听着诗人们的心声,我的心灵也变得丰盈。“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之心,“故园东望路漫漫”的乡土之恋,“行人临发又开封”的挚爱之情,“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真诚之谊,“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之苦,“杜鹏声里斜阳暮”的羁旅之愁,每一种思绪都动人心弦,令人逸兴递飞!从这些诗句中,我得到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所以我说,古典诗词滋润着我的心灵。(三)我喜欢潇洒飘逸又怀才不遇的李白,虽长叹“欲渡黄河冰塞川”,但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我喜欢命运多舛而又襟怀旷达的苏轼,虽然感叹“中秋谁与共孤光”,但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胸;我喜欢豪气冲天却又沉郁冷峻的陆游,虽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之心从未泯灭;我喜欢嫉恶如仇又心怀柔肠的鲁迅,虽多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无数伟大心灵的引吭高歌,蓝含着多少振聋发聩的哲思!怎能不激起我心底无尽的波澜!所以我说,古典诗词增长着我的智感。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古典诗词承载着民族文化传统生动形象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祖先的精神血脉和心灵家园彰显了汉语自身的意蕴之美和声韵之美古典诗词塑造现代人的诗性人格含蓄的文人性格积极的生活态度坚毅的担当精神把涵养身心作为诗词传承的旨归与古圣先贤的生命情感碰撞,提升自己的修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代生活感动于古人的民族正气和家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