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分为问卷和答卷。考试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有关①②③④四个框图内所包括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框图①内的生物都能独立生活
B. 框图②内的生物都是异养生物,且都进行二分裂
C. 框图③内的生物都有中心体,遗传物质都是DNA
D. 框图④内的生物都有核糖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细胞核,原核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拟核以及遗传物质DNA等。
2.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生存,用培养基培养时要加入宿主细胞。
3.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详解】A、①包括病毒和乳酸菌,病毒是消费者,乳酸菌是分解者。病毒不能独立生活,而乳酸菌可以独立生活,A错误;
B、②中乳酸菌是异养生物,而发菜和衣藻是自养生物,乳酸菌和发菜是原核细胞,进行二分裂,而衣藻是真核生物进行有丝分裂,B错误;
C、③包括病毒、乳酸菌、发菜、衣藻,只有衣藻是低等植物,有中心体,四种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错误;
D、④中乳酸菌和发菜都是原核细胞,有核糖体,D正确。
故选D。
2.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多数酶的本质是RNA,少部分是蛋白质
B. 若在淀粉和淀粉酶的混合液中加入蛋白酶,不影响淀粉的水解速度
C. 酶和无机催化剂一样均降低了底物分子的能量
D. 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进而对相应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详解】A、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A错误;
B、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若在淀粉和淀粉酶混合液中加入蛋白酶,会将淀粉酶水解,则淀粉的水解速率会变慢,B错误;
C、酶和无机催化剂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不是降低能量,C错误;
D、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酶催化的特性具有专一性、高效性,D正确。
故选D。
3. 如图是ATP分子的结构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水解的过程吸收能量
B. ③脱离ATP后,挟能量可使载体蛋白等分子磷酸化
C. ②③脱离后,ATP剩下的部分可用于组成DNA
D. ATP在活细胞中含量很多,且是细胞内大多数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ATP中文名称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 ATP的水解释放的能量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如神经传导、细胞分裂、主动运输等。合成ATP 所需能量的来源可以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细胞内ATP含量很少,ATP与ADP的转化十分迅速。ADP水解得一个磷酸分子和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后者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详解】A、ATP水解的过程常伴随吸能反应的发生,A错误;
B、主动运输时,需ATP水解提供能量,③脱离ATP后,挟能量可使载体蛋白等分子磷酸化,引起载体蛋白空间结构的改变,B正确;
C、①②脱离后,ATP剩下的部分成为RNA分子的基本单位之一,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C错误;
D、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D错误。
故选B。
4. 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有关措施及解释正确的是( )
A. 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并不能影响呼吸作用
B. 水稻播种前需要将种子进行浸泡是为了增加结合水含量
C. “收多收少在于肥”是因为无机盐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
D. 合理密植,即栽种作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是为了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2、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温度、光照等,应合理应用,以提高光合速率。
3、高等植物生长发育是受环境因素调节的,光、温度、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尤为重要。
【详解】A、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在低温条件下存放;低温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低温储存能够降低呼吸酶的活性,从而降低果实、蔬菜的呼吸作用强度,A错误;
B、水稻播种前需要将种子进行浸泡是为了增加自由水含量,B错误;
C、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
D、合理密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量利用率,促进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D。
5. 下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装置,培养液为葡萄糖溶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了排除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再设置一组对照:与装置一或二的不同在于将“酵母菌培养液”改为“煮沸冷却的酵母菌培养液”
B. 若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装置二中的液滴不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C. 若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有氧呼吸强度大于无氧呼吸强度
D. 丙酮酸、[H]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同的中间产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实验装置图:装置一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装置一测量的是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的量;装置二中,清水不能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所以装置二测量的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氧气量的差值。
【详解】A、为了排除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再设置一组对照:与装置一或二的不同在于将“酵母菌培养液”改为“煮沸冷却的酵母菌培养液”,A正确;
B、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有氧气的消耗,装置二中的液滴不动,说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氧气量相等,可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
C、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有氧气的消耗,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多于消耗氧气量,可知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但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大小无法确定,C错误;
D、丙酮酸、[H]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是两种呼吸方式共同的中间产物,D正确。
故选C。
6. 某种蝴蝶紫翅(P)对黄翅(p)是显性,绿眼(G)对白眼(g)是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生物小组的同学用紫翅绿眼和紫翅白眼的蝴蝶进行杂交,F1出现的性状类型及比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上述亲本的基因型是PpGg×Ppgg
B. F1紫翅绿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的交配),相应性状之比是15:5:3:1
C. F1紫翅白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的交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2/3
D. F1紫翅绿眼个体与黄翅白眼个体交配,则后代相应性状之比是3:3:1:1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柱形图:用紫翅绿眼(P_G_)和紫翅白眼(P_gg)的蝴蝶进行杂交,F1中紫翅:黄翅=3:1,则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Pp×Pp;绿眼:白眼=1:1,属于测交,说明亲本中绿眼的基因型为Gg,因此,两个亲本的基因型PpGg×Ppgg。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上述亲本基因型为PpGg×Ppgg,A正确;
B、F1紫翅绿眼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PPGg、2/3PpGg,后代紫翅绿眼(P_G_):紫翅白眼(P_gg):黄翅绿眼(ppG_):黄翅白眼(ppgg)=(1/3×3/4+2/3×3/4×3/4):(1/3×1/4+2/3×3/4×1/4):(1/3×0+2/3×1/4×3/4):(1/3×0+2/3×1/4×1/4)=15:5:3:1,B正确;
C、F1紫翅白眼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PPgg、2/3Ppgg,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3+2/3×1/2=2/3,C正确;
D、F1紫翅绿眼的基因型P_Gg,黄翅白眼的基因型为ppgg,采用逐对分析法,P_×pp→pp=2/3×1/2=1/3,说明紫翅:黄翅=2:1,Gg×gg→绿眼:白眼=1:1,则F2的性状分离比2:2:1:1,D错误。
故选D。
7. 为了进一步探究DNA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设计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用到的技术手段有同位素标记、离心
B. 若在实验中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两组细菌,则实验结果与原实验相反
C. 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D. T2噬菌体和细菌所含的核酸中嘌呤总数并非都一定等于嘧啶总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详解】A、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用到的技术手段有同位素标记和离心,A正确;
B、用32P标记的细菌组的放射性主要在沉淀物中,与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组别实验结果相同,B错误;
C、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上,搅拌可以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C正确;
D、细菌含有DNA和RNA,DNA为双链,但RNA一般为单链,其嘌呤总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总数,T2噬菌体的核酸为DNA,其嘌呤总数等于嘧啶总数,D正确。
故选B。
8. 关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 DNA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C. DNA双螺旋结构必须全部解旋后才开始DNA的复制
D. 新形成的DNA分子两条都是新的DNA链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双链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错误;
B、DNA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的,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正确;
C、DNA分子复制时是边解旋边复制,C错误;
D、新形成的DNA分子含有原DNA分子中的一条链,该过程为半保留复制,D错误;
故选B。
9. 下图为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Ⅰ、Ⅱ表示基因表达的不同过程,X表示某种酶。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X表示DNA聚合酶,能识别DNA特定序列,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
B. 核糖体含有rRNA,能识别mRNA特定序列,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
C. 过程Ⅱ中有多个核糖体和mRNA结合,每个核糖体上形成的肽链是不同的
D. 过程Ⅰ还未完成,过程Ⅱ即已开始,该现象可能发生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过程Ⅰ、Ⅱ分别表示转录和翻译。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
【详解】A、由分析可知,X表示RNA聚合酶,能识别DNA特定序列,移动方向是由右向左,A错误;
B、核糖体含有rRNA,移动方向是由右向左,B错误;
C、过程Ⅱ中有多个核糖体和一条mRNA结合,每个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是相同的,C错误;
D、过程Ⅰ还未完成,过程Ⅱ即已开始,线粒体基质中含有DNA分子和核糖体,因此其转录与翻译可同时进行,D正确。
故选D。
【点睛】
10.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与渗透压稳定的稳定无关
B.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受Na+和Cl-的影响
C. 正常人血浆含有的缓冲物质维持了血浆pH稳定
D. 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可能会影响内环境稳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稳态包括化学成分以及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理化性质,A错误;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I-,B正确;
C、正常人血浆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与其中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过酸、过碱都会影响正常的代谢,C正确;
D、内环境由缓冲物质,但缓冲能力有限,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可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故选A。
11. 如图是与人体内尿液形成与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简图。图中①②表示大脑与脊髓之间的神经通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排尿不完全
B. 若损伤①②,则不能产生尿意,能完成排尿反射
C. 若损伤②③,则不能产生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
D. 若损伤③④,则不能产生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和②表示大脑与脊髓之间的神经通路,③表示传出神经,④表示传入神经,⑤表示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肾脏。
【详解】A、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故没有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排尿反射依然可以进行,但排尿不完全,A正确;
B、若损伤①②,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不能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则不能产生尿意,且大脑皮层不能对脊髓中的排尿中枢控制,因此能完成排尿反射,但不能受意识支配,B正确;
C、若损伤②就意味着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失去了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但可以产生尿意,若损伤③,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完成排尿反射,C错误;
D、若损伤④(传入神经),兴奋不能到达脊髓的低级中枢,更无法到达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则不能产生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D正确。
故选C。
12. 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攻击,所以我们虽然时刻处于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被感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的皮肤、黏膜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等)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 第三道防线在接触病原体后才能发挥作用,可针对特定的抗原
D. 第三道防线承担起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淋巴细胞构成的特异性免疫。
【详解】A、人体的皮肤和黏膜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A错误;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
C、第三道防线是机体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C正确;
D、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共同承担起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的三道防线,识记三道防线的组成及三道防线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选错得0分。)
13. GLUT是人体某细胞的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其作用过程如图1所示。葡萄糖的转运速率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实线表示仅葡萄糖存在的情况,虚线表示同时存在稳定浓度的半乳糖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GLUT顺浓度梯度转运葡萄糖,构象发生了改变,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B. 动作电位产生时钠离子内流也需要载体蛋白参与
C. 半乳糖的存在对葡萄糖的转运有抑制作用,原因可能是半乳糖与葡萄糖竞争性结合 GLUT
D. 组织细胞膜上GLUT的数量减少,可能会引起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多
【答案】ACD
【解析】
【分析】图2曲线分析: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葡萄糖的转运速率逐渐升高,当到达一定浓度后,速率保持不变;而葡萄糖和稳定浓度的半乳糖的转运速率随着葡萄糖浓度升高,但同样浓度下低于葡萄糖转运速率。
【详解】A、通过图1可知,GLUT顺浓度梯度转运葡萄糖,构象发生了改变,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A正确;
B、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不是动作电位产生钠离子内流,B错误;
C、通过图2可知,仅有葡萄糖与葡萄糖和稳定浓度半乳糖两种情况下的运转葡萄糖的速率不同,且随着葡萄糖浓度增加,葡萄糖运转速率增加,说明半乳糖的存在对葡萄糖的转运有抑制作用,原因可能是半乳糖与葡萄糖竞争性结合 GLUT,C正确;
D、GLUT是将葡萄糖运转进入细胞,如果组织细胞膜上GLUT的数量减少,血糖浓度增加,可能会引起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多,D正确。
故选ACD。
14. 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证明了萨顿的假说。图为果蝇眼色杂交实验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萨顿通过观察蝗虫细胞内的染色体变化规律,推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 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具有隔代遗传和白眼雄果蝇少于白眼雌果蝇的
C. 若让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则可通过子代的眼色来辨别性别
D. 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断,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一对等位基因不遵循分离定律
【答案】A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红眼与白眼杂交,F1均为红眼,说明红眼相对于白眼是显性性状;F2红眼有雌性和雄性,白眼只有雄性,说明与性别相关联,相关基因在X染色体上。
【详解】A、萨顿通过观察蝗虫细胞内的染色体变化规律,运用类比推理法推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正确;
B、白眼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具有隔代遗传和白眼雄果蝇多于白眼雌果蝇的特点,B错误;
C、若让红眼雄果蝇(XAY)与白眼雌果蝇(XaXa)杂交,子代雌性全为XAXa(红眼),雄性全为白眼(XaY),可通过子代的眼色来辨别性别,C正确;
D、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也遵循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AC。
15. 图1为溶液中维持正常活性的某离体神经纤维上某处在两种处理条件下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图2为突触处兴奋的传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将两电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外侧,通过改变刺激强度可得到a、b曲线
B. 若图1刺激强度相同,则a、b曲线的差异可能是溶液中Na+浓度相同、K+浓度不同导致的
C. 兴奋在图1和图2中传导和传递的速度不同,形式也不同
D. 若图1神经纤维位于图2突触前神经元,则a、b曲线对应刺激均可引起图2神经递质的释放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动作电位的形成Na+内流的结果,Na+的浓度差决定了动作电位的峰值,内外浓度差越大,峰值越大。静息电位的强度与K+的浓度差有关,K+的浓度差越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越大。负离子如氯离子的内流会形成抑制作用,导致膜内负电荷增多。
【详解】A、图1为溶液中维持正常活性的某离体神经纤维上某处在两种处理条件下膜电位的变化曲线,需将一根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侧,另一根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内侧才可得出图1所示曲线,A错误;
B、细胞外K+浓度越高,静息电位的绝对值越小;细胞外Na+浓度越高,动作电位的峰值越大,图1中两条曲线的静息电位相同,而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同,应该是溶液中Na+浓度不同、K+浓度相同引起的,a曲线对应的溶液中Na+浓度更高,B错误;
C、兴奋传导的速度比兴奋传递的速度更快,兴奋的传导是通过局部电流(电信号)进行的,兴奋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进行的,C正确;
D、b曲线的膜电位未达到外负内正,所以b曲线对应的刺激不会引起图2神经递质的释放,D错误。
故选ABD。
16. 人对杉树花粉过敏是常见的过敏现象。花粉作为抗原进入某些人身体后,他们的体内会产生大量能与该抗原结合的蛋白质IgE,该种蛋白还可与体内少数可以表达特定受体FcER1的肥大细胞等结合并相互作用,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等症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IgE并不是与机体内所有的细胞都可以结合的
B. 根据过敏反应发生的原理,IgE的量越多,过敏症状越严重
C. IgE与肥大细胞结合后产生组织胺等其他化学物质,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下降,引起局部组织水肿
D. 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机体产生的抗体的存在位置不同
【答案】ABD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由题于可知,IgE可与体内少数可以表达特定受体FcER1的肥大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所以并不是机体内所有细胞都可以跟IgE结合,A正确;
B、根据过敏反应发生的原理,IgE的量越多,结合的肥大细胞越多,产生的组织胺等越多,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等,使过敏症状加重,B正确;
C、IgE与肥大细胞结合后产生组织胺,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中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增大,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入到组织液中,引起局部组织水肿,C错误;
D、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一般分布在细胞表面上,而正常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布在体液中,D正确。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是植物体的两个重要生命活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如下图甲所示,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X物质是__________,Y物质是__________。
(2)乙图所示植物浸泡在完全培养液中的细胞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写标号)。
(3)甲图①~⑤过程中,能使ADP含量增多的过程是__________(写标号)。
(4)若将乙图装置中质量分数为1%的溶液(可为植物提供)换成等量的质量分数为1%的NaOH溶液(可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则在开始的短暂时间内,植物的叶绿体中与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
(5)从植物细胞中提取完整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制成悬浮液,分别加入2支试管中,标号为1号、2号。在1号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葡萄糖溶液,在2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溶液,给予充足光照,观察到的现象是:1号试管__________,2号试管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三碳化合物(C3)
②. 丙酮酸(2)③④(3)②(4)减少、增加
(5) ①. 无现象 ②. 有气泡 ③. 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中反应,叶绿体可以利用NaHCO3溶液释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①表示光反应过程中的水在光下分解;②表示暗反应过程中的C3的还原;③表示有氧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④表示有氧或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⑤表示暗反应过程中的CO2的固定。
【小问1详解】
分析图甲可知:物质X是三碳化合物(C3);物质Y表示丙酮酸。
【小问2详解】
乙图所示植物浸泡在完全培养液中的细胞为根部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③所示的有氧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④所示的有氧或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小问3详解】
①表示光反应过程中的水在光下分解;②表示暗反应过程中的C3的还原,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使ADP含量增多;③表示有氧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能产生少量ATP,使ADP含量减少; ④表示有氧或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若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则能产生少量ATP,使ADP含量减少;⑤表示暗反应过程中的CO2的固定,既不消耗ATP,也不产生ATP,因此不会导致ADP含量的变化。可见,甲图①~⑤过程中,能使ADP含量增多的过程是②。
【小问4详解】
将乙图装置中1%的NaHCO3溶液(可为植物提供CO2)换成等量的1%的NaOH溶液,因钟罩内空气中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CO2和C5结合形成C3的CO2固定过程受阻,所以在开始的短暂时间内,植物的叶绿体中C3的相对含量减少,而C5的相对含量增加。
【小问5详解】
在1号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葡萄糖溶液和完整的线粒体,因缺乏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酶,因此无丙酮酸生成,而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中反应,所以1号试管无现象。在2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NaHCO3溶液和完整的叶绿体,给予充足光照,由于叶绿体可以利用NaHCO3溶液释放的CO2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此2号试管有气泡产生。
【点睛】解答此题需从图示中提取信息,准确定位甲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物质名称和数字所指代的生理过程,明确乙图中NaHCO3溶液可为植物提供CO2,浸泡在完全培养液中的是根细胞。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围绕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知识对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18. 某雌雄同株作物的花色(紫色、粉色、白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与a、B与b)控制,叶片的宽度由一对等位基因(D与d)控制。下表是某校研究小组所做的杂交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判断叶的宽度这一性状中______________为显性性状,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孟德尔_____________定律。
(2)甲杂交组合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让其子一代(表中F1)中的粉花植株自交,则子二代花色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欲鉴定一株粉花宽叶植株是否为纯合子,请简要描述鉴定方法及预测结果和结论:
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 ①. 宽叶 ②. 自由组合
19. ①. AaBbDd×AaBbdd ②. 粉花∶白花=5∶1
20. ①. 方法:让该粉花植株自交得到子一代,待子一代成熟后统计子代的表现型 ②.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子代均表现为粉花宽叶,则为纯合子;若子代除粉花宽叶个体外还有其他表现型,则为杂合子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中乙组分析:宽叶×宽叶→后代出现窄叶,说明窄叶相对于宽叶是隐性性状。甲组后代中宽叶:窄叶=1:1,属于测交类型,则两亲本基因型为Dd×dd;综合以上可知甲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Dd×AaBbdd。乙组产生的后代中紫花:粉花=3:1,没有白花(aa__),由此可确定甲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乙组亲本都是宽叶,但后代中出现了窄叶,因此亲本的基因型都是Dd;综合以上可知,乙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Dd×aaBbDd。
【小问1详解】
乙组杂交组合中,两个亲本均为宽叶,但它们的后代中出现了窄叶,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窄叶为隐性性状,宽叶为显性性状;由甲组子代花色的表现型比例可知,紫花:粉花:白花=9:3:4,说明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和图表中乙组分析:宽叶×宽叶→后代出现窄叶,说明窄叶相对于宽叶是隐性性状。甲组后代中宽叶:窄叶=1:1,属于测交类型,则两亲本的基因型为Dd×dd;甲组子代花色的表现型比例可知,紫花:粉花:白花=9:3:4,说明亲本紫色基因型为AaBb,综合可知甲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Dd×AaBbdd;让其子一代中(即表中 F1)粉花植株自交,根据比例可知粉花基因型为A_bb或者aaB_,假设其基因型为A_bb,F1中有1/3的AAbb和2/3的Aabb,自交后粉花为A_bb的概率为2/3×3/4A_bb+1/3AAbb=10/12,白花aabb的概率为2/3×1/4=2/12,则子二代花色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粉花∶白花=5∶1。
【小问3详解】
现欲鉴定一株粉色宽叶植株是否为纯合子,让其自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如子代均表现为粉花宽叶,则为纯合子;如子代除粉花宽叶个体外还有其他表现型,则为杂合子。
19. 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在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注:“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_____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测得的。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更_____(填“容易”或“不易”)产生兴奋。
(3)在缺氧处理20min时,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_____(填“能”或“不能”)检测到神经冲动,判断依据是_____。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_____处合成。转移到无氧培养液后的一段时间内,细胞内ATP合成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_____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可能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电位改变的机制之一。
【答案】(1)(神经细胞的)缺氧时间
(2) ①. 外 ②. 不易
(3) ①. 不能 ②. 该刺激强度低于该条件下的阈强度
(4) ①. 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②. 主动运输
【解析】
【分析】静息时,K+外流,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表现为外负内正。据题意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故自变量为缺氧时间;根据题图,缺氧处理20min时,阈强度为30pA以上,给予25pA 强度的刺激低于阈强度,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神经细胞的)缺氧时间。
【小问2详解】
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定义为0mV。静息电位的形成依赖K+外流。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需要更强刺激才能使细胞达到同等兴奋程度。
【小问3详解】
在缺氧处理20min时,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因为此时的阈强度为30pA以上,25pA强度的刺激低于阈强度。
【小问4详解】
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线粒体中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而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实现跨膜运输,因此ATP的减少会对细胞的主动运输过程造成影响,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传导、有氧呼吸场所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有关知识,重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的能力,难度适中。
20. 血糖平衡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胰岛素在维持血糖平衡中起重要作用。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请分析回答:
(1)当血糖升高时,胰岛B细胞接受葡萄糖、①________、②________等信号分子刺激后分泌量增加。
(2)胰岛素作用的机理:一方面通过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向细胞膜的转运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另一方面通过促进过程⑤________加速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3)某种抗体X攻击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后,血浆中的________下降,血糖上升,患者在患有糖尿病的同时并发_____________病。
(4)临床上,对于I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采取注射胰岛素而不是口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神经递质 ②. 胰高血糖素
(2)氧化分解(3) ①. 胰岛素 ②. 自身免疫
(4)胰岛素是蛋白质类的物质,如果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产生氨基酸,无法发挥作用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外促进细胞内合成蛋白质、脂肪和糖原进而降低血糖浓度;①表示神经递质,②表示胰高血糖素。血糖平衡的中枢是下丘脑,其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小问1详解】
由体图分析可知:当血糖升高时,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下丘脑分泌的①神经递质,胰岛A细胞分泌的②胰高血糖素等。
【小问2详解】
胰岛素作用的机理是:一方面通过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向细胞膜的转运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同时,通过促进过程⑤氧化分解加速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B细胞受损,则导致分泌的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上升。
【小问3详解】
某种抗体X攻击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后,胰岛B细胞无法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因此无法调节胰岛素的分泌,血浆中的胰岛素含量下降,无法降低血糖浓度,导致血糖上升,患者在患有糖尿病的同时并发自身免疫病。
【小问4详解】
胰岛素是蛋白质类的物质,如果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产生氨基酸,无法发挥作用,所以胰岛素不能口服。
21. 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是一种___________病。从组成成分看,艾滋病病毒与细胞中的____________(细胞器)相似。
(2)人体感染HIV—年左右,体内HIV浓度急剧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
(3)人体感染HIV后,容易引起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发的严重感染,从而导致高烧不退,此过程中与产热直接相关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艾滋病患者容易患恶性肿瘤的原因是其免疫系统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下降。
(4)注射艾滋病自愈者体内提取的抗体,不能治愈所有的HIV感染者,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免疫缺陷 ②. 核糖体
(2)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能将大多数的HIV消灭、清除
(3) ①. 肾上腺素 ②. 甲状腺激素 ③. 监控和清除肿瘤细胞
(4)HIV病毒的RNA是单链结构而不稳定,变异频率高,而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HIV寄生于细胞内,抗体只能应对内环境中的病毒。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HIV最初侵入人体时,T细胞参与的免疫可清除大多数HIV, 但随着HIV浓度增加,T细胞不断减少,使免疫能力降低,最后丧失免疫能力,导致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使人死亡。
【小问1详解】
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最终丧失,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病毒的组成是RNA和蛋白质,与细胞器中的核糖体相似。
【小问2详解】
由于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能将大多数的HIV消灭、清除,故人体感染HIV—年左右,体内HIV浓度急剧下降。
【小问3详解】
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可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能够清除肿瘤细胞,故艾滋病患者容易患恶性肿瘤的原因是其免疫系统监控和清除肿瘤细胞的功能下降。
【小问4详解】
F1的表现型及比例
组别
亲本组合
紫花
宽叶
粉花
宽叶
白花
宽叶
白花
宽叶
粉花
窄叶
白花
宽叶
甲
紫花宽叶×紫花窄叶
9/32
3/32
4/32
9/32
3/32
4/32
乙
紫花宽叶×白花宽叶
9/16
3/16
0
3/16
1/16
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4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